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语义学
中国语言学

中国语言学中国语言学是研究语言在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发展、演变和特点的学科领域。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语言学研究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语言学主要涉及汉语的语音、语法、语义、词汇等方面,同时也包括少数民族语言、方言、古代汉语等内容。
通过对中国语言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的语言特点和文化传统,从而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三皇五帝时期,就已经有文字记载。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语言学逐渐成为独立的学科,形成了独特的研究体系和方法论。
中国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语音学、语法学、语义学、词汇学等多个分支,涵盖了语言的各个方面。
汉语作为中国最主要的语言,是中国语言学中最为重要的研究对象。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具有独特的语音系统、语法规则和词汇特点。
在中国语言学的研究中,汉语的语音现象、词汇演变、方言差异等都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汉语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中国语言学的研究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
除了汉语,少数民族语言也是中国语言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
中国有数百个不同的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文化体系。
中国语言学的研究也包括对少数民族语言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同时,中国方言也是中国语言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方言的保护和研究对于了解地域文化和历史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汉语是中国语言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字传统,古代汉语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语言阶段。
古代汉语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历史文献和古代文化,还可以为现代汉语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古代汉语的语音、文字、语法等方面都有独特的特点,通过对这些特点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语言的演变和发展。
中国语言学作为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不仅具有理论研究的意义,还具有实际应用的价值。
“奴”的语义变迁

载记第一 》: “ 元海 日: ‘ 颖不用吾言 ,逆 自奔 溃 ,真奴 才 也 。’ ” 《 氏家 训集解 卷 》: “ 颜 何焯 日: ‘ 後人所 骂奴才 ,亦驽材耳。’卢文昭 日: ‘ 字 林,驽 ,骀也 。驽骀 ,下乘,此亦谓下材也 。’”因 为 “ ”有指 “ 奴 地位低下 ” “ 驽钝 ”之人之意 ,就引 申为对人 的贱称 、鄙称 。也有用作尊对卑 的称呼或 自 己谦称 的 ,如刘义 庆 《 说新 语 ・方正 》: “ ( 世 周 侯 )抚其背 日: ‘ 奴好 自爱。’” 汉代开始 ,大量关于 “ 奴”的双音节甚至多音节 词 出现 ,称 植物 、动物 、地名 等为 “ ”,如 “ 奴 木 奴 ”等 。在 “ ”走 向 “ 奴 ”的过程 中, “ ”的 奴 x 奴 意义 不断受 到影 响发生变 化 ,但此 时是人们 将 “ 主 奴 ”意识投射到 自然界的结果, “ 奴 ”指把 “ ”当 x x 做奴隶或奴仆 。唐 以后 , “ ”在前朝 的基本用法都 奴 沿袭了下来 , “ ”专用于妇人谦称 ,甚至成为一种 奴 美 称 、 爱 称 , 在 古 代 大 量 方 言 中 流 传 着 ,亦 称 “ ”,如赵长卿 《 侬 点绛唇》: “ 爱道奴家瘦 ”,苏 轼 《 次韵代 留别 》: “ 应记侬家l住西 ”。 E t 明代起 , “ 世之鄙人之不 肖者 为奴材 ” (《 辍耕 录》 )。明清两代宦官及清代旗籍文武 官员对皇帝 自 称奴才,清朝皇帝对旗籍官吏亦 以奴才称之 。这与满 洲人 “ 严分着 主奴 ”的意识有关,是满洲人入关前处 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遗 留的社会烙印。鲁迅先生在 《 隔膜》里说 : “ 满洲人 自己,就严分着主奴 ,大 臣 奏事,必称 ‘ 奴才 ’,而汉人却称 ‘ 臣’就好 。这并 非因为是 ‘ 炎黄之 胄’,特地优待,赐 以佳名 的,其 实是 所 以别于满人 的 ‘ 奴才 ’,其 地位还 下于 ‘ 奴 才 ’数等 。 ”明清 奴 仆对主 人亦 自称奴才 。 《 红楼 梦》: “ 这会 子又 叫我做 ,我成 了你们奴才 了。”奴 才还弓 申为奴性十足 ,甘心供人驱使的人 。 “ l 封建专 制统治者极力扼 杀人 的独立性 ,培植人对上依 附、顺
文化语义学导论

文化意义
定义
文化意义是指特定文化中人们对 某一事物所赋予的特殊意义和价
值观念。
特点
文化意义通常是基于该文化的历 史、传统、信仰等方面的因素而 形成的,同一事物在不同文化中 可能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价值观念。
作用
了解不同文化的意义和价值观念, 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 同文化的特点和差异,促进跨文
化的交流和理解。
详细描述
在跨文化广告中,要避免使用可能引起文化敏感或冒犯的元素,如某些图案、色彩或符号。同时,要 了解目标市场的文化特点和消费心理,以制定有针对性的广告策略。此外,还需要对广告语进行多语 种翻译,确保在不同语言中的表达准确无误。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语义问题
总结词
在国际商务谈判中,文化语义问题同样不可 忽视。谈判各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语言和 沟通方式可能存在差异,这要求谈判者具备 跨文化沟通的能力和意识。
文化语义学的历史与发展
起源
01
文化语义学起源于20世纪中叶,随着语言学和文化学的发展而
逐渐形成。
发展历程
02
文化语义学经历了从传统语义学到认知语义学再到文化语义学
的演变,不断深化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研究。
未来展望
03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文化语义学将进一步拓展其在跨文化
交流、语言教学和文化研究等领域的应用。
谢谢
THANKS
在集体和社会框架内实现自由,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
日本与中国文化中“面子”的语义差异
总结词
日本和中国文化中“面子”的语义存在细微差别,日 本文化中的“面子”更注重社会地位和荣誉,而中国 文化中的“面子”则更强调尊严和荣誉。
详细描述
在日本文化中,“面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 与社会地位和荣誉紧密相关。日本人通常非常重视自 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声誉,因此会尽力维护自己的面 子。而在中国文化中,“面子”的概念更加宽泛,它 不仅包括社会地位和荣誉,还包括个人的尊严和荣誉 。中国人认为尊严和荣誉是个人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会更加注重维护自己的面子。
概念史研究方法要旨——兼谈中国相关研究中存在地问题

概念史研究方法要旨——兼谈中国相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文章来源:《新史学》(第三卷)文章作者:方维规概念史是一个近年来受到不少人青睐的研究方法,吸引了不少学者。
概念史查考不同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及其发展变化,并揭示特定词语的不同语境和联想。
它所主张的历史视角和考证维度是不同于实证主义研究方向的另一种模式。
笔者曾发表短文《历史语义学与概念史》,[1]并在其他一些短文中论及这一研究方法的基本问题。
当下中国学界对观念或概念的历史语义研究,有人称之为观念史研究,有人称之为历史语义学(概念史),也有人称之为关键词研究。
由于研究实例的可观进展与方法学探讨之间还存在极大差距,实际研究中不可避免要出现一些问题,一些研究成果甚至是简陋的。
若问一些研究者的方法究竟属于观念史还是概念史,他们未必能够作答。
的确,我们时常能够看到一些“想当然”的解读方式。
因此,我们亟需补课,尤其是了解被引进的西方研究方法的基础知识。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论题不涉及近年来面世的《政治哲学关键词》、《西方文论关键词》之类的专著,它们多半不是专门从概念史或观念史的角度考察问题,而是分门别类地阐释相关学科的重要概念。
另外,本文所谈论的方法论关涉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概念,即“概念史”方法所理解的“基本概念”。
(当然,本人并不反对人们探讨“铅笔”、“洋伞”之类的词语的源流。
)本文介绍的概念史研究方法,首先是一种“德国的”方法。
文章试图在西方相关方法论的整体语境中阐释概念史的来龙去脉和基本思路,论述路径是这个领域的发展概况、经典著作的成就和重要人物的言说,以此见出概念史的总体特色。
一般而论,西方的概念史、观念史或关键词研究,都可以用“历史语义学”来归纳其方法。
鉴于“概念史”和“历史语义学”在德语中时常所指相同,本文中的“概念史”用法,在许多情况下可以看做“历史语义学”的同义表述。
1 三种研究模式,或“概念史”的来龙去脉西方传统的思想史研究主要集中于考察大思想家的经典文本,从亚里士多德说到马克思等近现代思想家。
文化语义学

马清华,1964年生,南京大学文学院海外教育部主任,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现代汉语和语言学专业,主攻语义学和句法学。中国语言学会会员,中国民族语言学会会员、全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理事、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MACROLINGUISTICS》(ISSN 1934-5755)杂志主编。先后学习于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先后工作于苏州大学、温州大学、南京大学,曾在日本国立冈山大学、新加坡新跃大学、韩国外国语大学和国内多所大学讲学,大学从教逾25年。
马清华,男,1964年生,南京大学教授、博士。
中国语言学会会员,中国民族语言学会会员,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员,全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理事,被评为浙江省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151人才。
先后学习或工作于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日本国立冈山大学。
温州大学、华东师范大《文化语义学》内容提要《文化语义学》在国内外众多语言和浩繁的语言学材料基础上,立足于语义问题,系统研究了人类基本文化结构对语义的作用规律,提出了一套完备而富新意的理论框架,对文化和语义关系问题的具体研究有普遍指导意义。
将语义和文化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形成宏观语义学的一个分支,这在国外早有此设想和尝试,国内近年也注意到这一方向,但是研究始终失诸零散、琐碎,缺乏整体、全面的认识,主要立足点也常在语义和文化之间发生摇摆,马清华著《文化语义学》如此系统地给出一个服务于语义学理论的体系,到目前为止,在国内外可算是第一部。
书中对国外研究的某些介绍,我们还是首次看到。
《文化语义学》一书在国内外众多语言和浩繁的语言学材料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际调查,立足于语义问题,系统研究了人类基本文化结构对语义的作用规律,提供了一套完备而富新意的理论框架,对文化和语义关系问题的具体研究有普遍指导意义。
将语义和文化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形成宏观语义学的一个分支。
这在国外早有此设想和尝试,国内近年也注意到这一方向,但研究始终失诸零散、琐碎、缺乏整体、全面的认识,主要立足点也常在语义和文化之间发生摇摆。
语言学的发展历史

语言学的发展历史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的科学,它涉及语言的结构、演变、习得和使用等方面。
随着人类对语言的兴趣不断增加,语言学也逐渐发展壮大。
本文将从语言学的起源开始,介绍其发展历史。
一、古代语言学语言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古埃及、古巴比伦等文明出现之前,人们就开始关注语言的表达和交流。
在古代语言学中,语音学和文法学是两个主要的研究方向。
在古埃及,人们开始研究语音的发音规则和语法结构。
他们发明了象形文字,并进行了大量的语言记录和分析工作。
此外,古埃及的语言学家还研究了词源学和语义学等方面的问题。
古巴比伦的语言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文法学方面。
人们开始记录并研究巴比伦的文字,分析其语法规则和词义。
他们还研究了不同语言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二、欧洲语言学的兴起欧洲语言学的兴起可以追溯到18世纪。
在这个时期,人们对语言的研究兴趣日益增加,出现了一系列的语言学家和语言学学派。
18世纪末,德国的弗朗茨·鲁登多夫·冯·格拉斯提出了著名的比较语言学理论。
他认为各种语言之间存在共同的起源,并通过比较不同语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
19世纪初,英国的威廉·琼斯提出了印欧语系的理论。
他通过对梵语、希腊语、拉丁语等语言的比较研究,发现它们之间存在共同的词汇和语法结构,认为这些语言可能有同一个祖先。
法国的索维尔、丹麦的鲍尔、俄国的布洛卡等语言学家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们研究了不同语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推动了语言学的发展。
三、现代语言学的发展20世纪是语言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对语言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发展。
在语音学方面,人们开始研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感知机制。
他们发现语音是由不同的音素组成的,通过对不同语言的音素进行比较,揭示了语音的普遍规律。
在语义学方面,人们开始研究词汇的意义和句子的语义结构。
他们发现词汇的意义是由词义和语境共同决定的,通过对语义的分析,揭示了句子的语义结构和语义关系。
人文学科知识的分类

人文学科知识的分类人文学科是指研究人类社会、文化、历史和思想等方面的学科,它广泛而丰富,包括了多个不同的学科领域。
为了更好地组织和理解这些学科,人们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将人文学科的知识进行了分类。
本文将介绍人文学科知识的分类,并探讨各个学科领域的特点。
一、历史学历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过去的学科领域,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和社会运动等的研究,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过程。
历史学按照时间和地域的不同可分为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中国史、世界史等。
历史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考古学和口述史等。
二、文学与语言学文学与语言学是研究人类语言和文学创作的学科领域,包括了对文学作品、诗歌、小说、戏剧等的研究,并探讨语言的起源和演变。
文学学科按照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学风格可分为中国文学、西方文学、现代文学等。
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包括语音学、语法学、语义学等,探讨了语言的结构和语言之间的差异。
三、哲学哲学是研究人类思维和存在的学科领域,通过对人类思维方式和哲学思想的研究,揭示了人类认识世界和了解自身的方法和原理。
哲学学科包括形而上学、伦理学、社会哲学、政治哲学等,涵盖了人类思想的方方面面。
哲学的研究方法强调思辨和逻辑推理,在理论层面上探索人类存在的本质和社会问题的解决之道。
四、考古学与人类学考古学和人类学是研究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学科领域。
考古学通过对古代遗迹和文物的发掘和分析,揭示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程。
人类学研究人类的社会、文化和行为,包括社会人类学、文化人类学、人类生物学等。
这两个学科相互补充,为人类社会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方法。
五、艺术学艺术学研究人类的艺术创造和审美经验,包括音乐、绘画、雕塑、建筑、舞蹈等各种艺术形式。
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和解读,揭示了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和艺术的社会意义。
艺术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形式分析和文化解读等。
六、社会学与心理学社会学和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和个体心理的学科领域,通过对社会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研究,揭示了人类社会的规律和个体心理的机制。
历史文化语义学与文学观念发生史的建构——读王齐洲《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

化从 “ 观 乎天文 ”到 “ 观乎人 文” 的转换 ,经历 了
春 秋 时期 价值 观念 从 以 “ 世 卿世 禄 ” 为不 朽 到 以 “ 立德 、立功 、立 言”为不 朽的转换 。在 此基础上 , 再通过 对孑 L 门 “ 四科 ”与 “ 四教”条分缕 析和细 致
学 ”方法 ,在 国外 已颇 流行 .介 绍到 国内的名著有 米歇 尔 ・ 福柯 的 《 知识考古学》 、雷 蒙 ・ 威 廉 斯 的 《 关键 词 :文化 与社会 的词 汇》 、丹尼 ・ 卡瓦拉 罗 的 《 文化 理论关 键词 》等 。在 国 内 ,传统 训 诂学 本来 就 是研究语 义之学 。近 现代学者 利用它来 发掘某一
概念在不 同时期 、不 同地 域 、不 同场合 、不 同人
群 中 的既有联 系又有 区别 的特 定 内涵 ,并 揭示这 一 概 念运动 的 内在依 据 、外部 条件 、运行 机制 和演 进
路 径 ,对于认 识和理解 中国古 代文学 观念 的历史 文
化 意蕴和 民族 艺术精 神 ,无 疑是十分有 益的 。何况
的演 进 轨迹 。这 种研 究 所 采用 的 “ 历 史 文 化语 义
和 出土 文物 的 “ 二 重证 据 ” .论 证 “ 文 ”的符号 原 义在殷 商指 “ 文 身” ,是一 种原 始巫术 残 余 ,并不
作为占 卜 祭祀等宗 教活动 的必要 内容 ,也不能反 映 殷 商 文 化 的 主 流 意 识 形 态 .故 殷 商 学 校 里 没 有 “ 文 ”教 ,殷商 甲骨 文 中也 没 有 “ 文 学 ”概念 。不
概 念 的语 义系统 的历 史蕴涵 和发展规律 。如王 国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为何倡导研究“历史文化语义学”
2012年12月10日 02:32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0人参与00条评论0原标题:我为何倡导研究“历史文化语义学”
近代以降,以汉字承载的中华文化遭遇了一场古今转换、中西互动相交织的大变局;近代新概念、新名词、新术语的生成与演变则是这一大变局的产物与表征。
新概念、新名词、新术语的语义学研究与历史学、文化学研究的融合,仍显不足
科学认识的成果,有待形成各种概念和术语来加以总结与概括,故各概念群的形成是诸学科建立的前提,有了“价值、资本、利润、劳动”等概念的厘定,现代经济学方得以运行;当“历史、古代、近代、现代”等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明晰起来,新史学才获得确切的表述。
总之,人们思维的深度拓展,诸学科的建立,皆仰赖概念的锐意精进,反之,人们的思维发生逻辑错误,学科系统散漫无章,往往由概念被偷换、被滥用所导致的体系紊乱所致。
故探讨概念的古今演绎与中外对接,寻觅厘定概念的正途,是诸学科健康成长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思想史、文化史研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关于近代新名词、新术语生成的研究,长期受到多国学者的关注,迄今成果丰硕。
其中,术语的语义学研究与历史学、文化学研究的融合,虽已为部分学者所注意,但深度结合仍显不足。
鉴于此,我们提出并尝试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历史文化语义学”。
其主旨是:在古今转换、东西交会的时空坐标上展开研究,不仅对诸多汉字新语的生成、演变寻流讨源,而且透过语义的窗口,观照语义变迁中所蕴藏的历史文化意涵,展现中国近代异彩纷呈、后浪逐前浪的历史文化状貌。
“历史文化语义学”透过运动着的语言文字这扇窗口,展现的是历史文化的壮阔场景
人类被称为“语言动物”。
语言是在人类历史中形成的文化现象,故语言从来与历史及文化脱不开干系。
而在构成语言的语音、语法、语义三要素中,语义的历史性和文化性又最为深厚。
历史文化语义学的研究多由个案考察入手,也需要在综合论析上用力,从而在历史的纵深度和文化的广延度的角度考析词语及其包蕴的概念生成与演化的规律。
陈寅恪“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的名论,昭示了“历史文化语义学”的精义。
我们探讨时下通用的关键词的演绎历程,其意趣并不止于语言文字的考辨,透过运动着的语言文字这扇窗口,我们看到的是历史文化的壮阔场景,故这种考辨展开的将是多姿多彩的文化史。
这一艰巨而饶有兴味的工作,显然需要多学科的学者联手共进,相得益彰,决非仅属某一单科的领域。
在接受近代社会西方语汇的过程中,产生了复杂的古与今、中与外的概念纠结与融会问题
语言三要素中,语义与历史进程联系最为密切,因而最富于变异性。
语义的与时偕变,在近现代转型期表现得尤其显著。
作为西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表达工具的西方语汇,特别是作为近代诸学科发展产物的西方术语,流布天涯海角,形成了覆盖世界的“西方话语霸权”,非西方民族与国家对此作出既拒且迎的双重反应。
汉语汉文是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独树一帜的语文系纪,在迎受西方语汇的过程中,虽然有过“深闭固拒”的表现,但大势则是“兼收并蓄”,在收、蓄间又呈现十分错综的状貌,仅以对外来概念的译述方式而言,不仅有音译(“逻辑”、“布尔乔亚”之类),还更多地采用意译(与前引音译词对应的意译为“伦理学”、“资产阶级”)。
音译不会引起词义错位,却也未能给译词提供意义支撑,其含义只能在词形以外另加注入;意译则借助汉字的表意性,由词形透露词意(所谓“望文生义”),为熟悉汉字文化的人们所乐于采用。
意译方式除创制新词(如哲学、美术、体育等)对译外来词外,更多地是以汉字古典词(如革命、共和、科学、封建等)作为“格义”工具,通过借用并引申古典语义,表述外来概念,这就将渊深宏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今用译词,同时也导致异文化交接间的矛盾,构成复杂的古与今、中与外的概念纠结与融会问题。
纷繁多致的语文演绎状态,是历史文化语义学所要着力研讨的对象
在由中国、日本、朝鲜、越南等国组成的汉字文化圈里(朝、越文字近代改革后已脱离汉字文化圈),词语的跨文化旅行古已有之,主潮是从文化高势位输往文化低势位,如古代中国语汇曾大量进入日本;至近代,词语的跨文化旅行方向逆转,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译述西学有成,大批日制汉字词涌入中国,若干新概念主要沿着“西—日—中”走势传递。
这种概念的对接与转换,颇有成功之作,恩惠后人多矣;但在对接时如果忽略了异语文在背景、内容及表达方式上的差别,轻率类比、妄加附会,也可能留下败笔,贻误广远(“封建”的滥用即为一例)。
诸如此类纷繁多致的语文演绎状态及其所包蕴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正是历史文化语义学所要着力研讨的对象。
王国维1905年曾将“新语之输入”称之近代最显著的文化现象,认为“新思想之输入,即新言语输入之意味”。
百年过去,王先生高度肯认的“新语之输入”有增无减,而诸如科学、民主、自由、经济、文学、艺术、封建、资本、教育、新闻、物理、化学、心理、社会、革命、共和、政党、阶级、权利、生产力、世界观、社会主义、知识分子等诸多关键词的确立,都是在古今演绎、中外对接的语用过程中实现的。
这些充当诸学科关键词的汉字新语,词形和词意大都受到中国因素和西方因素的双重影响,日本因素也参与其间。
故追溯汉字新语的源流,考察新概念的生成机制、发展规律,将展开中—西—日文化三边互动的复杂图景,彰显近现代思想文化的网络状(并非单线直进)历程。
“历史文化语义学”正从这里展开其曲折有致、绚烂多彩的英姿。
“历史文化语义学”不仅标志着近代新名词、新术语研究的提升,使之超越单纯语言学局限,延展至文化史、思想史层面,而且标志着“文化史研究的读词时代”的到来。
它将彰显汉字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及近代文化的“中国元素”,使人们认识到:所谓西学东渐并非西方文化的简单移植,实则中—西—日文化互动的结果;那种认为近代以来中国思想学术界全然陷入“西方话语霸权”之下的“失语症”的判断并不符合历史实际。
而昭示古今演绎、中外涵化的正途,为现代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历史文化资源,则是“历史文化语义学”的现实关怀。
(作者为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名词解释
何谓“历史文化语义学”
历史文化语义学的要义,不止局限于对语义作历时性研究,它要求论者在对语义进行考察时,着力于开掘语义变化背后所蕴藏的历史文化意涵。
它所关注的是一些关键的、具有重要历史文化意义的术语和概念,通过考察关键术语和概念在不同用例中反映的语义变化,探悉由此传递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多方面的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