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印尼语动词重叠对比研究

合集下载

汉语印尼语动词语义成分及词化模式对比研究

汉语印尼语动词语义成分及词化模式对比研究

汉语印尼语动词语义成分及词化模式对比研究汉语印尼语动词语义成分及词化模式对比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汉语和印尼语动词语义成分及词化模式,探讨两种语言在动词使用上的差异。

本文主要从动词词条精细分析、语义构成和词化模式三个方面入手,通过对比汉语和印尼语中的动词在语义成分的构成、词性翻译及前缀、后缀的变化等方面的差异,揭示中印两种语言在动词的使用习惯、语义理解和表达方面的不同。

该研究旨在为汉、印两种语言之间的教学和交流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汉语;印尼语;动词;语义成分;词化模式1. 引言汉语和印尼语是世界上广泛使用的两种语言,它们分别代表了汉藏语系和南岛语系中的代表性语言。

这两种语言在语言结构、语法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两种语言在动词的使用上也存在一些共性和差异。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汉语和印尼语动词语义成分及词化模式,揭示两种语言在动词的使用方面的差异,从而为汉语和印尼语教学和交流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的意见。

2. 汉语和印尼语动词语义成分的差异在汉语和印尼语中,动词作为一个基本的语法单位,在语法功能和语义表达上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动词的使用上,汉语和印尼语存在一些差异。

首先,汉语和印尼语动词在语义成分的表达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汉语中,动词的语义成分更为复杂,一个动词往往包含多个语义成分,例如“买”这个动词除了表示“购买”外,还可以表示“上当受骗”等意思。

而在印尼语中,动词的语义成分较为单一,一个动词通常只表示一个含义。

其次,在动词的词性翻译方面,汉语和印尼语也存在差异。

在汉语中,一个词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作动词、名词、形容词等不同的词性。

而在印尼语中,动词是一个独立的词类,不会出现其他的词性。

因此,在进行语言翻译时,需要充分考虑两种语言的词性差异,避免因词性差异而产生的误解。

最后,在动词的前缀、后缀的变化方面,汉语和印尼语也有所不同。

汉语中,一个动词的意义可以通过加前缀、后缀的方式来改变,例如“快乐”这个单词加上“不”前缀就变成了“不快乐”。

新中国成立以来动词重叠研究述评

新中国成立以来动词重叠研究述评

新中国成立以来动词重叠研究述评新中国成立以来,动词重叠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首先,研究已经证实了动词重叠的结构性实现,从而证明了中国语言的双重特征和构筑语言的结构能力。

其次,研究人员对动词重叠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发现了古代文本中的重叠形式,发现了中古文本中的重叠模式,丰富了历史发展的视角。

此外,还研究了动词重叠与词汇本质和语音规律之间的联系,更好地理解了语言系统形成和运行的机制。

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动词重叠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丰富了篇章结构和语言系统研究的内容,取得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动词重叠研究还可以用来改善语言教学,引导学习者分析词组的结构,培养对认知语言现象的认知。

例如,学习者可以通过研究动词重叠的结构和语义,更好地理解句子结构,理解句子之间的关系。

另外,动词重叠研究也可以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文本,加深对古老文献的理解,提高语言使用能力。

总之,动词重叠的研究为汉语教学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有用的工具。

此外,新中国成立以来,动词重叠研究还为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例如汉语语法研究、语义处理、机器翻译等。

研究结果可以为语料库编写和自然语言处理软件设计提供有用的素材,有助于建立更强大更先进的语音识别系统。

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动词重叠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汉语教学、理论研究以及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同时,动词重叠研究也有助于更加深入地了解语言的演化和发展,从而探索语言进化的本质和历史规律。

因此,有必要继续加强动词重叠研究,充分利用数据库资源,收集更多的古老和近代文本样本,以深入研究动词重叠的历史发展特征,进一步拓展和完善汉语语法研究。

同时,还要研究动词重叠在语义和抽象功能上的差异,探索语言运行机制的规律性,拓宽语言和思维的界限,为汉语教学和语言技术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缅汉两种语言重叠构词法的比较研究

缅汉两种语言重叠构词法的比较研究

缅汉两种语言重叠构词法的比较研究在汉语中重迭是一种重要的构词法。

由于重迭的构词发,是词汇量大大的增加。

并且也是词汇的感情色彩也增添了很多。

从构词方式来看,重迭有各种方式,有完全重迭,不忘全重迭等。

列入不完全重迭的有:一蹦一跳——表示蹦跳得动作连续不断的交替发生;又蹦又跳——表示动作的热烈程度,不仅蹦高而且还高高跳起;完全重迭的有:家家、人人、种种、重重——表示多数或程度的加深;蹦蹦跳跳、高高兴兴——表示动作的不断发生或程度的加深等等。

时下,中国有一首通俗歌曲,名为“你好吗”,在这首歌曲中,比较集中的运用了重迭构词法,不仅满足了歌曲语音的美感要求,也赋予歌曲的意境承载了更多的情感和情绪。

其中歌词写道:在这安安静静的黄昏,(形容词重迭)谁弹起叮叮咚咚的琴?(拟声词)带着缠缠绵绵的思绪,(动词)敲打我空空荡荡的心。

(形容词)望着清清亮亮的明月,(形容词)轻推开吱吱呀呀的门。

(拟声词)把我牵牵挂挂的问询,(动词)托付给飘飘荡荡的云。

(动词)你好吗?你好吗?真真地思念你(副词)我最亲最近的人。

(副词+形容词)知音隔不断,天各一方,月共一轮。

你好吗?你好吗?深深地想念你,(形容词)我最疼最爱的人。

(副词+动词)让平安的祝福,永远伴随我们,甜甜蜜蜜的一生,(形容词)甜甜蜜蜜的一生!(形容词)从构词的内容来看,有形容词重迭的,有动词重迭的、有拟声词重迭的。

从形式来看,有完全重迭的,有不完全重迭的。

种种重迭形式构成的重迭词改变了原有的词性,搭载着各种词的感情色彩。

因此,汉语中有着各种形式的重迭词,可以用来表达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感情。

同样,缅甸语中也有重迭形式的构词法,使词汇量大大增加,表达的意义更加纷繁。

由于这种构词法能够衍生出数量极多的词,因此,无论是汉语词典中或者是缅甸语词典中,都无法将重迭的词一一列成词条,只能在字典中有重点的将重迭过后的少量有特色的词列做词条,其余的大量重迭词总的只用“重迭的构词法”来一言以蔽之。

汉语“比”字句与印尼语“lebih…dari(pada)”结构的对比分析

汉语“比”字句与印尼语“lebih…dari(pada)”结构的对比分析

引言 :
印尼是全球华人 、华侨最多 的国家 。近 年来 , 随着印尼政府逐步放宽对华文教育的 限制 , 以及 印尼与 中国经济文化交流的 日益 密切 ,两国在语言方面的交流也 日益增 多。 因此 , 随着 印尼学生对专业化的对 外汉语教
“ l e b i h ” 是副词 , 表示 “ 较便 ” ,“ d ( p a d a ) ” 表示对 比, 可作介词或连词 , 比较项 x和 Y , 可 以是名词性或动词性 的, 比较客体 Y的谓 词不用重复 , 可省略,比较结果项 w 可以是 形容词 、副词、动词等 。
例 如 :S a u d a r a l e b i h g e mu k d a r i ( p a d a )
a d i k.
育的需求增大 , 我们更需要 通过对 印尼语 和 汉语深入全面 的对 比研究 , 来提高针对印尼 学生 的汉语教学水 平。
比较是人 类认识 事物 和研 究事 物的基 本方法和重要途径 ,也是人类在认知过程 中 所共有 的思维概念 ,比较句 即是这种 思维概 念在语言 中的体现 , 而“ 比” 字句和 “ l e b i h… d a r i ( p a d a ) ”结构在各 自的语 言中都是最为普
例 如 :P e n a i n i l e b i h b a g u s d a  ̄ ( p a d a 1
p e n a i t u.
比较词三个方面进行对 比分析 , 希望 能为针 对母 语为 印尼语 的学习者 的对 外汉语 教学
提供参考。 i 概述 印尼语 属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 , 是一 种粘着型语言。汉语属汉藏语系 , 是一种分 析型语言 , 其特征是不用形态变化而用词序 及虚词来表达语法关系[ 1 】 。 尽管印尼语和汉 语分属不同语 系,有着 显著差别 ,但 比较句 式在这两种语 言中都广泛存在 , 且存在一些 共性 , 一般在结构上都由比较项 ( 包括 比较 主体和 比较客体 ) 、比较词、 比较点 、比较 结果项等成分构成 ,为叙述方便 ,在下文 中 我们 将用 x 表示 比较主体 。即被 比较的事 物, 用 Y表示 比较客体 ,即求 比较的事物 , 用 w 表示比较结果项。 1 . 1 汉语 “ 比”字句 “ 比” 字句是现代汉语中应用最为普遍 的一种 比较句式 ,它是 由 “ 比”字 短语充 当 状语 的一种 比较句 , 主要 比较两种不同事物 在性 质、数量 、 状态 以及动作行为等方面的 差异 。最基本的句式为 “ X比 例如 : “ 我的身材 比你 ( 的身材 ) 好” ,这句话 表 达的语法意义是 :“ 我”( ) ( ) 和 “ 你 ”㈣ 比起 来, 存 在身材上的差异 “ 好”( n 。“ 比” 字句 中的 “ 比” 是介词 , 是 由动词虚化而来 , 比较 主体 x和比较客体 Y主要由名 词或名 词 性短语充 当, 结果项 w 主要 由 形容 词、 副词 或部分动词构成。 1 . 2 印尼语 “ l e b i h… d a r i ( p a d a ) ”结构 印尼语 “ l e b i h… d a r i ( p a d a ) ”结 构也是 用于 比较两种不同事物在性质 、数量 、 状态 以及动作行为等方面的差异 , 最基本 的句式

汉语AA式重叠词与印尼语完全重叠词的比较及其印尼语翻译

汉语AA式重叠词与印尼语完全重叠词的比较及其印尼语翻译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Total.465 July2019(C)总第465期2019年7月(下)摘要在类型学中(Yuwono,2007:178)汉语归为孤立语,而印度尼西亚语(本文简称“印尼语”)归于黏着语。

因此汉语叠词很难准确地翻译成印尼语。

然而印尼语的完全重叠词中存在的黏着现象较为直观,与汉语的AA式重叠过程又较为相似,两者的对比易于理解。

本文从形态学角度出发,浅析两种语言的重叠词。

关键词重叠词AA式印尼语翻译方法Comparison of Chinese AA-type Reduplicated Words and Indonesian Fully Reduplicated Words and Its Indonesian Translation//Shi YuxinAbstract In typology(Yuwono,2007:178),Chinese is classified as an isolated language,while Indonesian is attributed to an ad-hesive language.Therefore,it is difficult to accurately translate Chinese reduplicated words into Indonesian.However,the adhe-sion phenomenon in the fully reduplicated words of Indonesian is relatively intuitive,and it is similar to the AA-type reduplication process of Chinese,so the contrast between the two is easy to un-derstand.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duplicated words of the two langu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rphology.Key words reduplicated words;AA-type;Indonesian translation methods汉语重叠词AA式是以单音节语素A为基式的完全重叠,如“看”,完全重叠后构成的双音节AA式重叠词“看看”。

现代汉语动词重叠研究-杨琼芳教材

现代汉语动词重叠研究-杨琼芳教材

云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浅谈现代汉语中的动词重叠现象学院:成人教育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姓名:杨琼芳二零一一年二月十七日浅谈现代汉语中的动词重叠现象杨琼芳摘要:动词重叠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最早被关注的现象之一,不论是在口语中还是在文学作品之中,动词重叠都是经常被使用的一种现象。

动词重叠涉及的问题很多,本文就几个基础性的问题加以分析探讨。

关键词:现代汉语;动词;重叠现象重叠是汉语构词和构形的重要手段之一,采用重叠式,可以在原词的基础上产生某种意义。

词语的重叠用法,特别是动词的叠用,在现代汉语中非常广泛,是语用学研究的对象之一。

语言学界曾经做过许多论述和分析。

据统计,已经发表的有关学术性文章在百篇以上,涉及重叠的各个方面,我国上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这一课题,60年代取得了较大的进步,70年代开始了对动词的专门研究,80年代的研究更加深入,90年代末重点对动词重叠的一种特殊形式“AABB”式进行讨论,近年来结合方言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在动词重叠所表示的语法意义这个问题上产生了激烈的争论,一系列的有关论著展现在我们面前,但学术界一直以来没有达成一致的认识。

本文就几个基础性的问题加以分析探讨。

一、词语重叠的性质(一)词语重叠重叠是使某语言形式重复出现的语言手段,是汉藏语系、南岛语系(又称“马来—玻利尼西亚语系”)、南亚语系等亚太地区语言中常见的现象。

1、重叠之前的形式称为“基式”,重叠之后的形式称为“重叠式”。

由基式到重叠式的生成过程、重叠式的语言表现和重叠的作用等异常纷繁复杂,但从语言的不同层面看,大约可分为非词重叠、词语重叠、语句重复三类。

(1)非词重叠:非词重叠的基式为一个音节(如“看、说”)或一个语素(如“玩、走”),重叠后构成一个词(“看看”、“说说”、“玩玩”)或一个构词成分(“走走”)。

显然非词重叠是构词法层面的重叠。

(2)词语重叠:词语重叠的基式为一个词或一个短语,重叠后构成一个超词成分。

汉语重叠研究综述

汉语重叠研究综述

汉语重叠研究综述本文从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量词等词类的重叠形式、语法功能和意义、专书方言研究等方面,描述概括汉语重叠的研究概况,提出未来研究建议。

标签:汉语重叠研究综述一、引言(一)研究概况汉语重叠是重要的语法手段之一。

下面通过两个表格宏观介绍一下重叠的研究概况。

由上表可以看出,21世纪以来,汉语重叠研究的重点为动、形两大词类以及各重叠现象的综合研究,动、形之外的词类研究仍然比较少。

从纵向看,近十几年来汉语重叠研究主要集中在共时平面上,尤其在现代汉语普通话和汉语方言的共时研究上,而历时研究、汉外对比研究的论文成果不太丰富。

(二)重叠的分类现代汉语重叠分为完全、不完全重叠,构词、构形重叠,变形、不变形重叠等。

此外,还有一些不同的分类情况:朱德熙(1982)提出了顺向、逆向重叠,李宇明(1996)提出非词重叠、词语重叠、语句重复等,孙景涛(2008)将重叠分为双向重叠、裂变重叠。

刘丹青(2012)区分重叠为原生重叠与次生重叠。

一般认为,刘丹青(2012)的分类对了解重叠的来源及其形态本质、语法意义等具有创新性。

二、各词类的重叠研究(一)动词重叠1.演变历程何融(1962)提出: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使用动词重叠的情况。

据考证,汉朝出现了极少数的动词重叠使用情况,动词重叠真正产生在唐宋时期,但此时也仅单音节动词可重叠。

在明清时期,动词重叠开始具有调量的语法意义,并从此开始逐步的过渡到现代汉语中进行使用。

汉语重叠的格式和语法意义基本固定是在五四时期的白话文運动时。

关于动词重叠的形式问题,学术界主要有以下观点:(1)仅限于AA式,包括ABAB式。

代表人物有:李人鉴(1964)。

不少语法教科书都持这一观点。

(2)包括AA、A一A 、A了A、A了一A四式。

代表人物有:范方莲(1964)、刘月(1984)、房玉清(1992)等。

(3)除了AA、A一A 、A了A、A了一A的四种形式外,还包含A着A 着和AABB。

汉语与印尼语定中短语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汉语与印尼语定中短语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汉语与印尼语定中短语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中印尼两国在文化和经济等方面的交流越来越频繁,随之而来的是两国语言的研究。

在语言学方面,中印尼两国虽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两国的语言之间也存在着相同之处。

中印尼两国语言的比较研究有利于加深人们对两国语言的认识,并促进两国的交流与了解。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比较分析汉语和印尼语的定中短语,着重探讨两种语言所使用的表达方式和规则,以及其中的异同点,旨在从语言学的角度为中印尼两国之间的交流提供参考。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1、研究内容
(1)汉语和印尼语定中短语的语法结构分析;
(2)汉语和印尼语定中短语的表达方式分析;
(3)汉语和印尼语定中短语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分析;
(4)汉语和印尼语定中短语在使用中的常见错误分析。

2、研究方法
(1)对汉语和印尼语定中短语进行深入的搜集、分类和整理;
(2)对汉语和印尼语定中短语进行语法分析,包括句法结构、语素和语法规则等方面的比较和分析;
(3)对汉语和印尼语定中短语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分析;
(4)运用问卷调查和语料库分析等方法,对汉语和印尼语定中短语在使用中的常见错误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并提出改善措施。

四、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对于了解汉语和印尼语的定中短语表达方式和规律,以及探索两种语言之间的异同点有重要意义。

这有助于提高中印尼两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的效率,同时也为汉语和印尼语的语言教学提供参考。

此外,本研究也可以为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印尼语动词重叠对比研究
重叠现象是一种相当普遍的语言现象,德语、荷兰语、英语、汉语、印尼语等语言中都有重叠现象。

如英语中就有chit-chat、
pooh-pooh等。

汉语和印尼语中都具有丰富多样的重叠形式和意义,
包括名词重叠、动词重叠、形容词重叠等词类的重叠。

动词重叠的研究历来是语法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

重叠形式在汉语、印尼语中是词法层面的构词手段,也是句法层面的构形手段。

动词重叠这种语法范
畴在汉语、印尼语中使用的频率相当高,特别是在口语语体中。

汉语
中的动词重叠是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动词是句子的核心,它(动词重叠
形式)与主语、宾语、时体、量范畴、语义和语用有紧密的关系。


其它语种的对比研究有利于从另一个侧面去发现汉语动词重叠的形式、语义和语用的特点。

比较汉语跟印尼语动词重叠的形式表现、语义功能和语用功能的异同,总结归纳其中的规律规则很有学术意义和
应用价值。

本文重点分析汉语和印尼语AA式、ABAB式、AAB式、AABB 式动词重叠形式在语态、结构、语义和语用方面的异同,如:AA式存
在对应和不对应的现象、单纯词存在语素不完全对应现象,而合成词
存在显性词(transparent word)、隐性词(opaque word)内部结构的
不完全对应的现象。

我们在前人对两种语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
以三个平面理论、对比语言学理论为指导,结合认知语言学、文化语
言学的视角和翻译理论,以HSK甲级动词为主要分析对象,对这两种
语言动词重叠的形式、语义、语用的对应系统(diasystem)及其相关
问题进行对比分析。

我们从五个方面来考察:第一章:动词重叠在汉语、
印尼语中的研究动态。

汉、印动词的重叠结构体现了多种语法意义,而这两种语言重叠形式的语法意义上的异同影响到各自语言的语用
策略。

我们考察了前人在两种语言的动词重叠研究成果,对比动词重叠在这两种语言构形中的语法意义。

我们发现汉语、印尼语动词重叠在23项语法意义的对比中,存在着语义平面上对应和不对应的现象:语义对应有13项,不对应有10项。

我们对这10项不对应现象结合具体句子和语境作进一步的考察,又发现一些值得重视的有关汉、印语言动词重叠的语义对应现象,如:某些汉语动词重叠在具体句子中表
示“轻蔑义”、“非单数施事”、“非单数受事”、“交互义”的语法功能,汉语和印尼语动词重叠都可以表示“非单数施事”和“非单数受事”同时共现的语法功能。

相关这方面的考察,在第三章、第四章继续展开讨论。

第二章:汉语、印尼语语言类型对比。

基于本文第一章的考察结果,我们进一步对跟这两种语言的语言类型相关的一些方面进行考察,如:汉语和印尼语的语系关系、语言系统、语序、词缀等。

并对这两种语言的异同现象试着用“语言类型”和“体”功能的观念进行归纳。

第三章:汉语、印尼语动词重叠的形式、意义的对比。

对汉语、印尼语动词重叠的形式、意义进行较系统的比较;对比这两种语言动词重叠的构词和构形方法。

我们主要考察汉语AA式、ABAB式、AABB 式、AAB式、A了A式重叠格式和屈折类型的印尼语的动词重叠现象在形式和语义上的异同。

对比与这两种语言动词重叠相关的“时体”功能;汉语中的动词重叠形式涵盖了“时体+V+V_R”;印尼语的动词重叠形式则涵盖了“时体+语态+V+V_R”。

从形式、语义、语用三方面的
考察,揭示这两种语言动词重叠的语义制约。

对比汉、印语言动词重叠在句子中的分布情况;动词重叠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

汉、印语言的重叠形式存在着音节的对应与不对应的现象、显性词和隐性词的不对应现象,以及附加词缀不对应的接续现象。

在考察中发现汉语中的(未然标记+(VV_R+了))表示“将来完成体”的时间、态度等语法意义。

对比动词重叠的“尝试义”功能,通过双向翻译证明汉语祈使句中动词重叠不需与“试”、“看”共现就具有“尝试义”。

第四章:汉语、印尼语动词重叠的对应与非对应形式的语义和语用功能分析。

在HSK甲级动词的范围内,用三个平面理论对这两种语言动词重叠的对应与非对应形式进行比较:汉、印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重叠对比;汉、印自主动词和不自主动词重叠对比;汉、印持续动词、非持续动词重叠对比。

在对比中发现汉语AABB重叠式有“轻蔑体”(pejorative aspect),从“轻蔑体”出发,我们又进而对AABB式表示“减弱体”(diminutive)、“增强体”(augmentative aspect)
的现象进行了考察,从而解释了AABB式表示“轻松”和“厌恶”两种矛盾对立的语法意义的机制。

在考察印尼语动词重叠表示“交互体”(reciprocal aspect)的语义特征(semantic features)、客体语义特征的选择性中,发现AABB式和“V来V去”动词叠用亦可表示“交互体”。

AABB式可以表示“非单数施事”和“非单数受事”并可同时共现的语法功能。

从多项的对比中,我们发现了共31项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和“体”(aspect1)范畴,其中19项有相同之处。

第五章:动词重叠的语用功能的对比。

在以上四章对汉语、印尼语动词重叠的形式、
语义的考察中,我们发现动词重叠在汉语、印尼语口语语体(colloquial style)的出现率甚高。

本章专门考察了两种语言中动词重叠的独立成句功能,考察了动词重叠在祈使句中体现的语法功能。

在汉语社群、印尼语社群的日常生活交际中,都体现了明显的语言经济性和礼貌原则,说明这两个语言社群具有共同的语言观。

一种语言现象的产生是俗成约定的,俗成约定是语言社群的文化底蕴的体现。

考察研究两个不同社群语言观的异同现象,有利于揭示这些社群的民族语言认知、民族文化内涵,有利于语言的相互学习,促进相互间的了解,语言、文化的交流甚至交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