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合集下载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6篇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6篇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6篇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篇1 一、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大学生应该首先从自身做起,积极在课外汲取传统文化知识,利用图书馆、计算机等资源,增加自身传统文化底蕴;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传统文化不应只是书本上的文字,更应该在应用中继承与发扬。

大学生们可以按照兴趣爱好,多学习掌握传统技能,比如空竹、风筝、汉服等;三、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传统文化目前大多只限于知识分子们所喜爱,大学生们应积极宣传传统文化的精华,吸引更多的各阶层人士及外国友人,扩大传统文化的受众;四、在继承中发扬,在创新中传承: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使之更实用、更贴近生活,才能更为百姓所接受。

大学生可以利用科技创新,将中药、印染等传统与医学制剂、电子印刷相结合,从而获得文化继承与经济创收的双赢。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篇2 弘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又称美育,它与德育、智育、体育一起构成我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

相比较而言,审美教育是一种超越性、综合性教育。

它强调的是陶冶,是主体的主动参与和全身心的投入,让人体验美好,体验成功,体验快乐,体验崇高,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及自我完善的能力。

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的手段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作为一个传承5000多年的文明古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教育素材和许多成功的审美教育范例。

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养浩然正气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目标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这种气是一种主观的精神状态,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由内心集义所生(集义,犹言积善,指事情皆合于义。

见《孟子公孙丑上》朱熹注),不待外求。

后人把浩然之气理解为一种最高的正气和节操,爱国主义正是这种正气和节操的集中体现。

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公主岭市范家屯一中尹贵山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有益于下代的优秀道德遗产。

概括起来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的总和。

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

它也是我国人民两千多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的结晶。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表现方面一、崇尚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和立志报国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杀身以成仁”的民族气节。

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

历史上,中国屡遭外敌入侵,国破则家亡,使人们的爱国之情强烈地表现出来,并升华成为国献身的情操和精神,因此出现了岳飞的“精忠报国”、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爱国主义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巨大力量。

二、主张建立和谐协调的社会人伦关系。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强调建立一种和谐协调的人伦关系。

主张“义以为上”,“以义统利”,“先义后利”,要求“见利思义”,“见得思义”。

“义”是指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利”是指个人利益。

强调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强调个体对整体的道德义务。

这是一种植根于社会文化的群体精神,进而扩展到整个民族和国家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倡导“仁爱”的人道主义精神。

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孟子提出“君轻民重”的思想。

这种要求一切人都要用“仁爱”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道德遗产。

四、提倡身体力行的基本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现人生理想的步骤和模式。

这种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观念,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和自身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人们共同生活的起码的行为准则。

它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它是人类社会道德关系的具有科学性的优秀的遗产。

论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应有态度和重大意义。

论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应有态度和重大意义。

论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应有态度和重大意义。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一项永恒的使命,其目的乃
是增添新一代国民的法制意识、建立一个人人尊重良知、尊重金科玉
律的社会,也是实现自由、平等、公正和求实向善的长河。

继承和弘
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要拿捏好利令智,把道德渊源中的方能
博大精深推崇为时代的典范;要坚持三自的原则,努力把仁义礼智信
维护起来;要奉行穷其志,胸有宽广、行事慷慨、把天下父母的儿女
当做一家之人的伦理准则;要奉劝严守做人的底线,做出对社会有意
义的可贵事实;要将传统美德和君子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培养有爱心、有礼貌、有担当的国民,才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
要内容。

对此,我们应持虔诚的态度,全面准确领会其精神,铸就永恒的
价值观,为全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类的共同进步而尽力奉献。

继承和
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既是维护传统文化的保卫,也是为了弘
扬社会公德,延续睦邻友爱、友善互助、和谐共处的情怀;它是我们
集体认知的书写,是创造更加光明美好未来的基石。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对于我们走向社会主义文明
社会,建设积极健康文化环境,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有重大意义,
至此,我们应当以最大的胸怀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以实际行动和积极态度,进行表率,传递正能量,并将此高度的道德
品质传承给我们的后代以起。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 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 一个—民—族—需—要—传—统—(—摘—录—)—————————————
对于中国的传统农民,应该残存着这样的记忆。有一次一个乞丐路过我 们村,我姥姥连忙回到家里,让我趴在窗台下面,不要动,她自己也躲在 了外面看不到的地方。那个乞丐隔着院子,在院门外面喊,喊了几声,不 见人应,就走了。我姥姥这才让我直起身来。可能读者会觉得我们的行为 十分古怪。我姥姥解释说:“要是让他看见,就不好意思不给了。”回溯 起来,这应该是我们那个村子很常见的行为。乐善好施不仅是美德,甚至 是道德底线。遇到乞丐行乞,村子里最穷的人也会设法施一碗米。如果不 想施舍,躲藏几乎是唯一的选择。而这种窍门,其实也是羞与人言的。我 想,如果我不小心被乞丐看见,我姥姥绝对没有勇气继续躲下去,她会在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三、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节的教学,帮助同学了解中华民族优
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正确对待中华民族
道德传统,自觉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
本节学习思考: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表现在哪些 方面?弘扬这些优良道德传统对大学 生成才有什么重要意义?
政》) • “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第五,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 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 人的一切精神需要种最高尚的需要就是 道德需要
• 《礼记.中庸》强调“博学之、慎思之、 明辨之、笃行之 ”,要求人们通过勤奋
学习,学以成德,学以成性,“变化气 质”
(一)孝敬父母
百事孝为先!孝敬父母,这是人类相生相养的自然 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是做人的基本道 德规范。孝是对子女而言的,慈是对父母而言的。父 慈子孝是传统亲子伦理道德的基本规范。

论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应有态度和重大意义

论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应有态度和重大意义

论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应有态度和重大意义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基石。

道德传统久经沧桑历史的刻印,是中华文明沉淀的精髓。

回顾
我们五千年文明发展的历程,始终有一颗真灵之心,这便是传统道德
美德行为规范在众多社会学理论中贯穿、熠熠生辉,像极了明灯泛照。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它教育我们树
立高尚的追求和理想,推动我们以坚韧不拔的自强奋斗精神,在艰辛
斗争中屹立不倒。

它督促我们要有利于国家、民族的高崇行为,奋力
书写灿烂的未来,续写中华文明的万世风范。

正是这一道德传统激发了人们敢于创新的精神,成就了青史留名
的中华文明伟业,更是伴随着我们一步步走向繁荣昌盛的关键动力。

所以,我们要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用它暗
示我们对未来的希望、对国家繁荣富强的心愿。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 种高层次的需要(智) 中国传统道德认为,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动 物,是因为人有道德,因而人们除了有物质需要 外,还有精神需要,而一切精神需要中最高尚的 需要就是道德需要。道德需要是对理想人格的追 求。要实现这种追求,就应当明智。智,也做知, 即理智、智慧。
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2.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3.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中华民族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 源远流长的优良道德传统。这些优良道德传统内涵 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 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是 我们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的丰富源泉。
孝:旧时尊长死后在一定时期遵守 的礼俗。孝,一是指善事父母;二是对 已去世父母、先祖的追孝。孝是儒家伦 理道德的根本,是维系家族内部人际关 系秩序的伦理准则,几千年来,中国人 把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人区别于禽兽 的标志。
孔子和晏婴之间的对话
郭巨埋儿 鳝鱼的故事 日本古代习俗抛弃老人 心理测试 60岁退休男子、有没有一根电话线可以连接到天堂?大四女生打工攒下毕业旅行的钱 带着妈妈穷游东南亚36天玩转10个城市 只花15000元 总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天堂午餐》 六分钟,可能改变你一生.mp4 [道德观察]爱的蹦极(2009.12.29).mp4
• 周恩来总理曾说过:“我不能坐,一坐下 就会睡着。” • 面对纷繁的国事和别人无法代劳的难事, 周总理事必躬亲。1974年上半年,他的癌 症已开始扩散, • 但是据办公记录统计,仍有半数以上的日 子工作时间在18小时以上。
2.推崇“仁爱”原则和人际和谐(忠、孝)
• 孔子: “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 雍也》 •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 及人之幼。” 《孟子· 梁惠王上》 亲亲 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1)亲亲:对亲人的爱,核心是孝。 (2)仁民 (3)爱物

《思修》第四章第二节

《思修》第四章第二节

请大家准备2-3分钟的演讲稿,本次活 动以现场抽签的方式进行,凡积极参 与者都有5-10分的课堂加分。
两个饥饿的中国人从主持那里得到 一个面包的恩赐,二话不说,两人对半 分着吃。 两个饥饿的美国人从主持那里得到 一个面包的恩赐,其中一个对另一个说: “反正两个 人分着吃都吃不饱,不如我 们打个赌,谁赢了谁就享用这个面包”。 文化传统的差异—— 中国人:重视结果的公平。 美国人:更重视机会的公平。
分粥事宜
历史虚无主 义思潮
认为中国的传 统道德从整体 上讲在今天已 经失去了价值 和意义,必须 从整体上予以 全盘否定。
分析:如何认识这些错误思想?
• 首先,要充分认识这些思想产生的根源。 • 其次,要充分认清这些错误思想的本质。 • 第三,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一些 道德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
3.积极吸收其他民族文明的优秀成果
值得借鉴的西方道德传统
课堂小结:一个国家或民族的 • 日常生活中的交往礼仪 文化发展和道德道德文明成果 • 经济伦理中的合理成分 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 人道主义思想的合理内核 观点、方法,坚持以我为主、
为我所用。
课堂实践:课堂演讲 (题目三选一) 1、诚信乃做人之本 2、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在我心中 3、这样的爱国行为令我感动
提示
在文化传统上,中国人似乎倾向 于采用第3种方式,中国人相信 德性的力量; 西方人则倡导第5种分粥方法 西方人相信,每个人都是自私的, 只有制度才可以体现公正。
中西方传统道德比较
中国 • 中国人重整体 • 中国人重义 • 中国人重协调 • 中国人重内省 西方 • 西方人重个体 • 西方人重利 • 西方人重进取 • 西方人重外律
孔子是最早推行和强调“仁”的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孟子说 “仁者爱人”。 韩愈说:“博爱之谓仁。” 朱熹说,仁是“爱之理,心之德”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主要内容有哪些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主要内容有哪些

再谈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中华优良道德传统分为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和中国革命优良道德传统。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加以发展,就能充分激发整个民族的潜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1.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现代化的模式可以多种多样,但都不能脱离自己的民族性。

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能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能够使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具有更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

能够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促进经济社会更好地地发展;能够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形成适应时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

3.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个人人格完善的重要条件。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中华民族的根,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根,是一块永不磨蚀的“胎记”。

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公私之辩证”是中国传统道德发展演化的一条主线。

“公义胜私欲”是道德的根本要求,“公”是作为道德的最高标准。

强调在“义”和“利”发生矛盾时,应当“义以为上”、“先义后利”,“见利思义”,主张“义然后利”,反对“重利轻义”、“见利忘义”。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崇尚“仁爱”原则,主张“仁者爱人”,爱人要从爱旁边的人做起,从爱亲人做起,即孝悌是人之本(孝道),并把这样的爱推广到他人,即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道),能将心比心(恕道)。

立足于自己,承认人的差异,主张“合而不同”,“和为贵”,讲求和睦相处,强调社会和谐,“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当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不是孤立的,而是对中国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道德的继承和发扬,是对世界道德文明成果的吸收借鉴。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意义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儒、墨、道、法各家伦理思想和佛教有关心性的理论,相互影响,相互吸引,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伦理传统。

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一般说来,是指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并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精华,这些思想精华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整体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及其一贯思想,就是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的整体思想意识。

所谓整体,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就是指整个社会、民族和国家。

在两千多年前成书的《诗经》中,就已经提出“夙夜在公”的道德要求,主张人要日夜为公家办事。

《书经·周官》中,也提出“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的要求,主张人要从事政治公职,应当以公正、公平,灭除自己的私欲,这样老百姓就可以信任而归附了。

西汉初年的政治思想家贾谊在他的《治安策》中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强调国家、民族的利益,强调一种为整体而尽忠、献身的精神。

宋代的范仲淹提出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认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去丹心照汗青”;清代思想家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颜元力求“富天下,强天下,安天下”。

所有这些,都是强调的整体意识,强调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献身的精神。

正是从国家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原则出发,在个人与他人、与社会、与对群体的关系上,儒家传统伦理认为在“义”和“利”、即道德原则和个人私利发生矛盾时,应当“以义为上”,“先义后利”,主张“义,然后取”,反对“重利轻义”和“见利忘义”。

一般来说,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所说的“义”,主要是整体利益的原则,而“利”则主要是指个人的私利。

提倡“先义后利”和反对“见利忘义”的思想,不仅在中华民族的长期发展中发生着有益的作用,而且对提高我国现实的道德水平,也有积极作用。

也正是从国家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原则出发,在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的关系上,中国传统道德强调先人后己,助人为乐;强调个人对社会尽责;强调自觉地为他人、为社会、为人民。

这种整体主义思想,应当说是中国伦理传统道德区别于西方伦理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和优点。

当然,我们应当看到,祖国传统道德中的整体思想意识,从本质上讲,它属于剥削阶级的思想意识,是维护其统治阶级的一种思想武器。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总是把自己的阶级利益,甚至是把一姓王朝的利益充当为所谓国家利益和整体利益。

但是,不可否认,统治阶级的利益与国家、民族的利益存在着一致性。

统治阶级在保证自己阶级的整体利益的前提下,同时兼顾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

比如,当一个王朝的经济得到发展、政治清明、社会稳定时,社会各个阶层,当然也包括劳动人民,都能够从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和利益。

今天我们对待中国传统的整体意识,要抽去其剥削阶级整体利益的本质,换之以无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整体利益,以丰富集体主义思想意识的内涵。

2、推崇“仁爱”原则和人际和谐中国传统道德强调以人为本,强调“爱人”的人本主义精神,注重人际的亲爱、和平与和谐。

自孔子始,中国伦理学关注的不再是虚无飘渺的“天”或“神”,也不是人死后的“鬼”,而是把自己关注的焦点定位在人自身。

用人自身的原因来解释人事,以人为中心而又不妨害天地自然的运行,在入世中求得精神的超脱,在平凡中达到高妙,极高明而又中庸,可以说就是中国伦理的品格。

这样一种伦理的理念,是基于对人的本质和地位的认识而形成的。

中国伦理思想家们大都认为,人是天地之精华,五行之秀气,在宇宙中有一般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如果其良能能够充分地发挥,就能与天地同流。

以人为本的伦理观念,正是体现了对宇宙最高产物的尊重。

儒家伦理思想的创始人孔子,以“仁”作为自己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

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仁”这个概念,虽然早已存在,但孔子第一个把“仁”同“爱人”联系起来,“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孟子继承和发展了仁爱思想,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可见,儒家的仁爱是由己推人,由内而外,由近及远。

墨家主张“兼爱”,主张“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

”汉代以后,儒家学者在理论上对仁爱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升华。

韩愈在《原道》中提出“博爱之谓仁”。

朱熹认为仁是“爱之理,心之德”,并以生释仁。

后代的思想家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等,对于仁爱思想都有所发挥。

综合历史上各家关于仁爱的论述,可以把仁爱的主要内涵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仁的首要含义是爱,即对人施爱心,尽可能地帮助别人,使别人成长发展,得到好处。

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墨子所说的“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孟子所说的“不忍人之心”等,都体现为一种对人的同情和关爱。

第二,仁爱是一种出于公心的爱,而不是一种出于偏心的爱。

宋代程颢、程颐提出:“仁之道,要之只消道一公字。

”(《二程集·遗书》卷十五)认为公是仁之理,仁是不能出自私心的。

近代谭嗣同提出:“仁以通为第一义”(《仁学·界说》),也是强调仁是一种无私之爱。

在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家们看来,出自私心的爱无非有两种:一种是姑息之爱,即对自己亲爱的人放纵、偏袒或溺爱。

这种姑息之爱,实际上是不能真正地有益于被爱的对象的。

一种是厚自爱,即厚爱自己而薄待他人。

汉董仲舒曾经提出:“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

……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

”(《春秋繁露·仁义法》)爱我,是出于私心而非出于公心,所以是不能称做仁的。

总之,在伦理道德思想家们看来,不是出于公心的爱,是道德上的小人的爱,而不是所谓仁爱。

第三,仁爱要体现为利人。

也就是说,爱人不仅是一种心情,而且还要有实际的效果。

墨家讲“兼相爱,交相利”,提出“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墨子·尚贤下》),很好地表达了其爱的实质内容。

第四,仁爱是一种生生之德。

这种意思是宋以后思想家们很喜欢讲的。

他们把仁爱看成是一种富有生命力性质的东西。

一人遂其生,亦要使他人、他物共遂其生,就是达到了仁。

所谓使他人、他物遂其生,就是讲要在旁边扶助他人,赞助他人、他物生长,而不是代替他们生长。

仁爱不是说替别人把一切事情包办了,应该是你所做的一切有助于其成人,有助于其道德水平的提高。

比如说,有一个人非常自私,你对他爱,并不是要满足他的一切自私的要求,而是帮助他去掉自私。

第五,仁爱还体现为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在这方面,思想家们曾经提出过许多要求。

孔子曾说:“克己复礼为仁”,具体的要求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又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论语·颜渊》)“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论语·子路》)他赞赏刚、毅、木、讷,厌恶巧言令色。

总之,就是要严格地以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后来的思想家们也多有论述。

实际上,一个严于要求自己的人,总是能够诚心地爱人的人。

自我约束与仁爱他人之间,本来就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

尽管不同的伦理思想家对于如何爱人有不同的观点,但在宽以待人、与人为善方面却是一致的。

效法天的刚健之德,君子以自强不息;模仿地的广厚之像,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可以说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处理人我关系的一个总的精神。

孔子和孟子有关爱人的思想,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早期的一种人本主义思想,是自觉考虑到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种人本主义。

孔子和孟子都认为,只要能发挥、扩充这种对人类的同情和慈爱,就可以使家庭和睦,使整个社会得到更加和谐的发展。

“仁”不但是一种处理人我关系的早期的人本主义思想理论,而且还是实行这一人本主义思想理论的方法论原则。

既然所有的人都属于同一个类,他们在最基本的方面,就必然有着共同的情感、欲望、要求和志趣,因此,只要拿自己作比喻,就能够真正实现对人的同情和爱护,就能够真正实现“爱人”的目的。

孔子说:“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孟子说“善推其所为”,就是对这一方法论的言简意赅的概括。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的这一人本主义原则,在长期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往往为剥削阶级所利用,并成为麻痹劳动人民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思想工具。

但是,从总的社会效果来看,这一人本主义思想,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对于协调家庭、社会的各种人际关系,应当说,仍然发生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的这一人本主义原则,以特有的民族形式,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从孔子的“仁者爱人”,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宋代张载的“民胞物与”,发展到明清之际黄宗羲的启蒙主义思想,说明这种人本主义原则在社会发展中,既能够成为协调社会人际关系的一种思想,又能够由强调人民的利益而成为社会变革的一种力量。

仁爱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也是对把人作为神的附属品的宗教观念和把人作为工具的奴隶主意识的否定。

它提倡人与人相爱,尊重人的价值,同情人,帮助人,体现了古代的人道主义精神。

在人和人的相处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特别强调要“推己及人”,关心他人,也就是“爱人”。

孔子从各个方面对“仁”作了全面的阐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从积极方面立论,认为在人和人的相处中,特别是当人和人之间发生矛盾时,应当从自己的欲望、感情、意志、追求等方面,设身处地地为对方考虑,这样,人和人之间就能够增强理解,就能够相互体贴和相互帮助,人和人之间的矛盾,也就更容易化解了。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这是从消极方面立论,认为在人和人的相处中,应当尽量不要损害别人,力求不妨碍别人的利益,凡是我不愿意别人施加于我的一切事情,我都应当自觉地不加于别人的头上,以免使别人受到伤害。

墨子从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功利原则,指出“兼相爱,交相利”的重要。

他认为人和人之间的一切矛盾、纠纷、祸乱,都是由于“亏人而自利”的利己思想所引起,即“不相爱”所引起的,因此,人应当“爱人若爱其身”。

墨子认为,爱人和被人爱,是相互联系的“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孟子又进一步提出“仁”就是“人”,就是“人心”。

他从“良知”、“良能”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发,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人有着与生俱来的对他人的同情、怜悯、关心和慈爱之心。

孟子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认为在人和人的相处中,应当推己及人,推恩及人,“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