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摆脱贫困 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合集下载

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措施与效果汇报

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措施与效果汇报

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措施与效果汇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一直是我国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

本文将介绍我国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措施以及取得的效果。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重要举措之一。

政府加大了对农村道路、供水、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了农村基础设施的水平。

通过修建农村公路,农民的出行更加便利,农产品的流通也更加顺畅。

改善供水设施,解决了农民饮水困难的问题。

电力和通信的普及,使得农民能够更好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生产效率。

二、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技术的推广是提高农民生活条件的重要手段。

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推广了高产优质的农作物品种和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通过培训农民,提高他们的农业生产水平,使得农民的收入得到了显著提高。

同时,农业技术的推广也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保障了农民的生活品质。

三、农村金融服务农村金融服务的改善对于提高农民生活条件起到了重要作用。

政府加大了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提供了更多的金融服务。

农民可以通过贷款来发展农业生产,扩大经营规模。

同时,农村金融服务也提供了更多的金融产品,如农村信用社的储蓄、保险等服务,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金融保障。

四、农村教育和医疗服务农村教育和医疗服务的改善对于提高农民生活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加大了对农村教育和医疗服务的投入,提高了农村学校和医疗机构的水平。

农民的子女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提高自身素质。

农民也可以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提高健康水平。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我国农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

农民的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

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使得农民的生活更加便利。

农业技术的推广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效率和收入水平。

农村金融服务的改善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金融支持。

农村教育和医疗服务的改善提高了农民的素质和健康水平。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改革开放三十年,居民的生活方式的改变

改革开放三十年,居民的生活方式的改变

城乡人民生活全面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摆脱“贫困”,普遍实现“温饱”,正向“小康”迈进。

20年来,我市城乡居民生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居民收大幅度提高,消费支出同步增长,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明显改善。

1、城乡居民收入在经济发展中快速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职工平均工资由1978年的526元增加到97年的5044元,20年间增长了8.6倍。

城市居民收入增长加快,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97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385元,比90年代初期增长2.2倍,平均每年以18%速度递增,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51元增加到1997年的2070元。

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为生活的改善提供了物质基础。

2、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20年来,多数居民生活水平已达温饱,部分家庭已迈进“小康”,主要表现为: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变化,已比较注重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消费。

97年,市区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已达3080元,是90年的2.5倍,每年增长14%,农民的生活也有很大提高。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收入的增加,推动着人们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的改变,引起了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的变化,带来了生活质量的提高,吃、穿、住、用、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吃的方面,居民由量的满足向质的方面提高,居民饮食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并趋于优化。

据国家统计局今年四月份发布的信息,我国商品已告别短缺,进入物质资料相对丰富的年代,七、八十年代“吃粮凭供应,副食要票证”的状况一去不复返了,人们的生活消费总量增加,97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猪牛羊肉30.5公斤,粮食9.2公斤,作为主食的精米细面占粮食消费比重由90年的80.1%上升到97年的99.1%,提高19个百分点,人均消费鲜蛋17.5公斤、鱼12.9公斤、鲜奶1.7公斤、干鲜瓜果59.8公斤,分别比90年增长率加10.1公斤、4.1公斤、1公斤、13.8公斤。

穿的方面,居民穿着向“成衣化”、“多样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改革开放20年来,社会生活中人们印象最深刻、最直观、最生动的变化莫过于衣着服饰的变化。

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实现了持续提高。

在经济发展、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多个方面,农村居民享受到了更多的福利和改善。

这一系列的变化彰显了农村发展的成果,也反映了政府在农村改革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效。

首先,在经济发展方面,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农村产业链的延伸拓展,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来源,也提高了农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

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的兴起,为农村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机会和发展空间,进一步推动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其次,在教育方面,教育资源的配置和普及也对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

随着农村教育的不断改善和发展,农村学生接受到的教育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政府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增加了农村学校的数量和建设力度,提高了教育设施的硬件条件,提供了更多的教育资源。

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也得到了改善,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逐渐提高。

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农村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也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促进了他们的个人发展。

另外,在医疗方面,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离不开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改善。

随着政府对农村医疗事业的重视和投入,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得到了改善。

建设了一大批新的医疗机构,提供了更多的医疗资源和服务,加强了对农村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支持,并改善了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提高了农村居民看病就医的能力和条件。

这些改善措施有效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此外,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改善了农村交通、供水、供电等方面的条件。

农村交通的畅通,不仅方便了农民的出行和货物的运输,也促进了农村商品和农产品的流通和销售。

农村供水和供电的改善,保障了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所需。

乡镇2024年脱贫攻坚工作总结和工作成效汇报

乡镇2024年脱贫攻坚工作总结和工作成效汇报

乡镇2024年脱贫攻坚工作总结和工作成效汇报2024年是中国乡镇脱贫攻坚工作的关键之年,全国各地乡镇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勇于担当,积极行动,经过一年的辛勤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现将乡镇2024年脱贫攻坚工作总结和工作成效汇报如下:总体情况:2024年,全国各乡镇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以乡镇为主攻阵地,把脱贫攻坚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全面推进脱贫攻坚,经过辛勤努力,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决定性成果。

工作成效:一、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

2024年,全国各乡镇通过实施产业扶持政策,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农村经济,帮助贫困户建立可持续的增收机制。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为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和稳定收入来源。

同时,加大对贫困户的教育、培训和技术转移支持,提高他们的创业和就业能力。

通过这些努力,乡镇贫困户实现了稳定脱贫,大大改善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二、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完成。

乡镇在2024年积极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通过提供合适的居住条件和就业机会,帮助贫困群众实现从贫困地区迁移到发展地区,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贫困面貌。

乡镇建设了一批集中安置点和新农村示范村,提供了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为贫困群众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三、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

在2024年,乡镇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推进农村道路、电力、供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新建、改建和扩建农村道路,改善了贫困地区的交通条件,便利了农村居民的出行。

加大供水设施建设和改造,解决了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

同时,推广农村电网改造,提供可靠的电力供应。

这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的举措,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四、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在2024年,乡镇加大了对贫困户的社会保障政策支持力度,加强了五保供养、低保、医疗保障等社会救助制度的建设。

通过建立健全的社会救助制度,为贫困群众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并加大对贫困群众的医疗救助和医疗保险支持,解决了因病致贫的问题。

2024年乡镇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总结

2024年乡镇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总结

2024年乡镇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总结2024年是中国乡镇脱贫攻坚工作的关键一年。

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全国各地乡镇积极响应号召,通过强力措施和科学规划,取得了显著成果。

本篇总结将从脱贫成果、脱贫手段、脱贫难点和未来展望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脱贫成果2024年,全国乡镇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实现了众多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的目标。

首先,脱贫人口大幅度减少。

通过全面调查和动态管理,各地发现并核实了更多贫困人口。

同时,政府积极落实各项扶贫政策,鼓励发展特色产业和创业就业。

在扶贫政策的引导下,大量贫困人口逐渐实现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脱贫人口数量大幅度减少。

其次,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

政府加大了对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了脱贫地区的交通便利性和生活水平。

许多偏远山区实现了通公路、通电网、通广播电视的目标,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

再次,贫困地区教育和医疗水平得到提升。

政府大力改善教育设施,增加教育资源投入。

学校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迅速发展,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同样,政府加大对医疗保障政策的支持力度,贫困地区医疗设施和医疗服务质量明显改善,居民的医疗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

二、脱贫手段2024年的乡镇脱贫攻坚工作,采取了多种有效手段,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实现了全面脱贫。

首先,坚持精准扶贫原则。

通过贫困人口信息登记和排摸,确定了贫困人口的具体名单,实施精准施策。

政府根据不同家庭和个人的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脱贫措施,确保资源和政策精准到位。

其次,强化农村产业发展。

支持农民通过发展农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产业,增加收入来源。

政府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和农资支持的力度,提升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带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再次,注重创新就业方式。

通过扶持农民工创业、支持农民从事新兴行业和服务业等方式,提高就业能力和个人收入。

政府积极引导农民主动参与农村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实现农民就业的多元化和良性发展。

农民生活改善的路径与措施

农民生活改善的路径与措施

农民生活改善的路径与措施农民是国家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

然而在现代社会,农民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他们面临着诸多困扰和挑战。

为了改善农民生活,需要探索有效的路径和采取相应的措施。

首先,改善农民的生产条件是关键步骤。

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农业生产,因此提升农业生产能力是改善农民生活的核心任务。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提供必要的农业设施和技术支持,通过节水灌溉、精准农业和可持续的农作物种植等手段,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此外,加强农业合作社的建设和推广,通过集中采购、统一销售和资源共享等方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其次,改善农民的教育和技能水平也是关键措施。

农民教育水平普遍较低,限制了他们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的投入力度,改善教育设施和条件。

同时,加强农技人员的培训和引进,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鼓励他们从事农产品加工、养殖业和农村旅游等新兴产业,以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

第三,改善农民的医疗保健条件也是必要的举措。

农村医疗资源匮乏,农民普遍面临医疗困难。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建设和改善农村医疗设施,提高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

同时,加强对农村医生的培养和引进,提高农村医疗队伍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

此外,通过推动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建设,减轻农民的医疗负担,提高他们就医的便利性和保障水平。

第四,发展农村基础设施是改善农民生活的重要手段。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限制了农民生产和生活的发展。

政府应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加大对农村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

同时,推动农村交通、通信和物流等先进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提高农民的信息获取和交流能力,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

最后,政府应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建设,提高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农民生活改善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问题,也涉及到社会文化、环境保护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

脱贫攻坚战取得哪些成就值得总结

脱贫攻坚战取得哪些成就值得总结

脱贫攻坚战取得哪些成就值得总结脱贫攻坚战是一场意义深远、规模宏大、影响广泛的伟大战役,它不仅改变了无数贫困家庭的命运,也为中国乃至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这场攻坚战中,取得了众多值得总结的成就。

首先,数以亿计的贫困人口脱贫,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过去,贫困地区的人们面临着温饱不足、住房简陋、医疗教育资源匮乏等诸多难题。

通过脱贫攻坚的努力,大量贫困家庭收入大幅增加,不仅能够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还能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改善生活条件。

曾经摇摇欲坠的土坯房变成了坚固的砖瓦房,甚至是漂亮的小洋楼;餐桌上的食物从单一的粗粮变成了丰富多样的荤素搭配。

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也得到了极大改善,道路不再崎岖泥泞,水电网络畅通无阻,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

教育扶贫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在贫困地区,过去很多孩子因为贫困而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一系列教育扶持政策出台,加大了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

新建和改善了许多学校,配备了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优秀的教师。

贫困家庭的孩子不仅能够上学,还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通过教育扶贫,改变了无数贫困家庭孩子的命运,让他们有机会通过知识改变自己和家庭的未来。

医疗保障水平大幅提升。

过去,贫困地区医疗条件差,人们生病后往往因无力承担高昂的医疗费用而得不到有效治疗。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建立了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加大了对贫困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

新建了医院和诊所,配备了专业的医疗设备和医护人员。

贫困人口享受到了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多重保障,有效解决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产业扶贫成效显著。

各地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发展了各具特色的产业。

有的地方发展了特色种植养殖业,如种植优质水果、养殖牛羊等;有的地方发展了乡村旅游,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休闲;还有的地方发展了手工业和加工业,让传统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

通过产业扶贫,不仅增加了贫困地区的经济收入,还带动了就业,让人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致富。

农民生活改善的政策与措施

农民生活改善的政策与措施

农民生活改善的政策与措施农民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石,而农村发展与农民生活质量的改善是国家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

为了促进农民生活的改善,许多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措施。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政策和措施,以展示政府为改善农民生活所做出的努力。

首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农民生活的重要措施之一。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供水、电力、通信等方面的改善。

改善农村道路交通状况可以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降低运输成本,同时也便利了农民的出行。

改善供水和电力供应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满足农民家庭的日常用水和用电需求。

改善通信网络可以使农民与外界保持联系,接收信息和技术支持,提升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水平。

其次,农村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也是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重点。

政府通过加大投入,提高农村学校和医院的建设与教育医疗资源的配置,来促进农村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通过提高农民的受教育水平,他们能够获得更多的技能和知识,提高就业能力,增加收入来源。

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方便农民就医,可以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减轻因病致贫的风险。

此外,农村金融服务的创新也是改善农民生活的重要途径。

政府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推动金融服务进一步下沉到农村地区。

提供贷款和金融产品给农民,可以支持他们的农业生产和农村创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同时,金融服务还可以帮助农民提高他们的金融素养,增加金融管理能力,提升个人财务风险抵御能力。

另外,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也是农民生活改善的重要途径。

农民合作社可以帮助农民集中资源、优化农业生产组织,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提供扶持,推动农民合作社的发展,鼓励农民参与其中,提升他们的组织和管理能力,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最后,政府积极开展农村社会保障政策,实施农民养老、医疗、住房等保障措施,增加农民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政府通过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提供养老金、医疗和住房保障等服务,为农民提供一个稳定和可靠的保障网络,使他们在面对困难和风险时能够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居民摆脱贫困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新中国50年系列分析报告之十六建国50年来,我国农村居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居民生活从食不裹腹,衣不蔽体到今天的物质生活相对丰裕,消费质量明显提高,生活环境显著改善。

一、翻天覆地:农村居民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经过50年的奋进,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居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1、收入快速增,为生活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结束了近代以来我国农村经济长期停滞乃至倒退的颓局,农业生产迅速增长,农民收入快速提高。

1949--199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44元提高到2162元,提高48倍。

尤其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率先推行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体制改革,更为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带来新的契机,到1998年短短20年收入翻了4 番,比1978年的134元增加2028元。

收入增加额是1949--1978年增加额的22.5倍。

1978-1998年期间,农村居民名义纯收入增长了15倍,年平均增长 14.9%;扣除物价后的实际纯收入增长3.4倍,年平均增长6.3%。

2、消费水平全面提高,消费结构日趋合理。

1949年前,饱受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剥削和压榨的中国农村居民普遍处于极度贫困境地,到1949年时,农村居民人均全部生活消费支出仅40元左右,1949--1998年50年来,农村居民生活整体水平显著提高,过去那种食不裹腹、衣不避体的贫困景象已一去不再复返。

在收入快速增加的基础上,如今农村居民整体生活已彻底摆脱贫困,消费水平全面提高,消费领域不断扩大,消费结构日趋合理。

到1998年,全国平均每个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达到1590元,比1949年提高37.8倍,年均增长7.8%。

其中,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农村居民生活消费变化更为明显,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在1978--1998年的20年间增加1474元,增长12.7倍,年平均增加74元,年递增14%;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也达3 倍以上,每年实际递增达到6%,高于前 29年年均消费增长3.7%的速度。

作为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改善标致的生活消费结构序列则由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一吃二穿三住”变化为其他更高层次的享受性支出大幅度提高。

消费结构也明显表现出生存资料比重减少,发展和享受资料比重提高趋势。

1954年,生活消费结构序列为基本生存型的吃、穿、住、用品及其他。

其中吃的比重高达69% ;穿占 13%;居住占9%;用品及其他占9%。

到1984年,以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降到 60%以下为标志,消费结构序列越过了一个质的界线,农村居民整体生活跨入温饱阶段。

吃、穿比重较大幅度下降,居住、文化娱乐用品、服务性支出及其他比重有较多增加。

这期间,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吃的比重虽然仍位居第一,但所占份额已下降到59.1%;居住为第二位,占17.4%;文化娱乐用品、服务性及其他支出为第三位,占 13.1%;穿着位次后移占 10.4%。

1998年,随着农村居民整体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构成中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吃、穿、住份额继续下降,生活消费结构序列进一步升级优化为吃占 53.4%;文化娱乐用品、服务性支出及其他支出提高为 25.3%;居住占15.1%,穿为6.2%。

如今,全国已有95%以上的农村居民过上了温饱有余生活,有25%左右的农户已经过上了小康生活。

3、生产的商品化进程加快,农村居民货币收入率提高。

改革50年来,随着农村社会化,商品化进程的逐步加快,改变了过去较长时期我国农村经济的自给,半自给状况及以农为主的单一生产结构,农村居民的实物收入为主状况逐步被货币收入的迅速提高所替代。

1978年,农村居民出售农副产品收入人均仅为27元,占总收入的 17.6%;人均全部货币纯收入为56元,在全年纯收入中,货币收入率只占 41.9%。

到1998年,随着农村商品经济在广度和深度上、以及数量和质量上的不断拓展和提高,农村居民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活动增加,收入形态逐渐货币化。

一方面1998年农民全年出售产品收入提高到1029元,比1978年增长38倍,占总收入的比重提高到 34%,提高了16.4个百分点;另方面纯收入中,货币纯收入额达到1400多元,增长24倍,货币收入率提高到了67%以上,这种变化不仅标志着我国农村居民生产已经走出了传统的自给自足经济的圈子,步入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轨道。

而且农村居民货币收入率的提高,也使广大农村居民有可能较大程度的改善生活,进而直接导致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变化。

据统计,1978--1998年,全国每一农村居民的货币性生活消费支出额由48元达到1128元,增长了23.5倍,货币性生活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由1978年的41%提高到1998年的70.7%,提高了近30个百分点。

4、生存环境极大改善。

生存环境或社区环境对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具有重要影响。

旧中国的农村,农村社会发育程度普遍低下,社区环境落后,建国以后,党和国家政府除了领导农村居民大力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外,还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兴办各种集体福利事业,逐步改善农村居民落后的社区环境,尤其是1978年后,随着国家和地区对各种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的加大,更为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广大农村居民在自身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生活条件,生存环境也逐步改善。

到1998年,全国农村有95% 以上的行政村通了公路,70%左右的行政村通了电话,70%以上的行政村用上了安全卫生水,95% 以上的行政村通了电。

农村交通,邮电,电力事业的发展,改善了农村生活、生产条件,加快了落后地区的脱贫步伐,更方便了城乡经济、文化交流,为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改革开放: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如果说,建国后的前30年,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曾有过曲折的发展过程,则后20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已显著提高,尤其是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市场物质日渐充裕,带来了农村居民消费观念和消费水平的历史性变化,具体地说生活质量有5大提高:1、食品质量明显提高。

农村居民食物消费质量普遍提高主要表现在,彻底摆脱了过去较长一段时期的消费品不足而转变为讲究吃好,档次提高,营养丰富三大变化上。

一是食物消费在吃饱的基础上转化为吃好。

人均主食支出占食品支出的比重由1978年高达 65.3% 下降到1998年的35.5%,下降了29.8个百分点。

同期,人均副食支出占食品支出的份额则由1978年的31.4%上升到1998年的42.9%; 二是食物消费细粮增加,粗粮减少。

1998年与1978年比较,农村居民人均粮食消费总量虽然仅增加了1.6公斤,但其中细粮消费数量由123公斤增加到209公斤,细粮消费比重由49.4%提高到83.9%;粗粮消费则由125公斤减少到40.5 公斤,减少了67.6%。

三是营养状况显著改善,营养丰富的油脂类和享受性食物成倍增长。

1998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的油脂类食物比1978年增长了2.1倍;肉禽类食物增长了1.6倍;蛋类增长了4 倍;水产品增长了3.3倍。

热量摄入达到了营养部门要求标准;同时热量中,来源于淀粉类食物的比重下降,来源于水产品、禽蛋产品等高蛋白食物及其他精制食品的比重上升。

2、穿着更加舒适高档。

衣着是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需要。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居民温饱问题的解决,衣着消费观念逐步更新,昔日不能讲究穿戴的普通农民,如今也注重衣着打扮,其突出的变化是对原布的购买量逐步下降,对成衣的购买量逐步增加,并越来越讲究穿着的款式、花色、质量、舒适和装饰,且趋于高档化。

1998年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支出达到98元,比1978年增长5.6倍;人均购买各种布料1.97米,比1978年减少64.1%;人均购买成衣服装1件,比 1983年增长了1.2倍。

3、居住状况极大变化。

较长一段时间,农村居民住房条件较差,房屋比较简陋,土坯墙的草顶、瓦顶房居多,如今,排排砖瓦房甚至一幢幢新颖、别致的楼房拔地而起,成为改革后农村最直观、最明显的变化。

1998年,农村居民人均居住支出 240元,比1978年高出19.1倍。

平均每户年末使用住房面积由1978年的8.1平方米增加到1998年的23.7平方米,增长1.9倍。

人均住房面积中,砖木结构和钢筋混泥土结构住房面积1998年达到17.88 平方米,占 75.4%,比1981年的 48.6%提高了26.8个百分点;新建房屋每平方米价值,1985年只40元,1998年提高到227元,提高了4.7倍。

目前,较为富裕地区的相当农民家庭的住房及内部装饰正向着现代化生活方式发展。

4、家庭耐用品成倍增加。

农村居民购买耐用品数量成倍增加,是这些年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又一重要标志。

1965年平均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自行车7.6辆,,收音机2台,钟表10只,缝纫机2.6架。

到1998年,这些过去农村居民家庭渴望的老四大件(自行车、缝纫机、钟表、收音机)等耐用品的拥有已基本饱合,并稳中趋降,而其他新型家用电器则迅速增长。

1998年末,平均每百个农村住户年末拥有电视机96台,其中彩色电视机33台,拥有收录机32台,电风扇112台,洗衣机23台,一些农户还购买了录像机、照像机、电冰箱,甚至空调、电脑也已进入部分富裕农户家庭。

5、精神生活日益充实。

建国以来,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逐步繁荣,农村居民在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享受性的精神生活也日益丰富多彩。

如今,不仅电视机获得了相当的普及,很多农户也意识到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性,对文化教育的投入增多,到1998年,农村居民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159 元,占生活消费的 10%;同时,由于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及社会经济生活的逐步一体化,农村居民交通通讯支出增加,1998年人均该项支出达到61元,占生活消费的3.8%;随着收入的提高,农村居民亦开始更多的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过去大病小治,小病不治的现象有了较大改变,1998年,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达到68元,占4.3%。

三、共同富裕:农村居民生活的新追求50年来,农村居民生活虽然提高,但发展不平衡,因此,追求共同富裕,寻求发展前景的新突破,成为各个地区、每个农村居民生活的新追求。

1、农村居民收入普遍增长,但存在差距。

1978-1998年,各省区农村居民年均收入均保持了10% 以上的增长速度。

从按地理位置划分的东中西地带纵向分析,不仅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东部地区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就是基础力量较为薄弱的中西部省区收入也成倍增长。

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分别达到19.5倍、14.6倍和11.7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