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设计资料
射频同轴连接器射频电缆组件工程设计资料

射频同轴连接器射频电缆组件工程设计资料一、射频同轴连接器的工程设计资料:1.连接器选型:在进行射频同轴连接器的工程设计时,首先需要确定连接器的选型。
常见的射频连接器有BNC、N型、SMA型、TNC型等不同规格和型号的连接器。
选型要根据系统的工作频率、功率要求、连接方式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2.频率范围:连接器的频率范围是衡量连接器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不同型号和规格的连接器具有不同的频率范围,需要根据系统的工作频率来选择合适的连接器。
一般来说,频率范围越宽,连接器的性能越好。
3.插入损耗:连接器的插入损耗也是衡量连接器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插入损耗是指信号在连接器中传输时损失的功率。
对于要求较低的应用,如低噪声接收系统,插入损耗要求较小;对于要求较高的应用,如高增益发射系统,插入损耗要求较大。
4.电压驻波比(VSWR):电压驻波比是指连接器的信号反射能力。
它是衡量射频传输线路匹配程度的重要指标。
一般来说,VSWR小于1.5的连接器能提供很好的信号传输特性。
5.材料和制造工艺:连接器的材料和制造工艺也会直接影响连接器的性能。
优质的材料能提供更好的机械性能和电性能。
精细的制造工艺能确保连接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二、射频电缆的工程设计资料:1.电缆选型:在进行射频电缆的工程设计时,首先需要确定电缆的选型。
常见的射频电缆有同轴电缆和平衡电缆两种类型。
同轴电缆适用于高频率和高速传输,而平衡电缆适用于低频率和长距离传输。
选型要根据系统的工作频率、功率要求、传输距离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2.阻抗:射频电缆的阻抗要与系统的阻抗匹配,以确保信号的传输质量。
常见的阻抗有50欧姆和75欧姆两种,需要根据系统的工作频率和连接器的阻抗来选择合适的电缆。
3.衰减:射频电缆的衰减是指信号在电缆中传输过程中损失的功率。
衰减与电缆本身的特性有关,如电缆的长度、材料、直径等。
在设计中,需要根据系统的衰减要求选择合适的电缆。
4.电缆长度:电缆长度是射频电缆设计中需要考虑的要素之一、电缆长度会影响信号传输的延时,并且过长的电缆会增加信号的衰减。
连接器设计手册

1.
2. 3. 4. 5. 6.
流動性好,可成型肉厚較薄的產品(如LCP,PPS,NAYLON類)
高強度,抗沖擊性, 耐高溫(SMT焊接制程的需要) 優異的電氣性能(高絕緣電阻,低的介電常數) 冷卻速度快(縮短成型周期,提高效率,節約成本) 在滿足性能的狀況下,盡量選用價格便宜的材料
2
连接器的特性
•高速傳輸(High speed transmission)
•散熱(Heat dissipation)
•電磁波/高頻測試(EMI/RFI) •噪音(Acoustics)
•電力分配(Power distribution)
•結構(Mechanical design) •外觀(Product styling & Cosmetics) •環保(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 Recycling)
工作內容
顧客需求調查
概念設計
機構草圖
依選用方案座詳細分 析決定細部尺寸
細部設計
組合圖 零件圖 零件表 製程規劃 安排製程進度 組裝與試驗成品
加工製造
完成
5
第一章. 塑膠零件設計
6
2-1.塑膠零件結構設計----壁厚(Thickness)設計
設計原則: 1.壁厚均勻 2.盡可能小的肉厚 3.受力處和合膠線處要有足夠的厚度,保證 一定的強度(圖示) 合膠線 受力面 肉厚過渡部份
R Cf Ie Rk
(Cf, Rk, Ie取值見附頁)
主體肉厚: T
连接器设计手册要点

连接器设计手册要点1.介绍连接器的基本知识:连接器的定义、组成部分、分类和主要功能。
具体包括连接器的定义、连接器的分类、连接器的主要组成部分、连接器的功能。
2.详细介绍连接器的材料和制造工艺:不同材料和制造工艺对连接器性能的影响。
重点讨论连接器材料的选择、制造工艺的选择和连接器的成型工艺。
3.连接器的功能和性能参数:介绍连接器的功能和主要性能参数,如电气参数、机械参数、环境参数等。
重点讨论不同类型的连接器的特点,如信号连接器、电源连接器、数据连接器和光纤连接器。
4.连接器的设计原则和方法:介绍连接器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确保设计的可靠性和可靠性。
重点讨论连接器的结构设计、接触设计、固定设计和环境适应性设计。
5.连接器的可靠性和可靠性测试:介绍连接器的可靠性要求和可靠性测试方法,以确保连接器在不同环境下的可靠和稳定性能。
重点讨论连接器的可靠性要求、可靠性测试方法和连接器寿命预测。
6.连接器的应用概述:介绍不同领域中连接器的应用,如电子设备、航空航天、汽车、通信等领域。
重点讨论连接器在不同应用领域中的特点和要求。
7.连接器的选型指南:提供连接器选型的指南和建议,以帮助工程师和设计师选择合适的连接器。
重点讨论连接器的选型原则、选型流程和选型考虑因素。
8.连接器的故障分析和故障排除:介绍连接器的常见故障分析和故障排除方法,以解决连接器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重点讨论连接器的常见故障、故障分析方法和故障排除方法。
9.连接器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展望连接器的未来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如高速连接器、微型连接器和无线连接器等。
重点讨论连接器的发展趋势、面临的挑战和未来方向。
10.关键参考:提供连接器设计和应用方面的关键参考资料和文献,在连接器设计和应用过程中提供指导和支持。
连接器设计手册是连接器设计和应用领域的权威参考,对工程师和设计师来说是一本必备的工具书。
通过掌握手册中的要点,工程师和设计师可以更好地理解连接器的性能和特点,选择适合的连接器,并进行有效的设计和应用。
连接器设计范文

连接器设计范文1.引言本文档旨在介绍一个连接器的设计。
连接器是一种电子设备,用于连接电路或设备之间的接口,并传输数据、信号和电力。
连接器在电子设备的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性能和可靠性直接影响着设备的工作效果。
因此,设计一个高质量和可靠的连接器是至关重要的。
2.目标设计一个高质量和可靠的连接器,满足以下需求:-电气性能:连接器应具有低插入损耗、低反射损耗和稳定的电阻特性,以确保信号的传输质量。
-机械性能:连接器应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和耐久性,以满足长时间使用的要求。
-环境适应性:连接器应能够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工作,如高温、低温、湿度等。
-安全性:连接器设计应符合相关的安全标准和规定,以确保用户的安全。
-成本效益:连接器的设计应具有成本效益,以确保在预算范围内完成。
3.设计过程3.1需求分析在设计连接器之前,我们需要对其功能需求进行详细的分析。
这包括连接器的电气性能要求、机械性能要求、环境适应性要求和安全性要求等。
3.2初步设计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开始进行初步设计。
这包括选择适当的材料、确定连接器的形状和尺寸,以及设计连接器的内部电路。
3.3仿真分析在进行实际制造之前,我们可以使用仿真软件对连接器进行仿真分析。
这可以帮助我们评估连接器的性能,并对设计进行改进。
3.4制造和测试在完成仿真分析后,我们可以开始制造连接器的原型,并进行相应的测试。
这包括测试连接器的电气性能、机械性能和环境适应性等。
3.5优化改进在测试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根据测试结果对连接器进行优化改进。
这可能涉及材料的更换、设计的调整或制造过程的改进。
4.设计规范在设计连接器之前,我们需要考虑一些设计规范。
这些规范可能包括:-电气性能规范:连接器的插入损耗、反射损耗和电阻特性应满足一定的标准要求。
-机械性能规范:连接器的插拔次数、机械强度和耐久性应满足一定的标准要求。
-环境适应性规范:连接器应能够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工作,如高温、低温、湿度等。
连接器基础概论-设计理论基础

連接器基礎概論設計理論基礎資料參考:工業技術研究院●正向力理論基礎●最大應力理論基礎●接觸電阻理論基礎●保持力理論基礎正向力理論基礎●力學-懸臂樑●求解正向力F=>正向力(9.8N=1kgf)L=>懸臂樑長(mm)d=>位移量(mm)E=>彈性模數(MPa)b=>材料寬度(mm)h=>材料厚度(mm)正向力理論基礎●力學-懸臂樑●求解位移量F=>正向力(9.8N=1kgf)L=>懸臂樑長(mm)d=>位移量(mm)E=>彈性模數(MPa)b=>材料寬度(mm)h=>材料厚度(mm)正向力理論基礎●正向力與插拔力的關係(摩擦力)插入力=插入角正向分力*摩擦係數拔出力=正向力*摩擦係數F(摩擦力)=Fn(正向力)*µ(摩擦係數)●正向力與接觸阻抗的關係(實驗驗證)正向力100gf以上阻抗變異小正向力50gf以下阻抗變異大正向力理論基礎●正向力與產品可靠性的關係降服強度, 破壞理論, 彈性疲勞(恢復性)…●正向力的大小將會影響電鍍層之耐磨性●正向力與振動測試時之瞬斷的關係增加正向力可有效改善瞬斷問題●多PIN數產品可適當調整正向力●力學-懸臂樑最大應力理論基礎●求解應力L=>懸臂樑長(mm)d=>位移量(mm)E=>彈性模數(MPa)h=>材料厚度(mm)σ=>最大應力(kg/mm^2)223LdEh =σ理論基礎公式逆向工程-電腦輔助模擬分析 ANSYS逆向工程-電腦輔助模擬分析 OSD最大應力理論基礎●有限元素分析所得包含:破壞理論(含應力集中效應), 正向力(反作用力),位移量, 溫昇, 疲勞, 運動…●逆向工程界的銘言:垃圾進, 垃圾出!正確的材質資料, 有效設置邊界條件●產品微量化的結果, 連接器將小型化趨勢在小型化的趨勢下, 將會運用到材料的極限特性可靠性實驗報告501001502002501100120013001400150016001700180019001Cycle數正向力(g )接觸電阻理論基礎接觸電阻=材料電阻+接觸阻抗R = Rm + Rc接觸電阻理論基礎●材料電阻基礎理論L: 材料導電長度(mm)A: 材料截面積(mm2)r : 材料導電率(%IACS)●端子長度及截面積受連接器外型及間距而決定, 所以可變更的範圍也將受到限制接觸電阻理論基礎●接觸阻抗基礎理論(實驗)F: 端子正向力(g)●正向力在50~150gf之阻抗值在4~8mΩ●正向力小於50gf, 接觸阻抗則快速增加●一般連接器設計使用100gf 的正向力設計,接觸阻抗可設定為6.5mΩ, 再加上端子材料電阻即是接觸電阻正向力與接觸阻抗實驗測試圖接觸電阻理論基礎050100150200250Normal Force ( gf )0.010.020.030.040.050.0L L C R ( m O h m )T:0.15 R:0.30 Au: 1Sample 1Sample 2Sample 3Sample 4Sample 5理論基礎公式接觸電阻理論基礎●高導電率材料選用對降低接觸電阻效果最顯著(原正向力以達100gf以上)磷青銅的導電率約為13%, 黃銅約26%, 鈹銅則可達到40%以上, 因此選擇端子材料是降低接觸電阻最有效的方法, 可降為原來的1/2-1/3●高電流連接器設計之重點在降低接觸電阻, 降低接觸電阻的主要方法為:1.選擇高導電率的端子材料2.增加端子截面積3.補足正向力保持力理論基礎●保持力設計參數包括: 塑膠材質選用, 端子卡點設計, 干涉量設計…●保持力太大潛在問題:端子插入力增加, 工時增加且易造成端子變形塑膠內應力增加, 易造成塑膠變異…●保持力太小潛在問題:端子定位不穩定, 易鬆脫, 接觸品質不穩定…保持力理論基礎●保持力在連接器小型化的趨勢下必須非常精準設計●端子卡點設計大致分為:單邊, 雙邊, 撕裂, 凸點…●單雙邊又分為:單層, 雙層, 多層, 交錯式…雙層或是多層的前後凸點高度差(0.02~0.04mm)保持力理論基礎●干涉量通常設計0.04mm~0.12mm之間干涉量介於0.04~0.12mm之間, 干涉量與保持力的關係將維持線性比例方式增加(依據實驗證明)干涉量小於0.04mm, 保持力將呈現不穩定狀況干涉量大於0.12mm, 保持力不再維持線性增●卡點平面長度與保持力有相對的關係長度越長, 保持力越大●單邊卡點較雙邊卡點的保持力大保持力理論基礎●雙卡點較單卡點的保持力大不明顯, 可以忽略●卡點前的導角角度與保持力無關●較薄的板片保持力也相對的較低端子材料厚度變更時, 適度調整干涉量端子和塑膠干涉及接觸面積越大, 保持力越大保持力理論基礎保持力與卡點實驗測試圖保持力理論基礎 卡點型式圖保持力理論基礎 卡點型式圖保持力理論基礎 卡點型式圖。
连接器设计手册

连接器设计手册一、前言连接器是一种用于将电子设备或电路板连接在一起的部件,广泛应用于电子产品、通信设备、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
连接器的设计对于设备的可靠性、性能以及系统的稳定性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手册旨在介绍连接器设计的基本原理、设计考虑因素以及常见的连接器类型,并提供相关设计指导。
二、连接器设计原理1. 信号传输:连接器主要用于信号传输和电力传输,对信号传输的要求包括传输速率、信号失真、抗干扰能力等,对电力传输的要求包括最大电流承载能力、阻抗匹配等。
2. 可靠性设计:连接器的设计需要考虑插拔次数、抗震动能力、防水防尘能力等,确保连接器在使用过程中能够稳定可靠地工作。
3. 标准符合性:连接器设计需要符合相关的国际标准或行业标准,以确保产品能够在不同设备或系统中兼容和可替换。
三、连接器设计考虑因素1. 环境因素:连接器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需要具备防水、防尘、耐腐蚀等性能,以满足不同场景的使用需求。
2. 材料选择:连接器的材料选择涉及金属、塑料、橡胶等,需要根据应用环境、电气特性和成本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3. 机械设计:连接器的机械设计包括插拔力、连接稳定性、防止误插等,需要结合实际使用场景进行设计。
4. 电气设计:连接器的电气设计需要考虑信号传输特性、阻抗匹配和电磁兼容性等因素。
5. 工艺制造:连接器的设计需要考虑制造工艺、成本控制、质量保证等因素,以确保产品具备良好的生产性能和可靠性。
四、常见连接器类型1. 圆形连接器:主要用于电子设备、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防水、防尘等性能。
2. 矩形连接器:广泛应用于工控设备、汽车电子等领域,具有高密度、高可靠性等特点。
3. PCB连接器:用于连接电路板之间,包括插座式、插针式等不同类型。
4. 纤维光学连接器:用于光纤传输系统,具有传输速率高、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
五、连接器设计指导1. 根据应用场景进行需求分析,确定连接器的功能、环境要求等设计参数。
2. 综合考虑信号传输、机械稳定性、环境适应性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连接器类型。
连接器设计原理与技术

连接器设计原理与技术
连接器是一种用于连接两个或多个电子、电气或机械组件的设备。
它的设计原理和技术涉及到电气、机械和材料科学等多个领域。
以下是连接器设计的一些关键原理和技术:
1. 电气性能:连接器必须提供可靠的电气连接,确保信号和电力能够在连接的组件之间有效传输。
这包括考虑接触电阻、绝缘电阻、抗干扰能力等因素。
2. 机械性能:连接器需要具备足够的机械强度和稳定性,以承受插拔、振动、冲击等机械应力。
机械设计要考虑插头和插座的匹配、锁定机制、插拔次数等。
3. 材料选择:连接器的材料选择对其性能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常见的材料包括金属(如铜、铝)、塑料、橡胶等。
材料的选择要考虑导电性、耐腐蚀性、机械强度、阻燃性等。
4. 防护等级:根据应用环境的要求,连接器可能需要具备防水、防尘、防震等防护等级。
设计时要考虑密封结构、防护材料等。
5. 插拔便利性:为了便于使用和维护,连接器应设计成易于插拔,同时要确保插拔过程中不会损坏连接器或连接的组件。
6. 标准化:为了实现通用性和互操作性,连接器通常遵循一定的标准化规范,如 USB、HDMI、RJ45 等。
7. 可靠性设计:连接器的可靠性是关键,设计时要考虑冗余设计、容错机制、寿命预测等,以确保在恶劣环境或长时间使用下仍能正常工作。
连接器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原理和技术,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连接器的设计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以适应更广泛的应用领域。
连接器设计手册范文

连接器设计手册范文第一章:引言1.1目的本连接器设计手册的目的是为设计工程师提供关于连接器设计的全面指南,帮助他们设计出可靠、稳定的连接器系统。
1.2背景连接器是电子设备中的关键组件,用于在电路板和电子设备之间传输信号和电力。
连接器的设计直接影响到设备的性能和可靠性。
1.3范围本连接器设计手册涵盖了连接器的各个方面,包括连接器类型、材料选择、设计原则和测试方法等。
第二章:连接器类型2.1插针连接器2.1.1定义插针连接器是一种通过插入和拔出插针实现电气连接的连接器。
它由插座和插针组成。
2.1.2设计要点在设计插针连接器时,需要考虑插座和插针的匹配度、稳定性和可靠性等因素。
此外,还应该考虑到插拔力的控制和对接触材料的要求。
2.2焊接连接器2.2.1定义焊接连接器是一种通过焊接电路板上的焊盘或引脚实现电气连接的连接器。
2.2.2设计要点在设计焊接连接器时,需要考虑焊盘或引脚的间距、尺寸和形状等因素。
此外,还应该考虑到焊接工艺的要求,如焊接温度和焊接时间等。
第三章:材料选择3.1金属材料3.1.1铜铜是连接器中常用的导电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耐腐蚀性。
3.1.2铝铝是一种轻便的导电材料,常用于需求轻量化的连接器中。
3.1.3不锈钢不锈钢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和机械性能,常用于连接器的外壳和插针等部件。
3.2绝缘材料3.2.1尼龙尼龙是一种常用的绝缘材料,具有良好的绝缘性和耐温性能。
3.2.2聚酯聚酯是一种具有高强度和耐化学性的绝缘材料,常用于连接器的绝缘套管等部件。
3.2.3聚四氟乙烯(PTFE)PTFE是一种具有良好耐热性和耐腐蚀性的绝缘材料,常用于连接器的密封垫圈等部件。
第四章:设计原则4.1机械设计4.1.1轴向力和径向力在设计连接器时,需要考虑外界施加在连接器上的轴向力和径向力,以确保连接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4.1.2连接力连接力是指连接器中插座和插针之间的接触力,需要根据具体应用选择适当的连接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0.0
正 向 力 與 接 觸 電 阻 關 係
27
T:0.15 R:0.30 Au: 1 Sample 1
40.0
Sample 2 Sample 3 Sample 4 Sample 5
LLCR ( mOhm )
30.0
20.0
10.0
0.0 0 50 100 150 200 250
Normal Force ( gf )
7
1.2 塑膠出模角度設計
塑胶产品在设计上通常会为了能够轻易的使产品 由模具脱离出来而需要在边缘的内侧和外侧各设 有一个倾斜角“出模角”,否則模具在塑料成型 後需要很大的开模力才能打开,而且,在模具开 启後,产品脱模过程十分困难。 产品在产品设计時已预留出模角及所有接触产品 的模具零件经过高度抛光的话,脱模就变成轻而 易举的事情。因此,出模角的考虑在产品设计的 过程是不可或缺的
8
產 品 粘 前 後 模 的 應 用
9
因注塑件冷却收缩後多附在後模上, 为了使产品壁厚平均及防止产品在 开模後附在较热的前模上,出模角 对应於前模及後模是应该相等的。 不过,在特殊情况下若然要求产品 於开模後附在前模的话,可将相接 凹模部份的出模角尽量减少,或刻 意在前模加上适量的倒扣位。
3
原 理 扣 位 的 操 作
4
扣 位 功 能 與 分 類
如以功能來區分,扣位的設計可分為 成永久型和可拆卸型兩種。永久型扣 位的設計方便裝上但不容易拆下,可 拆卸型扣位的設計則裝上、拆下均十 分方便。 其原理是可拆卸型扣位的勾形伸出部 份附有適當的導入角及導出角方便扣 上及分離的動作,導入角及導出角的 大小直接影響扣上及分離時所需的力 度,永久型的扣位則只有導入角而沒 有導出角的設計。 若以扣位的形狀來區分,則大致上可 分為環型扣、單邊扣、球扣等等,其 設計可參閱下圖。
厚 度 与 加 强 筋 的 关 系
18
2.1 保持力設計
在連接器 smt 化及小型化的 趨勢下,保持力的設計必須 非常精準。 保持力太大,有兩項缺點: – (1)增加端子插入力,易造 成端子變形 – (2)增加housing 內應力, 易造成housing 變形。 保持力太小,有兩項缺點: – (1)正向力不夠,造成電訊 接觸品質不良, – (2)端子易鬆脫
正向力(g)
位移(mm) 第一次測試 第十次測試
端 子 反 覆 耐 壓 實 驗
端子位移0.7mm 250
正向力(g)
200 150 100 50 0 1 1001 2001 3001 4001 5001 6001 7001 8001 9001 Cycle數
31
臨界應力設計討論
永久變形受 FEM 最大應力值影響,也就是應力集中之 影響,因此應力集中會造成永久變形。 永久變形量不會造成端子正向力降低,而是端子彈性 係數(正向力/位移量)增加。 當端子之理論應力值大過材料強度時,其反覆耐壓之 次數及無法達到1萬次,應力愈高次數愈少,但應力超 過最大值之1.8倍時尚有2000 cycles. 以上測試是在實驗室環境下所測得之案例,若產品設 計高出材料強度很高時很容易產生跪針現象。
連接器設計技術講解(上)
1
設計要點
1、塑膠件設計 2、五金件設計
2
1.1 塑膠扣位設計
扣位提供了一種不但方便快捷而且經濟的產品裝配 方法,因為扣位在生產成品的時候同時成型,裝配 時無須配合其他如螺絲、介子等緊鎖配件,只要需 組合的兩邊扣位互相配合扣上即可。 扣位的設計雖可有多種幾何形狀,但其操作原理大 致相同:當兩件零件扣上時,其中一件零件的勾形 伸出部份被相接零件的凸緣部份推開;及後,藉著 塑膠的彈性,勾形伸出部份即時復位,其後面的凹 槽亦即時被相接零件的凸緣部份嵌入,此倒扣位置 立時形成互相扣著的狀態,請參考扣位的操作原理 圖。
19
保 持 力 設 計 參 數
保持力設計參數包括:塑膠選用,端 子卡點設計,干涉量設計。 SMT type Connectors 必須使用耐高溫 的塑膠材料,常用的包括:LCP, Nylon,PCT,PPS等。 端子卡點設計大致分為單邊及雙邊兩 類,每一邊又可以單層及雙層或三層。 干涉量通常設計在40 mm-130 mm 之間
r_F=42 I- 1
r_F=29 I+ 58
r_F=54 I- 89
r_F=44 I+ 12
r_F=40 I- 5
B03
r_F=27 I+ 147
r_F=74 I+ 222
r_F=35 I+ 4
r_F=43 I+ 196
r_F=40 I+ 6
r_F=77 I+ 270
r_F=47 I+ 146
r_F=73 I+ 646
最 大 應 力 設 計
最大應力<材料強度( 680-780 MPa for C5210EH )。 FEM 分析所得之最大應力含應力集中 效應。 高應力設計的趨勢:Connector 小型化 的趨勢,使端子最大應力已大於材料 強度,如何在臨界應力下設計端子是 重要課題。 臨界應力的設計應以理論應力值為基 礎來設計,所考慮的因素包括:位移 量,理論應力,永久變形量,反覆差 拔次數。
1.3 塑膠加強筋設計
加强筋在塑胶部件上是不可或缺的功能部分。 加强筋有效地如『工』字铁般增加产品的刚性 和强度而无需大幅增加产品切面面积。 加强筋更可充当内部流道,有助模腔充填,对 帮助塑料流入部件的支节部份很大的作用。
13
加 強 筋 的 形 狀
加强筋一般被放在塑胶产品的非接触面, 其伸展方向应跟随产品最大应力和最大 偏移量的方向,选择加强筋的位置亦受 制於一些生产上的考虑,如模腔充填、 缩水及脱模等。 加强筋的长度可与产品的长度一致,两 端相接产品的外壁,或只占据产品部份 的长度,用以局部增加产品某部份的刚 性。 加强筋没有接上产品外壁的话,末端部 份亦不应突然终止,应该渐次地将高度 减低,直至完结,从而减少出现困气、 填充不满及烧焦痕等问题,这些问题经 常发生在排气不足或封闭的位置上。
20
卡 點 的 設 計 變 數
21
卡點的設計變數包括: – 單邊與雙邊 – 單凸點與雙凸點 – 凸點平面寬度(4,8 mm) – 凸點插入角度(30, 60) – 前後凸點高度差(0.02, 0.04 mm)
1.
保 持 力 設 計 準 則
2.
3.
塑膠材料的保持力差異性很大,同一 種卡點及干涉量的設計,不同的塑料, 保持力會有500 gf 以上的差別。 一般而言:nylon的保持力大於LCP, PCT則介於兩者之間,但同樣是LCP, 不同廠牌間的差異性非常大,有將近 400 gf的差異。 干涉量的設計最好介於40 mm-100 mm 之間,因為干涉量小於40 mm ,保持 力不穩定,大於100 mm,保持力不會 增加,干涉量介於兩者之間,保持力 呈現性的方式增加,增加的量隨材料 及卡點設計的差異約在30-120 (gf/10mm)。
14
加 强 筋 一 般 的 设 计
15
加 强 筋 的 形 状
加强筋最简单的形状是一条长方形的柱 体附在产品的表面上,不过为了满足一 些生产上或结构上的考虑,加强筋的形 状及尺寸须要改变成如以下的图一般。
16
加 强 筋 設 計 注 意 事 項
17
1、筋的两边必须加上出模角以减低脱模顶出 时的摩擦力 2、底部相接产品的位置必须加上圆角以消除 应力集过份中的现象,圆角的设计亦给与 流道渐变的形状使模腔充填更为流畅。 3、底部的宽度须较相连外壁的厚度为小。下 图可说明这个規范,图中加强筋尺寸的设 计虽然已按合理的比例,但从加强筋底部 与外壁相连的位置作一圆R1时,此部份相 对外壁的厚度增加大约50%,因此,此部 份出现缩水纹的机会相当大。如果将加强 筋底部的宽度相对产品厚度减少一半(图b), 相对位置厚度的增幅即减至大约20%,缩 水纹出现的机会亦大为减少。 4、除了以上的要求,加强筋的设计亦与使用 的塑胶材料有关。
22
4.
保 持 力 設 計 準 則
5.
6.
7.
8.
9.
凸點平面長度和保持力有很大的關 係,長度越長,保持力越大。 單邊卡點較雙邊的保持力大。 雙凸點較單凸點的保持力大,但不 明顯,可以忽略。 凸點前的導角角度與保持力無關。 , 較薄的板片保持力也相對的較低 總結而論:由(4,5,8)項結論可知, 端子和塑膠接觸面積越大,保持力 越大,而且其效非常明顯。
r_F=53 I- 60
r_F=82 I+ 391
r_F=36 I- 31
r_F=41 I+ 416
B22
r_F : 保持力 (gf) I : 干涉量 (10 mm)
2.2 正向力設計
26
鍍金端子正向力:100 gf 或小於 100 gf。 鍍錫鉛端子正向力必須大於 150 gf。 正向力與產品的可靠性有絕對的關係。 正向力與接觸電阻有密切的關係。 若 PIN 數大於 200 可適度降低正向力。 正向力與 mating/unmating force 有關。 正向力與振動測試時之瞬斷(intermitance)有密切 的關係,增加正向力可改善瞬斷問題。 正向力會嚴重影響電鍍層之耐磨耗性。
28
理 論 應 力 與 永 久 變 形 關 係
29
0.4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永久 變形 量 (mm)
0.3 0.2 0.1 0 0 0.2 0.4 0.6 0.8 1 1.2 1.4 1.6 1.8 2
理論應力 / 材料強度
永 久 變 形 和 正 向 力 之 關 係
30
端子位移0.9mm 250 200 150 100 50 0 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