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培养方案

微电⼦学与固体电⼦学专业攻读博⼠学位培养⽅案微电⼦与固体电⼦专业攻读博⼠学位研究⽣培养⽅案⼀、培养⽬标1.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泽东思想和邓⼩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树⽴正确的世界观、⼈⽣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在微电⼦与固体电⼦学学科内掌握坚实宽⼴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的专业知识,了解电⼦科学的前沿动态,具有独⽴从事科学研究⼯作的能⼒,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新性的成果。
3.熟练掌握⼀门外国语。
达到能熟练阅读专业⽂献、以及写作专业论⽂和进⾏国际学术交流的能⼒。
4.⾝⼼健康。
⼆、研究⽅向(⼀)光电⼦学1、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2、智能光电磁材料与传感器件3、半导体光电器件与光电探测系统(⼆)微电⼦学与固体电⼦学1、固体量⼦结构与器件2、纳微电⼦学3、半导体传感电⼦学4、微电⼦系统设计与应⽤(三)磁电⼦学(四)⽣物医学电⼦学1、⽣物医学信号的检测与处理2、⽣物医学光电⼦学三、学习年限全⽇制博⼠研究⽣学习年限⼀般为3-4年。
⾮全⽇制博⼠研究⽣的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6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分配(见下表)总学分不少于15学分。
其中公共必修课4分(含政治课2学分,外语课2学分),专业必修课5学分,研究⽅向必修课不少于4学分,其余为选修课学分。
五、学位论⽂第⼀学期完成主要课程学习,第⼆学期根据研究⽅向选修部分课程。
从第⼆学期开始与导师共同商定论⽂题⽬。
攻博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分阶段完成以下⼯作。
提交读书报告、综述报告、研究报告和开题报告,提出博⼠学位论⽂题⽬和撰写计划,并向博⼠⽣指导⼩组作开题报告,⽂献阅读量不得少于100篇,其中课题相关论⽂不得少于50篇。
开题报告由导师组织五位同⾏专家进⾏评审,经讨论认可后正式进⼊专题研究和论⽂撰写⼯作。
论⽂的选题应属本学科相关领域具有重要理论及其应⽤价值的研究课题。
微电子学专业培养方案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与健康个性和谐统一,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掌握微电子技术基本理论、技能与最新技术发展动向、计算机系统与接口芯片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电子产品开发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强实践能力、良好的科学素养、一定的企业管理知识和创新能力,能够在微电子设计和生产领域及各类电子信息技术领域从事科技开发、产品设计、工程技术与生产管理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毕业生掌握微电子学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能在微电子学及相关领域从事科研、产品开发、工程技术、生产管理与行政管理等工作。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微电子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科学实验与科学思维的基本训练,具有良好科学素养,掌握大规模集成电路和新型半导体器件的设计、分析及测试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集成电路分析、设计、器件性能分析和版图设计等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器件和VLSI设计与制造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集成电路和其它半导体器件的分析与设计方法;2.熟悉集成电路设计的CAD系统,掌握硬件描述语言及逻辑模拟、电路模拟、时序分析等技术,具有应用EDA工具设计与分析集成电路的技能;3.具有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版图设计与可靠性分析的基本能力;4.掌握集成电路制造工艺理论,具备从事微电子生产线技术管理工作的能力;5.掌握电子电路技术、计算机原理与应用、软件设计与制作等基本知识,适应在相应工作领域(如通信、电子技术、自动控制、计算机应用等)的需要;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能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具备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7.了解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和其它新型半导体器件的应用前景、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电子产业发展状况;8.熟悉国家电子产业政策、国内外有关的知识产权及其他法律法规。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高层次专门人才。
要求所培养的硕士研究生达到: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认真学习并较好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
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态度。
愿意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热忱服务。
2、具有严谨踏实的学风,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注意跟踪了解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发展的前沿动态。
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
具有创新精神,能独立从事本专业的科研与技术开发工作。
3、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1、纳微电子学纳米加工与纳米器件、宽带隙纳米材料与场效应晶体管、石墨烯材料与场效应晶体管、基于纳米结构的发光与显示器件等;2、半导体传感电子学压电、铁电、磁电材料与传感器件、电阻开关器件;氧化物光敏与气敏传感器件;GaN、ZnO、GaAs、硅等半导体光电材料与探测器等;3、能源电子材料与器件有机光伏电子学与器件、染料敏华太阳能电池、GaN/GaAs多结高效太阳能电池、新型高效硅太阳能电池等;4、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GaN、AlN、ZnO、MgO半导体材料与光电器件等;5、微电子系统与集成电路设计微纳电子器件模型设计、微电子系统与集成电路设计等;6、磁电子学磁电材料与传感器件、有机磁材料设计与计算、稀磁材料与器件等;7、信息处理与微系统基于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的处理器系统;基于现代信号处理技术的图像增强、压缩、重建、识别算法与实现;高性能DSP与嵌入式CPU智能系统等;8、生物医学电子学生物医学微流纳流芯片、医学影像的特征信息提取算法研究、医学断层光电子技术等。
三、学习年限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行以三年制为基础的弹性学制,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四年,其中课程学习1.5年。
本专业不允许申请提前毕业。
四、课程设置(见附表)及学分要求本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应修学分总数为42学分,其中:课程学分总数30学分(包括公共必修课5分;学科必修课不少于8学分;研究方向必修课不少于6学分;其余为选修课学分);实践环节2学分;学位论文10学分。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讨论稿)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讨论稿)为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新要求,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遵照《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结合本所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培养目标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学科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
微电子研究所是一所专门从事微电子领域研究与开发的国立研究机构,面向国家在微电子领域的战略需求,加强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承担重点科技攻关与产品开发;面向产业发展需求,建设开放平台,通过全方位合作积极推进成果的应用开发和产业化;拓展前沿技术与基础研究领域,发展交叉学科方向,成为我国IC技术和产业领域一个技术创新基地和高素质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为促进国家微电子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具体要求如下: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学风严谨,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敬业精神。
2.掌握坚实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较宽厚的理论基础, 具有“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二级学科系统的专业知识, 能熟练运用计算机, 掌握相应的实验技术, 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硕士研究生能够熟练运用英语阅读本领域有关文献资料,并能撰写论文摘要,具有良好的英语听说能力。
4.具有健康的体质与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本所在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学科专业培养硕士研究生,该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设置如下:学科专业 研究方向1、硅器件及集成技术2、微细加工与新型纳米器件集成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3、微波电路与化合物半导体器件4、集成电路设计与系统应用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培养采取“两段式”的培养模式,包括课程学习和科研实践两个阶段;实行导师或导师小组负责制。
导师或导师小组负责指导研究生科研工作,关心研究生政治思想品德,并在严谨治学、科研道德和团结协作等方面对研究生严格要求,配合、协助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做好研究生的各项管理工作。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院系: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专业代码:080903)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目标是:1、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的理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优良的学风。
2、在电路与系统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必要的实验技能,熟悉所从事研究方向的科技发展前沿和动态,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领域内的科学研究工作、专门技术工作及大学教学工作的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
3、具有健康的体格。
二、研究方向1、微纳电子器件模拟与建模2、高压功率器件与电路3、集成电路与系统的结构话设计。
三、学习年限三年,其中课程学习时间一年半,学位论文时间一年半。
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
四、培养方式前一年半以课程学习为主,后一年半以学位论文为主。
1.课堂讲授和课堂研讨相结合。
培养研究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学术交流能力,发挥研究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提倡启发式,反对填鸭式。
2.课程学习和阅读自学相结合。
任课教师提供与本课程相关的参考书和参考文献,指导研究生查阅资料,广泛阅读文献,撰写读书报告和学术综述,使研究生通过课程学习,熟悉学术规范、发展动态和前沿课题。
3.课题研究和个别指导相结合。
指导教师应指导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并提供适合研究生参与的研究课题,具体指导他们在课题研究的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的方法和知识,增长才干,追求创新。
五、实践环节1.本科教学辅导;2.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锻炼实际工作能力。
六、学位论文及答辩对学位论文的具体要求,按照学校研究生部有关规定执行。
论文答辩工作按照学校研究生部有关规定执行。
七、课程设置(见附表)。
【专业介绍】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介绍

【专业介绍】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介绍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介绍一、专业简介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是一级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所属的二级学科。
它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也是国际高新技术研究的前沿领域和竞争焦点。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产业化水平被列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它的发展必将极大地推动信息社会的进步,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微电子学与液态电子学专业了解二、培养目标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微电子学及固体电子学专业的高级技术人才,要求掌握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前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能力具有健康身体良好道德品质及心理素质成为积极为社会主义祖国现代化服务的高级技术人才。
微电子学与液态电子学专业了解三、培育建议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应掌握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门知识,和熟练的实验技术;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德智体全面发展,能胜任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产业部门有关方面的教学、研究、工程、开发及管理工作。
微电子学与液态电子学专业了解四、课程设置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路基础、信号与系统、量子力学、统计物理、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器件物理、电磁场与波、数字逻辑设计及应用、微型计算机系统原理及接口技术、集成电路原理与设计、近代物理实验、电子设计自动化、微波半导体器件、电力电子器件基础、集成电子学、纳米材料与纳米器件等。
微电子学与液态电子学专业了解五、劳动力方向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毕业生有宽广的就业市场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可在电子和光电子器件设计、集成电路和集成电子系统(soc)设计、光电子系统设计以及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电子材料与元器件开发等领域及电子信息领域从事科技开发等工作。
(080903)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培养方案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080903)】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
养方案
一、学科简介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是电子科学技术与信息科学技术的先导和基础,主要研究半导体器件物理与固体物理,电子材料与固体电子器件,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设计与制造技术,微电子系统与微机械系统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等。
主要研究内容为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器件物理、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工艺技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微电子集成系统以及电子材料。
二、培养目标
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遵纪守法,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学术修养和合作精神。
掌握微电子学及固体电子学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必须的实验技能,熟悉本学科国内外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分析、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文献,能用外文撰写论文摘要,并具有一定的听、说能力。
三、研究方向
1.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设计
2.器件物理﹑工艺﹑材料
3.有机电子器件
4.微电子系统设计与应用
四、学习年限
学制2.5年。
研究生在校学习时间最少为2年,最长不超过3.5年。
五、学分要求和课程设置
本学科研究生总学分不低于28学分,包括课程学分和必修环节学分。
课程分为:公共课、学位课、选修课和补修课程。
学位课不低于11学分。
六、培养方式、考核方式及要求和学位论文要求
参见《江南大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该方案从2013级研究生开始执行,解释权属物联网工程学院。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博士生培养方案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生培养方案2006-1-15 15:31:50 电子科技大学考研共济网·[考研一站式]电子科技大学硕士招生相关文章索引·[考研一站式]电子科技大学硕士专业课试题、[订购]考研参考书、专业目录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与信息科学技术的先导和基础,是我国二十一世纪重点发展的学科之一。
主要研究半导体物理与固体物理,电子材料与固体电子元器件,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设计与制造技术,系统芯片技术,电路组件与系统,微机电系统等。
它涉及到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的理论,信息的获取、存储、处理与控制,并且和电路与系统、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子工程学、物理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自动控制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多个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一学科的发展非常迅速,目前已进入了以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为主要标志的发展阶段。
其主要发展方向是超深亚微米技术,系统芯片集成技术,量子电子器件与纳米器件电子学以及微机电系统。
我校本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有一支以科学院院士陈星弼教授为学科带头人,以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教授、副教授以及一批青年博士、硕士组成的学术队伍,在新型半导体功率器件与新型智能集成电路方面研究独具特色,一些工作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并与国内外相关的学校和研究所有着广泛的联系。
一、培养目标本学科博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方面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数学,固体物理,包括半导体、电介质与磁性材料等,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电子材料与固体电子元器件,电路与系统,微电子系统集成,集成固体电路组件与系统,计算机技术等)和较强的运用计算机和仪器设备的能力。
对本学科的某一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并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应能独立从事并能领导、组织科学研究或国民经济建设有意义的研究或开发课题,能胜任科研机构,产业部门和高等院校的研究开发,工程技术,教学或管理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
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高层次专门人才。
要求所培养的硕士研究生达到: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认真学习并较好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
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态度。
愿意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热忱服务。
2、具有严谨踏实的学风,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注意跟踪了解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发展的前沿动态。
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
具有创新精神,能独立从事本专业的科研与技术开发工作。
3、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1、纳微电子学
纳米加工与纳米器件、宽带隙纳米材料与场效应晶体管、石墨烯材料与场效应晶体管、基于纳米结构的发光与显示器件等;
2、半导体传感电子学
压电、铁电、磁电材料与传感器件、电阻开关器件;氧化物光敏与气敏传感器件;GaN、ZnO、GaAs、硅等半导体光电材料与探测器等;
3、能源电子材料与器件
有机光伏电子学与器件、染料敏华太阳能电池、GaN/GaAs多结高效太阳能电池、新型高效硅太阳能电池等;
4、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
GaN、AlN、ZnO、MgO半导体材料与光电器件等;
5、微电子系统与集成电路设计
微纳电子器件模型设计、微电子系统与集成电路设计等;
6、磁电子学
磁电材料与传感器件、有机磁材料设计与计算、稀磁材料与器件等;
7、信息处理与微系统
基于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的处理器系统;基于现代信号处理技术的图像增强、压缩、重建、识别算法与实现;高性能DSP与嵌入式CPU智能系统等;
8、生物医学电子学
生物医学微流纳流芯片、医学影像的特征信息提取算法研究、医学断层光电子技术等。
三、学习年限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行以三年制为基础的弹性学制,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四年,其中课程学习1.5年。
本专业不允许申请提前毕业。
四、课程设置(见附表)及学分要求
本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应修学分总数为42学分,其中:课程学分总数30学分(包括公共必修课5分;学科必修课不少于8学分;研究方向必修课不少于6学分;其余为选修课学分);实践环节2学分;学位论文10学分。
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跨专业所选课程计为选修课。
跨专业入学和以同等学力入学的研究生,须补修2门本科生必修课并取得合格以上成绩,该成绩不计入学分。
五、学位论文
1、论文选题:选题合适,在理论或应用上具有一定意义,且实验方案合理,路线切实可行,方能正式开展科学实验。
2、开题报告:学术型的硕士研究生,从第一学期开始与导师共同商定学习计划和论文题目,在导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地进行理论课程学习、阅读文献和必要的调查研究等,并向课题组或教研室作开题报告。
参加论文开题报告的老师应不少于三名(包括导师)。
经指导小组讨论通过后,方可正式进行搜集资料、专题研究和论文撰写工作。
3、论文撰写:进入论文撰写阶段后,导师应不定期检查论文进展情况;学位论文完成并经指导小组审查通过后,在论文答辩前一个月提交给2位论文评阅人评阅。
评阅人须是具备教授、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同行专家。
评阅意见在合格以上者,方可进入论文答辩环节。
4、答辩资格:本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应完成课程的学习并修满学分,完成实习实践环节并参与至少一项课题研究,参加8次以上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听取学术报告等)。
在学习期间必须至少有一篇学术论文以第一作者在核心及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或用英文写一篇全文论文,并在国际会议的论文集上发表,方才获得答辩资格。
最后在导师的指导下撰写出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后,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5、论文答辩:论文答辩委员会由5人组成。
经全体委员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同意,论文方为通过。
六、其他必修环节
1、实践环节: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应在导师指导下深入企事业开展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或进行跨学科相关联专业实验方法和技术学习等实践活动,总时间不得少于三个月。
为了扩大知识面,活跃学术思想,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必须经常听学
术报告,撰写读书报告和研究报告,作学术报告,参加学术讨论。
积极参加学术讲座,学术会议,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或去外单位进行论文的部分工作。
参加实习实践和学术交流活动的情况需详细填写在《武汉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实习实践考核表》和《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考核表》上,并提交实习实践总结报告。
经学院审核合格并报研究生院培养处审批备案后方可计2学分,并进入答辩环节。
2、中期考核
学术型的硕士研究生,在第三学期末或第四学期初进行中期考核,向课题组或教研室作中期进展报告。
中期考核实行淘汰制,根据研究生学习及科研情况,结合专业成绩,确认其具体流向,大致包括硕博连读、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以及退学三种情况。
七、培养方式
1、学术型的硕士研究生,可以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在入学时选定指导教师。
导师对研究生要既教书又育人,必须在政治思想上、学风上、治学态度上加强对研究生的教育,严格要求,全面负责。
同时要发扬民主,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鼓励研究生在学术上大胆创新。
研究生必须积极参加形势政策教育活动、公益劳动及体育锻炼。
2、充分发挥校内外专家学者的集体培养优势,成立导师为主的培养小组。
导师小组在研究生入学后一个月内根据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及课题要求,制订合理的培养计划,对课程学习、实践活动、学术活动及科学研究等列出具体要求。
3、对于特别优秀的硕士研究生,可推荐其进行海外联合培养。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专业代码080903)攻读硕士学位
研究生课程计划表
类别课程编码课程名称英文课程名称学
分
学
时
开课
学期
备
注
学位课公
共
必
修
课
第一外国语First Foreign Language 2 72 1
5
学
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与实践研究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2 36 1
自然辩证法概论Dialectics of Nature 1 18 1
学
科
必
修
课
凝聚态物理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3 54 2
不
少
于
8
学
分量子电子学Quantum Electronics 2 36 1
半导体物理(Ⅱ)Semiconductor Physics (Ⅱ) 3 54 1
半导体器件物理(Ⅱ)
Semiconductor Device
Physics (Ⅱ)
3 5
4 1
随机信号分析Random Signal Analysis 2 36 1
微电子学数值技术
Microelectronics Numerical
Technology
2 36 1
研
究
方
向
必
修
课
电子科技前沿
Frontiers in Electron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 36 2
不
少
于
6
学
分数字集成电路设计
Digital Integrated Circuit
Design
2 36 2
现代数字信号处理
(Ⅱ)
Modern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Ⅱ)
2 36 2
纳米材料与器件Nano Materials and Devices 2 36 2
电子材料与器件
Electronics Materials and
Devices
2 36 2
微电子学导论
Introduction to
Microelectronics
2 36 2
专
业
选
修
课
光电子器件Photoelectric Devices 2 36 2
电介质物理学Dielectric Physics 2 36 2
传感与智能器件
Sensor and Intelligent
Instruments
2 36 2
纳米量子结构Nano-Quantum Structures 2 36 2
薄膜物理Thin Film Physics 2 36 2
数字图像处理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2 36 2
磁性物理与磁性材料Magnetism and Magnetic
Materials
3 5
4 2
微电子CAD技术Micro-electronic
Technology
2 36 2
补修课半导体物理(Ⅰ)Semiconductor Physics(Ⅰ) 3 54 1 电子技术基础Electronic Technology 3 54 1
实践环节实习、实践与学术交
流
2
其它学习
项目学术活动
环节
在校内听8次以上的学术报告,并参与讨论。
论文开题
报告环节
在第2学期末由导师组织同行专家对学生的开题报告进行评审,经讨论
认可后,正式进入专题研究和论文撰写工作。
论文答辩
环节
通过论文评审的学生按学校要求组织论文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