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是如何讲故事的

舌尖上的中国是如何讲故事的
舌尖上的中国是如何讲故事的

舌尖上的中国是如何讲故事的

长期以来,以文献纪录片为主导的纪录片市场给人一种科普说教的感觉,缺乏人情味和故事性,而美食纪录片虽然看似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但往往以区域菜式划分。而《舌尖上的中国》则串起天南地北的普通人的平凡生活,美食与劳作相连,解说与故事一体,给受众一种赏心悦目、意犹未尽的感觉。

刚播出第一集的时候,就有人评价说这是“中国好故事”,总导演陈晓卿说,这部纪录片的目标观众不单止是为喜欢美食的“吃货”而创作的,观众群体锁定为普通的正常人,是以美食作为窗口,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中华饮食之美,进而感知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变迁。陈晓卿说“我们要拍摄的不是名厨名菜,而是普通人的家常菜”,在表现美食的同时,讲一点故事,说一点人情,引发一点乡愁,缅怀或者回顾一下传统,体味普通中国人的人生百味,展示人和食物之间的故事,透过美食来看社会,进而思考一下人与自然的关系。

那么《舌尖上的中国》是如何讲故事的呢?

一、强化读图时代影像的跨文化传播力量

《舌尖上的中国》充分利用了电视影像的力量,紧紧围绕这两个层面,为中西方文化的对接、消除传播隔阂搭建平台,以便跨文化传播的顺利进行。

从视听符号的层面来说,《舌尖上的中国》采用“微距摄影”的手法,通过画面、声音、蒙太奇把美食的诱惑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此可以更加直接地触发人类爱好美食的共通本性,有利于跨文化传播的进行。

从第二个层面来说,《舌尖上的中国》通过故事化叙事模式的运用,把跨文化传播中影像的力量发挥到近乎极致。本来影视传播形象化的特点是擅长讲故事的,但是中国高语境文化和我国历来对文学艺术功能认识上的“文以载道”的传统,导致我国电视纪录片一度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画面的过于表意性湮没了“解说”应有的作用,二是用主观教化色彩浓重的解说词,割裂纪实画面。对于纪录片而言,国际通用语言传播方式是“用影像讲故事”。《舌尖上的中国》即采用讲故事的方式,以时间顺序为序,截取一个个劳动者的生活场景片段向观众娓娓道来。这种编码方式,使观众感情共鸣的产生渠道畅通无阻。

二、坚持本土文化的倾情再现

《舌尖上的中国》酣畅淋漓地再现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本土文化,这种与西方文化迥异的文化差异体现在片中表现的中国人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以及这种认识背后体现的人生哲学。

中西方文化的一大差异是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同。中国文化主张“天人合一”,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人类应该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舌尖上的中国》充分挖掘了美食背后这种深层次的中国文化:吉林查干湖的渔民的渔网只能捕到两公斤以上的鱼,小

鱼则被人为地漏掉了,这是为了“猎杀不绝”;云南的卓玛采了松茸后,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不被破坏,自然的恩赐才能延续……这些都体现了中国人崇尚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精神。在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中,中国人形成了迥异于西方的人生哲学:顺其自然、因势利导。

《舌尖上的中国》把美食的展示与人生哲学的揭示水乳交融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如片中的如下解说词:五味使中国菜的味道千变万化……五味最佳的存在方式是调节与平衡,这不仅是中国历代厨师不断寻求的完美状态,也是中国人在为人处事甚至在治国经世上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三、树立“求同”的主体诉求

作为跨文化传播的主体,《舌尖上的中国》树立了“求同”的主体诉求,即在充分展现中国文化特殊性、差异性的基础上,注重触发人类共通的情感,引发观众共鸣,使作品具备更强的普遍性和人类性,具体体现在作品对普通劳动者的赞美以及对美食记忆中亲情、爱情、乡情的渲染。

当今世界,人们一个普遍的共识是:热爱劳动应该是人们具备的美德,不劳而获者应被唾弃和鄙视。《舌尖上的中国》不遗余力的对我国普通劳动者的讴歌和赞美正是触碰了人们这根感觉的神经。这里有凌晨3点就出发寻找松茸的单珍卓玛母女;有一次做700个黄馍馍的老黄……《舌尖上的中国》还描述了劳动过程中许多不为人知的趣味横生的细节,如72岁的居长龙用快刀把柔嫩的内酯豆腐切成细如发丝的豆腐丝……种种劳动中的奇迹,让观众对普通劳动者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舌尖上的中国》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其中表现的与“家”相连的美食,以怀旧的方式,唤起观众珍贵的、难以忘怀的关于亲情、爱情、乡情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感受。这里有村宴中乡亲邻里济济一堂的乡情;有独具妈妈味道的焖面……给观众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以做豆腐球为生的姚贵文夫妇,妻子说丈夫“没有优点,又懒又笨”,而丈夫评价妻子说“你全部是优点”,看似调侃的话语却透露出二人多年来相濡以沫的深情。

总之,《舌尖上的中国》运用影像的力量营造了一场文化视觉盛宴,它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传媒界逐渐扭转国际跨文化传播市场“西强中弱”的格局具有极其重要的启发意义。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 简介······ 这本书解释了《华尔街日报》为什么产生了那么多令人惊叹的报道。 如果你是一个记者——这本书的前身是《华尔街日报》的内部讲座,专门培训那些为《华尔街日报》头版提供特稿的记者。它告诉新闻记者们一件事情,就是如何用高品质的报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让这种注意力一直保持下去! 如果你虽不是记者,但会时常用到写作——这本书会让你明白,到底是哪些元素让你听写的东西从本质上变得有趣和吸引人! 所有被称为伟大的故事,都来自伟大的创意,几乎在所有伟大的故事创意中,都有一种人性的展示。 作者简介······ 威廉·E.布隆代尔,《华尔街日报》的资深头版撰稿人,曾获得迈克·博格新闻奖、莱伊霍华德公共服务奖以及美国报纸编辑协会颁发的无期限特稿作品杰出写作奖。 引言 第1步怎么找到好故事 第2步好故事该如何构思 第3步让故事吸引人的元素 第4步计划与执行 第5步组织材料和结构 第6步处理导语、数据和引语的诀窍 第7步让字和句抓住眼球 第8步万字以上的长篇故事 第9步如何有效地修改 附录样文 ······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的评论 做新闻也好,做营销也好,甚至作公司报告,我感觉最好的方法,就是讲一个好故事。讲故事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沟通,而沟通的目的,其实就是让对方去做你想让他去做的事情。 一次好的沟通,可能是报纸上的一个豆腐块,让读者明天再来买你的报纸,也可能是一份描绘了远大前景的计划书,为你带来一笔数量客观的投资。 国内的相关图书,往往更倾向于一些思想的讨论,比如某某的作品有着什么样闪光的思想,所以为社会所认同,或者作者的修养如何深厚,才能写出这样优秀的作品等等。但像这种内容其实是几乎不能学习的,一个人的修养是靠自己的社会经验等等积累的,真正能够学习的是技巧。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THE ART AND CRAFT OF FEATURE WRITING)

舌尖上的中国是如何讲故事的

舌尖上的中国是如何讲故事的 长期以来,以文献纪录片为主导的纪录片市场给人一种科普说教的感觉,缺乏人情味和故事性,而美食纪录片虽然看似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但往往以区域菜式划分。而《舌尖上的中国》则串起天南地北的普通人的平凡生活,美食与劳作相连,解说与故事一体,给受众一种赏心悦目、意犹未尽的感觉。 刚播出第一集的时候,就有人评价说这是“中国好故事”,总导演陈晓卿说,这部纪录片的目标观众不单止是为喜欢美食的“吃货”而创作的,观众群体锁定为普通的正常人,是以美食作为窗口,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中华饮食之美,进而感知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变迁。陈晓卿说“我们要拍摄的不是名厨名菜,而是普通人的家常菜”,在表现美食的同时,讲一点故事,说一点人情,引发一点乡愁,缅怀或者回顾一下传统,体味普通中国人的人生百味,展示人和食物之间的故事,透过美食来看社会,进而思考一下人与自然的关系。 那么《舌尖上的中国》是如何讲故事的呢? 一、强化读图时代影像的跨文化传播力量 《舌尖上的中国》充分利用了电视影像的力量,紧紧围绕这两个层面,为中西方文化的对接、消除传播隔阂搭建平台,以便跨文化传播的顺利进行。 从视听符号的层面来说,《舌尖上的中国》采用“微距摄影”的手法,通过画面、声音、蒙太奇把美食的诱惑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此可以更加直接地触发人类爱好美食的共通本性,有利于跨文化传播的进行。 从第二个层面来说,《舌尖上的中国》通过故事化叙事模式的运用,把跨文化传播中影像的力量发挥到近乎极致。本来影视传播形象化的特点是擅长讲故事的,但是中国高语境文化和我国历来对文学艺术功能认识上的“文以载道”的传统,导致我国电视纪录片一度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画面的过于表意性湮没了“解说”应有的作用,二是用主观教化色彩浓重的解说词,割裂纪实画面。对于纪录片而言,国际通用语言传播方式是“用影像讲故事”。《舌尖上的中国》即采用讲故事的方式,以时间顺序为序,截取一个个劳动者的生活场景片段向观众娓娓道来。这种编码方式,使观众感情共鸣的产生渠道畅通无阻。 二、坚持本土文化的倾情再现 《舌尖上的中国》酣畅淋漓地再现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本土文化,这种与西方文化迥异的文化差异体现在片中表现的中国人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以及这种认识背后体现的人生哲学。 中西方文化的一大差异是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同。中国文化主张“天人合一”,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人类应该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舌尖上的中国》充分挖掘了美食背后这种深层次的中国文化:吉林查干湖的渔民的渔网只能捕到两公斤以上的鱼,小

讲故事的品牌形象片

讲故事的品牌形象片

————————————————————————————————作者:————————————————————————————————日期:

讲故事的品牌形象片 微电影大多都是宣传品牌理念的定制片,微电影广告在品牌塑造中的价值和优势愈加显现。本文通过案例法和对比法,分析了微电影广告在品牌知名度、品牌认知度、品牌联想度和品牌忠诚度中的价值,认为相对于传统广告,微电影广告在品牌塑造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当今社会,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度影响着人们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微时代”和“碎片化”的背景下,微电影作为一种新的艺术传播形式风靡于网络,而微电影广告也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成为了新媒体时代下新兴的广告表现形式。 微电影广告是指时长通常在30分钟以内,运用电影的拍摄技巧和表现形式,围绕某个特定的品牌或产品为中心而拍摄制作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广告。微电影广告可以说是传统植入式广告的高级演变,也可以说是微电影的创新延伸。许多出色的微电影广告让受众对该品牌的态度产生了极大的转变,在营销新时代,品牌价值的塑造显得尤为重要。品牌不仅仅只是有形的视觉符号,它还具有无形的意义。其有形符号所表达或隐含的丰富内涵,才是品牌的价值所在。品牌塑造,就是给予品牌某种定位,并为此付诸行动的过程或活动。品牌塑造并不是一蹴而

就,而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艰巨工程。 消费者无法仅凭视觉来衡量品牌和产品。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而广告就是最有效的沟通方式。微电影广告在品牌塑造上具有独特的作用和优势,它通过富有创意的内容打动人心,深刻诠释品牌内涵,实现了品牌与受众深层次的沟通,微电影广告对品牌塑造的价值,实质就是对品牌资产建造的贡献。 ?基于大卫?艾克有关品牌资产的品牌知名度(Brand Awareness)、品牌认知度(Perceived BrandQuality)、品牌联想度(Brand Association)、品牌忠诚度(Brand Loyalty)和其它品牌专有资产的“五星”概念模型,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微电影广告在品牌塑造中的作用。 一、视频点击、网民分享――提高品牌知名度?品牌知名度是品牌的名气,是指社会公众对某一品牌的知晓程度,以及对某一品牌是某类产品的识别能力。品牌知名度是品牌资产的基础部分,它所反映的是消费者对品牌知晓的广度。广告是进行品牌信息传播、提高品牌知名度的重要途径。通过传递信息来吸引目标消费群体的注意,并使消费者对品牌名称留下不同程度的记忆是广告的第一作用。基于新媒体传播的微电影广告拥有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优势,能有效提高品牌知名度。

纪录片创作的理念和方法

纪录片的方法和技巧 纪录片的创作理念和方法 纪录片是“等”来的真实、发现的艺术,是作者对被记录者人生的感悟,是最主观的客观记录,它记录的是人的生存状态和人对生活的态度,纪录片是原生态的记录、创意性的编辑,是用世界的语言讲述老百姓的故事,纪录片创作者不能赋予纪录片太多的功利色彩。 由于纪录片是以画面语言为主的片体,而面画本身是多义的,所以纪录片的主题是多元的。他认为纪录片的创作要有开放式的结尾,画面语言的故事化要做到“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细节画面化。”纪录片创作中做到有“中南海的思想,老百姓的心态和记者的敬业精神。” 中国纪录片发展创作启示录 -------------------------------------------------------------------------------- 冷冶夫 前言 电视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电视纪录片又是电视中最有品味,最具精品魅力,最能体现电视综合艺术的电视节目。从1958年7月,北京电视台播出了第一部《英雄的信阳人民》开始,中国纪录片就以它超出人们想象的发展势头,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如今这个在新闻电影纪录片的胚胎里诞生,在电视新闻专题片的模式里成长的片种,已经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里程。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真正腾飞使于1978年,当时中央电视台从日本引进了一批ENG设备,这种由便携式摄像机、录像机构成的电子采集方式,很快替代了原先16毫米电影胶片的拍摄,大大地解放了画面纪录的生产力。与此同时,以往处于垄断地位的新闻纪录电影遭遇了新的挑战。以至于到了八十年代中期,直接导致新闻纪录片这个片种从电影系统“撤离”,转而成为电视台的看家品种。加上1979年以后(改革开放),随我国政治、经济改革的深化,社会心态、伦理价值、文化观念也在进行着调整和变化,人们怨恨虚伪、渴求真实;厌恶空谈、崇尚实际;倍加关注自己的生存空间。而这时,纪录片又及时地把真实的社会环境人的生活状态送上了屏幕,使人们能够充分了解自己生存的社会各个层面,迅速得到了广大电视观众的认同和喜爱。 在不长的时间里,一些专门为纪录片开设的栏目也相继诞生了:最早出现的是中央电视台1978年9月30日开辟的《祖国各地》,其后又开办了《兄弟民族》《人民子弟兵》(1983)

如何写好电影剧本

什么是电影剧本? 什么是电影剧本?一个电影剧本就是一个由画面讲述的故事。这里面有两个要素,一是用什么,二是讲什么。用画面讲,讲故事。那么,如何用画面讲事情呢,下面几个简单的细节就可以说明。例如:香,电视剧可能会让剧中人说出:真香啊。电影中,你尽量不要这样用,你最好要让人看到,你可以让你的人物深深地嗅一下,微闭一下眼睛,这样就解决了。再如讲一个人激动。比如,一对曾经的恋人,因某种原因分手,几年后各自成家却巧遇,他们到小餐馆吃饭,说到动情处,男人会怎么反映?电视剧中可能会哭着说些其它话。但在电影中,我会让男主人突然大喊:老板,再来一瓶白酒! 从另一个角度来定义,一个电影剧本是关于一个人或几个人,在一个地方或几个地方,去干他或她的"事情"。 很多人会把电影剧本与小说、戏剧混起来。电影是看的,不说一句话也行。以前的幽默片就是很好的说明。但一定也要让人的耳朵热闹,只是不一定要听人说话。听音乐,讲情绪,所以它是一种视觉艺术。电影是把一个基本的故事戏剧化了,打交道的是图像、画面、一

小片和一小段拍摄好的胶片:一个钟在走动、一个窗在打开、一个人在看、两个家伙在笑等等。 电影剧本的共同点是结构电影剧本,一个故事是一个整体,其中的部分是:动作、人物、场景、片段、第一幕、第二幕、第三幕、偶然事件、情节、大的事件、音乐、地点等,都是编剧故事的部分。结构就是把部分安排好组成一个整体的东西。比如一张桌子的结构就是一张桌面加条腿。在这个范围内,无论是高矮宽窄圆方长或者玻璃的木头的塑料的,统统逃不出一张桌面加条腿这个结构。电影剧本有一个开端、一个中段和一个结尾,也就是一、二、三幕。 第一幕:建置,也就是开端通常会用分钟来建置这个故事、人物、戏剧性前提、故事的情境等,并且建立起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间的关系。这分钟里,前面的分钟最为重要。一般来说,在前面分钟里,你会做出是否喜欢这部电影的决定。这分钟里,你要展示你的主人公是谁,主要人物和比较重要的次要人物都要出来。如果这个人不得不在后面出现,那你要让他在前面露个脸,让观众有个比较深的印象。比如说一个侦破片,如果罪犯不得不要隐藏在后面,那就要在最前面晃一下.

纪录片故事化手法探析

探索与争鸣NEWS RESEARCH 效沟通,因而迅速赢得国际国内舆论的一致好评。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也是一个突发性事件的频发期。实践证明,凡是“媒介形象”树立成功的政府,不仅能从容化解危机,其对繁荣稳定也一定具有推动作用。 ▲ 本文为2009年度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立项项目“危机传播与政府‘媒介形象’建构(项目号2009SQRS173)”的阶段性成果,同时也是 2009-2010年度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 目“‘风险社会’视域中安徽‘媒介形象’ 建构策略研究(项目号AHSK09-10D37)”的 阶段性成果。 注 释 ① 居延安:《公共关系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版,第353页 ② 丁柏铨:《论政府的媒介形象》,《西南民族大学 学报》2009年第2期 ③ 杨丹丹:《希望不要给事件随便贴“标签” 省委常 委、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接受本报专访》,《新安晚报》 2009年8月9日 ④ 转引自刘杰:《知情权与信息公开法》,清华大学 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⑤ 史安斌:《危机传播与新闻发布》,南方日报出版 社2004年版,第139页 ⑥ 张国庆:《公共行政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版,第156页 ⑦ 平川:《危机管理:政府·企业·个人立于不败之 地的关键》,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年版,第27页 (作者李娟: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 术学院讲师,硕士,安徽省高职高专专 业带头人) 纪录片故事化手法探析 □ 陈留留 【摘 要】当前,纪录片故事化已成为一股潮流、一种趋势,成为纪录片创作中普遍采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但是,纪录片故事化在给纪录片带来生机、给观众带来愉悦的同时,也引起人们的一 些隐忧。因此,尽快理清纪录片故事化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寻找恰当的故事化手段,促进纪录片 创作的健康发展,就成为当前纪录片界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仅就纪录片故事化创作的手法 和技巧以及纪录片故事化中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谈点个人的粗浅看法。 【关键词】纪录片;故事化;真实再现 一、暗潮涌动:纪录片的故事化趋势 2005年,央视播出故事化的大型电视纪录片《故宫》,第一周的平均收视率在北京地区就达到了6.2%,超过了当时正在热播的电视剧《京华烟云》。2009年,中国青年报曾做过一个调查:“当下的纪录片吸引你的是什么?”有高达55.3%的人选择了“故事性”,即以讲故事的叙事方式再现历史。一时间,纪录片的故事化无论在学界、业界还是在观众中都空前一致地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 传统观念认为,纪录片只能是对现实的真实纪录,与故事性无关。我国早期的纪录片创作,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失“讲故事”的观念,于是,千篇一律的慢节奏、没有多少信息量的长镜头、自然主义的消极刻板的原生态记录……这 些都导致了我国的纪录片越拍越乏味, 越来越不受观众欢迎,纪录片成了让人 视觉疲劳的代名词。直到20世纪90年代 初,我国纪录片创作才开始兴起一股 “讲故事”之风,并逐渐蔓延开来。不 论是中央台还是地方台的专题节目,大 家几乎都在讲故事。一向以“枯燥”著 称的纪录片活起来、动起来,中国纪录 片的创作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二、讲一个好故事:纪录片故事化 的技巧和手法 纪录片如何才能故事化,其中关键 的因素便是讲一个好故事。而真正要讲 好一个故事,则离不开以下几个环节的 恰当把握和有效配合。 1.选择富有价值的故事题材 一个好故事,首先要有一个富有 价值的选题。选题是故事的基础,是故 事核心内容的集中概括,是创作者世 界观、价值观得以实现的平台。选题有 价值,是纪录片创作成功的一半。因为 一个富有价值和感染力的选题,其本身 就已具备了故事的雏形。看一个选题是 否富有价值,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它 是否具有时代特色和社会意义,是否能 够引起广大观众的关注和兴趣,是否是 那些已经存在但还弄不清楚、还有待求 证的问题。一个富有价值的选题还应包 括以下三个要素,即必不可少的矛盾冲 突、提升观众兴趣的兴奋点、引起观众 深层次思考的故事意义。其中,矛盾冲 突和兴奋点即是故事的重要特征和优 势,而籍由命运变迁的故事,创作者的 思想和观众的感悟方能得到有效的承载 与传递。以央视2010年制作的大型历史 47 2011年第02期

品牌自媒体运营案例:难“聊”的品牌如何讲故事

品牌自媒体运营案例:难“聊”的品牌如何讲故事? 在社会化媒体中越来越少人在乎你说你是谁而更在乎我认为你是谁。有时候你发现你一直在线,积极发微博、私信以吸引用户关注,而往往效果不佳。但别的微博没花费什么力气却互动效果良好,人人谈论。这问题到底出在哪? 你的品牌“好聊“吗? 常常看到有人在讲社会化媒体中是“内容为王”,也有营销同行成天思考怎么通过一个“病毒”就能是品牌尽人皆知。 而在我看来是否实现“内容”的传播和品牌自身是否“好聊“,是否有”聊天“的能力有关有直接的关系。Nike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Nike以往的营销中看得出,Nike是个会”聊天“的品牌,在每个campaign中我们都可以看出他们在不断挖掘Nike与运动与用户lifestyle的相关性,从而引起用户共鸣不断的讨论和模仿。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品牌都能有故事可讲。那些较难和lifestyle 结合,比较”难聊“的品牌要如何在社会化媒体中沟通? 之前撰写完碧浪的运营文章后我一直在想洗衣粉这个品类其实就属于“很难聊”的品类,传播以功能诉求为主,品牌形象不明确,甚少有人会在社会化媒体中主动提到某种品牌的洗衣粉。纵观微博中洗衣粉、洗衣液官方微博不是在转转段子就是在讲如何洗衣服,鲜少有用户参与互动。如果你的品牌正巧是“不好聊”的,那怎么办?

打造一个独特的社会化媒体形象 最近试用了一下另一个洗衣粉品牌-汰渍的“小幸感”的互动微电影的APP,并观察了一下他们之前的一些微博。觉得也许可以为“不好聊“的品牌一些借鉴。 1.通过打造新概念具象化独特形象

看到他们的微博我先是一愣,Tide的官微用一个全新的词汇作为其微博昵称,叫做@Tide小幸感。 洗衣粉这类自身识别度比较低的品类想要在社会化媒体中确立一个明确的形象,使用一个全新的名称是比较常见的方式。但同时如何持续的去诠释这个新

纪录片创作完全教程

3.客观、公正、澄清和简化。 4.纪录片是一个主观的构建,它常被错误的理解。 5.与观众的联系。 6.合作和编辑的自由。 7.用何种媒介拍摄。 8.为何要获得如此之多的证明材料。 做纪录片导演和承担其它新工作一样,突然之间你必须在新的领域中,在新的身份下看上去很有能力。不安和偶尔的错误与经验一同出现,同时伴随着非常有价值的新经验。这一章关注假象、期望和你想要遇到的神话。 什么是纪录片? 如果你参加一个电影节或者有很多电影导演参加的会议,你会感受到欢乐、合作的气氛,以及纪录片导演们对他们那一时代的问题所采用的适当的方法。像在戴维森会议上一样,每个人都充满激情的沉醉于他们所选择的格莱尔斯(Goliath)[圣经中被牧羊人大卫杀死的巨人。——译者注]。你将认识到纪录片是一种可贵的媒体,在其中,普通人阐释重大的问题,并能够震动社会。导演纪录片意味着掌握适当的权利,处理伦理问题,并且负有社会责任。你也将听到关于那些内容的争论。 两个纪录片导演聚在一块,他们就会为什么是纪录片而争论不休。尽管现在的纪录片与起步之初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它的范围和方法还是模糊不清,并且限制的因素还一直在扩大。然而,无需争论的是纪录片精神的核心部分——纪录片着力于探索真实人物和真实环境。分歧存在于以下几个问题当中: 1.事实上的真实是什么? 2.如何能毫不妥协的记录,并且不在影片中注入相异的价值趋向。 3.如何忠实和真实的传递那些精神上的内容,它们只能被视为主观表现。 这样严重的含混不清并不是媒介的责任;然而,它反映出当我们面对那些伴随着清醒意识的问题时,是什么困扰我们。制作纪录片就像以存在主义的态度来生活,仿佛每一天都是最后一天。制作纪录片的人认为欢乐、痛苦、妥协和学习都很有价值,它们都是来源于人的完整的“生活”。难怪他们都开了大公司。 纪录片是真实的创造性处理 纪录片之父约翰-格里尔逊将(后面将详述)纪录片定义为“真实的创造性处理”。 这一定义简洁,但并不很严密,因为它几乎包括所有非虚构形式,像自然风光片、科技片、旅行纪录片、工业片、教育片,甚至包括广告宣传片。但这些名目下的影片根本不属于纪录片。 纪录片和时间 通常的纪录片都是记叙现在或者过去,但是纪录片不会在任何设置的藩篱中久留。彼德卓纤梗≒eter Watkins)的《战争游戏》(1965)证明了纪录片同样也可以延伸至未来。片中运用了二战时期德勒斯登、广岛和长崎等地被轰炸的影像资料来模拟核弹轰炸伦敦的影像。除非有人发明了时间机器,否则纪录片记述过去和未来就需要用演员,这意味着虚构角色和脚本不会被自动的摒除在纪录片领域之外。 纪录片的社会批评功能 纪录片似乎可以揭示更深入的事实并且暗示某种社会批评。好的纪录片不会流于书

36种电影编讲故事模式及参考影片

36种电影编讲故事模式及学习参考影片 36种剧情模式片例 模式l、 模式2、援救《党同伐异之“母与法”》(1925)、《母亲》(1926)、《农奴》(1963)、 《黄土地》(1984)声》(1965)、《毕业生》(1967)、《花边女工》(1976)、《愿和神的斗争《裸岛》 模式4、骨肉闻的报复 《狮子王》(1994) 模式5、捕述 《筋疲力尽》(1959)、 模式6、灾祸 《鸟》(1963)、《幼活下去》(1952)、《雁南飞》(1957)、 《早春二月》(1963)、《稻草人》( (1916) 模式7、不幸“失去了唯一的希望”的演变。 《离开拉斯贾维斯》(1995) 《天国车站》(1984) 模式8、革命 《水向、《去年在马里安巴德》(1961)、《星探》(1995) 模式9、壮举 《阿拉伯的劳伦斯》(1962)、《巴顿》(1971)、《卡门》(1983)、《危险的交往》(1988) 山的呼唤》(1980) 模式l0、绑劫 《完美世界》(1993)

模式ll、释迷 《公民凯恩》(1941)、《后窗》(t954)、 《两个人的车站》(1982) 模误而生的嫉妒《似水流年》(1985)《野山》(1995) 求告《淘金记》(1925)、《关山飞渡》(1939)、《星球大战《 模式l2、取求《林家铺子》(1959) 模式l3、骨肉间的仇视《呼喊与细雨》(1972)、《乱》(1985)、《野战排》(1986) 模式l4、骨肉间的竟争《高跟鞋》(1991))东流》(1947)、《克莱默夫妇》(1979)、《楢山节考》(1983) 、《谁陷害了兔子罗杰》(1988) 模式l5、奸杀《断威尼斯7) 《罗生门》(1950)《莫斯科不相重视点的叙事方式,主人公既是事件的参与者,又是事件的目击者。纪实、朱丽叶》(1996) 模式l6、疯狂 《幻觉》(1979)片 模式l7、鲁莽 《飞越疯人院》(1975) 模式l8、无意中恋爱的罪恶 《小城之春》(1948)、《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1979)

谈谈纪录片如何运用“故事化”创作手法

纪录片“故事化”表现手法的关键要素中国电视记录片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孙剑英 一、纪录片“故事化”是叙事成功的重要表现手法 二、纪录片“故事化”表现手法的关键要素 、前期采访努力寻找故事线索 、重视拍摄脚本的“故事化”结构设计 、好主题是纪录片故事的核心理念 ()主题具有新意 ()主题具有积极、健康、乐观、向上、令人鼓舞的社会传播价值 ()主题富于时代精神 ()主题具有一定的深刻性 、掌控好叙事结构的节奏变化 ()精心把握叙事情节的内在节奏 ()精心控制叙事过程的“外在节奏” ()精心营造叙事过程的“情绪节奏” 、优秀的摄影是纪录片“故事化”的成功基础 ()画面富于变化将有利于调动观众的视觉印象 ()“故事化”纪录片的摄影应特别关注“两极”画面的拍摄 ()画面的影调设计有助于表达故事内容 、重视音效处理与“故事化”的关联

纪录片“故事化”表现手法的关键要素中国电视记录片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孙剑英 随着信息时代观众对电视节目的“多元化”需求,中外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者正在以探索和发现的眼光,以创新的思维追求题材和表现手法的“多样化”,以寻找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国内外同行越来越广泛地在创作中运用了“故事化”的表现手法,即在真实纪录的前提下,借用影剧剧创作中的一些故事化、娱乐化艺术元素,使我们讲述的真实的故事对娱乐和资讯丰富的当今观众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在我担任策划、制片人或编导的多部自然类、人文类、社会类纪录片中,我对自己和同事们都不断地提出“要学会讲故事”的创作要求,在实践中努力探索“故事化”表现手法在纪录片中的成功运用,使我们制作的节目在国内国际的评奖中频频胜出,得到了观众和同行的认同,现将我的创作体会与大家交流切磋。 二、纪录片“故事化”是叙事成功的重要表现手法 纪录片怎样讲故事?怎样调动多种影视艺术手法使故事内容牢牢地吸引观众的眼球?这是摆在纪录片导演面前的一道难题,是对纪录片导演专业素质的考验和衡量标准。“纪录片故事化”也是当今国际、国内纪录片界艺术创作走向的主要潮流之一,这也是全球关注的社会、人文、自然等三大类纪录片类型的创作中普遍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在社会类纪录片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创作者将人们生活中的故事用影视艺术的手法真实再现,使故事更生动、更感动、更打动人心、更具说服力和影响力;在历史人文类纪录片中,由于使用了“故事化”

《好莱坞如何讲故事》:好莱坞原来是这样成功的!

好莱坞作为世界最具强势的文化工业,近百年来在全球电影市场中呼风唤雨,持续创造着独领风骚的神话,其影响力之大,是其他任何民族电影都莫可企及的。在这样的既定事实下,好莱坞吸引了无数研究者的兴趣,他们对好莱坞成功的秘密进行了从政治到文化的多角度探索与思考,且成果斐然。汤普森《好莱坞如何讲故事:新好莱坞叙事技巧探索》一书便是从叙事学角度探讨好莱坞一枝独秀秘密的杰作,在本书中,汤普森把好莱坞的叙事技巧放在了显微镜下,以近乎絮叨的文字仔细剖析他所能发现的每一个细节,并不厌其烦地解释各个细节之间的逻辑关联及其暗含的文化意蕴。难能可贵的是,本书虽然是一部电影叙事学著作,但其叙事分析却生动有趣,彻底摈弃了学院派卖弄叙事学理论名词的酸腐,因而对于一般读者亦别具一番亲和力。

汤普森在本书一开篇就迫不及待地提出,好莱坞电影叙事的最基本原则是其“可理解性”,即叙事要由一系列因果组成,以便于使观众理解。诚然,理解的清晰是我们所有人对于电影有所反应的基础,特别是情感片。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可理解”这三个字在这里包含了“运用之道,存乎一心”的东方式玄妙:“可理解”不是深奥的“难理解”,更不是肤浅的“易理解”,而是对于大部分观众知识水平(或曰理解能力)的准确把握,是那种“既让观众觉得能够‘理解’又对观众理解能力构成适度挑战”的模糊状态。个人以为,好莱坞电影叙事最成功的本质秘密也在于它做到了“可理解”,即对大众智识水平成功地形成了一种若即若离的挑战或挑逗。而与好莱坞电影相比,欧洲艺术电影显然是做到了真正的高雅,但其内容对大众而言却是“难理解”的,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它只能属于小众的精神贵族,因而在市场中无法与好莱坞比肩;中国(包括港台)电影则与欧洲艺术电影相反,往往在叙事方面太过肤浅而堕入“易理解”范畴,而“易理解”的肤浅电影往往激怒观众,比如臭名昭著的《无极》、《夜宴》,观众会因为其叙事的肤浅而感到智商遭受侮辱。可见,汤普森将“可理解性”归为好莱坞叙事成功的首因,确属高屋建瓴。

浅谈纪录片的创作手法

浅谈纪录片的创作手法 格里尔逊也是第一次正式提出“纪录片”这个概念的。其主要特征就是“画面+解说。”但表现手段太简单,不够客观,被人称为“上帝式的独白”。 约翰?格里尔逊只有一部个人作品《漂网渔船》。这部49分钟的纪录片奠定了他的经典地位。在他的个人作品《漂网渔船》里,始终表达着一种崇高而有人文价值的主题——劳动的尊严与工人的价值。他所监制的纪录片当中,绝大多数的作品都围绕着工人劳动来说事。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他比每一位纪录片导演都伟大,因为他的热心与无功利性让不少纪录片导演熠熠闪光。 自从电视纪录片走入荧屏以来,它就开始以一种其他任何电视节目都难以替代的独特的存在价值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近几年,不但纪录片创作有了一定的规范、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且还涌现出了一大批独立制片人和DV爱好者。 纪录片是一种叙事艺术,电视纪录片是一种艺术的展现真实场景纪实性的节目形态,多角度的挖掘生活素材,通过纪实的真来表现生活中的美和丑,给观众提供一个真实的人生体验,一种强烈的情感共鸣,电视纪录片的魅力就在于它讲述的是生活中的真人真事,通过电视拍摄和编辑手段,展现凝练的生活,揭示不同的人生,激起人们对自己生存空间的审视,为了吸引观众的关注度,纪录片还要具有一定的故事性,故事性已经成为了电视纪录片吸引和打动观众的重要因素。 纪录片作为一种纪实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艺术形式,纪实性也就是影片的真实性应该是纪录片生存的基础,而艺术性的结合则体现在影片的故事性的强调上,在纪录片真是的讲述故事的创作过程中,恰当的运用艺术元素,展现故事性,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纪录片的可视性。故事是纪录片中揭示表现主题的情节,它具有一定的完整性和趣味性,能够吸引观众,感染观众的情绪。但是单单依靠一个真实的故事来传达趣味性和艺术性是不够的,在纪录片的拍摄和剪辑中,后期还辅以艺术化的手法,增加情节的曲折性,还可以将音乐和画面结合,使得情节更具有节奏性,更能增强影片的关注度。 格里尔逊的《漂网渔船》,导演使用的配乐和字幕都相当的简单,可能在1932年这样的手法已经很不简单了,不愧是纪录片教父的作品,在这样黑白无声的影片中,观众还是能体会到精彩的内容。 导演为了增加影片的可视性,在影片剪辑时使用了大量的蒙太奇手法,例如14分时,渔船到达,水手开始撒网的时候,其中抛浮标那个镜头反复出现,而和多次出现的水手拉网的镜头相隔开,以我们的日常经验,这显然是与实际不同的,顺序被打乱重组了,但是就是这样的镜头却与背景的配乐巧妙的结合起来,并且加深了观众对这几个镜头的印象,如果导演只是按照事情发展排出影片,而不作出任何艺术性的修饰,那么这些享誉全球的经典作品就和我们的家庭录像无异了。轮机工添煤、航船在海上披波斩浪、厨师在作饭、鱼群“落网”、睡觉、在暴风雨中拉网的船员、到达渔港时大家兴奋得放下食物跑出船舱......这是一次典型的渔船出海过程。即便我们观众也会意识到这其中的不少镜头、乃至情节是有意制造出来的,但这不妨碍我们了解到真实的渔业活动的全过程(影片第四部分讲的是鱼被运上岸后的运输、贩卖、加工过程),了解到船员们的精神特质。将纯粹镜头前的经验升华到对事物的整

命题编讲故事基本技巧

命题编讲故事基本技巧 第一部分:应试综述 “讲故事”作为影视编导专业考试内容之一,其具体方式为:考生现场随机抽取命题,准备15分钟,根据命题讲一个5分钟左右的故事。不同的考生当然命题也不一样。 “讲故事”的要求大体说来是四个方面:有情节、有矛盾、有人物、有细节。考试方式跟要求三言两语就交待完了,对专业不了解的考生,肯定还是一头雾水。命题方向是什么样的?该怎么扣题?什么样的故事是好故事?故事从什么地方开始?情节、矛盾、人物、细节都应该怎么编织到一起呢?不少考生从拿到命题的一刹那开始,脑子空白一片,准备时间到了,脑子空白依旧,完全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下手构思故事,最后只好硬着头皮进了考场,语无伦次应试,结果当然不理想! 要讲好一个故事,说是难事,也是易事,关键是一个思维习惯的问题。 (1)对故事主题的把握(有意义,代表一种思考深度) 对故事主题的把握程度也代表了考生对事物理解的深度,能够体现出考生思维水平。 (2)动人,感动他人(考官)一个好故事要有人物,情节,选材时尽量从个人生活出发,充分调动以往生活感受及经验(并非要求你讲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让故事显得真实而自然,感动他人的故事源于你的真实体验,关注人物及选材的同时,还要关注命题中提供的情境,找准关键。 命题故事主要考察考生的构思故事的能力,因此一定要明白是讲一个故事,不是构思一篇文章,那么是故事就必须遵循以下几个要点: (1)故事的结构要完整(起因、发展、中间、挫折、矛盾、冲突、如何解决、结局如何(2)要巧妙设置悬念吸引考官听下去(详细叙述冲突双方如何展开矛盾的) (3)人物形象要鲜明生动(个性分明,性格要特别) (4)讲述要紧凑,富有节奏感 (5)紧扣题目(题目所涉及到的内容要作为元素在故事构思中体现出来) 构思故事训练的方法: (1)观看影视作品或戏剧作品,故事梗概故事复述训练,提升故事各元素的运用能力。(2)寻找身边的人、事、物,联想想象组接不同版本的故事。 (3)阅读文学作品。 学习编讲故事,必须要掌握的几个问题: (1)何谓故事、何谓情节、如何理解命题,如何把命题中的实物(道具),地点、时间等元素构思到故事中去? (2)如何让故事生动,如何让讲述引人入胜? (3)典型的人物如何才能体现出来? (4)如何才能让故事结构严谨? (5)如何把握讲述节奏? 讲故事的诀窍: 讲故事的诀窍不在于你讲什么,而在于你怎么讲。一个好的演讲者能把平淡无奇的东西讲得惊心动魄,而一个拙劣的演说者能把外星人入侵的故事讲得像念购物单。你讲故事的方式还能影响听众对故事的理解;这是一个常用技巧,新闻媒体常用它来左右人们的观点,或者唤起对某人某事的同情。对于新闻界来说,这样做并不光彩;而对于讲故事则是一个最好的工具。 电影短片和短篇小说一样,作者要用高明的技巧介绍主要人物,要让观众或读者尽快移情于角色,因为你没有时间铺叙。要让他们同情正面角色,厌恶反面角色,如果你有足够的智慧,亦须在必要的时候,让观众对角色有发自内心的、爱恨交织的情感。当然,这还取决

演讲——如何成为讲故事的高手及图像记忆法

七)如何成为故事高手 1、演讲中为什么要讲故事? 销售就是讲故事!管理就是讲故事!演讲就是讲故事!为什么怎样讲呢?请回顾一下你自己听过的演讲,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在这些演讲中,是什么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呢?答案是:故事。在演讲中,故事作为实际的案例支撑,能够帮助听众加深理解演讲者所讲的内容;故事作为重要观点的引出背景,能够给听众以启发和思考;故事作为演讲者感情渲染的载体,能够在情感层面与听众产生共鸣。根据我多年的演讲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可以这样说一句话:讲故事,是演讲成功的必备元素。 2、什么样的故事才是好故事? 你觉得什么样的故事才算是好故事呢?就演讲而言,好故事至少应该具备三个特点:第一、听得懂。故事简单,易于听众理解。 第二、记得住。故事人物、情节、结局以及故事所说明的道理给人深刻的印象。 第三、有共鸣。故事符合大多数听众的口味,讲完故事之后能够引起听众思想或情感上 的共鸣,甚至在讲完故事之后听众还能不断回味或者向其他人传播。 3、如何才能把故事讲好? 要把故事讲好,必须做好以下5个方面: (1)明确故事要素 一定要用最简洁的语言透露出故事最基本的背景要素信息,比如时间、地点、人物、 环境等。在提及故事基本背景要素时不宜太复杂累赘。举例:“我在图书馆上晚自习”这句话只有9个字,但是透露出的基本信息有:人物是我,地点是图书馆,时间是晚上。如果说成是“在星期二晚上我一个人在图书馆的2楼阅览室上晚自习”其中包含了太多跟故事主题不相关的信息,就显得复杂累赘了。 (2)塑造画面感 故事一定要有画面感,要让听众在听你讲故事的时候,思维和想象都沉浸在你故事的情节和画面中,听众越身临其境越有更深的印象和体会。那么如何才能增强故事的画面感呢?两个小技巧:第一、在空间上由大到小;由远及近,越来越具体;第二、注重故事元素的形状、色彩、变化等细节描述。比如:“在昨天下午我下班路上,看见一对老夫妇相互搀扶着对方,蹒跚地走着。夕阳的余晖从前面打过来,照得两位老人头上的银发更加闪闪发亮,在他们的背后留下来一条长长的影子。”在这个画面描述中就是利用了前面讲到的两个小技巧。你自己体会一下呢? (3)做好角色扮演 故事里往往会有不同的人物和情节,而人物和情节不同,在讲故事的方式方面也应该 有所不同,包括声音、表情和动作等。所以,演讲者要将故事讲得引人入胜,就一定要根据故事具体的人物及情节转换自己的角色,绘声绘色,不断转换自己在讲故事时的表情动作以及语音语调。比如,当你的故事中有一段关于老人和小孩

用电影艺术的方式讲故事

用电影艺术的方式讲故事 ---------影片《美国往事》剪辑艺术评析 赛尔乔〃莱翁内拍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电影《美国往事》,到现在一直都被众多专业人士和影迷所尊崇。我认为,这部影片不仅是一部历史画卷、一部成长史、一套男人装,更是电影制作的经典,尤其是在影片剪辑方面有诸多亮点。作为一部时长将近四个小时的长篇影片,做好剪辑,不仅仅是让影片顺畅流利,更需要增加影片的悬疑感和故事性。在这方面,《美国往事》做得相当出色。 影片有两大故事线,一条是回忆线,一条是现实线。如何将两条线有机融合,既能清楚描述,又能暗合寓意,既能追溯前缘,又能顺章发展,赛尔乔〃莱翁内将其把玩得相当纯熟和成功。两条线的胶着与铺陈,构成了影片强有力的故事骨干。 在第一场戏,是好莱坞电影的通常套路,将近十分钟的抢眼戏--------面条的妻子被杀,血腥而残忍。随后面条逃亡。逃亡三十年的过程,很随意地就被忽略,而画面上,面条从同一个地方回到了出发的地方,不同的只是背景的宣传画变了--------科素岛变成了LOVE,人也变得苍老了,在剪辑上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让人顿感时间的飞逝,并使人对故事的结局更加期盼--------因为走之前,皮箱里的钱变成了报纸。 如何开始回忆的故事线呢,影片从偷窥黛博拉跳舞的墙洞开始。相同的墙洞,镜头切换时,一双眼睛变了。自此,面条小黑帮的成长

史由此展开。伴随着小黑帮的壮大、赃款的增加和存钱协议的制定,影片又重新切回到现实中,面条开始找那一箱子钱。找钱的过程中,他又看到了黛博拉的照片,使黛博拉重回现实生活,并且与麦克斯发生关联。影片又回到回忆中,着重交代面条与麦克斯牢固、可靠而又微妙的关系。随着现实中面条与麦克斯的步步接近,回忆线条中的两人的关系也开始逐步明朗化--------麦克斯对金钱和权力的疯狂追求与面条的自我自由的人生信条产生了矛盾。当然,现实中的麦克斯由于恶行败露而走向毁灭--------他走进了垃圾粉碎车,而垃圾粉碎车的尾灯却切换成向他驶来的轿车前大灯--------上面满载着狂欢的红男绿女--------面条对仍有人依然不知悔悟深感不解和遗憾。更令人值得回味的是,影片的结尾依然是在回忆中,面条在鸦片馆抽烟,他在微笑中定格。这个微笑包含着欣慰和背叛,也是影片宿点,呼应了影片的开头。 影片《美国往事》的剪辑手法,充分运用了电影的交织蒙太奇原理,打破了时空限制,极大地丰富了影片的想象力和表现力,使电影语言成为观众理解故事情节的唯一渠道,用电影艺术的方式讲故事,引导观众走向故事的深处。在用这一手法处理故事方面,《巴别塔》、《铁娘子撒切尔夫人》等影片都有很好的表现,但是这部电影由于时间跨度大、人物关系复杂,要想剪辑得清楚明白并且极具故事性,确非易事,由此可见影片导演赛尔乔〃莱翁内的沉厚功底,以至于直到如今,黑帮电影无出其右者。

纪录片创作十种方式

纪录片创作十种方式 自从电视纪录片走入荧屏以来,它就开始以一种其他任何电视节目都难以替代的独特的存在价值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近几年,不但纪录片创作有了一定的规、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且还涌现出了一大批独立制片人和DV爱好者。虽然他们中有不少人还不是“科班出身”,一些DV爱好者的作品也还显得稚嫩,但他们酷爱纪录片这块土地,并快乐地耕耘着,收获着,享受着…… 一位资深的国际纪录片专家在了解了中国纪录片创作队伍的情况后感叹道:“中国人的这种热情和欲望(指纪录片创作)是任何一个国家的专业人士无法做到的。”然而这并不能说明中国纪录片创作已经或者即将具备跻身世界纪录片创作之林的实力。我们应当清楚地看到:中国纪录片仍然需要理论上的驾驭、创作上的争鸣和实践中的突围。特别是面对整个世界,中国纪录片眼下不缺乏热情和勇气,缺乏的是清醒的发展路线,以及由这条发展路线引发出来的理智、秩序和“到位”的创作方式: 纪录片创作方式之一:强化故事性 纪录片是供人们观赏的艺术品,“好看”是纪录片的“核”。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好看呢?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讲故事”。那么故事又是从何而来的呢?笔者认为,故事是由矛盾构成的。我们在选材或者拍摄的时候,首先要看所拍摄的题材中有没有矛盾,能不能形成矛盾,创作中是否拍到矛盾或有故事化因素的情节细节。作者还要在后期的剪辑中,不妨使用设置悬念、人物铺垫、交*叙事、加快节奏等故事片创作手法,以加强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 在真实纪录的基础上,纪录片故事的叙事方式与故事片并没有多大区别,如悬念、细节、铺垫、重复、高潮等,这不仅是故事片的专利,也可以在纪录片中派上用场。一般说来,打击犯罪纪录片的收视率会高于普通纪录片,如《中华之剑》、《潜伏行动》曾经引起收视冲击波,画面故事中的未知元素构成了视觉的悬念。 纪录片故事化创作有这样几种不同形态: 1、画面语言直接叙述故事 2、对画面进行故事化剪辑 3、讲述故事兼有画面接应 4、话筒采访故事,配上相应的画面 5、解说词直接叙述故事 在纪录片的创作中,我们不管使用上述哪一种创作形式,纪录片都不应该是严肃的政治论文和哲学讲义,它应该是供人们观赏沟通的艺术品。而艺术品的主要价值就是好看。事实上,我们今天看到的纪录片中,已经大大加强了节目的故事性。向纪录片《毛毛告状》、《伴》等,不仅片中有故事、矛盾,还有人物冲突。前不久评出的第四届《中华荟萃》纪录片中,获得一等奖的《草台帮的头家》、《简洁人生》、《马明山的故事》等节目都是故事性强、可视性强的作品。去年获得中国纪录片大奖的《小梅进城》、《纸殇》、《阮奶奶征婚》等,更是纪录片故事化的典。 细节也是纪录片故事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细节的地方往往是最出“故事” 的地方。细节作为情节的一部分也直接参与故事,换句话说,细节是被“放大了”的小故事,纪录片留给人印象最深的往往是一个个真实感人的细节。日本获国际大奖的《小鸭子》里,编导在公园野

纪录片中“故事性”的表现手法

纪录片中“故事性”的表现手法 [摘要]纪录片是一种纪实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艺术,今天,纪录片不再仅仅是少数人能够看懂的艺术,它更需要大众的接受和认可,要让纪录片“好看”,说故事的方式是很重要的,利用矛盾冲突,进行销垫、悬念,省略、兴奋点等技巧设置,对素材进行故事化处理,其就更易于为观众所接受和认可。 [关键词]纪录片故事性表现手法 如今,故事性的表现手法在纪录片中的运用已不是什么新鲜招数,现在的纪录片创作,既不是教化与指导、也不是客观简单的记录,而是以观众为中心,体现创作者的主观与表现的创作。它不再去一味的强调“纪录片原生态化”的创作理念,虽然真实是纪录片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片子当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必须得到形式的强有力支持。只有发现并梳理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冲突,将其转化成为主题服务的情节,纪录片才会具有强烈的:中击力。因此“纪录片故事化”已经成为主流。在这里,笔者将纪录片中体现故事性的表现手法作一归纳梳理。 1“铺垫”手法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验证一件事是否真实发生的方式通常是:何时何地何人为证。在纪录片里也一样,我们要想让观众相信确有其人其事,人证、物证、史证等真实性元素通常是我们阐述事件前的重要铺垫。在纪录片《故宫》中,每一集都要从一个真实再现的历史故事开始,而这些故事都来源于这座宫殿里的一砖、一瓦、一座建筑、一件珍贵的文物等等。因此在阐述故事之前,都会用这些现存的人证、物证、史证作一铺垫。 2“悬念”手法 “悬念”在词典中解释为:欣赏戏剧、电影或其他文艺作品时,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关切心情。“悬念”常常运用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把波澜起伏的情节安排得扣人心弦,从而唤起读者浓烈的“穷根究底”的兴趣,使之以紧张迫切的心情期待着它的发展而欲知后事如何,这种方法叫做悬念设置法。随着故事性在纪录片中的频繁运用,悬念的手法也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其中。在纪录片《复活的军团》中,悬念设置贯穿全篇,整个纪录片就围绕着一个个疑问,将庞杂的事件理出一个头绪来,并且在片子当中适时的抛出问题,让观众带着问题去看,而且在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再拋出一个问题,这样反复交替同时设置很多个铺垫,才能一直吸引住观众的眼球。 3“兴奋点”的设置 当在纪录片中讲故事时,通常要善于运用矛盾的、对立的情节组合故事,善于运用人物对话的:中突演绎故事。因而就要在片中设置尽量多的“兴奋点”,让观众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振奋甚至共鸣。在《故宫》中,片中永乐帝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