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合集下载

哲学与哲学的的基本问题

哲学与哲学的的基本问题

1.哲学与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定义):----哲学基本问题又称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的最高问题,是指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历来有两种根本不同的回答,由此在哲学上形成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两个基本派别、两条对立的路线。

凡是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即意识先于物质,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心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即物质先于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物主义。

除了这两种根本对立的回答外,还有一种回答,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两个独立的、互不依赖的本原。

持这种观点的哲学流派称为二元论,它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不彻底的哲学,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

2.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的客观性: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

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就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

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这种认识就是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

真理的客观性21.真理的客观性就是主体的认识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相一致,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2.真理的客观性还指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它是一种感性的物质活动,它的主体,客体,手段,结果都是客观实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A真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B真理的内容和它反映的客体是相符合一致的C作为真理性认识的标准——社会实践具有客观性D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我选的ABCD 答案是ABC 请老师讲讲D是什么意思?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什么是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什么是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3.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都把精神、意识当作世界的本原,第一性的东西。 不同点(1)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意志、心等)作为唯一真 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 客观事物以致整个物质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其荒谬之处 在于它必然导致认为只有自我才是唯一存在的“唯我论”。 (2)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等)变为 独立的存在, 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 其荒谬之处在于其以哲学化的方式承 认“宗教创世说”,其所谓的客观精神不过是上帝的别名。
12.简述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区别 简述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区别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有些唯心主义哲学家如黑格尔,对这个问 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 其观点属于可知论; 但也有些哲学家, 如美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 否 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其观点属于不可知论。
11.能动反映论与直观反映论的区别是什么 能动反映论与直观反映论的区别是什么
能动反映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认 识活动既不能脱离被认识的客观对象,也不能脱离认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也 叫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直观反映论:是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认为认识 是人的感官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的反映是一个选择和建构的过程, 在 思维中对客体信息进行了重新组合,不是照镜子那样的直接反映。
7.论述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论述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一)什么是哲学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人人皆有,普通人们的世界观通常是自发的,而哲学则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哲学是依靠理论论证和逻辑分析系统地回答关于世界的最一般的问题。

2.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和具体科学存在着区别。

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哲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世界发展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

哲学和具体科学又存在着联系。

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同时又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我们既要反对用哲学代替具体科学的“代替论”;又要反对取消哲学指导作用的“取消论”。

3.哲学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方法论是人们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二)哲学基本问题1.哲学基本问题含义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者说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其二,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是否具有同一性。

2.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所构成的对立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构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唯物主义主张存在决定思维,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主张思维决定存在,意识决定物质。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构成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可知论主张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具有同一性;不可知论否认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具有同一性。

3.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关系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其中,第一方面是主要的。

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理由①物质和意识作为哲学范畴,是对世界上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最高概括。

研究这两类现象之间的关系,乃是世界观最重要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

②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哲学史上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011《哲学》第二课 1 哲学的基本问题

2011《哲学》第二课 1 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切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 一切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
庄子和朋友惠施在濠水 的一座桥梁上散步。 的一座桥梁上散步。 庄子看着水里的苍条鱼 说:“苍条鱼在水里悠然自 这是鱼的快乐啊。 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说:“你不是鱼, 惠子说: 你不是鱼, 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说: 你不是我, 庄子说:“你不是我, 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呢?” 惠子说:“我不是你, 惠子说: 我不是你, 固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鱼, 固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鱼, 无疑也没法儿知道鱼是不是 快乐。 快乐。” 两人对话的话说明了什么? 两人对话的话说明了什么?
BD
单项选择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 B.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 C.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思维决定存在 思维决定存在, D.思维决定存在,还是存在决定思维 2.我们在实际工作中, 2.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都会面对处理工作计划与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 工作实际的关系,这在哲学上就是处理 工作实际的关系,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B C.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C.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D.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D.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A.是否承认意识能否正确反映物质 A.是否承认意识能否正确反映物质 B.是否承认存在决定思维 B.是否承认存在决定思维 C.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C.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D.是否承认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D.是否承认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4.下列说法中体现物质决定意识的是 A.不怕做不到 不怕做不到, A.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B.吾心便是宇宙 吾心便是宇宙, B.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C.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C.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D.存在即被感知 D.存在即被感知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特别是机械唯物主义把“物质”理 解为当时所发现的物质结构的最小 层次——原子,把原子的某些物理 属性(如质量不变性、广延性、不 可入性和不可分性)当成一切物质 的共同属性。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物质 = 原子
牛顿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培根
霍布斯
洛克
狄德罗
爱尔维修
霍尔巴赫
拉美特里
思维和存在的 同一性问题
不可知论
德谟克利特
物质 = 具体的物质形态
朴 素 唯 物 主 义 物 质 观
德谟克利特
• 机械唯物主义:是以机械的观点去解释一 切自然现象,解释人以及人的认识的唯物 主义哲学。它承认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 按规律运动的。但它却用纯粹力学的观点 来观察和解释世界的一切现象,把复杂的 运动形式归结为单一的机械运动,抹杀物 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及各种运动形式之间 的质的差别,甚至否认有机界与无机界、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本质差别。
客观唯心主义
黑格尔
主观唯心主义
物是感觉的复合 存在就是被感知
宇宙便是吾心,吾 心即是宇宙
贝克莱
陆九渊
客观唯心主义
理在事先
绝对精神
朱熹
黑格尔
可知论
凡以知,人之性;
可以知,物之理也。 荀 子
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 一性,主张世界是可以 认识的。
不可知论
认为物质和意识不具有同一性, 否认思维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 界的可能性。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与哲学基本问题
1、什么是哲学
2 、哲学从哪里来 3、为什么要学习哲学
4、哲学的基本问题
1、什么是哲学
• 亚里士多德:哲学是有闲阶级的智 力活动。 • 诺瓦利斯(法国诗人哲学家):哲 学是满怀着乡愁,到处寻找精神的 家园——哲学是一种精神寄托 • 黑格尔:庙里的神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什么是哲学?哲学研究的对象以及它的基本问题是什么?这是哲学一般问题中必须首先回答的。

一、世界观的理论形态哲学是一门特殊的学问,是与通常局限于某种具体对象的知识体系不同的学问。

在汉语中,“哲”是聪明的意思,在希腊文中则意味着爱智慧,所以,按照字义解释,哲学是一种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

然而,这并不足以表明哲学的实质。

哲学作为一门学问,是同人们的世界观联系在一起的,是人们世界观的理论表现形态。

因此,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了的世界观,或者说,是人们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作为理论形态的世界观,同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是有所不同的。

任何一个健全的成年人都会在其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一定的世界观。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人类从其诞生时开始,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时刻都需要同周围的现实世界打交道。

为了获得生存所必需的衣、食、住等物质资料,就必须进行变革自然界的生产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仅要认识周围的自然界,也要逐渐地积累对自己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在实践中人们就是凭借这些认识向自然界索取人类所需要的一切的。

世界观的形成是一个过程。

开始,人们只是对个别的具体事物有所认识,久而久之,这种认识逐渐丰富并联贯起来,就形成了对诸如人类同周围世界的关系,包括世界的本质、世界上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人在这个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等等问题的看法,这些根本观点、根本看法就是世界观。

但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一般是不系统的,缺乏理论的论证和严密的逻辑性。

哲学则是将人们的世界观用理论的形式加以高度的抽象和概括,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所以,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的世界观,是以总体方式把握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论体系。

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不是自发的,而是要通过自觉的学习和训练才能掌握的。

当人们形成了一定世界观之后,就会按照这些观点去解释一切现象,处理各种问题。

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对人而言,是事物的存在不存在,和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状态的问题。

二、哲学的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历史归结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学派,用概念表达,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事物的客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对社会而言,就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问题。

只有与生产力相匹配的生产关系,才能保证人类社会向前发展进步。

所谓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资料与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它包括生产资料的占有权即所有权的问题。

以及生产成果的分配权问题。

生产力是指当前社会的劳动力平均水平。

不同的所有权形式,注定了不同的分配形式。

所以,在现代社会管理中,必须根据不同的所有权形式,细化管理模式。

组合化的管理模式是现代社会的正常模式。

但必须参照主要生产关系。

总而言之,哲学研究的内容致广大而尽精微。

从广度而言,哲学研究的内容如前面所言几乎涉及自然、社会与人生的方方面面,凡事皆可进行哲学性的思考。

从深度而言,即便是研究同一内容,哲学观照世界的方式与其他学科存在重大的差别,具有一种高屋建瓴的洞察力与直击前提或本质的穿透力。

哲学与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与哲学基本问题

第一节哲学与哲学基本问题一、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哲学作为一种认识活动的特殊形式和结果已存在三千年左右。

它产生于古代东方、希腊、罗马的奴隶制社会。

从哲学的词源来看,它的古希腊文是由“爱”(philos)和“智慧”(sophos)两词组成;在汉语中,“哲”字释为“智慧”、“聪明”、“贤明”等等。

19世纪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学传播者西周(1829—1897)首次借用汉语的“哲”、“学”二字来称呼源于古希腊罗马的西方哲学学说;1896年前后,中国学者黄遵宪(1848—1905)将这一名称介绍到中国,为中国学术界所接受(《哲学大辞典·马克思主义哲学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第1版第794页)。

在此之前,中国哲学则称为道学、理学、玄学。

从哲学的字面上讲,含有爱智慧、通晓事理之意,是给人以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然而这并非是哲学的科学含义,它尚未反映出哲学的本质。

因为,正确的哲学确能给人以智慧,而错误的哲学则会使人糊涂或愚昧,况且能使人聪明的还有各种具体科学和人们的实践活动等等。

那么,怎样正确理解哲学含义呢?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一)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从哲学同世界观的关系看,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化和系统化。

哲学作为智慧之学,其基本内容是世界观。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

它包括自然观、社会历史观、人生观等等。

但是并非所有的世界观都是哲学,只有那些经过哲学专家学者加工、形成了一定理论体系的世界观,才能称得上是哲学。

可见,哲学与世界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哲学与世界观的联系在于:它们都是从实践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都是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都是后天形成的,必须经过学习,同属于意识形态、精神的范畴。

2.哲学与世界观的区别在于:(1)世界观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人们在生活、实践中自发形成的世界观是零乱的、不系统的、不自觉的,缺乏理论的论证和严密的逻辑,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1.什么是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什么是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什么是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答:(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世界观的系统化和理论化。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

世界观人皆有之,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但只有经过专门家加工过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

(2)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哲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阶级存在的条件下,哲学带有鲜明的阶级性。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指人的精神或意识;存在这里是指物质和自然界。

所以哲学的基本问题又可表述为物质和意识、精神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精神与自然界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谁是本原的,谁是派生的。

这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第二,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2.简述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简述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答:唯物主义哲学在历史发展中先后出现过三种形态。

它们是: (1)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

这是指在人类早期生产和科学均不发达的条件下,通过对人们直接经验和感性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把世界中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实物当作世界本原的哲学。

例如古希腊有哲学家把水当作万事万物的本原;也有哲学家把水、土、气、风当作世界的本原;中国古代有五行说,把金、木、水、火、土当作世界的本原。

(2)机械唯物主义,也叫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这是到了近代生产和科学有了一定的发展,通过对生产经验和科学实验等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提出原子是万事万物本原的哲学。

(3)现代唯物主义,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在生产和科学有了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实践都发展了的条件下,由马克思所创立的崭新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3.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都把精神、意识当作世界的本原,第一性的东西。

不同点(1)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意志、心等)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客观事物以致整个物质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其荒谬之处在于它必然导致认为只有自我才是唯一存在的“唯我论”。

(2)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等)变为独立的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

其荒谬之处在于其以哲学化的方式承认“宗教创世说”,其所谓的客观精神不过是上帝的别名。

4.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重要意义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重要意义答: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提出具有重大而深刻的哲学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利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5.简述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简述意识的起源,简述意识的起源起源:(详细 P27)本质:意识从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作用:(P50)6.实践及其基本特征是什么实践及其基本特征是什么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P31)7.论述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论述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其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P51)8.论述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论述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对立统一规律包含以下基本内容:①对立面的同一和斗争。

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的。

③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意义 P399.论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论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3 点(P40)意义:10.论述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意义论述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意义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3 点(P41)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辩证的否定观要求人们对一切事物都必须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

否定什么和肯定什么,都要从实际出发,进行具体分析,避免犯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的错误。

第二,辩证的否定观要求人们正确对待历史文化和外国文化。

在对待历史文化遗产上,要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做到“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复古主义。

对待外国文化,要采取批判地吸收的态度,做到“洋为中用”,反对盲目排外的狭隘民族主义和祟洋媚外、全盘西化的错误倾向。

11.能动反映论与直观反映论的区别是什么能动反映论与直观反映论的区别是什么能动反映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活动既不能脱离被认识的客观对象,也不能脱离认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也叫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

直观反映论:是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人的感官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的反映是一个选择和建构的过程,在思维中对客体信息进行了重新组合,不是照镜子那样的直接反映。

12.简述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区别简述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区别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有些唯心主义哲学家如黑格尔,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其观点属于可知论;但也有些哲学家,如美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其观点属于不可知论。

13.论述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论述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产生了认识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意义:P5814.论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论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辩证关系,区别:定义联系意义(P61)15.简述真理和谬误的关系简述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P67 16.论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论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论述真理的绝对 17.什么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及其缺陷是什么什么是唯物史观什么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及其缺陷是什么P66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

又称唯物史观。

18.论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及其意义(论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论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及其意义(论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论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及其意义(及其意义)及其意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有相对独立性 P87 意义 P8819.为什么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为什么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决定作用的具体表现第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既是人类产生和存在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基础。

第二,生产方式是社会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基础。

生产方式既为社会其他活动提供基础,又对其他社会活动起制约作用。

第三,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20.论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意义论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意义 P92 21.论述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的意义论述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的意义 P96 论述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的 22.简述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的对立简述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的对立答:在谁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问题上,唯物史观和英雄史观存在根本的分歧。

英雄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片面夸大英雄人物及其思想、意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历史是由英雄人物、帝王将相、立法者、思想家创造的,否认广大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与之相反,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基本原理出发,认为人类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劳动群众的历史,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23.论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及其意义论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及其意义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3 点 P11524.论述必然和偶然,必然与自由的关系论述必然和偶然,论述必然和偶然 (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的两种不同趋势。

必然性是事物发展中一定要发生的、不可避免的趋势。

偶然性则是事物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

必然性和偶然性产生的原因以及它们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它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偶然性产生于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矛盾,它在事物的发展中居于从属地位,只能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进程。

(2)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统一的。

第一,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它总是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并由此为自己的存在和发展开辟道路。

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它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制约。

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由于事物的范围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因而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如果割裂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或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

必然是指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自由是指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必然和自由是一对相互矛盾的范畴,它们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首先,它们是相互对立的。

必然是客观规律,是外在的约束,对人类主观而言,必然的存在是一种“不自由”。

而自由是人类对于规律的掌握和运用,是主观的自我意志,是主观的“随心所欲”。

同时,必然与自由又是辩证统一的。

必然是相对于自由而言的,是人类主观意志对于客观世界的感受。

没有人类的主观理解力,也就无所谓必然。

而自由也不能脱离必然而独立存在,必须以必然性为前提。

没有必然就无所谓自由。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

只有认识和掌握了必然,人类才会有自由。

违背必然的所谓“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而是盲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