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心得)之浅析历史开放性试题

历史(心得)之浅析历史开放性试题
历史(心得)之浅析历史开放性试题

历史论文之浅析历史开放性试题

近年来,高考试题正实现以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高考试卷中开放性试题的设置,便是这一转变的突出表现和有力佐证。可以说,开放性试题作为高考试卷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不仅对中学的教学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也有利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进一步推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本文试图从开放性试题的特点、开放性试题中的限制性因素及其对教学的启示等方面作一点简单的探讨。

一。开放性试题的特点

以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Ⅰ)第37题第(4)小题为例: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法国大革命期间的瓦尔密战役中,普军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在猛烈炮轰法军阵地后,发动进攻。法军士兵在普军逼近时,高呼“民族万岁!”击退了敌人的进攻。

材料二在20世纪初的欧洲,“每个国家突然之间有了要使自己强大的感情,但都忘记了别的国家也会有同样的情绪;每个国家都想得到更多的财富,每个国家都想从别国得到点什么”。“在一九一四年战争开始的几个星期……最爱好和平,最心地善良的人,也像喝醉了酒似的两眼杀气腾腾”。

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落后的土耳其沦为西方列强宰割的对象。在民族主义激励下,凯末尔领导土耳其人民,赶走外国侵略者,建立共和国,发展民族经济,走上民族复兴的道路。

(4)依据上述三条材料,简要评价民族主义的历史作用。(10分)

可以说,这是开放性试题的一个范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开放性试题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试题设问的开放性。试题的设问“简要评价民族主义的历史作用”给考生留

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它不是要求考生仅仅谈自己对民族主义的表层认识,而是要求考生对其“历史作用”的理性思考。考生可以结合自己平时对民族主义知识的了解和理解,特别是现实的民族主义如日本的狭隘的民族主义,从多角度谈自己的评价,它能让考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不是让考生“千人一面”、“异口同声”。

2.考查学生思维的多向度。回答这样的问题,要求考生充分运用发散性思维,从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分析和回答问题,要变单向思维、定向思维为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同时考生还必须运用多种思维: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等多种方法并用才能圆满回答这类问题。就此题而言,可以从积极方面评价、消极方面评价,也可以两者结合进行评价。

3.答案设置的多元化。从近年来试题答案的设置上看,答案多元不惟一是这些年来高考历史试题的“痴心不改”的追求,也是开放性试题的一个重要标志。设置了多元答案,考生不必拘泥于一个思路,不必拘泥于单一的、固定的答案,所答内容也不必要求与答案完全一致。今年此题的答案更是新颖,在公布的参考答案中没有提供任何文字叙述。给了考生更大的思维空间。

历史考试的开放性试题的答案不是惟一的,但它不是没有答案,更不是没有正确答案。开放性试题的答案有多种可能性,“开放性问题”的答案具有多元化、弹性化的基本特征。历史试的开放性试题对考生能力的考查,一般属于“应用能力”层次,比较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4.阅卷标准的多元化。阅卷老师不须象以前那样硬套答案,现在是采意给分而不是采点给分。应当说,此特点是开放性试题的一个重要的而又不为考生所明确认识的特点,开放性试题的开放性目标能不能实现,能不能真正达到多角度考查学生能力和思维的目的,能不能考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阅卷标准的多元化是一个根本保证。

二。开放性试题中的限制性因素

开放性试题设问的开放性,绝不是漫无目的地乱问一通;考生思维的多向度,绝不是考生思维的信马由缰。答案的多元化,不是考生随心所欲想怎样答就怎样答,违背题目主旨、不符合题目要求、“驴唇不对马嘴”的答案是“不受欢迎的”。笔者认为,

开放性试题的开放,不是无目的、无条件的开放,而是在开放的同时也包含着一定的限制性因素,可以说,开放性试题是开放性与限制性的统一。弄清开放性试题中包含着哪些限制性因素,对教师的教学、对考生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1.材料主旨的确定性对题目设问开放性的限制。题目材料的内容不管是由一段材料组成,还是由几则材料组成,不管材料的立意层次是一个还是多个,也不管试题的设问有多么灵活,总之,材料的内容是确定的,这就决定了材料主旨的确定性。材料的主旨不仅是命题的着眼点,也是考生思维驰骋的轴心。题目设问要围绕材料的主旨进行,否则,既会造成材料资源的浪费,也会因设问与材料主旨的不搭界而让学生“一头雾水”。尽管此题选取了三段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理解的“民族主义”的材料,但其主旨是十分明确的。

2.材料信息的确定性对考生思维多向度的限制。试题材料中的内容不是随便安排的,其中的过程、事例、层次、用词,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回答开放性试题,要求考生进行开放性思维,但思维过程要受材料内容(信息)的限制,否则也可能导致“离题万里”、答非所问。如:上题中考生无论怎样去思考问题,回答设问,但必须受到“依据上述三条材料”的限制。

3.教材理论对答案多元化的限制。高考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它必然涉及社会热点。但高考不会只考热点,而是考社会热点和教材重点的结合点。所以,开放性试题的多元化答案中的“每一元”答案都应当力求做到能与教材知识相联结,联系教材知识去作答,而不是与教材理论观点毫不搭界的“一家之言”,这是教材理论对试题开放性的一种限制。当然,从另一个层面上讲,正是这种限制既考查了考生的多角度思维能力、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也考查了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4.考生的思维能力实际对考生思维多向度的限制。从对考生的思维能力考查而言,高考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要求是很高的。而作为中学生,他们的思维能力又受他们的知识水平、社会阅历、生活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这必将影响考生思维能力的发挥。试题鼓励学生有创新思维,但创新思维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所以,对学生的思维而言,既要“登高望远”,更要“脚踏实地”。

三。开放性试题的限制性因素对教学的启示

1.夯实基础,把握历史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高考试题正逐步实现以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高考对考生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但这并不否认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掌握基础知识也是一种能力。同时,教学中要让学生重点把握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包括显性联系和隐性联系),也就是要把握历史知识间的规律性联系。把握了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教材知识对学生思维多向度的限制,也可以从更广阔的空间发挥自己的想象,结合教材知识想出多元的答案。

2.注意中学历史教学与高考能力要求实现对接。高考中的能力考查,不是为了考查考生在高中阶段平时学习中能力积累的过程,而是通过试卷综合性地考查考生已经达到的和可能显示其潜在的能力水平。高考命题严格遵循教学大纲,不拘泥教材的文字表述。随着高考改革的逐步深化,高考命题以知识立意改变为以能力立意,这就冲破了以中学教材内容决定高考命题的局限。开放性试题的推出,就是能力立意要求的表现。要使中学历史教学适应高考的这种要求,就教师而言,必须改变过去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改为问题探究式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分析与理解,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问题探究的引导者和方法的指导者。就学生而言,要改变过分依赖教师和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要积极思考、分析历史知识,特别是要积极参加研究性学习,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历史。古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其中即充满哲理。对同一种事物,由于观察的角度与层次的不同,所得出的结论可能存在差异。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历史,学生或许能发现许多曾经是盲点的部位,从而进行一些有益的思考。例如: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也是古代文化重心南移的过程,经济的发展带来文化的进步;清末“预备立宪”进行法律改革,是中国法律制度近代化的起步;19世纪后半期开始的科技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发展,形成一种“世界经济”,是今日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早期表现,等等。高考命题改革坚持对历史思维能力考查的方向,开放性试题更是如此。中学教学应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更加理性地审视历史,不懈地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点燃其历史智

慧之光,并使之终身受益。

4.发挥潜能,培养学生分析新情景材料的能力。为了体现公平,高考试题基本上都要采用一些新的情景材料。所以,教学中要经常联系社会热点问题,编制一些新的情景材料,通过让学生分析,训练和培养学生如下几个方面的能力:读懂材料,弄清情景材料的主旨的能力;发挥潜能,充分挖掘和利用材料中关键信息的能力;理清关系,掌握材料各层次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明确意图,正确把握题目设问指向的能力等。

(2010-2019) 十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24 全国卷开放式新题型(学生版)

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9)历史 专题24 全国卷开放式新题型 1.(2019年全国卷ⅠT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钱穆《国史大纲》(1940)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2019年全国卷Ⅱ T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注:“自然进程”是指人与自然的互动;“人文进程”是指文明与文明、人群与人群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有史以来,人们试图以各种方式认识历史。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19和20世纪世界历史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3.(2019年全国卷Ⅲ T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汤姆叔叔的小屋》描写了美国内战前奴隶制下黑人奴隶的悲惨命运。主人公黑奴汤姆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逆来顺受,受尽折磨而死。该书是第一部被翻译成中文的美国小说,并被多次搬上话剧舞台。 《汤姆叔叔的小屋》翻译与改动的部分情况 《黑奴吁天录》(1901年译)译者称“非代黑奴吁也”,鉴于“为奴之势逼及吾种”,“为振作志气,爱国保种之一助”;删除了原著中部分宗教思想较浓的内容,增加反映孔孟思想的内容。

全国卷历史41题开放性试题 必胜技方法(技巧)

全国卷历史41题开放性试题必胜技方 法 开放题常见三大类型:1、提取信息说明类;2、观点论证类;3、自拟论题类。 类型一:提取信息说明类(一般要求提取两项信息) 基本思路: A.提取材料中的观点(信息)(尽量从宏观方面和整体材料入手) B.说明为什么(论证) 答题模式: 信息1——说明1;信息2——说明2 例1:2013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文综I·41(12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问题: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类型二:观点论证类 此类试题要求考生阐释题目中呈现出的观点,而不要求考生自行建构新的观点。这些题目总是或隐或显地呈现了固定的“观点”,考生只需要明确选择(概括)其中一种即可。 解题思路: 第一步:要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及态度。不能写“我同意材料中的观点或我同意作者的观点”,一定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即:我同意(不同意)……(写出具体的观点,观点表述要准确且简洁),不要对观点进行辩证分析(要么赞同,要么不赞同,选其一)。 牢记注意事项,规避风险,稳答稳扎 (1)就材料中自己掌握史料最充分、最熟悉的一个观点进行论证(2)尽量不要反对或否定作者的观点(一般原则是选择赞同的观点进行论证难度要低一些。因为学者提出的某些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总是有一定道理的,找正面的史实比较容易,材料中提供的信息利用价值高,论证过程简单;反面论证驳斥作者的观点难度较大 (3)注意史论的时空限制(近代的还是古代的,中国的还是世界的),观点的提出也应符合题目时空要求。 第二步:用史实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并至少选用两个史实,要注意层次、角度的多样性(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第三步:总结重申自己的观点,呼应论题。(造一个和论点意思相近的句子) 答题模式:表明观点(态度)+史实论证+小结(呼应观点) 例2:(2012全国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0)。

原创高考历史全国123卷开放性试题参考示例)

原创参考示例 解答高考全国123卷历史开放性试题 作者:颜泽源 2019年高考全国文综1卷历史42题开放性试题参考示例: 2019年高考全国文综1卷历史42题 示例一 小说情节: 鲁滨逊在巴西开办种植园,去非洲贩卖黑奴。 历史现象: 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创建种植园,进行三角贸易。 概述: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创办种植园、开采金银矿藏。由于美洲需要大量劳动力,贩卖黑奴的三角贸易兴起。三角贸易以欧洲廉价商品到非洲换取黑奴,满载黑奴的船只越过大西洋到达美洲,换取美洲的金银和农产品,运回欧洲。 评价: 种植园经济掠夺的财富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黑奴贸易,破坏非洲社会经济的发展,使非洲丧失大量精壮劳动力;为美洲种植园提供大量劳动力,为美洲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 示例二 小说情节: 在荒岛上,鲁滨逊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 历史现象: 人文主义思想。 概述: 十四世纪开始的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成为影响深远的社会思潮。人文主义主张把人和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肯定人的尊严、价值、力量和智慧,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应当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评价: 人文主义冲破了天主教的精神枷锁,促进思想解放;对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产生重大影响,进而推动资本主义发展;促进科学文化发展;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示例三 小说情节: 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是“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历史现象: 欧洲宗教改革。 概述:

16世纪欧洲兴起宗教改革,产生了不听命于罗马天主教会的各个新教派。新教反对罗马教廷的精神垄断,主张:信仰即可得救;《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源泉,每个信徒都可以以自己的方式自由理解和解释;每个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对话。 评价: 宗教改革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确立适应资产阶级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打破天主教会的精神垄断,发展了人文主义,推动思想解放,促进科学文化发展。 示例四 小说情节: 整个小岛都是鲁滨逊的个人财产,回国后,他还去“视察”他的领地。 历史现象: 英国的殖民扩张。 概述: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殖民地,掠夺财富,贩卖黑奴,进行贸易,以武力等方式占领大片殖民地。 评价: 殖民扩张,有利资本原始积累;使英国成为拥有广阔海外殖民地的“日不落帝国”,为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业革命拓展了市场和原料产地;给殖民地人民带来灾难;客观上传播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思想文化;客观上促进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示例五 小说情节: 鲁滨逊出生于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 历史现象: 英国社会充满殖民扩张的原始动力,资产阶级富有进取、冒险和殖民倾向,政府鼓励海外殖民扩张。 概述: 参见示例四“概述”。 评价: 参见示例四“评价”。 2019年高考全国文综2卷历史42题开放性试题参考示例: 全国卷2试题: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1949年后收归国有。 ——摘编自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

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专练古代历史

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专练 (中国古代史部分) 一 材料一高句丽王城文化遗址位于吉林省集安市,主要包括五女山城、国内城、丸都山城、12座王陵、26座贵族墓葬、好大王碑和将军坟一号陪冢。高句丽是中国古代东北边疆存在最久的少数民族政权,存在于汉唐期间,前后历经约705年,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在吉林、辽宁等地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和大量的文物。高句丽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东北亚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过重要作用。 材料二2004年7月,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正式批准中国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高句丽项目符合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六个标准中的五项。包括:它体现了人类创造和智慧的杰作;作为历史早期建造的都城和墓葬,它反映了汉民族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以及风格独特的壁画艺术;它也体现了已经消失的高句丽文明;高句丽王朝利用石块、泥土等材料建筑的都城,对后来产生了影响;它展现了人类的创造与大自然的完美结合。 材料三 吉林高勾丽王陵的将军坟壁画《进食图》 出土陶器好大王碑 问题: (1)从以上材料中你能得到有关高句丽王城文化遗址的哪些信息? (2)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有关高句丽王城文化遗址的历史信息,你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 (3)“高句丽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现行中学历史教材中没有相关内容,你认为在编写教材时是否应该将其写进新教材?简要说明理由。 二 在美国学者迈克尔·H·哈特所著,苏世军、周宇翻译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湖北教育出版社)一书中,我国古代有七人入选,依次是 孔子

秦始皇 成吉思汗 请回答: (1)从以上七人中选择你最了解的一个或一组人物,谈谈其入选《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的理由。 (2)从以上七人中,你能看出作者选择的标准是什么?依据此标准,如果让你从中国古代史中再选择一位历史人物填入表中空白处,你会选择谁?简要说明理由。 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都(元大都)整体呈正方形,周长二十四英里,……城中的全部设计都以直线为主,所以各条街道都沿一条直线,直达城墙根。一个人若登上城门,向街上望去,就可以看见对面城墙的 城门。在城里的大道两旁有各色各样的商店和铺子。……城区的布局就如上所述,像一块棋盘那样。整个设计的精巧与美丽,非语言所能形容。 …… 凡是世界各地最稀奇最有价值的东西也都会 集中在这个城里,……这里出售的商品数量比其它任何地方都要多,因为仅马车和驴车运载生丝到这里的,每天就不下千次。我们使用的金丝织物和其 它各种丝织物也在这里大量的生产。 ——摘自《马可·波罗游记》(梁生智译) 材料二 明代北京城 材料三 “中国印·舞动的北京”

历史开放性试题

1、大运河被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理由是什么?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促进了南北交通,是人类利用自然,造福人类的杰作,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2、当代青少年对毒品应持有什么样的态度?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3、美国成为世界强国,其中很多经验可供我们借鉴和学习,从南北战争中,你认识到了什么?国家统一是一个国家成为世界强国的条件,我们应该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 4、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题,你认为中国应为争取世界长久的和平作出那些努力?1、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2、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国际地位3、积极发挥在联合国和其他组织中的作用。 5、我们应该如何借鉴印度发展经济的做法?1、引进外资、先进的技术2、发展开放型经济参与国际竞争3、制定适合本国特点的经济发展战略。 6、在经济全球化这种趋势下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应如何应对?1、中国应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2、制定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3、引进国外的投资和先进技术4、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5、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6、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谈谈中国应该怎样应对当前这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政府要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政策;经济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实事求是;要勇于探索和创新;要加强国际间的经济合作。 7、你认为当前影响世界和平的因素有哪些?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矛盾、恐怖主义 8、青少年如何认识毒品的危害,如何养成文明的生活方式。 毒品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对社会的稳定也造成威胁;自己坚决不接触毒品;发现家人、朋友、同学有接触毒品行为的,要主动帮助他们远离毒品;积极参与打击毒品违法犯罪的活动。 在养成文明的生活方式方面:要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要勇于面对生活中的挑战,积极进取;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崇尚科学;积极服务社会,乐于助人;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积极参加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 9、日本两次侵华战争结果不同的感想。 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走上民族振兴之路,近代中华民族的历史既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抗争史,我们要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抵御外侮,报效祖国。 10、回顾中日两国的近现代外交史实,你得到的最主要的启示是什么?1、勿忘历史,以史为鉴,热爱和平,开创未来2、中国日本为亚洲强国,要积极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为维护世界和平共同努力。 11、科技就在我们的身边,举例说明: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提高了工作效率;现代交通工具,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12、例举我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取得的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四项科技成就?原子弹、氢弹发爆炸成功;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灿型杂交水稻。 13、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对我们有哪些启示?1、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2、大力发展生产力,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3、依法治国,加强党的建设,维护党的领导 14、今天开放的中国应该怎样对待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文明?对人类共同的文明应理解和尊重,合理的吸收不同文明的积极成分,自觉抵制消极成分,与中华文明融合相补,共同发展。 15、北京奥运会:北京奥运会的火炬灵感来自“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祥云”图案,在中国历史上,谁的思想主张“和谐”?春秋时期的孔子,政治上: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与任意刑杀。教育上: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注意因材施教,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谦虚好学,经常温故而知新。战国时期的:墨子:兼爱、非攻,支持正义战争;孟子:春秋无义战,民贵君轻,主张仁政治国,轻徭薄赋,主张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6、三农问题:针对我国当前解决“三农”问题,提出几点解决建议。 建议: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普及农村义务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17、请你结合所学知识,为当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减轻农民负担;调整产业结构;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增加农民收入;移风易俗,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

浅谈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的解答思路

浅谈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的解答思路 发布者:陈亚峰发布时间: 2012-8-18 13:18:03 全国高考历史新课程卷2010、2011、2012年连续三年命制了开放性试题。所谓开放性历史试题,就是命题者没有给出试题的明确答案,只是提出评分参考意见的试题。开放性试题立意深刻,涉猎范畴大,视野开阔。开放性试题的命制从独特的角度对有关历史知识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考查,其答案一般具有非唯一性和不确定性,注重对过程的评价,并且允许和鼓励学生自己的创见。因而开放性试题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力,能给考生以更大的思维空间,为考生提供了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和平台,有利于考生思维空间的拓展和对考生创新精神的考查。 但是开放性试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较大的难度。通常课堂教学的过程和内容达不到这样的提升。限于教材内容和教材内容边缘性知识的开阔性不够,课程资源在一线学习中的缺乏,传统应试教育导致的师生思维僵化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限制了学生开放性试题的做答。下面我通过分析开放性试题的特点来谈开放性试题的答题方法,以供学生备考借鉴。 一、试题设问的开放性。 “开放性问题”的答案具有多元化、弹性化的基本特征。开放性试题对考生能力的考查,一般属于“应用能力”层次,比较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试题的设问给考生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它不是仅仅要求考生谈自己对历史问题的表层认识,而且还要谈对历史问题的理性

思考。考生可以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多角度谈自己的理解,它能让考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不是让考生“千人一面”、“异口同声”。 2010年全国新课程卷第40题,从中外联系的角度考查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以材料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在比较中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第1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第2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第3问则是以恩格斯的历史前提为中心,考查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第1问和第2问考察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表层认识,第3问考查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性思考。三个设问,对考生历史知识结构、思维结构的考查层层深入。 二、答案设置的多元化。 从开放性试题答案的设置上看,没有给出试题的明确答案,只是提出评分的参考意见。 一等(12~10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一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O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 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2012年全国新课程卷第41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在做题要求里明确说明,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

完整word版,全国卷历史41题开放性试题必胜技方法(技巧)

全国卷历史41题开放性试题必胜技方法 开放题常见三大类型:1、提取信息说明类;2、观点论证类;3、自拟论题类。 类型一:提取信息说明类(一般要求提取两项信息) 基本思路: A.提取材料中的观点(信息)(尽量从宏观方面和整体材料入手) B.说明为什么(论证) 答题模式: 信息1——说明1;信息2——说明2 例1:2013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文综I·41(12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第1页共24页第2页共24页

问题: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类型二:观点论证类 此类试题要求考生阐释题目中呈现出的观点,而不要求考生自行建构新的观点。这些题目总是或隐或显地呈现了固定的“观点”,考生只需要明确选择(概括)其中一种即可。 解题思路: 第一步:要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及态度。不能写“我同意材料中的观点或我同意作者的观点”,一定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即:我同意(不同意)……(写出具体的观点,观点表述要准确且简洁),不要对观点进行辩证分析(要么赞同,要么不赞同,选其一)。 牢记注意事项,规避风险,稳答稳扎 (1)就材料中自己掌握史料最充分、最熟悉的一个观点进行论证 (2)尽量不要反对或否定作者的观点(一般原则是选择赞同的观点进行论证难度要低一些。因为学者提出的某些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总是有一定道理的,找正面的史实比较容易,材料中提供的信息利用价值高,论证过程简单;反面论证驳斥作者的观点难度较大(3)注意史论的时空限制(近代的还是古代的,中国的还是世界的),观点的提出也应符合题目时空要求。 第二步:用史实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并至少选用两个史实,要注意层次、角度的多样性(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第三步:总结重申自己的观点,呼应论题。(造一个和论点意思相近的句子) 答题模式:表明观点(态度)+史实论证+小结(呼应观点) 例2:(2012全国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0)。 第3页共24页第4页共24页

历史开放性作业集锦

近年来开放性试题集锦(中国近现代史) 1、我国每年的“禁毒宣传教育月”活动从6月3日开始,请你回答,为什么从这一天开始,与哪个历史人物有关系?吸食毒品成为当今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请结合你所了解的有关知识,谈谈吸毒对青少年、对社会有何危害?为支持“禁毒宣传教育月”活动的开展,请你针对青少年设计一条宣传标语!(要求:主题鲜明,文字简洁,富有感染力,不超过15个字) 参考答案:因为这一天林则徐进行了虎门销烟.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不利,对社会稳定也会造成危害.标语: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2、在网上我们可以查阅到由中青网所承办的林则徐纪念馆,这个网站的评论研究室中有很多的评论,对林则徐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有称他为“伟大的爱国者”;有称他为“中国近现代史上得到过最多赞誉的爱国者。”但近些年史学界也有这样的说法,认为没有林则徐的禁烟就不会爆发鸦片战争,他成了战争的引发者。请你针对这两种观点组织一场辩论会,就其中的某一观点准备辩论词。(不得少于100字) 参考答案:我认为林则徐是民族英雄,是伟大的爱国者.观点:即使没有林则徐禁烟,鸦片战争迟早也会爆发的.因为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打开中国市场是英资产阶级的既定政策,这场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保护鸦片、贸易、推行殖民扩张政策的必然和继续。没有林则徐的禁烟,他们也要这样做的,林则徐的禁烟只是侵略者发动战争的借口而已。 3、假如能够穿越时间隧道,你和你的同学们作为富有正义感的新闻记者,一同回到一百多年前备受列强欺凌的****,你们能用简练、醒目的文字向世人报导自己的所见所闻吗?(报道范围: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的某一事件、人物等。报道要求:标题醒目,时间、地点明确,内容具体,过程清楚,文字简洁。2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文明”的侵略,野兽的罪行 某某时报1860年10月据记者报道:英法联军已经一路烧杀,攻入北京,并闯进了“万园之园”圆明园。侵略者在这里犯下了滔天的罪行。他们争先恐后,掠夺珍宝。抢不走的东西,他们就砸碎。为掩人耳目,他们又放炎焚烧。圆明园的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往日辉煌的宫殿、参天的古树,都化为灰烬。这难道就是所谓的文明国家的正义所为?这难道就是所谓的绅士的行径?我们已经出离愤怒了。请记住这些野兽所犯下的罪行,请所有的中国人团结起来,推翻腐朽的清政府,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中国近代是怎样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请你围绕“落后就要挨打”这个中心,写一篇200字以上的短文,谈一谈你的学习体会,题目自拟。 过程: (1)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逐步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3)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4)1900——1901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

(新课标)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开放型大题专项练(一)

开放型大题专项练(一) (建议用时:20分钟) 1.(2019·北京高三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2019·惠州高三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丛书书名

著作,结合史实对其书名进行阐述。(要求:史论结合,阐述充分,逻辑清晰) 第四编|开放型大题专项练 开放型大题专项练(一) 1.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提炼观点,如赞同20世纪初的世界整体化发展是现代史的开端;其次,根据论题从材料中提取互相关联的历史信息,如由“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得出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第一次世界大战”得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并存、斗争与相互渗透,深刻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由“20世纪初的世界整体化发展”得出20世纪初世界形成密切联系的整体;由材料“苏联科学院主编《世界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得出中国的世界史研究,曾照搬西方著作,后又受到苏联史学的影响,最终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根据,从全球联系的角度看待世界历史的发展;最后,根据提取的相

互关联的历史信息,结合史实予以阐述,表述成文。 答案:示例:赞同20世纪初的世界整体化发展是现代史的开端。 评析:20世纪初,世界形成密切联系的整体。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爆发的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并存、斗争与相互渗透,深刻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中国的世界史研究,曾照搬西方著作,新中国成立后又受到苏联史学的影响,最终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根据,从全球联系的角度看待世界历史的发展。所以,20世纪初世界走向整体化,两种社会制度竞争并存,世界向现代阶段发展。 2.解析:通过分析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中强调的文明含义比较广泛,包括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方面,材料将中华文明分为四个时期、每个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作答时就某一阶段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进行说明即可。例如,对《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一书进行阐释,首先指明波峰是指秦汉时期的政治,波谷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波峰:秦统一六国,为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分封制,全国推广郡县制,以皇帝制度为核心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建立一整套的官吏选拔、考核与监察制度,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承秦制,并进行改造完善。武帝时在中央设立中朝,削弱三公的权力,在地方实行推恩令,设置十三州刺史,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力度,在选官制度上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选拔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儒学之士。可见,秦汉是中国古代国家统一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第一个高峰。波谷: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长期分裂,连年战争使得人民流离失所。在政治制度上,门阀士族垄断政权,九品中正制固化了士族对政治权力的世袭支配,广大寒门子弟入仕无门。儒学发展遇到危机,玄学、佛教、道教日益流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皇权的独尊和神圣面孔被淡化。由此可见,魏晋时期,国家政治状况跌入低谷之中。最后,对前述内容进行总结。 答案:示例一 书名: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阐述:波峰是指秦汉时期的政治。秦完成统一,虽二世而亡,但之后的两汉疆域得到拓展,对边疆加强了管理,维持了近四百年的稳定和统一。同时,秦以皇帝制度为核心,废除分封制,推广郡县制,设立三公九卿,建立一整套的官吏选拔、考核、监察制度,正式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汉承秦制,不断加以完善。创立中朝,削弱三公,加强皇权。实行推恩令,派遣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实行察举和征辟制,大量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完善官僚制度。总之,秦汉是中国古代国家统一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第一个高峰。 波谷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魏晋时期,国家分裂,战乱不断,人民流离失所。在政治制度上,门阀士族崛起,九品中正制强化了士族对权力的世袭支配,贵族政治回潮。儒学低落,玄学、佛教、道教流行,在此背景下,皇权的独尊和神圣被淡化。由此可见,魏晋时期,国家政治状况掉入低谷。 综上所述,波峰与波谷的书名非常准确地描述了秦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状况。

【2020高考历史】 全国卷第42题开放题的解法(共46张PPT)

2020高考历史 全国卷第42题开放题的解法

一张图学 透 命题方式 分类 特点 2

(2017年全国1卷42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时间中国外国 14~15世纪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占城、爪哇、暹罗等30余 国进行官方贸易。废除丞相制度。郑和七下西 洋,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的 壮举。 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早的印 刷机。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佛罗伦萨200余家纺织工场雇佣 3万余名工人。 16世纪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的“一条鞭法” 改革。李时珍《本草纲目》刊刻。玉米、番薯、 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汤显祖出生,代 表作《牡丹亭》表现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 追求爱情自由。 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 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莎 士比亚出生,代表作《哈姆雷 特》。 17世纪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方推崇,成为显学。茶叶大 量输往欧洲。宋应星《天工开物》刊刻。美洲 白银大量流入中国。郑成功收复台湾。 英国入侵印度,英属东印度公 司在印度开展殖民活动。英国 早期移民乘“五月花号”到达 北美。 ——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表4 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第三步 构思结构 展开论述 解题方法指导 第二步 解读材料 提炼观点 第一步 通读材料 审读设问

第一步通读材料审读设问注意事项 设问: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 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 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1、通读材料:不可有遗漏,包括引语、出处、说明等。 2、审读设问:不可大意,要想得高分就必须在审题上下功夫,牢记设问中的每个词都是有用的。读懂设问,明确答题的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①注意答题的范围、不要“超标”、②按照设问的要求完成所有步骤、不要遗漏。 5

(新课标)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开放型大题专项练(八)

开放型大题专项练(八) (建议用时:20分钟)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材料中提取两项有关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2.“全球化”一词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出现,但全球化现象早已客观存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全球化经历了3个伟大的时代:“全球化1.0”主要是国家间融合和全球化,开始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时,持续到1800年前后,是劳动力推动着这一阶段的全球化进程,这期间世界从大变为中等。“全球化2.0”是公司之间的融合,从1800年一直

到2000年,各种硬件的发明和革新成为这次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从蒸汽船、铁路到电话和计算机的普及,其间因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而被迫中断,这期间世界从中等变小。而在“全球化3.0”中,个人成为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障碍。软件的不断创新,网络的普及,让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和印度的人们可以通过因特网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世界变平了,从小缩成了微小。 ——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材料二“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与全球化前两个阶段相比,全球化3.0阶段有何不同?出现这种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运用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开放型大题专项练(八) 1.解析:这是一道观点简析题,首先从材料中提取两项有关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信息,再对提炼的信息加以简要分析,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信息一:中国古代经历了从郡县二级制到州(道、路)郡县三级制再到四级制、五级制的演变过程,其中,三级制占主体地位,层级的增加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信息二: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中最稳定的单位是县,它始终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中最

初中历史19类开放式题答题技巧【中考必备】

初中历史19类开放式题答题技巧【中考必备】 初中历史材料题中的开放性问答及论述题的观点,是考生常遇的问题,如何解决?有何方法?有何记忆方式?颜老师今天通过初中历史的专题方式归纳,及常用回答格式,进行分享。共分十九个专题式: 一、大国崛起 二、中日关系 三、中美关系 四、三次科技革命 五、对外交往 六、民族复兴 七、战争与和平 八、民族团结 九、两岸关系与祖国统一 十、改革与制度创新 十一、侵略与反抗 十二、思想解放 十三、党的发展历程 十四、改革开放 十五、民主与法制 十六、经济全球化 十七、世界政治格局 十八、传统文化 十九、三农与民生 1大国崛起 1.常考设问:对大国发展、崛起的认识 2.答案模板 (1)民族独立、国家统一是发展经济的基础和前提;

(2)不断改革,大胆创新;制度创新是大国崛起的关键;(3)善于学习外国的长处和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大力发展科技,培养人才等。 2中日关系 1.常考设问:中日双方妥善处理两国关系、为中日关系良性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2.答案模板 (1)总体做法(建议、启示、看法) ①正视历史,以史为鉴,面对未来; ②加强交流,增进互信; ③睦邻友好,合作共赢。 (2)日本方面:应正视历史问题,积极、主动、妥善解决战争遗留问题,不要做伤害中国人民情感的事,努力发展中日两国互惠互利、友好合作的睦邻关系。 (3)中国方面:应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努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加强和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努力促进中日关系的友好发展。 3中美关系 1.常考设问:发展中美两国新型大国关系的看法、建议 2.答案模板 (1)求同存异、增强政治互信; (2)促进经济合作与共赢、加强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事务合作; (3)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坚持和平发展,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珍惜和平发展机遇期。 4三次科技革命 1.常考设问:科技革命带来的影响和认识 2.答案模板 (1)积极影响:改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新时期的改革开放】试题解析卷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试题解析卷 一、选择题 1.[2018·河北张家口月考]山东邹平农民刘宗水从1963年开始坚持每天写日记,记录和见证了半个世纪以来农村社会历史的变迁。其中1981年10月23日是这样记的:“到二队分地,过午四时,大片地已分完,只有自留地和饲料地未分”。材料中的“分地”() A.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B.确立了市场经济发展目标 C.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D.促进了多种所有制的发展 答案C 解析材料提及“1981年10月23日”,中国此时正出现“分地”现象,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故C项正确。联系所学知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生产资料所有制仍是公有制,A项排除。B项出现在1992年,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农业的变化,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2.[2018·内蒙古赤峰二中月考]改革开放之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有权归集体,承包经营权归农户,称为“两权分离”。2016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再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格局,这一变化() A.促进了农村生产关系出现根本性变革 B.展现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持久活力 C.标志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退出历史 D.从法律上肯定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答案B 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仍然实行的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并未实现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描述说明了农村经营制度的发展变化,体现了农村经营制度的不断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中涉及的是农村经济体制的不断调整,并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退出历史,故C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拥有的是对土地的使用权,不是所有权,故D项错误。

历史小论文题型(开放性试题)训练+答案

历史小论文题型(开放性试题)训练 1.(2017山西名校联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王夫之认为封建论者是搞无益的争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一如柳宗元所论,王夫之认为秦是行了大公,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伴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但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创断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观点:有学者提出,君主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可以说,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两千多年全都一样,并无变化。 史料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史料二汉武帝时杜周为廷尉,“善候司。上所欲挤者,因而陷之;上所欲释,久系待问,而微见其冤状”。有人责怪他“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指为狱”。周曰:“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 ——据《汉书》卷六十《杜周传》 史料三唐太宗对宰相房玄龄等说:“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 ——据《贞观政要》卷二

从三则史料中选取两则可以论证题中观点的史料,并通过对史料的解读论证题中观点。 3.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十二铜表法》 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皇帝敕令具有法律的效用,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材料二(在马克思看来)法作为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一定的社会关系相互关联。在特定的社会阶段,法很可能不能正确反映特定的生产关系,如此,法便成为特定生产关系这个“真实”表面的“面具”,只能歪曲的反映“事实”. ——李静《罗马 法之歌—马克思与维柯的一场“对话”》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二关于罗马法的观点进行探讨。(12分)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1688年光荣革命至19世纪初期,英国地方行政机构始终保持着某种自治的特征。1835年,《市镇法》颁布,取消200多个老的市镇自治团体,实际上是清除和排挤了教会及地方地主贵族势力,基本上实现了市民的自治。1888年,英国下院通过了《地方政府法》,又被称为《郡议会法》.郡议会每年集会四次,日常工作都是由议会下设的各个委员会负责处理。1889年,颁布了《苏格兰地方政府法》,1894年又制定颁布了《区、教区、乡议会法》,

(人教版)(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0-2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试题

10-2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 一、选择题 1.[2018·河北张家口月考]山东邹平农民刘宗水从1963年开始坚持每天写日记,记录和见证了半个世纪以来农村社会历史的变迁。其中1981年10月23日是这样记的:“到二队分地,过午四时,大片地已分完,只有自留地和饲料地未分”。材料中的“分地”() A.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 B.确立了市场经济发展目标 C.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促进了多种所有制的发展 答案 C 解析材料提及“1981年10月23日”,中国此时正出现“分地”现象,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故C项正确。联系所学知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生产资料所有制仍是公有制,A项排除。B项出现在1992年,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农业的变化,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2.[2018·内蒙古赤峰二中月考]改革开放之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有权归集体,承包经营权归农户,称为“两权分离”。2016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再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格局,这一变化( ) A.促进了农村生产关系出现根本性变革 B.展现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持久活力 C.标志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退出历史 D.从法律上肯定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答案 B 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仍然实行的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并未实现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描述说明了农村经营制度的发展变化,体现了农村经营制度的不断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中涉及的是农村经济体制的不断调整,并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退出历史,故C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拥有的是对土地的使用权,不是所有权,故D项错误。 3.[2017·合肥期中]19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这说明( ) 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 C.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D.城市经济改革已摆脱计划经济束缚 答案 C

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答题方法

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答题方法 2010年高考开始历史试卷中增加了开放性的试题,2011年高考文综试卷中则单独成题,共12分,分值很大,是考生得分的重点。此类问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材料观点、按照一定逻辑思维运用历史知识论证观点的能力。下面总结出的解答此类试题方法,供考生参考。 一、解题技巧(结合高考真题) 例1、(2010年全国卷第40题第3问)(13分),(难度系数0.26,全省平均分3.42分) 材料三: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恩格斯:《反杜林论》请回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要求: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3分) 例2、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卷(课标)第41题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对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界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发达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临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改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难度系数为0.43,全省平均分5.02分) ★解题技巧(结合高考真题): (一)浏览材料,找关键词,明确观点。很多学生,在提炼观点时没有根据题意,导致跑题而失分,十分可惜。由于题干中的观点并不全面,我们不能完全获悉,因此,就必须要阅读材料,找出关键词。何为“关键词”?那就是材料中的主体或者是围绕的中心,它反映了材料的主要意思和要旨。 一般而言,要把题干中的问题带到材料中去阅读,如2010年中的“历史前提”其实就是讲资本主义有萌芽到发展的条件或者是原因,2011年的“西方崛起”就是讲西方崛起到底是自身发展的结果还是受外部影响或者是内外相组合的产物。当然,如果材料太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