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风格和时间压力对职业决策影响的研究趋势分析
关于高校学生就业压力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关系的浅析

关于高校学生就业压力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关系的浅析【摘要】现代社会高校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他们需要做出正确的职业决策,而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其职业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学生就业压力的来源、职业决策的影响因素、自我效能感对职业决策的作用等内容,探讨了高校学生就业压力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以及影响高校学生就业压力和职业决策的因素。
通过综合分析发现,高校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其职业决策密切相关,而在未来研究中,可以深入探讨这种关系的具体机制,为高校学生提供更好的职业辅导和心理支持,帮助他们应对就业压力,做出明智的职业选择。
【关键词】关键词:高校学生、就业压力、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关系、影响因素、综合分析、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校学生就业压力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关系的研究备受关注,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也在不断增加。
学生们往往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扰,如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就业机会有限、自身能力与求职要求不匹配等问题,这些都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困惑。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高校学生就业压力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学生们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和挑战,从而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了解学生的职业决策过程和自我效能感对此过程的影响,对于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就业压力、做出符合自身发展规划的职业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高校学生就业压力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关系的研究,可以为教育管理者、家长以及相关研究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高校学生就业支持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1.2 研究意义高校学生就业压力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从理论上讲,研究高校学生就业压力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有助于深入了解个体在职业决策过程中所面临的心理变化和行为表现。
通过探究这种关系,可以为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提供新的研究和理论支持,丰富相关理论体系。
工作压力影响离职意愿实证研究归因稳定性的调节作用

工作压力影响离职意愿实证研究归因稳定性的调节作用一、本文概述随着现代职场环境的日益复杂和多变,工作压力对员工离职意愿的影响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众多研究表明,工作压力不仅直接关系到员工的心理健康和工作满意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员工的离职决策。
现有的研究多从压力源、压力感知或应对策略等单一视角出发,忽视了员工个体差异在离职过程中的作用。
本研究旨在探讨工作压力对离职意愿的影响,并重点分析归因稳定性在其中的调节作用。
归因稳定性是个体在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挑战时,对自身能力和外部环境因素稳定性评估的一种心理倾向。
具有不同归因稳定性的员工在面对相同的工作压力时,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和行为选择。
本研究将归因稳定性作为重要的调节变量,分析其在工作压力与离职意愿关系中的具体作用机制。
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揭示工作压力、归因稳定性与离职意愿之间的关系。
通过文献回顾和理论分析,构建工作压力、归因稳定性与离职意愿之间的理论模型。
利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
根据分析结果,探讨归因稳定性在工作压力与离职意愿关系中的调节作用,并为企业管理和员工辅导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工作压力与离职意愿之间的关系,还能为企业制定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关注员工的归因稳定性差异,企业可以更好地识别和管理员工的离职风险,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降低离职率,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文献综述工作压力,作为工作环境中的一种普遍现象,通常被定义为个体在工作过程中所感知到的外部需求与其应对能力之间的不平衡(Lazarus Folkman, 1984)。
这种不平衡可能导致个体的负面情绪反应,如焦虑、紧张和挫败感。
工作压力的测量方法多种多样,包括工作需求控制模型(Karasek, 1979)、工作压力问卷(Cary Spector, 1985)等。
压力和情绪对职业发展的影响

压力和情绪对职业发展的影响在当今社会中,压力和情绪成为了许多人职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这两者对个人的职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既可能成为推动力,也可能成为阻碍。
本文将探讨压力和情绪对职业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一、压力对职业发展的影响压力是现代社会人们无法避免的一种情绪体验,尤其是在职场中,人们承受着各种各样的压力。
压力对职业发展的影响有正面和负面两个方面。
首先,适度的压力可以激发个人的动力和创造力。
在面临挑战时,人们更容易发挥出最佳水平,从而进一步实现职业发展的突破。
压力可以促使个人时刻保持警觉和敏锐,不断追求进步和自我提高。
此外,良好的压力管理能力也是一个人职业成功的关键要素,因为能够在紧张的环境下保持冷静和理智。
然而,过度的压力可能会对职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长期承受巨大的工作压力会导致身心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这些问题将严重影响个人的工作能力和职业发展空间。
此外,过高的压力还可能导致个人无法有效管理时间和任务,从而影响工作效率和绩效。
二、情绪对职业发展的影响情绪作为人们对事物的主观态度和情感反应,也对职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个人情绪的积极或消极态度会显著影响其职场表现。
一方面,积极的情绪有利于个人的职业发展。
对工作充满热情和积极态度的人通常更能够获得认可和机会。
积极的情绪有助于个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同事和领导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和信任关系。
这种情绪状态促使人们充满动力,主动承担挑战和责任,进而产生更多的工作成果。
而且,积极的情绪还有助于提高个人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消极的情绪可能是职业发展的障碍。
负面情绪如焦虑、沮丧和愤怒等会对工作表现产生负面影响。
情绪失控不仅影响个人的工作效率,还可能导致冲动和错误的决策。
此外,长期持续的消极情绪也会对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进一步阻碍职业发展。
三、应对策略面对压力和情绪对职业发展的影响,个人可以采取一些应对策略来保持良好的职业状态。
关于高校学生就业压力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关系的浅析

关于高校学生就业压力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关系的浅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不断壮大,高校学生就业压力也在逐渐增大。
如何应对就业压力,如何做出正确的职业决策,这是每个高校学生都面临的问题。
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则是在面对就业压力和职业选择时,对自己能力的认知和信心的体现。
本文将从高校学生就业压力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两个方面进行浅析,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就业压力是高校学生面临的一大挑战。
随着国内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加,以及经济形势的不稳定,就业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这使得高校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他们需要在毕业前就开始着手准备,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应对激烈的就业竞争。
而就业压力的存在,往往会对学生的职业决策产生影响。
在面临就业压力时,一些学生可能会做出盲目的决策,选择与自己能力和兴趣不符的岗位,导致职业发展的困难和挫折。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则是在面对就业压力和职业选择时,对自我能力的认知和信心的体现。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领域能够完成任务的信心和能力感觉,它是一个人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和信心的表现。
对于高校学生而言,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即是指他们在做出职业选择时对自己能力和发展潜力的认知和信心。
良好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自己,在职业选择上更加明确目标,有助于提高就业成功的可能性。
而面对就业压力时,拥有良好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学生更容易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因为他们更加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发展方向。
高校学生就业压力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就业压力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高强度的就业压力可能会造成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不足,导致在职业选择上的迷茫和困惑。
而良好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则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就业压力,更加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从而更有可能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取得成功。
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学校和家庭都需要共同努力。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自己,明确职业目标;家庭则可以通过鼓励和支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信和动力。
压力和情绪对决策能力的影响

压力和情绪对决策能力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节奏发展和竞争的日益加剧,人们普遍面临着各种压力和情绪的困扰。
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因素对我们的决策能力产生了显著影响。
本文将探讨压力和情绪对决策能力的影响,并探索应对策略。
一、压力对决策能力的影响1.影响决策速度压力往往会给人带来紧迫感和加快处理问题的需求。
然而,过高的压力会导致决策速度过快,容易出现粗心和错误,可能忽略了一些重要因素。
此外,压力还可能导致决策时的偏差,使人更倾向于寻求即时解决方案,而不是权衡利弊。
2.威胁合理决策压力会引发恐慌和焦虑,这种情绪状态下,人们的判断力和理性思考能力会受到影响。
一些研究发现,压力会使人更容易偏向于冒险和不确定性的决策,忽视了潜在的风险。
3.干扰注意力和思维高压环境下,人们常常难以集中注意力,思维会变得散漫。
此外,压力还会影响工作记忆和注意选择,导致决策时容易偏离主要目标,陷入琐事。
二、情绪对决策能力的影响1.情绪倾向的决策情绪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常见心理状态,而不同情绪对决策有着不同的影响。
例如,积极情绪往往会使人更加乐观和冒险,而负面情绪则容易使人保守和谨慎。
因此,在做决策时,我们需要意识到情绪对判断的潜在影响,并尽量在理性和感性之间取得平衡。
2.影响信息加工和判断不同情绪状态下,人们对信息的加工和判断也会产生差异。
例如,愉快的情绪会增加人们对刺激的注意力,提高信息加工的速度和准确性;而消极的情绪则可能导致信息过滤和选择性忽视。
因此,情绪对决策能力的影响要根据情境进行合理的调控和管理。
3.情绪传染的决策情绪具有感染性,某一人的情绪状态常常会影响周围人的情绪。
这种情绪传染也存在于决策中,当领导者或关键决策者受到正面情绪的影响时,整个团队的决策能力可能会提高;相反,消极情绪的传播可能导致决策偏差和效率下降。
三、应对策略1.有效管理压力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自我认知,明确自己对压力的反应方式和极限。
其次,寻找适合自己的应对策略,例如运动、休息和调整生活方式。
大学生归因风格、心理韧性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归因风格、心理韧性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Introduction归因风格、心理韧性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是大学生职业决策过程中的关键心理变量。
这些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研究主题。
归因风格是指个体在解释人际关系、工作和生活中事件的原因方面所表现出的倾向性。
而心理韧性是指个体在经历压力、痛苦或挑战时的抵抗能力。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在做出职业决策时信任自我能力的程度。
这篇文章将深入探讨归因风格、心理韧性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并举出五个例子证明。
Main Body1. 归因风格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关系归因风格的习惯会反映出个体做出决策时所考虑的原因。
因此,个体的归因风格与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关系。
以内部归因为主的人在面临挑战时更有可能经历成功,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
另一方面,偏向外部归因的人更有可能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于自身缺点,因此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此外,内部归因习惯的人也更有可能对自己未来职业的决策感到自信和乐观。
2. 心理韧性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关系心理韧性被定义为个体面对压力和困难时的积极心态。
一个拥有高水平心理韧性的人更有可能在决策过程中表现出信心和自尊。
然而,一个心理脆弱的人可能会崩溃,并在做出重要决策时表现出自我怀疑。
因此,一个拥有高水平心理韧性的人在职业决策过程中,更有可能感到自我效能感,因为他们有信心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和挑战。
3. 归因风格和心理韧性之间的关系归因风格和心理韧性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互联系的。
内部归因风格与低水平的心理脆弱性相关,这意味着个体更容易在面临挑战、压力和失败时表现出抗御力较强的行为。
相反,外部归因风格与高水平的心理脆弱性相关,这意味着个体更容易在面临困境时放弃或感到无助。
4. 教育领域中归因风格、心理韧性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在教育界中,归因风格和心理韧性被广泛用于预测学生的学术成就。
研究表明,拥有高水平内部归因风格和强大心理韧性的学生表现出更好的学术成就和内在动机。
关于高校学生就业压力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关系的浅析

关于高校学生就业压力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关系的浅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大学生就业压力是指大学生在毕业后面临的就业现实和就业困境所产生的心理压力和情感压力。
在当前就业市场激烈竞争的情况下,高校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加大,这对毕业生的职业决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则是指个体对自身在职业决策过程中所具备的能力和信心。
本文将结合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从就业压力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关系进行浅析。
一、高校学生就业压力的来源高校学生就业压力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家庭和社会的期望压力,即家庭和社会期望高校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二是自身学业成绩和专业能力的压力,即高校学生普遍认为自己的学业成绩和专业能力不够强,不足以应对激烈的就业竞争;三是就业市场的压力,即当前就业市场形势严峻,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就业岗位不足的局面。
在这样的压力下,高校学生往往会产生情绪焦虑、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等负面情绪,从而影响到他们的职业决策过程。
对就业前景的担忧和对自身能力的怀疑会导致他们在职业选择上犹豫不决,甚至产生“就业恐慌”,不敢做出决策,进而影响到他们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
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及测量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是由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德拉所提出的概念,指个体在职业决策过程中对自己的能力和信心。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一方面受个体的自我评价和自信心的影响,另一方面受环境的支持和指导的影响。
个体对自己的职业决策能力有信心,会更加坚定地选择自己理想的职业,并且在职业决策过程中更加顺利地克服困难。
测量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通常采用自我报告量表的方式,通过要求被试者对自己在职业决策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进行评价,了解其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强弱程度。
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让被试者自我评价自己在面对职业决策困难时的能力和信心。
研究表明,高校学生的就业压力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顶岗实习学生工作压力与归因风格的关系研究

行 差异 性检 验 , 果见 表 2和 表 3 可 以看 出 , 结 。 外 部 归 因倾 向高 的 员 工 的职 业 紧张 水 平 要 显 著 高
为验 证 归 因风格 对学 生 职业 紧 张 的影 响 . 我
们 将 被试 在 归 因风格 的 四个 维度 —— 内部 归 因 、
外 部 归 因 、可控 归 因和 不 可 控 归 因 上 的得 分 进
压力 。
表 1 顶 岗实 习学 生 与教 师 组 、 教 师 组 的 职 业 任务 、 张 反应 上 的 差 异 比 较 非 紧
注 : 示 p 00 , 表 示 p 00 , 表 < .5 < .1
表 示 p 00 1下 同 。 < .0 ,
2 .归 因 风 格 对 职 业 紧 张 的 影 响
( 宁波职 业技 术 学 院 ,浙 江 宁波 350 ) 1 8 0
摘 要 :本 研 究 采 用 问卷 调 查 的方 法 对 10名 高 职 顶 岗 实 习 学 生 的 职 业 紧 张 状 况 和 归 因 风 格 的 关 系 进 行 了 2 研 究 。结 果 表 明 : 岗实 习学 生 比一 般职 业 人 承 受 更 多 的压 力 感 : 因风 格 影 响 职 业 紧 张 : 部 归 因 、 可控 归 顶 归 外 不
… …
面对压 力 . 的学 生选择 坚持 ; 有 而更 多的则 中
途放弃 了实习 , 这其 中的原 因值得深究 , 文认 为 , 本
归因风格对心理健康水平有调节作 用 , 因风格 在 归 个体感知 到的压 力 、 压力 的最终 结果 ( 职业 紧张 ) 和
现实结果 ( 是否放 弃实 习) 间起 着调节作用 。 之
(8名大学 生顶岗实 习缘何 半途而废 ? 【 2 》L~ 《 中国教育报》 的一篇 报道 引起 了我们 的思考 : 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因风格和时间压力对职业决策影响的研究趋势分析
罗丽1邵样林2王荣娟11.广州大学教育学院;2.东莞市交通工程质量监督站
【摘要】职业决策是个体依据自身和社会需从几个职业中选择出最理想职业的过程。
本文是在对前人对决策研究进行概括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决策研究的新趋向:归因风格和时间压力可能会对决策加工过程产生影响。
【关键词】职业决策时间压力归因风格
一、职业决策现代决策理论认为,决策泛指人们在行为之前,对行动目标和手段进行探索、分析、评价,最终对行动方案做出选择并对实施结果进行评估的全过程。
美国决策研究专家Hastie(2001)认为决策与判断是人类(及动物或机器)根据自己的愿望和信念选择行动的过程。
广义的决策包含判断与决策两种成分,判断主要研究人们推知或知觉尚不清楚事件及其结果的过程,如研究人们是怎样整合复杂多样的、不完全的甚至是冲突的线索来推知外部世界的,衡量判断质量的标准是准确性。
职业决策作为理性与非理性相结合的过程,是指个体依据自身和社会需从几个职业中选择出最理想的职业,不能把它简单等同于经济学中的决策。
在经济学决策理论中,价值与机率是其主涵,个人的决策取决于效用价值,也就是收获和效果;而对于职业决策,决策者个人的价值观、态度、经验、认知方式等是影响职业决策的重要因素,所以职业决策更多的是从职业价值观、态度、认知方式等角度阐明和
理解决策过程的。
随着近些年信息加工理论的兴起,在决策研究领域中,为了提高个体的决策质量,研究者们逐渐从对结构模式的分析转向了对决策过程的分析,描述性范式也逐渐取代了标准化范式。
描述性范式借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与方法,探讨决策者的真实决策行为,其主要的研究方法是实验和过程跟踪技术。
现代学者对决策的研究主要是探索其影响因素,在对决策的信息加工过程的研究中,主要考察三个指标,即搜索质量、搜索深度和搜索模式。
二、归因风格对决策的影响研究归因风格(Attributionalstyle),是指个体对事件发生的原因习惯上倾向于作怎样的解释。
这一概念最早是在对习得性无助现象的研究中提出的的,当时被称为解释风格,彼得森和塞里格曼将其定义为用一种独特方式解释消极事件的习惯化倾向。
归因风格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是间接的但又是深刻的。
关于归因风格对个体行为影响的研究,以学业和人际交往方面居多。
在最近几年,国内开始有学者关注择业归因风格的研究,施章清、孙盺怡(2006)对大学生择业心理归因结构进行了研究,并编制了“大学生择业心理归因问卷”;王大伟、刘永芳(2008)的归因风格对购买决策的研究结果显示,归因风格显著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具体表现为对决策质量、搜索模式、搜索深度的影响。
但是,当前在国内归因风格对职业决策影响的研究在国内还较少,而归因风格作为个体独特的认知方式及由此产生的特有的归因倾向是影响职业决策的重要变量。
因此,引入归因风格,运用信息加工理论探讨其
对职业决策的影响是本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考察归因风格对职业决策信息加工的影响。
三、时间压力对决策过程的影响研究对决策过程中时间压力变量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Svenson与Edland将时间压力定义为“决策者感觉完成任务的期限越来越紧迫形成的焦虑程度”,认为只要在决策进行之前,可用的时问少于正常完成一项任务的时间便会形成所谓的时间压力。
或者说,时间压力是指在时间限制下个体的一种心理状态或情绪体验,是对时间限制的一种应激反应。
Zakay(1993)认为时间压力是一种对时间限制或最终期限的主观反应。
Ordonez和Benson(1997)认为时间压力是指有时间限制所引发的压力感,以及因为必须在时间限制内完成决策所产生运用有限时间心理需求。
许多国外研究的结果显示决策者在时间压力下倾向于采取加速策略或者改变为简单的搜索策略来应对时间限制所带来的紧张情绪。
实验室研究中发现时间压力情形下的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不仅加速信息搜索,且缩小信息搜索的范围,这被称为过滤效应;进一步的研究显示在高时间压力情形下,决策者倾向于给予消极信息更多的注意认知资源,并且在高时间压力情形下,决策者在综合考虑后会过滤掉一些信息或删除一些特定的信息,即有选择的对信息进行加工。
王大伟、刘永芳(2008)的研究发现时间压力导致决策者的选择策略从基于选项的搜索策略转换为基于属性的搜索策略。
国内研究显示在时间压力情形下,决策者更多的使用选择性策略而不是加速
策略进行选择。
四、职业决策研究趋向分析近年来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国内对职业决策的研究已开始成为一崭新的课题,有少数学者开始注重从归因角度来深入理解个体的职业决策与生涯规划问题。
归因风格和时间压力,分别作为影响决策过程的决策者个体特征和社会情境特征的两变量,还未有人探讨两者对职业决策的信息加工过程的影响。
因此对归因风格和时间压力对职业决策影响的研究很具有科研和实用价值,对与证实时间压力、归因风格对决策影响的普遍性,充实归因风格对职业决策影响的内容,并为进一步探讨如何形成恰当的归因风格提供参考有着很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HastieR.(2001)。
roblemforJudgmentandDecisionMaking.AnnualReviewof。
sychology.52,653~683.
庄锦英(2006).决策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12.
方钰.(2006).关于大学毕业生职业选择的决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美中教育评论,3,17~24.
LuceMF,BettmanJR,。
ayneJW.(1997).Choice。
rocessinginemotionallydiffi
culty.JournalofEx。
erimental。
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Cognition,23(2):384~405.
施章清,孙盺怡(2006).大学生择业心理归因结构研究.心理科学,29(3):665~667.
__________Zakay.D.(1993).Theim。
actoftime。
erce。
tion。
rocessesondecisionmakingundertimestress.In:SvensonO,MauleJ.Time。
ressureandstressinhumanjudgmentanddecisionmaking.NewYork:。
lenum。
ress,59~72.
司继伟,王同军(2008).职业归因风格问卷(OASQ)的初步编制.山东师范大学学报,53(6):96~100.王大伟、刘永芳(2008).归因风格、时间压力对购买决策影响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2008,31,905~908.刘金平,李红锋.(2008).时问压力下的决策策略和决策
理论.河南大学学报,48(6):73-78.作者简介:第一作者:罗丽,女,1985.10,籍贯山东,广州大学,09级研究生)。
教育学院,专业应用心理学,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邮编510006第二作者:邵样林,男,1985.1,籍贯江西,东莞市交通工程质量监督站,523125第三作者:王荣娟,女,1987.3,籍贯江西,广州大学,09级研究生)。
教育学院,专业应用心理学,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邮编510006174理论探讨 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