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是如何讲故事的

合集下载

分析舌尖上的中国与面条之路的叙事技巧

分析舌尖上的中国与面条之路的叙事技巧

分析舌尖上的中国与面条之路的叙事技巧一、《舌尖上的中国》叙事技巧:1、叙事特点:⑴正在时态,片中的叙事始终是以正在进行的时态展开的,通过“今天”、“正”、等这样的一些字眼来体现,这种时态的使用能够带给观众一中深深的卷入感,使其产生身临其境的错觉,这一效果使得许多观众一边观看一边流口水。

⑵交叉叙事,是指在叙述中对不同的内容进行交叉讲述,以不断营造悬念,形成呼应,进而产生一中跳动的诗意。

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有机的将人物故事与美食制作知识、美食营养知识、美食文化等穿插起来。

让人物故事的讲述时断时续,形成悬念呼应。

⑶转换叙述者,在片子里叙述客体被转换了。

片子在讲述每一种美食时,虽然也有制作过程展示,但是它在叙述时却把叙述的客体转化为正在制作美食或寻找食材的人物,通过对人物劳作过程、生活细节和故事情节的叙述,把美食制作背后的知识有机地杂糅在一起。

⒉叙事方法:采用画面加解说式的方法。

⑴运用戏剧化叙事,设置悬念,增强叙事手段,激发观众兴趣。

在《舌尖上的中国》里就大量采用了这样的叙述方式,如第一集中的“渔把头”石宝柱已经70 多岁了,他这次带领大家到冰面上捕鱼,他到底能不能捕到鱼呢?在这个地方影片运用剪辑手段设置了一个悬念,画面中渔网被慢慢拉上来,此时镜头一转又跳到另外一个故事场景,这就给观众造成了一个悬念,观众要接着把后面的故事看完,才能知道“渔把头”这次能否捕到鱼。

⑵叙事以特写景别为主。

在叙事性影片中,景别的使用多是全景、中景、近景等骨干镜头,而在《舌尖上的中国》这部影片中却打破了这种常规的叙事性镜头使用,改用特写镜头叙事。

这部系列纪录片的主角为美食,所以在讲故事的基础上,特别强化美食加工过程和美食的味道美、形态美,以此彰显画面视觉美。

特写镜头就是为了突出细节,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所以在片中关于美食的炮制过程几乎全是使用特写镜头描述的。

⑶跳跃式叙事方法,形散而神不散。

《舌尖上的中国》每一集的主线采取了碎片式的剪辑方式,进行了不同地域之间的组合和嫁接,讲述了同一种食材在天南地北之间的变化,这部纪录片用味道营造出了一个个真实的故事。

《舌尖上的中国》是如何讲故事的

《舌尖上的中国》是如何讲故事的

会现 象 ,或社 会思考 ,每一 款美食都给我们带 来启发和思 考。 《 舌尖 ・ 脚步 》的第一个故事讲述藏族青年 白马占堆的
故事 。 “ 白马 占堆要 为弟弟挣够读大学 的费 用” ,体现了 中国青年 的责任; “ 白马从长辈那里学会了点燃烟雾”,体 现了传承 ; “ 父亲旗 不下 ,匆匆赶来” ,体现父子浓浓亲
社会陛 、民俗陛 、和谐睦 、思辩 f 生和人文性。
社 会性。在 当代生 活和 社会活动中 呈现 的美食 ,都不
是独立地存在 ,而是负载了时代气息和社会影响 。从一个个 饮食 故事 中 ,我们看到 了社 会的存在 ,或社会 问题 ,或社
气息和人性化色彩。尽管 《 舌尖 》并没有对L J l 珍海味等高档 菜肴进行渲染 ,就是普普通通 的面条 、包子 、酱菜,都充满 了人的情怀 。 “ 主人 更 习惯于家 乡的味道 ” 、 “ 一坛家 乡 味 ”、 “ 最好的滋味 ,要等到j L A- 们回来” ,等等 。这些语 言之中 ,寄托着美食背后的人文气息。 《 舌尖 ・ 心传 》中, 杨 明坤的故事 ,更体现出文化与美食的互动 ,一个评话艺人
工、食用的方法 。说明是一种知识的提供 ,过程的记录,和
民俗 陛。美食因地而不同, 《 舌尖 》中的美食涉及到天 南海北,涉及到古往今来,不同的美食在不同的地方 ,代表 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 习俗。 《 舌尖 ・ 相逢 》介绍深圳原
住居民下沙村祭祖仪式 ,浓重而热烈 ,体现 出历史的沿袭 ,
人文性 。食物 一旦 被美所限定 。就 呈现 出丰富 的人 文
用。在 《 舌尖 》故事来 看 ,一方面是为 了调整 节 目传播效
果 ,故事化的手段往往具有与受众的亲和关系,容易把观众
带入到对 食物 、对美食的介绍氛围之中,增强美食的人文色 彩 ,增加节 目的生活化气 息。故事的价值具体体现在美食的

《舌尖上的中国》故事化叙事技巧分析

《舌尖上的中国》故事化叙事技巧分析

94影视动漫《舌尖上的中国》故事化叙事技巧分析关 欣(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0)摘 要:《舌尖上的中国》在解读中国人对美食的见解与热爱方面提出新的观点。

本文从文化背景方面解读片中叙事话语体系,其次分析画面构图,以及由解说词等视听语言因素构成的故事化叙事理念,并从微观上解构主要叙事模式,实现叙事学与纪录片的结合,旨在为大众观影提供科学的评价立足点。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故事化叙事;符号学;结构主义叙事学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3-0094-02一、创作的文化背景(一)时代发展与美食传承的对立统一《舌尖上的中国》于2012年首播的第一季和于2014年播出的第二季,收视均高于同一时段播出的其他节目,具有良好的口碑。

纪录片在视听语言上独到得体,并用高清的画面、以高度的理性阐述了主题的哲理性,故事化的叙事风格符合当代受众的收视需求,借故事还原了纪录片的真实性,展现了各地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与饮食特征。

本文以结构主义为基础,结合符号学原理,多维度分析纪录片文化背景、视听语言和叙事方法三者的深层关系。

我国饮食文明在时代的流变与技术的革新中历久弥新,沉淀出新的时代特征与文化积累。

《舌尖上的中国》首集以自然的馈赠开篇,奠定影片基调,发掘带有文化传承基因的中国式美食。

导演陈晓卿评价说:“这不仅是一部关于美食的纪录片,更是用味觉审美来关照我们东方人的生活价值观。

”[1]该片打破了以往纪录片思想的局限性,采用平民化的叙事视角,旨在向受众传达“治大国如烹小鲜”的主题内涵。

在“厨房的秘密”一集中,节目组选择的美食发源地少而精,仅七个拍摄地,但每处都极具中国美食文化遗产的代表性。

在食品制作工业化的时代,尼西人依旧延续着用黑陶烹饪的习惯,陶罐从狭义上看指蒸煮器具,而在片中则隐喻着中国烹饪的流变特点,反映出中华美食由烤到煮的完整演变过程。

(二)以地域特征为立足点分布在不同地域的食物原材料是各地不同烹饪传统产生的主要原因,人们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形成了不同的美食情怀和饮食文化,设计并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菜品。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分析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分析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分析解说词在纪录片表达上占据重要地位。

在社会人文类纪录片中,解说词承担着叙事功能、补充和强化功能、连接结构功能以及抒情答意和提炼升华作用。

而作为美食类纪录片的《舌尖上的中国》,其文案创作很细腻,其解说词既言简意赅,又不失文化涵养,既体现主题又体现了文化的魅力,饱含人文情怀。

一、《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创作理念分析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时代的变化,纪录片呈现市场化和多元化的趋势。

同样作为电视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解说词,也在发生着变化,呈现多元化发展。

(一) 从传播者视角来看解说词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通过细腻的文字来感染受众,受众会作出相应的反应,即通过解说词的感染,来影响受众的行为。

而《舌尖上的中国》对现代生活及历史文化的挖掘,思考,纪录,对社会典型人物、事件的纪录,则是其社会舆论引导作用的体现。

这部纪录片的解说词,不论其教育意义还是舆论导向都做得很好。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二集《心传》中这样写到日照时间逐渐变短,又到了采挖蕨根的时候了。

欧洲考古发现,最古老的面包,是用蕨类植物根中提取的淀粉,烘焙而成。

莽山瑶族的先辈,也发现了这个秘密,从蕨根中获得淀粉,制成一种原始的中式糕点,糍粑。

邓开风的祖辈过着游耕游居的生活,被称为过山瑶。

过去粮食产量有限,蕨根糍粑成为了过冬主食。

如今制作蕨粑,不仅有对美味的留恋,也是祖辈提醒后代,不忘艰难时日。

这段解说既写出了传统的美食糍粑的用材,又写出了中国古人的居安思危的生存智慧。

(二) 从传播内容视角分析《舌尖上的中国》每集节目都有自己的主题,如脚步,心传,时节,家常等,其解说词的创作,都会从不同的角度,对不同地域的美食进行介绍,同时更加注重体现其所包含的文化和人文情怀。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创作注重深入探究从美食表面来发觉其所包含的文化精髓,同时也注重美食的发展变化,以此来探讨中国美食的历史背景和审美追求。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也注重对普通而又平凡的美食的描写,其内容的主角多半是寻常百姓,没有采用华丽的道具,通过普通的双手制作出神奇的美味,这正是《舌尖上的中国》所体现出的人文情怀。

《舌尖上的中国》简介和解说词1-7集

《舌尖上的中国》简介和解说词1-7集

《舌尖上得中国》解说词1-7集第一季:1、自然得馈赠作为一个美食家,食物得美妙味感固然值得玩味,但就是食物就是从哪里来得?毫无疑问,我们从大自然中获得所有得食物,在我们走进厨房,走向餐桌之前,先让我们回归自然,瞧瞧她给我们得最初得馈赠。

本集将选取生活在中国境内截然不同得地理环境(如海洋,草原,山林,盆地,湖泊)中得具有代表性得个人、家庭与群落为故事主角,以及由于自然环境得巨大差异(如干旱,潮湿,酷热,严寒)所带来得截然不同得饮食习惯与生活方式为故事背景,展现大自然就是以怎样不同得方式赋予中国人食物,我们又就是如何与自然与谐相处,从而了解在世代相传得传统生活方式中,通过各种不同得途径获取食物得故事。

第一季:2、主食得故事主食就是餐桌上得主要食物,就是人们所需能量得主要来源。

从远古时代赖以充饥得自然谷物到如今人们餐桌上丰盛得、让人垂涎欲滴得美食,一个异彩纷呈、变化多端得主食世界呈现在您面前。

本集着重描绘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得有关主食得故事,展现人们对主食得样貌、口感得追求,处理与加工主食得智慧,以及中国人对主食得深厚情感。

第一季:3、转化得灵感腐乳、豆豉、黄酒、泡菜,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具有一种芳香浓郁得特殊风味。

这种味道就是人与微生物携手贡献得成果。

而这种手法被称作“发酵”。

中国人得老祖宗,用一些坛坛罐罐,加上敏锐得直觉,打造了一个食物得新境界。

要达到让食物转化成美食得境界,这其中要逾越障碍,要营造条件,要把握机缘,要经历挫败,从而由“吃”激发出最大得智慧。

第一季:4、时间得味道腌制食品,风干晾晒得干货,以及酱泡、冷冻等就是中国历史最为久远得食物保存方式。

时至今日,中国人依然对此类食品喜爱有加。

本集涉及得美食主要有腊肉,火腿,烧腊,咸鱼(腌鱼),腌菜,泡菜,渍菜,以及盐渍,糖渍,油浸,晾晒,风干,冷冻等不同食物保存方法,展现以此为基础与原材料得各种中国美食。

贮藏食物从早先得保存食物方便携带发展到人们对食物滋味得不断追求,保鲜得技术中蕴涵了中国人得智慧,呈现着中国人得生活,同时“腌制发酵保鲜”也蕴含有中国人得情感与文化意象,如对故乡得思念,内心长时间蕴含得某种情感等等。

《舌尖上的中国》叙事结构分析

《舌尖上的中国》叙事结构分析

《舌尖上的中国》叙事结构分析《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以“尝试用美食领域探讨中国文化”为构思的纪录片。

由节目主持人、餐厅主理人郭晶晶联合国内知名厨师李珀瑾联袂主持,在五色漾电视科技有限公司的支持下,以“美食文化”为重点,通过对中国大片面取材,展现了中国多样的饮食文化。

通过叙事,探讨了中国特色的美食文化的形成以及其特点。

《舌尖上的中国》的叙事结构分析,首先从结构上进行分析。

整部纪录片由11集组成,每集以“食物与生活”、“古今东西文化”、“异域风味”、“饮食小故事”等主题为契机,讲述了中国人端午节和家宴、饮食文化传统与技艺发展,以及乡村饮食文化等诸多有趣的故事,融入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食材、烹饪技术、饮食习俗等内容,形式多样丰富,并将文化文本、历史文本、实践文本形式糅合。

继而,从叙事角度进行分析,整部纪录片由郭晶晶和李珀瑾联合主持,营造了一种亲切、贴心的主播模式,让观众身临其境,增强观众与节目参与度。

两位演员以辅导者、饮食研究者的身份,带领观众走进中国各地,用美食入侵中国文化,循环叙事的方式,深入探讨中国文化的滋养、演变和生活,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活灵活现。

此外,纪录片中融入了背景音乐、照片、画面及图片,辅助理解叙述,提供更加具体直观的内容。

最后,从内容上进一步分析,整部纪录片将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食材、烹饪技术、饮食习俗、用餐礼仪等诸多内容细节展现,反映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地域、宗教和民族多元性,令观众走进中国文化的神秘领域,让观众能够实践性学习中国文化,更能运用于生活。

综上所述,《舌尖上的中国》以叙事的方式深入探讨中国文化,让观众走进中国文化的神秘领域,从结构上、叙事角度以及内容上均能看到其精细考究之处,是一部非常有观赏性、有纪录性、有实践性的纪录片。

舌尖上的中国故事概括

舌尖上的中国故事概括

舌尖上的中国故事概括在中国,食物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连接民族文化与历史的纽带。

从小吃到大餐,从街边小吃到宫廷御膳,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充满着许多动人的故事。

在舌尖上的中国,每一道美食背后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故事。

例如,北京炸酱面,据说起源于清朝时期的一位厨师因收入不足而发明的廉价美食,通过多次改良,终于形成了现在口感鲜美、回味无穷的北京炸酱面。

这道美食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段关于悠久历史和普通人生活的见证。

又如,广东点心文化的兴起,传说是源自于广东一位面点师傅为了让顾客能多品尝不同的美味,创造了各式各样的小吃,并通过小巧玲珑的包装和精致的制作工艺,赢得了顾客的青睐。

这些小小的点心,却让人们能够感受到广东人对食物的独特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而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反映出了不同地域的特色和历史传承。

比如,鲁菜以其香甜醇厚的味道而著名,背后是山东人对粮食的热爱和对美食的执着追求;川菜则以其麻辣鲜香而闻名,展现了四川人的豪爽热情和丰富创造力。

这些菜系不仅仅是口味的满足,更是一种地域文化和精神归属的象征。

中国的饮食文化还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小故事。

比如,粤菜中的“手撕包菜”,据说是因为有一位厨师在准备菜肴时手指受伤,无法使用刀具,于是用手撕成片状,结果却意外地发现了菜品更加入味且口感更佳。

这种偶然的发现和创新精神,成就了粤菜中这道美味的经典。

在舌尖上的中国,每一道菜肴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美食都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记忆。

通过品尝这些美食,人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口腹之欲的满足,更能够体会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充满故事和回忆的美食世界,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与传承,品味舌尖上的中国故事。

舌尖上的中国完整解说词

舌尖上的中国完整解说词

《舌尖上的中国》完整文案令狐采学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

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

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

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

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的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

松茸产地的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

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

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慧眼。

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

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5000元,这个收入是对她们辛苦付出的回报。

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

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的经验。

笋的保鲜从来都是个很大的麻烦,笋只是一个芽,是整个植物机体活动最旺盛的部分。

聪明的老包保护冬笋的方法很简单,扒开松松的泥土,把笋重新埋起来,保湿,这样的埋藏方式就地利用自然,可以保鲜两周以上。

在中国的四大菜系里,都能见到冬笋。

厨师偏爱它,也是因为笋的材质单纯,极易吸收配搭食物的滋味。

老包正用冬笋制作一道家常笋汤,腌笃鲜主角本来应该是春笋,但是老包却使用价格高出20倍的遂昌冬笋。

因为在老包眼里,这些不过是自家毛竹林里的一个小菜而已。

在云南大理北部山区,醒目的红色砂岩中间,散布着不少天然的盐井,这些盐成就了云南山里人特殊的美味。

老黄和他的儿子树江小溪边搭建一个炉灶,土灶每年冬天的工作就是熬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舌尖上的中国是如何讲故事的
长期以来,以文献纪录片为主导的纪录片市场给人一种科普说教的感觉,缺乏人情味和故事性,而美食纪录片虽然看似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但往往以区域菜式划分。

而《舌尖上的中国》则串起天南地北的普通人的平凡生活,美食与劳作相连,解说与故事一体,给受众一种赏心悦目、意犹未尽的感觉。

刚播出第一集的时候,就有人评价说这是“中国好故事”,总导演陈晓卿说,这部纪录片的目标观众不单止是为喜欢美食的“吃货”而创作的,观众群体锁定为普通的正常人,是以美食作为窗口,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中华饮食之美,进而感知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变迁。

陈晓卿说“我们要拍摄的不是名厨名菜,而是普通人的家常菜”,在表现美食的同时,讲一点故事,说一点人情,引发一点乡愁,缅怀或者回顾一下传统,体味普通中国人的人生百味,展示人和食物之间的故事,透过美食来看社会,进而思考一下人与自然的关系。

那么《舌尖上的中国》是如何讲故事的呢?
一、强化读图时代影像的跨文化传播力量
《舌尖上的中国》充分利用了电视影像的力量,紧紧围绕这两个层面,为中西方文化的对接、消除传播隔阂搭建平台,以便跨文化传播的顺利进行。

从视听符号的层面来说,《舌尖上的中国》采用“微距摄影”的手法,通过画面、声音、蒙太奇把美食的诱惑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此可以更加直接地触发人类爱好美食的共通本性,有利于跨文化传播的进行。

从第二个层面来说,《舌尖上的中国》通过故事化叙事模式的运用,把跨文化传播中影像的力量发挥到近乎极致。

本来影视传播形象化的特点是擅长讲故事的,但是中国高语境文化和我国历来对文学艺术功能认识上的“文以载道”的传统,导致我国电视纪录片一度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画面的过于表意性湮没了“解说”应有的作用,二是用主观教化色彩浓重的解说词,割裂纪实画面。

对于纪录片而言,国际通用语言传播方式是“用影像讲故事”。

《舌尖上的中国》即采用讲故事的方式,以时间顺序为序,截取一个个劳动者的生活场景片段向观众娓娓道来。

这种编码方式,使观众感情共鸣的产生渠道畅通无阻。

二、坚持本土文化的倾情再现
《舌尖上的中国》酣畅淋漓地再现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本土文化,这种与西方文化迥异的文化差异体现在片中表现的中国人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以及这种认识背后体现的人生哲学。

中西方文化的一大差异是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同。

中国文化主张“天人合一”,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人类应该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舌尖上的中国》充分挖掘了美食背后这种深层次的中国文化:吉林查干湖的渔民的渔网只能捕到两公斤以上的鱼,小
鱼则被人为地漏掉了,这是为了“猎杀不绝”;云南的卓玛采了松茸后,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不被破坏,自然的恩赐才能延续……这些都体现了中国人崇尚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精神。

在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中,中国人形成了迥异于西方的人生哲学:顺其自然、因势利导。

《舌尖上的中国》把美食的展示与人生哲学的揭示水乳交融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如片中的如下解说词:五味使中国菜的味道千变万化……五味最佳的存在方式是调节与平衡,这不仅是中国历代厨师不断寻求的完美状态,也是中国人在为人处事甚至在治国经世上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三、树立“求同”的主体诉求
作为跨文化传播的主体,《舌尖上的中国》树立了“求同”的主体诉求,即在充分展现中国文化特殊性、差异性的基础上,注重触发人类共通的情感,引发观众共鸣,使作品具备更强的普遍性和人类性,具体体现在作品对普通劳动者的赞美以及对美食记忆中亲情、爱情、乡情的渲染。

当今世界,人们一个普遍的共识是:热爱劳动应该是人们具备的美德,不劳而获者应被唾弃和鄙视。

《舌尖上的中国》不遗余力的对我国普通劳动者的讴歌和赞美正是触碰了人们这根感觉的神经。

这里有凌晨3点就出发寻找松茸的单珍卓玛母女;有一次做700个黄馍馍的老黄……《舌尖上的中国》还描述了劳动过程中许多不为人知的趣味横生的细节,如72岁的居长龙用快刀把柔嫩的内酯豆腐切成细如发丝的豆腐丝……种种劳动中的奇迹,让观众对普通劳动者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舌尖上的中国》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其中表现的与“家”相连的美食,以怀旧的方式,唤起观众珍贵的、难以忘怀的关于亲情、爱情、乡情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感受。

这里有村宴中乡亲邻里济济一堂的乡情;有独具妈妈味道的焖面……给观众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以做豆腐球为生的姚贵文夫妇,妻子说丈夫“没有优点,又懒又笨”,而丈夫评价妻子说“你全部是优点”,看似调侃的话语却透露出二人多年来相濡以沫的深情。

总之,《舌尖上的中国》运用影像的力量营造了一场文化视觉盛宴,它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传媒界逐渐扭转国际跨文化传播市场“西强中弱”的格局具有极其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