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热敷法
中药湿热敷技术

中药湿热敷技术中药湿热敷技术是一种结合了中医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安全无副作用等优点。
本文将从中药湿热敷技术的定义、历史渊源、操作方法、适应症和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中药湿热敷技术的定义中药湿热敷技术是一种将中药煎汤后,用纱布或毛巾浸湿,敷于患者皮肤表面,通过热力作用将中药的有效成分渗透到患者皮肤内,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中医外治法。
二、中药湿热敷技术的历史渊源中药湿热敷技术源于中国古代中医外治法,具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熨”的记载,即指用发热的物体在人体表面进行热敷。
到了明清时期,中药湿热敷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各种疾病。
三、中药湿热敷技术的操作方法1、准备材料:中药煎汤、纱布或毛巾、热水袋或毛巾、浴巾等。
2、操作步骤:将中药煎汤后,将纱布或毛巾浸湿,拧干至不滴水为止。
将纱布或毛巾敷于患者皮肤表面,再将其用热水袋或毛巾包裹,保持一定温度。
一般每次敷药时间约为15-30分钟,每日1-2次。
3、注意事项: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保持纱布或毛巾的温度和湿度,避免过热或过冷。
同时,在敷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不适或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敷药。
四、中药湿热敷技术的适应症中药湿热敷技术适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如关节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软组织损伤等。
通过中药湿热敷技术,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炎症,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五、中药湿热敷技术的注意事项1、对于皮肤破损或感染的部位,应避免使用中药湿热敷技术。
2、对于患有严重心、肝、肾等疾病的患者,应避免使用中药湿热敷技术。
3、在使用中药湿热敷技术时,应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以免造成不适或损伤皮肤。
4、在使用中药湿热敷技术时,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过敏反应或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采取相应措施。
六、总结中药湿热敷技术是一种具有显著疗效和安全性的中医外治法。
通过中药湿热敷技术,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炎症,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中药热敷流程

中药热敷宣教
目的:利用温热及药物作用,以达到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祛瘀浮肿、温经通络的作用。
用物准备:煤气、普通砂锅、劳保手套、胶手套、普通盆
操作:
1、将整包外洗中药放入砂锅内,加入适量清水(泡过药面15 分钟)。
2、煮开后文火再煮15 分钟,倒入两调羹白酒。
3、取合适体位,松开衣服,冬季注意保暧。
4、带劳保手套及胶手套,拿出外洗中药放入普通盆内挤干。
5、开始热敷时,动做要迅速,来回翻动药袋,以免烫伤皮肤,温热时可敷在患部,冷却后煮开再用。
6、一次热敷30 分钟,一天两次。
7、热敷完毕后药袋放入砂锅内,第二天水少加清水煮开后放入
白酒即可使用。
8、一包外洗中药可用三天。
注意事项:
1、孕妇不能使用。
2、各种实热症或麻醉未清醒者禁用。
3、腹部包块性质不明及孕妇腹部、身体大血管处、皮肤破损处及局部无知觉处忌用。
4、热敷时药袋要拧干,避免过湿导致药液流至其他部位烫伤或
污染衣服或床单。
5、操作时注意来回翻动药袋,避免烫伤患处皮肤。
6、热敷中保持药袋温度,冷却后应及时更换加热的药袋。
若感
觉到局部疼痛或出现水泡,应立即停止热敷,并进行适当的处理。
7、使用后过敏不能用。
8、热敷前嘱其排空大小便,注意保暧。
中药湿热敷操作步骤(9分钟)

中药湿热敷操作步骤(9分钟)中药湿热敷操作步骤(9分钟)简介中药湿热敷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疗法,用于缓解身体不适和促进疾病康复。
本文档将介绍中药湿热敷的具体操作步骤,旨在帮助读者正确进行中药湿热敷。
材料准备1. 中药材:选用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散瘀等功效的中药材,如黄芪、金银花等。
2. 纱布袋:用以装入中药材,方便湿热敷操作。
3. 清水:用于煮制中药。
操作步骤1. 将选用的中药材洗净,去除杂质,并晾干备用。
2. 准备纱布袋,根据需要的药量将中药材装入纱布袋中,并扎紧口。
3. 准备一锅清水,将装有中药材的纱布袋放入锅中,煮沸10分钟,煮熟中药材。
4. 将煮熟的中药材隔去,保留中药水。
5. 取得干净的毛巾或棉纱,在中药水中浸泡一段时间,确保毛巾或棉纱充分吸收中药水。
6. 拧干毛巾或棉纱,并稍微晾干一段时间,使其温度适宜。
7. 确保准备好湿热敷的区域,如脸部、颈部或关节部位,清洁干净并干燥。
8. 将温热的毛巾或棉纱敷在所需部位,轻轻按摩或揉搓,促进中药水的渗透。
9. 持续湿热敷时间约为5-10分钟,根据需要可适当延长。
10. 湿热敷结束后,用清水清洗所敷部位,保持干燥。
注意事项1. 湿热敷前应先洗手,确保操作的清洁卫生。
2. 中药湿热敷具有刺激性,敷用部位不宜有伤口或皮肤破损。
3. 在进行湿热敷时,使用的中药材应符合个人体质和需要,最好在专业中医的指导下使用。
4. 湿热敷后如出现过敏或不适症状,应立即停用,并咨询医生的意见。
结论中药湿热敷是一种简单有效的中医疗法,在缓解疼痛、舒缓身体不适方面有一定的功效。
通过正确掌握中药湿热敷的操作步骤,并注意事项的遵守,可以更有效地进行这项疗法,达到更好的效果。
这份文档介绍了中药湿热敷的操作步骤,包括材料准备、具体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和结论。
旨在帮助读者正确进行中药湿热敷,提供舒缓身体不适和促进疾病康复的效果。
中药热敷疗法

中药热敷疗法什么是中药热敷疗法?中药热敷疗法是一种物理治疗方式,一般可利用热毛巾、暖水袋、暖袋(先以毛巾包裹,可协助吸收汗水及减低灼伤的机会),直接敷治患处,每天二至三次,每次十五至二十分钟。
热敷疗法在软组织损伤疾病的治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热敷疗法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局部代谢的作用,有益于疾病的恢复。
热敷本身也可缓解肌肉痉挛,促进炎症及瘀血的吸收,药物热敷还可使药物通过局部吸收,达到直达病所的目的,使治疗更直接、更有效。
热敷疗法适合于各种闭合性损伤。
热源可采用热毛巾、热水袋、具有加热作用的治疗仪器及寒痛乐等热敷药,中药热敷法结合药物与热敷的双重作用,疗效明显,是临床中常用的热疗方法。
用湿热手巾(有时加上药剂)作外敷以刺激局部血液循环。
中药热敷包配方中药热敷包配方名称: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专中药热敷方。
主治病症: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滑囊炎,骨质增生,半月板损伤,关节积液,急性关节顿挫伤,关节韧带拉伤,无名关节痛。
主治部位:四肢关节药物制备方式:将配方所有药物粉碎至麦粒大小,或更小些也可,用50度酒搅拌至手抓不散且又不出水为宜,而后装至纱布袋子内(袋子布料选择应类似于医用绷带或更细为好),上锅蒸热(中火至5分钟)后取出直接放于患部,外用塑料方便袋等完全包裹严实,外用棉被包裹,身体不动待一小时后取下。
稍加按揉即可。
基础配方:川乌20g、草乌20g,白芷50g,羌活、独活各50g,细辛10g,川芎、桂枝各30g,威灵仙、伸筋草、透骨草各60g,艾叶、红花各9g,透骨草30g,花椒6g,药物加减:关节疼痛加元胡80g。
肿胀难消加茯苓80g大黄50g。
活动不利者加红花50g当归50g。
骨质增生加土鳖虫20,土元20,水蛭20,关节积液加生半夏30,生南星30。
红肿刺痛加薄荷10,冬瓜皮20。
关节变形且活动受限加虎杖30乳香30没药30。
关节游走疼痛加当归(酒浸)30、黄芪(蜜炙)20、赤芍20、防风30、炙甘草20、生姜30。
中药药包热敷方法

中药药包热敷方法
中药药包热敷方法可以帮助缓解疼痛、促进血液循环和舒缓肌肉。
下面是一种常见的中药药包热敷方法:
材料:
- 中药药包(例如艾叶、益母草、桑叶等)
- 纱布或细棉布
- 热水袋或电热毯
步骤:
1. 将中药药包放在清洁的水中浸泡几分钟,使其充分吸水。
2. 取出浸泡好的中药药包,用纱布或细棉布包裹住,使药包内的草药不会直接接触皮肤。
3. 将药包放在合适的位置,例如关节、腹部、背部等疼痛或不适的部位上。
4. 使用热水袋或电热毯进行热敷,将其放在药包上方,保持温度适中(不要过热避免烫伤)。
5. 建议保持热敷约15到30分钟,或根据个人情况适当延长或缩短时间。
6. 注意观察皮肤的反应,如有不适或过敏等情况应立即停止使用。
请注意,以上只是一种常见的中药药包热敷方法,具体使用中药的种类和用量应根据个人情况和医生建议进行调整。
在使用过程中如有任何不适或不明确的情况,
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或中医师的指导。
中医院护理中药湿热敷技术

中医院护理中药湿热敷技术
中药湿热敷技术是将中药煎汤或其它溶媒浸泡,根据治疗需要选择常温或加热,将中药浸泡的敷料敷于患处,通过疏通气机、调节气血、平衡阴阳,达到疏通腠理、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一种操作方法。
一、适用范围
适用于软组织损伤、骨折愈合后肢体功能障碍,肩、颈、腰腿痛,膝关节痛,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二、评估
1.病室环境,温度适宜。
2.主要症状、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3.对热的耐受程度。
4.局部皮肤情况。
三、告知
1.湿热敷时间20~30分钟。
2.如皮肤感觉不适,过热、瘙痒等,及时告知护士。
3.中药可致皮肤着色,数日后可自行消退。
四、物品准备
治疗盘、药液、敷料、水温计、镊子2把、纱布,必要时备中单、屏风等。
五、基本操作方法
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做好解释。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取合理体位,暴露湿热敷部位。
3.测试温度,将敷料浸于38~43℃药液中,将敷料拧至不滴水即可,敷于患处。
4.及时更换敷料或频淋药液于敷料上,以保持湿度及温度,观察患者皮肤反应,询问患者的感受。
5.操作完毕,清洁皮肤,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六、注意事项
1.外伤后患处有伤口、皮肤急性传染病等忌用中药湿热敷技术。
2.湿敷液应现配现用,注意药液温度,防止烫伤。
3.治疗过程中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如出现水疱、痒痛或破溃等症状时,立即停止治疗,报告医师。
4.注意保护患者隐私并保暖。
中药热敷法

中药热敷法一、概念:是根据临床辩证、选用一定的药方,将药物粉碎后置入布袋中进行隔锅蒸,趁热敷于患者的局部,通过药力和热力的共同作用,以达到温通经络,活血止痛,怯风除湿,消肿怯瘀等作用的一种外治法。
二、适应症:1.各种软组织损伤、挫伤、扭伤、砸伤48小时以后,腰肌劳损等,疗效显著2.腰腿痛、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滑膜炎、坐骨神经痛和颈椎病等,有一定的疗效。
三、禁忌症:1.浓肿、危险三角区感染禁用。
以防血管扩张导致炎症扩散,而造成严重的感染和败血症。
2急、腹症未明确诊断前禁用,以免延误诊断影响治疗。
3有明显出血倾向,各种脏器出血时禁用。
以防加重出血。
4严重心、肺、肾功能不全者,并伴有静脉回流受阻而引起水肿的病人,不宜大面积使用,以防止由于皮肤血管扩张,减少血液对内脏器官的供应而加重病情。
5湿疹、恶性肿瘤病变部位及急性结膜炎患者禁止热敷,以免引起肿瘤扩散或使病情加重。
四、常用的药物:一般均选用活血化瘀、辛温解表、怯风散寒、活络止痛、续筋接骨等作用的中药进行组方。
下面是我院康复科热奄包的药方:羌活、独活、秦艽、川芎、当归、伸筋草、威灵仙、三棱、莪术、细辛、桂枝、细辛、川牛膝、千年健、川乌、草乌、乳香、千年健、川乌、草乌、乳香、没药、续断、赤芍、防风、桑枝等从上面的药方中,我们可以看出,药方主要是由以下几类药物组成:1.去风湿类药:羌活、独活、秦艽、千年健、桑枝,这类药的药性:辛、苦、温,它们分别具有祛风除湿、散寒、活络、止痛的作用。
2.理血类药(活血祛瘀药):乳香、没药、三棱、莪术、川芎、桃仁、赤芍等。
这类药的药性味:辛、温,都具有流通血脉(活血)祛除淤血的作用。
3.解表类药(辛温解表药):羌活、细辛、桂枝等,这类药的药性味辛,都具有发汗的功效,主要作用是发散风寒,温经通阳,燥湿止痛4.补养药:(①补血药)如当归、性味甘辛温,具有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的作用;(②助阳药)如续断,味苦温,由补肝肾、续筋接骨的功效。
中药热敷(溻渍)法

❖ 蒸汽法
(1)将药物放入盆内,加水浸泡药物 约1∕3量,再加入适量黄酒、陈醋,浸泡1— 2小时,适当搅拌,药物经浸泡膨胀,装入 布袋,放入蒸锅,蒸30—40分钟(水开计 时)。
(2)戴手套取出药包,装入塑料袋保 温。
四、热敷方法
1.根据药包的大小,将毛巾按三折或两折折叠成 大于药袋面积的护垫(约4—6层),放于患处,将 药包放于护垫上抚平,上盖塑料布,再盖以棉垫或 棉被。对皮肤敏感度较差者或小儿,应待药包热量 散发,以腕部掌侧试温不烫时使用。
2.随时观察病人反应,如温度过热,可 将药包及护垫一同抬起散热,或向两旁移 动位置,直至病人可以耐受。随药包温度 下降,将贴近皮肤的毛巾渐次抽去,直至 药包敷于皮肤上。感觉温度不热时,取下 药包。每日1—2次,每次约30—40分钟。
五、注意事项
1.敷药包前嘱患者排空小便。 2.随时观察,防止烫伤,患者感到局部 疼痛,出现水泡应停止操作,给予适当处 理。
3.布袋、毛巾、塑料布用后清洗消毒备 用(或专人专用),一副药可连续使用3— 4天。
4.夏季应防止药物变质,将药包的药物 倒入盆内置阴凉处或放入冰箱冷藏。
知识回顾 Knowledge Review
祝您成功!
中药热敷(溻渍)法
一、概述
中药热敷疗法在软组织损伤疾病的 治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中药热敷疗法 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 进局部代谢的作用,有益于疾病的恢复。 中药热敷本身也可缓解肌肉痉挛,促进 炎症及瘀血的吸收,中药热敷还可使药 物通过局部吸收,达到直达病所的目的, 使治疗更直接、更有效。
二、禁忌症
1.实症、热证、局部无知觉。 2.腹部包块性质不明,月经期、孕妇 禁敷腹部、腰骶部。 3.大血管处、皮肤有破损处。 4.出血性疾病。源自❖ 煮沸法 三 、药包的煮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热敷法
热敷法简史
热敷法是用纱布浸吸药液,敷于患处的一种外治法。
古称溻法。
从现有文献看,湿敷(溻)方首见于《肘后备急方》,该书载:“又丹痈疽始发浸淫进长并少小及擒方”。
《刘涓子鬼遗方》称本方为“擒汤方”,并叙述有“令极冷,擒肿上”及温洗疮上,“令恒湿”的冷敷和热敷两种方法。
到唐·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已载有数种溻方,如“揄肿方”,“治痈疽始作,肿赤掀热长甚速方”,“升麻揄汤方”,“大黄擒洗方”等,对于具体应用方法也有论述:“故帛四重内汁中”,“故帛两重内汁中”,“擒肿上,干易之,日夜数百度”,“常令湿”。
这和现在临床常用的湿敷法是完全一致的。
辩证原则
中药热敷是中医常用的外治法之一,使用安全、操作简便、近期疗效明显。
它主要是通过芗与势力的协同作用。
使药物更有效地经皮肤吸收,以达到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祛瘀消肿、温经通络等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中药热敷疗法在软组织损伤疾病的治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中药热敷疗法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局部代谢的作用,有益于疾病的恢复。
中药热敷本身也可缓解肌肉痉挛,促进炎症及瘀血的吸收,中药热敷还可使药物通过局部吸收,直达病所,使治疗更直接、更有效。
适用范围
1.各种软组织损伤痛。
2.糖尿病足。
3.急性皮炎、皮肤感染、皮肤溃疡。
4.各种骨科外伤中、后期的疼痛、肿胀等。
禁忌症
1.实症、热证、局部无知觉。
2.腹部包块性质不明,月经期、孕妇禁敷腹部、腰骶部。
3.大血管处、皮肤有破损处。
4.出血性疾病。
注意事项
1.敷药包前嘱患者排空小便。
2.随时观察,防止烫伤,患者感到局部疼痛,出现水泡应停止操作,给予适当处
理。
3.布袋、毛巾、塑料布用后清洗消毒备用(或专人专用),一副药可连续使用3-4
天。
4.夏季应防止药物变质,将药包的药物倒入盆内置阴凉处或放入冰箱冷藏。
操作程序
【目的】
1.缓解治疗颈、腰痛,关节痛,脘腹痛等。
2.减轻跌打损伤引起的局部淤血、肿痛(肿痛48小时后)。
【评估】
1.了解患者疾病的主要症状、部位。
2.女患者了解月经、孕产情况,腹部评估症候属性。
3.患处皮肤是否完好及对知觉的敏感度,有无禁忌症。
4.心理状况。
【告知】
1.注意药液温度,防止烫伤。
2.热敷后若皮肤出现红疹、瘙痒等过敏现象时,及时告知医务人员。
3.药汁可能污染衣被。
【计划】
1.物品准备治疗盘、毛巾2~3条、一次性中单、橡胶手套、布袋、中草药,
按需备黄酒、陈醋、蒸锅、塑料袋、塑料布、热源,必要时备屏风。
2.患者准备介绍热敷的目的和方法,取得合作。
3.环境准备病室整洁、舒适、温湿度适宜。
【实施】
操作步骤
▲煮沸法
(1)将药物装入布袋约1/2满,扎紧口袋,放入盆内,头煎加水2000~3000毫升,浸没布袋约3~5厘米。
需加入适量黄酒、陈醋、放于热源上武火煮开,文火煮沸20~30分钟(开水计时),二煎加水稍减,煮沸10~15分钟。
(2)戴手套取出药包,挤压水分,以不滴水为度,装入塑料袋保温。
▲蒸汽法
(1)将药物放入盆内,加水浸泡药物约1/3量,再加入适量黄酒、陈醋,浸泡30分钟,适当搅拌,药物经浸泡膨胀,装入布袋,放入蒸锅,蒸30-40分钟(水开计时)。
(2)戴手套取出药包,装入塑料袋保温。
1.按要求着装,洗手,戴口罩。
2.核对、解释,评估。
3.携用物至床旁,再次核对。
4.取合理体位,暴露患处,下铺一次性中单保护床褥,注意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
5.根据药包的大小,将毛巾按3折或2折折叠成大于药袋面积的护垫(约4~6层)放于患处,将药包放于护垫上抚平,上盖塑料布,再盖以棉垫或棉被。
对皮肤敏感度较差者或小儿,应待药包热量散发,以腕部掌侧试温不烫时使用。
6.随时观察患者反应,如温度过热,可将药包及护垫一同抬起散热,或向两旁移动位置,直至患者可以耐受。
随药包温度下降,将贴近皮肤的毛巾渐次抽去,直到药包敷于皮肤上。
感觉温度不热时,取下药包。
每日1-2次,每次约30-40分钟。
7.治疗完毕,擦干局部皮肤。
8.协助衣着,安置舒适体位,整理床单元。
9.整理用物,洗手、记录并签名。
【评价】
1.操作方法正确、熟练;药液未污染衣被。
2.护患沟通有效,患者对此项操作满意。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