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常见不良饮食行为问题及应对策略——讲义
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当今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幼儿的饮食习惯问题日益突出。
很多孩子出现了挑食、偏食、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健康。
本文将从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原因分析入手,探讨相应的对策。
一、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原因分析1.家庭因素(1)家长溺爱:很多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孩子想吃什么就给什么,导致孩子形成挑食、偏食的习惯。
(2)家长自身饮食习惯:家长自身的饮食习惯直接影响孩子。
如果家长自己就有不良饮食习惯,孩子很容易效仿。
(3)家长教育方法不当:家长在教育孩子饮食方面过于严厉,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孩子更加抗拒健康饮食。
2.社会因素(1)广告诱惑:电视、网络等媒体上关于零食、快餐的广告铺天盖地,孩子很容易受到诱惑。
(2)同伴影响:孩子在一起玩耍时,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产生不良饮食习惯。
3.幼儿园因素(1)幼儿园饮食搭配不合理:幼儿园在饮食搭配上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孩子无法获得均衡的营养。
二、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对策1.家庭对策(2)家长要合理安排孩子的饮食:家长要为孩子制定科学的饮食计划,确保孩子获得充足的营养。
2.社会对策(1)加强广告监管:相关部门要加强对零食、快餐等广告的监管,减少对孩子的诱惑。
(2)加强健康教育:社会各界要关注幼儿健康教育,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健康饮食的重要性。
3.幼儿园对策(1)优化饮食搭配:幼儿园要注重饮食搭配,确保孩子获得均衡的营养。
(3)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幼儿园要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关注孩子的饮食问题。
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在现代社会,孩子们的饮食习惯真是让人操碎了心。
看着他们挑食、偏食,甚至暴饮暴食,真是既心疼又无奈。
咱们今天就好好聊聊这个话题,挖一挖背后的原因,再想想办法怎么破。
1.家庭因素说起来,家庭环境对孩子饮食习惯的影响真是大了去了。
有时候家长太宠孩子,孩子一皱眉,家长就慌了神,赶紧换别的,结果孩子越来越挑食。
幼儿进餐时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幼儿进餐时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幼儿进餐时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1. 拒绝进食:幼儿可能会因为不喜欢食物的味道或口感而拒绝进食。
解决方案可以尝试给予多样化的食物选择,让幼儿参与食物的选择和准备过程,或者尝试改变食物的烹饪方式来增加食物的吸引力。
2. 慢食或拖延时间:有些幼儿可能会把进餐过程拉得很长,或者拖延时间。
解决方案可以设定进餐时间限制,给予幼儿适当的时间来进食,也可以尝试给予幼儿一定的自主权,让他们自己掌控进食的节奏。
3. 不良餐桌行为:有些幼儿可能会在进餐时出现不良行为,如乱扔食物、玩耍等。
解决方案可以设置进餐规则和边界,如坐直、用餐用具的正确使用等,并给予适当的奖励或惩罚来引导良好的行为。
4. 过量饮食:有些幼儿可能会因为喜欢某种食物而过量食用,导致营养不均衡。
解决方案可以教育幼儿关于均衡饮食的重要性,以及适量食用各类食物的原则。
5. 进食速度过快:有些幼儿可能会进食速度过快,导致消化不良。
解决方案可以教育幼儿咀嚼食物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慢慢咀嚼食物,尝味道并享受进食的过程。
6. 偏食:有些幼儿可能会偏食,只吃某种特定的食物而拒绝其他食物。
解决方案可以逐渐引入新的食物,让幼儿尝试新的口味和食物种类,也可以尝试将新的食物与幼儿喜欢的食物搭配在一起。
7. 不喜欢喝水:有些幼儿可能会不喜欢喝水,导致易脱水。
解决方案可以给予幼儿多种选择的饮品,如果汁、茶等,但也要适量控制甜饮料的摄入量,同时可以通过游戏、奖励等方式鼓励幼儿多喝水。
总的来说,解决幼儿进餐时的常见问题需要家长和教育者的耐心和引导,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和餐桌礼仪,以确保幼儿获得均衡的营养。
同时,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口味偏好,合理安排食物的选择和准备,让幼儿在愉快的环境中享受进餐。
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成因及应对策略作者:林倩来源:《读与写·教师版》2020年第07期摘要:幼儿不良饮食习惯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常见的教育缺失问题,家长和教师必须要重点关注,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让他们意识到正常进食的重要性。
幼儿时期是幼儿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重要阶段,良好的饮食习惯是幼儿身体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而不良的饮食习惯不仅会影响幼儿的身体机能发育,还可能出现影响幼儿正常生活的负面情况。
文章基于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成因展开论述,探讨相关应对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不良饮食习惯;成因;应对策略分类号:G617据有关资料表面,幼儿不良饮食习惯多数会导致其患有不同程度的抽动症,其中男孩数量占女孩的5-8倍,具体表现为眨眼、蹙额、噘嘴、缩鼻、伸舌等多种怪异行为。
抽动症是幼儿时期较为严重的行为问题,会导致其成长阶段出现不良行为习惯,影响个人社会化发展。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多数富裕家庭为孩子提供各类食物,一些碳酸饮料、果汁会使得孩子减少使用饮用水。
相关研究表明大量含有糖、糖精、合成色素的饮料,对于肠道胃粘膜等消化系统有一定刺激,严重影响食欲,如果长期引用,还可能增加肾脏过滤的负担,影响肾功能,从而妨碍神经系统的冲动传导,更容易引起儿童抽动症。
1.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成因1.1饮食环境的负面影响饮食环境指的是幼儿接收的健康饮食教育和所能接触到的食物。
从家庭的角度分析,如果在家庭日常饮食中孩子存在挑食、偏食的情况,就应当重视幼儿对于喜爱食物的偏爱原因和讨厌食物的种类。
家长既要重视幼儿对食物的感受,保证色、香、味俱全,又要重视菜式的变换,不能应付了事,饭菜品种单一,千篇一律。
并且家长要加强对孩子健康饮食的教育,让孩子主动去接触食物,了解不同食物的重要性。
从外部角度分析,商场、小店、街头小贩等贩售的零食、甜点不但会影响幼儿在正餐中的饮食体验,而且会造成饮食不规律,对肠胃消化造成较大负担。
1.2错误的教育行为幼儿时期是孩子求知欲和探索欲旺盛的阶段,家长对于饮食健康教育必须要“对症下药”,不能强迫孩子去吃什么,不吃什么,而是要让他们去喜欢健康的食物,学会拒绝垃圾视频,重视健康饮食知识教育。
小班幼儿不良饮食行为形成的原因分析及改善策略

小班幼儿不良饮食行为形成的原因分析及改善策略在小班幼儿园阶段,由于儿童处于成长和发育的关键时期,其饮食习惯对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越来越多的小班幼儿出现了不良饮食行为,如挑食、嗜食零食和营养不均衡等问题。
本文旨在分析小班幼儿不良饮食行为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善策略。
一、小班幼儿不良饮食行为的原因分析1. 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是孩子养成饮食习惯的重要因素,父母的饮食观念和生活方式会直接影响到孩子。
一些家长由于工作繁忙或者缺乏饮食知识,给孩子提供了不健康的食物选择,导致孩子形成了挑食和嗜食零食的不良习惯。
2. 视觉营销的影响现在的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儿童食品广告,这些广告中往往美化了食物的外观和包装,吸引着小班幼儿的目光。
同时,一些食品生产商还会使用动画形象和明星代言来吸引儿童的喜爱。
这使得小班幼儿对营养不均衡的食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增加了他们不良饮食行为的发生率。
3. 托幼机构的食品供应问题在一些托幼机构中,食品供应存在着问题。
一方面,部分幼儿园的饮食菜单单调、重复,不满足幼儿的口味需求,导致孩子为了避免吃不喜欢的食物而形成挑食行为。
另一方面,香味浓郁的零食和高糖饮料的供应使得幼儿更加嗜食这些不健康的食物,形成了不良的饮食习惯。
二、小班幼儿不良饮食行为改善策略1. 家庭教育的引导家长扮演着孩子饮食习惯形成的重要角色,应该注重自身的饮食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塑造。
家长可以给孩子提供营养丰富、色彩多样的食物选择,培养孩子对健康食物的兴趣。
此外,亲子共同参与烹饪活动,将饮食过程变得有趣,积极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 幼儿园的饮食宣传与监督幼儿园应该通过定期的饮食宣传活动来向家长传达正确的饮食观念,增加家长和孩子对营养均衡饮食的认识。
同时,加强对食品供应商的选择和权衡,合理安排食谱,确保提供健康、多样化的食物选择,以满足小班幼儿的口味需求,并制定相应的食品安全监管措施。
幼儿不良进餐习惯的研究及策略

幼儿不良进餐习惯的研究及策略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养成习惯,”学者研究认为,3—6岁是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各种良好习惯的养成将为孩子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幼儿园良好进餐教育是幼儿健康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对本班幼儿观察发现,幼儿的进餐方法有很多不正确。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确立了个人小课题是《幼儿进餐礼仪品格培养策略的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总结了一些粗浅的策略及方法。
一、幼儿形成不良进餐习惯的原因。
现在的年轻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中存在着重智力开发,轻行为习惯培养的现象,使幼儿在家中养成许多不良的进餐习惯,导致很多幼儿对进餐不感兴趣,有时甚至表现为厌恶,进餐时思想分散,注意力不集中,通过观察发现:初入园时能愉快独立进餐的幼儿大约只有15%。
常常将饭菜含在嘴中不咽下去,咀嚼吞咽慢。
有时还故意将饭菜呕吐在碗内,边吃边玩、边吃边讲话,有许多幼儿有严重的挑食现象。
有的幼儿虽然会自己吃,但习惯不好,满桌满地都是饭粒、菜汤,在进餐速度上也有很大的差别,幼儿挑食现象也较普遍。
经过调查分析,形成幼儿不良进餐习惯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一)幼儿的身体状况。
1.有的幼儿患有上呼吸道疾病,不能吃得太快或太猛,否则会发生危险,这样时间一长,这类幼儿进餐就会比较缓慢。
2.有的幼儿患有胃肠道疾病,平时食欲不振、胃口不好,饭量比较小。
这类幼儿往往家长都特别注意孩子的进餐问题,时间久了,喂饭就成了习惯。
3.有的幼儿有龋齿现象,牙齿一旦不好会直接影响幼儿的咀嚼能力,造成挑食、偏食、吃饭速度缓慢。
(二)来自家庭的因素。
1.家长的溺爱、过于迁就幼儿。
如今许多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健康,生怕孩子长得太瘦,总是希望让幼儿尽可能地多吃一些。
为了让孩子多吃一口,就允许幼儿边玩边吃或边看电视边吃,有时还变着花样哄孩子吃,而幼儿其实已经吃饱了,他们并不想再吃。
这样时间久了,促使幼儿养成了挑食、厌食、偏食、吃饭慢等不良的习惯。
2.家庭中太过自由的饮食习惯。
幼儿挑食现象及策略

幼儿挑食现象及策略一、挑食现象概述挑食是幼儿常见的一种不良饮食习惯,表现为幼儿对某些食物产生排斥心理,不愿尝试或摄入。
这种现象在家庭和幼儿园中均较为普遍,通常出现在幼儿两岁到五岁之间。
挑食行为对幼儿的营养摄入和成长发育都有一定影响。
二、挑食原因分析1.生理原因:幼儿的味觉和嗅觉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某些味道可能比较敏感。
此外,幼儿的胃容量相对较小,可能无法一次性摄入大量不同种类的食物。
2.心理原因:幼儿可能会因为不喜欢某种食物的颜色、形状或口感而产生排斥心理。
家庭的影响、错误的饮食习惯、以及对食物的认知不足都可能加剧挑食现象。
三、挑食不良影响挑食可能对幼儿的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包括:1.营养不均衡:挑食可能导致幼儿无法摄取足够的各种营养素,造成营养不均衡。
2.生长迟缓:长期挑食可能影响幼儿的身高和体重增长,导致生长迟缓。
3.免疫力下降:挑食可能影响幼儿免疫系统的正常发育,使其抵抗力下降,容易患病。
四、应对挑食的策略1.鼓励尝试:在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幼儿尝试各种不同的食物,逐步克服对某些食物的恐惧或排斥。
⒉多样化的饮食搭配:通过丰富的食物搭配,提供多种口味和颜色的选择,以吸引幼儿的食欲。
3.良好的榜样示范:家长和幼儿园老师应树立良好的饮食习惯,通过自身的行为影响幼儿。
4.耐心引导: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耐心引导其逐渐接受各种食物。
避免强迫进食造成反效果。
5.创设良好的用餐环境:提供愉快的用餐氛围,有助于改善幼儿的食欲和饮食习惯。
6.加强教育︰通过讲解、演示、故事等方式,让幼儿了解各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和必要性,提高其认知水平。
7.家庭与幼儿园合作:家长和幼儿园应密切合作,共同关注和纠正幼儿的挑食问题。
家庭环境对幼儿的饮食习惯有着重要影响,家长应当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引导幼儿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8.个性化关怀:根据幼儿的特点和需求,给予个性化的关怀和引导,尊重其个体差异,以温和的方式逐步改善挑食问题。
儿童常见饮食行为问题与干预策略

进食困难门诊思路
➢ 问询:过敏家族史、疾病史、喂养史 ➢ 24小时膳食调查表 ➢ 儿童气质分析
➢ 使家长确信孩子身体没问题,是进食行为问题 ➢ 行为处方+少量促进胃肠道消化药物 ➢ 高能量营养配方粉(必要时) ➢ 及时随访,减少家长疑虑和焦虑
影响进食的各种途径
吃
膳食 (吃什么)
食欲 (吃的动力)
进食行为干预
➢ 食物的选择/食物准备 ➢ 进餐时间安排 ➢ 进食环境 ➢ 互动作用
食物的选择/食物准备
➢ 适宜的食品:减少过敏 ➢ 食物多样性,每种食物量宜少 ➢ 反复提供同一种食物:10~15次 ➢ 家长接受营养教育和行为训练
进食时间按排
➢ 进餐次数 ➢ 持续时间
每次进餐时间20~30分钟 在进餐前至少1~2小时不提供任何食物
咀
用力
咬
基本搅拌咀嚼
嚼
咀嚼
(7个月)
8个月-
能
(5 个
力
月)
用
勺尝
抓握
帮助进食
具
试
的
抓
使
握
用
杯
小口喝
帮助喝水
熟练搅拌咀嚼 自我喂食,浪籍 自我喝水
出2
4月 6 8月
生月
月
10月 12月 14 月
16 1 20 月8 月
月
22 2 2 月46
月月
不同年龄儿童的饮食行为发育进程表
年龄
行为和发育能力
出 生 -2 个 月 2-4个月
➢ 心理因素:儿童气质、儿童“恐新”心理 父母焦虑
➢ 家庭社会因素
❖ 家庭养育环境:食物选择、进食频率、 进食地点、进食时间
❖ 社会环境:媒体宣传、广告 ❖ 食品加工业:食物加工过细 ❖ 学习的机会:创造/剥夺
幼儿进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幼儿进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摘要:幼儿进餐活动作为一日生活常规中的环节,是培养幼儿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的重要教育契机,幼儿教师能否适时抓住这一时机促进幼儿的成长是衡量幼儿教育质量的关键指标。
幼儿进餐教育活动如一面镜子,能反射出幼儿教育中的各种现象。
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幼儿进餐教育活动的具体现状和教师在幼儿进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问题寻找原因,分析其影响,提出解决策略。
在整个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本人运用文献研究法查阅了诸多相关文献资料,希望能为本文的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石。
本人在实习、见习期间运用了观察法记录相关信息,还有访谈法,通过与保教人员谈话获取相关信息,在分析和总结已有研究资料的基础之上,挑选出本论文需要的信息,为文章的结构框架和基本思路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幼儿;进餐教育;身心健康;进餐环境;解决策略Problems of preschool education of eating problems andSolutionsAbstractYoung children dining activities as part of the daily routine life in kindergarten, is best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to develop children's knowledge, abilities and emotion and so on. It is the key indicators to measure the quality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that if teachers can timely seize this opportunity to promote the growth of young children or not.The children eating education activities such as a mirror, can reflectthe various phenomena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specific situation and teacher education in kindergarten meals in children s eating problem in education, and work through problems to find the reasons, analyzes its influence, and puts forward solutions.In the course of writing the whole thesis, I used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search consulting a lot of related documents, hoping to lay a sol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is paper.In my practice, during the probationary period the use of observation records, and interviews, access to relevant information through conversation and teaching staff,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and summarizing the existing research data, pick out the needed information,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structure of the framework and basic ideas.Key wordsyoung children;eating education;sound in body and mind;dining environment;solution strategy幼儿的进餐活动是幼儿一日生活的重要环节,是学前儿童全面和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喂养陋习
1.指家长把食物嚼碎,用嘴或手的方式,把碎物抿进幼儿嘴里进行喂食。
这是极不卫生的喂食幼儿的方式,一旦幼儿感染病菌,就会生病。
2.对应策略:提倡吃饭时分餐,使用公筷,给幼儿提供独立进食的餐具,鼓励自己进食,家长不用自己的筷子夹食物给幼儿喂食等。
二、食欲差
1.表现为幼儿对食物没有兴趣,很少有饥饿的表现;与进食相比,他们对游戏或与人交流更感兴趣;经常只吃几口就拒绝再吃;进食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经常吃一会儿就离开餐桌。
2.应对策略:先排除幼儿身体有关的疾病;适当增加活动量,使幼儿产生饥饿感;食物要色、香、味、形且搭配合理,使幼儿产生兴趣;进餐时间应控制在30分钟以内;合理安排两餐的间隔时间,在两餐过程中不吃零食,餐前不喝饮料;还可以合理使用开胃、健脾、增加食欲的中成药。
三、偏食挑食
1.表现在因食物的气味、味道、质地或外观性状的原因,拒绝很多食物,只吃有限的几种食物,对不喜欢的食物表现出厌恶感;不愿意尝试新鲜食物。
2.应对策略:可以逐渐引入,先给少量新食物,反复尝试数次以上;将少量的新食物或幼儿不喜欢的食物加到幼儿喜欢的食物中,并逐渐增加新事物的比例,逐步使幼儿完全接受;此外家长可以对食物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引起幼儿进食新食物的兴趣,如“这个胡萝卜做得太漂亮了,我尝一口, 嗯,太好吃啦!”还可以提供跟幼儿喜欢的食物较接近的食物,采取替代法逐步纠正幼儿存在的挑食,偏食问题;或者将食物做卡通形象吸引幼儿进食的兴趣。
四、不良进食习惯
1.进餐过程中只顾看电视、玩玩具或讲故事,而非注意力在吃饭;家长追着幼儿喂食;幼儿饭菜经常含在嘴里不往下咽;进食时间超过半个小时。
2.应对策略:首先要固定进餐的地点,为幼儿提供适合的进餐桌椅和餐具;鼓励幼儿自己吃饭;规定进餐时间为30分钟之内;家长树立专注的进餐榜样,并与幼儿有目光和语言的交流;进餐过程中不强迫幼儿、不威胁幼儿进食。
五、关注度过高,期望值过高
1.幼儿有饥饿感,家长总认为幼儿吃得不够多,实际上已满足了幼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幼儿经常不能吃完家长提供的食物;过分关注可能会导致强迫喂养,产生负面影响。
2.应对策略:指导家长正确的喂养与营养知识和观念,对幼儿生长和营养有一个合理的、适当的期望;帮助家长进行营养膳食的分析;指导家长正确评价幼儿的生长发育状况,学会使用生长曲线评价方
法,从而减少家长的焦虑。
六、总爱喝奶,不吃饭,害怕进食。
1.幼儿一看到食物就哭,只喝奶不吃饭;用哭、躲、拒绝张口来抗拒进食;有不愉快的进食经历(如误食、呛食等);害怕进食粗糙的食物。
2.应对策略:教养者要与幼儿建立安全依恋的信任关系;采用多样化的用餐器具,增加幼儿兴趣,减少对食物的恐惧;不强迫幼儿进食;检查幼儿口腔、咽喉部、腹部等部位的疾病,判断是否是器质性疾病或考虑发育障碍、食物过敏等疾病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七、潜在的疾病状态
1.胃口不好,伴有呕吐、腹泻等症状;或是脾胃不和,怀疑或考虑其他疾病。
2.应对策略:对于幼儿表现要细心观察,关注幼儿气色、行为表现并及时就医。
八、不爱喝白开水
1.多喝水有益于身体健康。
一些小朋友不喜欢喝水,有的只喝饮料,有的只喝梨水。
2.应对策略:在托幼机构的老师可以利用与喝水有关的语言活动引导幼儿喝水。
通过语言活动的开展,既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激发了幼儿对喝水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