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风格_应对方式对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影响研究

合集下载

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社会文化适应社会支持和社会认同的作用

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社会文化适应社会支持和社会认同的作用

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社会文化适应社会支持和社会认同的作用一、概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流动儿童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流动儿童指的是由于家庭迁移、户籍变动等原因,在城市中暂时居住并接受教育的儿童。

他们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其中歧视知觉和社会文化适应是两大核心问题。

歧视知觉是指流动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感知到的来自社会的负面评价和排斥,而社会文化适应则是指他们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学习、理解和接纳新的文化规范和行为方式的过程。

对于流动儿童而言,歧视知觉和社会文化适应不仅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融入,更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研究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社会文化适应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社会文化适应之间的关系,并深入分析社会支持和社会认同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

通过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的结合,我们将揭示流动儿童歧视知觉的形成机制、社会文化适应的过程和影响因素,以及社会支持和社会认同在其中的调节和中介作用。

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流动儿童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过程,还能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本研究,我们期望能为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和社会融入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社会各界更加关注流动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平等的社会环境。

1. 流动儿童的概念与背景流动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工作、生活等原因,从农村或小城镇流动到城市,并跟随父母一起生活的未成年子女。

他们通常面临教育、社会融入、身份认同等方面的挑战。

家庭背景:流动儿童往往来自农村或贫困家庭,父母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这可能导致他们在城市中受到歧视。

教育水平: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流动儿童的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容易在学校中受到歧视。

语言障碍:流动儿童可能因为方言、口音等原因,在城市中面临沟通困难,容易被误解和歧视。

社会环境:城市居民对流动人口的偏见和刻板印象,可能导致流动儿童在社会交往中受到歧视。

流动儿童文化融合教育实践研究的文献综述

流动儿童文化融合教育实践研究的文献综述

流动儿童文化融合教育实践研究的文献综述流动儿童是指在城乡流动中的儿童,他们由于家庭背景复杂,常常面临教育的困境。

为了促进流动儿童的文化融合,各地方政府和教育机构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研究。

本文将综述流动儿童文化融合教育实践研究的相关文献。

一、理论基础流动儿童文化融合教育实践的理论基础主要有社会融合理论、儿童权利理论和跨文化教育理论。

社会融合理论认为每个儿童都应该享受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无论他们的家庭背景如何。

儿童权利理论强调儿童的权利受到法律保护,包括接受教育的权利。

跨文化教育理论认为,在多元文化社会中,教育应该以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的方式进行。

二、实践研究方法流动儿童文化融合教育实践研究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观察和实验研究。

这些研究方法可以提供不同的数据,从而更好地理解流动儿童的教育需求和特点。

实践研究结果表明,流动儿童文化融合教育实践可以有效提升流动儿童的学习成绩和社会适应能力。

一项研究发现,通过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可以帮助流动儿童建立自信心,增加对学习的兴趣,并提高学业成绩。

另一项研究表明,在跨文化教育的环境中,流动儿童可以更好地适应多元文化社会,并培养出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思维方式。

四、实践研究的挑战和反思实践研究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反思。

由于流动儿童的背景复杂多样,他们的教育需求各不相同。

如何针对不同的流动儿童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是一个难题。

流动儿童文化融合教育需要各方合作,包括政府、学校、家庭和社区。

如何实现各方的协同配合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五、未来展望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流动儿童文化融合教育的实践策略和效果评估方法。

还可以深入研究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和社会适应问题。

研究者还可以探索如何在教育机构和社区之间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以促进流动儿童的全面发展。

六、结论流动儿童文化融合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教育问题。

通过实践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流动儿童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应的教育策略,促进他们的文化融合和发展。

流动儿童心理适应性和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流动儿童心理适应性和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流动儿童心理适应性和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许松芽【期刊名称】《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年(卷),期】2012(34)6【摘要】为了探讨流动儿童心理适应性和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采用随机抽样,对泉州市431名流动儿童进行调查研究。

结果表明:(1)流动男生的生理适应显著好于流动女生,流动女生的人际适应显著好于流动男生,流动女生比流动男生感受更多母亲的支持和同学的支持。

(2)流动时间在2-5年的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越长的流动时间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越有利。

(3)自评学习成绩优的流动儿童的心理适应性和感受到社会支持好于优以下自评学习成绩的流动儿童,自评学习成绩差的流动儿童的心理适应性和感受到社会支持低于优以上自评学习成绩的流动儿童。

(4)社会支持对流动儿童的心理适应性具有显著的回归效应,母亲是流动儿童主要的社会支持源,其次是老师支持,而同学支持和父亲支持对流动儿童心理适应性影响较小。

研究结论: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能够影响心理适应性,不同性别、流动时间、自评学习成绩的流动儿童的心理适应性和社会支持存在一定的统计差异。

% This study examined 431 floating children randomly sampled in an attempt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loating children’ s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and social support. The result showed that: 1.the floating boys have a physiological adaptation ability significantly stronger than their female counterparts who have a higher level of interpersonal adaptation and apparently enjoy greater intimacy from their mothers and more support from their classmates;2. the longerthe floating time is, the higher level of the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they enjoy, and those of 2 - 5 ages need concerns in mental health;3. those floating children with a better self-evaluation of excellence enjoy a level of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and social support higher than those with a lower self-evaluation of excellence; and 4. social support has significant regressive effect on floati ng children’ s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with mothers as the major social support followed by teachers, while fathers and classmates' support impacts less upon children's mental adaptibility. It concluded that social support has effects on floating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adaptibility, but differences statistically exist in gender, floating time and self-evaluation.【总页数】5页(P59-63)【作者】许松芽【作者单位】泉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福建泉州 36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46【相关文献】1.流动儿童社会支持、核心自我评价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J], 张翔2.流动儿童的抗逆力与自尊、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J], 何玲3.流动儿童疏离感现状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J], 孙晓婷;毛智慧;刘晓亭;卜秀梅;都弘;兴美丹;曲笛4.流动儿童自尊、自我意识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J], 马向真5.流动儿童自我概念、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性的关系研究 [J], 谢敏芳;黄徐婧;李黎;高奇扬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作者:叶妍符明弘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23期摘要采用北京师范大学申继亮教授等编制的流动儿童个体歧视知觉的问卷和肖计划编制的《应付方式问卷》,对774名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和应对方式进行调查。

研究结果表明:流动儿童在面对歧视体验时会选择退避、自责、幻想、合理化这几类应对方式,流动儿童在歧视归因时,会选择解决问题这一类应对方式。

关键词流动儿童歧视知觉应对方式中图分类号:B844.11 文献标识码:A0 引言随着流动人口以家庭形式进入大中城市的人数越来越多,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即流动儿童。

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样本数据,14周岁及以下流动儿童占全部流动人口比例的12.45%,约1834万人(段成荣,2008)。

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广大家庭的切身利益以及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由于流动儿童的流动性,本研究试图通过调查从而探讨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应对方式的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为关注流动儿童的心理状况提供数据支持。

1对象与方法1.1被试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抽取昆明市三所流动儿童比例较高的学校学生共774 人作为调查对象。

问卷回收率为100%,其中流动儿童566 人,非流动儿童208 人。

1.2研究工具1.2.1歧视知觉问卷采用北京师范大学申继亮教授等编制的流动儿童个体歧视知觉的问卷。

问卷分为两部分,一是歧视体验问卷,共有17道题。

得分相加,总分越高表明歧视体验越多。

二是歧视归因倾向问卷。

采用故事情境的方式,用得分来反映儿童歧视归因为户口身份的程度。

1.2.2应对方式问卷采用肖计划编制的《应付方式问卷》,计62题,6个维度。

每题选“是”计1分,选“否”计0分,在某一维度上的得分之和越高说明更倾向于选择该应对方式。

1.3 施测及数据处理将选择对象集中在一起进行测验。

采用SPSS11.5 软件包对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整个测验过程及对数据的处理均严格按测验的实施程序、规则及统计学原理进行。

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及其影响因素

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及其影响因素

03
影响因素:政策与制度
户籍制度与教育政策
总结词
户籍制度和教育政策是影响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重 要因素。
详细描述
户籍制度对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的教育机会和权益保障产生限 制,如异地高考、入学和转学等问题。教育政策如九年制义 务教育、高考加分等,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对少数民族流 动儿童的忽视或歧视。
感强的儿童通常更容易适应城市生活,与当地儿童建立友谊,融入社
会。
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状况
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可能影 响其社会融入。一些心理问题,如焦虑、 抑郁等,可能阻碍儿童与他人的正常交往 ,影响其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包括儿童在面对新环境时的 应对能力、适应能力和交往能力等。这些 能力可能直接影响儿童的社会融入程度。
年龄
随着年龄的增长,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对社会的龄也可能影响他们在城市 中的学习和生活经验,进而影响其社会融入。
性别
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的性别也可能影响其社会融入。一般来说,女性儿 童在适应新环境、建立人际关系等方面可能面临更多挑战。
03
民族认同
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的民族认同对其社会融入具有重要影响。民族认同
亲子关系是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互动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为孩子提供情感支持和安全感,有助于提高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 。
社区环境与文化氛围
社区环境包括居住环境、社会服务设施、公共文化活动场所等,这些都会影响孩子的社会融入。
文化氛围是指社区中人们的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语言习惯等,这些都会对孩子的社会融入产生影 响。
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的社会融 入及其影响因素
2023-11-07
目 录

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研究共3篇

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研究共3篇

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研究共3篇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研究1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和城市化的发展,流动儿童问题在社会中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那么,这些流动儿童在社会中的融入到底是怎样的?如何发挥他们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呢?一、流动儿童的身份认同和自我意识流动儿童与其他儿童一样,需要家庭和社会的爱和支持。

但是,由于他们经常需要更换居住地和学校,常常失去家庭与社会的关爱和支持。

这些孩子经常亲身感受到的孤独和无助感影响了他们的身份认同和自我意识。

流动儿童往往感到自己处在社会边缘地带,其社会认同感和对未来的期望受到影响。

他们需要经历良好的教育,以了解自己的身份和价值,建立起积极的自我形象。

二、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一直是许多国家即时面临的问题。

由于经常需要更换学校,他们很难获得适当的教育和学位。

许多流动儿童也无法享受到公共教育。

这导致了流动儿童越来越难以融入社会。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例如建立具有流动性质的学校,并为流动儿童提供教育援助。

三、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问题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问题是人们关注的另一个方面。

由于自身经济状况、家庭因素、教育状态等差异,流动儿童在融入社会时存在一定困难。

许多流动儿童很难找到工作,失去了成为自立人的机会。

更进一步,许多流动儿童无法适应良好的社交环境,难以适应他们所处的社会,也不知道如何与当地人交往,建立合适的社会信任关系。

因此,为了帮助流动儿童社会融入,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如提供就业机会、社会保障和儿童发展项目等,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增强社交技巧和社交智能。

四、流动儿童的社会作用尽管流动儿童在面临许多挑战时会遇到许多困难,但他们在社会中也具有独特的作用,甚至富有潜力。

在中国,流动儿童在农村和城市之间流动,促进了各地区的有序转移。

此外,许多流动儿童在农村地区的家庭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经济支持和社会角色。

这些孩子在家庭、社区和学校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城市流动儿童社会融入内涵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城市流动儿童社会融入内涵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M丨和谐社会建设H 本文为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7DC095)阶段性成果城市流动儿童社会融入内涵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综述刘晓宁 李明军(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陕西西安 710100)【摘 要】 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已经是新型的城镇化进程中急需解决的难题。

已有研究从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内涵与概念、测量维度及工具、影响因素及其结构模型、促进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但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来需要深化对城市流动儿童社会融入内涵及其机制的认识,探索其结构维度,编制有效的测评量表,揭示其内在影响机制,建构理论模型,提出对解决该问题较为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完善其保障机制及社会支持体系。

【关键词】 流动儿童;社会融入;内涵结构;影响因素;研究概述近些年来,我国流动人口定居在流入地区的意愿逐渐增强,并由“单一式”流动转向“家庭式”流动,流动儿童的规模也呈现出持续性地快速增长趋势。

2010年全国六普的数据报告显示,流动儿童规模已经迅速增长到约3600 万,在全部儿童中所占比例从2000年五普数据的4.9%提高至10.3%。

[1]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问题已经成为城镇建设必须面临的极具挑战的问题。

一、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概念与测量1、流动儿童的概念何谓流动儿童?研究者从各种研究需要出发对流动儿童进行了不同的界定。

例如,1998年颁布的“流动儿童和青少年入学暂行办法”将流动儿童定义为6至14岁(或7至15岁)与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临时居住在居住地半年以上的儿童;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则将流动儿童指向18岁以下、在本镇街道上居住半年以上,户籍在其他城镇街道上或者在本镇街道上居住半年以下,离开户籍地半年以上的儿童。

袁晓娇、方晓义、刘杨等人(2010年)将流动儿童定义为与父母或监护人一起在流入地生活6个月以上的儿童和青少年;[2]刘欣(2013年)将流动儿童定义为7至18岁与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居住地暂居半年以上并接受义务教育的农村儿童;[3]雷鹏(2012年)将流动儿童定义为6到15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从农村流入到城市暂住半年以上的儿童。

流动儿童社会融入困境的个案研究

流动儿童社会融入困境的个案研究

流动儿童社会融入困境的个案研究董钰萍(宁波教育学院,浙江宁波315010)摘要:中国城市里涌现的“民工潮”现象是流动着的“农民工”群体关于生存方式选择的权宜之计,也关系着整个中国的发展命运。

随父母迁移的流动儿童在社会融入进程中“边缘化”的困境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

通过对Y 市弱势家庭流动儿童小洁在流入城市生活的全貌展开质化研究,分析探讨了流动儿童社会融入中面临的一系列困境:弱势的家庭环境、城市社交的拒斥和代际传递的局限等。

关键词:流动儿童;社会融入困境;个案研究中图分类号:G77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60(2012)02-0095-04中国是世界上农村人口最多的国家。

“预计到2020年我国实现全面小康时,城市人口将会达到8.4亿,农村人口则减少到6.3亿。

其中从农村直接转化到城市人口预计为3亿,这样就基本实现了城市化。

”[1]目前,各大中城市所呈现出的“民工潮”现象,其实是大批农民的自救现象,这不仅是他们生存方式选择的权宜之计,也是整个中国发展的权宜之计。

[2]这些流动着的“农民工”群体占了整个流动人口的最大比例,作为随父母流入的第二代“移民们”,流动儿童的社会化进程势必引起整个社会的极大关注。

以往对流动儿童社会融入困境的研究多停留在思考和呼吁的层次,鲜少有对该现象的具体情况和过程进行探讨。

因此,对流动儿童社会融入困境进行深入细致的解释性个案调查是十分必要的。

一、研究对象、方法与过程(一)研究对象本文采用目的性抽样方法,抽取具有较高信息密度和强度的个案,旨在探讨该个案在特定情境脉络下的活动性质,以了解它的独特性及复杂性[3]。

按照自己对流动儿童概念的理解,按照具有代表性的要求,经家人和陈阿姨的引荐,确定小洁作为研究对象。

小洁一家是从四川农村流入到浙江Y 市打工,虽然小洁是在流入地出生的,但是她的家庭概况和整体发展状况较为典型地代表了这一类流动人口———农民工的子女(详见表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