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李)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导学案第1篇】《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篇课文,出自《世说新语`雅量》,是一篇文言文,通过写王戎七岁时和小朋友看到路边有果实累累的李树,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去摘,只有王戎没有摘并告诉他们李子是苦的故事。
告诉我们遇到事情要多想,多思考,不能盲目的跟从的道理。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画了因结满果子而低垂的李树枝,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李树多子折枝”的意思。
学情分析:本地区四年级的学生前面只接触了一篇文言文,本课虽然简短,但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因为接触得少,学生对于文言的停顿、断句无意识,不能读出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学习这一类的小古文兴趣不浓。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以读为本,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小古文的意思,激发学生学习小古文的兴趣,掌握学习小古文的方法,并加以巩固。
教学目标:1.认识“戎、诸、竞”3个生字,会写“戎、尝”等5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4.能理解“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学习王戎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精神。
教学重点: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2.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教学难点:1..能理解“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2.学习王戎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课前谈话: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你想认识我吗?那可要仔细听了,吾姓李,名群芳,犹爱读书也。
你听明白了什么?请学生回答。
我们的古人就是这样介绍自己的,你也能这样向大家介绍自己吗?(课件出示:吾姓——,名——,犹爱——也。
)请学生介绍。
我们中国的文字可真有意思。
一、开门见山,直入主题1.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小古文,《王戎不取道旁李》,介绍《世说新语》这本书。
2. 老师写课题,齐读课题。
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李凭箜篌引》导学案《李凭箜篌引》导学案学习目的:1、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背诵本诗2、比较阅读《李凭箜篌引》《听颖师弹琴》学习重点难点:赏析诗的内容和化无形为有形、侧面烘托的艺术特色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过程一.预习1.李贺,字长吉,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家境没落,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后人称其为“诗鬼”文学史上有句话“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他的诗喜欢运用奇特诡异的想象和夸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意境扑朔迷离,因此他的诗歌也被称为“鬼诗”李贺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时期的一个代表者,他继承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异的语言,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表现出幽奇神秘的意境2.写作背景页 1 第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箜篌演奏技艺到唐代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这首诗歌正是作者当时聆听了李凭弹奏箜篌,而写下的一首惊天地、泣鬼神的著名诗篇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3.梳理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颓不流()箜篌()()女娲()神妪()根蒂()跻攀()喧啾()丝篁()遽止之()(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张高秋()颓不流()中国()啼竹()泣露()融冷光()动紫皇()逗秋雨()神妪()露脚()昵昵()跻攀()泪滂滂()尔诚能()置我肠()未省听丝篁()()(3)结合注释,翻译全诗二、感知文本:(一)整体感知1、抄写文中描写箜篌乐声的诗句页 2 第诗句:2、这个诗句前面的四句诗写了什么内容?(两个方面)内容:(1)(2)3、这诗句后面的八句诗写了什么内容?(一个方面)内容:(二)局部赏析:1.再将描写箜篌乐声的句子默写一遍默写:2.运用了什么手法?手法:3.你感到哪些事物是有形的东西?用诗句中的意象回答听觉方面(描绘):视觉方面(抄写诗句):4.读这诗句之前的四句诗,思考:(1)前四句应该如何调整局序,意思才能更连贯:调整后的诗句是:(2)吴丝蜀桐指什么?你可以想象到什么?代指:想象:(3)弹奏的环境是什么?(用诗中的一词概括)环境:页 3 第(4)能表达乐声基调的是哪一个词(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基调:5.赏析最后八句,演奏效果也是无形的,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些无形的音乐的(1)诗人借助了哪些事物来写演奏的效果?(2)通过这些事物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用两个词语来概括这种情感(3)带着这种情感来朗读这八句三.拓展训练,比较阅读:(1)抄写《听颖师弹琴》中描写弹奏效果的句子——(2)抄写《听颖师弹琴》中描写乐声的句子(3)对比《李凭箜篌引》和《听颖师弹琴》的相同点:A、这两首诗从内容上都写了那两个方面?B、从手法上都采用了什么手法?思考:这种手法,常运用哪几种修辞手法?(4)对比《李凭箜篌引》和《听颖师弹琴》的不同点:A、音乐的感情基调不同:B、诗歌写作的详略不同:(5)请抄写《琵琶行》中描写琵琶的句子:(6)抄写《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弹奏效果的句子:四.小结延伸:页 4 第音乐本身是无形的,描写音乐常用的手法是化无形为有形为表达演奏技法的高明,作者常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效果也是无形的,作者也常采用化无形为有形的方法,借助多事物、或听觉、或视觉、或味觉来表现请阅读下面的一首诗,请从侧面烘托的角度加以赏析峡口送友人唐·司空曙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问:他在全诗中主要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来表现对友人的送别之情的?五.课外赏读《听蜀僧濬弹琴》·李白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1.概述各联的内容2.描写琴师动作的诗句是:3.描写乐声的句子是:4.听者感受是:5.这首诗描写音乐的特点是:页 5 第参考答案:一.预习(1.)(2)(略)(3)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晴朗的深秋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那湘娥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九天上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这高妙的乐声从哪儿传出?那是李凭在国都把箜篌弹奏像昆仑美玉碰击声声清脆,像凤凰那激昂嘹亮的歌喉;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嘘饮泣,像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天神的心弦也被乐声吸引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把女娲炼石补天的天幕震颤好似天被惊震石震破,引出漫天秋雨声湫湫夜深沉,乐声把人们带进梦境,梦见李凭把技艺向神女传授;湖里老鱼也奋起在波中跳跃,潭中的瘦蛟龙翩翩起舞乐悠悠月宫中吴刚被乐声深深吸引,彻夜不眠在桂花树下徘徊逗留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儿斜飞寒飕飕!二、感知文本:(一)整体感知1.诗句: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2、内容:(1)背景(2)弹奏效果页 6 第3、内容:弹奏效果(听者感受)(二)局部赏析:1.默写:(略)2.手法:化无形为有形,借用比喻和通感3.听觉方面:昆山玉碎,凤凰叫视觉方面:芙蓉泣露,香兰笑4.(1)调整后的诗句是:李凭中国弹箜篌,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2)代指:箜篌想象:箜篌制作精良,演技高超(3)环境:高秋(4)基调:愁5.(1)十二门前,冷光,动紫皇,女娲补天处,石破天惊,秋雨,神山,神妪,老鱼,瘦鲛,吴刚,露脚,寒兔(2)凄楚,酸痛,悲愁(3)略三.拓展训练,比较阅读:(1)嗟余有两耳至结束(2)昵昵儿女语失势一落千丈强(3)A.都写了乐声,演奏效果B.化无形为有形,侧面描写页 7 第比喻,通感(4)A.李诗,低沉,凄楚韩诗,细腻,高亢,空阔,和缓,再高扬,低沉(乐声多变)B.李诗,详在侧面描写,烘托演奏技艺高超韩诗,详在描写乐声(5)略四.小结延伸:侧面烘托手法,作者用暮春时节伤春之景烘托离别之情五.课外赏读1.内容:开头两句,琴师抱绿绮,来自四川峨眉山下颔联写弹琴,以大自然的万壑松涛声作比,令人感到琴声之不凡颈联写琴声荡涤胸怀,使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尾联写聚精会神听琴,而不知时日将尽,反衬弹琴之高妙诱人2.“挥手”是弹琴的动作3.如听万壑松4.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5.着重表现听琴时的感受,表现弹者、听者之间感情的交流页 8 第。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导学案第【1】篇〗《王戎不取道旁李》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5课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正确读写生字词“戎”,了解故事大意。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与体会,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王戎观察仔细,善于思考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情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谈话导入提问学生:在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引人注目的小神童,你知道他们的故事吗?引导学生分享故事,进而引出课题《王戎不取道旁李》。
四、初读生字词:“戎”朗读:自读、教师范读五、析读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你认为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一)观察仔细1.从哪看出来的呢?(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2.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奔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3. 这说明了什么?(王戎与其他孩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且王戎不动也说明他在仔细地观察所看到的情形)4.这是从哪个角度对王戎进行描写呢?(正面,动作描写)(二)善于思考1.经过王戎的思考他得出了什么结论呢?(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2.结果怎样?王戎的推测是正确的吗?(是正确的,经过品尝果子的确很苦)3.从王戎的故事中你有什么体会?(凡事要多动脑筋,多观察现象再经过思考进行推理。
)4.让我一起来读一读。
六、品读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看看谁讲的故事最动听。
七、小结作业作业:读一读《世说新语》中的其他小故事,下节课分享八、板书设计〖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导学案第【2】篇〗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教学目标1.认识“戎、诸”等3个生字,会写“戎、尝”等5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4.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文,背诵古文,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学习王戎的优秀品质。
北师大四年级上册第二章线与角导学案

第1节《线的认识》导学案【学习目标】:1、正确区分"线段、射线、直线",掌握其表示方法,理解并能运用相关性质、公理.。
2、在感受美妙多变的图形世界中,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比较、探究等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组间竞争等形式,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增强进取意识,激发良好的数学学习情感.【学习重点】:通过操作活动,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积累操作活动的经验。
【学习难点】:掌握用字母表示"线段、射线、直线"的方法。
第一课时导学案预习案【使用说明】1、自学课本第16页内容。
2、结合课本知识,独立思考预习案中的问题,完成预习自测。
3、把自学中存在的疑惑或解决不了的问题写在“我的疑惑中”。
【预习自测】:⒈下面的线中,哪些是线段?哪些是直线?哪些是射线?请把序号填在相应括号里。
()是直线,()是射线,()是线段。
2.有两个端点,不能向两端无限延伸的是 ;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的是;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的是我的疑问:探究案【质疑解疑、合作探究】:探究点一:3(1)如图:线段可以用表示端点的两个大写字母来表示,也可以用一个小写字母来表示.那么图中的线段可以记作_____或_____。
(2)射线可以用表示端点和射线上另一个点的大写字母来表示.A··B(表示端点的字母必须写在前面)那么射线可以记作_____ 。
(3)直线可以用表示直线上任意两个点的大写字母来表示,A··B也可以用一个小写字母来表示. 那么的直线可以记作_____或_____探究点二:线段,射线和直线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并完成下面的表格,在小组内说一说。
端点数延伸性(有/没有)能否度量线段射线直线小组汇报:回答:我们组的讨论结果是这样的:1.从端点数来分析:线段有( )个端点,射线有()个端点,直线有()个端点。
2.从延展性来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能否度量上来分析: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②③④⑤B A探究点三:(1)用一个图钉把一张硬纸条钉在木板上,硬纸条可以转动吗?过一点可以画出多少条直线?我们组研究的结论是:(2)用两个图钉把一张硬纸条钉在木板上,硬纸条可以转动吗?过两点可以画出多少条直线?我们组研究的结论是:探究点四你发现了什么?我发现了:训练案【巩固新知、强化提高】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一条线段只有两个端点; B 、射线有两个端点C 、在所有连结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D 、直线AB 与直线BA 表示同一条直线 2.我是小法官。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11、12、13课

研究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1)提问:自然界里也经常刮风。是谁有那么大的力量,使空气流动起来呢?
(2)做模拟实验:风的成因。
①教师讲解实验方法、注意事项等。
②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实验现象。
(4)讨论: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空气为什么会流动起来呢?
(5)分组讨论:在自然界中,什么物体和实验中的蜡烛一样,能使空气流动起来?它是怎样“造”出风的?把讨论的结果记下来。
制作风力计的材料:小铁钉,棉线,量角器,泡沫,大头针等。
导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准备诱发】
除了学习观测天气外,还要学会观测风的方向和大小。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风的方向和大小呢?今天老师带同学们一起去追寻风的足迹,观测风的方向,探究风的奥秘。板书课题。
【我会自学】
自学课本
【点拨导思】
一.引导学生认清风的方向
学习内容
12.追寻风的足迹
课时
1节
课型
实验课
教材分析
本课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学习观测风向和风力的方法。第二部分:到室外去实地观测风向和风力。第三部分:了解风向标和风力计,制作简易的风向标和风力计。
学习目标
1.知道风吹来的方向叫风向以及八个风向的表示方法。
2.知道风的大小用风力来表示及风力有十三个等级。
学习内容
13是谁制造了风
课时
1节
课型
讨论生活中人们怎样制造风,产生风的原因是什么。第二部分:研究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学习目标
1、知道自然界的风是太阳使空气流动起来形成的。
2、会做风的形成的模拟实验;能根据模拟实验来推想自然界里风的成因。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导学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品味精炼准确的语言。
2、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感悟和体验三次科学试验的过程。
2、理解蝙蝠夜间探路和雷达工作的原理。
三、教学准备:三次试验表、仿生学小资料。
四、课时设计:2课时。
本节为第二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吗?课文主要讲述了科学家通过(),解开了蝙蝠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解决了飞机()的问题。
二、细读第三段,体会蝙蝠灵巧的飞行本领。
过渡语:同学们,连那么先进的飞机都是从蝙蝠的身上得到启示,才解决了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那蝙蝠的本领一定很厉害吧!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画出写蝙蝠飞行本领高超的句子。
2、蝙蝠在夜间是怎样飞行的?(指生汇报)3、边……边……说明什么?你能说个句子吗?4、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蝙蝠也能灵巧地避开。
这里用到即使……也……,你知道它强调了什么吗?你能试着说一句话吗?在说完之后同学们说一说它强调了什么。
(蝙蝠在夜里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5、指导朗读。
蝙蝠夜行的本领真厉害!我们读的时候,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敬佩、佩服)全班齐读6、读到这里,你心里产生什么疑问了吗?(生说)难道他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三、小组合作,解密科学家的试验过渡:是呀!蝙蝠真是太厉害了!蝙蝠究竟是靠什么来探路的呢?大家拿出上节课的预习作业,把你填好的实验报告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有问题的地方大家再研究。
1.小组讨论并填表(小组自主、合作、探究讨论完成)试验次数试验方式试验结果试验结论3.汇报交流。
(l)第一次试验是如何做的?结果怎样?证明了什么?(用一段连贯的话说一说)(2)第二次、第三次科学家是怎样做试验的?(3)根据表格说一段完整的话,说清楚科学家是如何进行三次试验的。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整理科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是孩子们认识自然、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
在四年级上册的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还需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孩子们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通过整理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加强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为孩子们服务。
以下是我整理的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的内容,希望对各位老师有所帮助。
一、第一单元:物质和性质1、《物质的不同性质》主题:了解物质的性质,通过实验观察归纳不同的性质。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比较不同物质的性质。
教学重点:物质的性质。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归纳法。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观察留意物质的性质,运用归纳法归纳不同的性质。
教学过程:1)讲解物质的性质,引出本节课的实验。
2)学生小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过程并比较不同物质的性质。
3)教师带领全班协作,在黑板上记录学生的实验结果,并讨论归纳出不同物质的性质。
4)总结本课内容,回答问题并巩固知识点。
2、《物质的状态变化》主题:了解物质状态的变化,通过实验观察状态变化的过程。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对比观察不同物质的状态变化。
教学重点:物质的状态、状态变化的原因。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归纳法。
教学难点:运用归纳法观察不同物质的状态变化。
教学过程:1)讲解不同种类物质的状态,并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变过程。
2)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状态变化的过程。
3)在黑板上结合实验结果,对比不同物质的状态变化过程。
4)总结本课内容,巩固知识点。
二、第二单元:天体和星象1、《什么是太阳系》主题:通过讨论太阳系的组成、运行等方面,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基本情况。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太阳系的基本情况。
教学重点:太阳系的组成、运行。
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绘画法。
教学难点:通过讨论了解太阳系的结构、组成和运行轨迹。
教学过程:1)讲解太阳系的组成,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学生分小组讨论太阳系的组成、运行等方面的问题,将讨论结果归纳在黑板上。
新编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全册)

声音可以在气体与固体中传播,那它能不能在液体中传播呢?利用下面这个活动找到答案。敲击音叉,将音叉浸入到水中,人耳贴紧水槽,可以清晰的听到声音。说明水可以传播声音。
研讨:
声音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总结: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在真空中无法传播。宇航员在宇宙中需要借助电子通讯设备联系。
三、探索
任务一:
观看视频描述你听到的交通工具的声音。
提示:对听到的声音进行记录,描述。
任务二:
描述你听到的动物发出的声音
任务三:
描述你听到的球类发出的声音。
任务四:
描述你听到的生活中的声音。
研讨:
1、讨论关于声音你知道些什么?
2、你还想知道什么?
四、拓展
给学生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音符的高低变化。
任务三:
研究敲鼓的发声,寻找鼓发声的原因。
敲击鼓面,仔细观察鼓面的振动发声。
提示:鼓面振动不是很明显,可以在鼓面上放一些黄豆或者沙粒,观察其它物体在鼓面上的跳动,从而体现鼓面的振动。
任务四:
研究音叉的发声,观察音叉振动发声的现象。
观察音叉振动发出声音,当音叉振动停止时,声音也会随之消失
提示:音叉的振动不容易观察,可以用其它的方法帮助证明音叉的振动,如在音叉侧面粘贴小球,或将音叉浸入水中,观察振动现象。
第一单元 声音
【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声音可以用高低,强弱,悦耳和刺耳等词语来进行描述。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
4、人耳中的鼓膜能感应声波并震动,进而传到内耳,引起听觉。
5、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我们关心天气科学概念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与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与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 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准备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各种天气符号的图片学生活动单 教师导学案 个性调整活动一:我们知道的天气现象 1、阅读课本第2页,图中有哪些天气现象? 图中的天气现象有:2、小组讨论,我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 我们知道的天气现象还有:导入 1.师:今天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播放一段音乐,大家来猜猜就是什么节目好不好?(播放音乐)学生猜出:天气预报节目 2.师:大家平时瞧天气预报不?从天气预报中我们能获得什么信息? (揭题:我们关心天气)一、认识天气现象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就是一幅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2.提问:您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活动二:今天的天气怎么样1、 观察天气,用一段话描述今天的天气。
今天的天气:2、 小组讨论,交流描述的天气现象。
3、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不?试着用网状图表示出来。
二、今天的天气怎么样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带上科学记录本与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
(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4.回到教室进行交流:请同学来汇报一下您们观察到天气现象。
5.学生汇报,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瞧谁的描述真实,完整。
可以通过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与风速等天气现象来6.提问: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问:您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7.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打开书本第45页,瞧瞧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8.带读提示语。
9.瞧明白了不?有不明白的请提问。
10.请您学着书本上的方法,在科学记录本上为今天的天气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作一张“网状图”。
学 习 评 价一、阅读“目标领悟”,交流学习收获。
二、习作。
把下列天气情况与我们要做的相应准备用直线连起来。
烈日当空 戴 口 罩 沙 尘 暴 添加衣服 下 雨 戴遮阳帽 气温下降 带 雨 伞 刮 大 风 戴防护镜拓 展 天 地做中学: 制作我们的天气日历1、 阅读资料库20页《更多的天气信息》2、 设计制作10天的天气日历。
将每天的天气信息用合适的图标或文字记录。
小组交流各自的天气日历,瞧谁的记录最真实、最仔细、最全面。
三、课堂小结刚才我们观察的就是今天的天气,那么明天又会天气怎样呢?后天呢?一个月内我们杭州的天气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请大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这里的天气变化就是这样的。
板书设计:1.我们关心天气活动一:我们知道的天气现象 (粘贴图示)活动二:今天的天气怎样教学反思:在观察天气时,把影响天气变化的因素联系起来考虑,会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天气。
“网状图”能使这种联系变得更加清晰。
2.天气日历科学概念通过亲自观察认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使用温度计来测量气温。
2.能运用多种感官与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与数据,逼供内记录在“天气日历”与“日期—温度”表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长期的观察与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教学准备画有天气符号的图片一张、学生画天气符号的小卡片若干、大的天气日历一张、气温柱形图表一张、温度计每组一支、科学记录本与笔学生活动单教师导学案个性调整活动一:认识一些天气符号1. 阅读课本第4页,了解常见的天气符号。
也自己设计的天气符号,画在下面的表格中。
天气现象天气符号2、小组讨论,交流各自设计的天气符号3、观察下面的常用气象符号,我们能把这些天气现象分分类不?给天气现象分类导入:提问:“您们还记得两周前的天气就是怎么样的不?”(学生就是很难记得清楚的。
)请学生描述当天的天气怎么样。
讨论:我们怎么样才能在两周后仍然记住今天的天气?导出课题“天气日历”一、认识一些天气符号1.分类介绍每一种天气符号的含义。
2.选择常见的天气符号临摹。
3.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4.汇报交流。
活动二:制作天气日历1、阅读课本第5页,了解如何制作我们的天气日历。
2、小组合作制作天气日历,展示自己制作的天气日历。
我们的天气日历月日星期月日星期月日星期月日星期月日星期月日星期月日星期月日星期月日星期月日星期月日星期月日星期月日星期月日星期月日星期月日月日月日月日月日二、制作天气日历1.介绍天气日历的制作方法。
2、带领学生到户外观察天气。
3、将“天气日历”贴在黑板上。
提问:哪一张天气符号最能反映今天的云量?哪一张天气符号最能反映今天的降雨量?提问学生哪一张天气符号最能反映今天的风向?请一名学生把相应的小卡片贴在“天气日历”相应的日期栏内。
4、出示“气温柱状图”,指导学3.温度与气温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气温就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二)过程与方法: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与记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与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比较,能选择合适的测量气温的地点。
难点:正确测量,能坚持记录。
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课件1、课前布置任务,分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与傍晚的气温。
2、每组1支温度计3、每组1张温度填充图1、各组的温度计最好选择同一类型,且保证它们的初始温度均一样。
2、各温度计对温度的敏感度要一致,可先将它们放到同一杯热水中,检查上升速度及最终温度就是否一致。
学生活动单教师导学案个性调整星期星期星期星期星期3、小组协作,观测每天的气温变化,学会绘制“日期—气温柱状图”,记录每天的气温变化。
我们的日期—气温柱状图生用填充图(描竖条)的方法记录今天的气温。
5、明确,从今天开始,每天都要把天气现象像这样记录下来。
然后讨论怎样分配每天的记录任务,根据学生的讨论明确分配任务的方案。
统一确定每天在什么时间观察天气。
学习评价1、天气日历不需要记录的内容就是( )A、风向B、气温C、降水情况D、放学时间E、云量2、记录每天的气温时,要尽量选择在每天的( )观察天气。
A、同一时间B、早晚不同时间C、白天的任何时间组织阅读:新视野:气象观测场的百叶箱为什么就是白色阅读资料库20页《生物也能预报天气变化》板书设计:2.天气日历(一)认识天气符号(贴图)(二)制作天气日历(贴图) 教学反思:还记得怎样正确使用温度计不? 活动一: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1. 阅读课本第7页,思考课本提出的问题。
2. 小组讨论,形成共识。
3. 小组合作测量室内外的温度。
哪一个温度可以反映当地的气温?每个小组测得的温度一样不?有什么不同?我的解释:室内温度(℃) 室外温度(℃)导入1.出示冬天与夏天两张不同的图片,让学生体会温度的不同对我们的影响, 师: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
气温就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2.揭题:温度与气温一、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1、回忆巩固温度计的使用2、预测现在教室内与教室外的气温一样不?哪个会高一点?请生回答,追问:您就是怎么知道的? (分别测量室内外温度,再比较数据。
) 3.4.交流室内温度数据,简析数据略有不同原因。
5.小组合作测室外温度。
确定测温地点、分组,并强调安全问题6.汇报数据,并分析师:室内外的温度相同不?哪儿的温度高(低)?哪个温度可以反映今天我们这个地方的气温? (室外)师:室外背阴处与向阳处的温度一样不?哪个地点温度高(低)?我们应该选择什么地点来测量气温?7.教师小结,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最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地方来测量气温。
活动二:气温的测量1、测量阳光下与背阴处两个不同地点的温度。
2在同一地点测量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的气温。
从这个图表中,我们发现每天气温变化的特点就是: 阳光下的温度(℃)背阴处的温度(℃)我的发现:二.气温的测量1.测量同一时间阳光下与背阴处的温度。
2.分析:同一时间里,室外不同地方的温度也就是不同的。
阳光下的温度高于背阴处的温度。
3.请小组拿出事先测量好的一天中的气温统计表,绘图。
讨论分析:一天中的气温什么时候最高?什么时候最低?一天中气温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4.小组汇报交流。
学 习 评 价1、 在一天中,通常( )的气温最高,( )的气温最低。
A.夜晚 B.午后 C.中午2、在夏天,通常室外阳光下的气温要比室内的气温( );在冬季,通常室外的气温要比室内的气温( )。
A.高 B.低 C.一样3、( )能反映当地的气温。
A.室内阳光下的气温B.室外背阴处的气温C.室内外气温的平均气温课外活动:1.课前分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与傍晚的气温。
2.课后测量晴天、多云天、阴天、雨天等情况下一天中各时间段的气温,并记录。
清上中下傍可别忘了使用指南针确定方向哟! 4、风向与风速教 学 目 标(一)科学概念: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与风速来描述。
(二)过程与方法:自制建议风向标与小风旗。
用自制的风向标与小风旗测量风向与风速, 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到使用简单工具能对天气观察活动提供很大的帮助。
进一步提高观 察天气现象的兴趣与好奇心。
教 学重 难点 教学重点:能描述风向与风速教学难点:用自制的风向标与小风旗测量风向与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教 学准 备 教具 学具制作风向标的材料;制作小风旗的材料。
学生活动单 教师导学案备注活动一:风向与风向标 1、阅课本第9页,了解什么就是风向。
2、小组合作,观察风向标,描述风向标的构造,根据风向标指示风向。
风向标的箭头指向 ,刮的就是 风。
3、阅读有关风向标制作的提示,小组合作,制作一个风向标。
4、用自制的风向标测量风向。
导入 师:您们觉得风就是什么?能听到,瞧到风不?能用能想到的描述风的词语来描述风不?一、风向与风向标 1、出示风向图,简单介绍简单介绍,风向就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