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介绍与欣赏礼仪

合集下载

戏曲知识

戏曲知识
元代的社会发展状况如何?
1.成因:
为什么许多元代的文人 纷纷将一腔才情宣泄在 戏曲创作当中?
三、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元杂剧
元杂剧: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 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有完整的故事情 节和角色配合,——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 成熟。
三、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元杂剧
1.元杂剧创作繁荣的原因 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中,诗文被 认为是正统的艺术,而戏曲则被视为旁门左道。故 元代以前的戏曲类艺术多为优伶、艺妓等下层人物 为之,不受文人们重视,因此也很难产生高品位的 作品。到元代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涌现出许多著 名的剧作家和高品位的戏曲作品。使元曲成为与唐 诗、宋词并称的我国文学史上三大瑰宝之一。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 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 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2)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
正旦。
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 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城市经济繁荣
1.成因:
市民阶层壮大
知识分子地位低下
T
2.流行区域:
北方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 3.代表人物: 马致远、郑光祖
王实甫
元朝职业等级的划分
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 七猎、八民、九儒、十丐 T
关汉卿与《窦娥冤》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 感 天 动 地 窦 娥 冤 》
知识卡片: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 它是融文学、音乐、舞蹈、杂技、 美术诸因素于一炉,而是以歌唱 和舞蹈,即念、唱、作、打为主 要表现手段的综合性舞台艺术。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反映了中国悠久历史和多元文化的瑰宝。

以下是一个简要介绍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京剧:京剧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剧种之一,被誉为中国戏曲的“国粹”。

它融合了歌唱、舞蹈、表演、功夫和化妆等多种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音乐、唱腔和精妙的表演技巧而闻名。

太极拳:太极拳是中国传统的武术形式,也被视为一种养生和健身方法。

它强调内外兼修、柔和与刚健的平衡,通过缓慢流畅的动作和深度呼吸来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平衡感和内力。

中国茶文化: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以茶叶的种植、制作、煮泡和品饮为核心。

茶文化强调品味和欣赏茶的香气、口感和色彩,注重沉静、和谐和礼仪。

传统戏曲:中国有多种传统戏曲剧种,如粤剧、川剧、豫剧等,每个剧种都有独特的表演风格和音乐形式。

这些戏曲传承了中国古老的文化和历史,通过唱念做打的方式讲述故事。

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如春节、中秋节、清明节
等。

这些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庆祝活动,包括舞龙舞狮、赏花灯、放烟火等,是人们团聚、传承文化和庆祝丰收的重要时刻。

这只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冰山一角。

它们代表了中国古老而丰富的文化传统,为世界所瞩目。

通过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深度和多样性,同时也为未来世代提供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中国古典戏剧欣赏

中国古典戏剧欣赏

一、中国古典戏剧的发展→(一)宋元南戏
生:戏中的男主角,一般扮演书生、秀才、状元之类的人物。 旦:戏中的女主角,所扮演的人物一般都为青年女子。 净:出于唐代参军戏中的“参军”这一角色,故该角色一般都具有滑稽打诨的特征。 丑:所扮演的人物大致和净相同,也是插科打诨一类的人物。 末:在戏中一是用以开场,二是扮演次要的男性人物。 外:扮演老年男子,或老年妇女。 贴:即贴旦,在戏中扮演次要女子。
第5 页
一、中国古典戏剧的发展→(二)元代杂剧
元代杂剧也称元曲,最早产生于金朝末年河北 正定、山西平阳一带,盛行于元代。元杂剧的剧本 体制绝大多数是“四折一楔”,四折是四个情节的 段落,像做文章一样讲究起承转合;楔子的篇幅短 小,通常放在第一折之前,类似于“序幕”。元代 杂剧采用以歌唱为主、结合说白表演的艺术形式。
一、中国古典戏剧的发展→(一)宋元南戏
第4 页
宋元南戏也称戏文、南曲戏文、温州杂剧、 永嘉杂剧。现在全本留存的南戏剧本有《张协状 元》《小孙屠》《荆钗记》《白兔记》等。
南戏的演唱方式较自由,不仅上场角色皆可 唱,而且还可独唱、接唱或合唱,全视剧情需要 而定。南戏的角色通常为生、旦、净、丑、末、 外、贴等七种。其中以生、旦为主展开剧情,其 他角色皆为配角。
元杂剧的代表作有关汉卿的《窦娥冤》、马志 远的《汉宫秋》、郑光祖的《倩女离魂》、白朴的 《墙头马上》、王清传奇
第7 页
明清“传奇”主要指长篇戏曲。明清传奇 是宋元南戏的进一步发展,比起宋元南戏,明 清传奇的剧本不断规范,剧本中民间性减少, 文人雅性增加,此外,戏剧的音乐也逐渐格律 化,角色分工更细致,从而更便于表现生活。
第 10 页
文学欣赏
文学欣赏
过渡页
Transition Page

中国十大国粹介绍

中国十大国粹介绍

中国十大国粹介绍1. 京剧京剧是中国著名的传统戏曲,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京剧的风格以唱、念、做、打为特点,它是在明清时期兴起的,以传统故事为基础,通过唱腔、面谱和舞蹈技巧来表达剧情。

京剧的文化内涵丰富,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并且在国际上也被广泛接受和欣赏。

2. 国画国画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种,它以水墨为主要媒介,着色较少,它的表现形式比较抽象,但却特别富有表现力。

国画的主题广泛,从宫廷生活到自然景色,都是画家们所喜欢的题材。

现代的国画发展到了新高度,其中一些作品成为了世界艺术宝库中的重要代表。

3. 书法书法作为中国艺术中的一种古老的门类,是用特有的笔画、笔质来表现文字的美感,可以代表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和独特的审美观。

书法的发展历史悠久,被誉为中国文化的一朵奇葩,它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被公认为是艺术领域中的一种重要形式。

4. 中医中医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渊源。

中医以人的整体状态为治疗对象,强调整体调节,以治疗疾病为主要目的。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疾病是由于人体运转不畅引起的,这种理论对临床诊疗还有颇大的启示。

5. 插花插花是一种中国传统的艺术,它源于日本,通过花语和艺术表现,传达和表达人们的思维和情感。

插花不仅是一种视觉艺术,同时也是一种身心健康的修养。

在现代,插花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艺术体验,为世界各地的人们所接受和欣赏。

6. 中山装中山装也叫“毛主席装”,它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标志性服装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山装已经成为了中国人民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它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衣着传统,同时也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体现。

7. 地道戏8. 中式茶艺茶艺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它是用茶叶来代表人们对生活的品味和艺术追求。

中式茶艺在中国历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娱乐形式。

茶艺之美在于它的内涵,茶艺家善于通过茶叶、茶具和礼仪来传递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和对美好梦想的愿景。

9. 中国民间音乐中国民间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古代戏曲的形式与演绎技巧

古代戏曲的形式与演绎技巧

古代戏曲的形式与演绎技巧古代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瑰宝,其形式丰富多样,演绎技巧独具匠心。

本文将从古代戏曲的起源、主要形式以及演绎技巧三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古代戏曲的起源古代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

最早的戏曲形式在飞扬的火焰和浓烟之中产生,通过舞蹈、音乐和祭祀动作来表达人们的敬意和祈祷。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祭祀活动逐渐发展为表演性的戏曲形式,成为了一种娱乐方式,并逐渐融入到礼仪、宗教和政治活动中。

二、古代戏曲的主要形式古代戏曲主要分为四大类:京剧、豫剧、越剧和黄梅戏。

每个剧种都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音乐特色,体现了不同地区和文化的特点。

京剧是中国最著名的戏曲之一,以其丰富的表演技巧和精彩的唱腔而闻名于世。

京剧的表演形式严谨,动作规范,表演者需要通过身段、眼神和手势来展示人物性格和情感。

豫剧则以其豪放激昂的唱腔和精彩的武打动作而著称,以河南地区为主要发源地。

越剧则以婉转低柔的唱腔和细腻的表演技巧而驰名中外,它起源于浙江地区。

黄梅戏则以其柔美动人的唱腔和精湛的表演技巧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它起源于湖北地区。

三、古代戏曲的演绎技巧古代戏曲的演绎技巧涵盖了身段、唱腔、化妆和服装等方面。

表演者需要通过这些技巧来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将故事情节真实地展示出来。

首先,身段是戏曲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不同的身体动作和舞蹈,演员可以塑造角色的形象和气质。

例如,行走时的步态、姿势的优美与刚毅、手势的灵活多变等都是展现角色特点的方法。

其次,唱腔是戏曲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不同剧种的唱腔风格各异,但都要求演员有一定的音乐素养和声乐技巧。

唱腔的调子、音域和语音的抑扬顿挫都能表达人物的情感和性格。

化妆和服装也是戏曲表演的重要方面。

演员需要根据角色的性别、地位和年龄进行相应的妆容和服装的搭配。

化妆和服装的精致程度直接影响观众对角色的认知和情感投入。

另外,舞台布景、道具以及配乐等元素也在戏曲演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戏曲的美学风格

中国戏曲的美学风格

中国戏曲的美学风格音乐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用夸张、概括的写作方法,运用语言与肢体语言,通过色彩、声、光、电等手段来表现事物整个时间的形式。

它是完整的、起伏的,处处蕴涵着美,处处体现着美。

中国的戏曲,是以演员表演为中心,以唱、念、做、打等手段为基础,融文学、音乐、美术、舞蹈、武术、杂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

它体现了中国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和文明古国悠久的历史传承。

中国的戏曲,古代和现代有很大不同。

古代的戏曲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称为戏曲。

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杂剧传奇以及地方戏。

现代戏曲主要指的是20世纪以来从西方传入的话剧、歌剧、舞剧等。

戏曲文学作品都要反映社会中的矛盾,而且要求反映的更集中,更尖锐,这主要是受舞台演出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剧作家经过选择、提炼、筛选、加工把其中的矛盾典型化,造成戏剧冲突来展示人物之间、人物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

由于人物性格、文化修养不同,对社会采取的态度不同形成不同的矛盾。

作者通过矛盾的过程用美学的视角,向人们讲述人生的悲欢离合,弘扬真善美。

一、中国戏曲的音律美与语言美戏曲语言由曲词、宾白、科介三部分组成。

曲词是剧中人物的唱词;宾白是剧中人物的说白,一般是散文,分对白、旁白、带白等;科介是关于动作、表情、音响效果的舞台指示。

戏曲语言较通俗,多用口语,使演员易于表演,听者容易接受。

雅俗共赏,蕴含音律之美,使人回味深远。

如《窦娥冤》中的(滚绣球)用了“怎生”、“葫芦提”等口语。

又如《长亭送别》的(叨叨令)用了大量的儿化词与叠音词。

又如二人台中常用“乃斯伊訞嗨”等民间口语风格。

另外,曲词讲究音韵美。

可以在规定的字数范围外添加衬字,以加强声情或弥补语义。

语言多使用对仗句式,形式灵活多样。

有隔句对、连珠对、重叠对、首尾对、衬字对等许多名目。

例如:《哀江南》中(离亭宴带歇拍煞)共十七句,其中只有三句不对仗,其它句子都是对仗句。

京剧的欣赏常识及礼仪介绍

京剧的欣赏常识及礼仪介绍

京剧的欣赏常识及礼仪介绍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代表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戏曲剧种之一。

京剧的欣赏需要一定的常识和礼仪,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对京剧的欣赏常识及礼仪进行介绍。

欣赏京剧需要了解一些基本常识。

京剧有四大行当,分别是生、旦、净、丑。

生行扮演男性角色,旦行扮演女性角色,净行扮演丑角,丑行扮演滑稽角色。

每个行当都有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和形象特点。

此外,京剧的唱腔有宫、商、角、徵、羽五个音调,称为“五音”,也是京剧音乐的基础。

了解这些常识有助于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京剧。

观看京剧时需要遵守一定的礼仪。

首先,观众应该准时入座,不要迟到,以免打扰其他观众和演员。

在观赏京剧时,观众还需要注意一些细节。

首先,观众应该尽量选购正规渠道的票务,以确保观看京剧的合法性和质量。

其次,观众可以提前了解剧情和演员,以便更好地理解剧情和角色的表演。

观众还可以购买剧本或查阅相关资料,以增进对京剧的了解和欣赏。

此外,观众要注意服装的选择,最好穿着得体,不要穿着过于暴露或不合适的服装。

这样可以尊重京剧的传统和演员的表演,也可以提升观影的整体体验。

观众在欣赏京剧时还可以注意一些细节。

首先,观众可以观察演员的表演技巧和形体动作,欣赏他们的唱腔和身段的表现。

其次,观众可以关注舞台布景和道具的设计,这些都是京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观众还可以注意演员的面部表情和化妆,这些都能给观众带来不同的视觉享受。

此外,观众还可以关注剧中的经典场景和经典台词,这些都是京剧的精华所在。

通过这些细节的观察,观众可以更好地欣赏京剧的艺术魅力。

京剧的欣赏需要一定的常识和礼仪。

观众可以通过了解京剧的基本常识,遵守观剧礼仪,注意观赏细节等方式,来提升京剧的观赏体验。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瑰宝,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形式,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和欣赏。

通过不断的欣赏和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京剧的魅力,感受传统戏曲的千年文化底蕴。

中国戏剧中京剧的服饰及脸谱 表演者知识

中国戏剧中京剧的服饰及脸谱 表演者知识

主题:我国戏剧中京剧的服饰及脸谱一、京剧服饰京剧是我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重要代表,其服饰在表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京剧服饰通常包括头面、上衣、下装、鞋袜等多个部分,每个部分均有着严格的规范和特定的设计。

1.头面在京剧表演中,头面是非常重要的服饰部分。

京剧头面通常由头环、发髻、扎辫子的发带、额条、发簪、发钗等多个装饰组成。

不同角色的头面设计各有不同,通过细致的工艺和精巧的装饰,使得角色形象更加鲜明。

2.上衣京剧上衣分为披风、对襟、马褂等多种不同款式。

在京剧表演中,不同的角色穿着不同样式的上衣,通过颜色、面料和装饰等方面的差异,来展现不同角色的身份和性格。

3.下装京剧下装通常指裤子或裙子。

不同角色的下装设计也各有不同,既要符合传统礼仪,又要体现角色的特点和属性。

4.鞋袜京剧表演者的鞋袜也是非常注重细节的。

不同角色的鞋袜设计也有着独特之处,既要考虑行动的便利性,又要体现出不同角色的不同气质。

二、京剧脸谱京剧脸谱是京剧中一种非常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它通过具体的化妆和脸谱的绘制,使得演员在舞台上能够更好地表现出角色的性格和气质。

1.种类京剧脸谱种类繁多,按照不同的颜色和图案划分,可以分为红色脸谱、黑色脸谱、白色脸谱、琉璃脸谱等多种不同类型。

2.意义京剧脸谱在表演中有着深远的意义。

它不仅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角色,同时也可以帮助演员更好地进入角色,使得表演更加精彩。

三、表演者知识京剧表演者在日常生活中除了需要学习表演技艺外,还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历史文化知识京剧作为我国的传统戏曲,表演者需要对我国历史、文化、戏曲传统等方面有着深厚的功底,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表现角色。

2.舞台表演技巧京剧表演需要表演者具备高超的舞台表演技巧,包括唱、念、做、打等多方面的表演技能。

3.体能训练京剧表演需要演员具备较强的体能,包括柔韧性、力量和耐力等方面的训练,才能够胜任各种不同角色的表演。

京剧服饰及脸谱在京剧表演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京剧表演者则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才能胜任这一艺术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戏曲的萌芽期。《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戏曲角色:
末:男角。元杂剧中的正末是剧中的男性主角。
旦:扮演女性人物。正旦(剧中女主角)、小旦、搽旦。
净:俗称“花脸”“花面”,大都扮演性格或像貌上有特异之点的男性人物。如《窦娥冤》中的公人(官府差役)即属净。
丑:又称“三花脸”或“小花脸”多扮演性格诙谐的人物,有文丑和武丑之分。
外:元杂剧中有外末、外旦、外净等,是末、旦、净等行当的次要角色。监斩官——外末。
宋金——戏曲的发展期。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元代——戏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元杂剧是在民间戏曲肥沃土壤上,继承和发展前代各种文学艺术的成就,经过教坊、行院、伶人、乐师及“书会”人才的共同努力,而改进和创造出来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在形上,元杂剧用北曲四大套数安排故事情节,不连贯处,则用楔子结合,形成了一本四折一楔的通常格式(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中独有的长篇,共写了五本二十一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楔子”。结尾用两句、四句或八句诗句概括全剧的内容,叫“题目正名”。每折包括曲词、说白(宾白)和科(科泛)三部分。曲词是按导师情需要的曲牌填写的文字,也叫曲文、唱词或歌词。其作用是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全部曲词都押同一韵脚。说白是用说话形式表达剧情或交代人物关系的一种艺术手段,分对白(角色之间的对话)、独白(角色独自抒发个人感情和愿望的话)和旁白(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对观众说的话)、带白(插在曲词中的说白)等。科是动作、表情等。一本剧通常由正末或正旦一人来唱,其它脚色有白无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窦娥冤》;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
明清——戏曲的繁荣期。戏曲到了明代,传奇发展起来了。明代传奇的前身是宋元时代的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是在宋代杂剧的基础上,与南方地区曲调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温州是它的发祥地)。南戏在体制上与北杂剧不同:它不受四折的限制,也不受一人唱到底的限制,有开场白的交代情节,多是大团圆的结局,风格上大都比较缠绵,不像北杂剧那样慷慨激昂,在形式上比较自由,更便于表现生活。可惜早期南戏的本子保留下来的极少,直到元末明初,南戏才开始兴盛,经过文人的加工和提高,这种本来不够严整的短小戏曲,终于变成相当完整的长篇剧作。例如高明的《琵琶记》就是一部由南戏向传奇过渡的作品。这部作品的题材,来源于民间传说,比较完整地表现了一个故事,并且有一定的戏剧性,曾被誉为“南戏中兴之祖”。明代中叶,传奇作家和剧本大量涌现,其中成就最大的是汤显祖。他一生写了许多传奇剧本,《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死生离合的故事,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爱情,要求个性解放的反抗精神。作者给爱情以起死回生的力量,它战胜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取得了最后胜利。这一点,在当时封建礼教牢固统治的社会里,是有深远的社会意义的。这个剧作问世三百年来,一直受到读者和观众的喜爱,直到今天,“闺塾”、“惊梦”等片断还活跃在戏曲表演的舞台上,放射着它那艺术的光辉。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河北梆子、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但是近几年来,戏剧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日趋衰弱,受到了新生艺术的冲击。尤其港台歌曲大量涌入内地,学生追星捧星,趋之若骛,对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却是知之甚少。
杂:又称“杂当”。扮演老妇人的角色名。如:蔡婆婆。
元杂剧作家,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创作的剧本至少在五六百种以上,保留到现在的也还有一百五十多种。这些作品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社会生活的面貌,其中有许多优秀作品,已成为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例如关汉卿的《窦娥冤》通过描写一个善良无辜的童养媳窦娥的悲惨遭遇,反映了高利贷者的残酷剥削、地痞流氓的敲诈勒索和贪官污吏的徇私枉法,深刻地揭露了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歌颂了被压迫者感天动地的坚强意志和宁死不屈的反抗精神。马致远的《汉宫秋》,借助历史题材,通过描写王昭君为国献身、毛延寿卖国救荣和王公大臣的腐败无能,对元代的民族压迫进行无情地揭露,对当时的统治者给予辛辣的嘲讽。王实甫的《西厢记》,描写了封建社会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从“惊艳”、“联吟”到“赖婚”,充分表现了崔莺莺对爱情的渴望。但她出身于名门望,受到封建礼教的熏陶和束缚,因此,又有“闹简”、“赖简”等曲折和反复。在“听琴”、“佳期”、“长亭”几折戏中她终于走上了叛逆的道路,为作品增添了浓厚的喜剧色彩。全剧以争取婚姻自主与恪守“父母之命”的矛盾为主线,以崔莺莺、张珙和红娘三人之间的误会和冲突为副线,互相交织,有节奏地展开,时张时弛,时动时静,时喜时悲,时聚时散,挥洒自如,色彩斑斓。它那“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题思想和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都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能给人以强烈的感染,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一、中国戏曲介绍: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是传统文化中一朵经久不衰的奇芭。中国戏曲由音乐、舞蹈、文学、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戏曲在中国源远流长,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讲究唱、做、念、打,富于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别于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做“戏曲”。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中国戏曲
现代戏剧主要指的是20世纪以来从西方传入的话剧、歌剧、舞剧等,话剧是主体,外国戏剧一般专指话剧。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