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检验流程与质量控制

合集下载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是确保微生物检验结果准确可靠的关键环节。

它包括以下方面:1. 实验室环境控制:实验室应符合微生物检验的有关环境要求,如温度、湿度、照明等。

实验室空气应定期进行空气质量检测,以确保无菌室的无菌状态,避免实验物品受到外界污染。

2. 设备设施的校验和维护:实验室应定期校验和维护微生物检验所使用的设备设施,确保其正常运转和准确度。

培养箱、灭菌器等设备需要周期性地进行校正,酶标仪等精密仪器需要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

3. 样品的采集与保存:微生物样品的采集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避免样品受到外界的污染。

采集后的样品应妥善保存,避免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同时也要避免样品的变质,影响后续检验结果。

4. 质控菌株的使用:质量控制菌株是用于验证微生物检验方法的菌株。

实验室应定期使用质量控制菌株对检验结果进行验证,确保方法的准确性和重复性。

实验室还需参加国家或行业的外部质量评估,与其他实验室的检验结果进行比对,确保检验结果的可靠性。

5. 操作人员的培训和质量控制:操作人员应接受相关的培训,掌握微生物检验的操作规程和技术要求。

实验室还应建立质量控制制度,对操作人员进行监督和考核,确保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操作规范。

6. 数据的记录和分析:实验室应建立完善的数据记录和管理系统,对检验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

实验室应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指标,对检验结果进行评估和监控,及时发现和纠正操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对于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和可靠至关重要。

只有建立和执行科学规范的质量控制措施,才能提高微生物检验的质量和可靠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微生物检验是指通过对微生物的检测来确定一定环境或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水平的检测过程。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会探讨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的相关内容。

一、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意义在微生物检验中,质量控制是确保测试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手段。

如果没有严格的质量控制,那么将很难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还可以帮助实验室及时发现和解决检测过程中的问题,确保检测的全过程处于标准化和规范化状态。

二、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内容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实验室环境的质量控制、试剂的质量控制、设备的质量控制以及人员的质量控制。

1. 实验室环境的质量控制实验室环境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实验室的布局、温湿度控制、消毒防护等方面。

合理的实验室布局可以有效地减少实验室内的交叉污染,保证实验室内的检测结果准确。

实验室内温湿度的控制可以保证微生物检验操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对实验室进行定期的消毒和维护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效地减少实验室内的污染源,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2. 试剂的质量控制在微生物检验中,试剂的质量对检测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试剂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试剂的采购渠道、储存条件、有效期等方面。

实验室在采购试剂时,应选择正规的供应商,确保试剂的质量可靠。

试剂的储存条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情况下,试剂应在指定的温度和湿度下保存,以确保试剂的活性和稳定性。

实验室还应定期检查试剂的有效期,过期的试剂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3. 设备的质量控制微生物检验设备的质量对检测结果也起着重要的影响。

设备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设备的选型、安装、维护和校准等方面。

实验室在选择微生物检验设备时,应考虑设备的准确性、稳定性和灵敏度,确保设备能够满足检测要求。

设备的安装和维护也是非常重要的,定期的保养和维护可以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设备的校准也是非常重要的,设备的定期校准可以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微生物检验是一项重要的实验室技术,用于检测食品、药品、环境以及医疗机构中的微生物污染情况。

为了保证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必须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本文将介绍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措施,包括质量控制样品的选择与准备、质量控制的目标、质量控制的方法等内容。

一、质量控制样品的选择与准备在微生物检验中,质量控制样品的选择和准备是进行质量控制的关键步骤。

质量控制样品应具备代表性、稳定性和一致性。

首先,质量控制样品应具备代表性。

选择的质量控制样品应能够反映实际样品的微生物污染情况,并且能够覆盖实验室的检测范围。

例如,在食品微生物检验中,可以选取已知含有特定菌群的食品样品作为质量控制样品。

其次,质量控制样品应具备稳定性。

质量控制样品的微生物含量应稳定,并且能够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保持一致。

为了确保样品的稳定性,可以进行冷冻保存或添加防腐剂等处理措施。

最后,质量控制样品应具备一致性。

同一个质量控制样品应具有相似的特性和微生物含量,以便在不同批次的检测中进行比较和验证。

可以通过定期对质量控制样品进行检测,确保微生物含量的一致性。

二、质量控制的目标质量控制的目标是确保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及降低误差和偏差。

具体目标包括:1. 控制负对照样品的检测结果为阴性。

负对照样品是不含有目标微生物的样品,用于评估实验室的污染情况和检测方法的特异性。

负对照样品的检测结果应为阴性,否则说明实验室存在污染问题。

2. 控制正对照样品的检测结果为阳性。

正对照样品是含有特定微生物的样品,用于评估实验室的检测方法和灵敏度。

正对照样品的检测结果应为阳性,否则说明实验室的检测方法存在问题。

3. 控制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可重复性和可比性。

同一样品在不同时间或者在不同实验室中进行检测,应该得到相似的结果。

通过控制质量控制样品的微生物含量和质量控制方法的一致性,可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重复性和可比性。

三、质量控制的方法在微生物检验中,常用的质量控制方法包括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控制。

微生物检验流程与质量控制

微生物检验流程与质量控制

微生物检验流程与质量控制1.样品采集:选择合适的采样点和时间,采集样品。

保持样品的完整性和无菌状态,以防止外部污染。

2.样品处理:对样品进行处理,以便后续检测。

例如,食品样品可以进行破碎和稀释,以便检测微生物的存在和数量。

3.培养基制备: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培养基,准备培养基。

4.增菌:将样品接种到培养基中,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

可使用平板法或液体培养法。

5.培养: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入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根据不同的微生物种类和生长条件,培养时间可能会有所不同。

6.菌落计数:在培养期结束后,对培养基上的菌落进行计数。

可以使用目视计数、平板计数器和自动计数器等不同的方法。

7.鉴定:根据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进行鉴定。

常用的鉴定方法包括免疫学方法、PCR和测序等。

8.数据分析: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解释,根据需求制作结果报告。

1.环境监测:定期对实验室环境进行空气和表面微生物监测,以确保实验室内无微生物污染。

2.培养基质量控制:对于常用的培养基,需要定期进行质量验证和性能测试,以确保培养基的质量稳定。

3.质控菌株:使用已知的质控菌株进行验证实验,以确保实验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内部质控:在每批样品中加入内部质控样品,以评估实验的准确度和一致性。

5.标准操作程序:编写标准操作程序(SOP),确保操作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6.培养箱校准:定期校准恒温培养箱的温度,以确保培养条件的准确性。

7.培养基浓度验证:定期检验培养基的浓度,确保适当的细菌增殖。

8.定期培训:对实验人员进行定期培训,确保他们掌握正确的操作流程和技术。

9.实验记录和文件管理:准确记录每个实验的细节和结果,建立完善的文件管理体系。

通过以上流程和质量控制措施,可以确保微生物检验的结果准确和可靠。

这对于保证食品和饮水的安全性,以及制药产品的质量至关重要。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许多复杂因素影响微生物学检验,可能给检验结果带来偏差甚至错误,因此必须对影响检验结果的诸多因素采取控制手段保证检验结果的正确性,不断完善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一、质量控制1、检验人员(1)微生物检验不能完全依赖全自动鉴定仪器,检验工作中每一步骤均需要有高度的主观分析和判断能力,与个人的经验.技能和微生物检验基础知识水平密切相关。

(2)除要求微生物检验人员必须具备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精密细致的观察和操作习惯,注重个人卫生外,还必须训练掌握微生物检验技术。

(3)检验人员应执行上岗前培训制度,上岗前培训合格方能上岗操作,还要主动参加学习、培训、讲座,学习新技术,掌握微生物学检验方法,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

(4)参与编写测试程序及仪器操作程序,学习质量保证体系知识和计量学基本知识。

(5)参加各类水平测试和盲样测试,提高检测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微生物学检验室负责人应定期对检验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操作熟练程度的考核,提高检验人员的素质。

2、培养基(1)为保证干粉培养基质量指标,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加强包装的密封性能;使用时尽量缩短开盖时间;一般干性培养基放在低温干燥的环境中保存,对于易受潮的品种,启用后宜放入干燥器中保存;由于配制水分不同,启用次数或时间增加,干粉培养基的pH值可能会有所变化,应随时略加调整。

(2)培养基的配制应严格按照标准规定的方法进行操作,并做好原始记录。

(3)为保证培养基必须在玻璃容器,搪瓷或铝锅中进行,如用铜,铁器皿,会对微生物生长有毒害作用;(4)配制培养基时应按检验项目规定的配方添加,不得随意增减或更改培养基成分。

(5)要用专用的角匙取药品,避免交叉污染而影响检验结果;培养基配制最好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避免使用自来水,因其中含有氯等抗菌物质;3、检验质量除按国家标准方法对所需检验项目进行检测外,在实际工作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否则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1)在定量检验时用重量法还是用体积法,检验结果会有误差,因为此重不等于1的样品,1ml和1g的化验结果绝不会相等。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 〔6〕微生物学检验室负责人应定期对检验人员 进展专业知识和操作熟练程度的考核,提高检验 人员的素质。
2 仪器、设备
▪ 大型微生物检验室的主要仪器及设备包括:
▪ 无菌室、微生物自动鉴定仪、微生物快速初筛 仪、显微镜、菌落计数器、高压灭菌器、干热灭 菌器、离心机、蒸馏设备、培养箱、厌氧箱、水 浴箱、冰箱、超净工作台、酶标仪、洗板机、 PCR仪、电泳仪、凝胶成像系统等。
▪ 制备好的培养基应及时使用,使用 不完的,如无特殊需求,可室温或2-8℃ 冷藏保存。
▪ ▪ 如用塑料袋密封,保存期可延长,
发生变质等被污染迹象或干裂现象的那 么不能再使用。
表1 培养基在2-8℃冷藏条件下保存的有效期
培养基种类 平板培养基 试管(棉塞)培养基 试管(螺旋盖)培养基
保存条件 不装塑料袋 塑料袋密封 不装塑料袋 塑料袋密封 不装塑料袋 塑料袋密封
▪ 〔2〕在严格无菌操作的条件下,按国家规定的样品 采集标准均匀而准确地取样,并及时封口,使样品 具有准确性和代表性。
5 采样
▪ 〔3〕每件样品封口后,贴上标签,做好记录(如 样品名称、采样地点、时间、数量、储藏情况、 采集或送检单位及姓名、采样现场温度、湿度及 卫生状况等)。采集后的样品,一般可保存在28℃的环境中,如果样品是冷冻食品,应保持在 冷冻状态,并及时送检。
▪ 〔4〕采样数量不能少于全部检验需要量的3倍, 以供检验、复检、备查。
6 样品的接收和预处理
▪ 样品送达实验室时,应检查样品标记是 否与样品相符,样品包装状况是否正常。
▪ 假设存在下述情况,应考虑拒收样品:
▪ 〔1〕抽样后样品送达实验室的时间太迟,

使其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进展检验;
▪ 〔2〕样品温度太高;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质量控制及质量保证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质量控制及质量保证

肠杆菌科 大肠埃希菌ATCC25922 培养基:Mueller-Hinton琼脂
大肠埃希菌ATCC35218 接种液:生长法或直接菌落悬
(用于β-内酰胺类药/β- 液
内酰胺酶抑制剂)
孵育:35℃;空气;16-18h
铜绿假单胞 铜绿假单胞ATCC27853
及不动杆菌 大肠埃希菌ATCC35218 (用
孵育条件 需氧或CO2, 24小时
需氧或CO2, 48小时
已知菌株(ATCC)
化脓链球菌19615 肺炎链球菌6035 大肠埃希菌25922 淋病奈瑟菌43069 流感嗜血杆菌10211
SS琼脂
需氧,24小时
鼠伤寒沙门菌14028 福氏志贺菌12022 粪肠球菌29212 大肠埃希菌25922
预期结果
10.08.2024
8
标本收集和运送的质量控制
向临床提供标本采集说明(sop)
• 不同部位标本的采集方法 • 采集最佳时间、次数 • 标本采集量正确时间、部位、方法等
对收集和运送标本的容器控制 无菌、无防腐剂、足够大、安全严密、不易破碎、 选择合适的运送培养基
10.08.2024
9
标本收集和运送的质量控制
结果报告
3
人员资质
人员
人员能力
人员培训
具备相关教育背景, 每年接受专业技术及知
识培训, 熟悉微生物实验室操作 规程、消毒灭菌及生物
安全知识。
.
10.08.2024
包括其对诸如分 析前、中、后特 定阶段的专业经 验和熟练试验技 术 。并直接参与
质控工作
.包括新员工培训、老员 工的再培训以及员工工作
能力评估
加入后培养基由无色
质控要求: 每批试剂使用前应使用变为相红应色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微生物检验是指对食品、饮水、医药和环境等领域中的微生物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的过程。

由于微生物检验结果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安全,因此质量控制在微生物检验中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探讨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包括样品处理的质量控制和实验操作的质量控制。

一、样品处理的质量控制样品处理是微生物检验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到后续的分析结果。

在样品处理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样品的质量,包括样品的采集、保存和预处理等。

1. 样品采集:样品的采集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和标准操作。

在采集环境样品时,应选择代表性的样品点,并使用无菌容器进行采集。

在采集食品样品时,应避免交叉污染,并保证样品的新鲜度和完整性。

2. 样品保存:样品保存的环境和条件对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存活有着重要影响。

在样品保存过程中,需要将样品放置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并尽快送至实验室进行处理。

还需要注意样品保存容器的选择,以避免杂质和污染。

3. 样品预处理:样品的预处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着微生物的富集和分离过程。

在此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以避免人为误差的引入。

还需要对预处理方法进行验证和验证,确保其可靠性和准确性。

二、实验操作的质量控制实验操作是微生物检验中的另一个重要环节。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操作条件和方法,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 实验室环境:实验室环境对微生物检验过程中的污染和误差有着直接影响。

实验室应保持清洁、整洁和无菌的状态。

还需要定期对实验室空气和工作台面等进行消毒和清洁。

2. 试剂和材料:选择正确的试剂和材料对于微生物检验的结果有着重要影响。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需要使用符合标准和规范的试剂和材料,并对其进行充分的质量控制。

3. 操作规程和方法:实验操作应遵循标准操作规程和方法。

对于复杂的技术操作,还需要进行培训和操作规程的编写,以确保操作的一致性和可操作性。

还需要将操作步骤记录下来,以备后续的查证和追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基等)的室内质控 10
a
质量控制中的重点
* 人员能力的培训、考核与权限的授予 * 流程中不同环节试验之间的相互印证 * 首代分离培养基质控措施 * 药敏试验室内质量控制
11
a
人员能力的 培训、考核与权限的授予
* 在所有影响因素中,人的因素居于首位
* 临床微生物检验是一个智力因素占首要地 位的行业,是真正意义上的诊断学。在欧 美从属于临床病理的范畴
生长缓慢微生物(形成肉眼可见生长>1周) 不适合用MIC法
在肉汤中发育不良的微生物不适合用MIC
粘液性铜绿假单胞菌——只能用扩散法,48小时 观察结果
淋病奈瑟菌——CLSI无肉汤稀释法药敏指南
注意微弱生长导致的假敏感(结果需要修正 )
例如铜绿对磺胺、四环素、头孢噻肟/曲松
鲍曼不动杆菌对氨曲南
大于三孔不同梯度浓度的抗生素测试中,出现的高浓度生 长,而低浓度不生长现象叫跳孔。造成跳孔的主要原因, 菌悬液乳化不充分,细菌分散不足,以及药敏卡某些孔被 污染
跳孔的解决方法:根据其他药理学特征类似的抗生素的敏 感性以及分析其他同类不同种抗生素的敏感性进行推断性 修正
修正低浓度——耐药
33
a
肉汤稀释法注意事项
肺链使用含2%冻融马血的MH肉汤
嗜血杆菌使用HTM肉汤
厌氧菌和微需氧菌使用布氏肉汤
淋病奈瑟菌推荐强化GC作琼脂稀释法
菌液浓度(5×104CFU/ml):
初始菌液0.5 McF(约1.5×108CFU/ml)盐水稀释
200倍,加入0.1ml菌液到含有0.1ml 双倍浓缩的
MH肉汤的微孔板中(或预先用标准浓度的MH
肺克、阴沟、变形杆菌34 对呋喃妥因
a
稀释法药敏影响因素
培养基
pH值 7.2-7.4 营养程度 抗生素拮抗剂含量 钙镁离子含量(钙10-25
;镁10-12.5μg/ml)
菌悬液(5×104CFU/ml)
接种效应
浓度高MIC抬高 浓度低MIC压低
• 细菌纯度
• 气体环境
– 所有需氧细菌均放普通 大气环境。如果放CO2, 由于碳酸的影响,药物 活性受到影响,形成假 敏感或假耐药
肉汤稀释后再加到微2孔9 中)
a
接种后应充分混匀,但不能有气泡产生
静置培养
培养温度;35℃
气体环境:所有细菌(包括苛养菌)均置 大气环境;厌氧菌置厌氧环境;微需氧菌 置微需氧环境;淋菌琼脂稀释法置CO2
培养时间:18小时 结果读取:
见后面的幻灯:
30
a
常量稀释法
药敏试验的参考方法: 将标准接种物加入含対倍 稀释抗生素的MH肉汤管中. 过夜培养. MIC 即是能抑 制细菌生长的含最低抗生素的浓度的那一管所标示 的浓度值.
意义:保障药敏结果的可靠性——准确性和 精密度
39
a

40
a
药敏试验结果控制
41
a
药敏试验结果解释标准
CLSI标准;
➢ 全球性
➢ 每年更新
➢ 非强制性学术机构
FDA标准(全球标准)
➢ 建立在CLSI基础上
➢ 6~8年更新一次
➢ 官方机构,标准带有强制性
法国CASFM标准;
梅里埃产品习惯采用的CLSI以外的标准
• 培养时间
– 真菌需48小时 – 奴卡菌需5天
35
a
E-test法
36
a
Etest 试条
MIC 值标注于试 条的光面
毛面贴于MHA上
37
a
Etest 操作程序
按照扩散法标准 操作涂布接种
贴上试条并培养 15-18小时
读取抑菌浓度并

按标准解释
38
a
结果读取
肺炎链球菌 青霉素 MIC = 3 mg/ml
13
a
流程中不同环节试验 之间的相互印证
* 建立全程质控的观点对于提高微生物检验 质量意义重大
* 通过不同环节试验结果之间的推衍和反证 可及时发现一些错误的存在,并及时进行 纠正可防止错误报告的发出
* 不同环节之间的推衍与反证可让我们发现 平时质控中难以发现的失控现象,便于我 们制订相应的规则堵住漏洞,对于工作的 持续改进有着重要的意义
15
a
药敏试验质控
过程控制
结果控制
16
a
药敏试验过程控制
17
a
扩散法
18
a
试验方法与条件
CLSI推荐培养基: 普通营养要求细菌使用水解酪蛋白琼脂(MHA )平板
肺链使用含5%绵羊血的含血MHA 嗜血杆菌使用HTM培养基 淋球菌使用含1%生长因子(不含L-半胱氨酸)
补充剂的GC培养基 平皿大小:最小90mm,通常使用150mm平板 琼脂厚度4±1mm 菌液浓度0.5 McF(约1.5×108CFU/ml)
培养时间:18小时
20
a
透射光
− 葡萄球菌
利奈唑胺 苯唑西林 万古霉素
− 肠球菌
万古霉素
测量方法
21
a
反射光
测量其他细菌与药 物时
22
a
变形杆菌 忽略环内的迁徙
生长
23
a
测量肉眼可见的 明显抑菌区
忽略环边缘的微 弱生长
24
a
环内生长现象
铜绿假单胞菌 耐药亚群
大肠药敏,被肠球菌污染
49
a
真菌药敏
M27-A2用于酵母样真菌的稀释法药敏—— 只有氟康唑、伊曲康唑和氟胞嘧啶有解释 标准,其他药物的测试结果报告MIC
M44-A用于酵母样真菌的扩散法药敏——只 有氟康唑有解释标准
M38-P用于丝状真菌的稀释法药敏——只有 操作方法,报告MIC值,但无解释标准
50
a
药敏试验质量控制要点
19
a
涂布方法:无菌棉签浸透菌液后稍微挤干 ,棉签与平板呈30°左右的倾角密集左右来 回涂布,完成一遍后旋转120°后再涂,如此 三次,最后绕边缘一次
纸片之间最佳间距30mm,不得低于25mm 培养温度;35℃;重叠时不超过3个碟子
气体环境:普通细菌大气环境;嗜血杆菌 、淋球菌、肺链置CO2环境
少见菌和苛养菌的特殊药敏
参考方法:M45-A
乏养菌与颗粒链菌——稀释法 嗜水气单胞菌复合群——稀释法与扩散法 弧菌属细菌(霍乱除外)——稀释法与扩
散法
芽孢杆菌属(炭疽除外)——稀释法 空肠/大肠弯曲菌——稀释法与扩散法 棒状杆菌——稀释法(可用的药物标准比
BSAC标准提供的多)
47
a
猪红斑丹毒似菌——稀释法 HACEK组苛养性G-杆菌——稀释法 卡他莫拉菌——稀释法 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稀释法 巴斯德菌——稀释法 其他,如乳杆菌、片球菌、无色藻菌——稀释法
* 基础知识的扎实程度、临场实践能力的高 低、自主学习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工作质 量的好坏
* 个人能力在报告质量中有直接而明显的体 现
12
a
人员能力的 培训、考核与权限的授予
* 在微生物室对后进人员的培训考核是一项 长期任务,对于人才梯队的形成和特殊能 力的传承有着重要意义
* 根据每个人员能力的层次分别授予对应等 级的权限对于控制微生物室整体质量,防 范错误的发生,提高报告质量有确定的意 义
菌 M27-A2 酵母样真菌MIC法(2002) M44-A 真菌纸片扩散法(2004) M45-A 低频分离菌与苛养菌(2006)
* M100 updated yearly
44
a
CLSI M100-S22 解释标准 覆盖的细菌类别
肠杆菌科 铜绿假单胞菌 不动杆菌属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其他非肠道杆菌 葡萄球菌属 肠球菌属
目标菌落 选取
首代培养 (菌落计数)
染色镜检
鉴定药敏
综合报告
6
a
粪便培养标准化操作流程
样本接收
镜下筛选 (粪便常规)
压片法 制片
首代培养
选择性 增菌培养
染色镜检
目标菌落 选取
鉴定药敏
综合报告
7
a
其他标本标准化操作流程
《实用临床微生物检验与图谱》 卫生部规范化操作流程图
8
a
质量控制
9
a
概念
钙镁离子含量、锌离子含量(用 27853氨基糖苷类和亚胺配能结 果监控)
– 苛养菌放普通环境生长 不良,导致假敏感
菌悬液
• 培养时间
浓度高抑菌环缩小 浓度低则扩大
– 粘液性铜绿需48小时
• 测量方法
27
a
稀释法
28
a
试验方法与条件
CLSI推荐培养基:
普通营养要求细菌使用补充阳离子MH肉汤
淋菌只有扩散法和琼脂稀释法,无肉汤稀释法标准
46
a
Methods for Antimicrobial Dilution and Disk Susceptibility Testing of Infrequently Isolated or Fastidious Bacteria;Approved guideline
英国BSAC标准;
欧洲应用比较广泛的标准
欧洲EUCAST标准 …….. 42
a
CLSI药敏解释标准
CLSI 药敏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 institution) 指南
43
a
CLSI 药敏文件
M100-S22 常见菌 (2012)** M11-A7 厌氧菌 (2007) M39-A3 积累抗菌谱(2009) M24-A 分枝杆菌, 奴卡菌, 以及其他需氧放线
* 狭义质量控制:对试剂和仪器的控制
* 广义质量控制:对所有影响试验结果可靠 性的因素进行的全面质量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