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和参数理论下第二语言习得实证的分析初探:汉语母语者英语学习中pro-drop参数的主语缺省属性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全书概要 (知识点全)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全书概要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的一般概念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简称SLA,是指人们在获得母语(第一语言)的基础上习得另一种或几种语言的过程。
也叫“二语习得”。
一、母语与目的语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作“本族语”。
目的语,也叫目标语,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二、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在此后习得的语言就是第二语言。
三、习得与学习克拉申(Krashen)认为成人L2学习者有两种独立的语言获得方式,两者在获得方式、心理过程、所获得的知识类型、作用等方面都不同Krashen认为,习得的知识与学得的知识是相互独立的两种知识。
学得的知识无法转换成习得的知识。
即所谓“无接口观点”(non-interface position)。
自然习得研究的证据表明,在习得情况下并未发生学习的过程,有时候,学习者可以先学会某个规则,但是并没有习得这个规则。
也就是说学习过程并不一定导致习得过程的发生。
无接口观点的证据:Seliger(1979)的证据:他让在课堂上让学习者描述一些图片,然后分析这些学习者使用冠词a与an的情况;此外,他让这些学习者陈述关于冠词用法的相关规则。
调查分析表明,学习者的实际语言表达与其元语言知识不相关。
也就是说,“习得”与“学习”的确是彼此独立的。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外语习得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上学习的。
五、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前者指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后者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
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语言表达指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语言学是一个古老的学科,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则是一个年轻的学科。
(完整版)二语习得文献综述

二语习得的母语迁移研究序言:二语习得的母语迁移现象既属于语言学范围,亦属于心理学范围。
第二语言习得,简称为二语习得,平时指母语习得此后的任何其他语言学习。
“母语迁移〞指的是,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即母语的使用习惯会直接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并对其起到积极促进或消极搅乱的作用。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学习第二语言,这里主要指的是英语,已经是一股不能阻截的潮流。
但是,在学习第二语言中,人们或多或少的碰到母语的影响,以致不理想的结果。
“中式英语〞现象的出现正是由于母语迁移的负效应的影响,英语学习者由于碰到自己母语知识系统的影响,在潜意识中把母语的知识系统移植到英语应用上。
关于二语习得中母语迁移的研究,为第二语言学习者供应了新思路;有利于国内英语授课的张开,启示教师帮助学生战胜母语迁移的搅乱,促进迁移,从而提高外语授课的见效。
1.二语习得母语迁移研究的方面在相关文件中,全局部专家学者都是从语言迁移的理论,母语迁移的表现形式,母语迁移对二语习得的影响表现以及二语习得母语迁移现象对教与学的启示这四个方面张开论述二语习得的母语迁移,下面就从这几个方面张开论述1.1 母语迁移的研究历理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行为主义控制语言学习以及语言授课;二十世纪六十年代Lado 行家为主义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对照解析假说。
20 世纪 60年关到70年代初,乔姆斯基宽泛语法见解,过渡语 ( inter —language ,也称中介语 ) 理论、错误解析 ( error analysis ,也称偏误解析 ) 流行。
在对照解析研究中张开了大量实证研究,其中相当一局部研究结果确实证了然 Lado 等人的理论但是,也有一些实证研究指出了“距离 = 难度〞理论所不能够讲解的现象,发现学习者经常是在母语与目的语表面上相似的地方更简单犯错误等,同时对照解析关于学习者错误的展望能力也碰到了思疑。
1970 年代末、 1980 年代初,标记理论被引入母语迁移现象研究领域。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要略

母语者的语言系统的规律; • SLA研究者采取特定的描写方法分析发现
“学习者语言系统”的规律。 • 比如:偏误分析的方法、习得顺序研究、
学习策略研究等。
1.3 “SLA研究”与相关学科的关 系
• 1.3.1 SLA与语言学的关系
2.1.2 Corder关于描写方法的分类
• 1. “前系统偏误” • 学习者不知道目的语规则,也不知道为什
么选择了某种规则形式; • 2. “系统偏误” • 学习者能够发现一些规则,但往往是错的,
学习者不能纠正错用的规则; • 3. “后系统偏误” • 学习者知道正确的目的语规则,但常出错。
2.1.3 关于学习者偏误的解释
1.2 “SLA研究” 的学科性质
• 1.2.2 SLA研究的目的 Cook(1993)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
目的有三: (1)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进行描
写; (2)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习得机制进行解
释; (3)第二语言学习者是怎样运用第二语言
的。
1.2 “SLA研究” 的学科性质
(4)中介语定义的基本含义
• (1)中介语是与学习者的语言表达相 关的言语行为系统;
• (2)中介语是一个高度结构化的系统; • (3)中介语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而
不是彼此孤立的错误的混合体。
2.2.2 Selinker对中介语系统的描述
• 五个“中心过程”: • (1)语言迁移过程 • (2)训练造成的迁移过程 • (3)目的语规则泛化过程 • (4)学习策略 • (5)交际策略
1.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
• 1.1 与“第二语言习得”相关的概念 • 1.2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的学科性质 • 1.3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相关学科的关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实证研究纵观显性与隐性学习、知识、教学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实证研究纵观显性与隐性学习、知识、教学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与学习需求日益旺盛。
在这一背景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实证研究逐渐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全面审视显性与隐性学习、知识、教学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作用与影响。
我们将回顾并梳理相关研究成果,以期提供对汉语二语习得领域更深入的理解,并为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本文首先将介绍显性与隐性学习的概念及其在汉语二语习得中的应用。
显性学习指的是学习者通过明确的指导、规则学习和练习来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而隐性学习则是指学习者在不知不觉中,通过接触和理解大量的语言材料,逐渐获得语言知识和技能。
我们将探讨这两种学习方式在汉语学习中的优势和局限性,并分析它们如何影响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
接下来,本文将探讨显性与隐性知识在汉语二语习得中的重要性。
显性知识指的是学习者可以明确表述和解释的语言规则和知识,而隐性知识则是学习者在语言使用中无意识地运用的知识和技能。
我们将分析这两种知识类型如何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学习者的汉语习得。
本文将重点讨论显性与隐性教学在汉语二语习得中的实践应用。
显性教学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通过明确的讲解和练习帮助学习者掌握语言规则;而隐性教学则更注重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和体验,通过大量的语言输入和实践活动,使学习者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语言能力。
我们将分析这两种教学方法的优缺点,并探讨如何结合使用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习者的汉语习得。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与学习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汉语二语习得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显性与隐性学习在汉语二语习得中的实证研究显性与隐性学习在汉语二语习得中的实证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显性学习强调学习者对语言规则的有意识掌握,而隐性学习则注重学习者通过大量接触语言实例而自然习得语言。
在汉语二语习得中,显性与隐性学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互为补充的。
普遍语法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_原则_参数_实验与方法

外国语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文章编号 1004-5139 2001 03-0023-08
中图分类号
总第 133 期 General Serial No.133
0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
文献标识码 A
普遍语法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
原则 参数 实验与方法
experimentalmethodslinguisticcompetence主要关注以下三个基本问题语言知识是由什么组成的语言知识是怎样习得的人们是怎样运用语言知在研究第二个问题时chomsky主要考察儿童的母语习得情况他发现不论儿童出生和成长在何地他们均能在不太长的时期内成功地习得当地的语言并且最终所获得的语言知识往往远远超出他们在习得过程中所接触到的语言材料即儿童在完成母语的习得以谈论并理解以往从未谈论过的问题针对这一现象即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logicalproblem他提出12儿童的语言习得之所柏拉图问题柏拉图曾提出疑问人的一生是有限可为何能获取如此多的知识24以可能是因为受到某种与生俱来的语言机制的导引这种语言机制就是由原则和参数principlesparameters构成的普遍语法universalgrammar为验证普遍语法的真正普遍性学者们展开了对成人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研究他们认假如普遍语法存在于母语习得那么它应同样存在于第二语言的习得因为第二语言习得也存在着逻辑问题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所接触到的第二语言输入input实际上相当有限但最后也常常照样能说出以往从未学到过的话语谈论并理解以往从未谈论过的问题为此学者们作出了许多努力采用各种方法从第二语言习得的不同方面考察普遍语法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通达accessibility情况如果说普遍语法具有真正的普遍性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也起作那么第二语言习得者的语法心理表征mentalrepresentation应该与母语习得者的语法心理表征一致其中介语语法interlanguagegrammar应该受到普遍语法中各项原则和参数的导引否则普遍语法就不起作本文拟对这一领域所研究的问题及研究的方法作一番检讨普遍语法中的原则及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检验普遍语法到底由哪些内容构成chomskybindingtheory中认为普遍语法由两大系统组成规则系统和原则系统原则系统又由若干子系统构成这里的普遍语法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一部语法而是指一系列的原则参数用来限制人类语法的可能范围原则为一切语言所共有参数则因语言而异人们也称普遍语法原则和参数理论我们不普遍语法实际上是指语法的语法参见chomsky12指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习得过程中产生的既不同于母语又不同于第二语言的过渡性transitional语法这些子系统是指不同的模块module所以也有人称管约论为模块理论论旨理论
二语习得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母语习得理论(Theories of Acquisition of the Maternal Language)关于儿童对母语,主要是口语中的听和说的能力之获得的理论,主要有:行为主义理论,“先天伦”和认知理论等。
行为主义理论(behaviourist theory)的基础是“强化”论或刺激--反应论,代表人物有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和心理学家斯金纳等人。
这种理论认为:语言是一种人类行为,要观察语言行为就必须找出话语和产生它的环境之间的规律,找出话语和对它做出反应的话语之间的规律性,以便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母语习得理论。
斯金纳在他的代表作《语言行为》一书中认为语言不是一种思维现象,而是一种行为。
儿童母语习得要经过模仿--强化--成形三个阶段。
儿童首先模仿自己周围的语言,对环境或成人的话语做出反应。
如果反应是正确的,即说出的句子符合语法规律,成人就会给予赞扬或以其他方式进行鼓励,以便强化儿童的语言,增加儿童说话的正确性。
为了得到更多的赞扬和鼓励,儿童会重复说过的话,逐步养成习惯,并把它巩固下来。
这样,儿童言语行为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直到其习惯与成年人的说话方式相吻合。
行为主义理论并不能全面正确地反映出儿童母语习得的过程和心理特点。
行为主义者所理解的语言无非是声音的刺激和反应,而且把语言和思维(思想)等同起来。
布龙菲尔德的公式S(实际刺激)—r(言语反应)……s(言语刺激)R(实际反应)就表明了这一点。
行为主义语言观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反映了母语习得阶段的阶段性成果,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
它解释了一些母语习得的现象,特别是“语言时习惯”这一观点是不容易被否定的。
语言学习的“天性论”(innateness theory)用典型的理性主义的方法来解释儿童语言习得的问题。
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和马克奈尔(D. McNeil)。
这种理论认为:儿童生下来就有一种适于学习语言的、人类独有的能力,即儿童天赋的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简称UG)知识。
浅谈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浅谈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摘要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为对外汉语教学与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
本文从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分析入手,对目前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结合实际教探讨该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对外汉语教学第二语言习得指的是在自然的或有指导的情况下通过有意识学习或无意识吸收掌握母语以外的一门语言的过程。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借助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或模式来指导和探讨汉语教与学的过程,这对改革对外汉语教学方法,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质量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克拉申的语言习得理论20世纪70年代,美国语言学大师克拉申针对第二外语的习得提出了语言监控理论。
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主要由五个假设组成:习得-学得假设,监控假设,输入假设,情感过滤假设和自然顺序假设。
1.习得-学得假设。
习得-学得假设认为,二语习得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习得,即通过无意识的方式地构建语言体系,从而获得语言能力。
习得者将注意力放在语言所传递的信息上而非其载体语言形式上,很自然的、无意识的用目的语进行交流,从而掌握语言能力。
另一种是语言的学得,学习者完全意识到他们在学习第二语言,他们通过努力有目的地掌握语言。
2.监控假设。
监控假说是对习得―学习假说中习得与学习的关系做进一步解释。
根据这个假设,语言习得系统,才是真正的语言能力;而语言学得系统,即有意识的语言知识,只是在第二语言运用时起监控或编辑作用。
在口头交谈中,人们往往没有时间去考虑斟酌语法,注重的是说话内容而不是形式,语法规则一时也用不上。
因此,在口头交流中,如果一方过多地使用语法监控,不时地纠正自己讲话中的语法错误,就会说起话来结结巴巴,使对方失去交谈的兴趣,因而达不到交流思想的目的。
3.输入假设。
输入假设是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的核心。
克拉申认为,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抛开对形式的理解,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对信息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
二语习得研究

二语习得研究:从普遍语法到认知处理* 摘要:普遍语法认为母语习得就是设置参数、学习母语边缘内容的过程,它在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对基于普遍语法的二语习得研究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由于普遍语法是针对母语习得而提出来的,而母语习得与二语习得有本质的不同,机械地以普遍语法指导二语习得研究可能会存在理论上的不适应性。
二语习得的过程同时也是认知处理过程。
基于普遍语法的二语习得研究主要关注二语知识的表征形式,而认知处理则更关注语言信息的计算和处理过程。
两种理论取向的结合更全面地解释了二语习得的过程和探究二语知识的本质0.引言以Chomsky(1995,2000,2005)为代表的转换生成语法学派所提出的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UG)是20世纪语言学界最深刻的一场变革,并对认知语言学1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语言学研究的重点从而由对语言的描写转向对语言本质的探究。
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许多研究者也试图以UG理论为基础,或为UG理论提供证据,或探究二语习得的本质。
UG一方面对二语习得研究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也存在理论上的不适应性。
为了能更全面地解释二语习得的本质,基于UG的二语习得必然要与认知语言学相结合。
1.UG理论的语言习得UG首先是针对母语习得而提出的,人类语言具有形式与功能上的共性,这种推论源于贫乏刺激假说(impoverished hypothesis)或语言习得逻辑问题(logical problem of language acquisition),即正面证据(positive evidence)不能成功地解释儿童习得母语。
此外,人类都是在具有遗传性质的、专司语言处理或习得的生理机制)))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LAD))))的基础上习得语言(Chomsky,1995),不同语言习得的差异只是参数的设置不同。
由原则与参数构成的UG是人与生俱来的语言初始状态(S0):原则是语言中最本质的部分,即核心语法(core grammar),人类无需学习它,语言的其他部分属于边缘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