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设计:第3课 古代印度(无答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第3课古代印度导学案

“目的导引教学〞导学案〔总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科目:历史年级:九年级课题:古代印度课型:新授课学习目的:1.通过自主学习,初步理解印度,知道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2.通过阅读教材说出古印度的地理位置,概括古印度文明的变迁:国家的出现,文明的鼎盛时期,文化成就等。
3.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记住印度种姓制度内容、特点;种姓制度的影响。
4.通过阅读教材知道佛教的兴起概况和佛教对外传播;初步探究佛教的影响。
学习重点: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学习难点:佛教的传播。
【学习过程】一、学前预习,自主学习:二、生生合作,探究学习材料一:婆罗门编造说:从造物神的嘴演化出婆罗门,从手生出刹帝利,从腿生出吠舍,从脚生出首陀罗。
材料二:有印度学者认为:“在印度社会中,一个人可以放弃一切,但放弃不了种姓信念。
〞种姓制度在印度法律上已经被废除,但在事实上却未被消灭。
1.根据材料一反映了古印度社会的哪一制度?2.这种制度将印度社会分成了哪几个等级?其中哪些等级是被统治阶级?3.婆罗门贵族宣扬造物主创造等级说的目的是什么?4.该制度有什么特点?5.结合材料二和图片谈谈这种制度对印度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三、引导启发,精讲点拨1.根据材料一反映了古印度社会的哪一制度?种姓制度2.这种制度将印度社会分成了哪几个等级?其中哪些等级是被统治阶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还有贱民;吠舍、首陀罗和贱民是被统治阶级3.婆罗门贵族宣扬造物主创造等级说的目的是什么?维护高级种姓的统治4.该制度有什么特点?种姓制度各等级之间贵贱清楚,世代相袭。
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5.结合材料二和图片谈谈这种制度对印度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1〕种姓制度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开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2〕种姓制度虽已废除,但对当今印度社会的影响仍然存在,严重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开展和进步。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新编)《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新编)《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古代印度,教材主要围绕印度的文明、宗教、社会制度、科技文化等方面进行介绍。
教材内容丰富,涉及印度河流域文明、佛教、印度教、阿拉伯数字等,旨在让学生了解古代印度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对印度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代文明,如古埃及、古希腊等,对古代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但印度古代文明的特点和学生熟悉的内容有所不同,需要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接受。
同时,学生对于宗教、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深入的知识还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获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印度的基本情况,包括文明、宗教、社会制度、科技文化等方面。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印度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古代印度的文明特点2.印度宗教的起源和发展3.印度的社会制度和科技文化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教材和资料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印度历史文化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印度的历史文化。
4.互动交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2.相关资料和案例3.多媒体教学设备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印度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印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古代印度的文明特点,包括印度河流域文明、城市遗址等。
让学生了解古代印度的繁荣。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印度的宗教起源和发展,如佛教、印度教的产生和传播。
4.巩固(10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巩固学生对印度宗教的认识,了解不同宗教在印度的影响。
5.拓展(10分钟)介绍印度的社会制度和科技文化,如种姓制度、阿拉伯数字等。
九年级历史第3课《古代印度》导学案

部编人教《历史》九年级上册导学案九年级历史第3课《古代印度》导学案主备人:审核人:九年级历史组编号:3 班级:小组:姓名:【学习目标】重点:佛教产生的原因及对印度社会的影响。
难点:种姓制的形成及其影响。
【自主学习】一、严格的种姓制1.概述:约公元前2200年,流域的居民创造出南亚次大陆最早的文明。
雅利安人侵入南亚次大陆后逐步确立了古代世界最森严、最复杂的等级制度,史称“”。
2.等级:由高到低依次为婆罗门、、吠舍、首陀罗。
每个等级的社会地位与法律地位是世袭的,彼此之间的职业和身份有严格区别,不同等级之间严禁通婚。
3.影响:种姓制是与刹帝利这两个等级维护自身统治的有效工具,它固化了社会的不平等状态,严重束缚了印度社会的发展。
二、佛教的创立4.创立:公元前6~前5世纪,创始人为。
5.主张:早期佛教承认种姓制,但反对婆罗门的特权。
佛教倡导在佛门之内。
6.发展:一度成为古代印度的国教。
公元前世纪,佛教开始向印度境外传播,逐渐成为世界性宗教。
【合作探究】种姓制的实质及影响是什么?【巩固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侵入印度,建立新的国家,并逐步确立等级制度的是()A苏美尔人 B.阿摩利人 C. 巴比伦人 D.雅利安人2.右图反映了古代历史上的“种姓制度”。
这一制度出现于()A.尼罗河流城B两河流城 C.印度河流城 D.黄河流城3.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中,商人属于哪一等级()A.婆罗门B.刹帝利C.吠舍D.首陀罗4.世界三大宗教中最早诞生,传入我国最早、影响最为深远的宗教是()A.基督教B.伊斯兰教C.佛教D.道教5.“彻底消除和根绝欲望后,生老病死、悲伤、哀伤、苦难、不幸和绝望一扫而光。
”该教义出自()A.基督教B.伊斯兰教C.佛教D.道教6.根据《摩奴法典》的记载,神创造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种姓。
种姓之间等级分明,低等级的男子不能娶高于他们等级的女子;首陀罗不能享有财产权;等级越高授予的墓冢越大。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部编版)第三课 古代印度学案(无答案)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部编版)第三课古代印度学案(无答案)【自主学习】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
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
印度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今巴基斯坦境内,人阿拉伯海,水量丰沛。
在印度河流域发现的和摩亨佐·达罗等早期文明遗址,年代大约为公元前23世纪一前18世纪。
这个文明一度繁荣,后来因不明原因衰亡,长期不为人所知。
2.公元前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
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
印度北部逐渐出现了许多小国家。
3. 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
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
农业和工商业都比较繁荣,出现了许多工商业中心城市,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森严的种姓制度1. 进人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
在这一制度中,最高等级是婆罗门,掌管祭祀;第二等级是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第三等级是,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构成,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在这四个等级之外,还有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他们在社会上遭到歧视和凌辱。
种姓制度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世代相袭。
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1.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
创始人,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
2.早期佛教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不拒绝低种姓的人人教,同时,由于佛教宣扬“忍耐顺从”,得到国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
因此信仰的民众日益增多,一度成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班级:小组:学生姓名:学案导案【合作探究】古代印度社会实行什么制度?分为哪几个等级?【知识梳理】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古代印度森严的种姓制度释迦牟尼创立佛教【课堂达标】1.入侵古代印度并征服当地居民,逐渐建立起一些小国的是( )A、日耳曼人B、雅利安人C、印第安人D、苏美尔人2.印度种姓制度中,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属于( )A、吠舍B、刹帝利C、首陀罗D、婆罗门3.下列与古代印度文明无关的是( )A、种姓制度B、阿拉伯数字C、佛教D、《天方夜谭》3、佛教反对婆罗门的等级制度,所以( )A、宣传种姓制度B、宣传“众生平等”C、倡导刻苦修行D、号召削弱王权【教学反思】。
九年级上册历史第3课《 古代印度》导学案|人教部编版

第3课古代印度学习目标1、了解古代印度文明的兴起、强盛和衰落的过程。
2、理解印度流域的自然环境对古代印度文明的影响。
3、知道古代印度种性制度及四个等级,了解种姓制度的影响。
4、识记佛教的创立时间、创始人,了解佛教的发展与传播过程。
重点难点精归纳一、印度种姓制度的实质和影响1.实质:根据种姓制度,社会分为四个等级,各个等级之间等级森严,下一等级的人不能从事上一等级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能通婚。
从四个等级的权利和义务中不难看出,它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所以,种姓制度的实质是等级制度。
2.影响:种姓制度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这一制度的消极影响在今天的印度依然或多或少地存在着。
二、佛教的产生和发展1.古代印度社会存在森严的种姓制度。
公元前6世纪,古代印度社会手盾尖锐,列国纷争。
同时,这一时期是印度思想史上空前活跃的时期,许多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新解释向婆罗门教的解说发起挑战。
佛教在这一背景下产生。
2.佛教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提出“众生平等”。
这种主张对不满婆罗门统治的人,有很大的吸引力。
因此,它在印度广泛传播开来。
3.佛教不反对奴隶制度,不主张用斗争手段改变现实生活,要求人们“忍耐顺从”。
这有利于社会安定,有利于国王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因此,它也得到了印度统治阶级的支持。
4.公元前3世纪后,佛教有了很大发展,开始向外传播。
典型例题巧突破考点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例1、对我国神魔小说《西游记》,大家一定耳熟能详,唐僧师徒四人历经艰险,前往西天取经。
“西天”指的就是古印度。
古代印度文明最初发源于()A.印度河流域B.黄河流域C.幼发拉底河流域D.尼罗河流域解析: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在那里产生了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等早期文明。
答案:A考点二种姓制度例2、(江苏南京中考)“首陀罗的职责只有一个,那就是顺从地服务于其他三个种姓。
”材料反映的是A.古埃及奴隶制度B.《汉谟拉比法典》C.古印度种姓制度D.西欧封建等级制度解析:由题干材料“首陀罗”“种姓”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古代印度种姓制度。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古代印度》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三课,主要介绍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印度河流域文明和孔雀王朝的兴衰,佛教的创立和传播,以及古代印度的科技文化成就。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进程,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古代印度的历史可能较为陌生。
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呈现和操练环节,教师应注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
在巩固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小组合作的方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拓展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印度文明对后世的影响,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深入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印度河流域文明和孔雀王朝的历史发展,掌握佛教的创立和传播过程,了解古代印度的科技文化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印度文明的尊重和认识,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印度河流域文明、孔雀王朝、佛教的创立和传播、古代印度的科技文化成就。
2.教学难点:佛教的教义和传播过程,古代印度科技文化成就的评价。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故事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比较教学法:将古代印度文明与其他文明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素材。
3.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印度河流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印度的文明成就。
简要介绍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引发学生的兴趣。
内蒙古金山学校人教版(新教材)九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第3课 古代印度 (无答案)

内蒙古金山学校人教版(新教材)九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3课古代印度(无答案)导学案第3课古代印度备课人:李磊一、学习目标(我需要知道、了解、背诵的内容)1、我要了解古代印度文明的兴起、强盛和衰落的过程。
2、我要理解印度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对古代印度文明的影响。
3、我要记住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及四个等级,了解种姓制度的影响。
4、我要背诵佛教的创立时间、创始人,了解佛教的发展与传播过程。
二、提前预习1、自主阅读,圈点勾画,清除障碍2、梳理知识点(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本课内容知识点)第3课古代印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2、畜牧业和商业;第四等级是________,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构成,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在这四个等级之外,还有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贱民,他们在社会上遭到歧视和凌辱。
3、特点:种姓制度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世代相袭。
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1、时间:佛教创立于_________2、创始人:__________,后来被称为“_______”,是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城释迦族的王子。
3、发展:早期佛教反对种姓制度,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因而也得到国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
佛教提出“______”,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教义通俗易懂,信仰的民众日益增多,一度成为印度的国教。
4、传播:__________,佛教开始向外传播。
公元前1世纪,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___,再传入____。
后又传到_____、_____和越南等国。
佛教往南经锡兰,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3、梳理知识点(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本课内容知识点,举例。
课前预习完成,课堂上请同学上黑板书写)三、自主探究1、古代亚非文明的基本特征?2、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后来的发展的影响?3、印度种姓制度的实质和影响?四、典型例题识读下列图片,回答有关问题.图片一图片二图片三图片四(1)请为以上四则图片命名。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学案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古代印度的早期文明、雅利安人的入侵、种姓制度的构成及其对印度社会的深远影响、初步了解早期佛教的基本内容。
2.认识种姓制度是维护奴隶主利益的工具;认识佛教的教义。
3.通过分析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重点难点】1.重点: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佛教的创立、发展和对外传播。
2.难点: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的影响;对印度种姓制度和佛教的认识。
【自主学习】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地理位置:今天的南亚次大陆。
2.大河流域:最早出现于流域。
3.早期文明:哈拉帕和等文明,年代大约为公元前23世纪—公元前18世纪。
4.奴隶制国家:(1)出现:约年左右,侵入印度,印度北部逐渐出现了许多小国家。
(2)强盛:王朝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
首都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1.背景: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制度,史称“”。
2.内容(1)四大种姓(2)除此还有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
3.特点: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
各等级之间,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三、释迦摩尼创立佛教1.时间:世纪。
2.地点:古代。
3.创始人:,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
4.教义:早期佛教反对第一等级的特权,提出“”,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佛教宣扬“”。
5.影响:佛教得到国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信仰佛教的民众日益增多,一度成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6.传播:(1)时间:世纪后,佛教开始向外传播。
(2)路线①向北:公元前1世纪,佛教经传到中国新疆,再传入中国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
②向南:佛教经,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当堂达标】1.摩亨佐·达罗的考古遗址(右图)在198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是()A.雅利安人创造的B.古代印度早期文明C.古代印度文明鼎盛时期的代表D.道教的起源地2.下列对印度种姓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将印度社会分为四个等级B. 低等级的人不能从事高等级的职业C. 不同等级的人可以相互通婚D. 各个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3.(徐州中考改编)“当他们分割普鲁沙(巨人)时,其口为婆罗门,由其双臂造成罗惹尼耶(刹帝利),其双腿变成吠舍,从其双脚生出首陀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学习
重点
学习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地理位置: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______________。
2、发源地: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_______。
印度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
今巴基斯坦境内,入阿拉伯海,水量丰沛。
3、奴隶制发明:
出现:在那里发现的_____________等早期文明遗址,年代大约为公元前23世纪—前18世纪。
外族入侵: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
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________和_________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北部逐渐出现了许多小国家。
强盛:________(公元前324年—前187年)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
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
农业和工商业都比较繁荣,出现了许多工商业中心城市,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衰落:印度多次受到外来民族的侵扰。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1.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
“________”。
2.四个等级:
(1)最高等级是________,掌管祭祀;
(2)第二等级是________,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
(3)第三等级是________,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
(4)第四等级是________,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构成,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在这四个等级之外,还有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 ________。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时间:佛教创立于_________
2、创始人:__________,后来被称为“_______”,是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城释
迦族的王子。
3、发展:早期佛教反对种姓制度,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因而也得到
国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
佛教提出“______”,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教义
材料一:婆罗门编造说:从造物神的嘴演化出婆罗门,从手生出刹帝利,从腿生出吠舍,从脚生出首陀罗。
材料二:有印度学者认为:“在印度社会中,一个人可以放弃一切,但放弃不了种姓信念。
”种姓制度在印度法律上已经被废除,但在事实上却未被消灭。
)根据材料一反映了古印度社会的哪一制度?
种姓制度
(2)这种制度将印度社会分成了哪几个等级?其中哪些等级是被统治阶级?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还有贱民;吠舍、首陀罗和贱民是被统治阶级维护高级种姓的统治
(3)婆罗门贵族宣扬造物主创造等级说的目的是什么?
维护高级种姓的统治
(4)该制度有什么特点?
种姓制度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世代相袭。
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5)结合材料二和图片谈谈这种制度对印度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①种姓制度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②种姓制度虽已废除,但对当今印度社会的影响依然存在,严重阻碍了印度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6)讨论种姓制度对后来印度的发展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等级制度渗透到印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在奴隶制的发展中,等级制度越来越引起人民的不满、婆罗门教日益遭到反对,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
(7)分析佛教为什么会得到国王和富人的支持?
佛教主张人民应忍耐、顺从、放弃斗争,所以历代统治阶级便利用佛教宣扬的“众生平等”的假平等,掩盖阶级社会中真正的不平等,从而达到维护剥削制度的目的。
1.下图为印度河流域早期文明的典型代表——摩亨佐·达罗。
它大约出现于 ( )
A.公元前4300年
B.公元前3100年
C.公元前2200年
D.公元前2070年
2.公元前1500年左右,侵入印度,建立新的国家,并逐步确立等级制
度的是 ( )
A.苏美尔人
B.阿摩利人
C.巴比伦人
D.雅利安人
3.古代印度的婆罗门祭司编造说:造物神用自己的嘴创造出婆罗门,用手创造出刹帝利,用脚创造出吠舍,用脚创造出首陀罗。
他们这样宣传的根本目的是( )
A.神化等级制度
B.为人们选择职业创造依据
C.显示婆罗门的高贵身份
D.保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4.社会制度影响人们的生活。
根据古代印度种姓制度,下列选项符合当时农民身份的是( )
A.担任祭司
B.与国王或官吏的女儿成婚
C.掌握军权
D.纳税供养第一、第二等级
5.释迦牟尼创立的宗教诞生于()
A.古埃及B.古巴比伦C.古印度D.古希腊
6.下面示意图正确反映了某宗教的传播路线,由此推断这一宗教是()
A.佛教B.基督教C.道教D.伊斯兰教
7.佛教是世界上的三大宗教之一,自西汉末期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佛教传入后在我国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请问佛教起源于()
A.朝鲜B.韩国C.越南D.印度
8.孔雀王朝是古印度摩揭陀国著名的奴隶制王朝,因其创建者旃陀罗笈多出身于一个饲养孔雀的家族而得名。
下面对孔雀王朝的表述有误的是()
A.雅利安人建立
B.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
C.统一了整个印度半岛
D.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9.下列对印度等级制度叙述不正确的是()
A.等级之间界限森严
B.低级种姓不允许从事高级种姓的职业
C.不同种姓之间的男女不能通婚
D.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造物神“梵天”用口创造出A,用手创造出B,用腿创造出C,用脚创造出D。
(如下图)
材料二佛教宣扬“众生平等”,认为世间万物发展都有因果缘由;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的,人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死后进入“极乐世界”。
(1)依据材料一填写下列表格。
等级名称社会阶层职责和义务
A ________ 祭司贵族掌管祭祀
B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武士、官
吏
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
C
________ 农民、牧民、手工业
者、商人
向国家纳税,向神庙
上供,供养第一、第
二等级
D ________ 被征服者、贫困破产
失去土地的人
从事农业、畜牧业、
捕鱼业和手工业,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