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血液学检查.
大学中医诊断学临床血液检查

参考值: 开始溶血(最小抵抗力):4.2g/L-4.6g/L NaCl溶液 完全溶血(最大抵抗力):2.8g/L-3.4g/L NaCl溶液
临床意义:
➢ 脆性增高:开始溶血5.2g/L-6.8g/L NaCl溶液, 完全溶血0.38% NaCl溶液: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贫、遗 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
临床血液学检查(II)
教学目标:
掌握:; 网织红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 血沉检测的临床意义 溶血性贫血的检测 贫血实验室检测的程序和诊断思路
熟悉: 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
重点
溶血性贫血的筛检 网织红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 血沉检测的临床意义 铁代谢的检测及在贫血性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难点
贫血的实验室检测程序和病因诊断思路
(五)其他
HbH包含体、HbS胶溶试验、红细胞镰变试 验、 HbC检测、异丙醇试验、热不稳定 试验。
5、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检测
自身抗体和补体对红细胞的破坏
(一)抗人球蛋白试验 (Coombs test)
抗人球蛋白抗体是完全抗体, 可与不完全抗体的Fc段结合, 导致红细胞凝集。
参考值:正常人直接及间接 Coombs test均 阴性。
贫血分类 正常细胞性贫血
MCV MCH MCHC
疾病
(fl) (pg) (g/L)
80- 26-32 正常 AA、急性失血性贫血、
100
溶血性贫血、白血病
大细胞性贫血
>100 >32 正常 巨幼细胞贫血及恶性贫血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80 <26 正常 慢性感染、炎症、肝病、 尿毒症、恶性肿瘤、风湿 性疾病等继发贫血
临床血液检验的考点

临床血液检验是临床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血液生化等多项检查。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考点:
1.血常规:包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指标的测定。
需要
掌握这些指标的正常范围、临床意义以及异常情况的处理。
2.凝血功能: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
白原等指标的测定。
需要掌握这些指标的正常范围、临床意义以及异常情况的处理。
3.血液生化:包括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等指标的测定。
需要掌握这些指标
的正常范围、临床意义以及异常情况的处理。
4.血涂片检查:包括红细胞形态、白细胞形态、血小板形态等的检查。
需要掌握正
常和异常形态的特征以及其临床意义。
5.红细胞沉降率(ESR):用于检测炎症、感染、肿瘤等疾病。
需要掌握其正常范
围、临床意义以及异常情况的处理。
以上是一些可能的考点,具体的考点还需要根据教材和课程要求来确定。
实验诊断学之临床血液学检验

临床血液学检验Ⅰ、血液一般检验----红细胞系统一、红细胞生成起源二、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1、男:RBC>6.0×1012/L,Hb>170g/L女:RBC>5.5×1012/L,Hb>160g/L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的【临床意义】⑴、相对增多:血浆容量减少血液浓缩⑵、尽对增多①继发性:非造血系统疾病,要紧环节是EPO增多代偿性增加:血氧饱和度低,组织缺氧所致生理性:新生儿、高原居民病理性:慢性心肺疾病、异常血红蛋白病非代偿性增加:无血氧饱和度低和组织缺氧肿瘤和肾病所致:肾癌、肝细胞癌、卵巢癌、子宫肌瘤、肾盂积水、多囊肾等②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三、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1、贫血:男<120g/L,女<110g/L贫血程度:轻度:>90g/L中度:90-60g/L重度:60-30g/L极重度:<30g/L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的【临床意义】⑴、生理性减少: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妊娠中、后期〔血容量增加,血液稀释〕,老人〔骨髓造血减少〕⑵、病理性减少①生成减少骨髓造血障碍造血干细胞异常:再障骨髓浸润:急性白血病等缘故不明或多种机制:慢性感染、肿瘤、肝病、内分泌病等伴发的贫血细胞分化和成熟障碍DNA合成障碍:巨幼细胞贫血血红蛋白合成障碍血红素合成障碍:IDA珠蛋白合成障碍:海洋性贫血②破坏过多红细胞内在缺陷〔遗传性〕:遗球、红细胞酶缺陷的溶贫、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PNH 红细胞外在缺陷〔获得性〕:免疫性、机械性③失血急性失血慢性失血四、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定义】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多少不等的核糖核酸等嗜碱性物质。
用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进行活体染色,这些嗜碱性物质被凝聚沉淀并着色,在胞浆中呈现蓝色细颗粒状,颗粒间又有细丝状联缀而构成网状结构,故称网织红细胞。
临床血液细胞学检查方法

临床血液细胞学检查方法细胞学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它通过观察和分析血液中的细胞形态和数量,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
临床血液细胞学检查方法主要包括血涂片染色、骨髓涂片染色和流式细胞术等。
一、血涂片染色血涂片染色是血液细胞学检查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可以通过染色剂将血液细胞染色,从而使细胞的形态特征更加清晰可见。
一般来说,常用的染色方法有Wright染色、Giemsa染色和偏振光染色等。
1. Wright染色Wright染色是一种常用的血涂片染色方法。
它可以通过染色剂的作用,将细胞核染成紫色,细胞质染成粉红色,从而使细胞的核质比和细胞内的细胞器更加清晰可见。
通过观察染色后的血液细胞形态和数量,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某些疾病,如贫血、感染和白血病等。
2. Giemsa染色Giemsa染色也是一种常用的血涂片染色方法。
它可以通过染色剂的作用,将细胞核染成紫蓝色,细胞质染成粉红色,从而使细胞的形态特征更加清晰可见。
通过观察染色后的血液细胞形态和数量,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某些疾病,如疟疾、红细胞病和白血病等。
3. 偏振光染色偏振光染色是一种特殊的血涂片染色方法。
它可以通过偏振光的作用,将细胞内的结构和颗粒染成不同的颜色,从而使细胞的形态特征更加清晰可见。
通过观察染色后的血液细胞形态和数量,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某些疾病,如风湿性疾病和恶性肿瘤等。
二、骨髓涂片染色骨髓涂片染色是一种常用的临床血液细胞学检查方法。
它通过将骨髓涂片染色,从而观察和分析骨髓中的细胞形态和数量,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
常用的染色方法有Wright染色、Giemsa染色和PAS染色等。
1. Wright染色Wright染色是一种常用的骨髓涂片染色方法。
它可以通过染色剂的作用,将骨髓中的细胞核染成紫色,细胞质染成粉红色,从而使细胞的形态特征更加清晰可见。
通过观察染色后的骨髓细胞形态和数量,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某些疾病,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白血病等。
实验检查-临床血液学检查

1
▪ 实验检查主要是运用物理学、 化学和生物学等的实验室技 术和方法,通过感官、试剂 反应、仪器分析和动物试验 等手段,对病人的血液、体 液、分泌液、排泄物以及组 织细胞等标本进行检测,以 获得反映机体功能状态、病 理变化或病因等的客观资料。
2
实验室检查包括的主要内容:
1、临床一般检查:血、 尿、粪便及体液常规 2、临床血液学检查:
11
血小板检测
1. 血小板计数: 2. 血小板平均容积: 3. 血小板分布宽度:
12
血液自动分析仪
13
第四节 血气分析与酸碱平衡
血气分析是指采动脉血,应用微量血气分析仪, 检测动脉血中的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酸碱度、 血氧饱和度、实际碳酸氢盐、标准碳酸氢盐、血 浆二氧化碳含量、缓冲碱及碱剩余等。
4
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检查
5
(一)正常参考值
红细胞数
血红蛋白
成年男性(4.0~5.5)×1012/L
120~160g/L
成年女性(3.5~5.0)×1012/L
100~150g/L
新生儿 (6.0~7.0)×1012/L
170~200g/L
6
(二)临床意义:
1.RBC及Hb增多: 2.RBC及Hb减少: 3.RBC形态改变: 4.RBC比容测定: 5.RBC平均值参数: MCV、MCH、MCHC可从不同侧面反映红
正常值:80~100mmHg(10.67~13.33Kpa)。
临床意义:联合PaCO2判断呼吸衰竭
I型呼吸衰竭: PaO2 <60mmHg(8Kpa) Ⅱ型呼吸衰竭: PaO2 <60mmHg,
PaCO2>50mmHg(6.67kpa)
16
临床血液学检验

(3)Cabot (卡波 ) 环:曾被认为是核膜的残留物, 现认为可能是纺缍体的残余物或是胞质中脂蛋白变性 所致。常与Howell-Jolly小体同时出现,见于溶血性贫 血、巨幼细胞贫血、脾切除后或中毒等。
(4)有核红细胞 :有核红细胞即幼稚红细胞,均 存在于骨髓中。 正常成人外周血中出现有核红细胞均 属病理现象。可见于:
(二)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RBC) 、血红蛋白量 (Hgb)及血细胞比容 (Hct) 低于参考值低限通常称为 贫血。
引起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的原因可概括为两类: 1.生理性减少 2.病理性减少
病理性减少
(三) 红细胞形态学改变 红细胞形态学改变对帮助推断贫血的病因具有一 定的意义。因此,在贫血病例的诊断中,不仅要进行 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的测定,还必须仔细观察红细 胞的形态有无改变。
(2)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 这种细胞的体积较 大,核分叶常在 5 叶以上,甚至在10 叶以上,核染质 疏松。 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抗代谢药物治疗后。
(3)棒状小体(Auer小体): 在白细胞胞质中出 现呈紫红色细杆状物质,长约1~6μm,一条或数条 不定,称为棒状小体。棒状小体只出现在急性白血 病的白血病细胞中,故见到棒状小体就可确诊为急 性白血病。
异常增生性增多为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造 血组织中粒细胞大量增生,见于粒细胞白血病和骨 髓增殖性疾病。前者造血组织中原始或幼稚粒细胞 大量增生,释放至外周血中的主要是病理性粒细胞 (如白血病细胞)。
反应性增多可见于: 1) 急性感染或炎性 2) 广泛的组织损伤或坏死 3) 急性溶血 4) 急性失血 5) 急性中毒 6) 恶性肿瘤 7) 其他
血红蛋白 120~160g/L 110~150 g/L 170~200 g/L
临床血液学检验基础

正常血片中大颗粒细胞
白细胞数量异常
中性粒细胞增多 中性粒细胞减少 淋巴细胞增多 淋巴细胞减少 单核细胞增多 单核细胞减少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嗜碱性粒细胞减少
未成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和晚 幼粒细胞)
粒细胞数量增高
粒细胞数量减低
白细胞减少症的诊断 :中性粒细胞<1.5×109/L为粒细胞减少症; <0.5×109/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 白细胞减少症的鉴别诊断
或合成洗涤剂清洗。目的:保持玻片接近中性
二:手工推片:先后移,后前推(30-45度),匀速,平稳; 血滴大,角度大,速度快,血膜厚,反之,则血膜薄。
瑞氏染色(Wright染色)
瑞氏染料由酸性染料伊红(E-)和碱性染料亚甲蓝
(M+)组成。甲醇的作用:一是溶解美蓝和伊红; 二是固定细胞形态。 原理:既有物理的吸附作用,又有化学的亲和作用。 各种细胞成分化学性质不同,对各种染料的亲和力
染色质(H-J)小体
碱性点彩
卡博氏环
红细胞包涵体
胞内微生物:细菌、真菌、原生体或寄生
虫感染患者红细胞内或红细胞间游离
疟原虫
巴贝虫
红细胞包涵体
Pappenheimer小体(含铁血黄素颗粒) 红细胞内铁蛋白聚集物,血片瑞氏染色可见多 个大小不等、形状不定、通常分布在一个较限制的胞 浆局域内的嗜碱包涵体 ,铁染色(+)
红细胞包涵体
有核红
NR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C存在,用于WBC分类或计数 校正
出现幼红细胞、巨幼红细胞
幼红细胞
巨幼红细胞
网织红细胞
RET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的过渡细胞,其胞质中残存的嗜碱性物 质RNA经碱性染料(如煌焦油蓝、新亚甲蓝)活体染色后,形成蓝色或紫色的点 粒状或丝网状沉淀物。网织红细胞自骨髓释放到外周血液后仍具有合成血红蛋白 的能力,约1-2天后,过渡为成熟红细胞
临床血液学检验名词解释小知识点

造血: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过程。
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称为造血器官。
胚胎期造血分为:中胚叶造血、肝脏造血和骨髓造血;出生后的造血分为骨髓造血和淋巴造血。
髓外造血(EH):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2个月后骨髓以外的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骨髓纤维化、骨髓增生性疾病及某些恶性贫血时,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
造血微环境(HIM):由骨髓基质细胞、微血管、神经和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构成,是造血干细胞生存的场所。
造血干细胞(HSC):由胚胎干细胞发育而来,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能力,在造血组织中含量极少,形态难以辨认的类似小淋巴细胞样的一群异质性的细胞群体。
CFU-S:能形成脾结节的干细胞称脾集落形成单位。
造血祖细胞(HPC):是指一类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但部分或全部失去了自我更新能力的过渡性、增殖性细胞群。
骨髓间质干细胞(MSC):是一种成体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高度自我更新能力等干细胞的共性,可在不同环境中分化成不同种类的细胞。
细胞凋亡:是细胞死亡的一种生理形式,是调控机体发育、维护内环境稳定的细胞自主的有序死亡,又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
无效造血:幼红细胞在骨髓内分裂成熟过程中发生的“原位溶血”,或红细胞进入循环后很快被破坏,称无效造血。
骨髓细胞学检查:通过普通显微镜进行骨髓细胞学检查最为简单、使用,可以了解骨髓中各种血细胞数量、细胞形态有无异常等,从而诊断、协助诊断疾病,观察疗效及判断预后。
骨髓穿刺适应证:(1)不明原因的外周血细胞数量及成分异常:如一系和/或一系以上细胞减少或增多,外周血中出现原始细胞等(2)不明原因发热、肝肿大、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等(3)不明原因骨痛、骨质破坏、肾功能异常、黄疸、紫癜、血沉明显增加等(4)血液系统疾病定期复查,化疗后的疗效观察(5)其他:骨髓活检、骨髓细胞表面抗原(CD)测定、造血干/祖细胞培养、血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电镜检查、骨髓移植、微量残留白血病测定、微生物培养(如伤寒、副伤寒、败血症)及寄生虫学检查(如疟疾、黑热病)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判定标准: 成年男性:RBC<4.0×1012/L,Hb<120g/L 成年女性:RBC<3.5×1012/L, Hb<110g/L
(2)贫血的分级及标准:
轻度贫血:90g/L≤Hb<正常低值 中度贫血:60g/L≤Hb<90g/L 重度贫血:30g/L≤Hb<60g/L 极重度贫血:Hb<30g/L
红细胞数(×1012/L) Hb(g/L) 成年男性 4.0~5.5 120~160 成年女性 3.5~5.0 110~150 新生儿 6.0~7.0 170~200
(三)临床意义
1.RBC及Hb增高:
(1)判定标准: 成年男性: RBC>6.0×1012/L,Hb>170g/L 成年女性: RBC>5.5×1012/L,.Hb>160g/L
2. 中性粒细胞增高的临床意义:
(1)生理性:下午.饱餐.情绪激动.运
动.高温.新生儿.月经期.分娩时等。
特点:为一过性增高.质量无变化。
(2) 病理性:反应性↑、异常增生性↑
1) 反应性↑:(以N为主) 动员骨髓储存池及外周血边缘池的N释放
①急性感染.炎症-----为最常见的原因 ②广泛的组织损伤或坏死:外伤.手术.栓塞等
3.B减少: 无临床意义。
(四)淋巴细胞:(L)
△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造血细胞。
胸腺依赖的L: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 分为 骨髓依赖的L: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 非T非B淋巴细胞:NK细胞,K细胞。
△T淋巴细胞占L的50%—70%,寿命长, 数月至数年。 B淋巴细胞占L的15%—30%,寿命短, 仅4—5天。
(一)平均RBC容积(MCV): MCV= Hct(L/L)/RBC(/L) = Hct/RBC×1015(fl) 正常参考值:82—95fl
(二)平均RBC血红蛋白量:(MCH)
MCH=Hb(g/L)/RBC(L/L) =Hb/RBC×1012 (Pg) 正常参考值:27—31Pg
(三)平均RBC血红蛋白浓度 (MCHC)
1)各种增贫.尤其是溶贫(以中.晚红为主) 2)红血病,红白血病(以原红,早幼红为主) 3)髓外造血:骨髓纤维化(MF) 4)严重缺氧:先天心,肺心病等 5)骨髓转移癌。
二、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
中性粒C. 嗜酸性粒C. △WBC分类: 嗜碱性粒C. 淋巴C. 单核C
(一)正常参考值:
1.WBC总数:
1.L增高的意义:
(1)生理性:出生后4—6天:50%, 4~6岁后逐减。 (2)病理性: 1感染性疾病:病毒感染,TB等. 2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3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4组织移植后排斥反应. 5再障:L比例↑,但绝对值↓.
2.淋巴细胞(L)减少的意义:
1)应用某些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 ALG等。 2)接触放射线。
(五)单核细胞(M)
1.单核细胞的生成、功能: (1)生成:造血干细胞→单核祖细胞→ 原、幼单→成熟单核细胞——→巨噬细胞
(2)功能:
①吞噬和杀灭病原体 ②诱导免疫反应 ③吞噬衰老RBC、清除损伤组织、 坏死 细胞 ④抗肿瘤活性 ⑤对粒细胞的生成调节:(产生CSF)
2.M增高意义:
(1)生理性:儿童达9% (2)病理性: ①某些感染:疟疾、TB。 ②血液病。 ③急性感染的恢复期
二、红细胞比积测定:(Hct)
1.定义:Hct指RBC在血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2.正常参考值: 男性:0.4—0.5L/L(40—50容积%) 女性:0.37—0.48L/L(37—48容积%) 3.测定Hct的临床意义: (1)Hct↑:血液浓缩、RBC增多。 (2)Hct↓:贫血。
三、RBC平均值的计数:
(二)嗜酸性粒细胞:(E)
1.E的生成、功能、正常值: (1)生成:造血干细胞→粒系祖细胞→原 始、早幼粒→嗜酸性中幼粒→晚幼、杆状 细胞→E (2)功能:吞噬作用。 (3)正常值:占WBC 0.5%~5%。绝对值 ≦0.5×109/L
2.E增高的意义:
· 变态反应性疾病。 · 皮肤病。 · 某些恶性肿瘤。 ·风湿病。 ·寄生虫病。 · 血液病。 · 某些传染病。 ·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 E↑+肺浸润+心、胃肠等损害。
血液检验
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血液 血浆:蛋白质、微量元素、维生素等 △血液参与生理功能活动、维持内外环境稳定。 △血液系统与其它各系统相互影响。 诊断 血液检验对疾病 用药疗效 有意义 病情变化 预后
第一节
血液的一般检验
血液的一般检验=血常规检查
对外周血中RBC、WBC数量、质量的检验。
50-70 1-5 0.5-5 0-1 20-40 3-8
(二)中性粒细胞(N):
1.N的生成、寿命、功能:
(1)生成:造血干C→粒系祖C→原始.早.中.晚 中性粒C→N 三阶段:干C池、生长成熟池、功能池。 △生长成熟池包括储存池(均在骨髓中) △功能池包括:循环粒C池.边缘粒C池。
(2) 寿命:4~6天(功能池中的仅为10-12h) (3) 功能: 吞噬.杀菌作用。
镰形RBC:镰形RBC增多症
泪滴RBC:骨髓纤维化,其次:地贫、溶贫 棘形RBC:棘形RBC增多症,脾切,尿毒症等。
RBC形态不整(RBC异形症):
梨形、泪滴形、新月形、长圆形、三角形、盔形等 见于: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
RBC呈缗钱状形成:
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增多症。
4.RBC染色反应的异常:
一、红细胞(RBC)计数和血红蛋白(Hb)测定:
(一)RBC的生成、寿命、功能:
1、生成:造血干细胞->红系祖细胞->原始、 早、中、晚幼RBC ->网织RBC->成熟RBC。 2、寿命:120天(在单核-巨噬C内破坏)。
3、功能:运输O2、CO2。 免疫功能(与RBC膜上C3b受体有关)
(二)RBC及Hb的正常参考值:
(1)中毒性改变:=>严重感染 ①细胞大小不均 ②中毒性颗粒 ③空泡形成 ④核变性:核固缩/溶解/碎裂
(2)巨多分叶核N:体积大、核分>5叶 巨幼贫.MDS等
(3)棒状小体(Auer小体)=>急性白血病 胞浆中紫红色细杆状物
(4)球形包涵体=>核浆发育不平衡 胞浆中蓝色区域, 圆形、梨形等
(5)退化变性:
(2)Howell-Jolly小体(豪周氏体)
胞浆内紫红色圆形小体 (异常染色质.核残留部分)
见于:溶贫.巨幼贫.脾切等
(3)Cabet环(卡伯氏环)
胞浆内紫红色.圆形或8字形细线状环。 认为是纺缍体的残余物或脂蛋白变性所致 见于:溶贫.巨幼贫.脾切等
(4)有核RBC:
指外周血中出现幼稚RBC。见于:
3.M减少:无临床意义。
三、类白血病反应
(一)定义: 刺激因素→类似白血病的血象反应 (出现幼稚细胞、杆状细胞↑)
最常见因素:感染、恶性肿瘤。
(二)分型:
1.中性粒细胞型:最常见 2.嗜酸性粒细胞型: 3.淋巴细胞型: 4.单核细胞型: ☆ 绝大多数WBC↑↑ 仅少数WBC不增高
(三)与白血病鉴别:(尤其慢粒)
△共同点:幼稚细胞 不同点:幼稚细胞↑程度、阶段细胞 /Hb/Bpc/BM/预后
血小板的检测
【正常值】 (100 ~ 300 ) × 109 / L 【临床意义】
一.血小板减少: Plt<100 × 109 / L 1.血小板生成障碍: 2.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 3.血小板分布异常:
二.血小板增多: Plt>400 × 109 / L 1.原发性增多: 2.反应性增多:
③急性溶血 ④急性失血 ⑤急性中毒 ⑥恶性肿瘤
2)异常增生性↑:
骨髓中原.幼粒大量增生。 见于:①粒细胞白血病。 ②骨髓增殖性疾病: 真红.MF等
3. 中性粒细胞减少
△白细胞减少症:WBC<4×109/L 粒细胞减少症:N<1.5×109/L 粒细胞缺乏症:N<0.5X109/L (1)感染性疾病: 1)病毒感染。 2)某些细菌感染:伤寒 粟粒性结核。 3 )年老体弱、晚期癌症者感染时。
核左移:
①临床意义: 病情重、机体反应性强、BM造血旺盛。 ②分度: 轻度:杆状核C>6% 中度:杆状核C>10% +晚幼粒C 重度:杆状核C>25% +早.中.晚幼粒 C ③分类:再生性、退性行
(3)核右移:杆状核C↓.核分叶>5叶为主 见于:巨幼贫.感染恢复期等
5. 中性粒细胞常见的形态异常:
(2)增高的分类及临床意义:
1)相对性:血浆容量减少。 大量呕吐、腹泻、出汗、尿崩症等。
2)绝对性:RBC数增多, “红细胞增多 症”。
绝 对 性 红 细 胞 升 高
原发性:真性RBC增多症。 继发性: 促红素代偿性升高↑ :组织缺氧
生理性
病理性
促红素非代偿性↑:肿瘤、肾病
2.RBC及Hb↓:贫血
RBC直径 小RBC
<6um
临床意义
缺铁贫、地贫、铁幼贫
大RBC
巨RBC
10um≤直径≤15um
>15um
绝大多数溶贫
巨幼细胞性贫血
RBC大小不等 直径相差1倍以上
骨髓红系明显增生:增贫
2)形态异常 球形RBC:遗传性球形RBC增多症(球形RBC>20%) 椭圆形RBC:遗传性椭圆形RBC增多症 (椭圆形RBC>25%) 口形RBC:遗传性口形RBC增多症(口形RBC>10%) 靶形RBC:地中海贫血、异常Hb病(靶形RBC>20%)
(2)血液系统疾病:再障、MDS等
(3)物理化学因素:射线、氯霉素、解热镇痛药 (4)单核-巨噬C系统功能亢进: (5)结缔组织病:SLE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