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下学期复习资料
三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1、植物在它们的生命过程中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
2、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3、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颜色、大小等各不相同。
6、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是水分、温度、空气。
4、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叶;植物的根向下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很快。
5、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仙人掌的茎是扁平状。
6、植物的根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矿物质满足植物的生长需要,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7、多数植物能自己制造“食物”—养料,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
8、植物的养料是由绿色的叶依靠阳光提供的能量,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成的。
9、绿色植物中的叶绿体能够利用光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养料,并释放出氧气来。
二氧化碳+水---氧气+养料10、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大部分是自己制造的11、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的是植物的叶12、凤仙花最早的两片叶是由子叶长成的。
子叶厚、小而且光滑;子叶之后长出来的是真叶,真叶薄、大、边缘有齿轮状。
13、凤仙花的果实成熟时一碰便弹射出种子。
14、凤仙花的身体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15、生长了四周的凤仙花茎的颜色:红色。
16、种下10天左右凤仙花破土而出。
凤仙花从播种到种子成熟共约70天17、凤仙花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和温度等。
18、播种前,挑选那些饱满的、未损伤的种子的过程叫做选种。
19、子叶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一年之计在于春”,所以只有春天才是播种的好季节。
×20、在种植凤仙花时,一定要做好播种前的准备工作,请简要写下来。
答:播种前的准备工作:①准备一些凤仙花的种子。
②查阅凤仙花的有关资料,了解凤仙花的栽培方法。
③准备播种所需的材料和工具。
21、在种植凤仙花的中。
你学到了哪些播种方法呢?P4答:播种方法:①选种。
选择饱满、没有损伤的种子。
②准备好花盆和土。
③在土中约1厘米处播入种子。
三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三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1.土壤里有植物的根、落叶、石头、小动物和它们的遗体以及大小不同的颗粒等物质。
2.蚯蚓、青蛙、蚂蚁、屎壳郎是土壤中常见的小动物。
3.小动物在土壤里生活觅食,土壤是它们的栖息地。
4.土壤看起来像面团,摸起来感觉有的粗糙,有的光滑。
5.小草的根为什么能长那么长?答:因为小草的根吸收了土壤中的营养物质,所以能长那么长。
6.观察土壤时应注意些什么?答:观察土壤最好到田野、花圃、池塘边等不同的地方;要注意安全,不到危险的地方;要选择好天气,不能在雨后潮湿的土地里去挖土壤;发现小动物时,不要破坏它们的生活环境,更不能伤害它们。
7.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它是由水、黏土、空气、沙及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
8.用观察、触摸、握团等方法可以比较沙土和黏土的不同。
9.土壤固体中的大颗粒为沙粒,中等颗粒为粉粒,细小颗粒为黏粒。
人们根据三种土粒含量的不同,将土壤分为三类:沙粒含量特别多的是沙土,黏粒含量特别多的是黏土,而沙粒、粉粒、黏粒三者比例差不多的是壤土。
10.三种土壤中,渗水性最强的是沙土,渗水性最弱的是黏土。
11.取一些土壤放在火上烧一烧,闻一闻,发现颜色变白、气味变浓、土块变硬。
12.怎样比较沙土和黏土的不同?答:用放大镜看:黏土比沙土颗粒小,颜色比沙土深;用手摸:黏土比沙土潮湿;用手捻:黏土比沙土软,比沙土细腻;和点水握:沙土握不成团,而黏土能握成团。
13.用什么办法鉴别家乡的土壤?答:用放大镜看土壤颗粒的大小、颜色的深浅;用手捻,感觉土壤的硬度、黏度、粗糙程度等;到图书馆查资料;向当地农民伯伯请教。
14.腐烂的动植物的遗体称为腐殖质。
腐殖质是植物生长的必需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
15.在富含腐殖质的土壤里长出的植物茁壮且呈绿色,而在贫瘠土壤里长出的植物则细弱、柔软且枯黄。
16.增加土壤肥力的方法:修筑梯田、种植绿肥、手机落叶粪便沤肥。
17.蚯蚓是“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
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归纳复习资料(超全)

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归纳复习资料(超全)1.种植番茄需要温暖潮湿的环境和充足的阳光,成熟时间为60-100天。
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均可栽种,但番茄种子不易发芽,需要提前进行试验和温水浸种处理。
2.番茄种子外形为水滴形,黄色,表面粗糙。
3.黄瓜种子外形为橄榄形,乳白色,表面平整。
4.栽种记录需要记下日期、高度和形态的变化等内容。
5.蚕豆种子外形类似人脚的扁平状,表面平整,前端有眉状黑色种脐。
6.苹果种子外形为扁水滴形,前端尖细,黑褐色,表面平整。
7.红松种子一头大一头小,种皮坚硬。
8.冬瓜种子外形为卵形,白色或淡黄色,扁平。
9.枣种子外形为两头尖,中间大,黄色,种皮坚硬,凹凸起伏。
11.种子发芽需要有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12.植物幼苗需要细心照料和适时浇水,不能直接浇自来水,要将自来水放在盆里24小时以上,以使水中的氯气等物质挥发,避免烧死幼芽。
1.植物的根通常生长在地下,连接根和叶的部分是植物的茎。
2.根是植物的营养器官,它的作用是吸收水分及溶解在水中的养料,还有固定植株。
3.玉米的根比较特殊,除胚根外,还从茎节上长出节根,从地下茎节长出的称地下节根,从地上茎节长出的节根又称支持根。
4.玉米的支持根数量很多,是从茎基部的几个节上长出并伸入土里的。
它们不仅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还能起到稳固茎干的支持作用。
5.植物的根、茎、叶分别负责吸收、输送、制造养料,它们都属于植物的营养器官。
6.茎也是植物的营养器官,为植物生长输送水分和养料。
7.树干和树枝都是茎。
8.平时说的芹菜茎其实是叶柄,而实际的芹菜茎是叶包裹着的短缩茎。
9.叶主要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它们有运输水分、养料和支持叶片伸展的作用。
10.如果把幼苗的叶子和未脱落的子叶全部去除,幼苗既失去了子叶储存的“营养”供给,又不能利用叶进行光合作用,生产“营养”,供自己消耗,因此,结果只能是死亡。
11.叶也是植物的营养器官,为植物生长制造并吸收养料。
三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冷与热1.人们用温度来准确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
2.温度计是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
3.1400多年前,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记载了在制作豆豉的过程中如何判断豆子发酵的温度。
4.1742年,瑞典科学家摄尔西斯创立了“摄氏温标”。
规定1个标准大气压下,冰融化时的温度为0摄氏度(C) ,水沸腾时的温度为100摄氏度(C)。
5.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记作C。
如20C读作二十摄氏度。
6.使用温度计时要注意:(1)手持温度计的上端。
(2)温度计的液泡浸入水中,不能接触到杯壁和杯底。
(3)液柱停止上升后开始读数。
读数时,视线与温度中的液柱面齐平。
7.人们按照不同的需要,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如:体温计、数字温度计、红外线温度计、指针式温度计等。
8.1593年,伽利略发明了第一支空气温度计。
1632 年,法国化学家雷伊对伽利略温度计进行了改造,发明了液体温度计。
9.液体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收缩。
这就是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10.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1.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1)点燃酒精灯时,火柴放在酒精灯的斜下方,不能用一盏酒精灯点燃另一益酒精灯。
(2)酒精灯火焰分三层,外焰温度最高,物体应放在外焰加热。
(3)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
12.生活中利用热胀冷缩的现象有:铁轨间要留缝隙,高压线不能拉太紧,瓶装饮料不能装太满,踩扁的乒乓球用热水烫等。
13.热总是由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
14.热能通过气体、液体、固体,甚至真空从一个物体向另一个物体传递。
15.热传递的方式有:传导、对流、辐射。
简答题1.常见的温度计有哪些?答:常见的温度计有:数字温度计、体温计、红外线温度计、指针式温度计。
2.架设高压电线时为什么电线不能拉得太紧?答:因为电线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如果拉得太紧,冬天受冷容易断裂。
3.在铺设铁轨时为什么要在铁轨间留缝隙?答; 因为铁轨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如果不留缝隙,夏天受热容易变形。
三年级科学下册素材 全册期末复习知识点 人教版

第一课土壤里有什么1.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空气、和水分等物质的混合物,是植物生长的乐园,因为它能为植物提供养料和水。
2.把土壤放入水中时有气泡冒出,说明土壤中有空气。
3.加热土壤,我们观察到土壤的颜色变浅并且有白汽冒出,说明土壤中有水分;继续加热,会有烟冒出,并闻到糊臭味,说明土壤里有腐殖质。
4.土壤是地球上大部分生命直接或间接的食物来源,是地球陆地生命的营养库。
第二课比较不同的土壤1.土壤按质地分,可以分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三种类型。
2.沙质土是由大量的沙粒和少量的黏粒混合而成,特点是:疏松不易黏结,通气、透水性能好;易干旱,养分易流失。
适合西瓜、仙人掌、花生、土豆等生长。
3.黏质土黏粒含量多、沙粒含量少,特点是:质地黏重,湿时黏,干时硬;保水、保肥性能好,通气、透水性能差。
适合水稻、芦苇等植物生长。
4.壤土的沙粒和黏粒含量介于沙质土和黏质土之间,富含腐殖质,特点是:不太疏松也不太黏,通气、透水,保水、保肥。
大部分植物都适合生长在壤土中。
第三课岩石与矿物1.介绍岩石应该从岩石的颜色、光泽、花纹、条痕、软硬、组成颗粒等方面的进行。
2.花岗岩的主要特征:颜色多为浅肉红色、浅灰色或灰白色,颗粒较粗,很坚硬。
3.砾岩的主要特征:多为白色、灰色或黄褐色,颗粒明显且粗细均匀,坚硬。
4.页岩的主要特征:有灰色、黄色、黑色等各种颜色,颗粒较细,薄片状,较软。
5.石灰岩的主要特征:多为白色、灰色或黑灰色,颗粒细,呈致密块状,硬度不大。
6.大理岩的主要特征:纯白色或有花纹,颗粒较粗,晶莹润泽,较软,容易雕刻。
7.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能够提取有价值矿物的岩石称为矿石。
从矿石中可以提炼出金属和非金属。
第四课播种发芽1.凤仙花种子的特征:小颗粒,呈球形,直径1到3毫米,棕褐色。
2.播种凤仙花的方法:①挑选颗粒饱满、没有受过损伤的种子。
②选一个合适的花盆,把一块小瓦片放在花盆的出水孔上。
花盆底部铺沙石,沙石上盖疏松肥沃土壤。
三年级科学下册复习知识要点

三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1、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的新生命的,但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
植物在它们的生命过程中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
2、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种皮等各不相同。
3、播种凤仙花的方法是选种、放土、下种、浇水。
4、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的方向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快。
5、凤仙花种子萌发时,最先出土的第一对“叶子”是子叶。
第一对“叶子”和以后长出的叶子是不同的。
凤仙花的叶子都是平展的,而且在植株上交叉生长,是为了吸收更多的阳光。
6、种子萌发的条件是:水分、温度和空气。
植物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水分、温度和空气等7、植物的根的作用:①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②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8、植物的叶的作用:①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②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光合作用:是植物绿叶依靠阳光提供的能量,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出养料,并释放氧气。
二氧化碳+水——→氧气+养料9、植物的茎的作用:①具有支撑植物的作用,②具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运输水分的方向是从下向上,运输养料的方向是从上向下。
植物生长初期茎的生长速度较快,中期生长速度最快,后期较慢最后几乎停滞。
10、花包括花萼、花瓣、雄蕊、雌蕊几部分;果实是由花的雌蕊发育而成的;果实中有种子。
任何植物的茎上都有“节”,节在有些植物上很明显,有些不明显。
叶子是长在节上的。
11、凤仙花的植株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组成的。
12、绿色开花植物的生命周期: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生长发育、开花结果。
13、植物的茎分为直立茎、缠绕茎、攀缘茎、匍匐茎。
14、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等。
我学会了用(测量、记录、画折线图)等方法来观察一株植物的生长。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1、蚕的生命是从蚕卵开始的,蚕卵是有生命的。
三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

三年级科学下册应用题汇总1三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1、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2、植物在它们的生命过程中,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
3、不同的植物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各不相同。
4、种植植物是一项长期的观察研究活动,需要做好(管理)、(观察)和(记录)等多项工作。
5、种子萌发先(长出根),再(长出茎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很快)。
6、植物的根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矿物质),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7、植物中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这些养料是植物的绿叶依靠阳光提供能量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成的。
8、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发现绿色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植物中的(叶绿体)能够利用阳光,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养料,并放出(氧气)。
这是植物的(光合作用)。
9、植物的叶在茎上(交叉)生长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阳光。
10、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11、花包括(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等部分,果实是由雌蕊发育而来的,果实里面有种子。
12、绿色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陆续发育出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13、绿色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等。
14、任何植物的茎上都有节,这是茎最基本质的特征。
在看不到节时,可以根据什么地方长叶子来确定节的位置,因为叶是生长在节上的。
15、凤仙花等植物的茎垂直地向上生长,这种茎叫(直立径)。
牵牛花的茎缠绕在其它物体上向上生长,这种茎叫(缠绕茎)。
葡萄的茎攀缘在其它物体上生长,叫(攀援茎)。
红薯的茎平卧地面蔓延生长,叫(匍匐茎)。
16、蚕的生命是从(卵)开始的,一个蚕卵就是一个小生命。
17、蚕长到一定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第一单元1.物体有运动和静止两种运动状态。
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首先要确定参照物,相对参照物的位置发生变化就是运动的,没有变化就是静止的。
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
例如:以公交站牌为参照物,行驶中的公交车上的乘客是运动的;以公交车为参照物,车上的乘客是静止的。
2.描述物体的位置时,先确定中心点,然后根据相对中心点的方向和距离描述自己的位置。
3.物体的运动形式有很多,运动的形式有平动、转动、振动、滚动、摆动等,按照运动路线的不同,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思考:生活中直线运动有哪些?曲线运动有哪些?直线运动:电梯升降、汽车前进、掉落的苹果、上升的红旗、扶梯上的人等。
曲线运动:抛出的篮球、飘落的树叶、荡秋千的孩子、摩天轮的座椅等。
小球从桌面上滚动后落到地面的过程运动路线既有直线运动,又有曲线运动。
在桌面上滚动过程是直线运动,冲出桌面后下落过程是曲线运动。
4.各种运动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相互联系。
物体有多种运动方式,同一个物体的不同部位可以有多种运动方式。
实验名称:观察物体上某一点的运动形式方法:在物体上贴上圆点,用不同的方法让物体运动起来,观察记录圆点的运动轨迹。
5.物体在斜面上有静止、滚动和滑动三种情况。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接触面不变地移动叫滑动,如冰刀在冰面上滑动。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接触面不断改变地移动叫滚动,如车轮在路面上滚动。
正方体在斜面上可以静止或滑动;球形或圆形的物体在斜面上容易滚动;六棱柱或十二棱柱在斜面上既有滚动又有滑动。
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状态与物体本身的形状、放置方式、斜面的高度等因素有关。
6.在运动距离相同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比较运动时间的长短来比较快慢。
实验(1)在两条一样长的轨道上,比较小球运动的快慢材料:两条斜坡轨道;两个小球;秒表。
方法:以轨道最高处为起点,轨道最低处为终点。
发令员发出“开始”指令的同时操作员松开双手让小球自然滚动,计时员开始计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下册科学复习题
第一单元
3、1960年,三位登山运动员从珠穆郎玛峰带回的灰白色石块,竟是
帽重新盖上,防止下次使用时无法打开。
接原因。
一是巨大的宇宙力量(1、2、3、4、),二是地球自身原因(1、2、3、),科学家们靠恐龙化石研究恐龙,第一块化石是1822年发现的。
11、纸杯可以烧水,只要先装满水再烧。
12、为什么要用外焰进行加热?
答:火焰燃烧需要氧气,外焰与氧气的接触最充分,所以燃烧最充分,因而温度最高,所以,在实验中加热应使用外焰。
第二单元
如偏北风。
吸管风力计等设备。
上最早的风力等级标准了。
9、风可以为我们做很多好事,如:放风筝、风使帆船远航、风力发电、传播花粉和种子、夏天让人们感觉凉爽、扬场净化粮食、使衣服干得更快……做的坏事:吹倒庄稼、吹倒房屋、掀起大浪打翻船只、扬起沙尘……
第三单元
上最早的磁性指南仪器。
表示。
磁铁指北的一端叫北极。
用字母“N”来表示
铁不能吸引金属铜、铝。
9、有一块不知道磁极的磁铁,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辨认出它的磁极?
答:A.用一块已知磁极的磁铁的S极去靠近它的一端,如果这一端和它相吸,这一端则是N极,另一端则是S极;如果这一端和它相斥,说明这一端是S极,另一端则是N极。
B.用一根线系在这个磁铁的中间,让这根磁铁保持水平,轻轻转动磁铁,当它静止后,指北的一端是N极,指南的一端是S极。
10、阿房宫的“安全门”是用磁石造的,可以吸铁制的兵器。
第四单元
力叫浮力,浮力大于物体的重力,物体就会浮起来。
12、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
( √ )保鲜膜装水果是为了减少水分蒸发。
13、一块橡皮泥放入水中是下沉的,你有什么办法让它浮起来(至少写出3点)。
14、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溶解?(至少写出3点)
第五单元
绝对的。
6、画出连接方法让小电珠亮起来。
(电路包括:电源、导线、开关、用电器,开关的作用是接通和断开电流。
)
第六单元
习性。
11、“傅科摆”是法国科学家傅科制作的。
它长67米。
12、举例说明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老鼠、田鼠、猫头鹰、蚊子、蝙蝠等晚上出来活动;向日葵的花盘总朝向太阳;夜来香晚上才散发出芳香;昙花一现(晚7、8点开始开放,10点左右闭花)。
13、昼夜交替出现是怎么形成的?
答: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一面处于白天,称为昼;背着太阳的那面处于黑夜,称为夜。
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现象不停地交替出现。
第七单元
面结出了硕果。
4、魏格纳于1919年开始研究大陆漂移问题。
()
5、格陵兰岛东面的一个小岛46年向东偏移了400米。
()
6、大陆漂移学说在探矿、预报自然灾害等方面得到应用。
()
方面寻找到了许多证据,论证了大陆确实漂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