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内容

合集下载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1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答:思维与存在得关系问题就是哲学得基本问题。

这个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λ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

λ2 简述唯物主义哲学得基本观点及其历史形态答:唯物主义哲学得基本观点就是:世界得本质就是物质得;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就是意识得根源。

唯物主义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λ第一种形态就是古代朴素唯物注意。

唯物主义发展得第二个形态就是近代得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λλ第三种历史形态就是现代得辨正唯物注意与历史唯物主义。

3 简述唯心主义哲学得基本观点及其基本形态答:唯心主义哲学得基本观点就是:世界得本源就是精神一时;主张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存在第二性;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态:λ第一种就是主观唯心注意。

它得特点就是把主管精神、主观意识当成世界得本源。

λ第二种就是客观唯心注意。

它得特点就是把某种脱离人得“客观精神”瞧作世界得本原。

4 唯心主义哲学产生与存在得根源就是什么?答:唯心主义哲学产生与存在得根源有两个方面:λ认识论根源就是指过程本身包含着陷入唯心主义得可能。

人得认识并不就是一条直线,如果把认识得某一特征、方面、夸大为脱离了物质得、绝对,就会陷入唯心主义得泥坑。

λ唯心主义产生与存在得社会根源:①为片面夸大精神、意识在社会生活中得作用提供了条件。

②在阶级存在得社会里,唯心注意受到没落得、反动得阶级得支持与利用。

5 马可就是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得唯物主意哲学得主要缺陷就是什么?答:①具有机械性。

②具有形而上学性。

把世界上一切事物瞧作就是孤立得静止得、不变得。

③具有不彻底性。

6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得产生就是哲学得革命变革答:①在哲学发展史上第一次在科学得基础上,把辩证法同唯物论结合起来,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得结合与统一。

②历史唯物主义同剩余价值学一起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

③它把哲学得研究对象确定为自然社会与思维发展得一般规律,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得关系问题。

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重要意义

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重要意义

哲学是一门探索人类思维、存在和价值的学科,它涉及了许多基本问题,包括存在、知识、价值、道德、美学等。

在哲学中,有一些基本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它们构成了哲学研究的基础。

在本文中,我将简要介绍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重要意义。

一、存在的基本问题存在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它涉及到我们存在的方式、意义和目的。

在这个问题下,哲学家们探讨了人类生活的意义、个体和整体的关系、自由意志和命运等。

这个问题不仅仅关乎个体的生活,还涉及到整个宇宙的存在和发展。

二、知识的基本问题知识是哲学的另一个基本问题,它涉及到我们如何认识世界、获得知识、真理和观念的本质等。

在知识的讨论中,哲学家们关注的是人类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方式,以及知识与现实的关系等问题。

这个问题对于人类的认识活动和科学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价值的基本问题价值是哲学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它涉及到美与丑、善与恶、幸福与苦恼等一系列伦理和美学问题。

在这个问题下,哲学家们探讨了人类价值观的形成、伦理道德的基础、美学艺术的表现等。

这个问题不仅涉及到人类的道德行为,还关乎到人类生活的美好与幸福。

哲学的基本问题不仅仅是学科研究的内容,它还涉及到人类的生活和行为。

哲学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能够引导人们思考人生、认识世界和实现自我价值。

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回答,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世界,从而指导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在我看来,哲学的基本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它们不仅能够帮助人们理解世界、指导人们的行为,还能够引导人们寻找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我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不仅仅是学科研究的内容,更是指导人们生活的智慧。

希望本文对于你更深入地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有所帮助。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类思维和存在的根本问题,它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指导和思考作用。

在继续探讨哲学的基本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

哲学源于人类对生活、世界和自身存在的独特思考和探索,它的发展历程中融合了古代哲学思想、中世纪哲学、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等众多文化和思想成果。

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

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

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2)它包括两方面内容: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谁决定谁的问题;思维与存在有无统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

其中,第一方面更为根本。

(3)由对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将哲学划分为唯物论与唯心论,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唯心主义相反;由对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将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知论,可知论认为人能认识世界,不可知论认为人不能或不能完全正确地认识世界。

什么是哲学?它与世界观的关系怎样?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是人们整个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

论述:试论马克思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它来自实践,为无产阶级斗争的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使自身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它哲学的显著标志。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是指:(1)它是完备和彻底唯物主义,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统一;(2)它不仅以现代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为基础,随着的的科学的进步而发展,而且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正确地揭示自然、、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指:(1)它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2)它以无产阶级为自己的阶级基础,而无产阶级是变革旧世界的革命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中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前提,革命性是科学性的目的,二者统一变革旧世界的实践。

2.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

答:(1)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性。

因为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所谓能动的反作用,是指意识对人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

哲学基本问题内容及意义

哲学基本问题内容及意义

哲学基本问题内容及意义哲学基本问题是指哲学研究中探讨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这些问题涉及到人类的存在、意义、知识、伦理、美学等方面,是哲学思考的核心内容。

1.存在问题:探讨人类存在的意义、目的和价值。

这个问题涉及到人类的自我意识、存在的起源和结局等。

2.知识问题:研究人类如何获取知识,以及知识的本质和范围。

这个问题涉及到理性和经验的关系,以及知识的可靠性和可证性等。

3.伦理问题:探讨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来源、基础和应用。

这个问题涉及到人类的行为规范和判断标准,以及个人自由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关系等。

4.美学问题:研究美的本质和价值,以及艺术和审美经验的含义和影响。

这个问题涉及到审美感受和创造的原因和意义等。

这些基本问题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思考和探求人类存在和经验的根本问题,促使人们更加深入地思考自己和世界的本质和意义。

哲学基本问题的讨论和思考有助于人们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水平,以及形成自己独特的生活哲学和世界观。

此外,哲学基本问题的研究对于其他学科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此外,哲学基本问题还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意义:1. 推动人类进步:哲学基本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发展人类思维和知识,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通过思考存在问题,人们可以思考人类的价值和目标,进而探索如何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和有意义的社会;通过研究知识问题,人们可以提高知识的可靠性和可证性,推动科学和技术的进步;通过讨论伦理问题,人们可以建立起正确的行为准则,促进社会和个人的道德进步。

2. 拓宽思维边界: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可以让人们跳出传统思维模式,拓宽思维边界。

通过思考存在问题,人们可以超越日常琐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尊严;通过研究知识问题,人们可以探索认识世界的不同方法和视角,促进多元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通过讨论伦理问题,人们可以思考不同行动和选择的后果和影响,从而提高道德敏感性和价值观念。

3. 启发个人发展:哲学基本问题的研究可以启发个人发展,帮助人们建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马原简答论述题

马原简答论述题

1、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答:①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②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第二方面,是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简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

答: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构成的“一块整钢”。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

科学社会主义直接理论来源主是19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圣西门、欧文和傅立叶。

3、怎样理解社会物质性①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离开了自然界,人类实践活动无法进行。

②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仅仅停留在意识或思想的范围内,人类(离开自然界)就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所以人类不可能离开自然。

总之,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3、简述实践的含义、特点和基本形式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征:①(客观)物质性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构成实践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客体和实践的手段,都是可以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结果,是对象的客观变化,具有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性;实践的过程也是客观的)。

知识点2-哲学基本问题内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源的问题

知识点2-哲学基本问题内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源的问题

【典型例题】
2、埃及胡夫金字塔有一段令人生畏的铭文:“不论是谁骚 扰了法老的安宁,死神之翼将在他的头上降临。”令人生 畏的铭文从哲学上看属于(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
【典型例题】
【解析】选D。材料中“死神”是关键字眼,认为人的生 死由“神”决定,是把客观精神当做世界的本原的观点, 是客观唯心主义,故D说法正确;A、B、C三项与题意不
哲学的基本问题内容 思维和存在何者 是本源的问题
知识点——
【知识点解析】
1、哲学的基本问题内容: 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源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 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认为存在决 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 唯心主义。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于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典型例题】
【解析】选A。把世界归结为“活火”,认为“火”是世 界的本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它过去、现在 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坚持了辩证 法的思想,故赫拉克利特既坚持了唯物主义,又具有朴素 辩证思想,A正确;B、C、D三项说法错误。 【答案】A
【典型例题】
4、有些学生提起星座来如数家珍,交朋友也不忘问对方一 句,“你是哪个星座的?”甚至还有一部分学生竟以星座 运势作为自己一天的行为指南。从哲学角度,迷信星座属
于(
)
B.客观唯心主义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A.主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典型例题】
【解析】选B。唯心主义分为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的精神主宰着世界;主观唯心 主义认为人的意识主宰着世界。因此从哲学角度看,迷信

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对人而言,是事物的存在不存在,和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状态的问题。

二、哲学的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历史归结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学派,用概念表达,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事物的客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对社会而言,就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问题。

只有与生产力相匹配的生产关系,才能保证人类社会向前发展进步。

所谓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资料与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它包括生产资料的占有权即所有权的问题。

以及生产成果的分配权问题。

生产力是指当前社会的劳动力平均水平。

不同的所有权形式,注定了不同的分配形式。

所以,在现代社会管理中,必须根据不同的所有权形式,细化管理模式。

组合化的管理模式是现代社会的正常模式。

但必须参照主要生产关系。

总而言之,哲学研究的内容致广大而尽精微。

从广度而言,哲学研究的内容如前面所言几乎涉及自然、社会与人生的方方面面,凡事皆可进行哲学性的思考。

从深度而言,即便是研究同一内容,哲学观照世界的方式与其他学科存在重大的差别,具有一种高屋建瓴的洞察力与直击前提或本质的穿透力。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内容。

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或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

第一方面,思维与存在,或意识与物质的第一性。

第二方面,思维与存在,或意识与物质有无同一性问题。

2 人类社会的物质表现?答: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做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3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答:(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结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答:作为认识过程两个阶段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本质的区别,但是,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他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

(1)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一)辩证的唯物论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哲学。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

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

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内容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内容
哲学基本问题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①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即思维与存在何者是世界的本原。

②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外部存在。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因为:①思维与存在及其关系,是任何哲学派别都无法回避的首要问题。

②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哲学派别的科学依据:第一性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同一性问题,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根本标准。

③如何回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解决哲学其它问题的基本前提。

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实际工作中的根本问题。

、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辩证关系原理
1、实践决定认识(理论),认识(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阻碍作用。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思想僵化。

2、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扩展、推移
原理内容:从深度上说,认识需要不断深化;从广度上说,认识应当不断扩展;从进程上说,认识必须向前推移。

方法论:反对思想僵化、认识固定化的观点,反对一切停止、悲观、无所作为的观点。

3、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事
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辨正否定观的内容:辨正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进行的自我否定,而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辨正的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
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辨正的否定是扬弃,既克服又保留。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要防止两个倾向:一是民族虚无主义,二是复古主义:对待外来文化也要防止两个倾向:一是闭关自守,二是全盘西化。

民族虚无主义:认为中国现实的发展可以割裂和历史的联系,否定传统文化的价值。

复古主义:片面台高传统文化,用传统的价值观点来看待、衡量、评价现实的实际,否定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本质的区别。

全盘西化:一方面把现代化等与西方化,另一方面把现代化
和中国固有文化对立起来,因而把现代化的过程看作是西画文化的移植于我们民族的过程。

闭关自守:绝对的排斥外来文化,特别是对体现现代文明的西方文化畏之如虎,这实际上是不思变革,抱残守缺。

以上的观点都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辩证的否定就是否定之否定,是科学的否定观,运用辩证的否定观,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批判其错误的东西,继承其积极的东西,并加以改造;对待外来文化,应该有鉴别的,有选择的学习,努力走出一条既能体现现代世界文明水准又能凶约好褡逄氐愕南执缆贰?四:
经济基础是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该社会的经济结构,经济制度。

定社会的经济基础,不是一社会现存的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而是指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诸方面的总和。

它不包括旧的生产关系的残余或新的生产关系的萌芽,因为占有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才能直接规定一定社会上层建筑的性策和整个社会的性质,才能明确区分不同的社会形态。

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制度、设施和意识形态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

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
想上层建筑。

表现在:1 、定的制度、设施、是以一定的意识形态为指
导建立起来摹? 、一的意识形态,又总是要求建立相应的制度、设施,以获得和凭借一下的手段和工具,使它得到广泛
的传播,在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成为支配人们的强有力的
精神力量。

3 、制度和设施,一经建立,又会反过来影响
意识形态。

一种新的政治上层建筑的出现,会产生新的政治、
法律的社会观点,并强烈地影响其他各种意识形态。

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中,首先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它的产生、发展和变革,都不能从它本身来解释,而只能由它的经济基础来说明。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内容。

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派生的,所以,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内容,就决定自己的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内容。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表现在:
1、当一种新的上层建筑刚刚建立起来,它是富有生命力的,同自己的经济基础基本上相适应,但也有不完善的环节和方面;
2、经济基础是变化的,当它处在相对稳定的阶段,在
量变和部分质变的时候,也要求上层建筑发生相应的变化和进行局部的调整;3 、当某种社会形态已经走向腐朽,生产关系严重地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就会同生产力发展所引起的经济基础的变革的客观要求形成尖锐的对抗。

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对上层建筑加以根本的变革,建立适应新的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上层建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