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翻译者的个人风格(2)
试论翻译中的风格再现——《文学批评无用论》原文与译文对比研究

试论翻译中的风格再现——《文学批评无用论》原文与译文对比研究论文摘要:文章旨在探讨翻译中的风格再现问题。
简要论述了风格的可译性,列举了刘宓庆提出的三种风格符号换码模式。
基于这三种模式分析季羡林的《文学批评无用论》原文和张培基的英译本,发现英译本在重现原文风格上存在缺憾,无论从语域层面、词汇层面还是修辞层面来考虑,均没有达到与原文的契合;并为更好地再现原文风格提供了一些修改建议。
论文关键词:文字翻译词语翻译风格可译性风格再现翻译比较研究一、风格的可译性及三种换码模式在西方翻译理论中,作为原则正式提出翻译风格问题的是英国翻译理论家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AlexanderFraserTytler,1749—1814)。
他在《翻译的原则》(PrincipleofTranslation)中介绍了三条原则,其中第二条是:“译文的风格和文笔应当与原文保持相同的特色”。
然而,译学界人士对于风格是否可译向来看法不一:有的认为风格不可译,有的则认为风格不但可译而且理应在译文中再现。
要探讨风格的可译性,必须首先弄清楚什么是风格。
库顿(J.A.Cudden)编撰的《文学术语词典》将风格定义为:“散文或诗歌中独特的表述方式;作者的写作特色”。
库顿认为,对风格的分析和评价不仅要考虑作者的措辞和表现手法(如修辞或其他手段),还要考虑句子和段落的特色(例如是松散亦或是紧凑的)——总而言之,要考虑作者使用的语言及其驾驭语言的方法等各个方面。
每位作家都有独特的写作风格,这既受其性格的影响,又是他们创作时心情的产物;同时,风格是可识别的。
刘宓庆认为风格既然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素质,那就应当可以见诸于“形”,表现为风格的符号体系。
风格的符号体系就是在原文的语言形式上可被我们认识的风格标记(stylisticmarkers),分为“形式标记”与“非形式标记”两类。
前者包含音系标记、语域标记、句法标记、词语标记、章法标记和修辞标记,后者则指神韵、风骨、气势、情调等等“非形式因素”。
[关于,译者,翻译,其他论文文档]关于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几点思考
![[关于,译者,翻译,其他论文文档]关于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几点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ba8c39943c1ec5da51e2704d.png)
关于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几点思考关于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几点思考关于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几点思考关于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几点思考精品源自英语科摘要:所谓翻译就是基于原作品的意思进行再创造,在这种再创造的过程中,翻译的主体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的翻译风格带入作品中,从而会出现同一原作有不同韵味的译文。
本文阐述了译者如何在保持原作原汁原味的情况下,运用自己的翻译风格,强化原作所表达的意思,使译文与原作达到高度的统一。
关键词:原作;译者;翻译风格翻译是将一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相对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
其内容有语言、文字、图形、符号的翻译。
是增强促进人们社会交流发展的重要手段。
其中,“翻”是指对交谈的语言转换,“译”是指对单向陈述的语言转换。
翻译者处在翻和译之间,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译者的文化素质,甚至是思维情感都会影响到其对原作的理解,而译者的语言习惯、语言能力及采用何种译法都会影响到译文的效果。
长久以来,翻译界都以严复的“信、达、雅”作为衡量译文好坏的标准,译者们也以此来规范自己的翻译风格,以求将原作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更好地呈现出来。
一、何为译者风格所谓翻译就是基于原作品的意思进行再创造,在这种再创造的过程中,翻译的主体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的翻译风格带入作品中,从而会出现同一原作有不同韵味的译文,这种“不同韵味”,即为译者风格。
从广义上讲,译者风格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主要是语言运用的特点。
由于译者之间不同的文化素质及语言习惯,其译作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比如译者对“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句话的翻译,就有多种风格:“Study well an d make progress every day。
”这种翻译风格就比较规整,符合英语语言及语法特点;而“Good good study,and day day up”这种翻译形式虽然是典型的中国式英语,但是已经作为来自中国的外来语,在西方广泛流传及被认可,也是别具风格的。
风格翻译论述评

2 0年 3月 01
绍 兴
文
理
学
院
学
报
VO . 0 No. 13 2
Ma 2 O r. Ol
J OURNAL OF S HA0XI NG UNI VERST ̄ I
风格 翻 译 论 述评
黎 昌抱
( 江财 经 学 院 外 语 学 院 , 江 杭州 3 0 1 ) 浙 浙 10 4
在其论 著《 心雕龙》 文 中把文章 按风格分 为八体 ,一 曰典 雅 , 日远奥 , 日精约 , 日显 附 , 日繁 缛 , “ 二 三 四 五 六
日壮 丽 , 日新 奇 , 日轻靡 ” 《 七 八 ( 体性》 , ) 并进一 步指 出 :雅 与奇反 , 与显 殊 , 与 约舛 , 与轻 乖 ” 将风 “ 奥 繁 壮 ,
同时他还指出由于风格翻译问题的复杂性以及风格可译性的相对性特别是因为不同语言符号之间都不存在约定性只存在不同程度的偶合性contingency语际转换中风格翻译的能动机制只可能在偶合性的范畴之内充分发挥作用所以他又极富思辩地推导出了风格翻译的原则及可译性限度问题认为风格翻译应遵循适应性原则接受者原则层次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可译性限度原则
摘 要 : 译 作 应 该 反 映 原作 的风 格 , 在 还是 反 映 译者 的风 格 这 个 问题上 , 界 主要 存 有 三 种 倾 向性 意 见 : 种 意 见 认 为 学 一 风 格 是 可译 的 , 作 应 尽 量 反 映原 作 风 格 ; 种 意 见 则 坚持 风 格 是 不 可 译 的 , 作 只会 带有 译 者 风 格 ; 有 一 种 意 见 却 认 为 译 一 译 还 风 格是 复 杂 的 , 译 时 应 顺 其 自然 。文章 认 为 , 方 面 , 作 风 格 是 可译 的 , 翻 一 原 另一 方 面 , 作 会 在 所 难 免 地 烙 上 译 者 一 定 的 译 艺 术 特 色和 创 作 个 性 的 印记 , 体现 了风 格 的 独异 性 和 一 贯 性 。 译 者 应善 于淡 化 自 己的风 格 , 自 己的 个 性 与 原 作 的个 性 有 将 机 地 融合 在 一 起 , 力 使 译 文 最后 统 一 到 作 者风 格 上 来。 努
《《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对比分析》

《《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对比分析》篇一《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译者风格对比分析一、引言《骆驼祥子》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社会内涵吸引了众多翻译家的关注。
本文旨在对比分析《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以揭示不同译者的翻译策略和特点。
二、原文与译本简介《骆驼祥子》的英译本分别为霍克斯(David Hawkes)和米德(Diana Yeh)的译本。
霍克斯的译本较为广泛地被接受,而米德译本则以其独特的翻译风格和视角赢得了读者的关注。
三、译者风格对比分析1. 霍克斯译本霍克斯的译本在翻译过程中注重传达原文的意境和情感色彩,对原文的描绘和叙述进行了较为忠实的再现。
在语言运用上,霍克斯的翻译风格较为平实,用词简洁明了,注重传达原文的信息,使得译文易于理解。
在处理文化元素时,霍克斯采用了归化翻译策略,尽量使译文符合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2. 米德译本相比之下,米德在翻译过程中更注重传达原文的意境美和韵律美。
米德的用词更为细腻,常常采用较为复杂的句式和词汇来传达原文的情感和氛围。
此外,米德在处理文化元素时采用了异化翻译策略,尽量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和语言风格,使得译文更具有异国情调。
四、分析维度与发现在对比分析两个译本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词汇选择:霍克斯的用词较为平实,而米德则更注重用词的细腻与优美。
在描绘人物、场景等方面,米德的译本更为生动形象。
2. 句式结构:霍克斯的句子结构较为简洁明了,而米德则更倾向于使用复杂的句式来传达原文的意境。
这种差异在描绘情感、氛围等方面尤为明显。
3. 文化元素处理:霍克斯采用了归化翻译策略,使得译文更易于被英语读者接受;而米德则更注重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和语言风格。
这种差异在处理中国特有的文化元素时尤为突出。
4. 翻译策略:霍克斯的翻译策略更为注重传达信息,使得译文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和易懂性;而米德则更注重传达原文的意境美和韵律美,使得译文更具有艺术性。
平淡而近自然——论张爱玲的翻译风格

的。 在大 学期 间她努 力学 习 , 锤炼 自己的英 文表 达能 力, 并 培 养 了 自己对 现代英 国文 学 的兴趣 , 并 由此从
中受 益 。除 了对 Wi l l i a m Ma u g h m 尤其感 兴 趣之 外 .
她对 G e o r g e B e r n a r d S h a w、 H e r b e r t G e o r g e We l l s 、 D・
那 才 令人 钦 佩 。 ” I l l 在 对 她 的翻译 方 面 , 张秋 云 教 授
《 译 南人 生 :张爱 玲 的 翻译 世 界 与精 神 漂 泊 》无 限 “ 衣 ”恋— —精 神 漂泊 者 的心理 语 言 、 无 奈苍 凉—— 精 神 漂泊 者 的人 生基 调 、 无情 深 处— — 精 神 漂 泊 者
的情 感 载体 ” 『 I 从精 神 和 衣着 方 面谈 了张爱玲 的翻
译; 王璨 、 罗选 民 2 0 1 0年 在 《 张 爱 玲 翻译 的 老 人 与
海》 一 文 中指 出 , “ 当译 者兼具 作家 身份 , 他们 的创作 文 学观 自然 会影 响到 他们 的翻译 实践 。尤其 是像 张
第2 1 卷第 1 1 期( 2 0 1 6 )
甘 音高 奸亍 拒
平 淡 而近 自然
一
论 张爱玲 的翻译风格
曲 雯
( 甘肃 民族 师范学 院 外语 系 , 甘 肃合 作
7 4 7 0 0 0 )
摘 要 : 2 0世 纪 少有 的作 家和 翻译 家张爱玲在 两种语 境 读者 中都 赢得 了 良好 声誉 。兼具作
2 0
第2 1 卷第 1 1 期( 2 0 1 6 )
曲
雯: 平淡而近 自然
翻译理论(2)鲁迅及其翻译思想

• 读者的作用不只是体现在阅读过程之中,而 是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这就要求译 者在择取原作、表达译文的整个翻译过程 中,头脑中始终要有一个“隐在读者”,以便使 翻译的过程始终关注着这个“隐在读者”。事 实上,每一个严肃的译者都会在心中有着“为 谁译”的读者意识。
• 鲁迅一生从事翻译介绍和研究外国文学的 工作,他认为是借外国的火,来照明中国 的黑暗,向人民指明方面,鼓舞大家的斗 争意志;他在黑暗的封建统治的年代里和 国民党反革命的围剿与“刀丛”中为此奋斗了 一生。他的这一工作,不仅加强了中外各 国人民的友好和文化交流的事业,同时对 中国的革命文学的诞生和成长,对我国人 民争取民族革命和解放事业都做出了重大 的贡献!
翻译的功用——“有益”和“有味”
• 鲁迅并不是将翻译看作一种纯文字性转换的技巧或仅 仅是一门艺术,而是当作一门与人类其他活动一样的文 化事业。在《〈译文〉复刊词》中,鲁迅以高度概括的 形式,用“有益”和“有味”准确地把握了翻译的两个功用, 这就是翻译工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翻译能够在思想上
和艺术上给读者带来启迪,带来愉悦,应该说是翻译价值
鲁迅及其翻译思想
出生日期:1881-9-25(中 国浙江绍兴) 去世日期:1936-10-19(上 海)
鲁迅是中国文学家、思想家、 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 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 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 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 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主要作品
• • • • • • •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 小说集《呐喊》、《彷徨》 论文集《坟》 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对比分析》

《《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对比分析》篇一《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译者风格对比分析一、引言《骆驼祥子》是现代中国文学中的一颗明珠,其描绘了20世纪初期北京普通百姓的生活图景和社会的冷漠。
对这本经典小说的英译研究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将对其中两个知名英译本的译者风格进行对比分析。
二、背景介绍《骆驼祥子》的英译本中,较为著名的有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译本(以下简称“杨译本”)以及葛浩文的译本(以下简称“葛译本”)。
这两位译者分别以不同的翻译风格和策略,将这部中国经典小说呈现给西方读者。
三、译者风格对比1. 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译本(杨译本)杨译本的译者采用了较为传统的翻译方法,力求保持原文的韵味和风格。
他们对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往往采取音译或加注的方式,以便读者理解。
在句式上,他们尽量保持原文的句式结构,使得译文更具有中文原作的韵味。
然而,这也可能导致某些地方过于冗长或复杂,对于英语读者来说可能有一定的阅读难度。
2. 葛浩文的译本(葛译本)葛浩文则采用了更为自由的翻译策略。
他对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更为灵活,常以解释性的方式让读者理解。
在句式上,他打破了原文的句式结构,使译文更加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因此,葛译本的译文更为流畅,易于理解。
然而,这也可能导致一些原文的韵味和风格在翻译过程中丢失。
四、分析评价两种译本各有优劣。
杨译本在保持原文韵味和风格上做得较好,但可能对英语读者构成一定的阅读难度;而葛译本则更为注重译文的可读性,使得译文更为流畅易懂。
这反映了两位译者不同的翻译理念和风格。
五、结论《骆驼祥子》的两个英译本展示了不同的译者风格。
杨译本以保持原文韵味和风格为主,而葛译本则更注重译文的可读性。
这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各有利弊,也反映了翻译中的难度和挑战。
在进行翻译时,译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以达到最佳效果。
同时,对原著的理解和尊重也是每个译者应当秉持的原则。
六、未来展望随着中国文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对于《骆驼祥子》等经典作品的英译研究将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傅雷的翻译思想

二.重译者
文学的对象既然以人为主,人生经验不丰富,就不 能充分体会一部作品的妙处。而人情世故是没有具 体知识可学的。所以我们除了专业修养,广泛涉猎 以外,还得训练我们观察、感受、想象的能力;平 时要深入生活,了解人,关心人,关心一切,才能 亦步亦趋地跟在伟大的作家后面,把他的心曲诉说 给读者听
------《傅雷论翻译》
译前阶段——
首先,傅雷强调要审慎选择原作。傅雷选择原作的标准 是:原作要与译者性格相近,气质相投,译者喜爱。 译中阶段——
以表达原作信息时,傅雷又提出在翻译中要“采用西洋 长句”,“创造中国语言,加多句法变化”,使中国读者体 会到异国文化的魅力。可见,傅雷提倡的再创造,既不是完 全保留“形式”的“欧化”语言,又不是独具“神韵”的 “归化”语言,而是两者的统一,即原作的神味与中国的流 利,和谐地融为一体。
翻译巨匠傅雷
1
简单介绍
2
主要作品
3
独特的翻译理论
4
创新的翻译风格
生平简介 傅雷(1908年4月7日-1966年9月3日)一代翻译 巨匠,中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 早年留学法国,学习艺术理论,他几乎译遍法国 重要作家如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的重 要作品,数百万言的译作成了中国译界备受推崇 的范文,形成了“傅雷体华文语言”。20世纪60 年代初,因翻译巴尔扎克作品的卓越贡献,成为 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会员。
语言风格
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
一霎时,波尔多斟遍了,饭桌上大家提足精神,越来越开心。粗野疯狂 的笑声夹着各种野兽的叫声。博物院管事学巴黎街上的一种叫卖声,活像 猫儿叫春。立刻八个声音同时嚷起来:
“磨刀哇!磨刀哇!” “鸟栗子呕!” “卷饼 ,太太们,卷饼 !” “修锅子,补锅子!” “船上来的鲜鱼呕!鲜鱼呕!” “有旧衣服,旧金线,旧帽子卖 ?” “甜樱桃啊甜樱桃!” 最妙的是皮安训用鼻音哼的“修阳伞哇”! 几分钟之内,哗哩哗啦,沸沸扬扬,把人脑袋都胀破了。你一句,我一 句,无非是瞎说八道,像一出大杂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语知识论翻译者的个人风格(2)四、重视译者个人风格的追求译者个人翻译风格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可以一蹴而就的。
目前有一种现象,许多外国名家作品早已有较高水平的译本,而一些出版商和译者出于商业目的,你重译他也重译,其实新出的不少译本质量上还不如旧译本,译笔大同小异,平淡无味。
还有些流行的外文畅销书,在新闻媒体的炒作下,赶时间,争先恐后抢译出书,根本不能静下心来仔细推敲选词择句,而往往造成硬译或乱译,粗制滥造,不但毫无风格特色可言,而且谬种流传,坑害读者。
翻译史证明,古往今来,凡是名家的译作都是经得起推敲和时间的考验,而且有自己独特的翻译风格的。
香港文学家董桥先生曾对这种现象有过一段精辟而惊世骇俗的论述。
他说:‚据说,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之分。
据说,好的翻译家可以译出原作的神韵。
据说,做翻译工作必须先熟读翻译教条。
其实,翻译只有两种之分:好翻译和坏翻译之分。
好的翻译是男欢女爱,如鱼得水,一拍即合。
读起来像中文,像人话,顺极了。
坏翻译,是同床异梦,人家无动于衷,自己欲罢不能,只好强行,硬赖硬要,读起来像鬼话,既亵渎了外文也亵渎了中文。
‛[ 4 ] (P239) 董先生讽刺了那些学了欧化句子却忘记了自己‚母亲的舌头‛(mother tongue) 的译者:‚我不说‘逐渐进步’,我说‘有增加中地进步’。
我不说‘希斯看来是会参加这次会议’,我说‘有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希斯愿意出席这次会议’最后,什么‘被认为是小偷’,什么‘生存中最大的飞机’,等等,我都朗朗上口,甚至付诸笔墨,如有神助。
‛‚于是我只好进行强行翻译’‛。
[ 4 ] (P240) 董先生的这番话一方面是对由来已久,而毫无结果的直译与意译之争下了一个亦庄亦谐的结论;另一方面也是对当今那些译文低劣、胡翻乱译的现象的中肯批评。
在翻译界和外语教师中,钱歌川的名字是人所共知的。
他翻译过多种英、美、日作家的小说,出版过近百种关于翻译和学习英语的书,特别是他的《翻译的技巧》从20 世纪70 年代问世后,一时洛阳纸贵,畅销港台等地,在大陆也销售五十多万部。
他早在20 世纪20 年代即进上海中华书局做编辑,与人合编《新中华》半月刊,出版第一部译作《娱妻记》(英国哈代著) ,发表小说、散文。
从此活跃于文化界。
20 世纪30年代与鲁迅、茅盾、田汉、邹韬奋、叶圣陶、郭沫若、郁达夫等都有交往,并联名发表过各种文学宣言。
钱教授一生奉行三书主义:‚教书、读书和著书‛,写下了《巴山随笔》、《淡烟疏雨集》、《浪迹烟波录》等数十部作品。
他的文采内容博雅文笔流畅,如嚼橄榄,深有余味。
他非常讲究语言文字的音乐美,如他的散文《巴山夜雨》好似用文字的音符弹奏出声乐来了:‚听雨最好是在夜里,因为没有市声混杂其间,你可以清晰地辨别出来,什么是芭蕉上的雨声,什么是残荷上的雨声,雨打在泥土上是怎么样,打在空阶上又是怎样。
池中之清沏,瓦上之沉重。
倾盆大雨如怒号,霏霏细雨如呜咽,一个是英雄气短,一个是儿女情长。
听得既多,自然要形诸笔墨,所以苏东坡有《喜雨亭记》之作,唐明皇也做出《雨淋铃曲》来了。
至于诗人文士专描写所谓夜雨的,更多的是不胜屈指。
‛[5 ] (P213)从这里不仅可以看出作家是多么自然、熨帖地将文言成句织入了现代白话,而且可以听到一种韵律。
这段话,有长句,有短句,有排比,有对偶,整齐中有参差,参差中见整齐,而且像诗歌一样押了尾韵。
读起来,抑扬顿挫,节奏铿锵。
有位编辑曾将他写的‚奇石穿雨‛,改为‚奇岩穿云‛,他颇为不满地说:‚就靠这个仄字声的石字,来调整音调把石字改为平声的岩字,造成四字一平到底,就失去了声调的谐协。
‛[5 ] (P20)钱歌川对于字句的推敲和锤炼,对于音乐美的重视和追求,由此可见一斑了。
再看钱教授英译中的例子:Who can say in what remoteness of time, in what difference of earthly shape, love first comes to us as a stranger in the jungle? (《Happiness consists in Love》) ———爱这东西,不管是在多么远古的时代,不管是采取怎样现世的形态出现,总好像在森林中遇到的陌生人一样,是一个谁也不能了解的哑谜。
钱教授把英文的修辞问句(不须回答的反诘句) 译成中文的陈述句。
Who can say变成了‚是一个谁也不能了解的哑谜‛,前面加了‚不管是‛两个排比,译得多么忠实、灵活、流畅、生动! 没有相当高的文学素养和根底,难于译到这样的水平。
有趣的是,由于他的译名太盛,文名反为所掩。
其实他之所以能成为翻译名家、外语大师,跟他早年的文学创作的积累是分不开的。
可见个人翻译风格的形成与培养,必须经年累月下苦功实践而就的。
举凡译事必须严肃认真,孜孜不倦地追求创新,如严复所言‚一名之立,旬月踌躇‛。
又如董桥在《砚边笺注》一文中所述, ‚忽然记起清代周德砚名家顾二娘的一句话:砚系一石琢成,必圆活而肥润,方见镌琢之妙,若呆板瘦硬,乃石之本来面目,琢磨何为? 然则文笔也是字字琢成,若干涩无光,那是字之堆砌,不成篇章,写来做什么? 最重要是琢字成章,是方是圆都不露镌琢之痕,却显见镌琢之妙。
‛[4 ] (P3) 石与雕琢的关系不正像是原文与译者关系么? 诚哉斯言。
[参考文献][ 1 ]秦希廉. 英语短诗精选[C]1 上海:知识出版社,1992.[ 2 ]孙梁. 英美名诗一百首[ C]1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90.[ 3 ]梁守涛. 英诗格律浅说[M]1 北京:商务印书局,1979.[ 4 ]陈子善. 董桥文录[M]1 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6.[ 5 ]杜学忠等. 钱歌川散文选集[C]1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 [ 6 ]钱歌川. 翻译的技巧[M]1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7 ]许渊冲. 新编千家诗[C]1 北京:中华书局,2000.[ 8 ]陈文伯,戴晨. 简明英语谚语词典[ Z]1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 9 ]张培基等. 英汉翻译教程[M]1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10 ]谢祖钧. 英语修辞[M]1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11 ]张廷琛等. 英译唐诗一百首[ C]1 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 有限公司,1991.More: /peixun/ Edit:英语培训More:yypxjgwk 作为一个会议口译译员,应该全面发展,不仅能搞同声传译工作,也要能搞即席传译工作,二者缺一不可。
由于同声传译比即席传译更加容易学习和掌握(这点恐怕同很多人的想象相反),所以,作为初学者,在掌握即席传译技术以前,最好先搞一段时间的同声传译工作。
也就是说,应该先到只使用同声传译的会议上去工作。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这种只使用同声传译的会议是很少的。
由于工作需要,绝大多数会议总免不了要建立若干个委员会、工作组、起草组等附属机构。
这些机构往往在没有同声传译设备的小会议室里开会,这就需要进行即席传译了。
遇到这种情况,所有搞同声传译工作的译员,都可能被抽调到这些附属机构中去担任即席传译工作。
如果某些人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他们的那份工作就要不合理地落到他们的同事身上,给别人增加负担。
所以,在大学的翻译系或翻译学校里,都把同声传译和即席传译的全面发展作为培养学生的标准,达不到这一标准,就不能取得毕业证书。
此外,译员为了保证自己的工作顺利进行,还必须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适当的业余活动,如体育运动、娱乐游戏、从事业余研究和写作等。
只有这样,他才能有健康的身体和饱满的精神,以胜任口译这一高度紧张的脑力劳动工作。
作为一个会议口译译员,应该全面发展,不仅能搞同声传译工作,也要能搞即席传译工作,二者缺一不可。
由于同声传译比即席传译更加容易学习和掌握(这点恐怕同很多人的想象相反),所以,作为初学者,在掌握即席传译技术以前,最好先搞一段时间的同声传译工作。
也就是说,应该先到只使用同声传译的会议上去工作。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这种只使用同声传译的会议是很少的。
由于工作需要,绝大多数会议总免不了要建立若干个委员会、工作组、起草组等附属机构。
这些机构往往在没有同声传译设备的小会议室里开会,这就需要进行即席传译了。
遇到这种情况,所有搞同声传译工作的译员,都可能被抽调到这些附属机构中去担任即席传译工作。
如果某些人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他们的那份工作就要不合理地落到他们的同事身上,给别人增加负担。
所以,在大学的翻译系或翻译学校里,都把同声传译和即席传译的全面发展作为培养学生的标准,达不到这一标准,就不能取得毕业证书。
此外,译员为了保证自己的工作顺利进行,还必须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适当的业余活动,如体育运动、娱乐游戏、从事业余研究和写作等。
只有这样,他才能有健康的身体和饱满的精神,以胜任口译这一高度紧张的脑力劳动工作。
作为一个会议口译译员,应该全面发展,不仅能搞同声传译工作,也要能搞即席传译工作,二者缺一不可。
由于同声传译比即席传译更加容易学习和掌握(这点恐怕同很多人的想象相反),所以,作为初学者,在掌握即席传译技术以前,最好先搞一段时间的同声传译工作。
也就是说,应该先到只使用同声传译的会议上去工作。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这种只使用同声传译的会议是很少的。
由于工作需要,绝大多数会议总免不了要建立若干个委员会、工作组、起草组等附属机构。
这些机构往往在没有同声传译设备的小会议室里开会,这就需要进行即席传译了。
遇到这种情况,所有搞同声传译工作的译员,都可能被抽调到这些附属机构中去担任即席传译工作。
如果某些人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他们的那份工作就要不合理地落到他们的同事身上,给别人增加负担。
所以,在大学的翻译系或翻译学校里,都把同声传译和即席传译的全面发展作为培养学生的标准,达不到这一标准,就不能取得毕业证书。
此外,译员为了保证自己的工作顺利进行,还必须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适当的业余活动,如体育运动、娱乐游戏、从事业余研究和写作等。
只有这样,他才能有健康的身体和饱满的精神,以胜任口译这一高度紧张的脑力劳动工作。
作为一个会议口译译员,应该全面发展,不仅能搞同声传译工作,也要能搞即席传译工作,二者缺一不可。
由于同声传译比即席传译更加容易学习和掌握(这点恐怕同很多人的想象相反),所以,作为初学者,在掌握即席传译技术以前,最好先搞一段时间的同声传译工作。
也就是说,应该先到只使用同声传译的会议上去工作。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这种只使用同声传译的会议是很少的。
由于工作需要,绝大多数会议总免不了要建立若干个委员会、工作组、起草组等附属机构。
这些机构往往在没有同声传译设备的小会议室里开会,这就需要进行即席传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