《离散数学》第七章 图的基本概念 讲稿

《离散数学》第七章 图的基本概念 讲稿
《离散数学》第七章 图的基本概念 讲稿

7.1 无向图及有向图

一、本节主要内容

无向图与有向图

顶点的度数

握手定理

简单图

完全图

子图

补图

二、教学内容

无序对: 两个元素组成的二元组(没有顺序),即

无论a,b是否相同,(a,b )=(b, a )无序积: A与B 为两个集合,A&B={(x,y) |

x∈A∧y∈B}

例A={a1, a2}, B={b1, b2}

A&B={(a1 , b1 ), (a1 , b2 ) ,(a2 , b1 ) ,(a2 , b2 )}

A&A={(a1 , a1 ), (a1 , a2 ) ,(a2 , a2 )}

多重集合: 元素可以重复出现的集合

无向图与有向图

定义无向图G=, 其中

(1) V?≠为顶点集,元素称为顶点

(2) E为V&V的多重子集,其元素

称为无向边,简称边.

例如, G=如图所示,

其中V={v1, v2, …,v5},

E={(v1,v1), (v1,v2), (v2,v3), (v2,v3), (v2,v5), (v1,v5), (v4,v5)}

定义无向图G=, 其中

(1) V≠?为顶点集,元素称为顶点

(2) E为V&V的多重子集,其元素

称为无向边,简称边.

例如, G=如图所示,

其中V={v1, v2, …,v5},

E={(v1,v1), (v1,v2), (v2,v3), (v2,v3), (v2,v5), (v1,v5), (v4,v5)} 无向图与有向图(续)

定义有向图D=, 其中

(1) V同无向图的顶点集, 元素也称

为顶点

(2) E为V?V的多重子集,其元素

称为有向边,简称边.

用无向边代替D的所有有向边

所得到的无向图称作D的基图

右图是有向图,试写出它的V和E

无向图与有向图(续)

通常用G表示无向图, D表示有向图,

也常用G泛指无向图和有向图,

用ek表示无向边或有向边.

V(G), E(G), V(D), E(D): G和D的顶点集, 边集.

n 阶图: n个顶点的图

有限图: V, E都是有穷集合的图

零图: E=?

平凡图: 1 阶零图

顶点和边的关联与相邻

定义设ek=(vi, vj)是无向图G=的一条边, 称vi, vj为ek的端点, ek与vi ( vj)关联.

若vi ≠ vj, 则称ek与vi ( vj)的关联次数为1;

若vi = vj, 则称ek为环, 此时称ek与vi 的关联次数为2;

若vi不是ek端点, 则称ek与vi 的关联次数为0.

无边关联的顶点称作孤立点.

定义设无向图G=, vi,vj∈V,

ek,el∈E,

若(vi,vj) ∈E, 则称vi,vj相邻;

若ek,el至少有一个公共端点, 则称ek,el相邻.

对有向图有类似定义. 设ek=?vi,vj?是有向图的一条边, vi,vj是ek端点,又称vi

是ek的始点, vj是ek的终点,

vi邻接到vj, vj邻接于vi.

邻域和关联集

设无向图G , v ∈V(G)

v 的邻域 N(v)={u|u ∈V(G)∧(u,v)∈E(G)∧u ≠v} v 的闭邻域 = N(v)∪{v} v 的关联集 I(v)={e|e ∈E(G)∧e 与v 关联} 设有向图D, v ∈V(D)

v 的后继元集 ={u|u ∈V(D)∧∈E(G)∧u ≠v}

v 的先驱元集 ={u|u ∈V(D)∧∈E(G)∧u ≠v}

v 的邻域

v 的闭邻域

顶点的度数

设G=为无向图, v ∈V,

v 的度数(度) d(v): v 作为边的端点的次数之和 悬挂顶点: 度数为1的顶点 悬挂边: 与悬挂顶点关联的边 G 的最大度?(G)=max{d(v)| v ∈V} G 的最小度δ(G)=min{d(v)| v ∈V} 例如 d(v5)=3, d(v2)=4, d(v1)=4, ?(G)=4, δ(G)=1,

v4是悬挂顶点, e7是悬挂边, e1是环

顶点的度数(续)

设D=为有向图, v ∈V,

v 的出度d+(v): v 作为边的始点的次数之和 v 的入度d -(v): v 作为边的终点的次数之和 v 的度数(度) d(v): v 作为边的端点次数之和 d(v)= d+(v)+ d-(v)

D 的最大出度?+(D), 最小出度δ+(D) 最大入度?-(D), 最小入度δ-(D) 最大度?(D), 最小度δ(D) 例如 d+(a)=4, d-(a)=1, d(a)=5, d+(b)=0, d-(b)=3, d(b)=3,

?+(D)=4, δ+(D)=0, ?-(D)=3, δ-(D)=1, ?(D)=5, δ(D)=3. 图论基本定理——握手定理

定理 任意无向图和有向图的所有顶点度数之和都等于边数的2倍, 并且有向图的所有顶点入度之和等于出度之和等于边数.

)(v N )(v D +

Γ)(v D -

Γ)()()(v v v N D D D -

+ΓΓ= }{)()(v v N v N D D =

证 G 中每条边(包括环)均有两个端点,所以在计算G 中各顶点度数之和时,每条边均提供2度,m 条边共提供2m 度.

有向图的每条边提供一个入度和一个出度, 故所有顶点入度之和等于出度之和等于边数. 握手定理(续)

推论 在任何无向图和有向图中,度为奇数的顶点个数必为偶数. 证 设G=为任意图,令 V1={v | v ∈V ∧d(v)为奇数} V2={v | v ∈V ∧d(v)为偶数}

则V1∪V2=V, V1∩V2=?,由握手定理可知

∑∑∑∈∈∈+==2

1

)()()(2V v V v V

v v d v d v d m

由于2m,

∑∈2

)(V v v d 均为偶数,所以 ∑∈1

)(V v v d 也为偶数, 但因为

V1中顶点度数都为奇数,所以|V1|必为偶数.

图的度数列

设无向图G 的顶点集V={v1, v2, …, vn} G 的度数序列: d(v1), d(v2), …, d(vn) 如右图度数序列:4,4,2,1,3

设有向图D 的顶点集V={v1, v2, …, vn} D 的度数序列: d(v1), d(v2), …, d(vn) D 的出度序列: d+(v1), d+(v2), …, d+(vn) D 的入度序列: d -(v1), d -(v2), …, d -(vn) 如右图度数序列:5,3,3,3

出度序列:4,0,2,1 入度序列:1,3,1,2 握手定理的应用

例1 (3,3,3,4), (2,3,4,6,8)能成为图的度数序列吗? 解 不可能. 它们都有奇数个奇数.

例2 已知图G 有10条边, 4个3度顶点, 其余顶点的度数均小于等于2, 问G 至少有多少个顶点? 解 设G 有n 个顶点. 由握手定理, 4?3+2?(n-4)≥2?10 解得 n ≥8

握手定理的应用(续)

例3 给定下列各序列,哪组可以构成无向图的度数序列 (2,2,2,2,2) (1,1,2,2,3) (1,1,2,2,2) (1,3,4,4,5)

多重图与简单图

定义(1) 在无向图中,如果有2条或2条以上的边关联同一对顶点, 则称这些边为平行边, 平行边的条数称为重数.

(2)在有向图中,如果有2条或2条以上的边具有相同的始点和终点, 则称这些边为有向平行边, 简称平行边, 平行边的条数称为重数.

(3) 含平行边的图称为多重图.

(4) 既无平行边也无环的图称为简单图.

注意:简单图是极其重要的概念

多重图与简单图(续)

例如

e5和e6 是平行边重数为2不是简单图e2和e3 是平行边,重数为2 e6和e7

不是平行边不是简单图

图的同构

定义设G1=, G2=为两个无向图(有

向图), 若存在双射函数f: V1→V2, 使得对于任意的

vi,vj∈V1,

(vi,vj)∈E1(∈E1)

当且仅当

(f(vi),f(vj))∈E2(∈E2),并且,

(vi,vj)()与(f(vi),f(vj))(

的重数相同,则称G1与G2是同构的,记作G1?G2.

图的同构(续)

几点说明:

图之间的同构关系具有自反性、对称性和传递性.

能找到多条同构的必要条件, 但它们都不是充分条件:

①边数相同,顶点数相同

②度数列相同(不计度数的顺序)

③对应顶点的关联集及邻域的元素个数相同,等等

若破坏必要条件,则两图不同构

图的同构(续)

例1 试画出4阶3条边的所有非同构的无向简单图

例2 判断下述每一对图是否同构:

(1)

度数列不同不同构

例2 (续)

(2)

不同构入(出)度列不同

度数列相同但不同构为什么?

完全图与正则图

n阶无向完全图Kn: 每个顶点都与其余顶点相邻的n阶无向简单图.

简单性质: 边数m=n(n-1)/2, ?=δ=n-1

n阶有向完全图: 每对顶点之间均有两条方向相反的有向边的n阶有向简单图.

简单性质: 边数m=n(n-1), ?=δ=2(n-1),

?+=δ+=?-=δ-=n-1

n阶k正则图: ?=δ=k 的n阶无向简单图

简单性质: 边数m=nk/2

完全图与正则图(续)

(1) 为5阶无向完全图K5

(2) 为3阶有向完全图

(3) 为彼得森图, 它是3 正则图

子图

定义设G=, G '=是2个图

(1) 若V '?V且E '?E, 则称G '为G的子图, G为G '的

母图, 记作G '?G

(2)若G '?G且G '≠ G(即V '?V 或E '?E),称G '为G的真子图

(3) 若G '?G 且V '=V,则称G '为G的生成子图

(4) 设V '?V 且V '≠?, 以V '为顶点集, 以两端点都在

V '中的所有边为边集的G的子图称作V '的导

出子图,记作G[V ']

(5) 设E '?E且E '≠?, 以E '为边集, 以E '中边关联的

所有顶点为顶点集的G的子图称作E '的导出子

图, 记作G[E ']

子图(续)

例画出K4的所有非同构的生成子图

补图

定义设G=为n阶无向简单图,以V为顶点集,所有使G成为完全图Kn的添加边组成的集合为边集的图,称为G的补图,记作G?G.

若G ? G , 则称G 是自补图.

例 画出5阶7条边的所有非同构的无向简单图

首先,画出5阶3条边的所有非同构的无向简单图 然后,画出各自的补图

7.2 通路、回路与图的连通性

一、本节主要内容

简单通(回)路, 初级通(回)路, 复杂通(回)路 无向连通图, 连通分支

弱连通图, 单向连通图, 强连通图 点割集与割点

边割集与割边(桥) 二、教学内容 通路与回路

定义 给定图G=(无向或有向的),设G 中顶点与边的交替序列Γ=v0e1v1e2…elvl ,

(1) 若?i(1≤i ≤l), vi -1 和 vi 是ei 的端点(对于有向图, 要求vi -1是始点, vi 是终点), 则称Γ为通路, v0是通路的起点, vl 是通路的终点, l 为通路的长度. 又若v0=vl ,则称Γ为回路. (2) 若通路(回路)中所有顶点(对于回路, 除v0=vl)各异,则称为初级通路(初级回路).初级通路又称作路径, 初级回路又称作圈.

(3) 若通路(回路)中所有边各异, 则称为简单通路(简单回路), 否则称为复杂通路(复杂回路). 通路与回路(续) 说明:

在无向图中,环是长度为1的圈, 两条平行边构成长度为2的圈. 在有向图中,环是长度为1的圈, 两条方向相反边构成长度为2的圈. 在无向简单图中, 所有圈的长度≥3; 在有向简单图中, 所有圈的长度≥2. 通路与回路(续)

定理 在n 阶图G 中,若从顶点vi 到vj (vi ≠vj )存在通 路,则从vi 到vj 存在长度小于等于n -1的通路.

推论 在n 阶图G 中,若从顶点vi 到vj (vi ≠vj )存在通

121212G G G G G G ??例设与均为无向简单图,当且仅当

路,则从vi到vj存在长度小于等于n-1的初级通路.

定理在一个n阶图G中,若存在vi到自身的回路,则

一定存在vi到自身长度小于等于n的回路.

推论在一个n阶图G中,若存在vi到自身的简单回

路,则一定存在长度小于等于n的初级回路.

无向图的连通性

设无向图G=,

u与v连通: 若u与v之间有通路. 规定u与自身总连通.

连通关系R={| u,v ∈V且u~v}是V上的等价关系

连通图: 平凡图, 或者任意两点都连通的图

连通分支: V关于R的等价类的导出子图

设V/R={V1,V2,…,Vk}, G[V1], G[V2], …,G[Vk]是G的连通分支, 其个数记作p(G)=k.

G是连通图? p(G)=1

短程线与距离

u与v之间的短程线: u与v之间长度最短的通路

(u与v连通)

u与v之间的距离d(u,v): u与v之间短程线的长度

若u与v不连通, 规定d(u,v)=∞.

性质:

d(u,v)≥0, 且d(u,v)=0 ? u=v

d(u,v)=d(v,u)(对称性)

d(u,v)+d(v,w)≥d(u,w) (三角不等式)

点割集

记G-v: 从G中删除v及关联的边

G-V': 从G中删除V'中所有的顶点及关联的边

G-e : 从G中删除e

G-E': 从G中删除E'中所有边

定义设无向图G=, 如果存在顶点子集V'?V, 使p(G-V')>p(G),而且删除V'的任何真子集V''后(? V''?V'),p(G-V'')=p(G), 则称V'为G的点割集. 若{v}为点割集, 则称v为割点.

点割集(续)

例{v1,v4}, {v6}是点割集, v6是割点.

{v2,v5}是点割集吗?

边割集

定义设无向图G=, E'?E, 若p(G-E')>p(G)且?E''?E',

p(G-E'')=p(G), 则称E'为G的边割集. 若{e}为边割集, 则称e

为割边或桥.

在上一页的图中,{e1,e2},{e1,e3,e5,e6},{e8}等是边割集,

e8是桥,{e7,e9,e5,e6}是边割集吗?

几点说明:

Kn无点割集

n阶零图既无点割集,也无边割集.

若G连通,E'为边割集,则p(G-E')=2

若G连通,V'为点割集,则p(G-V')≥2

有向图的连通性

设有向图D=

u可达v: u到v有通路. 规定u到自身总是可达的.

可达具有自反性和传递性

D弱连通(连通): 基图为无向连通图

D单向连通: ?u,v∈V,u可达v 或v可达u

D强连通: ?u,v∈V,u与v相互可达

强连通?单向连通?弱连通

有向图的连通性(续)

例下图(1)强连通, (2)单连通, (3) 弱连通

有向图的短程线与距离

u到v的短程线: u到v长度最短的通路(u可达v)

u与v之间的距离d: u到v的短程线的长度

若u不可达v, 规定d=∞.

性质:

d≥0, 且d=0 ? u=v

d+d ≥d

注意: 没有对称性

7.3 图的矩阵表示

一、本节主要内容

无向图的关联矩阵

有向图的关联矩阵

有向图的邻接矩阵

有向图的可达矩阵

二、教学内容

无向图的关联矩阵

定义设无向图G=, V={v1, v2, …, vn}, E={e1, e2, …, em}, 令mij为vi与ej的关联次数,称(mij)n?m为G的关联矩阵,记为M(G).

定义设无向图G=, V={v1, v2, …, vn}, E={e1, e2, …, em}, 令mij为vi与ej的关联次数,称(mij)n?m为G的关联矩阵,记为M(G).

性质

关联次数为可能取值为0,1,2

有向图的关联矩阵

定义 设无环有向图D=, V={v1, v2, …, vn}, E={e1, e2, …, em}, 令

则称(mij)n ?m 为D 的关联矩阵,记为M(D). 性质:

有向图的邻接矩阵

定义 设有向图D=, V={v1, v2, …, vn}, E={e1, e2, …, em}, 令 )

1(ij a 为顶点vi 邻接到

顶点vj 边的条数,称()

1(ij a )n ?n 为D 的邻接矩阵, 记作A(D), 简记为A. 111000

1110()100120

0000M G ?????

?=??

??

??

110

0010111()000010

1110M D -????--?

?=??

-??

-??

平行边的列相同

)4(2)3(),...,2,1()()2(),...,2,1(2)

1(,1

1m

m n i v d m m j m j

i ij

i

m

j ij

n

i ij =====∑∑∑==(1)

1(1)

1(1)(),1,2,...,(2)(),1,2,...,n

ij i j n ij j

i a d v

i n a d v j n

+=-

=====∑

性质

D 中的通路及回路数

定理 设A 为n 阶有向图D 的邻接矩阵, 则Al(l ≥1)中 元素

)

(l ij a 为D 中vi 到vj 长度为 l 的通路数, )

(l ii a 为vi 到自身长度为 l 的回路数,

∑∑==n i n

j l ij

a

11

)( 为D 中长度为 l 的通路总数,

∑=n

i l ii

a

1

)( 为D 中长度为 l 的回路总数.

D 中的通路及回路数(续)

推论 设Bl=A+A2+…+Al(l ≥1), 则Bl 中元素

为D 中长度小于或等于l 的通路数, 为D 中长度小于或等于l 的回路数. 例 有向图D 如图所示, 求A, A2, A3, A4, 并回答问题:

(1) D 中长度为1, 2, 3, 4的通路各有多 少条?其中回路分别为多少条? (2) D 中长度小于或等于4的通路为多 少条?其中有多少条回路?

12100

010()00010

010A D ?????

?=??

??

??

有向图的可达矩阵

定义 设D=为有向图, V={v1, v2, …, vn}, 令

称(pij)n ?n 为D 的可达矩阵, 记作P(D), 简记为P. 性质:

P(D)主对角线上的元素全为1.

D 强连通当且仅当P(D)的元素全为1. 有向图的可达矩阵(续)

例 右图所示的有向图D 的可达矩阵为

7.4 最短路径及关键路径

一、本节主要内容 最短路 关键路线

二、教学内容

对于有向图或无向图G 的每条边,附加一个实数w(e),则称w(e)为边e 上的权. G 连同附加在各边上的实数,称为带权图.

设带权图G=,G 中每条边的权都大于等于0.u,v 为G 中任意两个顶点,从u 到v 的所有通

?

?

??

????????=1101110111110001P

路中带权最小的通路称为u 到v 的最短路径.

求给定两个顶点之间的最短路径,称为最短路径问题. 算法:Dijkstra(标号法)

{}()*()*1()*

()()1()*

1.2./5.i r r i i i i i

r i r r j j j j j r i r v l v v v l v r p l l v v v l v r l v v p r T V r ∞

==-j ij r r 如果顶点与v 不相邻,则w =为顶点到顶点最短路径的权,如果顶点获得了标号,则称顶点在第步获得了标号(永久性标号)

3.为顶点到顶点最短路径的权的上界,如果顶点获得了标号,则称顶点在第步获得了t 标号(临时性标号)

4.P 已经获得标号为第步通过集P 为第步未通过集

例:求图中v0与v5的最短路径

(0)*

000(0)0(1)*(0)(1)*1010100,{},T {},1,2,3,4,5{},min {},T T {}(2)T j j

j i j i v T l P l w j l l l P P t ∈=======?=-0012345j i i i i 第步(r=0):v 获得p 标号v v ,v ,v ,v ,v ,

v 获得t 标号第1步(r=1):(1)求下一个p 标号的顶点,将标在顶点v 处,

表明顶点v 获得p 标号.修改通过集和未通过集:v v 修改中各顶点的标1

(1)

(0)(1)*(2)*(1)(2)*

2121(2)(1)(2)*2min{,}

{},min {},T T {}

(2)T min{,}j j

j i

ij i j i

v T j j i

ij l

l l

w l l l P P t l l l w ∈=+==?=-=+i i i i 号:第2步(r=2):(1)求下一个p 标号的顶点,将标在顶点v 处,表明顶点v 获得p 标号.修改通过集和未通过集:v v 修改中各顶点的标号:

2.关键路径问题

,(){/,}(){/,}D D D V E v V v x x V v x E v v x x V x v E v +=<>∈Γ=∈∧<>∈Γ=∈∧<>∈-设为一个有向图,,则为的后继元集为的先继元集

定义:PERT 图

设D=是n 阶有向带权图

1. D 是简单图

2. D 中无环路

3. 有一个顶点出度为0,称为发点;有一个顶点入度为0,称为收点

4. 记边的权为wij,它常常表示时间

1. 最早完成时间:自发点v1开始,沿最长路径(权)到达vi 所需时间,称为vi 的最早完成时间,记为TE (vi ) ,i=1,2,…,n

j 1i i j ij v ()

234567TE(v )=0,v (1)TE(v )={(v )+w },1,2,,max TE(v )=max{0+1}=1;TE(v )=max{0+2,1+0}=2;TE(v )=max{0+3,2+2}=4;TE(v )=max{1+3,4+4}=8;TE(v )=max{2+4,8+1}=9;TE(v )=max{1+4,2+D i v i TE i n

-

∈Γ≠=显然的最早完成时间按如下公式计算:81378

4}=6;TE(v )=max{6+6,9+1}=12;

v v v v 关键路径:从发点到收点的一条最长路径,

2. 最晚完成时间:在保证收点vn 的最早完成时间不增加的条件下,自发点v1最迟到达vi 所需时间,称为vi 的最晚完成时间,记为TL (vi ).

j n n i i j ij v ()

876543TL(v )=TL(v ),v ()TL(v )={(v )-w },1,2,,min TL(v )=12;TL(v )=min{12-6}=6;

TL(v )=min{12-1}=11;TL(v )=min{11-1}=10;TL(v )=min{10-4}=6;TL(v )=min{6-2,11-4,6-4}=2;TL(D i v i n TL i n

∈Γ≠=+

显然的最晚完成时间按如下公式计算:21v )=min{2-0,10-3,6-4}=2;TL(v )=min{2-1,2-2,6-3}=0;

3. 缓冲时间:TS(vi)=TL(vi)- TE(vi) TS(v1)= TS(v3)= TS(v7)= TS(v8)=0 TS(v2)=2-1=1; TS(v4)=6-4=2; TS(v5)=10-8=2; TS(v6)=11-9=2

离散数学 ( 第1次 )

第1次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分,共 15 小题,每小题 2 分) 1. 图G所示平面图deg(R3)为 A. 4 B. 5 C. 6 D. 3 2. 在完全m叉树中,若树叶数为t,分枝点数为i,则有()。 A. (m-1)it-1

C. (m-1)i=t-1 D. (m-1)i≤t-1 3. 命题a):如果天下雨,我不去。写出命题a)的逆换式。 A. 如果我不去,天下雨。 B. 如果我去,天下雨。 C. 如果天下雨,我去。 D. 如果天不下雨,我去。 4. 设无向图中有6条边,3度与5度顶点各1个,其余顶点都是2度点,问该图有多少个顶点() A. 5 B. 4

C. 2 D. 6 5. 假设A={a,b,c,d},考虑子集S={{a,b},{b,c},{d}},则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S是A的覆盖 B. S是A的划分 C. S既不是划分也不是覆盖 D. 以上选项都不正确 6. 没有不犯错误的人。M(x):x为人。F(x):x犯错误。则命题可表示为()。 A. (?x)(M(x)→F(x) B. (?x)(M(x)?F(x) C.

(?x)(M(x)?F(x)) D. (?x)(M(x)→F(x) 7. 命题逻辑演绎的CP规则为() A. 在推演过程中可随便使用前提 B. 在推演过程中可随便使用前面演绎出的某些公式的逻辑结果 C. 如果要演绎出的公式为B→C形式,那么将B作为前提,演绎出C D. 设?(A)是含公式A的命题公式,B<=>A,则可以用B替换?(A)中的A 8. 设G是有6个结点的完全图,从G中删去()条边,则得到树。 A. 6 B. 9 C. 10 D.

轴测图的基本知识教案

课题:1、轴测图的基本知识 2、平面立体的正等测图的画法 课堂类型:讲授 教学目的:1、介绍轴测图的基本知识 2、讲解平面立体的正等测图的画法 教学要求:1、了解轴测图的种类,理解轴测图的基本性质 2、了解正等测图的形成、轴间角和轴向变形系数 3、熟练掌握平面立体的正等测图的画法 教学重点:平面立体的正等测图的画法 教学难点:正等测图的轴测轴和坐标原点的选择 教具:模型:长方体、正六棱柱 教学方法:用通俗的方法讲解正等测图的获得方法:根据观察者的方向,将立体旋转45°,然后将后面抬起适当角度,使立体的三条棱线(长、宽、高)与轴测投影面的夹角相等,用正投 影的方法向轴测投影面投影所得的轴测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复习相贯线的两个基本性质。 2、复习相贯线的近似画法。 3、讲评作业,复习两个曲面立体相贯的相贯线的投影的画法。 二、引入新课题 多面正投影图能完整、准确地反映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且度量性好、作图简单,但立体感不强,只有具备一定读图能力的人才能看懂。 有时工程上还需采用一种立体感较强的图来表达物体,即轴测图,。轴测图是用轴测投影的方法画出来的富有立体感的图形,它接近人们的视觉习惯,但不能确切地反映物体真实的形状和大小,并且作图较正投影复杂,因而在生产中它作为辅助图样,用来帮助人们读懂正投影图。 在制图教学中,轴测图也是发展空间构思能力的手段之一,通过画轴测图可以帮助想象物体的形状,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内容 (一)轴测图的基本知识 1、轴测图的形成

将空间物体连同确定其位置的直角坐标系,沿不平行于任一坐标平面的方向,用平行投影法投射在某一选定的单一投影面上所得到的具有立体感的图形,称为轴测投影图,简称轴测图,如图4-2所示。 图4-2 轴测图的形成 在轴测投影中,我们把选定的投影面P称为轴测投影面;把空间直角坐标轴OX、OY、OZ在轴测投影面上的投影O1X1、O1Y1、O1Z1称为轴测轴;把两轴测轴之间的夹角∠X1O1Y1、∠Y1O1Z1、∠X1O1Z1称为轴间角;轴测轴上的单位长度与空间直角坐标轴上对应单位长度的比值,称为轴向伸缩系数。OX、OY、OZ的轴向伸缩系数分别用p1、q1、r1表示。例如,在图4-2中,p1= O1A1/OA,q1=O1B1/OB,r1=O1C1/OC。 强调:轴间角与轴向伸缩系数是绘制轴测图的两个主要参数。 2、轴测图的种类 (1)按照投影方向与轴测投影面的夹角的不同,轴测图可以分为: 1)正轴测图——轴测投影方向(投影线)与轴测投影面垂直时投影所得到的轴测图。 2)斜轴测图——轴测投影方向(投影线)与轴测投影面倾斜时投影所得到的轴测图。

绘制轴测图全解

项目4 绘制轴测图 项目介绍 本项目主要完成绘制轴测图。在工程上应用正投影图能够准确、完整地表达物体的形状,且作图简便,但是缺乏立体感。因此,工程上常用直观性较强,富有立体感的轴测图作为辅助图样,可以直观说明机器及零部件的外形、内部结构或工作原理。我们主要学习简单平面立体和曲面立体的正等轴测图和斜二轴测图的作图方法,通过轴测图的学习,为学生读懂正投影图提供形体分析与构思的思路和方法。 任务1 绘制正等轴测图 工作任务 绘制如图4-1所示支架零件三视图的正等轴测图。 图4-1支架零件三视图 任务目标 1.了解轴测投影的基本概念、特性和常用轴测图的种类; 2.了解正等轴测图的轴测轴、轴间角、轴向伸缩系数; 3.能画出简单形体的正等轴测图; 4.能根据组合体的三视图画出正等轴测图 任务描述 本任务是绘制如图4-1所示支架零件正等轴测图。绘制该零件的正等轴测图,

要会分析其零件的结构形状,要具备绘制正等轴测图基本知识和绘图方法,有了这些知识,才能完成绘制正等轴测图。该零件是由底板、竖板和肋板组合成而的,其结构左右对称,底板与竖板后面平齐,肋板紧靠竖板前方。下面我们学习轴测图的有关知识。 知识准备 一、轴测投影的基本知识 轴测图是一种单一投影面视图,在同一投影面上能同时反映出物体三个坐标面的形状,并接近于人们的视觉习惯,形象、逼真、并富有立体感。但是轴测图一般不能反映物体单个表面的实形,因而度量性差,同时作图较复杂。因此,在工程上,常把轴测图作为辅助图样,来说明机器的结构、安装、使用等情况。 1.轴测图的形成 图4-2a所示为空间物体的投影情况。将物体向V和H面投影得到正投影图(即得主视图和俯视图)。将物体连同其直角坐标体系,沿(S)不平行于任一坐标平面的方向,用平行投影法将其投射在单一投影面(P)上所得到的具有立体感的图形,称为轴测投影(轴测图)。轴测投影被选定的单一投影P,称为轴测投影面。 图4-2b所示为轴测投影图。由于轴测投影图同时反映了物体三个方向的形状,与正投影图相比较,富有立体感,它是工程上常用的辅助图样。 (a)(b)

轴测图基本知识

轴测图 在工程上应用正投影法绘制的多面正投影图,可以完全确定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且作图简便,度量性好,依据这种图样可制造出所表示的物体。但它缺乏立体感,直观性较差,要想象物体的形状,需要运用正投影原理把几个视图联系起来看,对缺乏读图知识的人难以看懂。 轴测图是一种单面投影图,在一个投影面上能同时反映出物体三个坐标面的形状,并接近于人们的视觉习惯,形象、逼真,富有立体感。但是轴测图一般不能反映出物体各表面的实形,因而度量性差,同时作图较复杂。因此,在工程上常把轴测图作为辅助图样,来说明机器的结构、安装、使用等情况,在设计中,用轴测图帮助构思、想象物体的形状,以弥补正投影图的不足。 多面正投影图与轴测图的比较如图5.0-1所示。 (a) 多面正投影图(b) 轴测图 图5.0-1 多面正投影图与轴测图的比较 5.1 轴测图的基本知识 一、轴测图的形成 轴测图是把空间物体和确定其空间位置的直角坐标系按平行投影法沿不行于任何坐标面的方向投影到单一投影面上所得的图形。如图 5.1-1所示。 轴测图具有平行投影的所有特性。例如: 1.平行性: 物体上互相平行的线段,在轴测图上仍互相平行。 2.定比性: 物体上两平行线段或同一直线上的两线段长度之比,在轴测图上保持不变。 3.实形性: 物体上平行轴测投影面的直线和平面,在轴测图上反映实长和实形。 当投射方向S 垂直于投影面时,形成正轴测图;当投射方向S 倾斜于投影面时,形成斜轴测图。 图5.1-1 轴测图的形成 二、轴测图的基本术语 图5.1-2 图5.1-3 三、轴测图的特性 由于轴测图是用平行投影法形成的,所以在原物体和轴测图之间必然保持如下关系: ①若空间两直线互相平行,则在轴测图上仍互相平行。 ②凡是与坐标轴平行的线段,在轴测图上必平行于相应的轴测轴,且其伸缩系数与相应的轴向伸缩系数相同。 凡是与坐标轴平行的线段,都可以沿轴向进行作图和测量,“轴测”一词就是“沿轴测量”的意思。而空间不平行于坐标轴的线段在轴测图上的长度不具备上述特性。 四、轴测图的分类 1、按投射方向分 按投射方向对轴测投影面相对位置的不同,轴测图可分为两大类: ①正轴测图:投射方向垂直于轴测投影面时,得到正轴测图,如图7-2 ( a )所示。 ②斜轴测图:投射方向倾斜于轴测投影面时,得到斜轴测图,如图7-2 ( b )所示。 2、按轴向伸缩系数的不同分 在上述两类轴测图中,按轴向伸缩系数的不同,每类又可分为三种: ①正(或斜)等轴测图(简称正等测或斜等测):p 1 = q 1 = r 1 。

离散数学图论部分经典试题及答案

离散数学图论部分综合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设图G 的邻接矩阵为 ??? ???? ? ????? ???0101 010******* 11100100110 则G 的边数为( ). A .6 B .5 C .4 D .3 2.已知图G 的邻接矩阵为 , 则G 有( ). A .5点,8边 B .6点,7边 C .6点,8边 D .5点,7边 3.设图G =,则下列结论成立的是 ( ). A .deg(V )=2?E ? B .deg(V )=?E ? C .E v V v 2)deg(=∑∈ D .E v V v =∑∈)deg( 4.图G 如图一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 A .{(a , d )}是割边 B .{(a , d )}是边割集 C .{(d , e )}是边割集 D .{(a, d ) ,(a, c )}是边割集 5.如图二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 .e 是割点 B .{a, e }是点割集 C .{b , e }是点割集 D .{d }是点割集 6.如图三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 A .{(a, e )}是割边 B .{(a, e )}是边割集 C .{(a, e ) ,(b, c )}是边割集 D .{(d , e )}是边割集 ? ? ? ? ? c a b e d ? f 图一 图二

图三 7.设有向图(a )、(b )、(c )与(d )如图四所示,则下列结论成立的是 ( ). 图四 A .(a )是强连通的 B .(b )是强连通的 C .(c )是强连通的 D .(d )是强连通的 应该填写:D 8.设完全图K n 有n 个结点(n ≥2),m 条边,当( )时,K n 中存在欧拉回路. A .m 为奇数 B .n 为偶数 C .n 为奇数 D .m 为偶数 9.设G 是连通平面图,有v 个结点,e 条边,r 个面,则r = ( ). A .e -v +2 B .v +e -2 C .e -v -2 D .e +v +2 10.无向图G 存在欧拉通路,当且仅当( ). A .G 中所有结点的度数全为偶数 B .G 中至多有两个奇数度结点 C .G 连通且所有结点的度数全为偶数 D .G 连通且至多有两个奇数度结点 11.设G 是有n 个结点,m 条边的连通图,必须删去G 的( )条边,才能确定G 的一棵生成树. A .1m n -+ B .m n - C .1m n ++ D .1n m -+ 12.无向简单图G 是棵树,当且仅当( ). A .G 连通且边数比结点数少1 B .G 连通且结点数比边数少1 C .G 的边数比结点数少1 D .G 中没有回路. 二、填空题 1.已知图G 中有1个1度结点,2个2度结点,3个3度结点,4个4度结 点,则G 的边数是 . 2.设给定图G (如图四所示),则图G 的点割 ? ? ? ? ? c a b e d ? f 图四

离散数学结构 第14章 图的基本概念

第十四章图的基本概念 14.1 图 (2) 一.无向图与有向图 (2) 1.无序积与多重集 (2) 2.无向图与有向图的定义及表示法 (2) 二.简单图与多重图 (4) 1.顶点的度数 (5) 2.握手定理 (5) 四.图的同构 (8) 1.两图同构的定义 (8) 2.图之间的同构关系是等价关系 (8) 五.完全图与正则图 (9) 1.完全图 (9) 2.正则图 (9) 六.子图与补图 (9) 1.子图 (9) 2.补图与自补图 (12) 14.2 通路与回路 (15) 一.通路与回路的定义 (15) 二. n阶图中通路与回路的性质 (17) 14.3 图的连通性 (17) 一、无向图的连通性 (17) 二、无向图中顶点之间的线程线及距离 (18) 三、无向图的连通度 (18) 四、有向图的连通性及其分类 (20) 五、扩大路径法及极大路径 (21) 六、二部图及判别定理 (22) 14.4 图的矩阵表示 (26) 一、无向图与有向图的关联矩阵 (26) 二、有向图的邻接矩阵 (27) 三、有向图的可达矩阵 (29) 典型习题 (29) 14.5 图的运算 (33)

14.1 图 主要内容 无向图与有向图。 简单图与多重图。 顶点的度数与握手定理。 图的同构。 完全图与正则图。 子图与补图。 学习要求 熟练掌握握手定理及其推论的内容及其应用。 掌握图同构的概念。 加深对简单图、完全图、正则图、子图、补图等概念的理解。 一.无向图与有向图 1.无序积与多重集 设A,B为任意的两个集合,称{{a,b}|a∈A∧b∈B}为A与B的无序积,记作A&B. 为方便起见,将无序积中的无序对{a,b}记为(a,b),并且允许a=b.需要指出的是,无论a,b是否相等,均有(a,b)=(b,a),因而A&B=B&A. 元素可以重复出现的集合称为多重集合或者多重集,某元素重复出现的次数称为该元素的重复度。例如,在多重集合{a,a,b,b,b,c,d}中,a,b,c,d的重复度分别为2,3,1,1. 2.无向图与有向图的定义及表示法 定义14.1一个无向图是一个有序的二元组,记作G,其中 (1)V≠称为顶点集,其元素称为顶点或结点。 (2)E称为边集,它是无序积V&V的多重子集,其元素称为无向边,简称边。定义14.2一个有向图是一个有序的二元组,记作D,其中 (1)V同无向图。 (2)E为边集,它是笛卡儿积V×V的多重子集,其元素称为有向边,简称边。 上面给出了无向图和有向图的集合定义,但人们总是用图形来表示它们,即用小圆圈(或实心点)表示顶点,用顶点之间的连线表示无向边,用有方向的连线表示有向边。 例14.1 (1) 给定无向图G=,其中, V={v1,v2,v3,v4,v5}, E={(v1,v1),(v1,v2),(v2,v3),(v2,v3),(v2,v5),(v1,v5),(v4,v5)}. (2) 给定有向图D=,其中, V={a,b,c,d},

第一章 图的基本概念

第一章图 教学安排的说明 章节题目:§1.1图的概念;§1.2子图;§1.3顶点的度;§1.4道路与连通性;§1.5图的运算 学时分配:共2课时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会正确表述关于图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图、连通图、道路、圈),会进行图的运算,会用图论的方法描述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其它:由于离散数学中已介绍过相关内容,本章以复习为主

课 堂 教 学 方 案 课程名称:§1.1图的概念;§1.2子图;§1.3顶点的度;§1.4道路与连通性;§1.5图的运算 授课时数:2学时 授课类型:理论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会正确表述关于图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图、连通图、道路、圈), 会进行图的运算,会用图论的方法描述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图、简单图、子图以及图的同构等概念,并能够用图表示简单 的现实问题; (2) 掌握途径、链和道路的概念及其区别; (3) 理解图的连通性概念; (4) 掌握图的四种运算。 教学内容: 第一章 图 §1.1图的概念 引例 例1.下面是五城市之间的航线图,若两城市间有航线,则连线,否则不连如图1.1(a ):由图中可知,北京与广州间没有航线,而大连到上海间有航线 北京 大连 上海 广州 昆明 9 6 4 8 10 (a ) (b ) 图1.1

例2.数4,6,8,10,9五个数,若有公因子则连线,,否则不连,如上图1.1(b) 通常人们认为,过去我们所学的微积分是属于连续数学,而本章所要讨论的图论是离散数学的重要分支. 首先要注意,我们这里所讨论的图论中的“图”,并不是以前学过的通常意义下的几何图形或物体的形状图,也不是工程设计图中的“图”,而是以一种抽象的形式来表达一些确定的对象,以及这些对象之间具有或不具有某种特定关系的一个数学系统.也就是说,几何图形是表述物体的形状和结构,图论中的“图”则描述一些特定的事物和这些事物之间的联系.因此在图论中,顶点之间的距离、弯曲、以及顶点间的位置关系都是无关紧要的,即图的概念是抽象化的,它是数学中经常采用的抽象直观思维方法的典型代表. 下面给出图作为代数结构的一个定义。 图的定义:一个图是一个三元组〈)(G V ,)(G E ,G ?〉,其中)(G V 是一个非空的点集合,)(G E 是有限的边集合,G ?是从边集合E 到点集合V 中的有序偶或无序偶的映射。 例3 图G =〈)(G V ,)(G E ,G ?〉,其中)(G V =},,,{d c b a ,)(G E =},,,,,{654321e e e e e e , ),()(1b a e G =?,),()(2c a e G =?,),()(3d b e G =?,),()(4c b e G =?,),()(5c d e G =?,),()(6d a e G =?。

非常实用的轴测图知识

请勿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上传任何涉及版权侵权的文档,除非文档完全由您个人创作或您得到了版权所有者的授权 "权利提示"页面可帮助您确定您的文档是否侵犯了他人的版权等合法权益 点击上传文档即表示您确认该文档不违反文库协议和权利提示等百度文库帮助条款 如果在上传文档过程中有任何问题,请查看文库帮助。

教案首页

第八章轴测图 本章重点 1)掌握轴测图的形成和基本作图原理。 2)掌握正等测的作图原理和作图方法 3)掌握斜二测的作图原理和作图方法 4)用CAD绘制轴测图 本章难点 1)掌握正等测和斜二测的作图方法 2)掌握CAD绘制轴测图的方法 本章要求 1)已知物体的三视图,作其正等测立体图。 2)已知物体的三视图,作其斜二测立体图。 3)CAD绘制轴测图 四、本章内容: §8-1 轴测图的基本知识 一、轴测图的形成及投影特性 用平行投影法将物体连同确定物体空间位置的直角坐标系一起投射到单一投影面,所得的投影图称为轴测图。 由于轴测图是用平行投影法得到的,因此具有以下投影特性: 1、空间相互平行的直线,它们的轴测投影互相平行。 2、立体上凡是与坐标轴平行的直线,在其轴测图中也必与轴测轴互相平行。 3、立体上两平行线段或同一直线上的两线段长度之比,在轴测图上保持不变。 二、轴向伸缩系数和轴间角 投影面称为轴测投影面。确定空间物体的坐标轴OX、OY、OZ在P面上的投影O1X1、O1Y1、O1Z1称为轴测投影轴,简称轴测轴。轴测轴之间的夹角∠X1O1Y1、∠Y1O1Z1、∠Z1O1X1称为轴间角。 由于形体上三个坐标轴对轴测投影面的倾斜角度不同,所以在轴测图上各条轴线长度的变化程度也不一样,因此把轴测轴上的线段与空间坐标轴上对应线段的长度比,称为轴向伸缩系数。 三、轴测图的分类 轴测图分为正轴测图和斜轴测图两大类。当投影方向垂直于轴测投影面时,称为正轴测

离散数学试题及解答

n 离散数学 2^m*n 一、选择题(2*10) 1.令P:今天下雨了,Q:我没带伞,则命题“虽然今天下雨了,但是我没带伞”可符号化为()。 (A)P→Q(B)P∨Q ?? (C)P∧Q(D)P∧Q ? 2.下列命题公式为永真蕴含式的是()。 (A)Q→(P∧Q)(B)P→(P∧Q) (C)(P∧Q)→P(D)(P∨Q)→Q 3、命题“存在一些人是大学生”的否定是(A),而命题“所有的人都是要死 的”的否定是()。 (A)所有人都不是大学生,有些人不会死 (B)所有人不都是大学生,所有人都不会死 (C)存在一些人不是大学生,有些人不会死 (D)所有人都不是大学生,所有人都不会死 4、永真式的否定是()。 (A)永真式 (B)永假式 (C)可满足式(D)以上均有可能 5、以下选项中正确的是()。 (A)0= ? (B)0 ? (C)0∈?(D)0?? ? 6、以下哪个不是集合A上的等价关系的性质?()

(A)自反性(B)有限性(C)对称性(D)传递性 7、集合A={1,2,…,10}上的关系R={|x+y=10,x,y∈A},则R的性质为()。 (A)自反的(B)对称的 (C)传递的,对称的(D)传递的 8.设D=为有向图,V={a, b, c, d, e, f}, E={, , , , }是()。 (A)强连通图(B)单向连通图 (C)弱连通图(D)不连通图 9、具有6个顶点,12条边的连通简单平面图中,每个面都是由()条边 围成? (A)2 (B)4(C)3 (D)5 10.连通图G是一棵树,当且仅当G中()。 (A)有些边不是割边(B)每条边都是割边 (C)无割边集(D)每条边都不是割边 二、填空题(2*10) 1、命题“2是偶数或-3是负数”的否定是________。 2、设全体域D是正整数集合,则命题 x y(xy=y)的真值是______。 3、令R(x):x是实数,Q(x):x是有理数。则命题“并非每个实数都是有理数”的符号化表示为________。 ?∧∨?∧? 4、公式(P Q)(P Q)化简为________。 A A 5、设A∩B=A∩C,∩B=∩C,则B________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