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导演及代表作品
当代中国电影史

人们认识到“文革”的荒谬的道德世界,以及它留 给所有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心灵上深重的、很长时 间内都难以根除的伤痕,其在文学上的最直接的结 果是产生了“伤痕文学”,(它的名称出于作家卢 新华1978年发表的小说《伤痕》)。钱钟书先生认 为,从文学历史的眼光看,历代文学的主流,都是 伤痕文学,成功的、重要的作品,都是作者身心受 到创伤,苦闷发愤之下的产品。中国小说中出现的 自我反省,尽管没有深入下去,但作为某个特定时 期的一种文化价值,其重要性也不可抹杀,每人凭 自己的良心做出决定,而不再无条件地服从组织的 决定,它至少产生了活生生的、多种多样的文学成 果。
《人到中年》(孙羽导演)根据作家谌容的 小说改编,一个女眼科医生因为心脏病突发 和精神崩溃,躺在病床上,她的回忆和思考, 加深了当时的内省基调。 《归心似箭》(李克异编剧 李俊导演)里根 本看不到硝烟,我们感觉到的是一位负伤的 抗联战士和年轻的寡妇,碰撞出来的火化, 清新的生活,细腻的情感描写。这个看似简 单的创作,虽然恢复的也是五、六十年代巴 人等作家提出 的“通情”、“达理”,但在 当时“观念化”模式盛行的年代,已经是个 不小的突破了。
《小花》是“从内容到形式的探索都带有一 定的叛逆性质”(黄健中语),影片把过去 和现在的时空交替出现,并以彩色片和黑白 片的格式区分出来,突破线性的叙事方式, 而是以人物的情绪发展的起伏来结构影片, 展现丰富的人物内心世界和心理情绪。《小 花》迫于对极左思潮的后怕,还不敢正面表 达男女情感,只是借兄妹之情来抒发,影片 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呼应,获得了大众电影百 花奖最佳影片奖。
《苦恼人的笑》(杨延晋 薛靖编剧 杨延晋 邓一民 导演)由杨延晋导演,表现一个正直、 诚实、不愿讲假话的知识分子在“文革”中 的苦闷和彷徨的心路历程,导演把幻境,梦 境和现实交叉组接,以人物心理构成统一的 线索。杨延晋的另一部影片《小街》,第一 次表达了对人的尊严和对美好人性的讴歌;
中国各代导演

中国各代导演中国第一代导演(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部劳工片《劳工之爱情》、第一部体育片《二对一》、第一部系列电影《火烧红莲寺》)1.郑正秋:1913年与张石川合组新民公司,共同编导了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被夏衍誉为“为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
1922年与张石川等共同创办明星影片公司,设立明星影戏学校。
1923年摄制完成《孤儿救祖记》,是郑正秋的第一部社会片,使演员王汉伦成为中国第一位悲剧女演员。
1924年郑正秋创作第一部妇女题材的电影剧本《玉梨魂》。
1933年编导的《姊妹花》是中国最早的有声故事片之一,1935年参加苏联的莫斯科国际电影展览会。
2.张石川:1928年导演神怪武侠片《火烧红莲寺》。
1931年导演了以蜡盘配音的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
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导演艺术家。
中国第二代导演(夏衍的《春蚕》,孙瑜的《大路》,朱石麟的《慈母曲》,史东山的《女人》)1.吴永刚:1934年编导无声片《神女》。
1936年编导国防影片《壮志凌云》。
1947年拍摄《终身大事》。
1978年导演戏曲艺术片《刘三姐》。
1980年与吴贻弓合作导演的《巴山夜雨》,获1981年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2.费穆:1932年执导了《城市之夜》。
1948年导演《小城之春》,开启了中国诗化电影的先河,开创了具有东方神韵的银幕诗学。
3.蔡楚生:1929年拍摄了《战地小同胞》(1929)、《碎琴楼》(1930)、《桃花湖》(1930)、《红泪影》(1931)。
1931年夏先后创作了《南国之春》(1932)和《粉红色的梦》(1932)。
1934年,编导影片《渔光曲》,创造了当时中国影片卖座的最高纪录。
在莫斯科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
4.沈西苓:1931年编导《女性的呐喊》、《乡愁》、《船家女》、《十字街头》等影片。
河南历史文化名人

河南历史文化名人篇古代有:黄帝-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军事家,中华民族的共同的祖先仓颉-黄帝的史官,传说中的文字创立者,有“仓颉造字”之说杜康-夏朝第五代国王商汤-商朝开国帝王姜子牙-周朝宰相,助周武王灭商,河南许昌人老子-原名李耳,著有《道德经》,道教创始人,河南鹿邑人;庄子-原名庄周,道家集大成者,著有《庄子》,河南民权人;墨子-名翟,墨家创始人,河南鲁山人;商鞅-秦国的著名改革家,河南濮阳人;范蠡-春秋末年越国大夫,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世称陶朱公,河南南阳人;吴起-战国著名军事家,河南濮阳人;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河南郑州人;苏秦-战国时期著名纵横家,河南洛阳人;李斯-秦国丞相,是秦朝统一六国的关键人物,河南上蔡人;韩非-战国时思想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著有《韩非子》,河南郑州人;吕不韦-编著《吕氏春秋》,河南省濮阳市人;陈胜-大泽乡起义领导者之一,河南登封人;吴广-大泽乡起义领导者之一,河南上蔡人;张良-西汉初年政治家、军事家,河南郏县人;陈平-刘邦主要谋士之一,河南原阳人;张释之-西汉时执法不阿的知名清官;贾谊-西汉政治家、文学家,代表作《过秦论》,河南洛阳人;程颢-世称明道先生,北宋著名理学家,河南嵩县人。
张衡-东汉时期科学家,地动仪,河南南阳人;冯异-东汉将军,河南宝丰人;张仲景-东汉名医,被尊为医圣,著有《伤寒杂病论》,河南邓州人;徐庶-三国著名谋士,河南许昌人;司马懿-三国著名军事家,河南温县人;荀彧-三国著名谋士,河南许昌人;荀攸-三国著名谋士,河南许昌人;邓艾-三国魏国大将,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人;蔡邕-东汉末年著名诗人、学者,河南杞县人;蔡文姬-三国时代著名诗人、音乐家,河南杞县人;谢安-东晋政治家,淝水之战的指挥者,河南太康人;谢玄-东晋军事家,淝水之战的指挥者,河南太康人;范缜-南朝杰出的无神论者,河南泌阳人;范晔-南朝著名史学家,河南省淅川人;谢灵运-南朝宋著名诗人,河南太康人;翟让-隋末瓦岗寨义军头领,河南滑县人;长孙无忌-唐代太宗朝宰相,长孙皇后之兄,河南洛阳人;姚崇-唐代三朝为相,帮助唐神宗开创了开元盛世,河南陕县人;张巡-唐代名将,安史之乱时期血战睢阳(今商丘),河南邓州人;杨贵妃-河南灵宝人;褚遂良-唐代著名书法家,河南禹州人;韩愈-唐宋八大家之首,河南孟州人;玄奘大师-唐代著名僧人,河南偃师人;刘禹锡-唐代著名诗人,河南洛阳人;李商隐-唐代著名诗人,河南沁阳人,后迁居荥阳;岑参-唐代著名诗人,河南南阳人;元稹-唐代著名文学家,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河南洛阳人;石守信-宋代大将,河南开封人;戚继光-明代抗倭名将,河南卫辉人;史可法-抗清名将,河南开封人;近代河南名人邓颖超(河南光山县人,革命家、政治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原全国政协主席)曹刚川(河南舞钢市人,现任中央和国家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部长,上将军衔)李德生(河南新县人,原党中央副主席,国防大学政委,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上将军衔)许世友(河南新县人,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上将军衔)尤太忠(河南新县人原任中央军委纪委书记,中共内蒙古区党委第一书记,上将军衔)段君毅(河南范县人,原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原中共北京市委第一书记)赵紫阳(河南滑县人,曾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总理。
“离别”场景的影像书写与美学回望——1979年中国电影对“意境”传统的承继

HUNDRED SCHOOLS IN ARTS 文章编号:1003-9104(2021)02-0147-05“离别”场景的影像书写与美学回望——1979年中国电影对“意境”传统的承继路春艳,张雁飞(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100875)摘要: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意境”承载了历代文人对人与人、人与世界等关系的感悟和体认,浓缩了他们的生命感怀和人生理想,同时它所承载的视觉潜质和哲理内涵最终超越诗歌而扩展到更广泛的艺术领域之中,成为根植于民族文化心理的美学基因。
纵观中国电影史,其中不乏对意境传统的影像表达和理论阐述。
1979年有四部影片不约而同地设置了离别段落,并营造了韵味浓厚的诗画意境,这种美学“共谋”是电影人对中国古典美学以及“文人电影”抒情传统的下意识回望。
同时,1979年这个特殊的年份又为影片增添了另一种象征意味的道别,无意中也书写了银幕外的人们对往昔的惆怅和对未来的期许。
关键词:中国电影;1979年;意境;离另美学基因中图分类号:J90文献标识码:A中国古典文学中寄情山水的经典名作以及关联紧密的“意境”创作,很早就累积成极具民族特色的美学传统。
徜徉于山水之间,情与景交会,意和象联通,可“兴”“观”、可“群”“怨”。
作家笔下的“九谷八溪”“左湖右江”婉转吟唱、情浓意重,而“悠然南山”“巍峨卞山”则雄浑高远、备受景仰。
这些充满画面感、音乐感的诗画传统成为当代中国文艺创作的文本资源和美学旨趣。
其中,中国电影发展历程中强调韵味、弱化冲突的“文人电影”便是对这种美学传统的承继和发展。
从《小城之春>(1948)到《林家铺子》(1959)、《早春二月》(1963),再到《城南旧事》(1983)、《青春祭》(1985)等,诸多影片将意境和心境的描摹渗透在故事进程中,意味隽永。
此外,也有许多影片致力于在场景设置上营造这种源自诗画传统的美学意境。
以1979年为例,《归心似箭》《春雨潇潇》《李四光》《二泉印月》这四部影片都有离别场景,在意境营造上匠心独具,这些离别段落通过核心的构图要素营造出熟悉的离愁别绪和传统的美学韵味,同时,音乐和诗歌又恰到好处地烘托出传统意境的纵深感,增添了一份时间意识甚至哲理意味。
中国历代导演

■第三代导演:他们与第二代导演是师生关系,他们主要成就应该在五六十年代,代表了新中国电影的发展方向,他们的电影有着极强的政治性,表现对新中国的态度,代表人物如:成荫、谢铁骊、水华、崔嵬、凌子风、谢晋、王炎等。
■第四代导演:他们大多数毕业于文革之前的北京电影学院,但是他们的电影生涯是从文革之后开始的,他们是正宗的科班出身,他们的电影有极强的政治型和散文诗化的特点。代表人物如:谢飞、郑洞天、张暖忻、黄蜀芹、吴贻弓、吴天明、张暖忻、黄健中、滕文骥等
■第五代导演:他们是1982年北京电影学院的毕业的本科生。他们的电影事业没有受到文革的影响,但是经历过文革对他们的电影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他们运用新的电影语言来表达自己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对国家、民族的命运进行探索。代表人物如: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等
■第六代导演:一般指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至七十年代中后期,在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进入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高等院校,接受过正规影视教育的青年导演,其中还有一部分热爱电影的自由职业者。代表导演包括张元、王小帅、娄烨、路学长、管虎、贾樟柯、王一持、李欣、宁浩等。
■第一代导演:他们是中国民族电影的拓荒者,他们主要活动在二十八十年代,他们的成就有人主要表现为无声默片,代表人物如:张石川、郑正秋、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
■第二代导演:他们是第一代导演的学生辈,他们主要活动在三四十年代的有声电影时代,他们善于表现表现较为深刻的社会问题,表达自己对社会的深思,创造了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的新成就。代表人物如: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孙瑜等
电影《白鹿原》意象分析

、
土 地
土地是维系个体生存与种族延续 的最 基本因素 。在 以农为本 的传 统农 耕社 会中 , 土地承载着农 民对生命 的热爱 , 孕育着生活 的苦难 与辛 酸 。 王全 安 牢 牢 抓 住 土 地 这 一 核 心 , 关 注 人 的生 存 与 土 地 的 关 系 , 关 注 破旧立新过程中人性的纠结 、 冲突 、 隐忍和爆发。 在官方公布的几幅 电影海报 中, 均 以麦 田作为背景或主角。不论是 以一只粗 糙的农民之手紧握一把麦穗 为特写的海报 ,还是 以金色 麦 田
电影《 自鹿原》 意象分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文 / 陈 瑕
摘要 :
陈忠实的小 说《 白鹿原》 是 上世纪九十年代 中国长篇小说的扛鼎之作。 2 0 1 2 年9 月, 《 白鹿原》 被 导演王全安搬上了银幕 。 电影以 “ 麦子 ” 、 “ 祠堂” 和“ 秦腔” 三个核心意象 , 观 照了关 中平原五十年的历史变迁 , 展示了一部凝重浑厚的民族秘史 。
的三个核 心意象 , 它 们带有强烈 的象征 色彩 , 承载着丰 富的文化 内涵 , 更是王全安诠释《 白鹿原》 、 解密 民族历史 的重要入 口。
一
的嘴里 , 也不能叫这股狼好活。“ 白鹿原是个好地方 , 你把我杀 了, 你也 拿不去 ! ” 粮食可以被掠夺 , 土地 却是 拿不走也抢不走的。 中国是传统农 业 大国 , 历代统治 者都信奉重农抑商 、 以农 为本 的立 国之道 , 尚农轻商 的思想形成 了中国社会特有的农耕 文化 。 对于农 民而言 , 土地能够满足 其最 基本的生存诉求 , 正如费孝通在 《 乡土中国》 所 言: “ 靠种地谋生的 才 明白泥土的可贵 , ……乡下的 ‘ 土’ 是他们的命根 , 在数量上 占着最高 地位 的神无疑是土地” 。农人对土地的感情是复杂而纠葛 的, 肥沃 的土 壤滋养 了他们 的生命 , 他们辛勤 劳作 , 从土地 中获取 生活资料 , 繁衍生 息; 另 一方面 , 土地也为他们遭受任人宰割的悲惨命运。社会 动荡无序 , 政 权交替更迭 , 而农民离不开 土地 , 他们仍要在土地 上求得生存 , 因此 身处社 会最底层 的农 民便成 为统治 者和投 机者压榨的对 象 ,无论 如何 反抗 , 终究无法逃离被盘剥 、 被攫取 的苦难现实 。 广 阔无垠 、 气势磅礴的黄土地 , 曾是第五代导演作 品( 如《 黄土地》 、 《 红 高粱》 ) 中的重要表现对象 。第 五代导演惯 于拍摄宏 阔壮 大的场 面, 以天 、 地来衬托人物命运 , 以大块面的颜色黑 、 白、 红、 灰、 黄等来结构画 面, 具有强烈 的视 觉冲击力 , 表现 出创作者对 乡土 的关 注和解读 , 对 民 族 的热爱 与忧患意识 , 以及对农民生存状 态的拷 问。 王全安的《 白鹿原》 在继 承了第五代导演 的宏观叙事风格 的同时 , 也延续 “ 第六代” 的风格
关于辞旧迎新,告别过去的名家名篇

关于辞旧迎新,告别过去的名家名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辞旧迎新,告别过去,这是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却又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每当岁月更替,新年来临,我们都会不由自主地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让我们来共同品味一下名家名篇中关于辞旧迎新的经典之作。
1. 陶渊明《归园田居》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颇有影响的文学家,他的《归园田居》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这篇文章中,陶渊明描绘了自己辞官归隐的生活,表达了对过去官场生活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他通过对辞官返乡的主人公形象的描绘,表达了对旧生活的告别和对新生活的追求。
2. 鲁迅《且介亭杂文》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且介亭杂文》一直以其犀利的批判和对时事的关注而著称。
在这些杂文中,鲁迅对旧传统和旧社会进行了稳扎稳打的抨击,同时也呼吁人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迎接新的生活。
他的作品充满力量,给人以启迪和勇气。
3. 茅盾《子夜》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子夜》被誉为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描写了一个富家子弟从官场败退以至最终追求真理的过程,展现了主人公在辞旧迎新中的心路历程。
茅盾通过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深刻思考,揭示了新旧交替中的矛盾和挑战。
5. 莫言《红高粱》莫言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位杰出代表,他的《红高粱》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农村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家族在旧社会中的兴衰沉浮,展现了主人公在红高粱上的抗争和奋斗。
莫言通过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入挖掘,让人们在辞旧迎新中重新审视过去,展望未来。
在辞旧迎新的时刻,让我们从这些名家名篇中汲取力量和智慧,勇敢地告别过去,迎接新生活。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要以乐观的心态和积极的行动去面对挑战,相信未来会更美好。
愿我们在新的岁月里,勇敢前行,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第二篇示例:辞旧迎新,告别过去,是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希望。
每当新的一年即将到来,人们都会回顾过去的一年,总结经验,梳理思绪,迈向新的未来。
文艺常识完整版

文艺常识一音乐1、在中国的封建帝王中,享有音乐皇帝美誉的是唐朝皇帝他创作的、得宝子都是唐代曲。
2、宋元时期,市民音乐活动的中心是瓦子。
据《》记载,北宋末年在这里活动的艺术活动有:小唱、杂剧、影戏等十几种。
3、我国现存最早的古琴曲谱,是明代朱权编辑的《》。
4、故曲《》的标题取自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诗,此句为:“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5、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第一本音乐杂志,是由李叔同于1906年在日本创办的《》。
6、我国近代优秀民间音乐家,盲人,原名,是江苏无锡人。
中年之后便以沿街卖艺为生,尤擅长二胡和琵琶的演奏及创作,他著名的二胡曲和琵琶曲分别是:《》和《大浪淘沙》。
7、创作的三部大型音乐作品是:《》、《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
8、1950年,上海音乐学院尚未毕业的学生与共同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成为中西结合的典范。
这部作品在1994年入选“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
9、是在十三世纪时起源于使用模仿手法所做的乐曲。
10、歌曲《茶花女》、《奥赛罗》、《卡门》、《费加罗的婚礼》、《蝴蝶夫人》的曲作者分别是:、、、、和普契尼。
11、在欧洲,有“音乐之都”美称的奥地利首都。
由创作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则被认为是维也纳的非正式市歌。
12、“乐圣”是指丧失听力的德国作曲家,他代表着古典乐派结束,浪漫乐派的开始。
他创作的九大交响乐,其中第三是“英雄”交响乐;第五是;第九则是“合唱”交响曲。
13、世界上有何诺国家在庆祝新年都举办“新年音乐会”,其中最负盛名的是由维也纳演出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这场音乐会主要演奏施特劳斯家族的作品。
之父指的是大约翰施特劳斯,之王指的是小约翰施特劳斯。
14、交响乐队:近代大型管弦乐队。
通常由下列乐器组成。
(1)弦乐器: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2)木管乐器:包括短笛、长笛、双簧管、英国管、大管等。
(3)铜管乐器:包括圆号、小号、长号、大号等。
(4)打击乐器:包括定音鼓、三角鼓、钹大鼓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代导演 -- 中国电影的拓荒者
中国电影始于1905年,由丰泰照相馆老板任景丰出资,刘仲伦摄影的京剧《定军山》。
这部电影是对戏剧舞台上表演内容的忠实记录,摄影机摆放的位置也是在观众席,因此这部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一部戏剧纪录片。
早期的中国电影与戏曲有着密切的关系,又受到当时被称为文明戏的话剧的影响,所以,这个时期的电影又叫做“影戏”。
1913年,郑正秋与张石川合作拍摄了《难夫难妻》,进行独立的电影剧本创作,开始尝试摆脱戏曲舞台的框范,被夏衍誉为“给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
他们也就成了中国的第一代电影人,中国的“第一代导演”。
第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于上世纪初叶到20年代末。
这一代导演约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郑正秋、张石川的成就为大。
他们作为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既缺乏经验,拍摄条件又非常简陋的情况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部劳工片《劳工之爱情》、第一部体育片《二对一》、第一部系列电影《火烧红莲寺》 ( 先后拍了十八集 ) 。
就艺术技巧而言,第一代导演还处于摸索阶段。
第二代导演 -- 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中国“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
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
“第二代导演”的突出贡献是完成了中国电影从默片到有声片的转变。
在艺术上,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同时,注意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逐渐摆脱舞台的局限,充分发挥电影艺术之长。
第二代导演是在左翼电影运动影响下开始电影创作的,他们遵循反帝反封建的制片路线,追随时代前进步伐,贴近社会生活,摄制了一大批表现工人、农民、妇女和知识分子生活和斗争的影片。
他们的代表作有吴永刚的《神女》、程步高的《春蚕》、费穆的《城市之夜》、孙瑜的《大路》、朱石麟的《慈母曲》、史东山的《女人》、蔡楚生的《渔光曲》以及沈西苓、袁牧之的《桃李劫》等。
第三代导演 -- 中国电影的经典打造
建国后走上影坛的导演艺术家,人称中国电影导演的“第三代”。
这一代导演主要有成荫、谢铁骊、水华、崔嵬、凌子风、谢晋、王炎、郭维、李俊、于彦夫、鲁韧、王苹、林农等,他们在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表现生活的本质,深入展现矛盾冲突,以及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蕴等方面,都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第三代导演的活跃时期可分为三个阶段: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到 1965 年文革前为第一阶段。
优秀作品有成荫的《南征北战》,水华的《白毛女》,崔嵬的《青春之歌》、《小兵张嘎》,谢铁骊的《早春二月》,谢晋的《女篮五号》等。
第二阶段是 1966 年至 1976 年的文革十年。
除了《创业》、《海霞》、《闪闪的红星》几部较好的影片之外,故事片创作几乎一片空白,中国电影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第三阶段是文革结束后,已过中年的第三代导演拍摄了大批佳作,进入艺术上的丰收期,如《芙蓉镇》、《鸦片战争》、《骆驼祥子》、《边城》、《春桃》等。
第三代导演的创作时期也是中国电影的曲折发展时期。
第四代导演 -- 中国电影的夹缝生存者
第四代电影人大多是文革前北京电影学院、上海电影学校毕业生构成的创作群体,他们的创作生命是从1978年以后几近不惑之年才开始的。
在第三、第五两代人的夹缝中,他们以稳健的创作实力探索奋斗,很快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并有持久的艺术后劲。
整个第四代的创作高潮是伴随着电影和戏剧分家的讨论和对历史的反思进行的,农村渐渐成为他们作品的中心题材。
第四代导演的代表人物有谢飞、郑洞天、张暖忻、黄蜀芹、滕文骥、黄建中、吴天明等。
他们与第三代、第五代导演一起创造了中国电影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第五代导演 -- 中国电影的第二次春天
第五代 --是指1982年自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导演系学生(后来扩展到摄影系、美术系),包括张军钊、陈凯歌、田壮壮、张艺谋、张建亚、黄建新等。
其中张军钊1983年的《一个和八个》在广西厂率先举起大旗,一发冲天。
而后陈凯歌接连拍出《黄土地》(1984年)、《大阅兵》(1986年)、《孩子王》(1987年),田壮壮拍出《猎场扎撒》(1985年)、《盗马贼》(1986年),吴子牛呈上了《喋血黑谷》(1984年)、《晚钟》(1988年), 1989年张艺谋捧出了让国内外观众、评论界集体大惊失色的处女作《红高粱》,至此,第五代的影片告一段落。
“第五代”年轻电影人因为历经文革浩劫,在动乱底层顽强搏击,重返校园后系统学习电影专业知识,接受当时流行的西方哲学、美学思潮,形成新的价值观、美学观—这些反规范的精神品格,与当时整个文艺领域的强烈主体意识、反思思潮相适应。
有深厚的生活积淀,他们的影片才如寒冬后嫩草,新鲜独特。
正如陈凯歌所说:“所有的一切,都与创作者的经历与感受分不开的。
十年忧愤,四载攻读,而后一泻而出,能不令‘六宫粉黛无颜色' ?”“感于先而后工于形,今古佳作无别”(陈凯歌《秦国人》《当代电影》1985年第4期)
第六代导演 -- 中国电影的异军突起
第六代导演也开始漫漫浮出水面,令人欣喜的是出现了很多知道关注的影片,同样也出现几位被世界记在心里的导演,例如王小帅的《十七岁单车》,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遥》),张元的《过年回家》,目前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这三位导演,他们作为第六代的领军人物,没有让国人失望,每一次都是满载而归。
中国第六代导演的另一个共同特色是:他们都各有话说,但是并没有把自己的作品看成是如何了不起的「大作品」(这是陈凯歌的大毛病)。
现代生活日趋多元,其意义已经不是任何「大历史」或「大叙述」的模式所能概括。
第六代导演所叙述的故事,是他们各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如果能大量的呈现出来,才能显露出一个社会和文化的多元生机。
第七代导演—在夹缝中诞生
一批令人耳目一新的国产影片今年春天陆续推出,其中有几部将于近期在广州上映。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影片都是所谓“第七代导演”的处女作。
“第七代导演”,其实是个很不规范的概念。
因为这一称谓既没有得到学术界的认可,也没有广泛流传;这里所归纳的导演群体,目前也尚未形成一个可以归纳为“代”的较为统一的性格、风格和流派,更没有诞生像张艺谋、陈凯歌这样的导演,或者像《黄土地》、《红高粱》这样的代表作。
这里所谓的“第七代导演”,是指在新千年之后走上导演岗位,开拍第一部电影的“新生代导演”。
他们多是70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轻人,他们的电影的基本命题、所关注的对象,以及表现手法、风格,都
与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作品有所不同,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新的电影意识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