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一直被误解的历史,原来尧舜禹并不存在禅让,而是残酷的夺权
尧舜“禅让”是胡扯

尧舜“禅让”是胡扯尧舜“禅让”是胡扯根据远古传说,夏朝以前是禅让制,帝尧年老之时让位于自己选中的接班人舜,舜年老再让位于治水有大功的禹,于是尧和舜都被尊为大公无私的圣人。
但到了大禹年老之时,却打破了这一规矩,他把“老大”的位子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而没有像他的两个前任那样让位给没有血缘关系的“圣贤”。
于是,大禹这种“家天下”的作法就遭到了质疑,甚至影响了自己的光彩形象。
其实这种结果的发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当然也与禹个人的努力有很大的关系。
说它是历史的必然,是因为尧、舜时期处于母系社会末期,部落的大权还掌握在女人手中,由她们组成议会,尧和舜就是议会选举的结果;而到了禹的时代,社会形态已经开始向父系社会转化,男权已经占据人类社会的统治地位,母系议会选举的作用也就不大了。
在母系社会时期,根据战争、劳作等工作对体力的需要,使像尧、舜、禹等男人成为部落的头领。
不过他们却是由氏族评议选出,而氏族评议会的大权却掌握在女子手中,她们可以选举尧舜担任部落头领,同样也有权罢免他们。
在那样一个时期,不是他们不想把位子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他们没有这个权利。
退一步说,他们恐怕也不知道自己的儿子是谁,因为儿子们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他们把种子撒在了何方,自己也不见得清楚。
在各类传说中,我们只了解到黄帝之母叫附宝,帝尧的母亲叫庆都,帝舜的妈妈叫握登,帝禹他娘叫修己,都没有提到他们的父亲。
后来虽然也有一些传说替舜创造了一个父亲叫戥叟,替禹创造了一个父亲叫鲧,但这也只能意味着是舜、禹之母的主夫,而非唯一的父亲,或者不能说是他们的亲生父亲,只是名义上的爹而已。
也正因为这个缘故,所以传说中谓黄帝之生乃其母感北斗之大电,尧之生乃其母感三河之赤龙,舜之生乃其母感姚墟之大虹,禹之生乃其母感贯昂之流星,都没有说明是跟交配才生的他们。
在这些传说中还明显地指出当时的社会经济内容:“牛羊,父母;仓廪,父母;干戈,朕;琴,樽,朕”。
也就是说,在禹之前的人类社会,是畜群公有,谷物公有,武器私有,娱乐器物私有。
历史趣谈尧舜禹的禅让 是事实还是被后世美化的传说?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尧舜禹的禅让是事实还是被后世美化的传说?
导语:大约在四千年前,我国实行过被后世传为美谈的“禅让制”,它反映了原始社会晚期,在部落联盟内推举首领的一种制度。
尧、舜、禹“禅让”的传
大约在四千年前,我国实行过被后世传为美谈的“禅让制”,它反映了原始社会晚期,在部落联盟内推举首领的一种制度。
尧、舜、禹“禅让”的传说,就是我国历史进入阶级社会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例子。
许多人对这一事情深信不疑,连教科书上也将“禅让制”作为原始民主制加以推崇。
然而,历史真的是这样吗?“禅让制”虽然体现了一定的民主性,但绝非人们想象中那么完美。
从某种意义上讲,“禅让”中也带有强迫和流血的味道。
传说在远古时代,有三个大的氏族部落先后进入黄河中下游地区:西方的炎帝部落,东方的夷人部落,西北的黄帝部落。
他们为了争夺生存地区进行了一系列斗争,最后结成了强大的部落联盟。
部落联盟里,设有一个联盟议事会来管理日常事务。
各氏族部落的首领都是议事会的成员,议事会设有首领一至二人,具体执行议事会做出的决议。
除主持祭祀、管理政事,解决联盟内的纠纷外,还有权决定对外战争与媾和。
议事会首领的产生和继承,由参加联盟的各氏族部落首领推举。
由于这种制度产生在原始社会末期,特别是尧、舜、禹“禅让”的传说,是产生在我国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阶段,那么联盟首领的推举,就不可能没有斗争。
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在部落联盟议事会上提出后继人的问题时,讙兜推荐共工,尧虽不同意,还是让他担任工师之职,以考验其才能,结果不行,大家又才推荐舜。
生活常识分享。
“禅让制”纯属虚构禹夺帝位舜晚景凄凉

“禅让制”纯属虚构禹夺帝位舜晚景凄凉关于尧、舜、禹之间的关系,《尚书》中的《尧典》、《舜典》、《大禹谟》,《论语》以及《孟子》等书都有记载,但第一次明确认为三者为禅让关系的是《孟子》:“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
……孔子曰:‘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
’” 从此,禅让制度成为中国政治史上的美谈,一直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而我们认为,所谓的尧、舜、禹禅让,完全是虚构,根本就不存在。
禹通过政变方式夺取政权如果说尧舜之间的矛盾是温和的话,那么舜禹之间的矛盾就十分尖锐了,因为在他们之间,不存在任何血缘关系。
证明舜、禹之间斗争的资料有二,一是《尚书》、《史记》的记载,一是舜帝南巡死于外地的传说。
还原现场:舜和禹在朝堂上的激烈交锋第一个证明资料:《史记》和《尚书》的记载。
关于《史记》和《尚书》的记载,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注意:首先是舜和禹是仇家。
《尚书·舜典》记载,舜即位后,惩罚了所谓的四凶: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史记·夏本纪》对此事也有记载:“禹之父曰鲧,……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
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
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
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继鲧之业。
” 在对所谓四凶的惩罚中,共工、欢兜、三苗都只是流放,只有鲧被杀,而鲧的罪名充其量不过是能力有限,治水无方,也不至于死罪。
所以屈原在他的《天问》中就为此而愤愤不平:顺欲成功,帝何刑焉?舜杀死鲧之后,又启用禹治水,则带有让禹戴罪立功的惩罚性质。
所以《列子》说“禹纂业事仇”,禹带着极其压抑的心情继承父业、侍奉仇敌。
这种不共戴天的杀父之仇,不能不在禹的心中留下永远无法抹去的深痕。
其次是两书记载了一次舜、禹等人参加的会议,而这次会议实际上是一次政变会议。
就是在这次会议上,禹联合皋陶、益,从舜的手中夺取了政权。
这次会议记录就是《尚书》中的《大禹谟》、《皋陶谟》和《益稷》,但这三篇都属于古文《尚书》,被后人视为不可靠。
最真实的禅让,舜逐尧,禹杀舜,历史的真相就是如此残忍

最真实的禅让,舜逐尧,禹杀舜,历史的真相就是如此残忍中国儒家经典之中尧天舜⽇是理想中的国家,唐尧以天下为公,不私传帝位,⽽是让给了⼤贤虞舜,但后世出⼟的《⽵书纪年》则彻底推翻了美好的禅让,书中记载,舜囚尧,尧⼦丹朱起兵攻打虞舜,失败后被放逐,舜⾃⽴为帝,虞舜是如何夺得尧帝的帝位呢,⾸先尧帝之位也是从哥哥帝挚⼿中抢来的,所以他登位之后⼀直笼络四⽅邦国,虞舜也并不是乡野村夫,⽽是虞国的太⼦,他的⽗亲患有眼疾,他掌握了虞国⼤权,这让也想让⾃⼰⼉⼦为君的后母⼗分不满,他先吹风给暮瞍,说舜要篡权,⼜⿎动⾃⼰的⼉⼦象赶⾛舜,好当虞国的太⼦,但象粗蠢,他和母亲的那些伎俩早被舜识破,舜趁机囚禁了后母和弟弟,并宣布⽗亲年事已⾼⾃⼰称君,对外⼤肆宣传后母和弟弟⼀⽽再再⽽三的要杀⾃⼰,⾃⼰如何死⾥逃⽣,并对往事既往不咎,经过宣传虞舜的形象⾼⼤起来,更主要的原因是虞国在舜的治理下也强⼤起来,四⽅邦国不敢得罪,不信也得信,尧帝对强⼤的虞国也很忌惮,将两个⼥⼉嫁给舜,这也是最早的和亲,此后⼆⼗年⾥尧帝年⽼德衰,⽽虞舜的势⼒越发强⼤,此时天下洪⽔泛滥,⽽尧帝任⽤的共⼯⽒治⽔不利,天下皆怨,趁机虞舜带兵进⼊尧都,囚禁了唐尧,挟天⼦以令诸侯,尧⼦朱起兵讨伐虞舜被打败流放丹⽔,后世称为丹朱,共⼯⽒鲧帮助丹朱对抗虞舜,也被击败,舜命和鲧⼀直不睦的祝融⽒带领族⼈杀死鲧,祝融⽕官,鲧⽔官,⽔⽕不容由此⽽来,尧帝的最⼤⽀持者被杀,虞舜再⽆顾忌,放逐尧于平阳,⾃⽴为帝,将帝尧时期的四位忠⾂⽐作凶兽,号称四凶,全部流放,任⽤⾃⼰的亲信⼋元⼋恺,彻底掌控天下,这也就是史上的虞朝,但洪⽔泛滥,各邦国⼤⾂⼀致推荐共⼯⽒鲧的⼉⼦禹来治⽔,虞舜同意了,如果禹治⽔成功舜可以安享太平,不成功还可以再次以治⽔不利的名义杀掉他,他命⾃⼰的⼥婿伯益⼀起和禹治⽔,也是监督⼤禹,⼤禹治⽔⼗三年三过家门⽽不⼊,不是不回家⽽是不敢回家,怕惹起猜忌,经过⼗三年治理,⼤禹结交天下邦国,帮助各国梳理⽔道,终于平息⽔患,此时的⼤禹实⼒强⼤,已经不在受虞舜控制,杀⽗之仇他当然没有忘记,虞舜的下场也要⽐唐尧更惨,被放逐九嶷⼭,湘西之地,这⾥在新中国解放初期还是⼟匪出没野兽横⾏的世界,七⼋千年前会是什么样⼦⼤概只有舜知道,在这⾥他作九疑之歌,登⼭北望⼤悲⽽死,他的妃⼦⼥⼉皆投湘江⽽死,他的⼉⼦商均被⼤禹封于虞,从此再不见记载,腥风⾎⾬的上古禅让和后世儒家美化过的传世典籍⼤相径庭,历史真的是任⼈打扮的⼩姑娘吗?。
真相解读-尧舜禅让的真相

真相解读——上古尧帝禅让的真相因为历史太久远了,我们没有更多确凿的文字记载去了解炎黄时代以及三皇五帝的历史,更多的是靠后来史书的补记和在神话的原型中去寻找。
《史记》的“五帝本纪”,就说了,“《尚书》独载尧以来”,那我们就从尧看起吧。
首先,要驳斥选在课文里那篇流毒甚广的《韩非子·五蠹》的观点:因为尧舜禹时代当首领非常辛苦,好处也不多,所以那时候别人都不太愿意当,所以才搞禅让,选出来的人是要为百姓服务的。
这是韩非子在想当然。
历史上最勤政的几位皇帝,秦始皇、王莽、朱元璋、雍正等,看奏折看得鹑衣百结,连睡觉都没空,苦不苦?可是他们绝对要死死握住皇位不放手。
因为除了显而易见的荣华富贵,更重要的是这个位置有掌控别人命运的权力,可以支配这个世界,这种权力欲的满足是无以伦比的,这才是最大的好处。
所以,禅让肯定不是因为没人愿意当帝王。
实际上,尧是黄帝的玄孙,在尧禅让之前,这个王的位置一直都是父子世袭,尧的哥哥死得早,估计也没有儿子,所以只能顺位给了弟弟尧。
世袭才是正常的,禅让是不得已为之。
尧曾经问臣子,谁可以继承我的位置呢。
有人说,嗣子丹朱(嗣子,说明本来是有让他继位的打算的)英明通达,不错。
尧说,不行,他人品不行。
关于尧的儿子丹朱,记载很少。
在《世本》张澍稡集补注本里有说:尧娶了散宜氏的一个女儿,名字叫做女皇的,生下了丹朱。
《太平御览》卷六三引《尚书逸篇》又云:尧的儿子丹朱总是不成材,舜就把他放逐到丹渊去做诸侯,所以叫他做“丹朱”。
《尚书·益稷》里说,丹朱为人骄傲残忍,成天只是喜欢游荡,傲狠暴虐,无所不为,不分昼夜地作恶,不肯停歇,蛮横到即使没有水也要陆地行舟,常常在家里聚众为非作歹。
这寥寥数语可靠吗?我们都知道,在上古时代,像黄帝、蚩尤、共工、鲧之类的,更像是不同部落之间的首领,打赢的人就是部落首领联盟。
像黄帝就最典型,打败了炎帝,又打败了蚩尤,大家都尊他为天子,取代了年老无能的神农氏,天下有不顺从的人,黄帝就带着大家出征,不停地征战。
尧舜禹帝位传承之谜:“禅让”与“篡夺”之外的第三种可能

尧舜禹帝位传承之谜:“禅让”与“篡夺”之外的第三种可能尧传舜,舜传禹,远古时期的这段“禅让”故事数千年来一直为世人津津乐道,甚至一度被奉为信史。
然而,到了近代,伴随“疑古”思潮的兴起,“禅让制”的真实性开始受到质疑,至今已争论了一个多世纪,仍无定论。
4200年前的这几场权力更替,其背后真相到底为何?尧舜禹之间,到底是无私的“禅让”,还是残酷的“篡夺”,抑或还存在第三种可能?“禅让”说若追本溯源,“禅让”的记载最早可见于《尚书》,尔后,《论语》、《孟子》、《墨子》等儒墨经典也肯定了“禅让”的存在。
待到司马迁撰写《史记》,同样也采纳“禅让”一说,比如《史记·五帝本纪》中就有“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
”另外又有“帝舜荐禹于天,为嗣”等记载。
然而,所有这些都只是后人在传说基础上编撰的“回溯性”文字,并非“有据可查,有证可依”的第一手证据。
就算是年代最早的《尚书》,其成书时间也不过是东周时期(公元前5世纪左右),与尧舜禹时代相隔一千六百年,两者间隔如此之久,在没有任何文字记录,更没有任何影像资料的时代,仅靠口授相传而写出的“历史”,如何能说服所有人?“篡夺”说果然,翻开与《尚书》、《论语》同时代的典籍,很容易就找到了许多截然不同的见解。
比如,韩非在《说疑》里直言:“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
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而天下誉之。
”杨朱则批判所谓的“禅让”实为心不甘情不愿的虚伪之举:”及受尧之禅,年已长,智已衰。
商钧不才,禅位于禹,戚戚然以至于死:此天人之穷毒者也……及受舜禅,卑宫室,美绂冕,戚戚然以至于死:此天人之忧苦者也。
实无名,名无实。
名者,伪而已矣。
”即使在儒家诸子中,也有相反的声音,比如荀子就曾指出:“夫曰‘尧、舜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
”除了诸子百家,史官们也并非众口一词,例如,早于《史记》数百年写成的《竹书纪年》,其记载的也是“尧为舜所囚,舜被禹流放”的“篡夺”史。
中国历史的黑洞舜逼尧禹逼舜周公篡位称王

中国历史的黑洞:舜逼尧,禹逼舜,周公篡位称王历史是一个黑洞,里面充满了被吸纳的各种混乱的物象和无声的诉说。
然而,历史的真实究竟是怎样的?历朝历代,被官方净化后的“刀笔吏”所“篡”之“史”是否完全失实?或者野鹤闲云般的稗官野史是否真的没有任何可资考证的依据?《历史的黑洞》带你探寻真相。
尧舜禅让“四说”“尧舜禅让”,是一段妇孺皆知的远古时代的政治传说。
但史书中开始有明确记载这件事的时候已是春秋战国时期。
由于已经时隔几千年,对于它的真实性当时就有人怀疑,而且历来说法不一,一般有以下四种说法。
第一,举贤说。
据说,尧十六岁就显示出了治理天下的努力,到八十六岁那年,已经年迈体衰,就叫大家推荐和选举贤能的“接班人”,大家就推举了舜。
尧为了对舜加以考察,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他。
在大家的眼里,一个眼珠里有两个瞳仁的舜是个奇人。
他母亲很早死去,父亲是个瞎子,后母愚悍,后母所生的弟弟叫象,凶横顽劣,三人合谋,总想害死舜,分掉他的财产。
象几次暗算舜,但都被舜识破,舜不但没有怪罪他们,反而对父母更加恭敬,对弟弟更加关心。
舜用高尚的品格赢得了尧的信任,尧就把治理天下的权力交给了他,自己退居一旁养老。
时光飞逝,八年后,尧去世了,舜正式做了帝王。
这就是一般历史书上所说的“尧舜禅让”的故事。
人们称这种说法为“举贤说”。
第二,畏劳说。
有一些学者则不同意以上说法,他们认为尧舜禅让没有那么严肃和神圣,只不过人们不想承担这份辛苦的职务罢了。
《庄子》一书里也记述了禅让的故事: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
又让天下于州支父子,州支的父亲推辞道:“我刚好得了忧郁症,准备治病,哪有心情治理天下?”后来,舜又让天下于善卷,善卷也拒绝了,而且还躲进深山老林里,后来竟不见踪影了。
关于许由这个人,在《高士传》中叙述得比较详细。
他说:尧认为许由有治理天下的能力和德行,就想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接受,逃避到箕山之下隐居起来。
后来,他的行踪还是被尧知道了,就派人召许由为“九州长”,许由竟然觉得这句话很脏,他跑到颍水之滨洗起耳朵来,正洗着,碰到了另一个高士巢父,他正在牵牛喝水。
禅让制绝唱:上古时尧舜禹三家争权,两千年后他们子孙又三国鼎立

禅让制绝唱:上古时尧舜禹三家争权,两千年后他们子孙又三国鼎立欧洲文明常以曾经拥有古希腊的民主政治而感到骄傲,可对于一个依靠奴隶制养活的文明来说,这种民主总是显得那么的怪异。
如果以这种角度来说的话,中国可是比古希腊更早拥有民主制度的,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名称,叫做禅让制而已。
所谓五帝时期的禅让制,归根究底其实是一种军事民主,是只存在于部落首领间的强者自由,换而言之,就是谁的拳头大,谁便具有话语权。
这种民主与香港黑帮电影中,选举话事人并没有区别,或者说是某国们总统、首相选举的前身。
并且随着《竹书纪年》的出土,让人们更加相信那是一段舜杀尧,禹杀舜,启杀益的黑暗历史。
当然了,人总喜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这种极端黑暗的记载只不过是宋朝佚失(《古本》),明朝又突然出现的今本《竹书纪年》上的孤证。
我们为什么不能抛开儒家典籍上的极光明,《竹书纪年》中的极黑暗,以中庸的思想来想象那段历史呢?更何况我们还有一段记载详尽的禅让模板可以参考,那就是三国时期,汉禅让于魏,魏又禅让于晋,也许那才是更接近于上古时期的真相。
《史记·夏本纪》记载: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
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
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
”四岳曰:“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
”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
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
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
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
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
在这段记载中,当尧寻找可以治水之人时,文中用了一个“皆”字,体现出了鲧在部落联盟中的巨大影响力。
从对话中也可以看出,尧对于任用鲧是有顾虑的,是否是害怕鲧因为治水的功绩,而对自己的地位产生威胁。
所以尧对四岳说鲧是一个违背命令,败坏同族的人,不能担任治水的重任。
但是四岳却坚持认为同辈之中没有比鲧更有才能的人了,这就显然又和尧的说法有点相悖了。
由此可见,鲧的部落在联盟中已经具有了挑战尧的实力和影响,治水是双方较量的开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些一直被误解的历史,原来尧舜禹并不存在禅让,而是残
酷的夺权
那些一直被误解的前史,本来尧舜禹并不存在禅让,而是严酷的夺权!春秋战国时期开端传播的一则远古传说:部落酋长尧、舜、禹之间的“禅让”故事,可能是中华文明中最温情脉脉、最心旷神往的政治神话。
《墨子·尚贤》说得较为简略:尧为皇帝时,舜仅仅一介农民,因有贤名之故,被尧选为自个的接班人,“立为皇帝,使接全国之政。
”《孟子·万章》说得稍有情节:舜相尧二十有八载,尧荐舜于天。
尧崩,舜避尧之子而不即位,全国诸侯不朝觐尧之子而朝觐舜,由是人心所向,舜践皇帝位。
后舜荐禹于天,十七年而舜崩,禹避舜之子回故城,但公民愿遵守禹,禹遂即皇帝位。
后禹又荐益于天,七年而禹崩,益也避禹之子启,但是,公民不肯跟从益而愿跟启,启便为皇帝。
有评论曰:“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
”《吕氏春秋·去私》讲得十分简练:“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
”《史记·五帝本纪》归纳了《尚书·尧典》诸书的内容,对此故事作了体系而生动的叙说:尧先咨询“四岳”谁能接任皇帝之位?“四岳”引荐了民间有孝名的舜,尧所以对舜作了屡次调查,舜的言行和能力使尧很是满足,所以把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尧老身后,舜践皇帝之位。
此后,舜禹之间的禅让,故事情节大致与《孟子》一样……在咱们的前史教科书中,尧舜禹的“禅让”享受着极高的美誉,不仅是历代托古改制的最佳借口,还是诸侯篡位的遮羞布,更被称为古代的“民主”先声。
本来,任何一个人的上位,都是利益集团内部奋斗和妥协的成果,从尧舜禹三人的联系,咱们也可窥见如今“民主”的一角。
自黄帝打败炎帝和蚩尤,替代神农氏登顶帝位以后,皇帝位一向在其家族内部传承。
黄帝传位给他孙子高阳,也即是帝颛顼。
高阳死后,帝位被他的“族子”也即是皇帝的曾孙高辛所得,这即是帝喾。
帝喾死了以后,他那个叫“挚”的儿子继位,因办理不善,被大臣们免除,他弟弟放勋上位,也即是尧。
这么看来,尧本来更像是宫廷政变的终究受益者。
书上说,尧由于儿子丹朱顽凶,而从民间选择接班人,他找的这自己叫姚重华,然后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他,这自己就是后来的舜。
舜呢,也由于儿子商均不肖,而从头选择大能做继承人,这次选的人咱们都知道,是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大禹的名字叫姒文命。
暂时在这儿打住,咱们来看看舜和大禹的身份。
按血缘(黄帝-玄嚣-蟜极-帝喾-挚/尧),尧是黄帝玄孙;舜是黄帝的七世孙(黄帝-昌意-颛顼-穷蝉-
敬康-句望-桥牛-瞽叟-虞舜),禹是黄帝的玄孙(黄帝-昌意-颛顼-鲧-禹)。
由此可见,尧和禹是远房朋友,而舜则是他们的玄孙,他们之间不管是谁当皇帝,都是家族内皇帝位的传
承,不存在什么传给“家外人”的“禅让”。
有人以这种排位联系,认为舜不可能让位给大禹,他们疏忽了一个简略的现实:白胡子的孙子,学步的爷爷,年纪和辈分是不搭界的。
再进一步来说,尧是真心想把帝位传给舜的么,不见得。
尧自己的帝位即是抢了哥哥的,传给舜,一则是丹朱的确烂泥扶不上墙,二则舜地点的部落有着强壮的实力,获得了各个利益集团的认可。
史书中有这么的记载:“尧崩,三年之丧毕,舜让辟丹朱于南河之南。
诸侯朝觐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狱讼者不之丹朱而之舜,歌颂者不歌颂丹朱而歌颂舜。
”舜虽让位给尧子,但手中仍有威望,诸侯仍听命于他。
所以,舜叫了一声“这都是天意”,便又重新主动地把帝位从丹朱那里夺了过来。
所以司马迁说:“夫然后之我国践皇帝位焉,是为帝舜。
”大禹承继帝位也相同如此,舜死后三年丧毕,“禹亦乃让舜子,如舜让尧子”,“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
由于,“全国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
禹所以遂即皇帝位,南面朝全国,国号曰夏后”。
和舜相同,禹也由于诸侯听他的话,而取舜子商均而代之。
疑问的关键是帝位传承到禹后,禹又把位子传给了谁呢?禹崩,把全国送给益。
禹三年之丧毕,益也想学着长辈们把帝位让给禹的儿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
这一玩,就成真了。
因素很简单,由于一是“禹子启贤,全国属意焉”;二是“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全国未洽”。
咱们能够幻想,启并不是丹朱、商均那
样的窝囊废,他的气场非常强壮,身具“乌龟之气”,而益死后却没有诸侯的拥护,成了孤家寡人,诸侯们都跑到启那儿山呼万岁去了,所以启就成了皇帝。
自启今后,除了王朝替换或个别生育因素外,帝位基本上是“兄终弟及,或父终子及”方式的近亲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