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欣赏资料
天津传统文化戏曲资料

天津传统文化有哪些
1、天津时调
天津时调是天津曲艺中最有代表性的曲种之一,主要流传于天津市。
天津时调源于明清小曲,清末民初形成并流传于天津城区,以天津方言语音演唱。
天津时调的表演形式为一人或两人执节子板站唱,另有人操大三弦和四胡等伴奏。
天津时调曲调非常丰富,包含许多天津地方民歌小调和外地流入天津的曲调。
2、天津快板
天津快板是一种传统说唱艺术。
上世纪50年代形成,是天津业余演员改革、发展天津时调“大数子”的结果:去掉了“大数子”的前两句“靠山调”慢板,丰富了伴奏音乐。
演出时,演员手持节子板数叙,唱调几言皆可,上、下句子要求对仗,对尾字的要求押韵即可,全篇既可一辙到底,也可用花辙。
自由活泼,颇富韵律。
伴奏乐器为大三弦和扬琴等。
3、京东大鼓
京东大鼓是一种采用京东方音说唱表演的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
主要流行于河北廊坊、承德、保定、唐山、北京怀柔和天津宝坻一带。
京东大鼓约形成于清代中叶,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方有过不同的称谓,如京东怯大鼓、乐亭调、平谷调大鼓、平谷调等。
表演时一人站唱,左手敲板,右手击鼓为节,旁有乐师伴奏。
京东大鼓经典剧目主要有《王婆骂鸡》《耗子告猫》《大八义》《小八义》等。
关于京剧的一些资料

关于京剧的一些资料
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国粹之一。
下面是关于京剧的一些资料:
1. 起源和发展:京剧起源于北京地区,起初是清朝宫廷的娱乐活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广为流传的民间艺术形式。
京剧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达到鼎盛时期,并在20世纪中叶经历了一段低谷后得到复兴。
2. 剧种和剧目:京剧包括武戏、文戏、近代戏等多种剧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四大名旦(梅派、花派、青衣派、老生派)和四大名旦(程派、高派、孟派、沈派)。
著名的京剧剧目包括《霸王别姬》、《赵氏孤儿》、《白蛇传》等。
3. 表演特点:京剧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演方式,注重唱腔、身段、表情和化妆等方面的表现。
其独特的唱腔包括“二黄”、“三黄”、“四黄”等不同音调和音色的唱法。
4. 服装和化妆:京剧的服装和化妆非常精美,角色的服饰和妆容都有着严格的规定。
不同角色的服饰和妆容可以反映出其身份、性格和社会地位。
5. 演出形式:京剧的演出通常在舞台上进行,舞台背景以绢幕和道
具为主,利用灯光、音乐和动作来营造气氛。
京剧也常常在戏曲剧院、剧场和节庆活动中演出。
6. 保护与传承:京剧作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国家的保护和重视。
同时,为了推广和传承京剧,许多京剧学校和培训机构也积极开展教育和培训工作。
以上是关于京剧的一些基本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艺术魅力,欢迎你进一步了解和欣赏京剧的表演艺术。
戏曲资料

*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闽剧平讲戏庶民戏词明戏大腔戏闽西汉剧北路戏梅林戏右词南剑调小腔戏三角戏闽西采茶戏南词戏闽西山歌戏*芗剧打城戏竹马戏游春戏肩膀戏
台湾省:
*歌仔戏
广东省:
*粤剧*潮剧正字戏白字戏*广东汉剧西秦戏花朝戏粤北采茶戏东昌花鼓戏雷剧梅县山歌剧粤西白戏临剧
海南省:
*琼剧
广西壮族自治区:
*青海藏戏*青海平弦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曲子戏
山东省:
*山东梆子枣梆*莱芜梆子东路梆子柳子戏*吕剧茂腔柳腔*五音戏柳琴戏两夹弦四平调
江苏省:
*昆曲淮剧扬剧通剧淮海戏*锡剧苏剧丹剧丁丁腔淮红剧海门山歌剧
安徽省:
*黄梅戏*徽剧青阳腔岳西高腔*安徽目连戏安徽戏庐剧安徽端公戏沙河调泗洲戏坠子戏含弓戏芜湖梨簧戏文南词皖南花鼓戏*凤阳花鼓戏淮北花鼓戏淮剧嗨子戏
评剧豫剧河北梆子秦腔沪剧川剧锡剧
每年的春节戏曲玩会上的曲种展示的比较齐全了
地方戏多的很。
京剧北京,越剧浙江嵊州,黄梅戏发祥地是安徽,昆曲江苏。
河北评戏,河南豫剧,四川川剧,湖南花鼓戏和湘剧,湖北汉剧,广东粤剧,福建闽剧,贵州黔剧,华北西北好多梆子,上海沪剧,无锡锡剧。
等等等等,基本上每个地方都有戏曲,是该地文化的浓缩,很值得保护。
豫剧评剧越剧黄梅戏粤剧秦腔晋剧河北梆子蒲剧山东梆子龙江剧庐剧沪剧徽剧婺剧赣剧湖南花鼓川剧桂剧潮剧高甲戏歌仔戏曲剧越调大弦戏四平调太康道情邻县道情北京曲剧石家庄丝弦保定老调唐剧武安平调上党梆子北路梆子二人台碗碗腔眉户阿宫腔漫瀚戏新城戏黄龙戏淮剧扬剧锡剧滑稽戏绍剧杭剧睦剧甬剧瓯剧采茶戏梨园戏南音鲤声剧闽剧芗剧凤阳花鼓含弓戏柳琴戏泗州戏淮海戏江苏梆子柳子戏茂腔二夹弦南乐目连戏落腔五音戏山东渔鼓罗腔坠剧湖北汉剧襄阳花鼓楚剧常德汉剧湘剧辰河戏祁剧巴陵戏广东汉剧十字戏白字戏西秦戏雷剧琼剧彩调邕剧黔剧四川清音滇剧花灯戏汉调二黄陇剧白剧傣剧藏剧贵州傩剧青海弦子戏北京京剧昆曲北京曲剧天津京剧评剧河北评剧河北梆子丝弦老调哈哈腔乱弹平调落子二人台唐剧武安傩戏隆尧秧歌戏定州秧歌戏唐山皮影戏冀南皮影戏山西晋剧北路梆子蒲剧耍孩儿上党梆子二人台锣鼓杂戏碗碗腔朔州秧歌戏繁峙秧歌戏孝义皮影戏晋北道情戏临县道情戏罗罗腔内蒙古二人台漫瀚剧辽宁京剧评剧喇叭戏辽南戏复州皮影戏凌源皮影戏辽西木偶戏吉林吉剧新城戏黄龙戏黑龙江龙江剧陕西秦腔碗碗腔眉户汉调桄桄汉调二簧商洛花鼓弦板腔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阿宫腔郃阳提线木偶戏甘肃陇剧敦煌曲子戏华亭曲子戏环县道情皮影戏宁夏花儿剧青海青海平弦戏黄南藏戏新疆曲子戏山东京剧吕剧茂腔五音戏柳琴戏蓝关戏一勾勾山东梆子莱芜梆子柳子戏河南豫剧越调河南曲剧宛梆大平调太康道情大弦戏怀梆四平调南乐目连戏江苏昆曲淮剧扬剧锡剧苏剧安徽黄梅戏徽剧庐剧泗州戏青阳腔池州傩戏凤阳花鼓戏岳西高腔徽州目连戏坠子戏上海越剧京剧昆曲沪剧滑稽戏浙江越剧婺剧昆曲绍剧甬剧西安高腔松阳高腔瓯剧新昌调腔宁海平调乱弹海宁皮影戏泰顺药发木偶戏江西赣剧南昌采茶戏赣南采茶戏弋阳腔青阳腔萍乡采茶戏徽剧吉安采茶戏广昌孟戏宜黄戏福建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芗剧闽剧大腔戏四平戏梅林戏闽西汉剧北路戏泉州提线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漳州布袋木偶戏广东粤剧潮剧正字戏广东汉剧西秦戏梅山山歌剧白字戏花朝戏陆丰皮影戏高州木偶戏潮州铁枝木偶戏台湾歌仔戏海南琼剧临高人偶戏广西桂剧彩调壮剧桂南采茶戏湖南昆曲湘剧祁剧辰河高腔巴陵戏湖南花鼓戏邵阳布袋戏常德高腔辰河目连戏荆河戏侗族傩戏沅陵辰州傩戏湖北汉剧楚剧黄梅戏荆州花鼓戏江汉平原皮影戏四川川剧川北灯戏川北大木偶戏重庆川剧梁山灯戏云南云南花灯戏玉溪花灯戏滇剧白剧傣剧彝剧贵州黔剧思南花灯戏德江傩堂戏布依戏彝族撮泰吉侗戏安顺地戏石阡木偶戏京剧的念白是带有音乐性的说话也叫道
【精选】中国戏曲资料

3、清代戏剧《长生殿》取材于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恋爱故事。
从帝妃之间产生了一点真情的那一刻,杨玉环为卫护自己与李隆基稳定的关系,她妒忌、侦审、吵闹、百般邀宠;而作为天子的唐明皇则是“弛了朝纲,占了情场”。
朝纲废弛,又引起了野心家安禄山的叛乱和军民的怨恨。
在军士哗变的逼迫下,唐明皇在马嵬坡赐死杨玉环。
然而,马嵬之变不是戏剧的结束。
此后,洪升把情感的实现寄托到理想的天国。
男女主人公飞升仙境,在情悔与梦幻中,爱情最终得到升华与净化。
《长生殿》不是简单的爱情剧,它是在广阔的社会政治背景下诉说众人皆知的李杨爱情故事。
帝妃间“真心到底”的海誓山盟与天上人间的不尽思念,是洪升对至情理想的讴歌与悲剧性呼号;与此同时,在剧中展示的社会动乱、民生疾苦的长幅画卷里,又分明寄寓着洪升的民族兴亡感和对帝王“溺情误国”的政治批判。
所以,《长生殿》对李杨形象的塑造,赞扬针砭兼而有之。
洪升笔下的情,包容着善与否两个对立的方面,这是他和他的作品难以克服的矛盾。
编辑本段主要特色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历史上最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宋刘埙(1240-1319),他在《词人吴用章传》中提出“永嘉戏曲”,他所说的“永嘉戏曲”,就是后人所说的“南戏”、“戏文”、“永嘉杂剧”。
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
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这种综合性是世界各国戏剧文化所共有的,而中国戏曲的综合性特别强。
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
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
中国戏曲中最重要的一点特征是虚拟性。
舞台艺术不是单纯模仿生活,而是对生活原形进行选择、提炼、夸张和美化,把观众直接带入艺术的殿堂。
《戏曲欣赏》资料

《戏曲欣赏》学习资料一、中国传统音乐中国传统音乐一般指1898年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前存在于中国音乐生活中的具有一定流传时间和民族特色的音乐,包括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
传统音乐是与新音乐、现代音乐相对而言的概念。
新音乐指20世纪初学堂乐歌产生以来,学习西方音乐创作技法创作的体现中国人思想情感的音乐,主要包括专业音乐作品和体现时代精神的革命音乐作品;现代音乐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习西方现代创作技法创作的音乐,主要包括活跃在国内外的华人音乐家创作的现代音乐作品。
二、戏曲艺术戏曲是中国传统的音乐戏剧,是集文学、音乐、舞蹈、武术、杂技、表演、舞台美术等多种艺术手段于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
我国的戏曲与希腊的悲、喜剧和印度的梵剧并列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
戏曲以音乐为基本表现形式(声乐、器乐伴奏两部分)适应并体现戏剧性的要求,与戏剧表演密切配合。
三、戏曲音乐继承集合了民间歌曲的抒情特征和说唱音乐的叙事特长。
(一)构成因素:声乐方面的唱腔和念白,器乐文武场面的伴奏和各种过场音乐,声乐居于主导地位。
1、戏曲唱腔大致分为三种类型:抒情性唱腔、叙事性唱腔、戏剧性唱腔(散板)。
2、戏曲乐队分为“文场”和“武场”两组,“文场”指管弦乐部分,“武场”指打击乐部分(包括唢呐),合称“文武场”,也叫“场面”。
(二)剧种与声腔:1、剧种是根据产生、流行地区、民族特色、艺术特色等因素划分的戏曲种类。
2、声腔是指具有一定音乐特征的腔调,包括与其相关的表现形式和手法。
如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明清以来流传最广泛的四大声腔)等。
一种声腔系统不止一个剧种,一个剧种也可以使用多种声腔系统。
(三)戏曲唱腔的结构形式:分为曲牌体和板腔体两类。
1、曲牌体又称曲牌联缀体或曲牌联套体。
2、板腔体又称板式变化体(包括调性、旋律、节奏、速度等方面的变化)。
四、昆曲艺术与昆曲音乐(一)昆曲艺术昆曲原称昆山腔,是元代后期产生的南戏四大声腔之一,明代由戏曲音乐家魏良辅进行改革,改革后的昆腔委婉细腻、擅长抒情,有“水磨调”之称。
秦腔戏曲大全

秦腔戏曲大全秦腔,是中国戏曲中的一种地方戏曲剧种,起源于陕西省。
它以陕西方言为基础语言,又兼收汉语、藏语、回语、蒙语等方言,具有独特的音韵特色。
秦腔戏曲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戏曲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秦腔戏曲大全,是一部集合了秦腔戏曲各个剧种的精华和经典作品的文集。
其中包括了秦腔的各种剧目、曲牌、唱腔、表演技巧等内容,是学习和了解秦腔戏曲的重要参考资料。
秦腔戏曲大全中收录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剧目,如《三岔口》、《白毛女》、《王昭君》等,这些剧目在秦腔戏曲中具有重要地位,不仅在表演形式上有独特之处,而且在文化内涵上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民俗风情。
通过学习这些经典剧目,可以更好地了解秦腔戏曲的魅力所在。
除了经典剧目外,秦腔戏曲大全还包括了丰富多彩的曲牌和唱腔。
秦腔的曲牌多样丰富,有很多独具特色的曲调,如“大鼓”、“二黄”、“琵琶”等,每一种曲牌都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音乐特色。
而唱腔则是秦腔表演的灵魂所在,它既要求演员有扎实的唱功,又要求演员能够通过唱腔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性格,是秦腔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秦腔戏曲大全中,还介绍了秦腔表演技巧和传统戏曲文化。
秦腔的表演形式独特,有很多精妙的表演技巧,如变脸、功夫、武术等,这些技巧都是秦腔表演艺术的精髓所在。
而传统戏曲文化则是秦腔戏曲的根基,它包括了戏曲的历史渊源、发展演变、剧种特色等内容,对于了解秦腔戏曲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秦腔戏曲大全是一部集秦腔戏曲精华之大成者,它不仅是一部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学习资料。
通过学习秦腔戏曲大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秦腔戏曲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让秦腔戏曲的魅力得以传承和发扬。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和热爱秦腔戏曲,让这一瑰宝的文化艺术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戏曲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戏曲资料中国戏曲是在民间艺术的土壤里发芽生根的。
歌舞作为中国戏曲的重要因素,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
据《书经·舜典》记载,我们的祖先在庆贺打猎收获时,会披着各种兽皮在用石器相互击打出的节奏中跳着、唱着,欢庆胜利的成果。
到了春秋时代,歌舞成了欢庆丰收、庆贺战争胜利、祭祀神灵、驱魔禳疫等民俗活动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戏曲艺术的另一个源头是装扮表演。
《史记·滑稽列传》中优孟模仿孙叔敖的表演,可以看做一个宫廷讽刺喜剧。
从《北史·柳彧》的记载和新疆唐墓出土的歌舞戏《踏摇娘》泥塑看,除具备以歌舞演故事的特点外,在化装方面亦采用了面具、假扮等艺术手段。
戏曲艺术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武术。
战国时期发展起来的角抵戏到了汉代时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带有戏剧色彩,如《西京杂记》所记载的角抵戏《东海黄公》、《黄帝战蚩尤》。
戏曲形成的最初形式是杂剧。
所谓杂,有将各种技艺杂合在一起的意思。
宋杂剧代表剧目之一《目连救母》,就是一个脱胎于民俗活动的节目。
当时北宋都城开封的艺术家们以佛经中目连救母的劝善故事为纽带,将民间的说唱、装扮、武术、杂技等表演艺术结合在一起,在中元节表演,受到观众的欢迎。
此后,七夕至中元节举办盂兰盆会,演目连戏成了各地的一种传统习俗。
戏曲形成后,伴随着各种民俗演出逐步成熟和发展起来,产生了300多个剧种和数以万计的剧目。
民俗为戏曲艺术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同时戏曲艺术又为民俗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1氏族聚居的村落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
如在许多古老的农村,还保持着源远流长的歌舞传统,如傩戏;同时,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适应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诞生。
正是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艺娴熟的民间艺人,并向着戏曲的方向一点点迈进。
2、繁荣12世纪中叶到13世纪初,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宋杂剧和金院本,如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赵氏孤儿大报仇》等作品。
昆曲传统剧目

昆曲传统剧目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剧目。
以下是一些昆曲传统剧目的相关资料。
1. 《桃花扇》《桃花扇》是昆曲中的经典之作,由明代文学家李时中所著,讲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
剧中唐明皇深爱杨贵妃,为了与其相见,亲自冒险去杨贵妃的家乡。
剧目中的音乐和唱腔极具特色,以独特的声腔表达恢弘的场景和深情的爱情。
2. 《牡丹亭》《牡丹亭》是昆曲中的又一经典之作,由明代文学家汤显祖所著。
剧中讲述了幕末李煜与柳永的爱情故事。
剧目以细腻的情感刻画和动人的音乐表达,表现出了昆曲独特的艺术魅力。
3. 《长生殿》《长生殿》是昆曲中一部悲剧,讲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禁恋,以及最终的悲惨结局。
剧目中以宏大的场景和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展现出了唯美的艺术效果。
4. 《西华山》《西华山》是昆曲中一部以历史题材为背景的剧目,讲述了汉朝时期刘邦攀登西华山的故事。
剧目以形象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精彩的唱腔,展现了刘邦的智勇和聪明才智。
5. 《何文秀》《何文秀》是昆曲中一部以宋代文人何文秀为主角的剧目,讲述了他与贵族女子韦小宝之间的爱情故事。
剧目中以优美的音乐和情感丰富的唱腔,展现出了昆曲的独特魅力。
6. 《红楼梦》《红楼梦》是昆曲中的一部话本剧,改编自曹雪芹的同名小说。
剧目以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为基础,以昆曲的表演形式表达了小说中的深刻情感和复杂关系。
7. 《汉宫秋》《汉宫秋》是昆曲中的一部宫廷剧,讲述了西汉时期太后与诸候之间的纷争和权力斗争。
剧目以壮观的舞台场景和情感激烈的唱腔,展示了宫廷剧的庄严和紧张氛围。
以上是部分昆曲传统剧目的相关参考内容。
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之一,这些剧目不仅在剧情上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在音乐、唱腔等方面也有独特的表现形式,给观众带来了艺术的享受。
希望以上资料能为您提供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戏曲欣赏资料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戏曲欣赏》学习资料一、中国传统音乐中国传统音乐一般指1898年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前存在于中国音乐生活中的具有一定流传时间和民族特色的音乐,包括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
传统音乐是与新音乐、现代音乐相对而言的概念。
新音乐指20世纪初学堂乐歌产生以来,学习西方音乐创作技法创作的体现中国人思想情感的音乐,主要包括专业音乐作品和体现时代精神的革命音乐作品;现代音乐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习西方现代创作技法创作的音乐,主要包括活跃在国内外的华人音乐家创作的现代音乐作品。
二、戏曲艺术戏曲是中国传统的音乐戏剧,是集文学、音乐、舞蹈、武术、杂技、表演、舞台美术等多种艺术手段于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
我国的戏曲与希腊的悲、喜剧和印度的梵剧并列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
戏曲以音乐为基本表现形式(声乐、器乐伴奏两部分)适应并体现戏剧性的要求,与戏剧表演密切配合。
三、戏曲音乐继承集合了民间歌曲的抒情特征和说唱音乐的叙事特长。
(一)构成因素:声乐方面的唱腔和念白,器乐文武场面的伴奏和各种过场音乐,声乐居于主导地位。
1、戏曲唱腔大致分为三种类型:抒情性唱腔、叙事性唱腔、戏剧性唱腔(散板)。
2、戏曲乐队分为“文场”和“武场”两组,“文场”指管弦乐部分,“武场”指打击乐部分(包括唢呐),合称“文武场”,也叫“场面”。
(二)剧种与声腔:1、剧种是根据产生、流行地区、民族特色、艺术特色等因素划分的戏曲种类。
2、声腔是指具有一定音乐特征的腔调,包括与其相关的表现形式和手法。
如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明清以来流传最广泛的四大声腔)等。
一种声腔系统不止一个剧种,一个剧种也可以使用多种声腔系统。
(三)戏曲唱腔的结构形式:分为曲牌体和板腔体两类。
1、曲牌体又称曲牌联缀体或曲牌联套体。
2、板腔体又称板式变化体(包括调性、旋律、节奏、速度等方面的变化)。
四、昆曲艺术与昆曲音乐(一)昆曲艺术昆曲原称昆山腔,是元代后期产生的南戏四大声腔之一,明代由戏曲音乐家魏良辅进行改革,改革后的昆腔委婉细腻、擅长抒情,有“水磨调”之称。
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
明清时期最为盛行,对中国戏曲影响深远,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它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基础深厚,剧目丰富。
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
昆腔有南昆、北昆两大流派。
南昆流行于江南、浙北一带,北昆流行于北京、河北的保定、高阳一带。
南昆风格柔美秀丽,多用于爱情题材,北昆风格豪放激昂,多用于刻画英雄人物。
(二)昆曲音乐1、四大声腔:(1)明代南曲系统的四大声腔:余姚腔(浙江)、海盐腔(浙江)、弋阳腔(江西)、昆山腔(江苏)。
(2)清代前期地方戏曲四大声腔:昆山腔(南方)、弋阳腔(北方)、柳子腔(东部)、梆子腔(西部)。
(3)明清以来影响最广泛的四大声腔: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
2、主要板式:昆腔有散板、干板(1/4)、一眼板(2/4)、三眼板(4/4)、赠板(8/4)等板式。
3、伴奏乐器主要伴奏乐器有笛、箫、笙、唢呐、琵琶、三弦、月琴、打击乐。
后加入高胡、二胡等拉弦乐器。
4、作家、传奇(1)第一部昆腔传奇是明代梁辰渔的《浣纱记》。
(2)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又称“”)《紫钗记》、《还魂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
(3)洪昇的《长生殿》。
(4)孔尚任的《桃花扇》。
(5)李玉的《千忠戮》(千忠禄)。
(三)《牡丹亭》1、概况《牡丹亭》创作于1598年,原名《还魂记》,是明代剧作家的代表作“临川四梦”之一,描写南安太守之女杜丽娘和贫寒书生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其思想性和艺术性超过元代杂剧名作《西厢记》(约创作于1295——1307年间),据载“《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原剧共55出,后为适应昆腔演唱,汤显祖同年进士吕玉绳按昆腔音律作了改定,遭到汤显祖多次异议。
但近代以来流行演出版本多为改本。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别署清远道人。
临川(今属江西)人。
他的艺术贡献享誉世界,被誉为“东方的”。
他强调“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主张文章要有灵性。
2、欣赏版本青春版《牡丹亭》,由当代旅美着名作家、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白先勇先生作为主要组创人员。
全剧根据汤显祖“情至”、“情真”、“情深”的创作理念和线索,将55折原本精致删减为“梦中情”、“人鬼情”、“人间情”三本共27折。
由苏州昆剧院“小兰花班”青年演员沈丰英饰演杜丽娘、俞玖林饰演柳梦梅。
五、京剧艺术与京剧音乐(一)京剧艺术1790年,徽班(三庆班)进京为乾隆皇帝祝寿,之后留在北京,吸收京腔、秦腔、西皮等各种声腔,形成京剧。
经过众多艺人和表演艺术家的不断努力,逐渐成为表演体系较为完善、行当流派异彩纷呈、唱腔音乐精致考究、保留剧目丰富多样、传播盛行大江南北的“国粹”。
1、三次合流(1)徽秦合流:乾隆年间,徽班(徽调二黄)吸收京腔和秦腔,是第一次合流。
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合春。
(2)徽汉合流:道光年间,湖北汉调艺人兼唱西皮与二黄的“楚调”与徽剧融合,是第二次合流,西皮与二黄结合,称“皮黄戏”。
(3)京剧形成:同治、光绪年间,着名演员对皮黄戏进行改革,吸收昆曲、徽调、汉调、秦腔、京腔等因素,唱腔细腻华丽,表演上文武兼备,不断形成各行当的流派纷呈、风格各异。
2、行当划分:(1)生:老生、武生、小生、红生、娃娃生;(2)旦:青衣、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3)净:铜锤花脸(正净)、架子花、武净、武二花、油花;(4)丑:文丑、武丑。
3、京剧发展史上的几位着名演员:(1)程长庚(安徽)、张二奎(北京)余三胜(湖北)。
(2)谭鑫培(老生)、王瑶卿(青衣)。
(3)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
(4)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奚啸伯、杨宝森*周信芳(麒麟童)(二)京剧音乐1、主要声腔“皮黄腔”:以“西皮”和“二黄”两种声腔为主的戏曲声腔,兴起于安徽、湖北一带,清代中叶流传全国。
西皮曲调风格刚劲、高亢,旋律起伏大,节奏丰富多样;二黄曲调风格流畅、平和,旋律、节奏较平稳。
2、辅助声腔:吹腔、四平调、高拨子、南梆子等。
3、主要板式:原板、慢板、流水板、散板等。
4、主要伴奏乐器:京剧文场“三大件”是京胡、京二胡、月琴。
(三)《白蛇传》上海电影制片厂1980年拍摄,创建国以来戏曲电影观众上座率最高记录。
该片于1981年获第五届大众电影百花奖,并被文化部评定为最佳戏曲片奖,即荣获国家的最高政府奖。
编着:田汉(1898——1968),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诗人、剧作家,原籍湖南长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词的作者。
导演:傅超武(1921——1992),着名导演,电影艺术家,山东昌邑人。
主演:李炳淑(1942——),上海京剧院一级演员,安徽宿县人,被誉为“国戏后起之秀”、“六十年代涌现出来的杰出梅派青衣”。
方小亚(1945——),上海京剧院的一级演员,上海戏剧家协会会员。
专攻武旦,文武兼备。
一、评剧艺术与评剧音乐(一)评剧艺术评剧是我国北方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之一。
形成于清末民初,约有70年的历史。
最初源于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流行于河北农村。
后来又吸收东北地区的“蹦蹦腔”,故早期也称为“落子”、“蹦蹦”。
早期为二人对口演唱。
后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吸收河北梆子的“武场”音乐和滦州影戏、乐亭大鼓以及京剧的唱腔及表演,形成了“唐山落子”,后称为“奉天落子”,20世纪30年代后称为“评剧”,即“平腔梆子戏”。
在评剧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民间演员、剧作家成兆才创造了许多新腔,并创作、改编了一百多部剧目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评剧原分为东路和西路两派。
东路在今天较为盛行,主要流行于河北和东三省。
西路又叫“北京蹦蹦”,是在东路评剧梆子、老调的影响下形成的。
其腔调高亢,板式丰富,别具一格。
目前濒于绝迹。
1、行当划分:基本与京剧相同。
2、着名演员:白玉霜、小白玉霜(白派);喜彩莲;爱莲君(爱派);新凤霞(新派)、赵丽蓉、张德福、魏荣元等。
3、经典剧目:(1)传统剧目:《花为媒》、《秦香莲》等。
(2)新编剧目:《刘巧儿》、《杨三姐告状》等。
(二)评剧音乐1、唱腔、板式:评剧唱腔是板腔体,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种板式。
2、伴奏乐队:评剧的伴奏乐队是20——30人左右的小型民族乐队编制,主要伴奏乐器为板胡。
(三)《花为媒》原着成兆才(1874—1929),电影版剧本改编吴祖光(1917—2003),由中国评剧院一团演出。
主要演员有新凤霞(饰演张五可)、李忆兰(饰演李月娥)、赵丽蓉(饰演阮妈)、张德福(饰演贾俊英)。
七、越剧艺术与越剧音乐(一)越剧艺术越剧,形成于浙江嵊县一带的说唱形式“落地唱书”。
1906年(清光绪32年)演变为戏曲形式,称为“小歌班”、“的笃班”、“绍兴文戏”等,主要在农村演出。
演员主要是半农半艺的男性,故也称为“男班”。
1925年(民国14年)9月17日,在上海《新闻报》的演出广告中首称“越剧”。
1928年(民国17年),全部由女性演员组成的“女班”在上海迅速走红,至1941年(民国30年),女子班社数量猛增达36个,男班最终因传人匮乏而被女班所取代。
之后,越剧在唱腔、表演、舞台美术等方面都得到了较高程度的提高和发展。
1950年4月12日,上海在解放一年后,成立了华东越剧实验剧团,成为上海第一个国家剧团。
1955年3月24日,正式成立上海越剧院。
同时,一批民办剧团也活跃在上海的越剧舞台上,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20世纪50、60年代,是越剧发展的黄金时期。
为了广泛培养越剧后继人才,1954年秋,华东戏曲研究院开设了演员训练班,之后改建为上海市戏曲学校,招收越剧男女学员60人。
1959年毕业后,分配到上海越剧院组成男女合演的实验剧团,有计划地从事男女合演探索。
1956年,上海市戏曲学校开设越剧音乐班。
文化大革命期间,越剧未免于难。
一些着名演员和剧界人士遭到四人帮迫害,越剧被迫停演。
文革后,越剧得到复兴。
培养出一大批非常有才华的越剧演员,编演出一大批经典的剧目,出访世界各国,获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
1、着名演员:旦角:施银花、姚水娟、筱丹桂、袁雪芬、傅全香、尹桂芳、王文娟等。
小生:范瑞娟、徐玉兰等。
2、经典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孔雀东南飞》、《碧玉簪》等。
(二)越剧音乐1、唱腔:越剧唱腔是板腔体,主要有尺调腔、弦下腔、六字调等。
2、伴奏乐队:越剧的伴奏乐队是20——30人左右的小型民族乐队编制,主要伴奏乐器为越胡。
二、《梁山伯与祝英台》越剧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彩色电影,上海电影制片厂1953年底拍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