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人物之四:子思 (1)

合集下载

儒林四个真儒形象事例500字作文素材

儒林四个真儒形象事例500字作文素材

儒林四个真儒形象事例500字作文素材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儒林四个真儒形象事例大家好,我是小明!今天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就是关于儒林外史里面的四个真正的儒者的故事。

这四个真儒者分别是曾参、程伊川、金文都和顾佥臼。

我努力回想了自己所读过的关于他们的典故,希望能写出一篇不错的作文。

第一个真儒者是曾参。

曾参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

他的为人谦逊有礼,安贫乐道。

有一次,他到一个地方讲学,当地的官员希望他能给自己的孩子单独补课赚外快。

但曾参断然拒绝了,因为他认为知识理当公平对待每个人。

这件事体现了曾参高尚的品德和公正无私的精神。

第二位是程伊川。

程伊川是北宋理学家,他勤恳好学、崇尚诚信。

有一次,他的一个学生考上了功课很好,但程伊川坚持给他77分。

别人都很惊讶,问他为什么。

程伊川说:"尽管他的学习成绩很好,但他的品行有些小毛病。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程伊川不仅对学生的学习严格要求,对于品德修养也是百分之百地重视。

第三位真儒者是金文都。

金文都也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学者。

他待人宽厚谦逊,对师长非常尊重。

有一次,他的老师请他喝酒,金文都坚持给老师的酒杯里先斟满酒。

老师说:"你我之间有什么分别,何必如此谦逊?"金文都回答说:"尽管您是我的老师,但您已年过七旬,我理应给您最大的敬意。

"可见金文都虽然学富五车,但仍怀有一颗谦卑之心。

最后一个是顾佥臼。

顾佥臼是明朝时期的一位大儒。

他为官一尘不染、操守正直。

当时有个官员想通过行贿的方式得到他的提拔,可是顾佥臼严词拒绝了,从而错过了仕途上的发展机会。

但是,顾佥臼宁愿牺牲自己的前程,也决不会做出违背操守的事情。

这种高尚的品德实在是可敬可佩!通过回顾这四个真正的儒者的典故,我深受触动和启发。

他们虽然生活在古代,但其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崇尚诚信的品德操守、宽仁谦逊的处世态度,对我们现代人来说,同样值得学习和传承。

孔伋简介+生平+评价+主要作品+成就荣誉

孔伋简介+生平+评价+主要作品+成就荣誉

孔伋孔伋(前483-前402),战国初期鲁国人,姓子,氏孔,名伋,字子思,孔子之孙。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生平孔伋,字子思,祖籍河南省商丘,生于公元前483年(东周敬王三十七年),卒于公元前402年(周威烈王二十四年),终年八十二岁。

与孔子、孟子、颜子、曾子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因此旧时以子思、孟子、颜子、曾子配祀孔子于孔庙,所以又与孟子、颜子、曾子并称“四配”。

《史记·孔子世家》记子思年六十二(当为八十二之误),而不详其生卒年。

案子思之父孔鲤,死于孔子之前,子思的年代当跟孔子的年代相当。

《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生鲤,字伯鱼。

伯鱼生伋,字子思”;“尝困于宋,子思作《中庸》”。

子思的生平事迹已难详考,据说他曾师事曾参,孟子是其再传弟子,又据《孟子》中记载:子思曾被鲁缪公、费惠公尊为贤者,以师礼相待,但终未被起用。

评价社会评价在这里,《中庸》没有明文说性善,实际是说性善。

这是《中庸》的理论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论点。

在思想史上,《中庸》是人性论的创始人,是孟子性善论的先行者。

《中庸》的作者强调素其位而行。

他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素富贵,行乎富贵。

素贫贱,行乎贫贱。

素夷狄,行乎夷狄。

素患难,行平患难。

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

在下位,不援上。

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激幸。

”这就是说,要按照自己的身份和处境,作好自己份内的一切活动,要一切要求自己,不要埋怨别人。

这是顺从天命而率性,尽性的为法,也是作者企图用以消解矛盾的办法。

孔子罕言命。

孔子言性与天道,子贡不得与闻。

《中庸》则以言性与天命为重要的内容。

孔子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敬鬼神而远之。

《中庸》则说君子之道“质诸鬼神而无疑”,“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

”对于孔子的继承来说,《中庸》是对于儒学的唯心主义的放大,其间还涂抹了浓厚的神秘色彩。

中外哲学家,子思,作《中庸》

中外哲学家,子思,作《中庸》

中外哲学家,子思,作《中庸》公元前483-公元前402〖战国〗子思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姓孔,名伋,孔子之孙。

相传曾受业于曾子。

宣扬儒家道德观念“诚”,以为“诚”是世界本原,以“中庸”为其学说核心。

孟子曾受业于他的门人,将其学说加以发挥,形成了思孟学派。

后世封建统治者尊其为“述圣”。

《汉书·艺文志》著录《子思》二十三篇,已佚。

现存《礼记》中的《中庸》、《表记》、《坊记》等,相传为其所著。

《史记·孔子世家》记子思年六十二,而不详其生卒年。

案子思之父孔鲤,死于孔子之前,子思的年代当跟孔子的年代相当。

《孔子世家》又说,子思曾困于宋,“子思作《中庸》”。

《汉书·艺文志》有“子思二十三篇”,本注云;“名伋。

孔子孙,为鲁穆公师”。

子思二十三篇久佚。

《中庸》为《礼记》所收,流传于世。

《孔丛子》记有子思固于宋的细节及子思与鲁穆公的问答,都不一定可信。

《中庸》,司马迁称其为子思作,但不一定是子思一人之作。

《中庸》所说“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浅,”说“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都是秦汉人的口气,当非出于战国时人之手。

《中庸》作者认为,人的贫富穷通、国家的治乱兴衰,都有天命来决定。

人的本性能对天命作出正确的反应,表现为行为的准则,这就是道。

道是不可须臾离的,如能修养得好,可以与天地相参。

他在书中举出几个标准人物,其中有文王、武王和孔子。

他说:“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

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结,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于,富有四海之内,家庙飨之,子孙保之。

”这是说文王武王的命好,但同时也离不开“文武之德”,离不开“文王之德之纯”。

《中庸》作者特别说到孔子,说“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

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

涛。

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子思和孟子

子思和孟子

子思和孟子前几次,我们写了战国三教九流里面的法家、兵家、纵横家的代表人物,却没讲过儒家。

其实儒家人物在战国中也还是很活跃的。

这次集中讲一讲战国初期两个重要儒家人物的故事吧。

子思孔子有个儿子叫孔鲤,字伯鱼。

不过伯鱼不算长命,五十岁的时候就先于孔子过世了。

孔子这时候的年纪已经很大了,却要白发人送黑发人,很悲惨。

幸好孔鲤也有儿子,叫孔伋,字子思。

子思受学于曾参,是吴起的同门师兄弟(或者是师叔)。

虽然比不上吴起那么能打,但这个子思依然很厉害,被后世尊为儒家“述圣”。

他是儒家四书之一《中庸》的作者,也是“亚圣”孟子的老师。

《通鉴》上记载的事情都发生在子思在卫国做官的时候。

一次,子思向他老板卫侯推荐一个叫苟变的人才,说,这个人打仗很厉害,可以做将军。

他老板回答他说,我知道他这个人,我也知道他很厉害,但是这小子在做基层办事员的时候,有一次征税,吃了老百姓两个鸡蛋,这种人的人品是不是有问题呢?所以我不准备用他。

子思没有退却,继续劝诫卫侯,他打了个比方,说,好的老板选拔人才,就好比木匠使用木料,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所以呢,如果有一根很好的木料,但却有几个地方腐烂了,高明的工匠是绝对不会忍心扔掉的。

现在老板你处于乱世之中,正是要不拘一格吸收人才的时候,你却因为两个鸡蛋而放弃一个那么厉害的将才,这种事情如果让邻国知道了,后果不堪设想啊。

卫侯听了,确实是这个理儿,对子思一再拜谢。

有的读者看到这里可能会问了,儒家的人不是一向都很迂腐的么,不是一向都对个人修养和道德有很高的标准的么。

拿老百姓俩鸡蛋,虽然物质上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在道德修养上,却是很大的污点。

为什么子思这位儒家早期嫡系人物会向国君推荐一个有道德污点的人去关键岗位呢?儒家对个体道德要求确实很高,但我所理解的儒家还有两个非常鲜明的特点。

第一,在儒家传统里,从来没有完美的人。

这或许是儒家与基督教、佛教最大的区别。

基督教的“神”和佛教的“佛”都代表着“完美个体”,基督和释迦牟尼的一生都被后人描述为完美的一生;而儒家“圣人”不是,孔子自己也犯过错误。

《中庸》·《子思》·《子思子》--子思书源流考(1)

《中庸》·《子思》·《子思子》--子思书源流考(1)

《中庸》·《子思》·《子思子》--子思书源流考(1)据《韩非子·显学》说:“自孔子之死也,……有子思之儒”,《荀子·非十二子》亦将子思与孟子并称,故子思无疑是战国初期非常重要的思想家。

然其书散失,其学放佚,不知曾令多少学者为之扼腕而叹!是以郭店竹简中有关子思的文献一经公布,立即唤起人们一揭千古之谜的浓厚兴趣。

窃以为就竹简所见,澄清全部事实的证据仍然不足,但确实为推断这一公案提供了新的线索,并可据以落实部分事实。

一、南宋以前子思书的流传关于子思书,大家都知道原书早已亡佚,现在行世的是南宋汪×和清代黄以周的两种重辑本,皆名曰《子思子》,但对南宋之前是书的流传情况,恐不甚了了。

我在反复推敲历史上有关记载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印象:从先秦至南宋,子思名下的这部书前后出现过三种传本,分别代表其演变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先秦至刘向校书前的《中庸》四十九或四十七篇。

现存最早谈到子思著作的文献是《孔丛子》:子思曰:“文王困于×里,作《周易》。

祖君困于陈、蔡,作《春秋》。

吾困于宋,可无作乎?”于是撰《中庸》四十九篇。

《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与此相合:伯鱼生×,字子思,年六十二。

尝困于宋。

子思作《中庸》。

过去,由于人们判《孔丛子》为伪书,故不相信其史料价值。

李学勤先生曾撰文指出,此书乃汉魏间的孔氏家学。

我认为,这一判断应该是符合事实的。

既然此书旧题陈胜博士孔鲋所作,故其主体部分当成于孔鲋之手,后由孔氏家族陆续增补完善。

无论如何,《孔丛子》的这段记载与《史记》相合,当为信史。

不过,有人怀疑:“孔子作《春秋》在归鲁之后,不在困于陈、蔡时。

子思于其祖不应谩言。

”[1]其实,这里所说的文王困于×里作《周易》、孔子困于陈、蔡作《春秋》、子思困于宋作《中庸》,皆不应该机械地理解为受困之时著书,而应理解为受困之时发愤著书,及其真正著书,也许在受困之后。

子思名词解释

子思名词解释

子思名词解释子思(前505——前402)是孔子的孙子,儒家学派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

他以《中庸》、《论语》、《孟子》为主要依据,又将老子的辩证法运用于对具体问题的分析之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思想,史称“子思学派”。

其弟子以曾参、孔汲、颜之推等较为著名。

子思非常喜欢推究事情的原因,在他看来,探求道理最好从根本上入手,也就是从“天命”开始研究。

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有“所因”、“所以”,没有“所因”、“所以”,事情就不会发生。

因此,子思的学说不像他的老师孔子那样偏重于社会伦理和政治方面的内容,而是更注重于研究事物本身的规律性。

在孔子的“德治”之后,他创立了“仁政”的学说。

“子思”的“仁政”,与孔子的“德治”在基本精神上是一致的。

他们都是试图调整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关系,让二者处于和谐状态。

但二者在具体内容上又有明显区别:孔子的“仁政”,是一种“礼治”的政治,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而子思的“仁政”则侧重于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协调,提倡“天人合一”,这也正是道家学派的一贯主张。

在具体措施上,子思主张以民为本,[gPARAGRAPH3]粮于民。

对统治者来说,他强调轻徭薄赋,并用“富民”的办法来治理国家。

“思”,即思考、思索,亦指研究、思想。

《论语·子罕》:“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唐韩愈《石鼓歌》:“周纲凌迟四海沸,宣王愤起挥天戈。

大开明堂受朝贺,诸侯剑佩鸣相磨。

牛羊马蹄甲士饱,弃甲曳兵亦效多。

”清顾炎武《赠大梁吴太夫人》诗:“或吟或咏或感慨,三复太息以长吁。

”叶圣陶《线下》:“书桌前的一小片地方,已经给窗外的蔷薇花和茉莉花爬满了。

还有书籍和杂志,好象已有半个书架的模样。

于是把它们移到窗前去。

望着窗外,黑暗中微光闪动,我似乎思索些什么。

”“思”,又作“脩”。

“修”,本义是“反覆摩擦”,引申为修饰,修整。

《荀子·儒效》:“当今之世,其发使之然乎?”高诱注:“言当世之君,使其教令修饰,故可以动物也。

简说子思与《中庸》

简说子思与《中庸》

简说子思与《中庸》简说子思与《中庸》一、子思其人(一)为孔孟之道架起两百年传承联系的子思子思,名孔伋,孔子之孙。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为至圣,生于春秋中晚期,孟子生于战国中期,被尊为亚圣,历史上儒家学派又称之为“孔孟之道”。

可是孔孟生活年代相差近两百年历史。

他们的思想又是怎样传承联系起来的?这就要归功于子思。

子思生卒年代大约在公元前483——402年间。

子思虽是孔子之孙,但其少年时期,孔子就去世了,他并没有亲随孔子受业,而是跟随孔门多位弟子的学习,才全面掌握了孔子的思想理论体系,并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特点。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之所以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主导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在于孔子之后一代一代众多的儒学思想家,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中以孟子最具代表性,正是孟子完善了孔子的儒学思想体系。

孟子曾受学于子思的门人,并深刻接受子思的影响,故后世称之为“思孟学派”。

可见,为儒家提出以“中庸”立身,以“诚”修身的子思“上承孔子,下启孟子”,同样是中国哲学史和思想史上一位不可忽视的关键人物。

(二)儒家述圣子思子思对于儒学发展的建树首先在于他从天人合一的角度,揭示了修身在天道与人道之间的关系。

提出了以“中庸”立身、以“诚”修身的思想。

子思在《中庸》中说:“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在此,子思鲜明的指出“修身成德”是达致“天人合一”的唯一路途。

要实现天人合一,就要持守中庸之道,率性修道以达中和。

而要达致中和,则要实践以“诚”为本的修身方法。

持守以“诚”为本的修身方法,就要择善而在固执之,通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工夫,达致成己成物、修己安人、参赞天地的崇高境界。

子思以“中庸”立身、以“诚”修身而至“天人合一”的修身思想,丰富了孔子所主张的修身思想,启发了孟子尽心知性、存心养性的心性论,在中国哲学和思想史上具有杰出而重要的地位。

孔子的孙子--孔伋

孔子的孙子--孔伋

孔子的孙子--孔伋孔伋(前483年-前402年),字子思,鲁国人,孔子的嫡孙、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

大约生于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享年82岁。

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

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称孟子求学于子思的门人,《孟子题辞》则称孟子是子思的学生。

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因此,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文宗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受儒教祭祀。

《荀子· 非十二子》称荀子在《非十二子》中论子思、孟轲之学,谓:"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

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

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君子之言也'。

子思唱之,孟轲和之……。

"八儒中韩非子将子张列为首位。

陶渊明将贫民子思,列为首位,颜氏指孔子死后尊颜回的留在曲阜之徒,也是《论语》的编纂者。

可见出走的子张的与原宪的教育方法,知名度超过了老师孔子。

所以老儒家只能算是第三位从《韩非》与《庄子天下残文》,我们足以了解到,战国末年,子张,子思虽然学术影响巨大,但是已经处于少数派地位。

《天下残文》歌颂其他六儒,按诗书礼乐春秋易,六艺顺序对六儒家,进行了褒扬,单独对子张,子思进行嘲讽。

可知一,原来分裂出去的五儒,已经在战国末年趋于统一,而且承认了鲁国的曾子学派的正统地位。

论功行赏,不再固执的予以对抗。

可知二,唯独子张之儒,子思之儒抗拒到底,成为乱臣贼子,道家不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之七情——儒家
《三字经》: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YOUR SITE HERE
人之七情——佛家
佛家七情为喜、怒、忧、惧、爱、憎、欲。
YOUR SITE HERE
人之七情——医家
喜、怒、忧、思、悲、恐、惊 正常情况喜为心志,怒为肝志,思为脾志,悲 (忧)为肺志,恐(惊)为肾志。 情志太过之时,则损伤五脏,怒伤肝,喜伤心, 思伤脾,悲忧伤肺,恐惊伤肾。
YOUR SITE HERE
二、逸闻趣事
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
子思言苟变于卫侯曰:“其才可将五百乘。”公 曰:“吾知其可将;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 人二鸡子,故弗用也。”子思曰:“夫圣人之官 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 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今君处战国之 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此不可 使闻于邻国也。”公再拜曰:“谨受教矣!"
LOGO
子思
一、生平与著作
二、逸闻趣事
三、政治思想
四、本章回顾
YOUR SITE HERE
一、生平与著作
子思(公元前483年前402年),名孔伋,字子思,孔子嫡孙。子思受 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 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 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 ,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北宋徽 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 顺元年(1330),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 由此而尊他为“述圣”。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明确指出:“子 思作《中庸》。”另外,《礼记》中的《表记》 、《坊记》、《缁衣》也是子思的作品。据《汉 书·艺文志》所记,子思的著作有二十三篇,可 惜大都亡佚了
YOUR SITE HERE
如何管理情绪?
生气就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三分钟怒气
YOUR SITE 直言相 谏的
如果有人指 出您的错误 ,是您天大 的好事!
YOUR SITE HERE
不能文过饰非
“尧有欲谏之鼓, 舜有诽谤之木, 汤有司过之士, 武王有戒慎之鼗”。—— 出于《吕氏春秋· 不苟论第 四》
YOUR SITE HERE
子思论卫侯——文过饰非
卫侯言计非是,而群臣和者如出一口。 以吾观卫,所谓“君不君,臣不臣”者也。 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诗经》
YOUR SITE HERE
三、政治思想——中庸
1、中庸是道德的最高境界
A中庸之道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怒不可激,因怒不可遏
YOUR SITE HERE
方孝孺之死
明成祖要拟即位诏书,大家纷纷推荐方孝孺,遂 命人将其从狱中召来,方孝孺当众嚎啕,声彻殿 庭,明成祖也颇为感动,走下殿来跟他说:“先 生不要这样,其实我只是效法周公辅周成王来 了。”方反问:“成王安在?”明成祖答:“已自 焚。”方问:“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道:“国赖 长君。”方说:“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道:“此 朕家事!”并让人把笔给方孝孺,说:“此事非先 生不可!”孝孺执笔愤而疾书“燕贼篡位”四字之 后,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死即死,诏不可 草。”成祖暗压怒火说:“即死,独不顾九族乎?” 方孝孺用更大的声音答道:“便十族奈我何?”
YOUR SITE HERE
魏文侯
魏文侯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 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 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 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 曰:“仁君。”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 “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 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 之,以为上客。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 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YOUR SITE HERE
B中和之道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 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YOUR SITE HERE
YOUR SITE HERE
YOUR SITE HERE
《 人 生 不 设 限 》
YOUR SITE HERE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拿命换钱 拿钱换命
前 45岁 后
YOUR SITE HERE
于娟——《此生未完成》
YOUR SITE HERE
于娟生命日记——《活着就是王道》
于娟:一定不要熬夜 “第一,我没有遗传;第二,我的体质很好;第三, 我刚生完孩子喂了一年的母乳;第四,乳腺癌患者都是 45岁以上人群,我那时只有31岁。” “我想我之所以患上癌症,肯定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 累积的结果。” “回想10年来,基本没有12点之前睡过,学习、 考GT(GRE和托福考试合称)、考研,同时,网聊、BBS 灌水、蹦迪、吃饭、K歌、保龄球,厉害的时候通宵熬 夜。” “23时至次日3时,是肝脏活动能力最强的时段, 也是肝脏最佳的排毒时期,肝脏是人体最大的代谢器官, 肝脏受损足以损害全身。所以‘长期熬夜等于慢性自杀’ 的说法并不夸张。”
YOUR SITE HERE
陈平盗嫂
《史记· 陈丞相世家》载,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臣 闻平居家时,盗其嫂;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 金少者得恶处。于是汉王疑之。 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无知曰:‘臣所言者,能也;陛下 所问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己之行而无益处于胜负之数, 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汉相距,臣进奇谋之士,顾其计诚足 以利国家不耳。且盗嫂受金又何足疑乎?’汉王召让平 曰:‘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 心乎?’平曰:‘巨事魏王,魏王不能用巨说,故去事项王。 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 不能用,平乃去楚。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巨裸身 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愿大王用之, 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汉王乃谢, 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