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氨工业设计和计算
合成氨变换工段工艺设计

合成氨变换工段工艺设计合成氨是化工工业中的重要原料,广泛应用于制取尿素、硝化铵等农业肥料,以及制取氨水、氨盐、化肥、染料等合成工艺中。
合成氨变换工段是合成氨生产中的关键环节,其工艺设计对合成氨的产量、质量以及能耗等方面有重要影响。
一、工艺概述合成氨的变换反应器是将反应物氮气和氢气通过催化剂的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气相合成反应,生成合成氨。
反应器通常采用固定床催化剂反应器,催化剂的选择和催化剂床层的设计都是工艺设计的重要环节。
冷凝器主要用于对反应产生的氨气进行冷凝回收,常见的冷凝器有直接冷凝器和间接冷凝器两种形式,工艺设计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用的冷凝方式。
循环气压缩机主要用于将反应器中未反应的气体通入新的循环,提高气相合成反应的转化率。
在工艺设计中,需要考虑压缩机的压比、功率消耗等参数。
氨气的分离净化装置主要用于对合成氨中的杂质进行去除,提高合成氨的纯度。
常用的分离净化装置有吸附装置、膜分离装置等,具体的工艺设计需要根据生产要求和经济效益进行选择。
二、工艺参数及控制合成氨的变换工段的工艺参数主要包括反应温度、反应压力、空速、催化剂活性等。
这些参数直接影响合成氨的产率、选择性和能耗。
反应温度是合成氨变换反应的重要参数,通过控制温度可以提高反应速率和转化率,但过高的温度会导致副反应的发生,降低合成氨的选择性。
反应压力主要用于控制氨气的产量和能耗,压力越高产氨越多,但能耗也相应增加。
空速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反应器的氮气体积,可以通过调控压力和进气量来实现,过小的空速会影响反应的效果,而过大会导致固定床催化剂的床层冲击和阻力升高,影响反应转化率。
催化剂活性主要指催化剂的活性组分含量和粒径等参数,这些参数会影响合成氨的选择性和催化剂的寿命。
在工艺设计中,需要考虑这些参数的合理选择和控制,以提高合成氨的产量和质量,并降低能耗。
三、能耗控制合成氨的变换工段是合成氨生产中的能耗重点。
能耗的控制主要体现在压力控制、催化剂选择和热交换等方面。
年产10万吨合成氨合成工艺设计讲解

目录1.总论 (1)1.1设计任务的依据 (3)1.2概述……………………………………………………………………………1.2.1设计题目 (7)1.2.2 设计具体类容范围及设计阶段 (7)1.2.3设计的产品的性能、用途及市场需要 (8)1.2.4简述产品的几种生产方法及特点 (8)1.3产品方案 (8)1.4设计产品所需要的主要原料规格、来源 (8)1.4.1设计产品所需要的主要原料来源 (8)1.4.2涉及产品所需要的主要原料规格 (8)1.5生产中产生有害物质和处理措施 (8)1.5.1氨气和液氨 (8)1.5.2合成氨废水 (8)2.生产流程及生产方法的确定 (8)3.生产流程简述 (14)4.工艺计算 (16)4.1原始条件 (16)4.2物料衡算 (16)4.2.1合成塔物料衡算 (18)4.2.2氨分离器气液平衡计算 (19)4.2.3冷交换器气液平衡计算 (19)4.2.4液氨贮槽气液平衡计算 (25)4.2.5液氨贮槽物料计算 (29)4.2.6热交换器热量计算 (35)4.2.7水冷器热量计算 (36)4.2.8氨分离器热量核算 (39)5. 主要设备选型 (39)5.1废热锅炉设备工艺计算 (40)5.1.1计算条件 (40)5.1.2 官内给热系数α计算 (41)5.1.3管内给热系数αi计算 (42)5.1.4总传热系数K 计算 (43)5.1.5平均传热温差m Δt 计算 (44)5.1.6传热面积 (45)5.2主要设备选型汇总 (46)参考文献 (42)年产10万吨合成氨合成工艺设计摘要:介绍合成氨合成生产工艺流程,着重通过对此工艺流程的物料衡算,能量衡算确定主要设备选型。
关键词:氨合成;生产工艺;物料衡算;能量衡算;设备选型1 总论氨是最为重要的基础化工产品之一,其产量居各种化工产品的首位; 同时也是能源消耗的大户,世界上大约有10%的能源用于生产合成氨。
氨主要用于农业,合成氨是氮肥工业的基础,氨本身是重要的氮素肥料,其他氮素肥料也大多是先合成氨、再加工成尿素或各种铵盐肥料,这部分约占70 %的比例,称之为“化肥氨”;同时氨也是重要的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工业基础原料,用于生产铵、胺、染料、炸药、制药、合成纤维、合成树脂的原料,这部分约占30%的比例,称之为“工业氨”。
年产十万吨合成氨变换工艺和设备设计核算参考

5、工艺流程
本设计主要是变换工序的工艺设计,所选流程为:
H2O
原料气
饱
和
热
水
塔
中
温 变
换热器
换
炉
低 变换气 温 变 换 炉
选用中串低工艺。从压缩工段来的变换气进入饱和
热水塔,在饱和塔出口加入水蒸汽使汽气比达3-5,以 后
再进入中变炉将转换气中一氧化碳含量降到3%以下。
再通过换热器将转换气的温度降到180℃左右,进入低
物量在设备里无物量的变化。
水带入热Q1=XCpT 变换气带入热Q2=nCpmT 同理求得变换气带出热Q3;水带出热Q4。 热量平衡:0.96×(Q1+ Q2)= Q3+ Q4 则X=288.305koml
中变炉一段催化床层的物料衡算
假设CO在一段催化床层的实际变换率为60% 求出在一段催化床层反应后剩余各组分的量 得到出中变炉一段催化床层的变换气干组分的含 进而求得出中变炉一段催化床层变换气湿组分含 量 出中变炉一段催化床层的变换气湿组分的含量 根据:Kp=(H2%×CO2%)/(H2O%×CO%) 计算得Kp,查出对应温度t
主换热器的物料与热量的计算
进出设备的变换气的量:190.97kmol 进出设备的水的量: Xkmol
变换气进设备的温度: 365℃ 变换气出设备的温度: 250℃
水进设备的温度: 水出设备的温度:
20℃ 90℃
变换气带入热Q1=nCpmT;水带入热Q2=XCpT 同理求变换气带出热Q3水带出热Q4 0.96×(Q1+Q2)=Q3+Q4
低变炉的物料计算
要将CO%降到0.2%(湿基)以下,
由CO实际变换率为:Xp=
Ya Ya
年产10万吨合成氨变换工段工艺设计

合成氨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广泛应用于农业、化工、医药等领域。
本文基于年产10万吨合成氨的工段工艺设计,旨在优化工艺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同时满足环保要求。
合成氨的主要生产方法是哈柏-博斯曼(Haber-Bosch)工艺,该工艺通过高温高压条件下将氮气和氢气催化反应生成合成氨。
下面是年产10万吨合成氨变换工段的工艺设计:一、气体预处理:氮气和氢气作为原料需要经过脱氧、除尘、脱硫等处理。
首先,气体通过管路系统进入脱氧器,脱氧器中通过还原剂将氧气还原成水蒸气,并通过除尘装置去除颗粒杂质。
然后,气体进入脱硫装置,通过催化剂将硫化氢还原成硫。
最后,气体经过压缩机增压至反应器所需的高压。
二、反应器系统:反应器是合成氨的核心设备,采用多床连续负压式反应器。
氮气和氢气按照适当的配比通过输送装置进入反应器,反应器内通过催化剂将氮气和氢气催化反应生成合成氨。
反应器床层数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废热可回收利用进行预热。
同时,反应器系统还要配备适当的温度、压力和流量控制装置,以保证反应器内的运行条件稳定。
三、合成氨分离:反应后的气体中含有未反应的氮气、氢气和合成氨,需要进行分离处理。
首先,将反应气体冷却至低温,通过液相分离装置将液态氨分离出来。
然后,将氨气经过压缩,通过冷凝器冷却至液态,并收集分离出的液态氨。
未反应的氮气和氢气通过管道再次回流到反应器进行循环利用。
此外,分离出的液态氨还需要经过精制和储存处理,以确保质量和安全。
四、废气处理:合成氨生产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包括未反应的氮气、氢气、氨气和其他杂质气体。
废气处理主要包括低温分离、吸收、洗涤等步骤。
首先,废气通过低温分离装置将其中的液态氨和水分离出来。
然后,通过吸收剂将氨气吸收,以减少其排放。
最后,利用洗涤液去除废气中的其他杂质气体,确保废气达到环境排放标准。
五、能耗优化:为了降低能耗和提高生产效率,可以采用余热回收和过程优化等措施。
余热回收可通过换热器将反应废热回收利用,进行气体预热和水蒸气生产。
合成氨反应器及工艺流程的模拟计算

合成氨反应器及工艺流程的模拟计算本文旨在介绍合成氨反应器及工艺流程的模拟计算,包括反应器的设计参数、反应动力学模型、热力学模型、传质模型等方面。
同时,本文还将介绍如何利用模拟计算来优化合成氨反应器的工艺流程,提高合成氨的产率和质量。
合成氨反应器是合成氨工艺的核心设备,其设计和运行参数直接影响合成氨的产率和质量。
反应器的设计参数包括反应器的尺寸、反应物进料位置、反应物进料速率、反应物进料温度等。
反应动力学模型是指描述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温度等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
热力学模型是指描述反应热效应与温度、反应物浓度等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
传质模型是指描述反应物在反应器内传输过程的数学模型。
利用模拟计算来优化合成氨反应器的工艺流程,可以通过调整反应器的设计参数、反应动力学模型、热力学模型、传质模型等方面,实现提高合成氨的产率和质量的目的。
具体来说,可以利用模拟计算来优化反应物的进料位置和速率、反应温度、反应物浓度、催化剂活性等方面,从而实现反应条件的最优化。
此外,还可以利用模拟计算来优化反应器的流动状态、溶液循环方式、冷却方式等方面,从而实现反应器的工艺流程的最优化。
总之,合成氨反应器及工艺流程的模拟计算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可以帮助工程师们优化反应器的设计和工艺流程,提高合成氨的产率和质量,实现工业生产的高效、节能、环保。
年产30万吨合成氨工艺设计

合成氨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广泛应用于农业、化工、医药等领域。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设计一套年产30万吨合成氨的工艺流程是非常必要的。
以下是一个关于年产30万吨合成氨工艺设计的详细描述。
1.原料合成氨的主要原料是氢气和氮气。
在设计工艺流程时,需要考虑原料的纯度和供应。
可以选用化工厂附近的气体供应公司作为原料供应商,以确保原料的质量和稳定性。
2.反应器反应器是合成氨工艺中最关键的设备之一、合成氨的主要反应是哈贡斯法,即通过高温和高压下将氮气和氢气反应生成氨气。
反应器的设计需要考虑反应温度、压力、催化剂的选择和载体的设计等因素。
3.冷凝器由于反应生成的氨气含有大量热能,需要通过冷却过程将其转化为液态。
冷凝器的设计需要考虑冷却剂的选择、冷却剂的流量和温度等因素,以确保氨气能够高效地冷凝成液体。
4.吸收器合成氨工艺中经常使用吸收器来去除氨气中的杂质,如二氧化碳等。
吸收器的设计需要考虑吸收剂的选择、吸收剂的流量和浓度等因素,以确保氨气的纯度符合要求。
5.除尘器合成氨工艺中会产生一些固体颗粒,需要通过除尘器去除。
除尘器的设计需要考虑除尘剂的选择、过滤面积和过滤速度等因素,以确保固体颗粒能够有效地被去除。
6.控制系统合成氨工艺中,需要精确控制反应温度、压力、物料流量等参数。
设计一个可靠的自动控制系统,能够对这些参数进行监控和调节,以确保工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7.能耗优化在工艺设计中,需要考虑能耗的优化,以减少生产成本和环境影响。
可以采用节能设备、优化工艺流程和回收废热等措施,减少能源的消耗。
8.安全设计合成氨是一种具有较高毒性和易燃性的化学物质,因此在工艺设计中需要重视安全性。
需要设计安全设施,如泄漏报警系统、防爆设备等,并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以确保工艺的安全进行。
以上是关于年产30万吨合成氨工艺设计的一个大致描述。
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和要求,还需要进行更为详细的工艺设计和设备选择。
工艺设计的关键是在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的基础上,实现能源节约和环境友好。
年产30万吨合成氨工艺设计

年产30万吨合成氨工艺设计1. 引言合成氨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肥料、塑料、药品、染料等工业领域。
年产30万吨合成氨工艺设计即是针对每年生产30万吨合成氨的工艺进行设计。
本文将从原料准备、反应装置、分离装置和能源供应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以实现合成氨工艺的高效、稳定和可持续生产。
2. 原料准备合成氨的主要原料是氢气和氮气。
氢气可以通过蒸汽重整或煤气化产生,氮气则通常采购自外部供应商。
原料的准备过程包括氢气的制备和氮气的供应。
2.1 氢气制备氢气制备可以通过蒸汽重整法或煤气化法实现。
蒸汽重整法将天然气或液化石油气与蒸汽在热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反应,生成氢气和一氧化碳。
煤气化法则将煤或其他含碳物质与氧气反应,生成合成气,再经过变换反应生成氢气。
2.2 氮气供应为保证合成氨工艺的稳定运行,需要从外部供应商采购足够的氮气。
氮气的供应应符合相关的质量标准,并与氢气进行充分的混合准备。
3. 反应装置合成氨的工艺主要是通过氢气和氮气的合成反应实现的。
合成反应需要在适当的温度和压力下进行,并且通常采用催化剂进行催化。
3.1 反应温度合成氨反应的温度通常在350到550摄氏度之间。
温度过高会导致催化剂烧结和氨的副反应增加,温度过低则会导致反应速率过慢。
因此,需要通过优化反应温度,以提高合成氨工艺的效率和产量。
3.2 反应压力合成氨反应通常在100到300兆帕之间的高压下进行。
增加压力可以提高氢气和氮气的折合摩尔浓度,促进反应的进行,但同时也会增加设备的压力对设备材料的要求。
因此,需要综合考虑反应速率、设备成本和安全性等因素,确定适宜的反应压力。
3.3 催化剂选择合成氨反应通常采用铁-铑催化剂。
铁对氮气的吸附和解离具有较好的催化作用,而铑可以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
催化剂的选择和优化是合成氨工艺设计中的关键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催化剂的催化效率、稳定性和成本等因素。
4. 分离装置合成氨反应产生的混合物中含有大量的氨、氮气、氢气等挥发性成分,需要通过分离装置对这些成分进行分离和回收。
年产30万吨合成氨工艺设计

年产30万吨合成氨工艺设计作者姓名000专业应用化工技术11-2班指导教师姓名000专业技术职务副教授(讲师)目录摘要 (4)第一章合成氨工业概述 (5)1.1氨的性质、用途及重要性 (5)1.1.1氨的性质 (5)1.1.2 氨的用途及在国民生产中的作用 (6)1.2 合成氨工业概况 (6)1.2.1发展趋势 (6)1.2.2我国合成氨工业发展概况 (7)1.2.3世界合成氨技术的发展 (9)1.3合成氨生产工艺 (11)1.3.1合成氨的典型工艺流程 (11)1.4设计方案确定 (13)1.4.1原料的选择 (13)1.4.2 工艺流程的选择 (14)1.4.3 工艺参数的确定 (14)第二章设计工艺计算2.1 转化段物料衡算 (15)2.1.1 一段转化炉的物料衡算 (16)2.2 转化段热量衡算 (24)2.2.1 一段炉辐射段热量衡算 (24)2.2.2 二段炉的热量衡算 (32)2.2.3 换热器101-C、102-C的热量衡算 (34)2.3 变换段的衡算 (35)2.3.1 高温变换炉的衡算 (35)2.3.2 低温变换炉的衡算 (38)2.4 换热器103-C及换热器104-C的热负荷计算 (41)2.4.1 换热器103-C热负荷 (41)2.4.2 换热器104-C热负荷 (42)2.5 设备工艺计算 (42)2.6 带控制点的工艺流程图及主要设备图 (46)2.7 生产质量控制 (46)2.8 三废处理 (47)摘要氨是重要的基础化工产品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合成氨生产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已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化工生产工艺。
本设计是以天然气为原料年产三十万吨合成氨的设计。
近年来合成氨工业发展很快,大型化、低能耗、清洁生产均是合成氨设备发展的主流,技术改进主要方向是开发性能更好的催化剂、降低氨合成压力、开发新的原料气净化方法、降低燃料消耗、回收和合理利用低位热能等方面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合成氨的现状及发展概况1.1 概况氨是20世纪世界重要的基础化工产品之一,其产量居各种化工产品的首位;同时也是能源消耗的大户,世界上大约有10%的能源用于生产合成氨。
氨既是主要的最终产品,同时又是重要的中间体[6]。
按其提供反应氮用途分为“化肥氮”和“工业氮”。
氨主要用于农业,合成氨是氮肥工业的基础,氨本身就是重要的氮素肥料,其他氮素肥料也大多是先合成氨、再加工成尿素或各种铵盐肥料,这部分约占70%的比例,称之为“化肥氨”;同时氨也是重要的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工业基础原料,用于生产铵、胺、染料、炸药、制药、合成纤维、合成树脂的原料,这部分约占30%的比例,称之为“工业氨”[7]。
氨在21世纪世界经济中仍将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展望21世纪合成氨的发展,对于我们了解合成氨发展和变化规律,预测21世纪合成氨发展趋势,制定规划和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世界合成氨工业概况1.2.1 氨的生产能力和产量合成氨是化学工业中产量很大的化工产品。
1982年,世界合成氨的生产能力为125Mt,但因原料供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合成氨的产量远比生产能力要低。
近年,合成氨产量以联、中国、美国、印度等十国最高,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以上[8]。
1.2.2 消费和用途合成氨主要消费部门为化肥工业,用于其他领域的(主要是高分子化工、火炸药工业等)非化肥用氨,统称为工业用氨[9]。
目前,合成氨年总消费量约为78.2Mt,其中工业用氨量约为10Mt,约占总氨消费量的12%。
1.2.3 原料合成氨主要原料有天然气、石油、重质油和煤等。
1981年,世界以天然气制氨的比例约占71%,联为92.2%、美国为96%、荷兰为100%;中国仍以煤、焦炭为主要原料制氨,天然气制氨仅占20%。
70年代原油涨价后,一些采用石油为原料的合成氨老厂改用天然气,新建厂绝大部分采用天然气作原料[10]。
1.2.4生产方法生产合成氨的方法主要区在原料气的制造,其中最广泛采用的为蒸汽转化法和部分氧化法。
1.3 尿素的生产工艺流程1.3.1 原料气制备将煤和天然气等原料制成含氢和氮的粗原料气。
对于固体原料煤和焦炭,通常采用气化的方法制取合成气;渣油可采用非催化部分氧化的方法获得合成气;对气态烃类和石油,工业中利用二段蒸汽转化法制取合成气[11]。
1.3.2 净化将粗原料进行净化处理,除去氢气和氮气以外的杂质,主要包括变换过程、脱硫脱碳过程以及气体精制过程。
(1) 一氧化碳变换过程在合成氨生产中,各种方法制取的原料气都含有CO,其体积分数一般为12%-40%。
合成氨需要的两种组分是H2和N2,因此需要除去合成气中的CO。
变换反应如下:CO+H2O→H2+CO2-41.2kJ/mol (1-1)由于CO变换过程是强放热过程,必须分段进行以利于回收反应热,并控制变换段出口残余CO含量。
第一步是高温变换,使大部分CO转变为CO2和H2;第二步是低温变换,将CO含量降至0.3%左右。
因此,CO变换反应既是原料气制造的继续,又是净化的过程,为后续脱碳过程创造条件[12]。
(2) 脱硫脱碳过程各种原料制取的粗原料气,都含有一些硫和碳的氧化物,为了防止合成氨生产过程催化剂的中毒,必须在氨合成工序前加以脱除,以天然气为原料的蒸汽转化法,第一道工序是脱硫,用以保护转化催化剂,以重油和煤为原料的部分氧化法,根据一氧化碳变换是否采用耐硫的催化剂而确定脱硫的位置。
工业脱硫方法种类很多,通常是采用物理或化学吸收的方法,常用的有低温甲醇洗法(Rectisol)、聚乙二醇二甲醚法(Selexol)等[13]。
粗原料气经CO变换以后,变换气中除H2外,还有CO2、CO和CH4等组分,其中以CO2含量最多。
CO2既是氨合成催化剂的毒物,又是制造尿素、碳酸氢铵等氮肥的重要原料。
因此变换气中CO2的脱除必须兼顾这两方面的要求。
一般采用溶液吸收法脱除CO2。
根据吸收剂性能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物理吸收法,如低温甲醇洗法(Rectisol),聚乙二醇二甲醚法(Selexol),碳酸丙烯酯法。
一类是化学吸收法,如热钾碱法,低热耗本菲尔法,活化MDEA法,MEA法等[14]。
(3) 气体精制过程经CO变换和CO2脱除后的原料气含有少量残余的CO和CO2。
为了防止对氨合成催化剂的毒害,规定CO和CO2总含量不得大于10cm3/m3(体积分数)。
因此,原料气在进入合成工序前,必须进行原料气的最终净化,即精制过程。
目前在工业生产中,最终净化方法分为深冷分离法和甲烷化法。
深冷分离法主要是液氮洗法,是在深度冷冻(<-100℃)条件下用液氮吸收分离少量CO,而且也能脱除甲烷和大部分氩,这样可以获得只含有惰性气体100cm3/m3以下的氢氮混合气,深冷净化法通常与空分以及低温甲醇洗结合。
甲烷化法是在催化剂存在下使少量CO、CO2与H2反应生成CH4和H2O的一种净化工艺,要求入口原料气中碳的氧化物含量(体积分数)一般应小于0.7%。
甲烷化法可以将气体中碳的氧化物(CO+CO2)含量脱除到10cm3/L以下,但是需要消耗有效成分H2,并且增加惰性气体CH4的含量[15]。
甲烷化反应如下:CO+3H2→CH4+H2O-206.2kJ/mol (1-2)CO2+4H2→CH4+2H2O-165.1kJ/mol (1-3)1.3.3 氨合成将纯净的氢、氮混合气压缩到高压,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合成氨。
氨的合成是提供液氨产品的工序,是整个合成氨生产过程的核心部分。
氨合成反应在较高压力和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进行,由于反应后气体中氨含量不高,一般只有10%-20%,故采用未反应氢氮气循环的流程。
氨合成反应式如下:N 2+3H2→2NH3(g) -92.4kJ/mol(1-4)1.3.4 合成尿素工业上用液氨和二氧化碳为原料,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直接合成尿素,反应方程如下:2NH3+CO2→NH2COONH4→CO(NH2)2+H2O (1-5)1.4 我国合成氨工业的发展情况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氮肥工业不断发展壮大,解放前我国只有两家规模不大的合成氨厂,解放后合成氨工业有了迅速发展,1982年达到1021.9万t[17],成为世界上产量最高的国家之一。
目前合成氨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位,掌握了以焦炭、无烟煤、焦炉气、天然气及油田伴生气和液态烃等多种原料生产合成氨、尿素的技术,形成了特有的煤、石油、天然气原料并存和大、中、小生产规模并存的生产格局。
近几年来,我国引进了一批年产30万t氮肥的大型化肥厂设备。
我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吴泾化工厂也是年产30万t氮肥的大型化肥厂。
这些化肥厂以天然气、石油、炼油气等为原料,生产中能量损耗低、产量高,技术和设备都很先进。
第二章 氨汽提法基本原理2.1 汽提法的基本原则就是把合成塔排出的合成反应液,在合成压力下和较高温度下,在汽提塔与汽提气(氨、CO 2或惰性气体)逆流相遇,将氨和CO 2从尿液中分解出来,然后将气体导入高压甲铵冷凝器,化合冷凝为甲铵液,放出热量用于副产蒸汽。
2.2 汽提法基本原理使尿液中的甲铵按下述反应分解为NH 3和CO 2过程,反应方程如下:NH 4COONH 2(液)=2NH 3(气) + CO 2(气) — Q (2-1)此反应为可逆吸热,体积增大的反应。
我们只要提供热量,降低压力或者降低气相中NH 3与CO 2某一组分的分压,都可以使反应向右进行,以达到分解甲铵的目的。
汽提法是在保持压力与合成塔相同的条件下,在供给热量的同时,采用降低气相中NH 3和CO 2某一组分(或NH 3与CO 2都降低)的分压的办法来分解甲铵的过程。
当温度为t℃时,纯态甲铵的离解总压力与各组分(NH 3与CO 2)的分解压的关系,按以上化学方程式可作如下表示:23Kt 2/3Ps /Ps =()(13)=4/27Ps (2-2)假如氨和二氧化碳之比不是2:1状态存在,在温度仍为t℃时,它的总压为P ,其各组分的分压为:333NH NH NH P P X =⨯⋅分压总压氨的分子分数= 222CO CO CO P P X =⨯⋅分压总压二氧化碳的分子分数=3NH X ,2CO X 分别为气体中氨,二氧化碳的分子数,这样反应式在温度为时的平衡常数应为:3232232NH CO NH CO Kt P X P X P X X =⋅⋅⋅⋅⋅()()= (2-3)温度相同,平衡常数相等,所以温度为时℃时,则32332S NH CO 4/27P P X X =⋅⋅ (2-4)S P =(2-5)但纯甲铵在某一固定温度下的离解压力为不变常数C ,所以P =(2-6)从此式可以看出,当2CO X 趋近于1时,则3NH X 必趋近于0,0,趋近于无穷大,即趋近于无限大,就是说甲铵液用2CO 通入,气相中几乎全为2CO 时(2CO X 1=),P 趋近于无限大,即甲铵的离解压力近于无限大。
我们知道,如果在某温度下的离解压力大于操作压力,甲铵就会分解,此即2CO 汽提法分解甲铵的理论基础。
当3NH X 趋近于1时,2CO X 趋近于0,同理P 趋近于无限大,即当甲铵液用3NH 气体通入,气相几乎全为3NH 时(3NH X 1=),同样甲铵离解压力近于无限大,操作压力小于离解压力,甲铵就得到分解,这就是氨汽提法分解甲铵的理论基础。
斯那姆氨汽提尿素工艺是在与合成塔相同压力条件下,采用钛材的降膜式汽提塔,利用合成反应液中过剩的自汽提作用,使甲铵得到分解,将溶液中的2CO 汽提出来。
2.3 斯那姆氨自提工艺之优缺点2.3.1 优点(1) 高氨碳化,高转换率:由于合成塔采用高氨碳比(NH 3/CO 2)操作,使合成塔转换率提高;加上采用钛材的降膜式汽提塔,使汽提操作温度可以高达200℃,在汽提塔由于过剩氨的自汽提作用,使甲铵分解率提高,从而减少了中低部分的负荷。
(2) 采用甲铵喷射泵,使合成圈高压水平布置,不仅节省了高框架,同时也方便了安装检修。
(3) 热利用效率高,能耗低,采用了热循环利用的措施来降低能耗。
(4) 操作弹性大,易于操作控制。
(5) 爆炸危险小。
因为使用了钛材,使加入的钝化空气少,从而避免了爆炸混合物的生成。
(6) 原料气损失少。
因为加入的钝化空气少,从而放空量少。
2.3.2 缺点占地面积相对较大,流程长,设备多,相互制约性强,控制点多,技术素质要求高等。
第三章氨汽提法工艺概述3.1 尿素合成及高压回收来自界区的原料液氨通过氨回收塔进入氨回收器,然后通过氨升压泵加压到2.17MPa 分两路,一路少量进入中压吸收塔,另一路大量进入高压液氨泵加压到21.46MPa,进入甲铵喷射器作为驱动液,将来自甲铵分离器的甲铵液增压后混合一起进入尿素合成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