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教育发展史
机械设计的发展历史

机械设计的发展历史摘要:设计必须科学化,这意味着要科学的阐述客观设计过程及其本质,分析与设计有关的领域及其单位,在这些基础上,科学的安排设计过程,使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设计。
同时也要求设计人员不仅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掌握先进的设计理论,设计方法及设计手段,科学的进行设计工作,这样才能及时得到符合要求的产品。
关键词:机械设计、古代机械设计、近代机械设计、现代机械设计主要内容:1 机械设计发展的三个阶段机械设计的发展史按时间来分,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从古代社会到17世纪为机械设计起源和古代机械设计阶段,由17世纪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近代机械设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直到现在为现代设计阶段。
如果按其内容来分,可分为:直觉设计阶段,经验设计阶段和理论设计阶段。
两种划分是一一对应的,是从不同角度来划分机械设计的发展史。
每一个阶段在设计理论,方法和制造工艺方面都有明显的特色。
下面就按时间来划分,把机械设计发展史划分为三个阶段来论述。
1.1 第一阶段:机械设计起源和古代机械设计我国近代的考古发现了一些传说和记载,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河南郑裴李岗等遗址中都发现了七八千年以前制造相当精致的农具如石铲等。
我国古代经书中,对古代使用,制造机械的情况有许多记载。
《周易》“黄帝,尧,舜氏作,刳木为舟,剡木为楫,剡楫之力以济不通”,“断木为杵,掘地为舀”。
可见,在4000多年前,我国古代已经发明了车,船,农具和许多生活用具。
在《周易》第47卦“困”的卦辞中有“困于金车”,金车指用铜装饰起来的豪华马车。
清代学者章诚说“六经皆史”,在我国古代文献中随处可以见机械产品与人民生活密切的联系,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著作《道德经》中有“三十辐共一毂,像日月也”的说法,而在秦陵发掘出来的二号铜车马,车融会贯通就有30个车辐。
虽然据统计,当时的车每个车轮用30个轮辐,但是对轮辐的数目已经有了一定的规则。
此外,我国古代在武器,纺织机械船舶等方面也有许多发明,到秦汉时期我国机械设计和制造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技术水平,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在世界机械工程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的地位。
中国机械工程的发展史

中国机械工程的发展史中国是世界上机械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中国的机械工程技术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成就十分辉煌,不仅对中国的物质文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世界技术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机械发展史可分为六个时期:①形成和积累时期,从远古到西周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机械发展的第一个时期,石器的使用标志着这一时期的开始。
②迅速发展和成熟时期,从春秋时期到东汉末年,从春秋时期开始,我国传统机械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这一时期铁器开始得到使用,使古代机械在材料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⑧全面发展和鼎盛时期,从三国时期到元代中期,从三国时期到元代中期是中国机械发展的第三个时期。
其主要特点是机械的总体技术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古代机械得到了全面发展。
④缓慢发展时期,从元代后期到清代中期,从元代后期到清代中期是中国机械发展的第四个时期。
从元代后期到清代初期。
这一阶段,传统机械仍有一定的发展。
兵器制造技术在这一阶段发展很快,出现了大量的兵器。
⑤转变时期,从清代中后期到解放前的发展时期,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到本世纪四十年代末是中国机械发展的第五个时期,西方近代机械科学技术开始大量传入中国,使中国机械的发展进入了向近代机械转变的时期。
⑥复兴时期,解放后的发展时期,中国机械的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
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推动了机械科学技术的向前发展。
建立了门类比较齐全、具有一定规模的机械工业体系。
机械工业部门具备了研制和生产重型、大型机械以及精密产品和成套设备的能力。
全国基础工业部门的设备绝大多数都是我国自行制造的,为电力部门提供了许多大型设备,改变了重型机械一片空白的面貌。
机械工程教育在这广时期得到了迅速发展,我国自己养培了大批的机械工程专业人才。
中国机械发展史

班级:粉体二班姓名:巩朝义学好:1003012020中国机械发展史摘要:我国是一个拥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机械的使用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地被完善,从远古时期的石器时代到现在的高科技机械设施,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并且在未来的岁月了机械还会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帮助着我们,让我们拭目以待。
关键字:机械发展过去现在未来复兴发展史正文::中国是世界上机械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中国的机械工程技术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成就十分辉煌,不仅对中国的物质文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世界技术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据世界考古家发现,公元前7000年,在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建立杰里科城,城市文明首次出现在地球上,最找的机械———车轮或许是此时诞生的。
车轮是人类重要的发明之一,正是由于车轮的诞生,才是车成为人类重要的交通工具。
而最早的车轮是用来制陶的。
当人类进入青铜器时代,机械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也开始变得更加实用,当今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埃及的金字塔,便是从进入青铜器时代的埃及巴达里人发明的搬运重物的工具慢慢建立起来的。
公元前3500年,古巴比伦的苏美尔诞生了带轮的车,是在橇板下面装上轮子而成。
公元前3000年,美索不达米亚人和埃及人开始普及青铜器,青铜农具及用来修造金字塔的青铜工具(比如:凿子)在此时已广泛使用。
公元前2800年,中国中原地区出现原始耕地工具——耒耜(木制)。
公元前2800年,青铜器制作技术传入我国周边,西域的游牧民族(现中国甘肃东乡马家窑文化遗址)出现锡青铜铸成的铜刀。
公元前2500年,欧亚之间地区就曾使用两轮和四轮的木质马车.埃及古代墓葬中曾发现公元前1500年前后的两轮战车。
公元前2500年,伊拉克和埃及用失蜡法铸造青铜金属饰物。
公元前2400年,埃及出现腕尺、青铜手术刀,滑轮等机械设备。
中国机械发展的第一个时期,石器的使用标志着这一时期的开始。
这是一个十分漫长的时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对于机械专业的理解

对于机械专业的理解机械专业:理解、探索与创新一、引言机械专业,这个工程领域中的基石,一直与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紧密相连。
从古至今,无论是简单的工具,还是复杂的机器,都离不开机械原理的应用。
在现代社会中,机械专业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汽车、飞机,到电子设备、医疗器械,再到环保设备、新能源技术等,都离不开机械专业知识的支撑。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机械专业的内涵、发展及其在未来社会的重要性。
二、机械专业的内涵1.基础知识:机械专业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材料科学等。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数学、物理等基础知识,为后续的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实践能力:机械专业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需要通过实验、课程设计、实习等方式,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
实践能力是机械工程师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创新的源泉。
3.创新能力: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机械专业的学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包括对现有技术的改进、新产品的研发以及跨领域合作等。
三、机械专业的发展1.历史沿革:自古以来,人类就利用机械原理制造工具,提高生产效率。
从蒸汽机的发明到工业革命的兴起,机械专业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随着科技的进步,机械专业不断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
2.现代应用:如今,机械专业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在汽车工业中,机械专业人才参与设计、制造和维修;在航空航天领域,他们负责研发飞机、火箭等高科技产品;在电子信息产业中,他们研究精密仪器、自动化设备;在环保和新能源领域,他们致力于开发高效节能设备和可持续能源技术。
3.发展趋势:未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机械专业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人工智能、物联网、3D打印等新技术的应用将为机械专业注入新的活力。
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共识,机械专业人才将在环保设备研发、新能源技术开发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机械工程的发展史

机械工程的发展史机械工程是一门涉及利用物理定律为机械系统作分析、设计、制造及维修的工程学科。
机械工程是以有关的技术科学为理论基础,结合生产实践中的技术经验,研究和解决在开发、设计、制造、安装和运用和维修各种机械中的全部理论和实际问题的应用学科。
机械工程是工学研究生教育一级学科,工程研究生教育一个领域。
机械是机器和机构的总称。
各种机械都是用来传递与变换运动和力的可动装置。
至于,机器则是根据某种使用要求而设计的执行机械运动装置,可用来传递和变换能量,物料和信息,机械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基本要素之一,是人类物质文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机械的发展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项主要标志。
人类自从用机械代替简单的工具,使手和足的“延长”在更大程度上得到发展。
而经过三次工业革命的洗礼,机械的飞速发展,更是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可以说,世界机械的发展史,就是人类超越自我,探索未知领域的发展史。
世界机械的发展与人类的文明紧密相连,根据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机械的发展史可分为三个阶段:从公元前7000年城市文明的出现到公元十七世纪末为机械的起源和古机械发展阶段,从十八世纪到二十世纪初为近代机械发展阶段,由二十世纪初到现在,为现代机械发展阶段。
每一个阶段的机械都有各自的特点,都曾使得人类的社会飞跃发展,且带来了人类社会质的改变,下面按时间来分,从三个阶段来叙述世界机械的发展史。
1、机械起源和古机械发展阶段据世界考古家发现,公元前7000年,在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建立杰里科域,城市文明首次出现在地球上,最早的机械——车轮或许是此时诞生的车轮是人类重要的发明之一,正是由于车轮的诞生,才使车成为人类重要的交通工具。
而最早的车轮是用来制陶的。
当人类进入青铜器时代,机械得到很大的发展,也开始变得更加实用,当今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埃及的金字塔,便是从进入青铜器时代的埃及巴达里人发明的搬运重物工具慢慢建立起来的。
公元前3500年,古巴比伦的苏美尔诞生了带轮的车,是在撬板下面装上轮子而成。
机械设计的发展史及其发展方向

学年论文题目: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年级:2012级姓名:李帅指导教师:完成日期:机械设计的发展史及其发展方向摘要:如果说书籍是人类精神文明进步的阶梯,那么机械无疑是人类物质文化前进的动力。
而机械设计是机械进步与发展的基础。
早在新石器时期,我们的先人就设计制造出了精致的农具等物品。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设计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设计新技术不断涌闲,这就需要我们掌握最先进的设计技术,把握最前沿的发展方向。
一、机械设计的发展史按时间来分,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从古代社会到17世纪为机械设计起源和古代机械设计阶段,由17世纪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近代机械设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直到现在为现代设计阶段。
每一个阶段在设计理论,方法和制造工艺方面都有明显的特色。
下面就按时间来划分,把机械设计发展史划分为三个阶段来论述。
1.机械设计起源和古代机械设计从内容上来说它是直觉设计阶段。
我国近代的考古发现证明了一些传说和记载。
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河南郑裴李岗等遗址中都发现了七八千年以前制造相当精致的农具如石铲等。
商周时期青铜冶铸技术达到了高潮。
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的机械技术和制造工艺的诞生。
到商中期已广泛使用分铸法等先进工艺,体现出机械工程的不断进步。
并且这一时期机械在结构方面由简单工具发展为复合工具和较为复杂的机械。
在原理方面从杠杆、尖劈等原理的利用发展为对惯性、摩擦、弹性和重力等原理的利用。
在制造工艺方面经历了由石器制造工艺向铜器和其他机械工艺的转变。
这充分说明在这一时期中国传统机械技术已经形成并有了一定的发展。
到秦汉时期我国机械设计和制造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技术水平,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选地位,在世界机械工程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在我国古代,机械发明,设计者与制造者是统一的。
有许多著名的人物,他们的成果代表了当时我国的机械的设计水平。
唐代的时侯我国与许多国家开展了经济,文华和科学技术的交流,与东南亚,南亚,阿拉伯,非洲东海岸贸易频繁,对中国和世界其它的一些国家有很大的影响。
中国机械工程教育现状和未来发展方略

中国机械工程教育现状和未来发展方略一、现状分析机械工程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机械工程教育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国家产业的竞争力和经济发展的潜力。
目前,中国机械工程教育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逐渐提升,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1. 人才短缺随着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对机械工程领域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目前我国机械工程领域的高端人才依然存在一定的短缺情况,尤其是在一些新兴领域,如智能制造、机器人技术等方面的人才更是稀缺。
2. 教学内容滞后传统的机械工程教育注重对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的传授,但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机械工程领域的知识结构和技术应用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一些高校的机械工程教育教学内容滞后,无法适应当今工业发展的需求。
3. 师资力量不足机械工程领域的教师队伍在学术水平和实践经验上存在一定的欠缺,一些高校难以吸引和留住一流的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导致师资力量不足,无法有效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未来发展方略为了提高我国机械工程教育的水平,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1. 加强与产业的合作加强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联合培养、实习实训等形式,加强学校教育和实际工作的结合,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和了解真实的工作环境和问题,培养具有实际应用能力的机械工程专业人才。
2. 更新教学内容及时更新机械工程教育的教学内容,引进国际先进的理论和技术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具备解决实际问题和应对技术发展的能力。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对机械工程领域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吸引更多有实践经验和学术造诣的专业人才进入高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提升机械工程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实力。
4. 推动跨学科融合在机械工程教育中,引入跨学科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如工程管理、电气自动化、计算机科学等,培养学生综合技能和跨领域的综合应用能力,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的需求。
5. 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国与国际机械工程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资源,并推动本土教育体系与国际接轨,提高机械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机械发展史

中国机械发展史我们都知道,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作为世界上发明、制造和应用机械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至少拥有五千年以上的历史。
身为炎黄子孙,我们应当记住祖先辉煌成就,努力开创灿烂未来。
我国机械按发展历程分,大致上可划分为四个时期:(一)远古机械(二)古代机械(三)近代机械(四)现代机械(一)远古机械(百万年前~四千多年前)工具是机械的前身,所以从广上讲,工具也可以叫做机械。
人类最早制造和使用的工具是石器。
在距今二十到三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华祖先们就能够制作粗糙的石器工具。
工具有一物多用的性质,因而石器种类很少,只有砍砸器、刮削器、尖器及石球等几种。
到了距今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工具进步加快,种类渐多,石器已有斧、刀、锛、镰、铲、凿、镞、球等多种形式,还出现了大量的骨、角、蚌、陶器。
到距今大约四五千年前,已制造出一批精品工具。
如甘肃出土的石刃骨刀,它是在坚固的兽骨上开出细长槽作为刀体,内部镶嵌坚硬、锋利的石质刀片制成,充分利用了不同材料的不同性能。
这种夹固式石刃骨刀可称得上是现代各种组合刀具的始祖。
此时中国机械史进人了一个新时期。
古代机械是中国机械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二)古代机械(四千多年前~184年)1.快速发展时期——夏至春秋战国时期(约四千多年前~约前221年)(1)运输起重方面:商初时出现的桔棒,西周时出现滑轮及辘护;战国时又出现了绞车,古代使用这些简单的起重机械成功地解决了起重问题。
春秋战国时将悬棺升置悬崖最具有神秘色彩。
在夏代己有水准很高的战车,促进了车的发展。
古车的出现是这一时期的标志。
(2)其他方面:打仗、狩猎用的炮(抛石机),侦察用的巢车以及灌溉用的桔梅等也已诞生。
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亦在此时出现。
2.成熟时期——秦至南北朝时期(前221~589年)古代机械在秦汉时已趋成熟,领先于当时世界各国。
这一时期以动力(弹力、畜力、风力、水力等)利用和机械结构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工程教育发展史摘要:机械工程教育最先在西方国家进行,然后发展并带动、影响世界其他地方的机械工程教育。
本文介绍了世界机械工程教育历程中比较重要而且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发展阶段,并着重介绍中国机械教育的发展情况,总结分析了机械工程教育各阶段的历史进程。
关键词:机械工程教育发展阶段历史意义Abstract: Mechanical engineering education first in western countries, then, and drivethe develop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educa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education is important and has a certain historical stage of development, and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chanical education,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various stages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education.Keywords: Mechanical engineering education Development stag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一、机械工程教育的起源机械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很早就有运用,并且为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便利,当然也为人类生活和人类的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从古到今,具有历史意义的机械都充分展现了机械在历史长河中是在不断发展的。
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机械教育却是在近代西方开始的。
在15世纪至18世纪,机械技术已经发展及其迅速了,而且在欧洲诞生了工程科学。
许多科学家,如:牛顿、伽利略、胡克等,为新科学奠定了多方面的理论基础。
17世纪60年代出现了科学学会;其他国家也先后建立起一些科学学院,如:法国科学院、俄国科学院、柏林科学院······这些学术机构冲破了当时教会的束缚和禁锢,展开自由讨论和简单教授,交流学术观点和试验结果,因而促进了科学技术和机械工程的发展,也为最初的机械工程教育和发展准备条件。
进入近代时期,机械工程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飞速发展,并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其理论基础也在不断的完善和进步中。
在这一历史时期内,世界上发生了引起社会生产巨大变革的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最先在英国掀起,后来逐渐在其他国家相继展开,前后延续了一个多世纪。
当然在这一变革阶段里,机械工程教育也得到了一个发展的良好契机,并不断根据社会上产生的机械成就进行理论总结和交流,并不断发展现有理论基础。
也正是在这个阶段里,机械工程教育开始在世界各地不断的展开,世界开始共享工业革命带来的福利,机械工程教育作为发展机械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为机械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基础作用,并得到社会和个地的重视,因此带来了机械教育的一个发展契机。
最终在世界变革中发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历史重大事件。
就在这第二次世界大战如火如荼的进行中,机械工程技术和机械工程理论也正突飞猛进的发展和成熟中。
二战结束后,当世界局势渐变平息,世界在二战的阴影中发现工业的重要性,而机械工程又是工业的基础,从而更加注重机械工程的发展。
至此,机械工程教育在世界范围中展开。
二、机械工程教育在中国的发展(一)中国机械工程教育的开始中国机械技术在明朝中期以前都处在世界先进行列,中国古代的机械发明和机械工艺技术在历史上也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但由于一些历史因素,中国机械技术开始落后于西方并且开始不能满足当时的社会发展的需要。
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破了清朝闭关自守政策的壁垒,随之中国开始了自己机械史的近代时期。
最初,中国出现的洋务运动派出中国留学生到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中国最早一批接触机械工程教育的人员。
洋务派倡议革新教育,并在这一变革中成立起来了中国本土的科学教育机构,当时奕斤上奏欲讲求制造轮船机器之法,左宗棠也奏请创设船政学堂,学造西洋机器以成轮船。
机械工程教育应运而生。
同治二年(1863),江南制造局成立工艺学堂及操炮学堂,训练制造和使用枪炮人才。
后数年,福州马尾航政局成立,设前、后学堂分别训练驾驶和轮机士官生。
这是我国培训机械制造技术人员及轮机人员的开端。
1905年废除科举、办新学,机械工程教育逐渐有了发展,慢慢的为中国的近代科学教育翻开了新纪元。
(二)中国机械工程教育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资本主义国家无暇东顾,加之辛亥革命和爱国民主运动的推动,中国近代工业特别是民族资本机器工业迅速,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
为适应当时中国经济发展之急需,包括机械教育在内的工程教育也有了较大发展。
清末办的高等学堂主要由外国人任教,民国以后的大学虽多由留学归国人员执教,但所用教材仍是外国的。
20年代后期,为了消除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中浓厚的殖民地色彩,追求“学术之独立发展”,中国教师开始自编部分中文教材。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为适应战时工业、军事之急需,促进工程教育之发展,国民党教育部组建了工业教育委员会,并动议设立工业专科学校,教授应用科学与技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
这种工业专科学校,可单独设立,亦可附设于大学工学院,学制两年,以高中毕业生为招生对象,分设21科,其中机械类学科有机械制造、热工、汽车、机车、造船等数科。
为造就中级工程技术人才,国民党教育部还创设了一种新制度,即设立技艺专科学校,两年内便建成了中央、西康、西北三所技艺专科学校。
还在西南、西北各省增设了几所培养初级技术人员的实用职业学校。
由于战时官办、民办机械厂都急需大量技工,经济部成立了专门的技工训练处,在调查基础上制订了初步训练规划,开办了一些培训机构,编写了培训教材。
在旧中国,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和社会政治腐败,机械工业基础薄弱,机械教育专门机构的发展道路曲折,步履维艰。
只是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机械工程教育才迎来大发展的春天。
(三)中国机械工程教育发展的黄金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以后,当时解放战争尚未完全结束。
但我中央人民政府重视教育事业,注意到国家即将转入全面建设,迫切需要培养大量建设人才。
因此,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
当时全国除台湾外,共有高等学校227所(各地人民革命大学一类性质的学校和各地军政大学不在内),学生共约十三万四千人,其中机械类专业学生约八千余人。
建国十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
到1958年,高等学校学生达到六十六万人,其中机械类专业学生约八万多人,为旧中国最高年份(1947)机械类专业学生(约七千人)的十一倍多。
1949一1959年机械工程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从1949年到1952年为初步改革阶段。
当时提出的方针是:“维持原有学校,逐步改善”。
各大学的机械工程系学制仍为四年;教育计划仍按各校原订计划进行,只是设立“社会发展史”,“新民主主义论”等政治教育课程,取消了“国民党党义”等课程,当时由北,乒争,京大学工学院机械系初步制订了教学计划及学习计划,作为试点;教材则采用过渡办法,逐步由英文教材改为中文。
为了适应革命建设急需,华北各大学都设立了机械专修科,学制二年,其任务为培养机械工程实际专门人才,课程以实际为主,配以必要的理论。
从1952年底至1957年为改革的第二阶段。
这一阶段,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院校调整工作,明确了各院校的任务和分工。
着重加强了工科院校,尤其是加强了机械类型的专业。
从1953年起,高等工科院校的中心工作转到大力学习苏联经验,结合中国实际,对学校的教学制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进行了全面的改革。
对于机械工程教育来讲,有很大的改变和重大的发展。
学制由四年改为五年,培养目标明确规定为培养机械工程师,贯彻执行了苏联专家协助制订的各机械类专业教学计划和各科教学大纲。
尤其是机械制造类专业,扩展最快,例如机械制造工艺、铸造工艺、金属压力加工、金属学及热处理、焊接工艺等专业,都是过去没有设置的。
机械专业课程的增设以及专业教材的编译,进展极快。
以机械制造工艺专业为例,新开的课程有金属切削原理、机械制造工艺学、夹具设计原理、机械加工工艺过程自动化以及机械车间设计等,各课程教材也相继编译出版。
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建立了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习题课、实验课、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什等一整鑫教学环节,增设认识性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建立了很多新的实验室,为机械制造专业的发展莫定了基础。
从1957年到1959年为改革的第三阶段。
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这时于培养学生成为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机械工业是工业的心脏,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跃发展,我国机械工程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培养出大量的机械工程方面的建设人才。
从1952年起到1980年止,机械工程类专业的毕业学生达到二十九万七千五百多人,为工科毕业学生总人数的26.n%。
现在在校学生已达到十一万零八百多人,为解放前最高年份在校学生的十六倍。
(四)中国机械工程教育新世纪的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化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但是在中国,传统的工业化道路是走不通的,必须走一条新型的工业化道路,而新型的工业化道路的核心是把经济增长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面。
在工业化进程中,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产业,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原动力和国家实力的支柱。
通过加快发展机械工程教育来推动先进制造技术进步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是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
因此,中国机械工程教育要追逐世界工程技术的发展步伐,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机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和发展要取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如今,中国的机械工程教育的发展表现为:第一,机械工程教育的规模不断增长,结构逐步优化。
在中国的高等学校当中,机械工程教育包括了研究生、本科生和高等职业教育三个层次。
分为了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业设计、工程装备及控制工程等专业,在规模上,2005年,机械工程类专业的在校生,包括研究生、本科生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一共是86.6万人,当年招生32.1万人,在校生的人数占全国工程教育在校生总数的比例达到了15.2%,而当年,全国工程教育在校生的人数一共是568.1万人,占整个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的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