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第四节《动能和势能》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漆安慎《力学》教案第04章 动能和势能

漆安慎《力学》教案第04章 动能和势能
P.123 (3) 英国物理学家杨(T.Young)(在光的 干涉方面作出贡献)将 mv2 / 2称作能量.
(4) 热学中永动机不可能实现的确认和各种物理现象之 间的普遍联系的发现,导致了能量守恒定律的最终确立.
(5) 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最重要的贡献者是迈耶(M.Meyer) 焦耳(J.P.Joule)和亥姆霍兹(H.von.helmholtz)三位伟大的 科学家.
若 F F1 F2
则合力 F 的元功为:
dA ( Fi ) dr (Fi dr )
即合力所做的元功等于各分力所做元功的代数和.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第四章 动能和势能
⑷ 充分理解功的定义中的位移 dr :
① 更换受力点并不意味受力质点有位移,P.125
② 如果研究对象不是质点,则在力 F 的作用下,各部
F Fr
r
A F r F r cos Fr r
2. 变力的功 思想:无限分割,变曲为直
力 F 在元位移 dr 上的元功.
( r 是一有限位移)
dr m F
dA F dr F dr cos 元功的定义式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第四章 动能和势能
不管是恒力还是变力,由功的定义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Δt0 Δt dt
dt
在SI单位制中功率的单位为瓦特(W),1W=1J/s dimP=L2MT3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第四章 动能和势能
§4.2.2 利用不同坐标系表示元功
元功的定义式: dA F dr
1. 平面直角坐标系
y
Δr
r1
F Fxi Fy j
y
F
dr dxi dyj

动能和势能教案

动能和势能教案

动能和势能教案动能和势能教案1知识和能力目标:1、理解动能、势能的概念2、在实验探究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3、用能量的简单知识理解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认识动能、势能的存在2、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势能的概念3、在讨论探究实验中总结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心态,敢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及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学习重难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探究影响动能的因素教具准备:质量不同的小钢球、斜面、木块、橡皮筋、弹簧、装满沙土的透明玻璃槽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1、物体由于_________而具有的能叫动能,一切________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_______、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_______2、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__________.被举高的物体都具有____________.物体的重力势能与________和___________有关3、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__________、物体的弹性势能与物体发生__________的程度有关4、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_________二、合作探究1、动能及其影响因素学生预习课本实验、分组讨论后回答以下问题A、该实验的采用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B、在实验中通过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判断钢球动能的大小.C、在试验中如何改变钢球的速度?2、实验过程①将同一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

②将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分别从斜面的不同位置释放,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③换用质量不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让其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推动木块的距离师生共同分析总结: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3、重力势能及其影响因素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并回答以下问题A、该实验的采用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B、在实验中通过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判断钢球重力势能的大小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演示实验过程①让同一钢球从不同高度落下,观察钢球陷入沙土的深度②让质量不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落下,观察钢球陷入沙土的深度师生共同分析总结:物体的质量越大,被举得高度越大,重力势能就越大 4、弹性势能及其影响因素实验1用橡皮筋弹射纸弹:橡皮筋拉的越长,纸弹移动的距离越远实验2将一弹簧压缩到不同长度去弹同一木块,观察两次木块移动的距离分析总结: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

机械能教案动能和势能

机械能教案动能和势能

机械能教案-动能和势能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机械能的概念、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得势能与高度、动能与速度之间的关系,熟悉机械能和功、能和热的转换,掌握相关物理概念和公式,能够用所学知识解释和分析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1、机械能的概念及计算方法2、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概念和应用3、动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4、势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5、机械能、能和功、能和热的转换6、相关公式、演算及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1、机械能的概念,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涵和应用2、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四、教学难点1、判断物体在不同情况下的能量变化情况2、掌握能、功和热能的转换规律。

五、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示范、演算、分组讨论、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六、教学流程1、引入通过引入开放式问题,引导学生了解机械能与动能、势能的概念,让学生能够注意到这些物理概念在生活中的常见体现。

2、知识讲解接下来,对关键概念和公式进行解释,通过演示和实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机械能和动能、势能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3、练习在掌握相关物理概念后,通过相关练习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这些机械能相关概念、理论和公式的能力。

4、归纳总结该部分将几篇小问题综合在一起,让学生主动推导重要公式并联系现实情况对该理论进行解释。

5、实践操作学生在学习完理论后,通过实践操作学习并掌握动能、势能的概念。

教师通过给出实例,引导学生掌握应用技巧。

七、教学过程本节课时间安排大致为70分钟,可按如下方式分步进行:第一步:学生打开电脑,依照教师指示进入课件页面。

第二步:教师对机械能、动能、势能等概念进行精简讲解。

第三步:教师对物体转动时6个重要物理量进行定义及讲解。

第四步:教师展示实验,让学生实际操作机械能实验。

第五步:教师放出小问,让学生讨论。

九年级物理全册《15.5 机械能及其转化》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全册《15.5 机械能及其转化》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物理教案

机械能及其转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知道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2. 能用实例说明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能解释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现象。

3. 初步了解机械能守恒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观察滚摆的运动、从高处滚下的小球、铁锁的摆动等,分析其具有的能及其变化,理解机械能可以相互转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物体的能量及其变化,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将机械能的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机械能的概念,机械能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机械能的相互转化。

教学用具:滚摆、斜槽、小球、铁锁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手持粉笔头高高举起。

以此事例提问:被举高的粉笔具不具有能量?为什么?(二)引入新课学生回答提问后,再引导学生分析粉笔头下落的过程。

首先提出,当粉笔头下落路过某一点时,粒笔头具有什么能量?继而让学生比较在该位置和起始位置,粉笔头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各有什么变化?(三)进行新课实验1:滚摆实验——展示动能和重力势能间的相互转化出示滚摆,并简单介绍滚摆的构造及实验的做法。

事先应在摆轮的侧面某处涂上鲜明的颜色标志,告诉学生观察颜色标志,可以判断滚摆转动的快慢。

引导学生复述并分析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开始释放滚摆时,滚摆在最高点静止,此时滚摆只有重力势能,役有动能。

滚摆下降时其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少;滚摆旋转着下降,而且越转越快,其动能越来越大。

滚摆到最低点时,转动最快,动能最大;其高度最低,重力势能最小。

在滚摆下降的过程中,其重力势能逐渐转化为动能。

滚摆到达最低点后,会继续转动,这时,滚摆位置会越来越高,重力势能逐渐增加,速度会随高度上升越来越小,动能逐渐减少,在滚摆上升过程中,其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结论:动能和重力势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实验2:斜槽实验——展示动能和弹性势能间的相互转化演示图2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实验。

让木球从斜槽上端滚下,让学生观察木球碰击弹簧片的过程。

动能和势能__网络教案

动能和势能__网络教案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动能和势能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生2、学科:物理3、课时:1课时二.教学课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十五章第四节《动能和势能》三.教材分析: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例理解动能、势能的概念。

根据这个要求,本节教学内容先简单介绍功和能的关系,然后通过大量的实例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动能和势能的存在,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教材还安排了两个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了解动能、重力势能的大小各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中要注意做好这两个实验,可以引导学生用身边的器材来设计完成实验。

四.教学目标:1.理解“功”与“能”之间的关系;2.知道物体具有动能、重力势能以及弹性势能的条件;3.初步猜想影响物体动能和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势能大小的因素;4.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得出影响物体动能和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五.教学方法:学生学习过程中,主要采用小组合作、自主互助的方式,并且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

在此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运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并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其中采用了学生小组演示实验法、多媒体辅导教学法、分析法、观察法、归纳总结法等。

六.教学过程自主探究设疑引学:课文115页想想议议,应用你学过的知识能解释吗?本节课我们从能量的角度分析。

学点一:“能”与“功”的联系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能,诸如热能、电能等等。

“能”确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能跟功之间有密切联系。

例如:给电动机通电,电动机转动,电流做了功,具有电能,子弹能击穿靶、流水能推动木排,子弹和流水都具备做功的条件,同样也都具有能,【问题】下列例子中哪些物体具有能量?说出你的理由。

A. 急流的河水B. 飞行的子弹C. 课文115页图15.4-4甲中的滑雪运动员D. 课文115页乙中的网球、球拍E. 枪套中的子弹F. 课文课文115页图15.4-3的骑车人G. 被举高的重锤拉开的弓具有能的物体是,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分析归纳】你认为功和能的关系是:学点二:“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上面“问题”中具有能的物体具有能量的原因是不同的,由此我们把它们具有的能量细分为三类----“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请对应填写序号,并用最简练的语言或词语,来描述它们所具有的这一类能量的根本原因动能:原因:重力势能:原因:弹性势能:原因:【归纳】1.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都称之为势能;动能与势能的总和称为机械能。

九年级15.4动能和势能

九年级15.4动能和势能

二、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 动能、重力势能、 能的概念 1、物体由于运动 而具有的能叫做
动能 2、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 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 被举高 做重力势能
将下列这些具有能的物体,试分为三类,并说出分类依据。 将下列这些具有能的物体,试分为三类,并说出分类依据。
运 1、在水平轨道上滚动的钢球 7、在地上滚动的足球 在地上滚动的足球 9、在水平公路上行驶的小汽车 被 3、天花板上的吊灯 举 8、上顶上的一块巨石 高 6、被举高的重锤 弹 性 2、被压弯的跳板 形 4、拉弯的弓 变 5、上紧的发条 动
扬子晚报
1990年 1990年6月10日 10日
火车“ 火车“吻”肥猪,吻死一大片 肥猪,
南京郊区,一辆运载“生猪”的拖拉机,在横穿火车的轨道时, 南京郊区,一辆运载“生猪”的拖拉机,在横穿火车的轨道时,突然抛锚熄 火车司机发现情况后,紧急刹车, 火,正好北边驶来一辆列车,火车司机发现情况后,紧急刹车,驶到拖拉机前 面速度已经很慢。但还是撞向了拖拉机,拖拉机司机侥幸逃命,但生猪却被“ 面速度已经很慢。但还是撞向了拖拉机,拖拉机司机侥幸逃命,但生猪却被“吻 倒一大片” 拖拉机也被撞的支离破碎。 倒一大片”。拖拉机也被撞的支离破碎。
第十五章
功和机械能
四 动能和势能
课件制作 执教: 执教: 庄河十九中 赵成伟
复习
1、下列几种情况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C) 下列几种情况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 A.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接受记者照相 B.人提着重物沿水平路面匀速前进 C.人用力推车同时车沿力的方向在水平地面 上运动 D.小孩用力搬石头,未能搬动 小孩用力搬石头, 2、下面的图片中,做功了吗,谁对谁做功 下面的图片中, 下面的图片中 做功了吗, 了?

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

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

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篇一:初中物理教案:九年级《动能和势能》初中物理教案:九年级《动能和势能》教学目标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4、能举例说明物体的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5、能用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解释简单的现象。

6、通过演示实验、生活中的现象归纳和总结,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想象、归纳的能力。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首先在学生学过的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严密性。

这是因为初中只要求学生对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

教材列举了风、流水等能够做功,以便使学生对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形成比较清楚的具体印象,同时也为讲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埋下伏笔。

由此引出了动能的概念,用实验说明动能的大小跟速度、质量的关系,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势能的教学也是从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势能概念,再由实验或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学习势能的大小的决定因素。

最后,教材给出了机械能的概念,并指出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单位和功的单位相同,都是焦耳。

教法建议对于能量的引入,可以从一些涉及能量的词中,知道“能”是重要概念。

再联系做功的知识,列举实例如课本上的实例和演示小实验。

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列举运动物体能做功的现象,并分析这些不同事物的相同点,进而得出运动的物体具有的能量是动能的结论。

进一步用实验或多媒体资料发现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并进而用学到的知识,即动能定义、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来分析和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

对于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学习,也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设计与动能相同的学习框架,让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习,同时学生可以加深体验学习物理的方法和感觉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对于机械能的学习,可以用学生阅读课本或提供给学生的阅读材料,教师进行总结,注意要用联系实际的事例使学生能够分析机械能的实际问题,并理解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中“统称”的含义。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设计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设计目录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 (4)第一节宇宙和微观世界 (4)第二节质量 (6)¤实验:用天平称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8)第三节密度 (10)第四节测量物质的密度 (12)¤实验: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14)第五节密度与社会生活 (16)第十一章复习和总结 (18)第十二章运动和力课时安排 (21)第一节运动的描述 (21)第二节运动的快慢 (23)第三节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25)第四节力 (27)第五节牛顿第一定律 (29)第六节二力平衡 (31)第十二章复习和总结 (34)第十三章力和机械课时安排 (38)第一节弹力弹簧测力计 (38)第二节重力 (39)第三节摩擦力 (41)第四节杠杆 (43)第五节其它简单机械 (45)第十三章《力和机械》复习提纲 (46)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 (49)第一节压强 (49)第二节液体的压强 (51)第三节大气压强 (54)第四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56)第五节浮力 (57)第六节浮力的应用 (59)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复习教案 (62)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 (65)第一节功 (65)第二节机械效率 (67)第三节功率 (69)第四节动能和势能 (71)第五节机械能及其转化 (73)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全章复习 (75)第十六章热和能 (78)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78)第二节内能(1) (80)第二节内能(2) (83)第三节比热容(1) (85)第三节比热容(2) (87)第四节热机 (89)第五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91)第十七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93)第一节能源家族 (93)第二节核能 (95)第三节太阳能 (97)第四节能源革命 (99)第四节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103)第十七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复习 (105)知识复习建议: (109)【模拟试题】 (120)【试题答案】 (131)6.在如图1所示的四种电路图中,电路连接正确且电流表测L1电流的图是() (149)A B C D (149)0.6 (153)0.2 (153)N (158)A (187)A (189)A、教室地面到天花板的高度大约为5m (197)B、用手把2个鸡蛋举高1m,手对鸡蛋做的功大约为10J (197)C、一位体重正常的中学生的质量大约为200kg (197)D、成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大约为1.2m/s (197)A (198)B (198)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第一节宇宙和微观世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从生活经验中体会到被举高的物体具有能量。
让学生体会到重力势能有大小之分,并做出猜想
选择仪器,利用合理的方法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分组实验,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并完成实验报告
交流,分析,评估
学生阅读
从生活走向物理组内角色分工要明确
(思考,交流,回答问题、使知识顺利迁移,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具体,便于学生接受)
2.动能
(1)动能的定义
课件展示:具有动能的事例,让学生分析共同点是,引入动能的定义
(2)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①学生阅读《一铁路职工“中弹”昏倒》和《火车“吻”肥猪,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培养兴趣避免盲目操作产生消极心理组内角色分工要明确,从物理走向生活,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重力势能
(1)重力势能的定义
课件展示图片:地面上的大石头和高山上的大石头,让学
2.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资源优势,较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新的教学理念,更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3.体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能力得到提高。
同时,在课堂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是需要进一步思考和解决的:
1.学生自主探究时,教师的指导不够细致。
2.学生在观察视频后,应让学生积极思考,自己得出结论,老师包办的不要过多。
(2)探究: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①课件展示:木锤和打桩机的重锤,引导学生猜想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②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小物品设计实验,要注意采取什么研究方法,怎么比较重力势能的大小。
③教师巡视指导。
④引发学生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适时激励。
(3)让学生阅读《高空坠物再次敲响警钟》的报导,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你这样判断的依据是。
五、教学反思
本节是高中力学知识动能的基础内容。在教学中通过实验演示,用课件展示生活实例和动画,让学生观察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规律,总体上达成了教学目标。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觉得有以下几个优点:
1.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使学习更具有目的性;发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探究氛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A.动能增加,势能减小B.动能、势能都减小
C.动能不变,势能减小D.动能、势能都增加
5.在研究物体的重力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让三个相同的木桩被从空中静止释放的铁块撞击,陷入沙坑中,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我们是通过观察来比较各铁块重力势能的大小?
若A、B两铁块质量相等,则两铁块下落高度的关系是hAhB,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第四节《动能和势能》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2、学科:物理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1)课前预习了解
(2)完成课前自检
二、教学课题:《动能和势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2)了解动能、重力势能的大小各与什么因素有关,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过程和方法
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控制变量法,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通过知识的探索过程形成研究探索意识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2)在与小组成员一起探索的过程中,养成与人共处、协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探究影响动能和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②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提示学生要注意采取什么研究方法,怎么比较动能的大小。
③教师巡视指导。
④引发学生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适时激励。
(3)阅读“小资料”,让学生讨论问题
学生思考,分析思考并猜测其影响因素
选择仪器,利用合理的方法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分组实验,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并完成实验报告
交流,分析,评估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让学生养成与人共处、协作学习的习惯。从物理走向生活
4.弹性势能
让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弹性势能的定义,用课件展示几个具有弹性势能的例子。
学生阅读,思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课堂小结
由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相互间交流、补充,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反思的意识)
四、随堂检测
1.下列物体具有何种形式的机械能:
升空的火箭:;
正在下落的雨滴:;
被拉长的橡皮筋:.
2.一架飞机在灾区上方水平匀速飞行,并不断向灾区空投救灾物资,则飞机在这个过程中,动能_____,势能______。(填“变大”或“变小”)
3.唐诗中有“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这动人的诗句生动、形象地反映了这条大河蕴藏了大量的能.
4.—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物体的( )
若A、C两铁块下落的高度相等,则两铁块质量的关系是mAmC.
实验得出的结论是:物体重力势能的大小
与有关。
6.下表中给出了一头牛慢步行走和一颗飞行的子弹的一些数据:
物体
质量m(Kg)
速度v(m/s)
动能
Ek(J)

约600
约0.5
约75
子弹
约0.02
约700
约5×103
分析数据,可以看出,对物体动能大小影响较大的因素是。
3.有些问题学生失去了自我思考的体验,在教学中应多给学生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思维能力。
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山东省学校:昌乐县营丘镇中学姓名:张文海
职称:一级教师电话:6921129电子邮件:clcjzzwh@
通讯地址:山东省昌乐县营丘镇中学
张文海,中学一级教师,一九九五年毕业于昌维师范专科学校;现任教于昌乐县营丘镇中学,自工作以来,努力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大胆进行教研教改,取得了一定成绩;二0 0八年获昌乐县教学能手称号,有多篇论文获得县级以上奖励。
学生观察,思考
从生活走向物理
二、进行新课
1.能量
复习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教师演示:拉动木块
提问:有没有做功
课件展示:四幅具有能量的事例。
A.打桩机上被举高的重锤落下来可以把桩打进地里
B.被压弯的跳板可以弹起运动员C.子弹能击穿障碍物D.流水能推动竹排
提问:这些物体有没有做功?
引入能量的初步概念。
学生思考
难点:势能的概念
【教学准备】
小钢球、斜面、木块、沙子、小塑料盒、多媒体课件
【学情分析】
在前一段的物理学习中,学生对“能量“这一词眼已有所认识,这是学生学习动能和势能的认识基础。学生对生活现象当中蕴含的一些物理知识颇有兴趣,这是学生学好本课知识的兴趣基础。
另外学生已具备了物理实验探究意识及方法,乐于运用身边的器材来设计实验来探究其中的物理道理,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意识,为教师课堂上的顺利指导奠定了基础。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Dk2NzY=.html
再让学生阅读《飞机3f242336c5f30.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