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以字用法

合集下载

文言虚词:其、以、之、为字的用法

文言虚词:其、以、之、为字的用法

文言虚词:其、以、之、为字的用法“其”“以”“之”“为”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四个重点虚词,用法整理如下:一、其1、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作定语,相当于“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

例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例2.秦贪,负其强。

(《廉颇蔺相如列传》)(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语,相当于“他”“她”“它”。

例3.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4.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3)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自己”“我的”。

例5.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例6.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勾践灭吴》)(4)指示代词,表近指,相当于“这”“这个”。

例7.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5)指示代词,表远指,相当于“那”“那个”。

例8.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6)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中”“其中的”,后多为数词。

例9.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2、副词。

(1)表测度,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

例10.其皆出于此乎?(《师说》)(2)表反诘,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11.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3)表婉商、祈使,相当于“还是”“可要”。

例12.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例13.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3、连词。

(1)表选择,用在句首,相当于“是……还是……”。

例14.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2)表假设,用在句首,相当于“如果”。

例15.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4、助词,补充音节。

例16.既其出。

(《游褒禅山记》例17.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归去来兮辞》)二.以1、介词(1)表动作行为的处置,相当于“把”。

例1.秦亦不以城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2)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相当于“按照”“凭借”“凭什么身份”。

例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归去来兮辞》以字用法知识讲解

《归去来兮辞》以字用法知识讲解

一.“以”在文言文中的一般用法(一)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

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

(2)起提宾作用。

译为“把”(3)表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译为“因”、“由于”(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的处所。

(5)表动作行为的对象(二)用作连词,用法同“而”有许多相似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表并列或递进,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译为“而”“又”“而且”“并且”(2)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个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3)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因为”(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二.《归去来兮辞》一文中“以”的用法分类归纳(一)作介词(1)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可译为“让”“使”)(2)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可译为“拿”)(3)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可译为“用”、“拿”)(二)作连词1.用“以”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关系(1)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2)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3)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4)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5)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2.用“以”连接两个动词,后一动作是前一动作的目的或结果表目的关系(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表目的)(2)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表目的)(3)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表结果)(4)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表目的)(5)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表目的)3.用“以”连接两个动词,前一动作是后一动作的方式或手段表承接关系(1)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2)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3)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4.用在两动词之间,表并列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三.其他学过的重要用法:1.作语气助词,起调整音节作用。

归去来兮辞中所有以的用法

归去来兮辞中所有以的用法

归去来兮辞中所有以的用法一、"以"字的用法概述在《归去来兮辞》这首古文诗中,“以”字出现了多次。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解析其中各种不同用法,包括“以…为…”、“以…而…”和“以”的介词用法等,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常见的汉字。

二、"以…为…"的用法1. “以…为…”是表达某种具体意义或目的的固定搭配形式。

例如,“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中的“自以心为形役”表示作者把自己的内心视为一种身体上累赘的束缚。

这里,“以心为形役”就是“把内心当作身体上累赘”的含义。

2. “以…为…”也可表示某种假设、前提或条件。

例如,“王之涣兮,斯人也。

”中的“斯人也”即是“将此人作为前提或前辈”。

这里,“斯人也”的意思是假设有一个具有某些特征的人存在。

三、“以…而…”的用法1. 在《归去来兮辞》中,“以…而…”常被用于表达因果关系或一种手段与结果之间的逻辑关系。

例如,“秋风萧瑟,洪波涌兮。

浩渺空阔,连天际兮”中的“以…而…”是表示一种手段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即通过“秋风萧瑟”和“洪波涌兮”的描述来揭示“浩渺空阔,连天际兮”这一结果。

2. “以…而…”也可以表示一种方式、状态或特点。

例如,“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中的“欲辨已忘言”就是通过无法言传来达到辨别真意的目的。

四、“以”的介词用法1. 作为一个介词,“以”常用来表示运动的参照物或时间参考等。

例如,“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中的“从”表示随着什么走,而“以”则具体说明选择了哪条路去追寻归途。

2. 此外,“以”还可以表示比较、标准或条件等。

例如,“开势所之,则曜曜其庶乎!”这里,“以…所…”指出了势力对应的标准或前提。

五、"归去来兮辞"反映了古人困惑和思考通过对《归去来兮辞》中“以”字的用法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首古文诗描绘了古人在面对困境和迷茫时的内心独白和思考。

作者运用了不同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使得诗意更加深邃,并引起读者的共鸣。

高考文言文虚词“以”字用法说

高考文言文虚词“以”字用法说

高考文言文虚词“以”字用法说高考文言文虚词“以”字用法说“以”是文言文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词,是浙江省高考中考得最多的虚词,2004-2011年,共考了5次,排在虚词的首位,它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甲骨文写成“”,金文写成“”,小篆写成“”,古文写成“”。

它的本义是动词,“用”的意思,象形,《说文》十四(下)巳部:“,用也。

从反巳。

贾侍中说:‘巳,意巳實也。

’象形。

羊止切。

”[1]除用作动词外,它还用作代词、名词、副词、连词、介词、助词等。

它是高考《考试说明》中明确要求掌握的虚词之一,近五年的全国卷和其他省市卷中,“以”字的考题先后出现77题(次)。

现就个人在学习与教学中的点滴经验,谈谈它的用法。

一、作为动词。

1、表示“使用”的意思,解释为“用”、“使用”。

段玉裁注:“用者,可施行也。

凡字皆此训。

”[2]《一切经音义》七引《苍颉篇》云:“以也,以亦用也。

”《论语·为政》:“视其所以,观其所由。

”又《先进》:“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楚辞·九章·涉江》:“忠不必贤兮,贤不必以。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凡师能左右之曰以。

”2、表示“以为”的意思,解释为“认为”或“以为”。

《讽齐王纳谏》:“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触龙说赵太后》:“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

”郦道元《三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二、作为代词。

可译为“此”、“这些”。

《礼记·射义》:“凡以庶士,大小莫处。

”《吕氏春秋·贵信》引《周书》:“以言非信则百事不满也。

”三、作为名词。

《康熙字典》:“又因也。

”[3]这里用作名词,表“原因”、“缘故”。

《诗经·邶风·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列子·周穆王》:“宋人执而问其以,华子曰:‘曩吾忘也。

’”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

以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以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以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和用法嘿,咱今儿个就来说说“以”这个字在文言文中那可有意思的意思和
用法!你看哈,“以”有时候就像个神奇的小魔杖,能变出好多花样来。

比如说“以”可以表示“用”,就像你用铅笔写字一样,“以刀劈狼首”,这
不就是用刀去砍狼的脑袋嘛!再比如“以”能表示“凭借”,哎呀呀,这就好像你凭借聪明的脑袋瓜子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以君之力,曾不能
损魁父之丘”。

还有啊,“以”还能表示“因为”呢,就跟你因为下雨没出
去玩耍一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你想想,这“以”字是不是特别神奇?它在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作用,就像一个多变的小精灵!难道你不觉得它很有趣吗?我觉得啊,
文言文里的这些字可真是太有魅力啦,我们得好好去探索它们的奥秘呀!
我的观点就是:“以”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和用法丰富多样,值得我
们深入研究和体会。

文言文中“以”字用法详解

文言文中“以”字用法详解

文言文中“以”字用法详解
“以”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用作介词,表示工具、方式、方法、依据、按照、原因等,例如:“以刀
劈狼首”(《狼》),“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作连词,表示目的、时间、原因等,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3.用作副词,表示时间、程度、范围等,例如:“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
之私人”(《五人墓碑记》),“早暮以来而复”(《赤壁赋》)。

4.用作动词,表示认为、以为、用等,例如:“寡人以为偿君之惠未为过量”
(《烛之武退秦师》),“以为乐”(《醉翁亭记》)。

以上是“以”字在文言文中的常见用法,实际上它的用法还有很多种,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理解。

高考复习——文言虚词:其、以、之、为字的用法

高考复习——文言虚词:其、以、之、为字的用法

高考复习——文言虚词:其、以、之、为字的用法“其”“以”“之”“为”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四个重点虚词,用法整理如下:一、其1、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作定语,相当于“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

例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例2.秦贪,负其强。

(《廉颇蔺相如列传》)(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语,相当于“他”“她”“它”。

例3.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4.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3)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自己”“我的”。

例5.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例6.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勾践灭吴》)(4)指示代词,表近指,相当于“这”“这个”。

例7.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5)指示代词,表远指,相当于“那”“那个”。

例8.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6)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中”“其中的”,后多为数词。

例9.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2、副词。

(1)表测度,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

例10.其皆出于此乎?(《师说》)(2)表反诘,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11.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3)表婉商、祈使,相当于“还是”“可要”。

例12.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例13.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3、连词。

(1)表选择,用在句首,相当于“是……还是……”。

例14.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2)表假设,用在句首,相当于“如果”。

例15.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4、助词,补充音节。

例16.既其出。

(《游褒禅山记》例17.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归去来兮辞》)二.以1、介词(1)表动作行为的处置,相当于“把”。

例1.秦亦不以城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2)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相当于“按照”“凭借”“凭什么身份”。

例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文言虚词:其、以、之、为字的用法

文言虚词:其、以、之、为字的用法

文言虚词其、以、之、为字的用法古典诗文2010-01-18 12465d56b7b40100gcj2文言虚词其、以、之、为字的用法“其”“以”“之”“为”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四个重点虚词,用法整理如下一、其1、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作定语,相当于“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

例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例2.秦贪,负其强。

(《廉颇蔺相如列传》)(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语,相当于“他”“她”“它”。

例3.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4.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3)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自己”“我的”。

例5.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例6.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勾践灭吴》)(4)指示代词,表近指,相当于“这”“这个”。

例7.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5)指示代词,表远指,相当于“那”“那个”。

例8.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6)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中”“其中的”,后多为数词。

例9.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2、副词。

(1)表测度,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

例10.其皆出于此乎?(《师说》)(2)表反诘,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11.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3)表婉商、祈使,相当于“还是”“可要”。

例12.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例13.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3、连词。

(1)表选择,用在句首,相当于“是……还是……”。

例14.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2)表假设,用在句首,相当于“如果”。

例15.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4、助词,补充音节。

例16.既其出。

(《游褒禅山记》例17.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归去来兮辞》)二.以1、介词(1)表动作行为的处置,相当于“把”。

例1.秦亦不以城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2)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相当于“按照”“凭借”“凭什么身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以”在文言文中的一般用法
(一)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

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

(2)起提宾作用。

译为“把”
(3)表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译为“因”、“由于”
(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的处所。

(5)表动作行为的对象
(二)用作连词,用法同“而”有许多相似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表并列或递进,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译为“而”“又”“而且”“并且”
(2)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个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3)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因为”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二.《归去来兮辞》一文中“以”的用法分类归纳(一)作介词
(1)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可译为“让”“使”)
(2)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可译为“拿”)
(3)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可译为“用”、“拿”)
(二)作连词
1.用“以”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关系
(1)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2)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3)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4)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5)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2.用“以”连接两个动词,后一动作是前一动作的目的或结果表目的关系
(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表目的)
(2)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表目的)
(3)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表结果)
(4)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表目的)
(5)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表目的)
3.用“以”连接两个动词,前一动作是后一动作的方式或手段表承接关系
(1)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2)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3)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4.用在两动词之间,表并列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三.其他学过的重要用法:
1.作语气助词,起调整音节作用。

例:逆以煎我怀。

(《孔雀东南飞》)
2.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3.通假,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尽矣。

4.固定结构,【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鸿门宴》)
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
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劝学》)
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
5.介词,译为:用(凭)……的身份。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苏武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