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 横版
中国美术史(夏商周美术)-文档资料

青铜器的品种与用途:
种类:
礼器:
炊煮器:鼎、鬲
食 器:簋、豆
四耳夔纹鉴
酒 器:盂、觚、爵、斝、尊、卣、壶、彝
水 器:盘、鉴
乐器:铃、铙、鼓、钟、钹
其他:兵器、工具、车马器
大型水器,用来盛水,亦用来盛冰。 26
青铜器艺术:
青铜器的品种与用途:
种类:
礼器:
炊煮器:鼎、鬲
食 器:簋、豆、盂
像和立体雕塑结合起来,把器皿和动物形状结合起来,以异常高超的铸造工艺制成,真是匠心独运,恰到好处。
青铜器艺术:
青铜器的品种与用途:
种类:
礼器:
炊煮器:鼎、鬲
食 器:簋、豆、 酒 器:盂、觚、爵、斝、尊、卣、
壶、彝
水 器:盘、鉴
乐器:铃、铙、鼓、钟、钹
妇好鸮尊 商代后期 通高45.9厘米,
其他:兵器、工具、车马器 重16.7千克
提梁卣 商代后期 通高23.2厘米
酒 器:盂、觚、爵、斝、尊、卣、壶、彝
水 器:盘、鉴
乐器:铃、铙、鼓、钟、钹
戈卣 商代后期 通高39,口长15.4, 宽 13.1厘米
其他:兵器、工具、车马器
卣,盛酒器。较壶为小,形状近似。
22
青铜器艺术:
青铜器的品种与用途:
种类:
礼器:
炊煮器:鼎、鬲 食 器:簋、豆
青铜器艺术:
青铜器的品种与用途:
种类:
礼器:
炊煮器:鼎、鬲
食 器:簋、豆
酒 器:盂、觚、爵、斝、尊、卣、壶、彝
水 器:盘、鉴
乐器:铃、铙、鼓、钟、钹
其他:兵器、工具、车马器
17
青铜器艺术:
青铜器的品种与用途:
《中国美术史》

《中国美术史》学习用书:洪再新:《中国美术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参考书目: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2、王逊著:《中国美术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3、王伯敏:《中国美术通史》,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97年版4、《中国美术全集》(古代部分),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文物出版社,1985~1993年版课程性质和学习目的:本课程是艺术类专业学生必修的理论基础课程之一。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美术的起源与演变发展过程,认识中国历朝各代的美术现象,其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获得关于中国美术的知识,还在于引导学生在提高具有民族性质特征的审美鉴赏能力的基础上,加深中国文化的认识,建立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信心,为以后专业学习和将来从事各类艺术活动的打下基础。
题型举例:大约包括四种题型:填空题;单项选择;简答题与论述题。
举例如下:1、填空:古人称的绘画线条“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
2、单项选择:1.中国第一个皇家绘画机构成立于( )。
A.秦代B.唐代C.宋代D.明代3、简答:简述秦兵马佣的艺术特征。
4、论述:论述中国文人绘画的产生与演变。
第一章导论学习目标:了解美术史的基本特征,了解中国美术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学习要点:美术史和文化史的关系。
一方面美术史是文化史的一部分,而且美术作品更直接的反映了其所产生时代的文化特征。
另一方面,文化史为认识美术史或作品提供了各种可靠的资料。
第二章史前美术学习目标:主要从人类起源的角度,了解中国美术的起源,认识中国石器时代原始美术的基本特征。
一般了解:南北建筑;早期岩画。
重点掌握: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陶器艺术;玉器之美。
新石器时期陶器艺术部分应注意的方面是:陶器的起源和地域分布;彩陶艺术的各种类型及其工艺特点和造型、纹饰特征。
新石器时期玉器艺术部分应注意的方面是:玉器的起源、地域分布;玉器的材料特点;良渚玉器的型制和造型、纹饰特征;玉器的社会功能。
1840—1949年中国美术史

任伯年(1840—1895)
任颐( 1840—1895 ),浙江绍兴人,后改 字伯
年,自幼受到父亲在艺术上的熏陶和指导,擅长肖 像画。 任伯年所作人物画,有肖像画,也有历史故事和民 间传说,题材丰富,内容通俗易懂,思想倾向明确。 任伯年在绘画成熟时期的创作,以花鸟画居多,其 中尤以勾勒与没骨相结合的小写意突出。善于将处 于运动中的花鸟,以瞬间的姿态描写于画面而不失 动感,使画面总是充满生气。
居 廉
·
花 卉
向 日 葵
花卉册
二高一陈
高剑父、高奇峰、
陈树人 三人都具有明显 的政治思想,致 力于民国革命, 参加同盟会,同 时也为改良中国 画作出贡献。
高剑父(1879~1951)
高剑父(1879~1951),广东番禺人。中国近现代中
国画家、美术教育家、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 少年向居廉学画。1905年留学日本,进“白马 会”“太平洋画会”“水彩画会”,在传统绘画的 基础上吸收西洋画技法。 回国后参加黄花岗起义,民国初年在上海创办“审 美书馆”,出版《真相画报》,宣传革命主张,倡 导美育,推行中国画的革新运动。孙中山逝世后, 他对当时的军阀、官僚统治极为不满,遂放弃从政, 办春睡画院,收徒授艺,专心致力于中国画的革新。
蟹
鱼
群虾图
齐白石的绘画,
以花鸟草虫为大 宗,且兼工、写 两种作风,俱都 造诣高深。 他的写意人物画 与山水画虽不及 花鸟草虫多,但 在艺术上的成就 却毫不逊色甚至 更为突出。
昆 虫
盆草荔枝
闲人
人物画简练粗犷,
内容诙谐深邃,发 人深思。
群吓
鱼 群
古 树 归 鸦
鸳 鸯
黄宾虹(1865~1955)
(完整版)中国美术史分章试题

一、原始社会美术1、半坡彩陶遗址在___西安半坡村。
2、人面鱼纹盆的装饰纹样有_人面_________、___鱼纹______3、人类最初的劳动是从制作__石器工具__________开始的。
4、彩陶艺术是__新石器时代_________的创造。
5、仰韶文化分为两大类型半坡和庙底沟。
6、旧石器时代是打制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是磨制石器时代7、人面鱼纹彩陶盆是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出土于西安半坡村8、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代表作是鹳鱼石斧图出土于河南庙底沟9、舞蹈彩陶纹盆是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出土于青海大同孙家寨10、著名的岩画遗址有内蒙古自治区的阴山岩画和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岩画。
1、()是人类创造的第一个改变原材料性质的产品,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意义重大。
cA.石器B.木器C.陶器D.玉器2、在彩陶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注入水,使木炭熄灭产生浓烟,将炭渗入淘气形成乌黑如漆效果的是()cA.素陶B.红陶C.黑陶D.印纹陶3、彩陶装饰纹样有人面纹、鱼纹、蛙纹、鹿纹的彩陶类型是()dA.半山类型B.马家窑类型C.庙地沟类型D.半坡类型4、良渚文化的大型墓葬中常见的器物是()bA.玉龙B.玉琮C.玉蝉D.玉铲.5、长城以北较重要的是(),大致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aA.红山文化B.龙山文化C. 良渚文化D.磁山文化6、按不同的地域和时间,马家窑文化中的彩陶螺旋纹尖底瓶应属于()。
bA.石岭下类型B.马家窑类型C.半山类型D. 马厂类型7、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一个()具有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意趣,这件陶盆是在外壁的上半部用黑彩绘成三尾瞠目张口的单体鱼纹,形成首尾连续纹饰。
bA. 网纹船形彩陶壶B.彩陶鱼纹盆C. 彩陶盆绘五鱼纹D.人面鱼纹彩陶盆二、先秦时期(夏商周美术——青铜艺术的光辉时期)1.青铜是红铜加锡的合金。
2.毛公鼎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器。
3.商周时代青铜器的种类繁多,依照其用途可分为乐器、礼器、兵器和车马器几类。
《中国美术史》授课PPT之一:先秦及秦汉的美术

簋是祭祀时盛放五谷米饭的礼器,形式类似 今天的 碗。是商周时期重要的礼器之一。 青铜簋出现在商 代早期,但数量甚少,自 商代晚期开始,才逐渐增 多。到了周代, 簋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常将「鼎」 和「簋」 配对,例如规定天子可以用九鼎八簋,具
有特别的饮食文化制度。西周早期后则在圈 足下加 铸个方座成为方座簋。
蝉纹 乳丁纹
C.西周:风格由奇诡转为理性典雅 特点:a.酒器减少,食器增多 b.饕餮纹不多见,带状花纹增加,流行顾首的夔纹、 凤鸟纹及窃曲纹、重环纹等,神话意义减弱 c.铭文字数增多
窃曲纹
重环纹
西周早期 兽面纹甗
西周早期青铜方尊
利簋及其铭文
西周中期鸟纹觯
西周中期青铜卣
毛公鼎及其铭文
史墙盘及其铭文
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
导论
1 课程简介
中外美术史课程简介
《中国美术史》是研究中国美术发生、发展过程及 其规律的学科,以绘画史为主线,兼及其他,讲述了由 原始美术经历各朝各代到民国与新中国时期,美术发展 历程中的绘画倾向、重要流派、代表性画家、作品、画 论,以及雕塑、建筑、工艺等的发展状况。
《外国美术史》是以介绍外国美术发展历程和欣赏 美术作品为主要内容,通过记叙从原始社会到二十世纪 下半叶外国美术的发展历程,揭示外国美术繁荣的源流 及其特点,介绍外国美术的代表作品、画家和理论。
夏、商、周美术 2 青铜艺术
青铜器的形制与纹饰
夏代青铜器
青铜器的初创时期,出现了礼 器和兵器两大类,奠定了中国青铜 器以礼器和兵器为主的构架模式。 夏代青铜器形体较小,形制与同时 期陶器相似,器壁较薄,纹饰较为 简单。
二里头文化期青铜器
夏、商、周美术 2 青铜艺术
青铜器的形制与纹饰
(完整版)中国美术史明清美术第七讲

• 仕女图册 焦秉贞 清
• 乞巧图卷 丁观鹏 清
• 避暑山庄图轴 冷枚 清
• 英骥子图 郎世宁 清
• •
•
秋 风 纨 扇 图 唐 寅 明
•
人 物 故 事 图 册 局 部 仇 英 明
三、明代写意花鸟画
• 写意花鸟在明代中叶以后形成一个高峰期。沈周、唐寅已先 开拓了这一领域,继而出现了以表现个性为主,笔墨技法淋 漓酣畅,情感充分溢于笔墨的杰出画家陈淳与徐渭。
• 花卉册 陈淳 明
• •
墨
竹
葡
石
萄
图
• 木叶丹黄图 龚贤 清
•
山 居 图 高 岑 清
• 金陵八家山水册(之一) 樊圻 清
二、宫廷绘画与郎世宁 • 康熙三十年(1691)是清代宫廷绘画的第一高峰期,乾隆
继位(1736)又趋上升阶段。 • 康熙时主要画家有冷枚以及王原祁、王翚等。因而这一时代
绘画受“虞山派”、“娄东派”影响明显,同时西方油画在 康熙年间已被内廷重视。清代宫廷画家中,有一批是西洋来 的传教士,他们带来了西洋画的明暗和透视法,在宫廷内还 培养了很多学生。不少中国画家受西方绘画影响,在应用明 暗方法、焦点透视方法,以及西画色彩关系等方面,丰富了 传统中国画的表现技法,整体看可以说是清代院体中西合壁 的画法。
• 边景昭:是永乐、宣德时画家,工花鸟,主要继承宋代“ 院体”传统,其花鸟,精微而不失于工板,优美而不流于 柔媚,在工谨妍丽之中传达出雍容浑朴的气质,被誉为“ 当代边鸾”。
• 存世代表作有《三友百禽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以松、竹、梅为背景,布置各类禽鸟百只,隐喻百官朝拜 天子,呈现顺承天意之象,属吉祥瑞应装饰画。画面百禽 刻划细致入微,品类一一可辨,情态又生动活泼;松竹梅 则较洗练,用笔亦劲健,并以水墨为主,使全幅在艳丽之 中兼具清雅之韵。
中国美术史ppt课件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Y
中国美术史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中国美术史简介 • 古代美术 • 近代美术 • 现代美术 • 中国美术的未来展望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1
中国美术史简介
起源与发展
起源
中国美术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 代,当时人们已经开始制作彩陶 、雕刻石器、绘制岩画等。
民族文化
中国现代美术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 和发展,通过艺术作品展现中华民 族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
实验艺术与新媒体
实验艺术的探索
中国现代美术中的实验艺 术通过运用新材料、新技 术和新观念,拓展了艺术 的边界和表现力。
新媒体的崛起
新媒体艺术借助数字技术 、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 术等手段,为观众带来了 全新的艺术体验。
壁画与石刻
壁画与石刻是中国古代美术的 另一种重要形式,其历史悠久
,艺术价值也非常高。
壁画主要绘制于宫殿、寺庙、 墓室等建筑物的墙壁上,其内 容广泛,包括神话传说、历史
故事、宗教信仰等。
石刻则主要是在石头上雕刻文 字、图案等,其代表作品有《 石鼓文》、《熹平石经》等。
壁画与石刻的艺术风格和表现 手法各不相同,但都反映了当 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
艺术特点与风格
01
02
03
写意性
中国美术注重表现作者的 情感和思想,强调作品的 写意性和意境美。
装饰性
中国美术作品常常具有强 烈的装饰性,注重形式美 和色彩搭配。
文化内涵
中国美术作品蕴含着丰富 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不同 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 民的生活状态。
(完整版)中国美术史整理

第二章先秦美术一、商周青铜艺术1、青铜器分期二里头文化期夏代青铜器的基本特点:(前19C----16C)1)少数青铜礼器已经做得比较精巧,器壁匀薄;2)夏代青铜礼器的装饰基本是圆点,园块和几何纹饰;3青铜器形体受陶器影响,为商代提供了参考。
代表器物:乳钉纹爵。
商早期(盘庚迁殷)青铜器特点:(前16C----15C中叶)1)商代青铜器一般比较匀薄,纹饰边线清晰深峻,镂刻技术高超,含铅量高;2)出现了圆锥形款足(中空),扁足(实心)。
3)纹饰大多为复杂的兽面纹器物:饕餮乳钉纹方鼎商中期青铜器特点:(前15C中叶----前13C)1)器物比早期厚重,尤其口部;2)品类增多;3)出现了斝(jia)(圆筒底体的)圆底爵开始;4)宽体觚(gu)喇叭状的觚;5)纹饰纹样装饰特点加强,浮雕出现6)仍保持着不铸铭文的习惯,个别器物上发现做器者本人的族氏徽记。
商晚期前段青铜器的特点:(前13C----前11C)1)方形器大为发展;2)纹饰方面,动物形象比较具体,有主次之分;3)铭文多为一二字,为器物所有者的族徽(出现铭文);4)器物方面代表器物:司母戊(后母戊)鼎,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
商晚期后段青铜器特点:1)器物方面,无肩尊和扁体卣是新出的典型器,出现车马器;2)纹饰最为发达,艺术装饰水平达到高峰(动物,神怪为主的兽面纹空前发展);3)有较长的铭文,铸工精细,内容增多(族徽,祭祀祖先,赏赐,征伐);4)出现蹄形足圆鼎较多,双耳簋,平底爵消失代表器物:人面钺,四羊方尊,大禾人面方鼎,虎食人卣..西周青铜器特点:周人有计划有目的的改变(殷)商人礼器重酒的习俗体制,而建立起重食的礼器。
1)新出现了方形簋,西周早期,利簋;大盂鼎,三足圆鼎2)长篇铭文盛行(祖先功业和自身业绩)记载了史事;3)出现了新纹饰(鸟兽)。
西周中后期:1)鼎,簋,鬲规范化,大克鼎2)波曲纹的出现。
最大的簋,害夫簋;铭文最长的鼎,毛公鼎;水器,虢季子白盘;颂壶东周春秋早期:(前770----前7C上半叶)子仲姜盘春秋中期:(前7C上半-----6C上半)立鹤方壶(复杂美感、立鹤莲花)春秋后期:(前6C下半-----前476年)越王勾践剑战国时期:(前476----前221)镶嵌图像纹壶犀牛尊错金银工艺2、青铜器文饰:饕餮纹:商周青铜器上的纹饰母题,以兽面牛首为主体,左右对称展开夔(kui)龙或夔凤图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美术史重点名词解释:画圣:是中国古代对绘画最为出色者的称号。
在历代画家中,有多人都被冠以“画圣”之名,如魏晋的杨子画、唐代的吴道子、清代的王翚。
而其中影响最大,广泛认可度最高的是吴道子。
他在山水和人物画方面都有涉猎,人物画的成就尤高,创立的宗教人物样式被成为“吴家样”,与曹家样并称“曹衣出水,吴带当风”。
吴道子的风格在民间影响也很大,他本人还被民间画工和手艺人尊为祖师爷。
斧劈皴:是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最重要的一种技法,宋代画家对此法的运用尤其出色。
它根据不同的需要,分为“小斧劈皴”、“大斧劈皴”、“带水斧劈皴”等。
斧劈皴通常用以做山石,其笔法中锋、偏锋兼用,落笔较重,起笔处笔画粗而墨色较浓,因此产生了力度感很强的平头状;收笔往往较轻,笔画较细而墨色较浅,露出明显的笔锋,尖利而峻峭,犹如利斧劈石,故得名“斧劈皴”。
南宋画家李唐的《万壑松风图》即是运用斧劈皴的代表之作。
张家样:是中国古代人物画样式之一,主要用于寺庙壁画。
创始人是南北朝时期萧梁的画家张僧繇。
由于梁武帝倡佛法,大量修建寺院,张僧繇受到了器重。
“张家样”的风格不同于之前流行的陆探微的“瘦骨清像”,而是人物形象比较丰腴,“面短而艳”,富于肌肉的肥胖感。
在用线上创造了豪迈疏朗的“疏体”,这种风格被后来唐代的吴道子继承。
张僧繇无传世作品,可以从传世的《北齐校书图》(宋摹本)和山西太原娄睿墓壁画想见“张家样”的大体风格。
粉本:是中国古代画家在完成正式作品之前所作的样稿,以对作品完成后的大体效果做到心中有数。
这种方法在今天的中国画创作中也很常见。
中国古代画家在作寺院壁画之前常做粉本,粉本通常是不着色的,仅是用墨线勾勒出轮廓。
现存北宋武宗元(传)的《朝元仙仗图》就是一幅壁画的粉本小样。
兰叶描:是画出类似兰花叶子般的线条。
是唐代画家吴道子所创,其特点是两头尖细,中间稍粗,常用以表现人物衣着的松动萧逸,使画面产生“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感觉。
南宋时,马和之又根据“兰叶描”的特点,加强了线条的粗细对比和起伏,使线条呈蚂蝗状,人称“蚂蝗描”。
岭南画派:辛亥革命以后形成于广东地区的画派,因广东地处五岭之南,习惯上被称为岭南而得名“岭南画派”。
该画派的主要成就是花鸟画,注重写生,吸收外来技法,强调时代精神,不受传统观念束缚。
其前驱是清末的居巢、居廉,两人均善于用粉和用水,以“撞粉”和“撞水”法发展了没骨花鸟画。
参加过同盟会的“二高一陈”代表了岭南画派的最高成就。
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都学习过日本画,在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洋画技法,主张“折衷东西方”。
另外,高剑父还创办了《真相画报》,开办了“春睡画院”。
岭南画派的画家还包括何香凝、方人定、关山月等。
简笔人物画:又称减笔人物画,是由南宋画家梁楷创造的一种人物画技法。
在画人物衣褶时,采用比较概括的手法来描绘线条,有时也用尖笔作细长的线条,因其效果颇似被折断的芦苇,所以又称其为“折芦描”。
从梁楷的代表作《祖师截竹图》和《祖师破经图》中,可以了解简笔人物画的面貌。
戾家:是中国古代对文人画家的称谓。
““戾家”的观念形成于元代,通常与“行家”相对。
源于钱选与赵孟頫之间关于“士夫画”的一次著名讨论,钱选认为所谓的“士夫画”就是“戾家画”。
“戾家”的意思是业余人士,与职业化的“行家”相对,意味着文人画家并不是以画为生,画画只是一种“自娱”的手段。
早期所谓的“戾家”大都有固定的官俸和田产,不需要为生计费心,因此不用迎合顾客的趣味,保证了自己个性的充分发挥。
而“行家”除了具备全面的技能外,还要迎合顾客的需要,其创作自由受到限制。
而且“戾家”通常是文人出身,有良好的文化修养,作为职业画家的“行家”多是民间画工,文化水平不高,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他们的艺术创作。
在元代,由于汉人的科举进身机会被阻断,卖画成了文人重要的谋生手段,此时,卖画并不是不光彩的事,也无人提及“行”、“戾”之别。
到了明清,一方面文人卖画越来越普遍,另一方面行戾门户之见又被极力强调。
这一时期戾家排挤行家,难免令人怀疑有争夺市场的目的。
气韵生动:是南朝齐梁时期重要的艺术批评家谢赫在《画品》中提出的绘画六法中的第一法,也是中国绘画理论中影响深远的一个命题。
“气”和“韵”都是富于中国传统多义性和涵盖性的概念。
“气”是秦汉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六朝时,思想家大都继承了气是天地万物之本源的思想。
“韵”是六朝时期常用的概念,原指韵律,与“风韵”、“性韵“连用,指含有审美意义的特定气质。
“生动”二字在唐代以来一直作为对“气韵”的形容而受到忽略,,但是“气韵生动”作为绘画“六法”在南朝提出时,最为重要的是“生动”而非“气韵”。
“气韵生动”在历代也不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但其所表现出的美学意义始终是不容低估的,其着眼点涉及宇宙观、人生观、艺术本体观念、形式自律等问题,体现了中国艺术中传统的美学特征。
它要求艺术既深入物象的本质、内在的规律,同时又以一种宏观的把握,情思的感悟去捕捉画面自身生命力的律动。
搜尽奇峰打草稿:是清代画家石涛在其著作《画语录·山川章》中提出的,它是中国绘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搜尽奇峰打草稿”首先明确了艺术创作需要艺术家从事大量、艰苦、认真和深入的艺术实践,全面了解他所要表现的对象的各个方面的形态。
“尽”即是要尽其所能。
其次,“搜尽奇峰打草稿”也是一个物我交融的创作过程,要求艺术家不能机械动机摹拟自然形态,即使付出大量的努力也不可能立即创作出好的作品,这些只是“草稿”,需要经过升华,才能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作品。
郑板桥曾有“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一段论述,跟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阐释了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的过程。
以形写神:是东晋的顾恺之在《论画》中提出的,强调的是形与神的关系,这也是中国画论的基本范畴。
“以形写神”首先要重形,即对客观形体刻画,“形”是造型艺术的基本要素,在中国画论中占有极为特殊的地位,只有通过对形的把握才能进而表现对象的神。
也只有表现出了“神”,“形”才能更生动鲜活起来,两者之间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名词解释1.彩陶彩陶是指在橙红色的器壁上用赤铁矿与氧化锰颜料绘制图案,烧成呈黑色或者褐色,具有热烈明快的格调的陶器。
2.岩画:岩画是古代描绘或者摩刻在崖壁石块上的图画,被称为是古代先民们记录在石头上形象的史书。
3.饕餮纹:是青铜器上最具特色的装饰纹样。
也称兽面纹,是一些被夸张了的或幻想中的动物头部的正面形象。
4.画像石(砖):是指汉代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阙、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壁室表面的装饰绘画性雕刻。
5.“迁想妙得”:“迁想”指画家艺术构思过程中的想象活动,把主观情思“迁入”客观对象中,掌握对象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以及与外形的关系,取得艺术感受,“妙得”为“迁想”的结果。
即通过艺术家的情感活动,审美观照,使客观之神与主观之神融合为“传神”的、完美的艺术形象。
6.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无锡人,出身世族家庭。
少年时以其天才的、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闻名,并为上层人士所器重。
他是一个典型的士大夫专业画家,他在绘画及文学方面艺术方面才华横溢。
有绘画作品《洛神赋》《女史箴》,在艺术上提出了塑造人物形象的要求—“传神写照”7.张僧繇:江苏人,生于南齐时期,主要艺术活动在整个梁代。
他所创造的绘画风貌,对南北朝后期和隋唐两代的绘画艺术,起着积极深远的影响。
他在我国绘画艺术发展过程中具有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
8.“畅神说”: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的“畅神说”,认为自然山水形象能给人精神的愉悦和美的享受。
“畅神说”使中国画“以神写照”的理论又前进了一步。
9.“比德说”: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关于自然美的美学理论观点。
其基本涵义是:自然美之所以为美,在于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物象,可以与人“比德”既从其中可以意会到审美主体的某些品德美。
10.《五牛图》:是中唐专写农村风俗的画家韩滉的作品。
在这幅横卷上,画家用粗笔描绘了五头不同形态的黄牛,其中有所谓“步者、者、纵而鸣者、顾而舐者,翘首而驰者”。
笔墨简练、形象生动而逼真,体现出深厚朴实的艺术风格。
11.《历代名画记》:唐代张彦远著。
此书是中国第一部比较完备的绘画通史,文章体裁新颖、材料丰富,在古代美术史论著中,是一部科学、系统的重要文献。
全书共分十卷,内容大致包括四部分:绘画的发展史,画家传记及有关资料,绘画技法与理论,作品的鉴赏收藏与考证。
12.“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是张璪总结自己的艺术实践时谈到的,他概括了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为中国绘画奠定了理论基石。
“师造化”不是单纯模仿自然,必须同时“得心源”,即有所思,有所寄意;反之,“得心源”也不凭空而得,一味以意为之,而是建立在师造化的基础上,二者协调,便会有好多作品产生。
13.“意在笔先”:“意”主要是指构思的内容,即用形象来把握思想、情感、意趣。
有了这个意就全局在胸,落笔就能“守其神,专其一”14.“品论”:以品论画,自六朝始,历代沿袭,遂成传统。
立品格,对于把握绘画的审美特征是一个创举,对于中国古典美的范畴理论,也是一个重要的补充。
15.院体画:专指封建时代为皇室宫廷供养的专职画家的作品,反映了最高统治者的审美标准。
一般讲求工细、整齐、富丽堂皇,有较强的装饰性。
16.“南宋四大家”:以李唐、刘松年、马远、夏珪为代表的院体山水画,开创了山水画艺术的新风格。
他们四人被称为“南宋四大家”。
17.《清明上河图》:是北宋风俗画家张择端所画的风俗长卷。
作者通过清明节北宋都城汴梁和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两岸各阶层人物活动情景的描绘,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一些侧面,全幅场面浩大,内容极为丰富,画家用高度概括和集中的手法,广阔而细致地描写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形象和世俗生活。
18.《太白行吟图》:作者梁楷是宋嘉泰年间的画院待诏。
〈太白行吟图〉是他减笔画的代表作品。
用迅疾洒脱、灵转活泼的几笔,活现了李白“恃才傲物、不慕荣利”的性格和昂扬潇洒的动人神情。
19.文人画:是指封建时代文人士大夫创作的鲜明反映他们生活理想和审美趣味的具有独特形式的绘画。
20.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是元代最具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被称做元四家。
21.董其昌:明末的绘画大师,而且是一位重要的绘画理论家。
他提出了“南北宗论”。
22.八大山人:明朝朱耷,号八大山人。
善画山水花鸟竹木。
23.扬州画派:清朝雍正至乾隆年间活动在扬州地区的著名画派。
主要成员有金农,郑燮,黄慎,李,罗骋,李方膺,汪士慎,高凤翰等八人。
24.借古以开今25.吴带当风:唐代画家吴道子所创。
吴道子在中年之后,一改顾恺之以来的线型,创造了一种波折起伏、错落有致的“莼菜条”式的描法,加强了物象的份量感和立体感,所画人物、衣袖、飘带,具有迎风起舞的动势,故有“吴带当风”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