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李白教学设计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渡荆门送别》。
(2)理解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意。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故乡的依恋和对友人的深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渡荆门送别》。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诗人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李白及其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渡荆门”这个地方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与荆门有关的诗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渡荆门送别》,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诗文注释,理解诗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意义?(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以及诗人的情感。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渡荆门送别》。
2. 结合诗文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写一篇短文。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欣赏程度如何,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 情景教学: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诗中的画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
3. 欣赏教学:让学生反复朗读、背诵,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李白《渡荆门送别》教案设计

李白《渡荆门送别》教案设计(10篇)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了解和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2、力量目标:培育鉴赏古诗意境美和语言美的力量;3、情感目标:培育喜爱自然山水、喜爱家乡的情感。
重点和难点:1、了解写作背景及的相关学问,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2、在反复诵读、理解诗意的根底上领悟本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3、感悟的家国之思,激发喜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分析、问答、启发等课时安排:1课时(40分钟)教学步骤:一、自我介绍同学们,大家好!先自我介绍一下。
我姓欧阳,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的后代,现在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讨论生,过来京华学校向刘教师学习的。
特别感谢刘教师这段时间的指导和照顾,也特别感谢同学们的支持和协作。
今日承蒙刘教师的照顾,有幸能够走向讲台给大家上一节课。
感谢刘教师,感谢同学们!二、导入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几首诗词,一起来背诵。
1、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
2、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3、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际。
教师语:这些诗词都透着浓浓的乡情,表达了思念家乡、喜爱家乡的情感。
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首透着乡情的诗歌。
翻开课本P207,《渡荆门送别》。
三、解题教师问:“渡”什么意思?乘船。
“荆门”是哪里?“荆门”就是荆门山,在湖北。
“送别”,谁送别谁?诗人李白25岁时出蜀远游,家乡的山水送别诗人。
四、介绍1、人物生平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诞生于碎叶(当时属唐朝领土,今属吉尔吉斯斯坦)。
5岁—25岁在四川生活,对四川的山山水水有着深厚的感情。
25岁第一次出蜀远游。
42岁在别人的推举下,来到了长安,才华受唐玄宗赏识,供奉翰林,职务是给皇上写诗文消遣。
后遭人妒忌,获罪,遭贬谪,途中遇赦。
渡荆门送别教案

渡荆门送别教案【篇一:李白《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李白《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难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大家打开课本第207页,今天我们来学习诗四首的后两首,首先请大家看到《渡荆门送别》,作者是李白。
(转身板书)那么我们来理解一下题目的意思,渡荆门送别就是指在经过荆门这个地方所做的一首送别诗。
作者是李白,李白这个诗人是相当著名了吧。
下面,们我们再简单介绍一下作者。
二、作者简介李白 (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人称“诗仙”。
其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渡荆门这首诗是他青年时第一次从蜀地出外游玩时所作,蜀地就是现在的四川省。
这首诗也是一首五言律诗,律诗8句共四联,包括首、颔、颈、尾联。
(板书)三、整体感知1、老师带读诗文,为生字正音。
2、诗文翻译: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四、诗文赏析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首联,交待出游路程和目的。
首联交待诗人的一路游踪和出游目的。
青年李白才情横溢,朝气蓬勃,不远万里,放舟东下,经巴渝,出三峡,直赴荆门之外的楚国故地。
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颔联,山水之壮景。
颔联上句说山,船行江上,山随水走,两岸青山随舟随水相对挺出,扑面而来,转瞬即逝。
最后,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片空阔平坦的漠漠旷野。
“随”字化静为动,传神生辉,给人以青山挺立,舟行江上,应接不暇之感;这也可看出诗人风神爽朗,心驰神往的愉悦心情。
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优秀5篇)

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优秀5篇)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篇一一、诗句的写作背景: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押韵的字有游、流、楼、舟。
题材:送别诗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二、诗句具体分析:步骤:请同学简析,教师点拨,再课件展示“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
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
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
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
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三、诗的整体感知: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教案(5篇)

《渡荆门送别》教案(5篇)可以从整体构思、意境、语言、表现手法等几个角度来分析。
从构思看:题目“渡荆门送别”,“渡荆门”包括前三联,尾联照顾诗题中的“送别”,全诗紧扣题目绽开,构造清楚,章法有度。
从意境看:诗歌意境高远,形象奇伟,想像瑰丽。
抓住两联写景名句,特殊是颔联,要求学生通过想像,用一段话展现其画面的壮丽。
从语言看:可以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字入手分析揣摩,品评一字传神的艺术效果。
从表现手法看:①“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衬托的手法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写江水的安静,江岸的宽阔;②“仍怜家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的手法,给予江水以情意。
教学新课篇二1、简介李白(701-762),唐代宏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
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出色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以剧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
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
杜甫曾赐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李白是我国宏大的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宏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诗坛最出色的代表之一,被后人誉为“诗仙”。
2、简介写作背景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辞家乡而不是送别朋友,是设想家乡的山水送别自己。
诗人李白一生脚印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美河山的名诗佳篇。
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
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始终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家乡开头漫游全国,预备实现自己的抱负理想。
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
3、播放朗读读音,整体感知。
(1)学生听读,留意字音、节奏、朗读课文并解释词语。
渡远:乘船远行;云生:云彩兴起;怜:爱;家乡水:指流经四川的长江水。
(2)学生齐读这首诗,然后个别学生读。
(3)思索以下问题:A、理解《渡荆门送别》一诗各句的意义。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实用】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结合字词,想象画面,感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重点)2.同题扩读,体验本课学习的鉴赏方法(二)教学过程:课间播放歌曲《渡荆门送别》,交流有关李白的知识。
1.初读诗歌,说说感受①导入:同学们,课间我们听的是吟唱版的《渡荆门送别》。
每当乐声乍起,歌韵初扬,我就心醉神驰,仿佛已经穿越千年的时空隧道,和李白在荆门的长江上把臂同舟共游了。
②介绍荆门山:荆门山在现在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形势险要。
人们常把荆门山称作“蜀楚咽喉”。
等到长江冲出峥嵘突兀的荆门山口,才真正流入江汉平原地带,水面骤然变得宽阔,江流也随之显出舒展奔放的姿态。
③介绍诗人:(出示幻灯片)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李白那一年,李白25岁,第一次离开故乡蜀地,此时舟出荆门山,故乡在身后,他乡在眼前,人生的征程与壮游从此开始。
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录这段旅程的诗歌《渡荆门送别》。
(板书课题)④自由朗读诗歌:用一两个词语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
提示:豪迈、雄健、壮阔、深情、富有想象等。
⑤根据学生的感受,朗读全诗。
可以有不同的朗读处理,用最能渲染自己体会到的情感的方式演绎《渡荆门送别》。
2.想象画面,领略意境①再读诗歌,想象画面:苏轼赞王维的诗画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高明的诗人都是善于营造画面的。
(板书诗中有画)朗读全诗,闭上眼睛回味,诗人为我们呈现了哪些画面?(可以采用“男生读一二联,女生体会;女生读三四联,男生体会”的方式进行。
)②根据想象,展现画面:同学们的脑海里已经有了依稀的画面,让我们和诗人的心灵靠得再近一些,走到画面里去。
来,我们化身为李白吧!(出示幻灯片)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示例:我看见天险雄秀的荆门山渐渐远去,漫长的水路把我带到了楚地,家乡已经十分遥远,眼前是平阔的江面。
我心里充满憧憬,就要去新天地闯荡,迎接我的会是怎样的舞台?③梳理想象,找出依据:根据示例,找出想象在诗歌中的依据。
渡荆门送别教案

渡荆门送别教课方案【篇一:李白《渡荆门送别》教课方案】李白《渡荆门送别》教课方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并娴熟地背诵这首诗。
2、品尝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
3、培育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难点:品尝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大家翻开课本第 207 页,今日我们来学习诗四首的后两首,第一请大家看到《渡荆门送别》,作者是李白。
(转身板书)那么我们来理解一下题目的意思,渡荆门送别就是指在经过荆门这个地方所做的一首送别诗。
作者是李白,李白这个诗人是相当有名了吧。
下面,们我们再简单介绍一下作者。
二、作者简介李白 (701 —762 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人称“诗仙”。
其诗想象丰富,构想奇异,气概雄浑瑰丽,风格豪放潇洒,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渡荆门这首诗是他青年时第一次从蜀地出外游乐时所作,蜀地就是此刻的四川省。
这首诗也是一首五言律诗,律诗 8 句共四联,包含首、颔、颈、尾联。
(板书)三、整体感知1、老师带读诗文,为生字正音。
2、诗文翻译:自剑门以外的西蜀沿江东下,到达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行。
崇山跟着荒原出现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慢慢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空中楼阁。
我依旧垂怜这来自故土之水,行程万里持续漂送我的行舟。
四、诗文赏析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首联,交待出游行程和目的。
首联交待诗人的一路游踪和出游目的。
青年李白才思横溢,生机蓬勃,不远万里,放舟东下,经巴渝,出三峡,直赴荆门以外的楚国故地。
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颔联,山川之壮景。
颔联上句说山,船行江上,山随水走,两岸青山随舟随水相对挺出,迎面而来,片刻即逝。
最后,表此刻诗人眼前的是一片空旷平坦的漠漠荒原。
“随”字化静为动,传神生辉,给人以青山矗立,舟行江上,目不暇接之感;这也可看出诗人风神开朗,心驰向往的愉悦心情。
渡荆门送别的教案设计 渡荆门送别优秀教案(优秀3篇)

渡荆门送别的教案设计渡荆门送别优秀教案(优秀3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要怎么写呢?牛牛范文为您精心收集了3篇渡荆门送别的教案设计渡荆门送别优秀教案,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3、了解诗歌的结构方法,领悟表达方法,学习写作诗歌。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学习诗歌的写作。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有关送别的诗句。
老师查找有关李白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同学们:以前我们曾经学习过许多送别诗,你们能说说有哪些?提示:《赠汪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等等,你还记得吗?生回答并朗诵。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很特别的送别诗《渡荆门送别》(板书课题)二、教师范读,整体感知学生听读,注意节奏、字音,思考下列问题:1、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
(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2、这首诗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送别诗有什么不一样?它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情感?(以前的送别诗是友人相送,表现的是友情,而这首诗,一下子看不出来是谁送谁,表现的是乡情。
一般送别诗的感情基调是依依难舍缠绵悱恻,而这首,却是兴致勃勃满腔豪情。
)三、品读诗句,体味内涵1、介绍作者2、逐句串讲这首诗首联叙事,颔颈两联写景,尾联抒情。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前两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长江冲出三峡,在茫茫原野中一泻千里。
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
后句写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辽阔高远的景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
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而又初次离别的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
这首诗写出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诗以浓重的怀念与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学情分析
1.七八年级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李白的诗歌,对李白有了一定的了解,对诗歌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
2.对于诗歌鉴赏能力仍显稚嫩,特别是大部分学生只停留在背诵诗歌阶段,未能从诗人背景与诗歌语言出发,赏析诗歌意境。
因此,本节课主要以引导学生描绘诗歌画面与感悟诗歌情感为主。
教学目标
1.朗诵这四首诗,要求能够正确背诵、默写。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充分调动学生联想和想象,以提高理解、欣赏古诗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渡荆门送别》。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
通过朗读,把握其节奏韵律,感受古典诗歌的声韵美。
通过反复吟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要求眼到、口到、心到,把自己融入诗歌中去,用自己的声音传达诗人的心声。
2.点拨法。
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理解。
3.讨论法。
学生互动,交流读诗的感受以及对诗歌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
同学们在小学就学过许多古诗,其中我们学过了李白的什么诗啊?……对,《静夜思》,哪个同学能为大家朗诵?……诗中表达了李白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思乡之情,今天,我们再学习李白的另一首思乡的诗歌《渡荆门送别》。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与杜甫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
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
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二.朗读课文
1.学生齐读,读准字音。
渡(dù)荆(jīng)
教师找出学生读节奏不足之处
2.把握节奏、韵律及情调。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学生根据节奏齐读,读准节奏
4.听读,注意把握情感
5.学生齐读,读出情感
三.整体感知诗意,读懂意思。
1.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发挥想象,请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这首诗歌。
2.两个学生读全诗,让学生评价。
四.讨论、探究问题:
(1)这首诗哪句最能打动你?请说明理由。
学生找出最有触动的诗句,在小组中交流。
然后小组代表发言。
(2)诗中哪些诗句点明了主旨?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诗的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点明了主旨,抒发了思乡的情感。
长江水自蜀东流而下,所以诗人称其为“故乡水”,诗人此次远行,怎能不留恋自己的故乡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乡,而说故乡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抒发了诗人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
五.积累拓展
李白思乡的诗:
六.背诵默写
1.学生齐背,学生主动背诵。
2.默写。
三个学生上黑板前默写,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默写。
七.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渡荆门送别》。
2、搜集、积累李白思乡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