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舜禹禅让制

合集下载

那些一直被误解的历史,原来尧舜禹并不存在禅让,而是残酷的夺权

那些一直被误解的历史,原来尧舜禹并不存在禅让,而是残酷的夺权

那些一直被误解的历史,原来尧舜禹并不存在禅让,而是残酷的夺权那些一直被误解的前史,本来尧舜禹并不存在禅让,而是严酷的夺权!春秋战国时期开端传播的一则远古传说:部落酋长尧、舜、禹之间的“禅让”故事,可能是中华文明中最温情脉脉、最心旷神往的政治神话。

《墨子·尚贤》说得较为简略:尧为皇帝时,舜仅仅一介农民,因有贤名之故,被尧选为自个的接班人,“立为皇帝,使接全国之政。

”《孟子·万章》说得稍有情节:舜相尧二十有八载,尧荐舜于天。

尧崩,舜避尧之子而不即位,全国诸侯不朝觐尧之子而朝觐舜,由是人心所向,舜践皇帝位。

后舜荐禹于天,十七年而舜崩,禹避舜之子回故城,但公民愿遵守禹,禹遂即皇帝位。

后禹又荐益于天,七年而禹崩,益也避禹之子启,但是,公民不肯跟从益而愿跟启,启便为皇帝。

有评论曰:“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

”《吕氏春秋·去私》讲得十分简练:“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

”《史记·五帝本纪》归纳了《尚书·尧典》诸书的内容,对此故事作了体系而生动的叙说:尧先咨询“四岳”谁能接任皇帝之位?“四岳”引荐了民间有孝名的舜,尧所以对舜作了屡次调查,舜的言行和能力使尧很是满足,所以把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尧老身后,舜践皇帝之位。

此后,舜禹之间的禅让,故事情节大致与《孟子》一样……在咱们的前史教科书中,尧舜禹的“禅让”享受着极高的美誉,不仅是历代托古改制的最佳借口,还是诸侯篡位的遮羞布,更被称为古代的“民主”先声。

本来,任何一个人的上位,都是利益集团内部奋斗和妥协的成果,从尧舜禹三人的联系,咱们也可窥见如今“民主”的一角。

自黄帝打败炎帝和蚩尤,替代神农氏登顶帝位以后,皇帝位一向在其家族内部传承。

黄帝传位给他孙子高阳,也即是帝颛顼。

高阳死后,帝位被他的“族子”也即是皇帝的曾孙高辛所得,这即是帝喾。

帝喾死了以后,他那个叫“挚”的儿子继位,因办理不善,被大臣们免除,他弟弟放勋上位,也即是尧。

中国的尧舜禹禅让制度

中国的尧舜禹禅让制度

中国的尧舜禹禅让制度中国的尧舜禹禅让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一种政治传统,以三位传说中的伟大领导者尧舜禹为代表。

它是一种特殊的传承方式,以和平过渡权力为核心,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独特之处。

本文将全面分析中国的尧舜禹禅让制度,探究其历史背景、实施方式及影响等方面。

第一部分:历史背景中国尧舜禹禅让制度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据史学家的研究,古代中国一直存在以世袭制为基础的统治制度。

然而,由于世袭制的弊端逐渐显现,中国古代政治家开始思考一种更加合理的权力传承方式。

尧舜禹作为中国殷商时期的神话人物,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典范。

他们在位期间,以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治理国家,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正是受到了尧舜禹的影响,中国古代政治家们开始推崇禅让制度,将其视为一种和平权力过渡的理想方式。

第二部分:实施方式尧舜禹禅让制度的具体实施方式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个人层面和国家层面。

在个人层面上,尧舜禹禅让制度要求君主或领导人在任期满或力不从心时,主动让位给合适的继任者。

这种主动的权力交接方式体现了贤能之人的自觉和无私。

通过禅让制度,继任者得到了充分的准备时间和机会,以保证其能够胜任国家的治理工作。

此外,禅让制度还能够避免因权力争夺而导致的内乱和混乱,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了保障。

在国家层面上,尧舜禹禅让制度要求国家领导层通过一系列的程序和仪式,将权力正式交接给继任者。

这些程序包括宴会、祭祀、册封等,旨在彰显继任者的地位和合法性。

通过这种形式化的权力交接,国家能够传递出一种稳定和有序的政治信号,增强国内外人民对国家的认同和信心。

第三部分:影响中国的尧舜禹禅让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禅让制度使得权力传承更加稳定和和平。

相比起世袭制和暴力更迭,禅让制度强调了合法性和合规性,使得国家更加有序和稳定。

其次,禅让制度为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正是受到尧舜禹禅让制度的启发,中国古代政治家们开始思考权力过渡的理论和制度,逐步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统治方式。

禅让制是什么制度

禅让制是什么制度

禅让制是什么制度禅让制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指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下面是有禅让制是的制度由来,欢迎参阅。

禅让制是的制度由来著名的华夏始祖首领尧舜禹便是以这种方式来当上部落首领的。

禅让制通常是自愿的,也应该是自愿的,不过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也有所谓的禅让皇位的,不过这是强迫的,最著名的就是三国时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强迫汉献帝让位,还有西汉的王莽篡权,这也是禅让的一种,因为不是以血缘关系为依据来继承权利的,不过都不是自愿的,所有就不算真正的禅让。

禅让制的方式理论上让所有部落的成员都有机会当部落首领,只要自己足够优秀,名声足够好就行,看上去是一种非常民主的选举方式,所有儒家非常推崇这种方式,认为这是天下一统,万姓一家的最民主的方式,但是实际上这是一种非常不可靠的权力继承方式,因为这是以品德为标准的选举方式,但是品德本身就是一个模糊的不可靠的衡量手段,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标准,所以很容易暗箱操作,来谋取私利,而且缺乏权力的监督机制。

最重要的是仅仅依靠一个人的品德就能治理国家也是非常不可取、不可靠的。

禅让制的特点禅让制看起来很美好,因为表面看起来人人都有机会当部落首领,也可以选举自己看中的首领,具有一定的民主性。

而且这种制度是以品德为选择依据的,而不是以血缘为标准的,也就是说要想当上部落首领首先要有一个好名声,至少要让大家都知道你才行,这在通信不发达的古代也是很难做到的。

不过这看起来很美好很公平很民主的制度,其实蕴藏着很大的,因为实际上部落的管理权掌握在少数贵族元老手中,他们通过部落联盟会议来选举部落首领,实际上权力只在少数范围内流传,普通百姓是不可能有机会参与选举与被选举的,这也预示着禅让制的崩溃。

而且禅让制只存在于传说中的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时期,因为那时候社会生产力很低下,人口也少,人们为了生存,只能以部落联盟的形式聚居在一起,选择一个大家公认的有才能、有品德的人来管理部落的各种事物,而且以品德来衡量一个人本身也是有风险的,因为这个标准很模糊,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

中国古代测评思想

中国古代测评思想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和测评思想一、人才素质测评在中国的起源1、尧舜禹时期——禅让制●特点由首领主持实施,以贤能为标准,用实绩来测评被测者,通过让位的办法来评选首领。

《尚书·尧典》篇有这样的记载:尧晚年选择继承人时,对舜进行了反复地考察,包括妻以二女“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入山林川泽”,“试舜五典百官”等,“乃知舜之足授天下”,决定“使舜摄行天下政”。

舜选拔接班人时,首先考察了鲧,而鲧治水不利被淘汰出局;舜随即令禹继承父亲的工作,结果禹在治水的过程中,既显示出“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奉公美德,又有疏而非堵、成功治水的智慧,得到舜的信任,最后让位于禹。

●历史意义选贤能与让贤才,是同原始公有制和生产力相适应的考选制度,虽然理论是朴素的,方法是原始的,内容是简单的,但对整个中国的用人史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毛泽东同志指出:“在我国民族的历史上,历史是有两条用人路线,一条是‘任人唯贤’,另一条是‘任人唯亲’。

”选贤能德才是在我国历史上“任人唯贤”的起点,从此唯贤与唯亲的斗争,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贯穿于我国人才考核选拔的文明史。

2、夏商周时期(1)射御选材●特点以射箭为主要测评方式,还包括智力技巧的测验。

《礼记.射义》篇记载:“古者,天子以试射选诸侯、卿、大夫、士。

射者,男子之事也,因而饰之以礼乐也。

”“天子之制,诸侯岁贡士于天子,天子试之于射宫。

其容体比之于礼,其节比之于乐,而中多者得与于祭;其容体不比于礼,其节不比于乐,而中少者不得与于祭。

”这就是说,天子通过试射选官,不仅要看被测者射中多少,还要看其行为是否合乎礼仪、动作是否合乎乐律,这样多维共测、综合评价,最后决定是否录用。

(2)宾兴制●特点召集乡里众民,把最具贤与能的人推选出来担任官职。

整个推选工作由大司徒主管,乡大夫组织,乡吏先向众民明确贤与能的标准,而后以宾客之礼敬贤,并进行兴贤选能的工作。

乡举里选三年一次,谓之“大比”。

宾兴制推选标准是“乡三物”,具体内容是“六德”、“六行”、“六艺”。

中国行政史名词解释

中国行政史名词解释

中国行政史名词解释第一章夏商西周1、禅让制:尧舜禹时代部落联盟推选领袖的制度。

相传四岳推举舜为尧的继承人,尧对舜三年考核后让舜作自己的助手。

尧死后舜继位。

后四岳又举治水有功的禹。

2、宗法制:从原始社会后期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西周时形成严密的政治制度。

核心内容是维护父权的基础上,确保嫡长子继承的世袭特权。

嫡长子为“大宗”,庶子分封为“小宗”,小服大,借以维护各级“宗子”为中心的宗法统治。

3、西周分封制:西周初年,统治者把大规模的土地连同居民分赏给王室子弟和功臣,建立西周的属国。

这些封地叫诸候,诸候在其封国内,又将大部分土地分封给子弟卿大夫,作为“采邑”。

卿大夫再分作为“食地”,此为大分封。

利用血缘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原则。

建立了天子、诸候、卿大夫之间的严格隶属关系和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王权集中。

它是我国从方国林立走向专制帝国的必经历史阶段。

当然,也导致了长期的诸候争霸战争。

4、乡遂制度:西周时期的地方基层社会组织。

乡是国人居住之地,遂为野人居住之所。

国的范围指国都及共近郊,划分为若干乡采用五家为比,五比为闾,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比、闾、族、党、州、乡)。

边远农村地区衽遂制,即“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赞,五赞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邻、里、赞、鄙、县、遂)分别设“邻长、里胥、赞师、鄙正、县长和遂大夫”。

基层行政组织的蓝本。

第二章春秋战国1、家臣制:西周分封制下卿大夫所采用的人事组织管理制度。

分封制中卿大夫是最底层,再往下便是同一血统但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国人“士”。

卿大夫治国,国被称为“室家”,所以其官员被称为家臣,与卿大夫不同,无世袭,职位由卿大夫任命,并可随时免除,呈现雇拥关系和臣仆性质。

食邑则相当于后世的官员俸禄,两者均不能世袭,家臣制已具备后世官僚制度的雏形。

2、郡县制:战国时,各国推行一种中央集权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萌芽于春秋。

秦晋楚等国把兼并来的土地和小国改设为县,由群主直接控制。

尧舜禹禅让的真实情况:舜逐尧,禹杀舜,真相就是这么残酷

尧舜禹禅让的真实情况:舜逐尧,禹杀舜,真相就是这么残酷

尧舜禹禅让的真实情况:舜逐尧,禹杀舜,真相就是这么残酷在漫长的帝王时代,史官们喜欢将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吹捧得无比高尚,殊不知它只是宫斗的"遮羞布"而已,充满赤裸裸的谎言,远没有想象中那般温情脉脉。

其实,关于"禅让"的真实面目,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被荀况、韩非等人看穿,其中韩非论述道:"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见《韩非子·说难》),真可谓一语中的!尧被舜囚禁,被迫"禅让"在尧的时代,神州大陆遍地洪荒,大水泛滥,因为舜治水有功,尧就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了舜,希望舜好好努力帮忙治理天下。

尧在位的晚期沉迷于修仙,逐渐将摄政权交与了舜,然而舜却开始消除尧的势力开始打造自己的班底。

在尧决定将王位传给太子丹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已经被架空了,舜已经接管了天下大权。

舜直接囚禁了尧和太子丹,授意给朝臣催促自己上位,最后才以"禅让"之法坐上宝座。

天道轮回,舜被禹夺权,流放死于苍梧之野舜即位后将尧手下几个重要的官员全部流放或者杀掉,共工流放到幽州,欢兜流放到崇山,三苗驱逐到三危,而鲧流放到了羽山,最后再暗中一个一个除掉,坐稳天子宝座。

天下洪水泛滥,舜不得不启用世代治水的大禹,但是因为大禹是鲧的儿子,舜对他有杀父之仇,因此一直防范着大禹,大禹在舜的旁边时总迈着小步走,连大气都不敢出。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不是没时间回家,而是不敢回家,要知道当时舜一直防着大禹,大禹怕自己的身边有人监视,怕进了家门以后回来家就不见了,哪里敢回家,只得忙着治水。

舜虽然要防着大禹,但是治水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调用这些东西都需要有足够的权力才行,因此他不得不下放权力给大禹。

大禹也开始走上了舜的老路,掌控舜朝的人力物力,打造自己的班底,架空舜,在时机成熟的时候软禁太子商均,授意天下诸侯请他上位,名正言顺"禅让"得天下。

历朝各种制度

历朝各种制度

中国古代的各种制度:
(1)禅让制:大约出现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度的尧舜禹时期,是传说中的部落联盟明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2)世袭制:公元前2027年,禹子启以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奴隶制王朝。

这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阶级独立的产物,体现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和社会的进步。

此后历代帝王都实行世袭制。

(3)分封制:分封制是建立在井田制的基础上的政治统治形式。

西周时实行其目的是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实质是西周王朝土地垦殖区域的扩大。

春秋争霸战争中奔溃。

(4)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该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

其理论来源于战国时期发家代表韩非子的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

它建立与秦朝,西汉的以巩固,隋唐时进一步完善,北宋时得到加强,元代有新发展,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5)刺史制度:汉朝实行的监察制度。

也谈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度

也谈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度

也谈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度历史教材第一册第三课第三子目“尧舜禹的‘禅让’”是这样叙述的:传说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为什么用了“传说”两字?甲骨文是我国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文字发明以前,人类的历史靠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成为古史传说,古史传说中描述的远古时代被称为传说时代。

尧舜禹时期便属于我国的传说时代,历史是非常严谨的一门学科,教材的叙述,尊重了历史。

尧舜禹“禅让”的传说,最早见于《尚书》,先秦诸子中的《论语》《孟子》《荀子》《韩非子》也有关于他们的记载,最详细的记载当见《史记·五帝本纪》。

尧舜禹时期,我国处于原始社会后期,生存环境恶劣,部落之间战争不断。

《韩非子·五蠹》记载:“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麑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

”住的是茅草房,吃的是粗食,喝的是野菜汤,冬天穿鹿皮,夏天穿葛衣。

史书也有记载尧攻打苗蛮的传说:“尧南攻战于丹水之浦,无结果;舜南征苗蛮,‘道死苍梧’”。

夏禹王权确立后,大举南攻,才征服了苗蛮。

由于尧舜禹时期生产力落后,因此人们需要推举出贤能公正的人当首领,以带领大家抵御外来的侵袭,进行生产劳动和平均分配食物。

那时候,部落之间组成联盟,设联盟会议,各氏族部落的首领都是会议的成员。

相传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为继承人。

舜年老后,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就是“禅让制”。

“禹时期,生产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私有财产更多了……禹也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

”(见历史教科书)。

禹建立夏朝后,为了加强他的统治,把全国分为九州,各州都要向禹王缴纳贡赋。

禹的儿子是启,“禹在位时,他的儿子启已有强大的势力。

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见历史教科书)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社会的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导》第一章补充资料库(二)
禅让制度:中国人一说到古圣贤王,就是尧、舜、禹、汤、文、武这六位。

其实那个时候他们也谈不上什么国王,都属于部落联盟酋长的级别,只不过特别文明,不吃人肉,统治者之交也和平共处,大公无私,采用“禅让制”的方式,交接权力,即通过部落联盟民主推选担任首领的方式。

尧和舜都是传说中远古时代的明君。

相传尧在位70年后想禅让帝位,就人选问题征求四岳的意见,四岳一致推举颛顼(zhuān xū)的后代舜。

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又让九个儿子和他共处,以便进一步了解他。

舜能够使二女恭行妇道,使九男更加敦厚谨敬。

尧让舜做各种事情,舜都能办好,于是尧推荐舜代自己主持政事。

摄下之后,舜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得到了百姓的普遍拥戴。

尧死三年后,舜就天子之位,这就是尧舜禅让。

这个传说反映的是史前时期存在着的事实,属于原始社会民主制度的遗风。

品德高尚的尧,为了天下人的利益,没将王位给自己无德无能的儿子——丹朱,而是禅让给有着非凡智慧的舜,尧看中的是舜在处理家庭矛盾方面的本事,在暴戾的“顽父”、后妈“嚣母”和用心歹毒的弟弟“傲象”三人联合起来通过纵火焚屋、掘井填埋这些挖空心思的方法要害死他的环境下,舜第一是屡屡逃脱,证明了他智商突出;第二是既往不咎,仿佛事情没发生过一样孝悌两全,从而证明了他情商超卓。

再加上政务功绩斐然,名声大好,尧觉得舜是块好料,就把他给提升了。

于是唐尧和虞舜成了禅让制的第一实践者;
舜又以同样的方式传位给禹,而没有给自己的儿子商均。

禹因治水成功,威望大增。

他把全国划为“九州”(九州指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传说夏禹铸了九个鼎,成为夏、商、周三代传国的宝物,是我国传说中的上古行政区划。

相传禹年老时,推荐皋陶(gǎoyáo)为继承人。

皋陶虽有威望,但英年早逝。

禹又禅让给了伯益。

禹死以后,伯益按照传统,躲在另一个地方表示谦让,由各氏族部落决定继承人。

由于伯益的威望和权力都比不上禹的儿子启,启轻而易举地继承了禹的位置。

从此禅让制度废除,开始了“家天下王位传子制度”。

(丹朱((启夏朝
“选贤不选子”——禅让制度兄终弟及”——王位传子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