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和监测方案
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

接种率计算
本次接种某疫苗某针(次)实种人数 接种率=
本次接种某疫苗某针(次)应种人数
X100%
累计接种率的统计
累计应种人数:指本年度某疫苗(某剂次) 累计实种人数与本年度最后1次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苗 (某剂次)的应种人数之和。
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定期 或根据实际工作情况不定期对本行政区 域内儿童完成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 率进行抽样调查。
调查内容
适龄儿童建卡率、建证率、卡证填写符合率;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率、合格接种率、及时接
种率和全程覆盖率 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 卡介苗疤痕率 含麻疹疫苗成分疫苗接种率; 流脑疫苗(A群2剂次)、乙脑疫苗基础免疫合格
1992年,《关于实行统一免疫接种情况常规免疫 报表和脊灰疫情专报系统工作规则的通知》
开展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建立接种率常规报告制度,统 一接种率报表,一年上报一次
1995年,常规免疫报表修订,每季度报告 1998年,《全国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方案》
1999年起建立常规预防接种率报告系统
2002年,第三次修改常规免疫报表,增加乙肝疫 苗首针及时接种信息
接种率; 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乙脑疫苗加强免疫合格接
种率; 甲肝疫苗合格接种率; 不合格接种原因、未接种原因
接种率的评价
.
接种率评价
开展接种率评价是了解接种工作质量的一 种有效方法。
通过评价,可以确定接种率的真实性、可 靠性,为上级部门制定有关免疫规划政策 提供科学依据。
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报告制度

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报告制度首先,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报告制度的作用不仅是评价免疫接种情况,更重要的是为国家制定免疫政策和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免疫接种率的监测报告,可以及时掌握预防接种工作的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确保免疫接种工作的有效进行。
其次,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报告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免疫接种覆盖率和免疫接种效果。
免疫接种覆盖率是指在一定期限内,针对特定疫苗的接种人数占总应接种人数的比例。
通过监测免疫接种覆盖率,可以看到预防接种工作的覆盖情况,发现接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改进措施。
免疫接种效果则是通过监测免疫接种后的疫苗效果,如预防效果和安全性等方面的数据,以评估免疫接种的效果。
然后,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报告制度的实施途径主要包括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和数据报告等环节。
数据收集是制度的基础,可以通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相关部门等途径进行。
数据分析是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以发现问题和发现趋势。
数据报告是将分析结果进行归纳、整理和呈现,通过报告向有关部门和公众进行传达。
此外,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报告制度需要具备一些关键要素和要求。
首先,需要有统一的标准和指示,以确保监测工作的可比性和准确性。
其次,需要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报告等工作,以保证数据真实可靠。
再次,需要有明确的监测频率和时间节点,以便及时了解免疫接种情况。
最后,需要建立沟通渠道,便于监测结果的交流和共享,以便各个层级可以根据监测结果进行决策和行动。
综上所述,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报告制度是一种重要的监测和评估免疫接种率的手段,对于指导和改进免疫接种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在建立制度时,需要明确其作用、内容和实施途径,并具备统一的标准和指示、专业技术人员、明确的监测频率和时间节点以及沟通渠道等要素。
通过不断完善和落实该制度,可以为保护公众健康提供科学支持。
某地区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调查分析及对策

某地区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调查分析及对策目的了解某地区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调查分析及其应对策略,提高某地区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
方法对某地区的所有区的所有儿童采取分层抽样调查,入户调查1~4岁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百白破联合疫苗、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麻风减毒活疫苗、卡介苗、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情况。
结果五种疫苗的接种率均在94%以上,除百白破联合疫苗城区接种率(95.00%)低于农村接种率(95.58%)外,其他疫苗接种率城区均高于农村,几种疫苗随着年龄的增加接种率下降明显,且在1岁时五种疫苗的接种率均大于90%。
结论该地区内适龄儿童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处于较高水平,但仍存在地区间和人群间差异。
接种率随着儿童月龄增大而降低,免疫规划工作有下滑趋势。
标签:免疫规划;疫苗接种;调查分析某地区实施我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将百白破联合疫苗、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麻风减毒活疫苗、卡介苗、乙型肝炎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对儿童实行常规免疫接种[1-2]。
但是由于存在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地区、年龄、接种点不够等,因而导致的儿童接种率不高的现象[3]。
为进一步了解某地区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情况,现对某地区2012~2013年出生的适龄儿童,含在该地区永久居住和居住期满3个月的流动儿童进行分层抽样调查分析。
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以我地区2012~2013年出生的适龄儿童,含在该地区永久居住和居住期满3个月的流动儿童为研究对象。
1.2方法该地区所有区参与调查,按照距离市区的远近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将每个区分为远、中、近3层,每一层抽取一个乡镇,每个乡镇内的行政村(居委会)也按同样方法依次排序并列出各村人口数,入户调查。
所选取的儿童中分为四个你年龄层次1岁、2岁、3岁、4岁各180名。
其中城区儿童所占380名,农村儿童占340名,总共有儿童720名。
1.3调查内容在抽中的儿童中调查其疫苗接种情况,调查内容为百白破联合疫苗、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麻风减毒活疫苗、卡介苗、乙型肝炎疫苗,采取针对不同疫苗,不同地区和不同年龄程度的国家免疫疫苗接种率的比较。
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及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使用要点介绍

预防接种卡、证的建立和管理
建立—“全面、及时、准确、细致”
基层接种人员定期了解本地区新生儿出生情况,加强与各部
门合作和联系;要在儿童出生后尽快建卡建证;准确记录儿 童的出生日期,换算成公历;填写完整、不能漏项
使用—“正确使用、妥善保管”
正确使用,如实记录、详细填写 定期整卡 妥善保管、建立制度(建卡、转卡、整卡制度等)
• 2014年12月31日前,乡级单位纳入该系统。
疫苗出入库信息报告时限
• 县、乡级应在上一级疾控机构下发疫苗后1 周内进行确认入库,并于出入库实际操作 完成后1周内进行系统出库。
• 县级出库类型:下发/售出、退回上级、报 废
• 乡级出库类型:下发/售出、退回上级、使 用、报废
年度计划管理
– 年度计划(采购计划):县级、乡级分 别在每年6月和5月底前向上一级疾控机 构报告下一年度计划。
常规免疫报表
档案 内容
存档 方式
上报 时限
国家免疫规划疫 苗常规接种情况报 表
二类疫苗接种情 况统计表
接种率总结
分项目、按 年度存档
报表每月5日 前(系统) 纸质:填写常 规报表时要到村 级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常规免疫监测系统难以掌握基层真实接种情况, 报告接种率高(99.99%)估算接种率成疑问? (人口估算150%,疫苗估算60%)( “分母-分 子问题”完整性差、“笔头接种”现象,无法信 服) 1岁以内疫苗接种率高,其他年龄接种率低 城区交叉接种、流动儿童管理困难 。。。。。。。
1
50
2
40
3
45
4
55
5
50
6
48
50
45
国家免疫接种率和免疫水平监测管理办法

苗,
性,≥1:320 计算保 者占 75%
护水平
间接血凝试验 白喉类毒 锡克氏试验
素
抗毒素≥0.01IU/ml ≥80% 96 小时判定,局部反 阴转率≥80% 应直径≤10mm 为阴 性
破 伤 风 类 间接血球凝集试验 毒素
抗毒素≥0.01IU/ml ≥85%
微量血球凝集抑制试验 血凝抑制抗体≥1:2 ≥85%
1.2 第二类疫苗接种情况报告 接种单位每半年将本责任区内接种第二类疫苗的品种、受种人数
向所属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报告内容见
《附件五》表 3-1-5、表 3-1-6。 1.3 接种率调查
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定期或根据实际工作情况不定期
对本行政区域内儿童完成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率进行抽样调查。 1.3.1 调查内容 1.3.1.1 适龄儿童建卡率、建证率,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 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的合格接种率和“五苗”全程覆盖率,乙肝疫苗 首剂及时接种率,卡介苗疤痕率等; 1.3.1.2 不合格接种原因; 1.3.1.3 未接种原因。 1.3.2 调查方法 1.3.2.1 评价县级以上单位接种率:组群抽样法,具体方法参见有关 材料。 1.3.2.2 评价乡级接种率:批质量保证抽样法,具体方法参见有关材 料。 1.4 接种率评价 1.4.1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常规报告接种率的评价 1.4.1.1 评价内容及方法 (1)常规报告接种率的及时性、完整性和正确性评价 ①及时率:在规定时限内报告单位数占应报告单位数的比例。 ②完整率:在规定时限内实际报告以及无漏项单位数占应报告单位数 的比例。 ③正确率:报表中无逻辑性、技术性错误的单位数占应报告单位数的 比例。 (2)常规报告接种率的可靠性评价
接种率报告分析

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是预防接种工作质量的常用的评价指标,深圳市福田区自1996年起使用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接种率监测的信息化管理,提高了接种率监测质量,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时掌握接种率动态变化,评价和改进常规免疫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现将福田区2010年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系统运转情况及效果评价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人口资料来源于福田区统计局,接种率报告数据来源于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系统报表。
数据采用EXCEL2003进行处理。
1.2接种率评价方法:采用统一的监测评价方法[1]。
①差值(D)评价:根据区统计局公布的出生人口数为估计应种人数,以监测系统报告的实际接种人数为接种人数计算估算接种率,即估算接种率=实际接种人数/出生人口数。
D=估算接种率-报告接种率。
D≤0.05时为可信,0.050.15时为不可信。
②比值(R)评价:R≈3MV(BCG)/OPV(DPT)。
0.95≤R≤1.05时为可信,0.90≤R<0.95或1.05<R≤1.15时为可疑,R1.15时为不可信。
2结果2.1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系统的完整性和及时性: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系统覆盖全区各预防接种点,报告的及时率和完整性均为100%。
2.2常规免疫报告接种率、估算接种率:(1)出生情况根据区统计局统计的资料,2010年常住儿童出生数为4590;暂住儿童出生数为9376。
(2)常规免疫报告接种率、估算接种率2010年儿童常规免疫6种单苗的报告接种率为91.85%~98.18%;估算接种率为88.26%-122.69%(见表1)。
表1深圳市福田区2010年常规免疫报告和估算接种率(%)2.3D值和R值评价:(1)D值评价:福田区儿童2010年常规免疫接种率D值评价为"可信"、"可疑"、"不可信"的分别占16.67%,50%,33.33%,其中户籍儿童D值评价为"可信"、"可疑"、"不可信"的分别有50%,50%,0%;暂住儿童D值评价为"可信"、"可疑"、"不可信"的分别有16.67%、50%、33.33%,户籍儿童免疫接种率监测可靠性大大高于暂住儿童(见表2)。
全国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方案

全国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方案免疫接种是一种重要的公共卫生措施,能够预防和控制多种传染病的传播。
为了确保免疫接种的效果以及及时发现和解决免疫接种中的问题,全国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方案应运而生。
全国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方案是中国政府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的监测体系,来追踪和评估全国范围内儿童接种疫苗的情况。
该方案的实施,有助于提高接种率,保障公众的健康,防止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
该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建立免疫接种率监测网络。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相应的监测网络,覆盖所有的儿童接种点以及相关的医疗机构。
通过这个网络,可以及时、准确地搜集到每个地区、每个接种点的免疫接种数据。
这是确保全国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方案正常运行的基础。
其次,完善数据搜集和整理机制。
建立标准化的数据记录和报告系统,要求所有接种点和医疗机构都按规定的格式和时间提交免疫接种数据。
同时,国家卫生部门应组织专业人员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并及时发布全国免疫接种率的监测结果。
第三,加强大数据技术应用。
免疫接种率监测方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大数据分析和预测。
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可以预测接种率动态变化趋势,并提前采取相应的措施。
同时,也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免疫接种活动进行评估,了解接种率的影响因素及其地域差异,为进一步改善接种率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开展健康教育和宣传工作。
全国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方案应当不仅仅是一个数据统计工作,还应注重提高公众的免疫接种意识和认识。
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应加强对免疫接种的宣传,普及免疫知识,解答公众的疑问,消除人们对疫苗的误解和担忧,提高接种的参与度和接种率。
第五,建立的常规监测评估机制。
全国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方案应当定期对全国各地的免疫接种率进行评估和排名。
政府部门应将免疫接种率作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指标,对未达标的地区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推动各地提高接种率,减少传染病的风险。
总结起来,全国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方案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措施,能够有效地追踪和评估儿童免疫接种情况。
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

应种人数
• 在接种单位的辖区范围内,常住户口和外来人 口中的适龄儿童。
13
应种人数
• 基础免疫第1针(次)的应种人数:指按免疫程序的规定, 本次接种时达到该疫苗初免月龄的适龄儿童数,加上次接 种时该疫苗该针(次)应种儿童中未完成接种者。
• 基础免疫第2或第3针(次)的应种人数:是指上次接种时己 完成该疫苗第l或第2针(次)免疫的儿童数,加上次接种时 该疫苗该针(次)应种儿童中未完成接种者。
C:
村医未掌握其出生的儿童
25
某县所辖各乡某年常规免疫数据报告状态
31%
40%
漏报
迟报
及时报
29%
乡次数
26
部分地区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示意图
应接种 儿童
接种率报告 “1100万”儿童
27
产生差距的主要原因
1. 未能掌握所有应接种对象 2. 漏报问题普遍,报告不及时 3. 报告数据准确性差 4. 未包括流动人口相关数据
报告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
28
上述原因的成因 1.报告意识淡漠 2.培训效果不尽人意 3.指导、督导力度较弱 4.人员更换频繁
29
接种率监测
30
我们面临的问题
“分母问题”带来的忧患
未能掌握所有的应接种儿童 (如新出生儿童)
后果
未接种(漏种) 报告数据无法使人信服
31
报告接种率的评价
• 2019年,《全国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方案》
再次修订常规免疫报表,双月报
8
历史回顾(3)
• 2019年,第三次修改常规免疫报表 增加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信息
• 2019年,第四次修改常规免疫报表 将原表“3-1-2”、“3-1-3”、“3-14”取消,合并为一张报表,增加第二类疫 苗报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和监测方案
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监测工作是体现计划免疫接种质量的真实评价。
为了解掌握我乡免疫接种情况,及时发现免疫接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并制定具体报告监测方案。
一、监测调查对象及内容
全乡辖区内所有常规免疫接种单位均为免疫接种率报告及监测单位,全乡接种报告单位为19个,监测接种率依据各接种点接种报表数据和入户调查0—7岁儿童接种基础或加强免疫真实情况,监测调查内容为新生儿出生建卡建证情况,首针乙肝卡介苗及时接种情况,“四苗”全程合格接种率及单苗基础,加强应种实种情况核对。
二、调查方式及监测方法
依据各接种点接种情况、报表统计各苗接种率,得出全乡单苗接种率和四苗全程接种率,或以乡政府所在地为中心,将全乡由里向外顺时针方向编排序号,然后以抓阄形式决定被检单位,乡防疫组人员下村,由村防疫医生陪同,入组到户,认真详细对每个被查儿童接种情况信息记录在案。
三、接种率报告监测结果评估
每次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监测资料报表认真填写,实事求是,逻辑合理,将每次各村运转报表估算接种率及监测报告质量
进行评价。
R值评价,R值在0.95—1.05之间为可信,0.90—0.95或1.05—1.15为可疑,小于0.90或大于1.15时不可信,D值评价当D≤
0.05时可信,0.05—0.15时可疑,D>0.15时为不可信。
四、存在问题的解决
通过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评估,清楚掌握全乡及各村接种点的真实免疫情况,针对接种率偏低或差距较大的单位,给予及时的指导和改正。
马市坪乡卫生院
2008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