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中心城区大型超市空间演变过程及机理研究

长春市中心城区大型超市空间演变过程及机理研究

城市体系和城市空间结构

专题二城市体系和城市空间结构 如皋市搬经中学宋荣 【考纲要求】 1.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2.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掌握城市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并归纳其分布的特点;2.运用实例,能够分析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并解释其形成原因。 3. 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学习过程】 知识点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一、读“三维设计”P115考点2: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形成原因 二、自主完成: 读“某城市地租分布等值线图”,完成1~2题。 1.图中,等值线abc的付租能力关系是( ) A.a>b>c B.a<b<c C.a=b>c D.a>b=c 2.该市重工业不断向东北部迁移,主要原因可能 是( ) ①城市地区地价上涨 ②为了缓解城市地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 ③北部人口众多,有大量剩余劳力 ④北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下图为某城市地价等级分布图。读图回答3~4题。 3.与图9中M—N一线地价等级变化相符的是() A. B. C. D.

4.图中P区域地价低于周边地区是因为() A.土地形状不规整 B.交通不便 C.远离市中心 D.受铁路影响 5.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理由是。 (2)工业区应位于A、B、C三处中的_______处,理由 是。 (3)高级住宅区应位于A、B、C三处中_____处,理由 是。 三、小结巩固: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 形成因素有经济因素、历史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等,其中是主要因素。城市某块土地由哪种活动占有,取决于这块土地的和各种活动的两个方面。地租高低主要取决于和两个方面。 此外,也是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重要因素。 3.城市功能区布局是否合理,关键是区和区的布局是否合理。

最新-简述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精品

简述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一、引言20世纪90年代初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通过发表的《收益递增和经济地理》开始了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 新经济地理学最大的闪光点就是在一般均衡中加入了空间要素。 在分析经济活动集聚、扩散的动力时,制度因素和运输成本得到重视①。 本文采用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去探讨集聚和扩散的来源、城市的形成及演化非常有意义,研究将更具科学性并能提供更为现实的理论依据,帮助我们得出更现实的结论。 二、新经济地理学下的集聚扩散机制一分散力源于市场拥挤效应、城市拥挤效应和知识溢出经济空间内并不只存在集聚,如果一味集聚,那么经济活动将会集中在一点,这是不现实的。 因为大部分要素和市场所在地不同、土地的非移动性就会产生运输和贸易成本,拥挤效应和外部性会产生分散力。 第一,②的核心边缘理论模型认为产业扩散的推动力是市场拥挤和农业人口的非流动性。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就业市场供大于求,会降低名义工资。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中心城市的劳动力会向名义工资高的地区流入,产业在空间分布上趋于分散。 第二,③认为,产业集聚到一定程度会给集聚区带来以下负效应地价居高、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产业会向新的地区转移,形成产业扩散。 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等城市拥挤效应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企业会转移到低成本的地区。 第三,知识溢出、技术溢出也是分散力的来源。 知识和技术在一定的区域内共享,降低其他企业的研发成本。 为避免竞争,一些科研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就会迁出聚集区,向企业少的区域扩散,形成分散力。 二集聚和扩散力量的拉锯战改变城市空间形态———二力博弈能够引起产业集聚的向心力得到新经济地理学和空间经济学的重视,而这种产业集聚能够引起经济活动和要素空间分布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造成产业集聚程度的不同。 离心力促使厂商在地理上扩散。

宁波城市商务办公空间格局及其演化机制探讨

宁波城市商务办公空间格局及其演化机制探讨 赵伟谢晖王雨松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深化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逐渐成为国际化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城市商务办公空间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载体,对其研究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热点。本文以长江三角洲区域重要的二级城市宁波为研究案例,对其商务办公空间格局的发展趋势、演化机制与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比较总结了国内外同类城市的发展差异,以期对国内同类型城市商务办公空间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鉴示。 关键词:商务办公;空间格局;演化机制;宁波 1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以及全球经济结构向服务业和金融业的转型,城市成为某些特定生产、服务、市场和创新的重要场所(Sassen,2001),以生产性服务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逐渐成为国际化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城市商务办公空间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载体,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其研究成为普遍关注的热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Gad G、Daniels P、Lyssa Jenkens、Lawrence Lai wai Chung、Kee-Bom Nahm等学者为代表,通过对西方国家城市商务办公楼宇的空间区位、结构演化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深入探讨了通讯信息技术进步、生产组织演化和社会经济制度对商务办公区位的影响以及商务办公空间分布格局的阶段性模式。Gad G(1985)、Daniels P(1986)、Lyssa Jenkens(1996)的研究表明,随着城市中心高度集聚带来的高租金和交通压力以及通讯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后工业化背景下,城市商务办公区位正在加速呈现离心化与扩散趋势。Lawrence Lai wai Chung(1996)对于伦敦、纽约、香港、东京的研究,Kee-Bom Nahm(1999)对于首尔的研究,也有类似的结论,均揭示出国际性大都市商务办公空间的多中心化演进趋势。 与国外商务办公空间较为系统和成熟的研究相比,国内相关领域研究工作起步较晚。宁越敏(2000)分析了转型时期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办公楼的分布特点,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办公楼和城市空间结构三者的联系;阎小培(2000)选择广州市作为研究对象,对广州市办公活动空间分布格局的变化特征进行了讨论;王慧(2007)研究了西安城市CBD体系发展演进的特征和趋势,认为西安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中的商务中心呈现出显著的离心漂移现象,正发育形成“双极多核”CBD体系。此外,吴一洲(2009,2010)、张景秋(2010)也

区域空间结构演进理论研究综述

区域空间结构演进理论研究综述 赵国锋1,段禄峰2 (1.西京学院西安 710123;2.西安邮电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西安710061) 摘要:“空间”是人类进行社会经济活动的场所,是任何公共生活形式和权利动作的载体。 经济发展推动区域空间结构的演进与成长。通过对区域空间演进理论的梳理,了解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规律、机制与手段,进而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 发展。 关键词:区域;空间;理论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The Review to Evolution Theory of regional Space Structure ZHao Guofeng1, DUAN Lufeng2 (1. XiJing University, Xi’an, 710123 China; 2. Institution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Xi’an Institute of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s, Xi’an, 710061 China) Abstract: Space is the place for social and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also the carrier for any form of public life and right movement. Basing on the theory of regional space evolution, we can understand the rule, mechanism and method of regional space structure. The evolution and growth of regional space structure is promoted by economy development. We can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resource, environment by some effective measures. Key words: region; space; theory 收稿日期:2011-5-21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项目(11JK0053) 作者简介:赵国锋(1975—〕,男,陕西宝鸡人,西京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经济管理,科学技术与经济。

武汉市中心体系结构专题研究(核心摘要)

武汉市中心体系结构专题研究(核心摘要) 城市中心是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核,是构成城市空间结构的重大要素之一。城市中心体系的规模等级、职能类型、使用效率、空间形象等特性是城市影响力、实力、活力及魅力的直接体现。中心体系的发育状况极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体城市的运行发展。因此,研究中心体系的特征及发展规律,对把握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制定未来城市总体发展战略以及确定近期建设重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 相比巴黎香榭丽舍、东京银座、纽约曼哈顿、上海陆家嘴、北京国贸等鲜明的城市中心形象,武汉的中心在哪里?这是作为中部地区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未来发展成为国家中心城市、世界城市的武汉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因此,基于对武汉城市中心结构体系不清晰、中心形象不突出等特征的基本认识,为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中心结构体系,支撑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与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框架,结合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特开展《武汉市中心体系结构研究》工作。研究涉及范围涵盖武汉城市圈、武汉市域、武汉都市发展区以及武汉市主城区。其中,主要研究范围为武汉市全域8569平方公里;重点研究范围为现行都市发展区3261平方公里和中心城区678平方公里。 研究采取“问题与目标”双导向结合的工作思路,聚焦武汉现状城市中心体系结构发展的“两个核心问题”,重点关注武汉未来城市中心体系的“三个重要方面”。两个核心问题包括中心体系结构不够突出与中心发展路径不够明确。三个重要方面包括中心在哪里、中心缺什么、中心怎么建。 二、城市中心体系的案例借鉴及发展规律

(一)案例借鉴 1、中心体系的维度及层次性 中心体系发展具有两个维度:城市维度和组团维度。 城市维度的中心体系发展直接影响着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国内外城市如巴黎、东京、上海、南京等城市的中心体系,基本上都由“主中心+副中心+新城中心”三类构成。 组团维度的中心体系中包涵了国内多数城市提出的组团中心,即服务于社区组团、提供城市最基本公共服务的生活圈中心,是构成城市中心体系扁平化结构的基本单元。 2、中心体系的功能分布特征 从特大城市的功能布局研究来看,具有如下特性:0-5公里是城市核心功能的集聚区(中央活动区);5-10公里为城市专业功能分布区域;10-30公里是边缘城市或副城的重要功能节点地区;30-60公里是新兴功能培育区域地区; 60-120公里是综合性城市培育区域。此外,港口(空港、河港)等特殊地区承载了临空经济区、分研发中心和服务中心、重工制造业、化工等特殊功能。 城市中心体系布局是与城市功能的圈层布局相对应的。通常,主中心位于城市 0-5公里范围内,集聚了金融、商务、办公等现代高端服务职能;城市副中心布局在5-10公里范围,依托某项市级功能发展专业化中心,如文化中心、商务中心、博览中心、体育中心等,副中心同时兼顾有服务区片基本生活功能;新城中心则布局在10公里以外,依托产业发展成为辐射区域或片区的新城。

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预测

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预测 邓悦1 , 王铮1 ,2 , 熊云波1 , 王凌云1 , 吴健平1 , 宋秀坤1 (1.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动态过程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 ; 2. 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研究所,北京100080) 摘要:该文研究了浦东开发以来上海市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的演变。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电 子地图、统计数据和遥感图象,对上海市的人口重心、商业重心进行计算,以考察上海市城市空 间结构的演变。并利用马尔可夫链和神经网络两种方法预测了上海市中心城区2002 年和2005 年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 关键词:上海市; 空间结构; 预测 引言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的分布形式[1 ] 。依据地理学的观点,可以按城市 的外部(p hysical) 形态和人文(human) 形态来考察[1 ] 。从外部形态来看,城市的空间结构主要表现为土地利用的结构和空间分布形态,这是城市空间结构领域内的研究热点[2 ] ,因为数据容易获得,容易描述。而城市的人文形态空间结构常常被忽视,包括城市人口分布的空间结构、城市经济的空间结构等,虽然偶尔有文献提到这方面,但是也仅仅是定性描述,缺乏定量计算[3 ] 。将城市空间结构的外部形态和内部形态联系起来,进行动态研究的文献就更少了,华楠,江景波对城市土地动态利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4 ] ,但是仅限于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并未涉及空间分布。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国城市空间结构领域学者研究的重要客体。改革 开放以来上海发展迅速,城市的空间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土地利用上表现尤其明显, 预测这种变化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近来,吴建平,梅安新等利用航空遥感图像对上海市城市土地利用状况作了基础性研究[5 ] ,为深入探索提供了依据。吴志强(2000) [6 ]对上海市的城 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房国坤等(2000) [7 ]对城市扩张对环境的影响作了可喜的工作。这些文章对上海市土地空间结构的定量研究打开了良好的局面,但出发点大都限于土地利用。 有关上海城市人文形态空间结构的定量研究则少之又少,影响了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研究 的平衡发展,在这少量的研究中有张善余对上海市人口分布势态的定性研究。[8 ] 本文根据上海市土地利用遥感航片、商业数据和人口指标,研究了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的外部形态和人文形态。由于篇幅所限,本文有重点地研究了上海市人口重心和商业重心 的动态变化,并对城市中心区土地利用结构和分布状况进行了预测。本文之所以将这两个 题材联系起来,是因为考虑到两者都是城市空间结构领域内的重要问题。 本文结构如下:第1 节是上海市人口重心和商业重心位置的演变;第2 节对上海市土地 利用数量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预测。第3 节给出结论。 1 上海市人口重心和商业重心 1. 1 算法 首先需要说明重心和中心的区别,中心是指某要素占较大比例或某方面有重要地位的 地区;重心的概念来源于物理学,原指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作用点,引申为某地区某 要素的加权几何重心。形象而言,上海可以有若干个商业中心:南京路、淮海路、四川北路、徐家汇,但商业重心只有一个;同样的,人口中心也可以散落在各个区,但人口重心也只有一个。关于上海市人口中心和商业中心的文章较多,本节则讨论人口重心和商业重心问题。 本文利用丁金宏(1996) [9 ]发展的人口重心计算模型,并推广到商业重心的计算。数据 采用上海市统计年鉴的人口数据和商业数据,其中浦西的人口数据从1990 年开始至1998 年,商业数据从1995 年开始至1998 年;浦东的人口数据从1994 年到1998 年,商业数据只

我国产业政策演变

我国产业政策演变 摘要:产业政策(industrial policy)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而对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干预的各种政策的总和。产业政策的主要功能是弥补市场缺陷,有效配置资源;保护幼小民族产业的成长;熨平经济震荡;发挥后发优势,增强适应能力。我国产业政策主要是在国内外经济发展大环境的基础上并根据国内区域的具体情况进行制定和实施。其沿着产业空间布局政策、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组织政策三方面进行演变和发展。 1.产业空间布局政策。即产业空间配置格局的政策。这一政策主要解决如何利用生产的相对集中所引起的“积聚效益”,尽可能缩小由于各区域间经济活动的密度和产业结构不同所引起的各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我国产业空间布局政策主要路径是“公平优先的均衡产业布局战略(即“逆梯度配置”)——效率优先的非均衡产业布局战略(即“顺梯度配置”)——区域协调发展的产业布局战略——未来包容性发展的产业布局战略(即“产业布局一体化”)。我国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主要是在空间布局政策大背景下进行的。因此在产业空间布局背景下探讨探讨产业政策比较贴合实际。 1.1公平优先的均衡产业布局战略。 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70年代后期。此时正值新中国成立不久,经济百废待兴,沿海地区相对与内地来说由于区位和历史原因经济发展相对较好。国家为了缩小内地与沿海的地区差距,加大了对内地的经济发展力度。由于我国工业基础薄弱此时国家采取的产业政策主要是配置重大工程项目来缩小与沿海地区的差距。“一五”(1953-1957年)、“二五”(1958-1962年)至“四五”计划时期(1970-1975年),在西部地区展开了大规模以重化工业优先增长为中心的工业开发。重点是优先发展钢铁、电力、煤炭、石油、有色金属和机械设备制造等产业初步形成了我国工业布局的骨架雏形。

城市体系的空间网络结构

城市体系的空间网络结构1.不同职能,不同规模的城市要发生交互作用,城市与区域之间也要发生交互作用,形成各自的势力范围。 城市体系的空间网络结构是研究一个国家或区域中城镇体系的点(城市与城市)、线(城市与联系通道)、面(城市与区域,吸引范围)三要素在空间的组合关系。 2.中心地理论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1826年《孤立国-孤立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1909年《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理论》) 克里斯泰勒、廖什的城市区位论(1933年《德国南部的中心地》;1940年《经济的空间分布》)“没有中心地理论,就没有城市地理学”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是把城镇作为零售中心和服务中心,来探讨城镇体系的聚落规模、职能和分布的规律性的理论。 3.中心地理论的若干概念 1)中心职能或中心地职能:聚落遍在的为外部服务的作用,这种职能一般要集中在区域的中心。有这种职能的聚落叫中心地(Roadside路店;Hamlet小村,闾市;Village村庄,村市;Town 镇,镇市;City城,城市) 2)职能: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作用(如加油站,停车场,银行,食品店) 企业单位:提供职能的单位(Establishment) 职能单元:一个企业单位提供一种职能叫一个职能单元,一个 企业单位提供两个职能或两个企业单位各提供一个职能叫两个职能单元,。。。。 3)门槛值和服务范围:维持一个职能单元存在所需的最起码的人口数或购买力服务范围有门槛范围、最大范围、实际范围 不同职能的门槛值和服务范围是不同的 职能的企业数与中心地的人口规模之间存在指数曲线关系 n b P = a * 当店数等于1时,P 就是该职能的门槛值 4)服务职能的等级:将不同职能按门槛值排队(按入门次序分),就有低阶职能和高阶职能之分。不同国家或地区服务职能的入门次序可能是不同的。(见表69) 5)中心地的等级:按中心地执行的职能的数量和职能的等级,可以把中心地分成不同的等级。规律性:中心地等级越高,中心职能越多,中心地人口越多(中心地的等级与中心职能数和中心地规模成正相关);高级中心地不仅有低级中心地所具有的职能,而且有低级中心地所没有的较高级的职能,这些交高级的职能有较高的门槛和较大的服务范围;高级别中心地数量少,间距大,服务范围大 6)中心性:对中心地的等级的度量 克里斯泰勒用电话指数来度量中心性(用中心地的实际电话数减中心地的预期电话数为中心性指数,分成9级) 4.理论假设 1 无边的大平原;均质的肥力和水分;初始人口均匀分布;均匀的陆路联系;决定因素是距离;经营者和消费者有理智的行为。 简单说:均质平原和经济人 5.理论要点 1)形成一套呈三角形分布的中心地的等级体系,不同等级中心地有不同大小的六边形市场区2)不同级别的中心地和市场区一级一级相嵌套。低级中心地和市场区被高一级的所包括。

文化产业空间演化机制研究

文化产业空间演化机制研究 近些年来,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越发呈现出“简单扎堆”的趋势,产业空间结构也显得杂乱无章。初创期的粗放式发展或许是这一问题产生的部分原因,但现阶段普遍存在的为追求所谓集聚经济一味强调文化企业“地理临近”而忽视其“关联性”识别与培育的产业发展思路可能是其症结所在。与其他产业相比,文化产业更加注重创意、风格、技能、才干这些呈高度多样性和异质性特征的个体层面元素,创意人才之间经常通过互动沟通形成极具“根植性”的社会化网络关系,文化企业的日常生产活动也更倾向于以项目组、项目网络等弹性方式进行。由此不禁要问,文化产业究竟是如何从一些或许多可能的地理结构中选择其一的,即文化产业的空间演化机制是什么?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将其拆解为三个相互关联的子问题,即文化产业空间演化的产业层面、企业层面以及制度层面的机制各是什么。 其背后的逻辑在于,尽管现有研究表明传统经济地理学当中的集聚经济理论同样适用于文化产业空间集聚问题的解释,但作为一个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层面创意创新要素的产业而言,文化产业的空间演化其实更多取决于文化企业家的个人行为及其影响,对于文化产业空间演化微观基础的强调正是论文的一大创新。考虑到中国长久以来经济发展的政府主导背景,对于文化产业空间演化的组织制度选择进行评价与判断同样显得十分必要,当然,这一部分研究考虑了信息技术创新这一约束条件。基于此,本文综合运用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范式,以江苏13个地级市文化产业相关数据为依据,利用随机效应模型(第四章)、logistic回归模型(第五章)以及组织制度选择的知识模型(第六章),分别检验或论述了文化产业空间演化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从而跨层次系统地回答了绪论部分(第一章)提出的研究问题。此外,论文还对文化产业空间演化涉及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进行了论述与归纳(第二章),创新性地提出文化产业空间演化研究的理论基础在于以演化经济地理和文化经济学等为基础的关联学科的融合;论文也对江苏文化产业演进与空间集聚进行了现状描述与量化分析(第三章),为后续有关江苏文化产业空间演化机制的研究铺垫了实践背景。 本文的研究结果凸显了文化产业在空间集聚方面的产业异质性与行业多样性特征(第三章、第四章),证实了组织惯例扩散模型能够很好地解释文化产业的

焦作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焦作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焦作的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城市因矿而兴,城市沿道清铁路发展。1904年,英国福公司在焦作建矿,焦作作为煤炭城市得以建立,煤炭转运与盈利依赖于道清铁路,矿区城市的建设围绕着铁路站建设,并逐步沿铁路向东西向发展。 图1民国时期,道清铁路与焦作早期矿区城市的建设 图2建国初焦作城区扩大并沿东西向发展,中站、马村区沿铁路线建设 第二阶段:铁路运输网络逐步形成,城市继续东西向拓展。近代,焦作的煤炭产业达到繁盛,1970年代建设焦柳铁路,1980年代建设新月铁路,共同构成晋南豫北煤炭产区的铁路运输网络,这一时期,在中心城区以及市域,城市均沿铁路线发展。

图31980年代,中心城区向南发展跨越了焦柳线(原道清铁路线位),新月铁路及新的焦作站成 为影响城市格局的重要因素 图4建国初焦作城区扩大并沿东西向发展,中站、马村区沿铁路线建设 第三阶段:伴随煤炭资源枯竭,城市跳出东西向延展的模式,向南拓展。进入1990年代,煤炭开采濒临枯竭,焦作向综合型城市转型,并取得了显著成效,铁路和矿区对于城市发展的影响明显减弱,中心城区不再继续东西向延展的态势,而是开始跨月新月铁路向南发展。通过在城市南部建设焦作新区(原焦作高新区),引擎城市综合转型。

图5 1990年代,中心城区向南发展的态势出现 图62000年,随着高新区的建立,中心城区跨越新月铁路、向南发展的态势更为显著 纵观焦作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可以看出,从城市建立至1990年代,城市的主导产业以煤炭开采及加工为主,空间结构呈现出沿煤炭运输铁路线东西向拓展的特征,伴随煤炭资源的枯竭,城市开始向综合型城市转型,城市开始跳出既有格局,向南拓展,对接省会郑州。

银川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演变与发展研究

〔文章编号〕 1002-2031(2006)07-0041-04 银川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演变与发展研究 王晓燕 〔摘 要〕 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演变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城市形成的渊源,并据此推测城市发展的未来。以我国西部城市银川市为例,对其发展各个时段的内部空间演变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为城市空间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空间形态;演变机制;银川市〔中图分类号〕 T U984;F713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王晓燕(1974—),女,汉族,山西运城人,宁夏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 〔收稿日期〕 2006-03-13〔修回日期〕 2006-06-26 一  银川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1.古代为横向发展、均衡对称的矩形城廓银川自公元前119年始建。公元1033年李元昊称帝,建大夏国,定都兴庆府(今银川旧城),城市开始大规模发展,城市空间形态开始形成。 兴庆府城池位于淤积而成的高地上,四周湖沼星罗棋布。因受南北湖泊群的限制,只能横向发展,成为东西长、南北短的矩形城郭。城市平面具有均衡、对称的特点。至明代,城市规模扩大,但城市空间形态基本未变。 2.清乾隆年间形成新、旧双城空间格局 清雍正年间,设镇守总兵驻扎宁夏府,并于府城外东北五公里处筑“宁夏满营”。乾隆三年,宁夏遭遇八级大地震,府城、满城均遭毁灭性破坏。乾隆五到六年,修复府城,城市空间形态未发生大的变化。 满城移建于府城西15里,即“新城满营” (今银川新城)。至此,新旧双城空间格局形成,并延续至今。 3.计划经济时代“哑铃状”城市形态 1958年包兰铁路修建,火车站选址在新城西 侧。另外考虑到旧城所在地带为地震断裂带,周围均为灌溉良田;而城市以西的新城周围地区多为荒地,具有很大的用地潜力,所以在包兰铁路以西建设了“新市区”,开辟了城市发展的新空间,进一步强化了新、旧两片城区的空间格局。但是,由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城市整体功能比较弱,建设规模有限,因此城市基本上是在东西两片的基础上发展,是一种大范围的分散与小片区的集中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4.改革开放后的带状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市发展进入一个较快的阶段,城市形态上逐步走向带状组团结构。迈入新世纪后,银川市在国家和自治区的支持下,进行了行政区划大调整,撤销了原老城区、郊区、新城区,从东至西成立了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银川市城市规  总第135期 城市问题2006年第7期

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演变的历史特征

第23卷第3期 V o l .23N o .32002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Journal of Q ingdao Institute of A rch itecture and Engineering 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演变的历史特征 Ξ 王媛1,王柬罡2,崔海鹰3(1.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州510060;2.青岛市公路管理局,青岛266101;3.青岛市李沧区房产管理二处,青岛266100) 摘 要:就我国历史上的几个重要阶段,对广州市城市形态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特征进行探讨,总 结了广州城市形态发展的历史特征及演变规律,以利于今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中,吸取历史经验、 寻求规律、继承与发扬城市传统文化,体现岭南历史文化名城特色. 关键词: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发展 中图分类号:TU 2098.1 城市形态是城市总体的物质形状和文化内涵双方面特征和过程的综合表现.城市空间形态则是指各种物质要素在城市总体层次上的空间组合关系,它包括城市本身的空间布局、空间形式、空间规模等直观的物质环境表现,它的演变具有时间系列的动态过程.只有把握住城市空间形态的总体特征及其演变过程,揭示出城市内外部诸要素相互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才能为城市规划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作用.1 秦汉时期城市空间形态 秦汉时期——最早的广州城. 公元前214年(秦33年),秦始皇在岭南设南海郡,广州(番禺)为南海郡治,任嚣任郡尉,建城郭番禺城.番禺就是最古老的广州城,从任嚣建城(公元前214年)至今已有2215年的历史了[1]. 秦至二世而亡,赵佗继任嚣自立南越国而称王,把任嚣城扩大到周长10km 的大城,俗称“越城”或“赵佗城”,南越都城的建设是广州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有规划的建设(见图1)[2]. 图1 南越国都城城址示意图汉平南越后,中央皇权加强了对岭南的统治,使岭南土著 民族在接受较高文化的影响中,而逐渐“汉化”和发展起来了. 东汉末年,广州虽亦遭战乱,但商业繁荣,居民富足.《南 齐书,州郡志上》有云:“广州,镇南海,滨际海隅,委输交部,虽 民户不多,而狸獠猥杂……卷握之资,富兼十世”.所以当时的 交州刺史步骘将其州治从苍梧郡广信(今梧州)搬到广州,重 修“越城”的西半部,并把城向北扩展,所以历史上也称步骘 城.而广州的正式定名应在三国孙吴时代. 2 隋唐南汉城市空间形态 隋唐南汉——广州城的开元盛世. 隋初经济一度发展,因而大兴土木,开运河、建造宫殿,沟 通南北交通,成为历史上不可磨灭的功绩[3].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高潮,出现了贞观、开元 盛世,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城市的发展达到了一个Ξ收稿日期:2001-10-30

安庆旧城空间结构演变及其形成机制分析

安庆旧城空间结构演变及其形成机制分析1 张帆1 1东南大学建筑学院(210096) email: zf2004282@sina.com 摘要:简述了安庆旧城空间结构的发展与演变过程,并对各个时期空间结构的演变机制进行分析。 关键词:空间结构;演变机制;安庆 1.旧城空间结构的发展与演变(图1) 1.1 建国前时期 安庆早在六千年前已是先民所开发的历史悠久、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西汉元封五年(前106),汉武帝刘彻南巡,至此作枞阳盛唐之歌。东汉末三国时,市西皖口(今山口镇)为孙权督兵和诸葛亮屯所。南朝陈永定三年(559)筑城栅,唐武德时为皖阳县治。地处东郊的长风沙,唐代已是长江下游知名的舟船停靠地,北宋建隆元年(960)置长沙风镇。北宋熙宁八年(1075),在今市境置同安监,铸铜钱。至安庆建城前,境内已建有三祖寺、三城寺、宝善庵等寺庙,有冶炼等手工业和商业设施,形成一定规模的集镇。 图1 安庆城市形态演变 南宋嘉定十年(1217)金兵南下,安庆知府黄干在盛唐湾宜城渡之阴(今旧城区)筑城垣,以备战守。绍定四年(1231)又加以修筑。景定元年(1260),为防御蒙古军,沿江制置大 1本课题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478076)资助 - 1 -

- 2 - 使马光祖复筑城墙,奠定了城市基础。城墙以砖石包砌,周长“九里十三步”,高二丈,基宽七尺,顶宽三尺半。设城门5座:东枞阳门、东南康济门、南盛唐门(后称镇海门)、西正观门(又称八卦门)、北集贤门。 元代城墙增高二丈六尺,东、北、西3面建有护城壕,深一丈。清顺治七年(1650),重建城垣,砌城垛758个,增建炮台、火药房、窝铺等设施。至清代中期,除城外围建有一些寺观外,城市建设几乎集中在城墙范围内进行,城市显单一紧凑块状形态,此时城市规模很小,仅2.7平方公里,城市空间处于明显的点状形成阶段(图2)。清代后期,城市规模开始扩张。同治元年(1862),因西门外长江和皖河在此接流,水路交通便捷,民舟大多汇集于此,遂在古城西部加筑一道月城,辟金保、玉虹两城门(图3)。光绪二十年(1894),在金保门南增辟同安门。城内面积2.7平方公里,加月城面积共约3.67平方公里。 图2 清道光安庆城池图 图3 清同治安庆城池图 1853到1862年,太平军和清政府军在安庆反复战斗,安庆社会陷入长期动荡时期。财富、人民的巨大损失长期阻碍了安庆社会经济的发展,其腹地的物产和经济潜力也不能与皖南诸府县相比,况安庆连同周围府县已被纳入芜湖市场贸易圈的集散范围。因此,安庆虽被列强划为通商口岸,但将其正式辟为商埠的要求并不十分迫切[1]。这种状况,影响着安庆近代经济的发展步伐。 民国时期随着沿江防洪堤的修建,怀集路通东,以及近现代工商业的发展,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城市格局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由于西部和南部受长江、皖河、凤凰山、狮子山等阻隔,没有发展空间,城市以怀集路和华中路及长江为伸展轴,向北和东两个方向发展。城市处于轴向延伸阶段,呈星状形态。但直到1949年解放初期,安庆城区范围变化不大,城内房屋多为清代建筑,以多进天井式布局最为典型;数百条街巷狭窄弯曲,起伏不平,素有“九头十三坡”之称;宽达八九米的干道有5条,共约4公里。 1.2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时期 解放初期,安庆的经济和社会面貌迅速恢复,1952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966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为1949年的3倍多。 “一五”计划时期,由于财力有限,城市建设资金主要用于发展生产和新工业区的建设。安庆市盲目拆除了旧城墙及5座老城门,城区建设逐渐向北、向东拓展,北部石化总厂的建设成为重点。旧城区的建设只能按照“充分利用、逐步改造”的方针,充分利用原有房屋、市政公用设施,进行维修养护和局部的改建或扩建。虽然对城市环境的改善和居住环境的改善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过分强调利用旧城,一再降低城市建设标准,压缩城市非生产性建设,致使城市住宅和市政公用设施不得不采取降低质量和临时处理的方法来节省投 资,为后来的旧城改造留下了很多隐患。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课标要求】 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的特征。 2.理解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通过地图和材料来获取和评价地理信息。 2.掌握能够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到问题的能力。 2.帮助初步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及影响各功能区布局的因素。 【教学难点】 经济和环境因素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法与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城市各功能区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的组合形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也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和演变之中的。 一、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一)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阅读教材21、22页“阅读”部分内容,观察比较三种地域结构模式的形态有何不同、有什么共同点 【归纳小结】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1.概念: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与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称为城市地域结构。 模式城市内部结构模式的形成城市的内部结构形态特征示意图 同心圆模式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 核心向外扩展,一般由5个同心圆组成 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的功能区围绕市 中心呈同心圆状分布 (图a) 扇形模式在小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影响下,城市各功能区出现 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势 城市各功能区呈扇状向外扩展(图b) 多核心模式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范围越来越大,原有市中 心区由于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使得远 离中心的郊区也出现了新的核心,城市围绕不同的 点,发展形成多核心模式结构 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围绕着 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商业区、住宅 区、工业区、相对独立的卫星城等多种功 能区,并由它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 (图c)

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

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 调整规划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前言 “十一五”时期(2006年—2010年)是首都抓住奥运会举办、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首都资源优势,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走高端产业发展之路,提升“四个服务”的水平和能力的关键时期。《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提出了“十一五”时期首都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调整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提出了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力产业的重点任务、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及若干特色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布局,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是首都“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调整优化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的主要编制依据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的批复。 一、回顾与展望 (一)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北京市认真贯彻落实“十五”规划的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布局调整,经济总量显着增长,为“十一五”时期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经济总量显着增长。 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457美元,突破5000美元。第三产业成为拉动首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增加值达到亿元。第二产业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工业成为首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2005年增加值达到亿元。第一产业进一步优化,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补充,2005年增加值为亿元。 2.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从2000年的%、%和%,变化为2005年的%、%和%。以金融保险、商贸物流、信息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北京服务业发展的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在首都经济中的地位得到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软件、显示、集成电路等附加值较高的产业领域逐渐成为新的增长点。以现代制造业为基础、以都市型工业为重要补充的新型工业结构已初步形成。 3.重点产业加速发展。 以金融、商务服务、信息服务、软件、汽车等为代表的重点产业成长迅速,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个多领域支撑的新型产业格局正逐步形成。按照2004年经济普查统计,金融业主营收入超过4100亿元,商务服务业主营收入实现1100亿元,信息服务业主营收入实现537亿元,软件业主营收入实现313亿元,汽车产业销售收入超过550亿元。

城市生态空间演变规律及调控机制_以南京市为例

第28卷第5期2008年5月生态学报ACT A ECOLOGI CA SI N I CA Vol .28,No .5May,200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571055) 收稿日期:2007210208;修订日期:2008201215 作者简介:陈爽(1968~),女,湖南湘潭人,研究员,主要从事城市生态及生态规划研究.E 2mail:schens@niglas .ac .cn Founda ti on ite m :The p r oject was financially supported by The research is financially supported by the NSFC (No .40571055) Rece i ved da te:2007210208;Accepted da te:2008201215 B i ography:CHEN Shuang,Pr ofess or,mainly engaged in the urban ecol ogy and ecol ogical p lanning .E 2mail:schens@niglas .ac .cn 城市生态空间演变规律及调控机制 ———以南京市为例 陈 爽1,刘云霞1,2,彭立华1,2 (1.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 210008;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39) 摘要:长三角地区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大城市向外扩张及郊区城市化作用共同推动城市空间的加速扩展,在政府干预下,生产、生活性用地与生态性用地间表现出复杂的双向流动特征。鉴于生态性用地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服务功能,以及人文因素在解释城市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中的重要意义,有必要针对人类干预下的城市生态性用地时空和质量演化过程进行系统研究。利用1986、1996、2002年T M 影像解译的南京市土地利用数据,研究南京市城生态空间数量增减和质量变化,从经济发展阶段、宏观政策环境和城市扩展规律等方面分析变化的驱动力,揭示政府干预下生态空间的结构和功能演变规律,并提出生态空间保护对策。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生态空间面积总体保持平衡,其中绿色空间有所增长,蓝色空间有所下降;(2)生态空间的服务功能下降,景观格局上总体呈现破碎化、人工化趋势;(3)空间分布上,城市扩展前缘的主城区生态空间数量和质量下降严重,而属于城乡交错地区的都市发展区在退耕还林和农业经济结构变化等影响下生态空间数量有所上升,水面及洲滩湿地等高生态服务价值生态空间消失或蚕食,造成生态服务功能下降。研究发现,简单的面积指数难以控制生态空间的服务功能下降,生态空间保护必须依靠政府的多方面干预和调控行为。研究可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丰富城市生态安全的空间策略研究内容。 关键词:生态空间;演变;城市扩展;土地利用;南京 文章编号:100020933(2008)0522270209 中图分类号:Q149,X826 文献标识码:A D ynam i cs of urban ecolog i ca l space evoluti on and poli cy respon ses:a ca se study of Nan ji n g C ity CHE N Shuang 1,L I U Yun 2Xia 1,2,PE NG L i 2Hua 1,2 1N 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L i m nology,Chinese Acade m y of Sciences,N anjing 210008,China 2Graduate School,Chinese A cade m y of Sciences,B eijing 100039,China A cta Ecologica S in ica,2008,28(5):2270~2278. Abstract:Since the late of 1990s the urban space has increased fast in the Yangtze R iver Delta due t o both the central city ′s extension out w ard and urbanizati on in the suburban of metr opolitan areas .The rap id urban expansion has changed land use /cover,while a lot of land use policies of nature conservation have also been i m p lemented t o di m inish the ecol ogical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changes .For these t w o opposite p rocesses the ecol ogical s pace perfor m ing high ecosystem services function has co mp licatedly varied .The variati on should be theoretically investigated with emphasis on human fact ors .Based on the land use data inter p reted fr om T M i mages of Nanjing in 1986,1996and 2002,in this paper we first analyzed the changes of area and quality of ecol ogical s paces during the rap id urbanization since the open policy,then p robed into the driving forces in aspects of econom ic development,national policies and urban expansion patterns .Further more,afte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