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元夕有所梦原文-翻译及赏析

合集下载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原文、翻译及赏析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原文、翻译及赏析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原文、翻译及赏析鹧鸪天·元夕有所梦原文、翻译及赏析鹧鸪天·元夕有所梦宋朝姜夔肥水东流无尽期。

当初不合种相思。

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

人间别久不成悲。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沉同:沈)《鹧鸪天·元夕有所梦》译文肥水汪洋向东流,永远没有停止的时候。

早知今日凄凉,当初真不该动情。

梦里相见时还赶不上看画像清晰,而这种好梦也常常无奈会被山鸟的叫声惊起。

春草还没有长绿,我的两鬓已成银丝。

离别的时间太久,慢慢一切伤痛都会渐渐被时光抹去。

可不知是谁,让我在这元夕朝思暮想,这种感受,只有你和我心中明白。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注释鹧鸪天:词牌名,据传词名取自郑隅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又称“思越人”“剪朝霞”“骊歌一叠”“醉梅花”“思佳客”。

双调,上片四句,押三平韵,二十八字,下片五句,押三平韵,二十七字,共五十五字。

上片第三、四句及下片两个三字句多用对仗,用“大石调”。

元夕:旧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肥水:源出安徽合肥紫蓬山,东南流经将军岭,至施口入巢湖。

种相思:留下相思之情,谓当初不应该动情,动情后尤不该分别。

丹青:泛指图画,此处指画像。

红莲夜:指元夕。

红莲,指花灯。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赏析一据夏承焘先生《姜白石编年笺校》考证,作者年轻时在合肥与恋人相识相爱,此后为生计四处飘泊,与恋人离多聚少。

但词人终生思念情人,词中时有所涉。

这首词是透露恋人信息和相恋时地最为显豁的一首。

上片写因思而梦,醒来慨叹梦境依稀,识认恋人面貌不清;又梦境短暂,才相遇却被山鸟啼醒。

下片由元夕春至换意,写出岁月蹉跎之叹。

“人间别久不成悲”又出新意,反折而出。

全词空灵蕴藉,耐人咀嚼。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赏析二这是透露恋人信息和相恋时地非常显豁的词作。

上片先写对昔日恋情的悔恨,再写梦中无法看清情人的怨恨,足见作者恋情之深炽;下片说久别伤悲以至愁白了鬓发,煞拍两句想像在元宵在放灯之夜,对方也在悲苦相思,语极沉痛。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姜夔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姜夔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姜夔|注释|翻译|赏析|讲解【作品简介】《鹧鸪天;元夕有所梦》由姜夔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

这首词为作者怀念恋人之作。

第一句以肥水“无尽期”写起,喻相思之无尽期。

“当初”句更显今日之沉痛。

第三句写梦忆,呼应“种相思”之痛。

“暗里”句写天亮梦醒,再写二十年伤春如故的恒久之思。

“人间别久不成悲”,道出人间至情至理,令人备感伤痛。

“两处沉吟”是写对方亦在思恋词人。

更多宋词赏析文章敬请关注的《宋词三百首》专栏。

【原文】《鹧鸪天;元夕有所梦》作者:姜夔肥水东流无尽期。

当初不合种相思。

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注释】①元夕:旧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②肥水:源出安微合肥紫蓬山,东南流经将军岭,至施口入巢湖。

③种相思:留下相思之情,谓当初不应该动情,动情后尤不该分别。

④丹青:泛指图画,此处指画像。

⑤红莲夜:指元夕。

红莲,指花灯。

⑥夔(kuí) :(1) 传说中的一条腿的怪物。

商周铜器上多夔状纹饰。

(2) 人名。

相传为尧、舜时乐官。

如:夔挚(夔:舜时乐官名。

挚:太史挚,周官)。

(3) 夔州,旧府名,府治在今重庆市奉节县。

⑷夔姓:请参见词条夔姓。

【译文】肥水汪洋向东流,永远没有停止的时候。

早知今日凄凉,当初真不该苦苦相思。

梦里的相见总是看不清楚,赶不上看画像更加清晰,而这种春梦也常常无奈会被山鸟的叫声惊起。

春草还没有长绿,我的两鬓已成银丝,苍老得太快。

我们离别得太久,慢慢一切伤痛都会渐渐被时光忘去。

可不知是谁,让我朝思暮想,年年岁岁的团圆夜,这种感受,只有你和我心中明白。

【赏析】本词是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元夕为怀念合肥恋人所作。

这首记梦词,题目是《元夕有所梦》,作于宁宗庆元三上元宵节。

这是一首情词,与姜夔青年时代的“合肥情事”有关,词中怀念和思恋的是合肥的旧日情侣。

可以看出,白石是一个至情至性的人,虽往事已矣,但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转换,加上人事变幻的沧桑,并没有改变白石对合肥情侣的深深眷恋。

古典诗词鉴赏: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

古典诗词鉴赏: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

古典诗词鉴赏: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鹧鸪天·元夕有所梦姜夔肥水东流无尽期。

当初不合种相思。

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

人间别久不成悲。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译文】肥水汪洋向东流,永远没有停止的时候。

早知今日凄凉,当初真不该动情。

梦里相见时还赶不上看画像清晰,而这种好梦也常常无奈会被山鸟的叫声惊起。

春草还没有长绿,我的两鬓已成银丝。

离别的时间太久,慢慢一切伤痛都会渐渐被时光抹去。

可不知是谁,让我在这元夕朝思暮想,这种感受,只有你和我心中明白。

【注释】鹧鸪天:词牌名,据传词名取自郑隅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又称“思越人”“剪朝霞”“骊歌一叠”“醉梅花”“思佳客”。

双调,上片四句,押三平韵,二十八字,下片五句,押三平韵,二十七字,共五十五字。

上片第三、四句及下片两个三字句多用对仗,用“大石调”。

元夕:旧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肥水:源出安徽合肥紫蓬山,东南流经将军岭,至施口入巢湖。

种相思:留下相思之情,谓当初不应该动情,动情后尤不该分别。

丹青:泛指图画,此处指画像。

红莲夜:指元夕。

红莲,指花灯。

【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姜夔为怀念身在合肥的恋人而作,作于公元1197年(宋宁宗庆元三年)元宵节之时。

据现代词学家夏承焘考证,姜夔在初遇合肥恋人时,约为二十余岁,在他三十六岁这年,曾经两次到过合肥。

“公元1190年(绍熙元年),姜夔再客合肥,此年冬,姜夔戴雪诣石湖,授范成大以咏梅之《暗香》《疏影》新声两阕,成大喜以歌妓小红为赠。

”而作此词时,姜夔已是四十二岁,与旧恋人初遇已相隔近二十年。

【评解】作者曾几度客游合肥,并与一歌妓相爱。

当时的欢聚,竟成为他一生颇堪回忆的往事。

在记忆中,她的形象十分鲜明。

然而伊人远去,后会无期。

回首往事,令人思念不已,感慨万千。

梦中相见,又被山鸟惊醒。

思念之苦,真觉得“当初不合种相思”了。

愁思绵绵,犹如肥水东流,茫无尽期。

谁使两人年年元宵之夜,各自有心头默默重温当年相恋的情景!词中所流露的伤感与愁思,即是为此而发。

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姜夔
渴水东流无尽期,
当初不合种相思。

梦中未比丹青见,
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
鬓先丝,
人间别久不成悲。

谁教岁岁红莲夜,
两处沉吟各自知。

赏析:
这首词记元宵之夜的梦中情事。

时光往往能把一切冲淡。

当初痛不欲生,以为今生休矣之事,待到多年以后回想起来也许只有淡淡的伤感了。

姜夔在此词中展现出来的情感却不同。

这首词是宁宗庆元三年(1197)姜夔在杭州所写“合肥情词”之一。

二十多年前,词人曾逗留淮南合肥,于勾栏坊曲间结识善弹筝琶的姐妹,此后虽天各一方,词人旧情难以自抑,岁岁红莲夜,依旧是两处沉吟,这是一份何等浓烈的情感!本词首句以流水起兴,肥水滚滚东流,永远没有终止的时期。

当时真不该一见你就埋下相思的情思。

词人被流光抛掷,当初轻狂多情的少年如今已是鬓发如丝的中年人,不知心上人的下落,更不————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能相见,悲伤沉入心底,不堪重负。

“别久不成悲”,不是不悲,而是悲痛已沁入心骨。

结语“两处沉吟各自知”,出之以淡语,是怕触动更多的心思,还是以淡雅写深挚?白石自有匠心。

2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全诗原文及赏析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全诗原文及赏析

>肥水东流无尽期。

当初不合种相思。

出自宋代姜夔的《鹧鸪天·元夕有所梦》肥水东流无尽期。

当初不合种相思。

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

人间别久不成悲。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沉通:沈) 写翻译写赏析分享相关翻译写翻译鹧鸪天·元夕有所梦译文及注释肥水汪洋向东流,永远没有停止的时候。

早知今日凄凉,当初真不该苦苦相思。

梦里的相见总是看不清楚,赶不上看画像更加清晰,而这种春梦也常常无奈会被山鸟的叫声惊起。

春草还没有长绿,我的 ...相关赏析写赏析鹧鸪天·元夕有所梦题解本词是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元夕为怀念合肥恋人所作。

这首记梦词,题目是《元夕有所梦》,作于宁宗庆元三上元宵节。

上片先写对昔日恋情的悔恨,再写梦中无法看清情人的怨恨,足见作者恋情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评解作者曾几度客游合肥,并与一歌妓相爱。

当时的欢聚,竟成为他一生颇堪回忆的往事。

在记忆中,她的形象十分鲜明。

然而伊人远去,后会无期。

回首往事,令人思念不已,感慨万千。

梦中相见,又被山鸟 ...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赏析一据夏承焘先生《姜白石编年笺校》考证,作者年轻时在合肥与恋人相识相爱,此后为生计四处飘泊,与恋人离多聚少。

但词人终生思念情人,词中时有所涉。

这首词是透露恋人信息和相恋时地最为显豁的一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赏析二这是一首情词,与姜夔青年时代的“合肥情事”有关,词中怀念和思恋的是合肥的旧日情侣。

可以看出,白石是一个至情至性的人,虽往事已矣,但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转换,加上人事变幻的沧桑,并没有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赏析三这首《鹧鸪天·元夕有所梦》,乃姜夔为怀念身在合肥的恋人而作,作于宁宗庆元三年(1197)元宵节之时。

据夏承焘先生考证,姜夔在初遇合肥恋人时,约为二十余岁,在他三十六岁这年 ...作者介绍姜夔姜夔,南宋文学家、音乐家。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姜夔词作鉴赏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姜夔词作鉴赏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姜夔词作鉴赏●鹧鸪天元夕有所梦姜夔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

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

人间别久不成悲。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姜夔词作鉴赏这是一首情词,与姜夔青年时代的合肥情事有关,词中怀念和思恋的是合肥的旧日情侣。

可以看出,白石是一个至情至性的人,虽往事已矣,但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转换,加上人事变幻的沧桑,并没有改变白石对合肥情侣的深深眷恋。

所以在长期浪迹江湖中,他写了一系列深切怀念对方的词篇。

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元夕之夜,他因思成梦,梦中又见到了旧日的情人,梦醒后写了这首缠绵悱恻的情词。

这一年,上距初遇情人时已经二十多年了。

头两句揭示梦的原因,首句以想象中的肥水起兴,兴中含比。

肥水分东、西两支,这里指东流经合肥入巢湖的一支。

明点肥水,不但交待了这段情缘的发生地,而且将词人拉入到遥远的沉思。

映现在词人脑海中的,不仅有肥水悠悠向东流的形象,且有与合肥情事有关的一系列或温馨或痛苦的回忆。

东流无尽期的肥水,在这里既象是悠悠流逝的岁月的象征,又象是在漫长岁月中无穷无尽的相思和眷恋的象征,起兴自然而意蕴丰富。

正因为这段情缘带来的是无穷无尽的痛苦思念,所以次句笔调一转翻怨当初不该种下这段相思情缘。

种相思的种字用得精妙无比。

相思子是相思树的果实,故由相思而联想到相思树,又由树引出种字。

它不但赋予抽象的相思以形象感,而且暗示出它的与时俱增、无法消除、在心田中种下刻骨镂心的长恨。

正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心头,又上眉头。

(李清照)不合二字,出语峭劲拗折,貌似悔种前缘,实为更有力地表现这种相思的真挚深沉和它对心灵的长期痛苦折磨。

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三四两句切题内有所梦,分写梦中与梦醒。

刻骨相思,遂致入梦,但由于长期睽隔,梦中所见伊人的形象也恍惚迷离,觉得还不如丹青图画所显现的更为真切。

细味此句,似是作者藏有旧日情人的画像,平日相思时每常展玩,但总嫌不如面对伊人之真切,及至梦见伊人,却又觉得梦中形象不如丹青的鲜明。

姜夔《鹧鸪天 元夕有所梦》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姜夔《鹧鸪天 元夕有所梦》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鹧鸪天元夕有所梦》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

①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②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沈吟各自知。

③【注释】①肥水:安徽境内河名。

《太平寰宇记》:“庐州合肥县,肥水出县西南八十里蓝家山,东南流,入于巢湖。

”文《嘉庆一统志》云:“源出合肥县西南紫蓬山,北流三十里分为二:其一东流经合肥入巢湖;其一西北流至寿州入淮。

《尔雅·释水》:‘归异出同流肥。

’”②丹青:这里当指词人相思中女子的画像。

③红莲夜:即元宵夜。

是夜满街红莲灯,故称。

沈吟:这里指默默相思。

【译文】肥水向东流不完,当初不该相爱恋。

梦遇不及看画面,山鸟惊梦太遗憾。

春天未到鬓已斑,别离过久伤情感。

元宵佳节看“红莲”,你我空忆不得见。

【集评】近代·陈思:“案所梦即《淡黄柳》之小乔宅中人也。

”(《白石道人年谱》) 现代·夏承焘:“白石怀人各词,此首记时地最显。

时白石四十余岁,距合肥初遇,已二十余年矣。

”(《姜白石词编年笺校》第五)【赏析】据上述夏著所云此首系庆元三年(1197)作于杭州的“合肥情词”之一。

二十多年后,又触景生情,思念合肥情人,可见当初非轻薄之举。

姜之情词无软媚之失,恰如沈祥龙《论词随笔》所云:“观白石词,何尝有一语涉于嫣媚。

”吴熊和《唐宋词通论·词派》云:“这些合肥情词,不作婉栾艳体,而是以健笔写出柔情,词意生新刻至,同样表现了从周邦彦入、从江西诗出的特点。

”杨海明《唐宋词论稿》说:“极为浓挚的别情,却结之以‘两处沈吟各自知’的淡语。

‘人间别久不成悲’与‘不思量,自难忘’(苏轼《江城子》)一样,都像那种淡而极醇的清茶一祥令人久久回味。

”。

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赏析

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赏析

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赏析鹧鸪天姜夔[1]元夕有所梦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2]。

梦中未比丹青[3]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

人间别久不成悲。

谁教岁岁红莲夜[4],两处沉吟各自知!【注释】[1]姜夔: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又号石帚,南宋词人,他的词以记游、咏物和抒写个人身世、离别相思为主,偶尔也流露出对于时事的感慨。

特点是情意真挚,格律严密,语言华美,风格清幽冷峻。

他的著作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集》、《诗说》等。

[2]种相思:留下相思之情。

[3]丹青:泛指图画,此处指画像。

[4]红莲夜:指元夕。

红莲,指花灯。

【赏析】姜夔到合肥游玩时与一名歌妓相爱了,当时短暂的欢聚,成了他人生中挥之不去的美好记忆,尽管二十多年过去了,但他仍然没有忘记当年之人,而且还在梦里与她相遇了。

这首词就是作者梦醒后写成的。

这一点可以从夏承焘的《姜白石词编年笺校》中得到印证。

夏承焘这样写道:“白石怀人各词,此首记时地最显。

时白石四十余岁,距合肥初遇,已二十余年矣。

”首句“肥水东流无尽期”,以流水起兴,不仅交代了这段情缘发生的地点,而且将作者拉入遥远的思绪之中。

虽然距当初在合肥相见已经有二十年了,但关于她的一切作者都历历在目,以致在梦中与她相见,确实是“无尽期”了。

“当初不合种相思”,相思的滋味是苦涩的,二十年间一直纠缠着作者,所以他说“不合”。

“种”字有种因果循环的意味,表达了作者对这段恋情由怨怼转为后悔的心路历程。

“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切合题目中的“梦”字,这里的“丹青”指画像,相爱的人不能相见,只能以画像慰藉相思之苦,但作者只是梦里相见,梦中的恋人的模样更不及画像真切。

梦境迷蒙中,山中的飞鸟惊搅了美梦,只有鸟的啼叫声在耳畔回荡。

前一句是写梦中的遗憾,而后一句写的是梦醒后的惆怅。

下阕“春未绿,鬓先丝”,作者直接抒发幽怨之情。

“春”字与题目中的“元夕”相呼应,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一年又过去了,大地铺满了绿色,自己辗转蹉跎,人不觉得就变老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这首《元夕有所梦》,是姜夔为怀念身在合肥的恋人而作,作于宁宗庆元三年(1197)元宵节之时。

据夏承焘先生考证,姜夔在初遇合肥恋人时,约为二十余岁,在他三十六岁这年,曾经两次到过合肥。

绍熙元年(1190),姜夔再客合肥,此年冬,姜夔戴诣石湖,授范成大以咏梅之《暗香》、《疏影》新声两阕,成大喜以歌妓小红为赠。

而作此词时,姜夔已是四十二岁,与旧恋人初遇已相隔近二十年。

这是一首情词,与姜夔青年时代的合肥情事有关,词中怀念和思恋的是合肥的旧日情侣。

可以看出,白石是一个至情至性的人,虽往事已矣,但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转换,加上人事变幻的沧桑,并没有改变白石对合肥情侣的深深眷恋。

所以在长期浪迹江湖中,他写了一系列深切怀念对方的词篇。

头两句揭示梦的原因,首句以想象中的肥水起兴,兴中含比。

肥水分东、西两支,这里指东流经合肥入巢湖的一支。

明点肥水,不但交待了这段情缘的发生地,而且将词人拉入到遥远的沉思。

映现在词人脑海中的,不仅有肥水悠悠向东流的形象,且有与合肥情事有关的一系列或温馨或痛苦的回忆。

东流无尽期的肥水,在这里既象是悠悠流逝的岁月的象征,又象是在漫长岁月中无穷无尽的相思和眷恋的象征,起兴自然而意蕴丰富。

正因为这段情缘带来的是无穷无尽的痛苦思念,所以次句笔调一转翻怨当初不该种下这段相思情缘。

种相思的种字用得精妙无比。

相思子是相思树的果实,故由相思而联想到相思树,又由树引出种字。

它不但赋予抽象的相思以形象感,而且暗示出它的与时俱增、无法消除、在心田中种下刻骨镂心的长恨。

正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不合二字,出语峭劲拗折,貌似悔种前缘,实为更有力地表现这种相思的真挚深沉和它对心灵的长期痛苦折磨。

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鸟啼。

三四两句切题内有所梦,分写梦中与梦醒。

刻骨相思,遂致入梦,但由于长期睽隔,梦中所见伊人的形象也恍惚迷离,觉得还不如丹青图画所显现的更为真切。

细味此句,似是作者藏有旧日情人的画像,平日相思时每常展玩,但总嫌不如面对伊人之真切,及至梦见伊人,却又觉得梦中形象不如丹青的鲜明。

意思翻进一层形成更深的朦胧意蕴。

下句在语言上与上句对仗,意思则又翻进一层,说梦境迷蒙中,忽然听到山鸟的啼鸣声,惊醒幻梦,遂使这未比丹青见的形象也消失无踪无处寻觅了。

如果说,上句是梦中的遗憾,下句便是梦醒后的惆怅。

与所思者睽隔时间之长,空间之远,相见只期于梦中,但连这样不甚真切的梦也做不长,其情何堪?上片至此煞住,而相思、梦见,意脉不断,下片从另一角度再深入来写,抒发梦醒后的感受。

换头春未绿关合元夕,开春换岁,又过一年,而春郊尚未绿遍,仍是春寒料峭:鬓先丝说自己辗转江湖,蹉跎岁月双鬓已斑斑如霜,纵有芳春可赏,其奈老何!两句为流水对,语取对照,情抱奇悲,造意奇绝。

接下来人间别久不成悲一句,是全词感情的凝聚点,饱含着深刻的人生体验和深沉的悲慨。

真正深挚的,总是随着岁月的积累而将记忆的年轮刻得更多更深,但在表面上,这种深入骨髓的相思却并不常表现为热烈的爆发和强烈的外在悲痛,而是象在地底运行的岩浆,在平静甚至是冷漠的外表下潜行着炽热的激流。

又象是地表之下的地下河,深处奔涌激荡,外表却不易觉察。

特别是由于年深岁久,年年重复的相思和伤痛已经逐渐使感觉的神经末梢变得有些迟钝和麻木,心田中的悲哀也积累沉淀得太多太重,裹上了一层不易触动的外膜,在这种情况下,就连自己也仿佛意识不到内心深处潜藏的悲哀了。

多情却似总无情(杜牧《赠别二首》),这不成悲的表象正更深刻地反映了内心的深切悲痛。

而当作者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时,悲痛的感情不免更进一层。

词人在几天前写过的一首同调作品中有少年情事老来悲,正与此同。

这是久经感情磨难的中年人更加深沉内含、也更富于悲剧色彩的感情状态。

在这种以近乎麻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刻骨铭心的伤痛面前,青年男女的卿卿我我、缠绵悱恻便不免显得浮浅了。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红莲夜,指元宵灯节,红莲指灯节的灯。

欧阳修《蓦山溪元夕》:剪红莲满城开遍,周邦彦《解语花元宵》:露浥红莲,灯市花相射,均可证。

歇拍以两地相思、心心相知作结。

与李清照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相同。

岁岁照应首句无尽。

这里特提红莲夜,似不仅为切题,也不仅由于元宵佳节容易触动团圆的联想,恐怕和往日的情缘有关。

古代元宵灯节,士女纵赏,正是青年男女结交定情的良宵,欧阳修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柳永的《迎新春》可以帮助理解这一点。

因此年年此夜,遂倍加思念,以至有所梦了。

说沉吟而不说相思,不仅为避免重复,更因沉吟一词带有低头沉思默想的感性形象,颇有李商隐月吟应觉月光寒的意境。

各自知,既是说彼此都知道双方在互相怀念,又是说这种两地相思的况味(无论是温馨甜美的回忆还是长期别离的痛苦)只有彼此心知。

两句用谁教提起,似问似慨,如泣如诉,象是怨恨某种不可知的力量使双方永远睽隔,又象是自怨情痴不能泯灭相思。

正是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与月。

(欧阳修《玉楼春》)在深沉刻至的人间别久不成悲句之后,用谁教二句作结,这是一句提空描写,变实为虚、化人为物,词的韵味显得悠长深厚,含蕴空灵。

情词的传统风格偏于柔婉软媚,这首词却以清健之笔来写刻骨铭心的深情,别具一种峭拔隽永的情韵。

全篇除红莲一词由于关合爱情而较艳丽外,都是用经过锤炼而自然清劲的语言,可谓洗净铅华。

词的内容意境也特别空灵蕴藉,纯粹抒情,丝毫不及这段情缘的具体情事。

所谓意愈切而词愈微,感慨全在虚处,正是此词的特点。

赏析二作者:佚名据夏承焘先生《姜白石编年笺校》考证,作者年轻时在合肥与恋人相识相爱,此后为生计四处飘泊,与恋人离多聚少。

但词人终生思念情人,词中时有所涉。

这首词是透露恋人信息和相恋时地最为显豁的一首。

上片写因思而梦,醒来慨叹梦境依稀,识认恋人面貌不清;又梦境短暂,才相遇却被山鸟啼醒。

下片由元夕春至换意,写出岁月蹉跎之叹。

人间别久不成悲又出新意,反折而出。

全词空灵蕴藉,耐人咀嚼。

赏析三作者:佚名这首《鹧鸪天元夕有所梦》,乃姜夔为怀念身在合肥的恋人而作,作于宁宗庆元三年(1197)元宵节之时。

据夏承焘先生考证,姜夔在初遇合肥恋人时,约为二十余岁,在他三十六岁这年,曾经两次到过合肥。

绍熙元年(1190),姜夔再客合肥,此年冬,姜夔戴雪诣石湖,授范成大以咏梅之《暗香》、《疏影》新声两阕,成大喜以歌妓小红为赠。

而作此词时,姜夔已是四十二岁,与旧恋人初遇已相隔近二十年。

上阙首句肥水东流无尽期,点明了当初相恋的地方,并借水流悠悠、绵绵无尽之意,谓已相思亦是了无尽期。

当初不合种相思,表面上有怨极生恨的后悔之意,称当初就不应该发生这段感情,然实则说,自已根本就摆脱不了这段刻骨铭心的恋情,始终被相思缠绕,太过苦恼。

有李太白《秋风词》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之感慨。

梦中未比丹青见则写出了词人梦中的遗憾。

在梦里,恋人的面容模糊依稀,没有画像那般清晰。

潜在地表明了词人在这二十年里,刻未能忘恋人的样子,时常在她的画像前流连这样一个事实。

结句暗里忽闻山鸟啼沉痛已极,离别已久,又相隔遥远,只能在梦中相见了,然而,这模糊不清晰的梦,竟然还被鸟啼声惊醒。

情伤若斯,痛彻心脾。

下阙起首句春未绿、鬓先丝,言春乍始,然发已先白;也暗写自已二十年来,伤春如故的恒久之思。

人间别久不成悲道出人间世情的悲哀。

分别久了,人的情感已变得麻木不堪,再也感觉不到当初离别时的那种铭心刻骨的痛苦了。

暗合佛家有情皆幻,有色皆空之理。

然细细想来,世情欢爱,又莫不如此,读之心中尤觉感伤。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两句,点出主旨,收结全篇。

在元夕之夜,你是否会触景生情想起了我?而我对你的思念,你是否又能感应到?这个问题是个天问,没有答案,只有身在两地的双方各自心里明白。

由此推求出,这段恋情在元夕之夜的花灯会,曾有过甜蜜地回忆。

在这一特定的时刻,能够引发彼此的回忆和相思。

东坡云: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

该词情境深永,含而不露,其意可神会,无法以言语尽达,心有戚戚者,自会其中之意。

名家点评陈思《白石道人年谱》:案所梦即《淡黄柳》之小桥宅中人也。

郑文焯《郑校白石道人歌曲》:红莲谓灯,此可与《丁未元日金陵江上感梦》之作参看。

唐圭璋《唐简释》:此首元夕感梦之作。

起句沉痛,谓水无尽期,犹恨无尽期。

当初一句,因恨而悔,悔当初错种相思,致今日有此恨也。

梦中两句,写缠绵颠倒之情,既经相思,遂不能忘,以致入梦,而梦中隐约模糊,又不如丹青所见之真。

暗里一句,谓即此隐约模糊之梦,亦不能久做,偏被山鸟惊醒。

换头,伤羁旅之久。

别久不成悲一语,尤道出人在天涯况味。

谁教两句,点明元夕,兼写两面,以峭劲之笔,写缱绻之深情,一种无可奈何之苦,令读者难以为情。

沈祖棻《宋词赏析》:水流无尽,重见无期,翻悔前种相思之误。

别久会难,惟有求之梦寐;而梦境依稀,尚不如对画图中之春风面,可以灼见其容仪,况此依稀之梦境,又为山鸟所惊,复不得久留乎?上片之意如此。

下片则言未及芳时,难成欢会,而人已垂垂老矣,足见别之久、愁之深。

夫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而竟至不成悲,盖缘饱经创痛,遂类冥顽耳。

然而当岁岁红莲夜,则依然触景生情,触景生情,一念之来,九死不悔,惟两心各自知之,故一息尚存,终相印也。

戴叔伦《湘南即事》云:沅湘日夜东流去,不为愁人住少时。

鱼玄机《江陵愁望寄予安》云: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可与首二句比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