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产品设计及案例分析(超全面,超详细)

合集下载

高频连接器介绍及设计重点超详细超经典

高频连接器介绍及设计重点超详细超经典
Page:30
9.偏移 偏移(Skew)的影响
规范中定义的Intra-pair skew是为了确保同一对差动信号经过连 接器一对端子后,还可以保持能接受的差动不平衡,才能使得 差动信号的优点表现出来。 若此两互补的差动信号的Intra-pair skew不相同,则会影响逻辑 转换的时间,严重则会造成不触发。 Inter-pair skew若是差异太大,则会造成不触发或是不同步触发。
Page:9
5.波动和波导 波动和波导
波动的几个重要物理概念: 波速(wave velocity) 阻抗(impedance) 反射(reflection)与穿射(transmission)
Page:10
6.特性阻抗 为什么谈特性阻抗
连接器的自容和自感会影响其特性阻抗(impedance) 电磁波在传输线中传递时,会因为传输线中特性阻抗的不连 续或不匹配,而造成电磁波的反射,因此连接器的特性阻抗必须 与前后的传输线相近。 若是连接器和系统发生阻抗不匹配(impedance mismatch)的 现象,如此一来此高频参数(特性阻抗)将扮演信号传输时衰减 量的来源之一。
串音杂讯是由于动态信号(或时变电压、电流),因电磁 感应定律所引起的电磁波,对邻近的信号线造成的干扰, 在高频的时候此种现象将会更加严重。 在两导体间的串音杂讯是依据其间的互容与互感。 串音杂讯又分为近端杂讯(backward)和远端杂讯(forward)
Page:17
7.串音杂讯 为什么要谈串音杂讯
控制串音杂讯的原因,首先是串音杂讯会使得信号线上 的信号衰减,极度的衰减会使得无法触发想驱动的元件。 再者若被害端作为信号线时,则串音杂讯会使得被害端 的信号失真,进而使得被害端无法称为触发元件。 串音杂讯会产生假信号。

连接器各零件设计重点详细介绍.

连接器各零件设计重点详细介绍.

连接器各零件设计重点1.Housing☆连接器的主结构。

☆其它各零件靠它决定空间定位。

☆导体零件间的绝缘功能。

☆尺寸规划须兼顾成型性。

☆选材料须顾虑客户的制程条件。

☆因应用段需求而须限制模具进胶口者,须注明于图面上。

它是整个连接器的主体构件,其它的零件往它身上组装。

它大致决定连接器的外观尺寸,需确认其结构强度能承受最终使用者正常使用的破坏力或是客户明定的测试规格(例如:要求施加各方向的力于外接cable,不能看到破坏;或是安装螺丝时,施加适当的扭力不能造成破坏)。

既然是主体构件,自然肩负各零件定位的责任,因此与其它零件互配部位的尺寸与公差(包括几何公差)需拿捏适当。

重要feature ( 例如:安装端子的孔,其抽屉宽度)若是由单一模仁决定其尺寸,而该模仁又可由磨床加工制作,则可设定尺寸公差+ /- 0.02 mm,以确保功能。

其它如正位度、平面度、轮廓度等几何公差也要适当运用,方可确保功能。

端子除了靠housing 做空间上的定位,还须靠housing 对它的固持力量来产生端子力学行为上的边界条件(例如悬臂梁式端子的fixed end ),进而在公母座配接时产生适当的正向力,同时避免退pin 的情形发生。

因此端子与housing 的干涉段尺寸与形状拿捏必须非常小心。

适当的端子倒刺形状以及干涉量,才能得到适当的端子保持力,又不至于因干涉过大造成housing 变形或破裂。

在电气功能方面,housing 肩负各导体零件之间的绝缘功能,以一般工程塑料阻抗值而言,只要射出成型做得到的厚度,后续加工过程又没有造成结构破坏,则塑料产生的绝缘阻抗与耐电压效果都可符合规格要求。

只有在吸湿性非常强的材料或是端子压入造成塑料隔栏破裂的情况下,可能发生塑料部分的绝缘阻抗或耐电压不合格的情形,否则该担心的多半是裸露在塑料之外的导体零件之间的绝缘效果,因为空气的绝缘效果远不及工程塑料的好。

Housing 的设计除了考虑上述的功能性,也须考虑射出成型的制造性,太厚或太薄或是厚薄不均都不适合,太厚则缩水严重,太薄不易饱模,厚薄不均则液态塑料充填时流动波前不平衡易造成冷却翘曲。

连接器产品设计细节重点

连接器产品设计细节重点

e、其他类型:
单面接触有外框
单面接触
双面接触
环型接触
B 、挂钩基本形状有以下几种:
a:背部刺破式:
A尺寸控制端子脱落; B尺寸控制端子在 Housing内的窜动。 (一般窜动为0.15 ~ 0.25mm左右较合适)
此处尽量避免尖角,防止刮破胶体保持力变小;
尽量做水 平,保持 力可增大;
此处做成异型或增加加强筋,增强保持力。
e尺寸要设计合适
PIN太长 顶到端子
PIN太短 接构挂钩拉力较小,一般不采用。
c:挂钩为产品成型框口部份:
注:此种挂钩拉力大小,一般与塑胶相关较大。
d:挂钩为翅膀式:
挡片---防止 弹片不反弹。
二、Housing的设计: 1 、相关匹配尺寸:
A、端子与Housing匹配;
B、 Housing与Wafer匹配。
A、端子与Housing匹配;
弹片增加加 强筋
改变其拔出力的通常做法:
弹片内测压一凹槽形成利 角,增加与PIN针的抓力。 不利点:PIN针容易刮损
以上2种可以通过调整弹片外 的挡片来改变插拔力大小。
控制C尺寸,使其与Housing 壁接触或不接触来改变插拔 力大小。
注:改变材料硬度,也可以改变插拔力大小。
b:弹片外无框口:
•端子在Housing内腔窜动
尺寸D设为0.15~0.25mm 较合适。
•窜动太小会导致胶体弹
片不回位,端子可能脱 落。
•窜动太大端子向上移动
的距离较多。
•端子与Wafer的PIN接触
区域减少,易导致产品 瞬断或接触不良现象。
B、 Housing与Wafer匹配:
•A尺寸一般设计为:0.075左右(单边间隙) ;

射频连接器的基本结构及产品介绍

射频连接器的基本结构及产品介绍

射频射频连接器的基本结构及产品介绍连接器的基本结构及产品介绍典型型号典型型号::N 型:外导体内径为7mm(0.276英寸)、特性阻抗50Ω(75Ω)的螺纹式射频同轴连接器。

(IEC169-16)BNC 型:外导体内径为6.5mm(0.256英寸)、特性阻抗50Ω的卡口锁定式射频同轴连接器。

(IEC169-8)TNC 型:外导体内径为6.5mm(0.256英寸)、特性阻抗50Ω的螺纹式射频同轴连接器。

(IEC169-17)SMA 型:外导体内径为4.13mm(0.163英寸)、特性阻抗50Ω的螺纹式射频同轴连接器。

(IEC169-15)SMB 型:外导体内径为3mm(0.12英寸)、特性阻抗50Ω的推入锁定式射频同轴连接器。

(IEC169-10)SMC 型:外导体内径为3mm(0.12英寸)、特性阻抗50Ω的螺纹式射频同轴连接器。

(IEC169-9)SSMA 型:外导体内径为2.79mm(0.11英寸)、特性阻抗50Ω的螺纹式射频同轴连接器。

(IEC169-18)SSMB 型:外导体内径为2.08mm(0.082英寸)、特性阻抗50Ω的推入锁定式射频同轴连接器。

(IEC169-19)SSMC 型:外导体内径为2.08mm(0.082英寸)、特性阻抗50Ω的螺纹式射频同轴连接器。

(IEC169-20)SC 型(SC-A 和SC-B 型):外导体内径为9.5mm(0.374英寸)、特性阻抗50Ω的螺纹式(两种型号有不同类型连接螺纹)射频同轴连接器。

(IEC169-21)APC7型:外导体内径为7mm(0.276英寸)、特性阻抗50Ω的精密中型射频同轴连接器。

(IEC457-2)APC3.5型(3.5mm):外导体内径为3.5mm(0.138英寸)、特性阻抗50Ω的螺纹式射频同轴连接器。

(IEC169-23K 型(2.92mm):外导体内径为2.92mm(0.115英寸)、特性阻抗50Ω的螺纹式射频同轴连接器。

毕业论文连接器产品的生产制作概述

毕业论文连接器产品的生产制作概述

毕业论文连接器产品的生产制作概述1 引言1.1 论文研究背景连接器制造业作为电子元件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其产品是一种具有电气连接特性的功能元件,主要功能是在器件与组件、组件与机柜、系统与子系统之间起到电气连接和信号传递的作用,是构成整机电路系统电气连接必不可少的基础元件之一。

如今,连接器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军事装备、通讯、计算机、汽车、工业、家用电器等领域。

随着全球电子业的复苏,从2002年起连接器的全球总产值连续5年保持着增长势头,2004年更是高达333亿美元。

在全球市场发展的带动下,中国的连接器市场表现出不可思议的勃勃生机。

但是,当我们为包括连接器制造在内的电子制造业在中国的高速发展而欣喜雀跃的同时,更需要认真地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单纯的制造利润日益微薄,如何创新、如何拥有自我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等一系列问题向制造商们提出新的严峻挑战;另一方面,精密加工和设备制造的水平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自身产业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中国基础制造能力的提升,如何提高精密加工技术、设备开发制造能力,对于下游加工商、设备制造商以及相关的运动控制与机器视觉系统集成商而言,无不意味着巨大的考验。

日本之所以能拥有世界上最高水平的电子制造业,正是由于无论是产业上游的材料技术、原材料加工水平,中游的精密加工技术、材料、零部件、制造设备,还是下游的最终产品制造技术,日本企业都达到了世界电子制造业的最高水平。

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逐年提高、印度等新制造基地的悄然发展,已然对中国在制造业的世界地位造成不小的冲击。

但正如我们所见,国外企业依然没有停止投资中国的步伐,本土制造企业的能力也在不断提升,这正是由于中国已经拥有了成熟的产业链网络。

可是,如何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品质、提升技术、加快产品开发与制造周期,成为了每个企业所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

从产品的角度看,微型化、高密度、集成化、高传输速度,应该是未来电子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连接器设计基础ppt课件

连接器设计基础ppt课件

3.2 保持力設計參數
保持力設計參數包括:塑膠選用,端子卡 榫設計,干涉量設計。
smt type connectors 必須使用耐高溫的塑 膠材料,常用的包括:LCP,Nylon,PCT, PPS等。
端子卡榫設計大致分為單邊及雙邊兩類, 每一邊又可以單層及雙層或三層。
干涉量通常設計在40 mm-130 mm 之間
的關係,增加正向力可改善瞬斷問題。 正向力會嚴重影響電鍍層之耐磨耗性。
1.2 正向力與接觸電阻關係
50.0 40.0 30.0
T:0.15 R:0.30 Au: 1 Sample 1 Sample 2 Sample 3 Sample 4 Sample 5
LLCR ( mOhm )
20.0
10.0
會大於 nominal stress ,因此應排除應力集中效應。 高應力設計的趨勢:Connector 小型化的趨勢,使
端子最大應力已大於材料強度,如何在臨界應力下 設計端子是重要課題。 臨界應力的設計應以理論應力值為基礎來設計,所 考慮的因素包括:位移量,理論應力,永久變形量, 反覆差拔次數。
3.3 保持力實驗設計
3.4 卡榫的設計變數
卡榫的設計變數包括:
單邊與雙邊 單凸點與雙凸點 凸點平面寬度(4,8 mm) 凸點插入角度(30, 60) 前後凸點高度差(0.02, 0.04 mm)
3.5 保持力設計準則
1. 塑膠材料的保持力差異性很大,同一種卡榫及 干涉量的設計,不同的塑料,保持力會有500 gf 以上的差別。
2. 一般而言:nylon的保持力大於LCP,PCT則介 於兩者之間,但同樣是LCP,不同廠牌間的差 異性非常大,有將近400 gf的差異。
3. 干涉量的設計最好介於40 mm-100 mm 之間,因 為干涉量小於40 mm ,保持力不穩定,大於100 mm,保持力不會增加,干涉量介於兩者之間, 保持力呈現性的方式增加,增加的量隨材料及 卡榫設計的差異約在30-120 (gf/10mm)。

射频同轴连接器设计01第2部分(6-10)A

射频同轴连接器设计01第2部分(6-10)A

77射频同轴转接器的设计吴秉钧 韩梅英1 前言八十年代初,根据型号任务要求,我们在国内最先开展了红七信标机和地面设备用OSM (即SMA )射频同轴连接器的研制任务。

经过课题组全体同志数年努力和反复改进,使连接器的各项机电性能接近和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八九年获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十余年来,我们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开发新产品,到目前为止,已开发了APC-7、N 、L16、SMA 、TNC 、BNC 、SMB 、SMC 、K 、2.4mm 、MCX 等系列连接器、转接器、精密电缆组件及部分微波元件近五百种,除满足型号任务需要外,还提供给国内外近百个单位使用。

由于SMA 射频连接器的研制成功和广泛应用,许多用户为解决部件性能测试,提出了SMA 与SMA 、N 型、APC-7等系列内和系列间转接器的要求,所以我们首先开展了SMA 与SMA 及N 型转接器的研制和设计,十几年来历经四次改进提高,不仅在电性能,而且在机械性能,特别是可靠性方面都有很大提高。

随着产品质量的提高,用户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因此决定先对下列六种转接器进行设计定型,其中包括SMA 系列内转接器两种,SMA 与N 型系列间转接器四种,它们是:SMA-50JJ 、SMA-50KK 、N/SMA-50JJ 、N/SMA-50JK 、N/SMA-50KJ 、N/SMA-50KK 。

2 射频同轴转接器设计2.1 设计原理射频同轴连接器、转接器作为同轴传输线的连接元件,对其最基本的要求是与传输线特性阻抗的良好匹配,以减小能量的反射,所以在同轴连接器、转接器的设计中,必须遵循下列三条原则,这关系着连接器、转接器电性能优劣的关键所在。

2.1.1 在同轴传输线方向上尽可能保持一致的特性阻抗通常同轴传输系统是一个阻抗连续分布并保持不变的系统,如果由于同轴转接器的引入使传输系统在该处的阻抗发生变化,则会影响系统的性能。

当转接器特性阻抗偏离传输系统的特性阻抗时,而引起的转接器电压驻波比变化为O OZ Z VSWR ∆+=1式中:△Z O 为特性阻抗的偏离值Z O 为特性阻抗2.1.2 不连续性的共面补偿连接器或转接器的设计中,为了固定内、外导体的相对位置,必须要加介质支撑。

连接器产品设计范文

连接器产品设计范文

连接器产品设计范文标题:连接器产品设计摘要:连接器是电子设备中常见的组件,其作用是在不同电子设备之间传输电力、信号和数据。

本文将详细介绍连接器产品的设计过程,包括需求分析、概念设计、详细设计和验证测试。

通过合理的设计过程,可以创造性地解决连接器使用中的各种问题,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性能。

1.引言连接器是电子设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件,其质量和可靠性对整个电子产品的性能和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连接器的设计必须结合实际应用需求以及相关标准,满足电力、信号和数据的传输需求,并具备良好的通信性能和插拔耐久性。

2.需求分析在连接器产品设计的初步阶段,需要对应用环境、使用要求以及相关标准进行详细的需求分析。

根据输入输出接口的类型、数量和特性,确定连接器的引脚数量、连接方式和尺寸等参数。

此外,还需考虑电流、电压、信号速率和阻抗等电性能指标要求。

3.概念设计基于需求分析的结果,进行概念设计阶段。

在这个阶段,可以进行创新性的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通过考虑连接器的结构、材料、连接方式和加工工艺等因素,设计出满足需求的初步连接器设计。

4.详细设计在概念设计阶段确定满足需求的初步设计后,进入详细设计阶段。

在详细设计中,需要考虑连接器的每个具体细节,包括引脚分布、插拔力、接触电阻、屏蔽性能、温度耐受能力等。

同时,还需要对连接器进行3D 建模和结构分析,确保设计的可制造性和可靠性。

5.验证测试完成详细设计后,需要进行验证测试以确保连接器的性能和质量。

验证测试包括连接器的机械性能测试(插拔力、扭转力等)、电气性能测试(电阻、绝缘电阻、屏蔽效果等)和信号完整性测试等。

通过测试结果的分析,修正设计中的不足,以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6.结论连接器产品设计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过程,通过合理的需求分析、概念设计、详细设计和验证测试,可以得到满足实际需求的连接器产品。

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产品的可制造性和可靠性,并符合相关的应用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age:6
2.1 接触界面
图2: 固定连接器的种类示意图
Page:7
2.2 接功能: 1.避免接触弹片底材腐蚀 2.优化接触界面的结构 第一个功能仅仅需要接触弹片(一般为铜合金)完全被涂层覆盖,并且涂层自 身能防腐蚀和能像薄膜一样覆盖在表面。
优化接触界面的方法,其实质就是对出现在接触界面上的薄膜的规划管理。 一个稳定且较小的接触电阻由一不含薄膜的金属界面产生。两种主要的接触涂 层,贵重金属(金,钯以及由它们组成的合金)和非贵重金属(如锡),它们的不同 主要是指在接触界面上的薄膜类型。对贵重金属(尤其是金)来说,接触涂层是惰 性的,维护接触界面的完整性需要防止外来薄膜的形成(主要是来自接触弹片的 底材铜合金)。对锡这种最常用的非贵重金属来说,主要考虑存在其表面的氧化 问题。最普通的复合镀层包括一个金-镍合金可分离式界面和镀锡固定式界面。
2.2 接触镀层---优缺点
几种常用电镀层的优缺点:
Tin plating 膜厚 应用 用于端子的焊接,也可用于端子的接触 用于作为外观件的五金零件,耐腐蚀性较好 (or Tin/lead plating) 100~200u” 200~300u” Bright Tin一般用于外观件 优点:焊接性,外观性 缺点:材质软,表面易产生一层氧化薄膜,易产生划痕,用纯锡时须注意锡须的产生。 在 用于电流导通时需要较大的正压力(F>100gf) Ni plating 整的电镀表面 100~200u”(200~300u”)用于产品的外观镀层,有亮Ni,黑Ni和普通三 种 300~600u” 一般用于铁材零件的外观镀层 膜厚 50~90u” 应用 作为Ni底,保护基层金属,并为表面镀层提供一个平
Rev.A
连接器产品设计及案例分析
Page:1
Revision change description : Rev.
Rev. A
Change cause/description
Initial release
Note
Lex Ai 2011.02.16
Page:2
Index
1 2 2.1 2.2 2.3 2.4 3 4 5 6 6.1 6.2 6.3 7 连接器定义--------------------------------------连接器结构--------------------------------------接触接口-----------------------------------------接触镀层-----------------------------------------接触弹片-----------------------------------------连接器本体--------------------------------------制程中常见不良及处理-----------------------连接器组抗--------------------------------------固定连接介质-----------------------------------连接器应用--------------------------------------电连接器应用1----------------------------------电连接器应用2----------------------------------电连接器应用3----------------------------------连接器测试----------------------------------------
Page:4
2. 连接器结构
一个基本的连接器包括四个部分: 2.1‧ 接触界面 contact interface 2.2‧ 接触涂层 contact finish 2.3‧接触弹性组件 contact spring members 2.4‧连接器塑料本体 connector housing
图1 连接器结构图
Cu Shell
易变性或外观不能 有任何划痕零件




大面积五金件
○ 片材镀后再 FORMING
●---第一选择
○ ○---第二选择
● 预镀材冲后成型 即为成品
Page:15
2.3 接触弹片
接触弹片在连接器上具有以下3个作用: 1. 在组件之间提供一条导通电讯号的路径 2. 产生并维持接触弹片接触面的压力 3. 允许永久连接的形成 第一个作用,只要使用常用的铜或者铜合金材料就可轻易达到令人满意的效 果。铜合金的导电率虽然很低,只有铜导电率的10%到30%,但是,对大多数连 接器来说,这个导电率已经足够了。然而材料的导电率在用作高电流或电源分配 的连接器中的确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为,在这种连接器中,由焦耳热和微 电压降引起的规定温升要求更低的阻抗。 其它两个作用就要复杂的多,并且涉及到材料特性和设计参数之间的相互作 用。接触弹片包括两种基本类型:插座弹片,通常是弹性的;插头弹片,通常是 刚性的,它使插座弹片产生弹性变形,从而产生normal force。图1.3显示了插头 弹片的外形图,图1.4显示了插座弹片的外形图。图3显示了带有插入插座弹片的 金手指的打印电路板和导柱/端子插头的几何外形。posts与pins的外形不一样, posts是方的,而pins是圆的。图4显示了几种母端子的设计,所有这些都要与post 对接。事实上,所有的这些设计都显示了尤其与一种称为25方的post对接,该接 触端子呈正方形,边长为0.025英寸(0.622 square pin)。
Page:10
2.2 接触镀层---选择
镀层 Cu Ni PdNi +G/F Au G/F Bright Bright Matte Black Black SnPb Sn Sn SnNi Ni
性能 打底镀层
外观 可焊性 耐环境性 电气稳定性 耐摩擦性 延展性 耐SMT制程 ○ ○ V----一般选择 ○ V ● ● ● ● ● ○ ● ○ ○ ● ● V ● V ○
Page:9
2.2 接触镀层---种类
普通金属镀层.
锡是最常用的普通金属镀层,锡镀层的厚度介于2.5到5微米之间。现在越来 越多地用锡作镀层,因为,即使锡被氧化,在插拔过程中,锡氧化物也会很轻易 地脱落,从而不影响导电性能。然而,表面层再氧化会以磨损的方式降低锡结合 面的机械性能。磨损来源于几微米到几十微米的微小滑移。由于在磨损过程中, 部分锡被再次氧化,从而使得镀层的电阻增加。对于用锡作为镀层的连接器来说, 预防磨损是最重要的工作。较大的接触压力和使用合适的润滑济是两种能有效地 降低磨损的途径。其它的普通金属镀层,还包括镍,铜和银。 总之,对贵金属镀层来说,保护贵金属层是首要目的;对锡镀层来说,防 止磨损是首要目的。这些考虑方向的不同将直接影响连接器的设计参数。例如, normal force大小、接触处几何形状、绝缘本体设计以及诸如插拔力和耐久性等 的结构特性等都将受到影响。
优点:材质坚硬,致密,耐化学性能良好,有美观的光泽,主要用于保护基材,也多用于 外观件的表面镀层,耐摩擦性好,价格低。 缺点:电气性能一般
Page:13
2.2 接触镀层---优缺点
Pd/Ni 合金 plating (or Tin/lead plating) 膜厚 30~40u” 应用 部分情况下代替金镀层
Page:5
2.1 接触界面
有两种不同的接触界面:可分离界面和固定(永久性)界面。 可分离界面是在每次连接器配合时建立的。界面的结构主要是由接触端的 几何形状、端子之间的作用力(normal force)以及接触涂层而定。可分离界面包 括有微小的(微米计)连接部位(端子normal force作用于粗糙的接触表面下形成的)。 接触界面的形态将决定三个重要的连接器功能性参数:接触电阻,连接器配合 力以及连接器耐用性。
50~90u” 50~100u” 100~200u” 50~90u” 50~100u” 100~200u” 50~90u” 30~50u” 100~200u” 100~200u”
100~200u”
黄铜
滚镀 连续电镀
100~200u”
磷铜 不锈 钢
滚镀 连续电镀
100~200u”
提高导 电性
Page:12
Page:3
1. 连接器定义
电连接器是一种机电系统,其可提供可分离的界面用以连接两个子 系统,并且对于系统的运作不会产生不可接受的影响。
连接器是一种机电系统是因为,它是通过机械方法产生的电连接。机械式弹片的变形 会在配合的两部分间产生一个力量,这就使得接口配合面之间产生金属性接触。 接触界面的可分离性是应用连接器的首要原因。可分离性的需要或期望具有很多的原 因。它可以使得独立地制造部件或子系统而最后装配在一个集中的地方进行成为可能; 可 分离性也可以使零件或子系统的维护或升级单独进行而不必修改整体个系统; 可分离性得 以应用的另一个原因是可携带性和支持外围设备的扩展。 定义中的可分离性引入了一个额外的子系统间的界面,此界面不能导致任何“不可接 受的影响”,尤其是对系统电特性上影响,这些影响包括如不可接受的系统间信号的失真 或降级,或者是通过连接器的电源损失,以毫伏损失计算的电源损失,将会成为功能性的 主要设计参数。 可分离性的需求和”不可接受性”的限度要由连接器的应用而定。可分离性包括配合 周期的数目(在配合周期内连接器不影响其性能),以及与另一连接器相配合所必需的作用 力。典型的配合周期需求其范围从内部连接器的几十个周期到外围设备的几千个周期(比 如PCMCIA型连接器)。由于电路或功能的数量以及连接器端子数目的增加,配合力量的 需求变得更加的重要。为了提供更多的功能,连接器上端子的数量也必须要增加,这样就 导致了更高的连接器配合力。由连接器的使用和功能而定,其端子数从几十到上千不等。


○ ● V V ○ ● ○ ○ ● ○ ● ○ ○ ○
○---较好选择
●---最佳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