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先师孔子导学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孔子拜师导学案1(新课标)

17孔子拜师导学案教具准备预习提纲预习导学(课外)合作学习提纲1、用“——”标出文中让你感动的语句,并在句旁写自己的感受,并把自己的感受读给小组同学听。
2、你认为孔子的学识渊博吗?为什么?那他为什么还要拜师呢?达标检测题1、理解下列词语意思或者用它说一句话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2、从课文中你了解到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请你写出孔子的四句关于学习的名言。
小组修改建议教学过程导学过程一、预习导学(课外)1、读课文,把自己感触最深的部分画出来。
2、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语,如:“远近闻名、渊博、拜访、敬重”等词语。
3、勾画孔子不顾艰辛去拜师的词句。
4、反复朗读孔子、老子的对话。
二、自主、合作、探究:(课内)1、用“——”标出文中让你感动的语句,并在句旁写自己的感受。
2、读一读你画的语句,并把自己的感受读给小组同学听。
3、你认为孔子的学识渊博吗?为什么?那他为什么还要拜师呢?4、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这句话的意思。
5、面对本课中的孔子、老子,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吗?三、达标检测1、理解下列词语意思或者用它说一句话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2、从课文中你了解到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请你写出孔子的四句关于学习的名言。
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懂得了: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达标检测反馈表检测方式提问,练习监测情况分析辅导措施板书设计17孔子拜师远近闻名风餐露宿总觉……不够日夜兼程:学无止境上前行礼。
孔子拜师导学案======1.doc

《孔子拜师》导学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4、正确书写本课生字。
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学习我国古代的一位大思想家孔子拜师的故事。
(板书:孔子拜师,齐读课题)2、学生交流、介绍孔子通过预习和搜查资料,小朋友对孔子-定有所了解,谁先来向大家说说你了解到的情况。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二、岀示备课时学习目标三、检查读文1、教师范读文,要求学生注意倾听,听清字音,注意停顿。
2、听范读后,自由练读。
师: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现在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还有哪些字、词不认识或哪个句子读不好,及时找同桌帮助。
PPT: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毫无保留、传授、敬重、品行风雨兼程孔丘佩服(每组的四号同学读)3、检查、指导读书每组四号同学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其他同学仔细听,及时纠正。
5、整体感知同学们,通过读书,你们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ppt出示)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拜()为师的故事,体现了他()的精神。
6、生字指导:(学生认为有困难的字,教师点击多媒体课件分笔画书写演示)“尘”:第一笔是竖,不是竖钩。
“迎”:里面不是“卯”或“印”。
“等”:横画有长短变化,横画间距匀称。
“授”:右边是“受”,不是“7、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从课文的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标出相关语句,并在空白处写感悟、做批注。
(读书、思考、圈画、讨论)8、展示任务:(1)孔子为什么要拜师呢?(2)从哪些词句看出孔子拜师的旅途很艰辛。
(3)从孔子与老子对话中你能看出孔子是个怎样的人?(4)搜集老子的资料,从本课可以看出老子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范文】第1课 先师孔子教案

第1课先师孔子教案第1课先师孔子【课程标准】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孔子的主要生平活动。
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和政治主张,学习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客观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
认识孔子对中国及世界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了解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绵绵不绝的传承关系和基本脉络。
★过程与方法结合地图、图片,复述孔子的主要生平和政治主张。
依据课本和补充的历史资料,认识孔子与同时代的其他诸子主张的异同。
鼓励学生多渠道查阅、搜集资料,以撰写小论文、发言提纲等形式,对孔子在中外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展开研究性学习。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孔子生平活动的体察,培养学生对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生目标执著追求的精神。
通过学习与讨论,既要看到孔子思想与活动的伟大贡献,如以礼、仁治国的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观念,兴办私学、有教无类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循循善诱、学思相长的先进的教育方法,整理典籍、保存文化的执著追求,也要看到其思想主张的时代特性及其历史局限性。
全面认识孔子对我国和世界文化深刻而广泛的历史影响,激发学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感【重点难点】重点:孔子的思想主张和孔子的深远影响。
难点:孔子的思想主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下列几张幻灯片:幻灯片一:出示“XX年全球联合祭孔活动”的图片,孔子学院在全球各地成立的图片,幻灯片二:演示设问“为什么国内外会有那么多地方开展祭孔活动”,“为什么孔子在世界上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幻灯片三:988年,7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召开会议,探讨和平、发展、环境、民族、宗教、信仰等一系列国际问题。
物理学诺贝尔奖得主、瑞典人汉内斯•阿尔文教授在发言中说:‘人类要想在2l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XX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17孔子拜师导学案.doc

17孔子拜师第一课时课前预习:读三遍课文,画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
(课外完成)学习目标:1.认识“兼、仆”等7个生字。
会写“闻、尘”等12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教学重难点: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学习过程一、自主、合作、探究:(课内)1.读课文。
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读表内的生字并按要求完成下表。
认读字音序音节部首余几画扩词兼仆纳丘毫授佩3、给生字注音、组两个词、同桌说说字的结构、那些难写。
闻尘仆纳闷丘迎等止境授品4、互读词语,并说说词语的意思。
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5、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二、各小组派代表展示学习成果。
三、我来闯关完成同步导学35页第一、二、三题。
17孔子拜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课文内容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3、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教学重难点: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学习过程一、自主、合作、探究:(课内)1.用“——”标出文中让你感动的语句,并在句旁写自己的感受?2.从课文中你了解到孔子是一个什么的人?3.认为孔子的学识渊博吗?为什么?那他为什么还要拜师呢?4.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这句话的意思?5•面对本课中的孔子、老子,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吗?二、达标检测1、理解下列词语意思或者用它说一句话日夜兼程:2、完成同步导学35、36页的四、五、六题。
《孔子拜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5篇

《孔子拜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5篇《孔子拜师》是介绍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我们此刻有多少的教育思想乃至生活理念都是来自孔子的。
下面是WTT给大家分享的内容,供大家参考,阅读。
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孔子拜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不畏艰辛及彬彬有礼的品质和老子谦逊有礼、诲人不倦的品质,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2、懂得学习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感悟孔子、老子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老子作出简单的评价。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
第五单元的课文为我们打开了这座宝库的一扇门。
我们可以认识古代大思想家,了解古代神话故事,欣赏古代建筑和绘画。
今天,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去认识我国古代的一位大思想家──孔子。
2、揭题,读题:孔子拜师: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学了这篇课文,就能揭开这个秘密。
二、复习回顾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课文写了我过古代着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
2、故事中最关键的人物是谁?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3、课文中还写到了另外一个人物老子,他给你的印象又是怎样的呢?三、深入研究孔子、老子的人物形象1、是呀,那么在孔子拜师的整个过程中,孔子和老子是的谦虚有礼,都还需要我们去细细体会。
2、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 ⑴读句子,你认为孔子和老子的学问怎样?⑵他们的品行又怎样?3、学前指导。
我们说一个人的品行往往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言谈举止)抓住人物的言行来研究人物的品行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今天这节课,老师就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来研究课文中自己感兴趣的人物,你可以研究孔子,也可以研究老子,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一两个句子,认真地读一读,细细地体会体会。
第1课孔子学案及答案

第1课孔子学案及答案第一篇:第1课孔子学案及答案第二单元第1课孔子学案及答案【学习目标】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重点难点】孔子的思想核心:礼与仁。
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自主学习】一、追求礼乐的一生1、学习礼乐(15岁):苦研《》《》《》《》,在礼崩乐坏的情况下,以传承为己任。
2、讲学收徒(30岁):对“六经”融会贯通,开始收徒讲学,办的成功使他闻名遐迩。
3、从政生涯(51岁):在鲁国做中都宰,后官至司寇。
为了实现恢复社会的理想,他试图加强,削弱,抑制,结果失败。
4、周游列国:率徒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没被采纳。
原因:诸侯争霸,崇尚武力,轻视礼仪。
5、献身文化:68岁后回到鲁国,整理文化典籍、删除《》,献身于文化教育事业。
二、开创儒家思想1、背景:(1)、春秋时期是社会向社会转变的时期。
(2)、违背行为司空见惯,人际关系紧张。
(3)、孔子决心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意义。
2、内容:(1)、礼的思想:礼及周礼,主张“ ”,匡正社会秩序。
(2)、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仁就是,包括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
主张以和礼治理社会,反对苛政。
将礼和仁结合,让礼体现仁的精神,让仁有礼的约束。
(3)、中庸思想:为了协调仁和礼的关系,提出中庸思想。
他认为“ ”,要恰到好处“ ”。
(4)、礼、仁、中庸思想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三、古代大教育家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孔子开创,让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并使教育从“学在官府”向“ ”转变,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推动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
2、教学目的:——使学生“成人”,言行合乎“忠”、“信”,终成“君子”。
孔子“教学目的”注重培养学生高尚品德和服务社会意识,有利于社会发展;但重义轻利,不利物质经济的发展。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东西方先哲第1课先师孔子学案

第1课先师孔子问题导学一、对孔子的评价活动与探究材料一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材料二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奴隶制,表现出他怯懦的方面。
——《略论孔子思想的阶级性》(1)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探究,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2)材料一、材料二在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3)综合上述材料,探究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二、孔子思想的深远影响活动与探究材料一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
材料二吾将以教主尊孔子。
……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
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
……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
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
……而政治家不足以尽孔子。
食政治家之赐者,不过一国……不过百年,而孔子之因时的政治,可以善当时之中国,可以善2 000年迄今之中国……——梁启超《世界伟人》(2)材料二从哪些方面评价了孔子?根据材料探究指出作者评价的主要依据。
材料三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
南则风靡于安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
英、法、德、美、意、奥之学者,热心研究孔子者,岁炽日烈……就全世界观之,《论语》之价值,已与《新约全书》竞胜。
第1课先师孔子教学设计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4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图片等多样化方式,激发学生对孔子及其教育思想的兴趣。
-新课内容:详细介绍孔子的生平事迹、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等,注重知识点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针对孔子教育思想展开讨论,鼓励发表不同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孔子教育思想,提高其独立思考能力;
2.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案例分析、问题解决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孔子的道德观念;
3.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历史素养;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鼓励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分享观点,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孔子的教育思想,尤其是“仁、义、礼、智、信”五常道德观念的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掌握孔子的教育方法,如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等,并能结合实际运用到学习与生活中。
3.比较孔子与同时代其他教育家的教育观念,分析其异同,培养学生的历史比较思维能力。
4.通过案例分析、问题解决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孔子教育思想的尊重和认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师长、勤奋好学的良好品质,树立“仁者爱人”的道德观念。
3.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孔子的一位弟子颜回,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一天,颜回请教孔子:“为什么我总是学不会?”孔子回答:“学习并非仅凭聪明才智,更要用心去体会。只有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领悟其内涵。”颜回深受启发,从此虚心好学,终成一位杰出的学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户县第二中学2014 —2015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级历史导学案第10 周编号1 总编号11 编制聂广收谷亚荣审核张军超使用日期2015.5. 5班级:组名:姓名:包组领导课题第1课先师孔子学习目标1、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
2、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重点难点重点:1、孔子的思想核心:礼与仁。
2、孔子提出“礼”、“正名”、“仁”的原因、含义和作用难点: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预习案一、生平经历1、出身:______时期没落贵族家庭,_______较保守("周礼尽在鲁")2、少时_____________曾到宋国考查殷礼,到鲁国太庙考查周鲁礼仪及典章制度,向齐国乐官学习音乐。
3、____________30岁左右时博学多才,收徒授业,开创__________先河。
4、___________(1)青年时代做过管理仓库和牛羊小官。
(2)中年时代曾担任鲁国司寇。
5、_________:宣扬自己政治理想。
6、_________(1)晚年返回鲁国,专心于_________ ,继续收徒讲学。
(2)收集古代文化典籍,整理成《___》《___》《___》《___》《___》《___》被后世称为"六经"。
二、思想主张1、政治思想(1)"__________"①思想体系的核心是___ ,其基本的含义就是____ ,但孔子的"仁"是一种_______ 的爱。
②主张统治者要实施_____ 。
③认为要实现"仁",就要遵守_______之道。
(2)"___________"①"礼"是指______ ,其基础是__________。
②为维护"礼",提出了_____主张。
2、伦理思想:提出要遵循__________,认为_____是最高品德。
3、教育思想(1)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教育思想。
(2)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①提出了__________ 教学的原则,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②注重__________,针对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育。
三、影响1、对中国(1)西汉武帝______________后,______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
(2)孔子被尊为__________ ,其形象逐渐被神化。
2、对世界(1)_______许多国家接受了儒家文化。
(2)18世纪后,儒学传到______ 。
探究案探究一:阅读材料材料一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
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
——《论语》材料二“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的教育主张和实践给当时的教育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变化?(2)材料二表明孔子是怎样看待“仁”和“礼”的关系的?探究二、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日:"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回答:(1)材料中孔子所说的"仁"的主要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孔子强调"仁"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孔子“仁”的思想,具有什么现实意义?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儒家文化?探究三、吾将以教主尊孔子。
......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
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
......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
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
......而政治家不足尽孔子。
食政治家之赐者,不过一国......不过百年,而孔子之因时的政治,可以善当时之中国,可以善2000年迄今之中国......(1)材料从哪些方面评价了孔子?据材料概括指出作者评价的主要依据。
(6分)(2)如果你是中国文化年一名讲解员,请你针对下图写一段解说词。
(4分)检测案【基础题】1、孔子由“仁”进而提出统治者要“仁政”,这种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2、孔子曾周游列国10多年,但倍受冷落、狼狈不堪,造成上述情况的最重要的原因是A、孔子地位低下,B、孔子主张维护奴隶制,不符合时代潮流C、受其它学派打击D、其思想有较大的消极性3、“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下列对孔子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A、孔子认为应该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否则人民无所适从B、孔子认为周“礼”非常重要,是实现仁的前提。
C、孔子认为“仁”和“礼”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D、孔子认为“礼”和刑罚相对立的4、《颜渊篇》记载颜渊、仲弓、司马牛三人“问仁”,孔子有三种答案。
子路和冉有都问“闻斯行诸”,孔子的答复竟完全相反。
说明孔子A.孔子也不明确答案 B.偏爱某些学生 C.有教无类 D.因材施教5、现在我们提倡“以德治国”,而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过“以德治民”的主张。
这说明A、不管时代怎样发展,我们所遵循的道德准则是一致的B、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必须批判地加以继承C、对传统文化必须绝对地予以肯定或否定D、“德治”将要取代“法治”6、下列对孔子“仁”的学说理解正确的是①主张强调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②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③主张以德治民④反对任何社会变革A. ①②B. ②③C. ①②③D. ①③④7、孔子主张要实现“爱人”,必须遵循“忠恕”之道。
为此要求A、学而不厌,诲人不倦B、君君、臣臣、父父、子子C、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D、性相近也8、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葸Xi:畏缩),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尖刻伤人)”对这段话不正确的理解是A、要用礼来加以节制,加以中和,这样才能使言行合度,符合社会规范。
B、“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但礼也要有一个度的问题C、“不学礼,无以立”,认为礼是个人修养的落脚点。
D、反映了孔子仁的思想9、孔子家的马厩失火,孔子退朝回家,问人是否受伤,而不问马。
此事反映了A、兼爱B、克己复礼C、仁者爱人D、民贵君轻10、下列有关孔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孔子整理的“六经”和其著作《论语》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B、儒家思想经历代损益逐渐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C、孔子创办的教育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的传统D、孔子的思想及其学说对亚洲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影响11、右图是北京孔庙的“万世师表”匾额,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匾额的题写者有可能是秦始皇B、体现了题写者对孔子的尊崇C、反映了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尊重D、对儒家文化的传承有积极意义12、下列关于孔子“仁”“礼”“中庸”关系的表述不恰当的是:A、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礼是立国立身的基础B、中庸是协调仁礼关系的恰当方法C、仁礼结合,礼体现仁的精神,仁有礼的约束D、无仁则无礼,无礼则无仁13、孔子思想中自相矛盾的一组是①和而不同②因材施教③贵贱有序④有教无类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14、据史书记载:公元前479年鲁哀公追封孔子为“尼父”,公元492年北魏孝文帝遵奉孔子为“文圣尼父”,贞观二年唐太宗遵奉孔子为“先圣”,1307年元成宗封谥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以上史实不能说明A、历代君主都以儒家思想为治国思想B、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稳定社会,缓和矛盾C、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D、儒家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发展题】孔子思想中的“仁”、“礼”、“中庸”等思想主张延续至今,仍有广泛的影响,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析孔子思想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学习反思学习评价自我评价:A()B()C()D()组长评价:A()B()C()D()教师评价:A()B()C()D()评语:参考答案探究一:(1)“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打破了奴隶社会“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格局,把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子弟。
(2)“仁”和“礼”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只有“克己复礼”,才能实现“仁”。
探究二:(1)主要内容:恭、宽、信、敏、惠。
主要目的:调节和协调社会人际关系,并促进人自身的发展。
(2)在当今社会,儒家思想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以及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则都有积极影响。
儒家文化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瑰宝,我们应该吸取其精华并把它发扬光大。
探究三:(1)评价:思想家(或儒学创始人、“儒教教主”);教育家;政治家。
主要依据:中国人深受孔子思想影响(或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影响深远);孔子的教育思想影响广泛、深远;孔子的政治主张不受时代限制(或孔子的政治思想对我国的政治建设影响深远)。
(2)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使受教育者的范围得到扩大:主张“因材施教”;要求学生要实事求是,要反复温习,要有恒心,要坚持不懈;还主张把学与思结合起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坚持正确意见。
【基础题】1——5 B B D D B 6——10 C C D C A 11——14 A D D A【发展题】(1)孔子“礼”的思想,主张长幼有序,有助于中国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传承。
(2)孔子“仁”的思想,主张“仁者,爱人”,体现了一种民本思想,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3)孔子中庸思想中,主张“和而不同”,主张对立因素的统一与和谐,对于当今和谐社会的创建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