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风格浅谈

合集下载

浅谈翻译的双重特征——翻译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浅谈翻译的双重特征——翻译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浅谈翻译的双重特征——翻译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倪娜关于翻译到底是科学,技巧,还是艺术的争论可谓旷日持久。

近些年来,机器翻译代替人工翻译的呼声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对于机器翻译的质疑之声也从未减少。

2018年博鳌论坛上的AI同传的现场效果并不完美,人工智能是否能取代同声传译,机器翻译是否能代替笔译译员耗费无数心血完成的译文,这个问题又再次被人们热议。

如果机器翻译成功了,那么证明翻译的科学性起主导作用。

但翻译学是一门经验科学,翻译经验是基石。

语言是有生命的,是不断变化的。

就目前的实践看来,机器翻译虽然一直在不断完善,但并未达到我们要求的水平。

由此证明翻译并不完全是一门科学,还需要技巧与艺术加工。

翻译到底是科学?技巧?还是艺术?这个话题一直没有定论。

但毋庸置疑的是,翻译之初就是两种语言的转换,以达到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的交流。

随着不同语言的种族之间交流的增多,人们对于翻译的要求才随之越来越高。

从传统上看,人们似乎将‘翻译’仅仅视为一种技艺,并没有将它提到‘学科’的高度。

帮助我们认识‘翻译是一门经验科学’的是哲学家,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科学哲学家。

科学哲学家使翻译研究者获得了充分的理据,提出‘翻译理论’。

1 翻译的科学性翻译出现之初,一定是经验学。

只是不同语种的人们出于交流的目的进行的两种语言上的转换。

但是在不断的实践当中,人们不断总结经验规律,制定翻译规则,归纳翻译方法。

翻译就逐渐上升到科学的高度,用于指导实践。

但翻译学又不同于其他科学学科,有具体可以量化,精确到数字的标准。

翻译学其实可以认为是社会学与人文学科的综合体,在这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与模糊性。

翻译现象不是一种简单的两种或者多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行为,而是社会现象、文化现象、心智现象、精神现象与语言现象的结合。

翻译进行时需要综合考虑社会、宗教、政治、文化、教育背景等多个领域的问题,是多种因素作用下的文化产品。

可以说, 翻译学是一门独立的、开放性的、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情感色彩翻译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情感色彩翻译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情感色彩翻译情感色彩翻译是翻译的一种类型,它包括文学翻译,宣传翻译,商业翻译等领域,关注翻译实践中所使用的语言的情感性和表现力。

它是把一种文字情感转换成另一种文字符号来进行意义表达的翻译,目的是保证译文对情感气氛有足够的充分体现和表达。

情感色彩翻译是翻译中最重要的一种层次,它涉及到表达宏观性意义所涵盖的英语中语言技术(如用法、文法、词汇等)与汉语翻译的相互转化。

大多数情况下,译者的任务是保持原文的情感色彩,既要保留原文的文字,又要使译作的情感有一定的深度和对应性。

这就涉及到对原文语言的歧义、强调形式、分级结构、语音用法以及文学常见的表现手法等的把握。

首先,在翻译文字表达中,翻译者需要准确呈现所述文字的实际含义,借助字面表达效果,体现原文潜在的文化背景,把握其本旨。

其次,情感色彩翻译也要注意善用一些艺术修辞技巧,以达到把原文情感表达准确、传神、升华,并立足于汉语文化,重新建构文字情感表达的效果。

情感色彩翻译是一项综合性、前沿性的翻译研究,要求翻译者通过综合的分析与积极的运用,在文字表达的有效恢复原文情感色彩的基础上,把握文字表达的文学、宣传、商业等多种文体和语境,并正确展现原文情感效果,以保证译文文字表达准确、贴切、通顺。

Emotional color translation is a type of translation and it includes literary, publicity, business and other fields, focusing on the emotive and expressive language used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It is a translation that transforms the emotion of a text into symbols of another language to express its meaning, with the purpose of making sure the translation is adequate in expressing the emotional aura.Emotional color translation is an important level in translation; it involv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English language techniques (such as usage, grammar and vocabulary) and Chinese translation of language that expresses macro meanings. Most of the time, 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 is to maintain the emotional color of the original, to retain the wordsof the original and to make the emotion of the translation have certain depth and correspondence. This involves understanding of the ambiguity, emphasis form, hierarchical structure, phonological usage, and literary common expression techniques of the original language.Firstly, in the translation of written expression, the translator needs to accurately present the actual meaning of the text, use literal effect to express the original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understand its original intent. Secondly, emotional color translation also needs to make good use of some artistic rhetoric techniques in order to accurately express the emotional expression of the original, to transcend and to rebuild the effect of emotional expression based on Chinese culture.Emotional color translation is a comprehensive and advanced translation research, which requires the translator to integrate analysis and active application, to effectively restore the original emotional color of the text, to grasp the various styles and contexts such as literature, publicity and business of the text expression, and to correctly display the emotional effect of the original, in order to ensure the translation of the text is accurate, appropriate and fluent.。

浅谈汉译英的策略及方法

浅谈汉译英的策略及方法

浅谈汉译英的策略及方法汉译英是翻译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因为中英文化差异极大,所以在翻译汉语时需要特别注意翻译策略和方法,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因此,在对汉译英的策略和方法进行浅谈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些有关中英文化的特点。

中华文化是以文化纵深为特点的,强调最大限度的传统和天地人和谐。

英语文化则是以科技进步和国际化为特点的,注重实用性和现代化程度。

而在中英文化差异下,如何制定翻译策略和方法呢?以下从词汇、语法、语义和风格几个方面浅谈一下。

1. 词汇翻译策略和方法中文是一种高度象征化的语言,具有丰富的比喻和隐喻。

英语则是一种高度解释性的语言,偏好使用具体地理性词汇。

要想成功翻译中文,则需要强调原文的比喻和隐喻,同时建立准确的对应关系。

当涉及到中文词汇翻译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建立翻译词汇的联系由于中英文的语言结构和语法形式不同,在词汇翻译时需要建立翻译词汇的联系。

比如,中文诗歌中经常使用的抒情和豪放的词汇与英文中的文雅和客观的词汇相差甚远。

在这种情况下,翻译应该关注中英文之间的文化差异,并尽可能保留原文的美感。

(2)识别主旨中文中有许多可以表达多重含义的词语,这使得对其翻译更加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翻译人员应当识别主旨,在翻译时使用最适宜的词语来传达原文的含义。

(3)理解字面意思中文中有很多成语、俗语和谚语,这些常常无法直接翻译,需要理解字面意思。

翻译人员应在尊重原文的同时,尽可能地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表达。

汉语的语法和英语的语法不同,因此在翻译时需要灵活运用语法翻译策略和方法。

以下是几点建议:(1)使用情态动词英语中的情态动词(如can、should、may等)可以表达命令、建议或可能性等含义,翻译人员可以使用这些词语来翻译汉语中的语气。

(2)调整语序英语中采用的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而汉语中的语序则是主语+宾语+谓语。

在翻译中需要根据语境和句子结构调整语序,以便于传达原文的意思。

(3)保留语法结构中文和英文的语法结构不同,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尽可能地保留语法结构,在表达策略和方法时更为重要。

浅谈英语翻译中的直译和意译资料讲解

浅谈英语翻译中的直译和意译资料讲解

浅谈英语翻译中的直译和意译浅谈英语翻译中的直译和意译一)、Literal translation 直译(异化法 foreignization )Free translation 意译(归化法 domestication)英、汉两种语言在结构和语义表达方面存在着雷同和差异,翻译时有时用直译,有时用意译。

(1)、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指不仅忠实于原文内容,而且忠实于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直译把忠于原文内容放在第一位,把忠于原文形式放在第二位,要求在保持原文内容的前提下,力求使译文与原文在选词用字、句法结构、形象比喻及风格特征等方面尽可能趋同(无限接近)。

直译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三位。

(1.1)直译的应用:(1.1.1)某些习语和短语的翻译,例如cold war 冷战 hot line 热线 spicy girl 辣妹black market 黑市 paper tiger纸老虎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血浓于水The heart is seen in wine. 酒后吐真言(1.1.2)含义广为流传,读者较为熟悉的短语、习语等, 直译可以丰富译语语言。

例如:A. He walked at the head of the funeral procession, and every nowand then wiped his crocodile tears with a big handkerchief.他走在送葬队伍的前头,还不时用一条大手绢抹去那鳄鱼的眼泪。

B. The Senate Foreign Relations Committee today extended the olivebranch to the Clinton Government by pleading for cooperation indeveloping foreign policy.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今天向克林顿政府伸出了橄榄枝,要求在发展外交政策上合作。

浅谈英语翻译的特点与技巧

浅谈英语翻译的特点与技巧

浅谈英语翻译的特点与技巧【摘要】英语翻译中面对的词汇较多、专业性较强、文化差异明显,在这些问题下,英语的翻译工作就显得尤为困难和重要,本文拟从英语翻译的特点出发,探讨在如何在英语翻译的过程中更好地做到准确和流畅,同时结合语言的文化背景进行更加深层次的优化,希望能够为英语翻译工作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英语翻译;特点;技巧英语翻译作为一项专业技能来说,往往需要面对比日常英语口语与书面表达更加复杂的形式和内容,在翻译语言的表达上也需要满足更高的要求,并且在翻译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专业性的词汇或者技术,这就需要担任翻译的人员查阅或者学习一下相关的背景知识,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和特殊的情境表达。

因此英语翻译相对普通的英语表达来讲具有更高的专业性要求,翻译的目标就是通过语言的阐述将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通过转换来满足另外一种语言背景人群的阅读或者理解需求。

一、英语翻译的特点对于从事英语翻译的人员或者担任翻译的人来说,这是一项较为专业的工作,在翻译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共同的难点,也有一些潜在的相似点,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专业字词难理解对于翻译人员来说,对英语向中文的转换难度有时候丝毫不亚于英语原句的创作难度,一些专业或特殊的词汇为了表达地更加得体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与代价,中文与英文的表达方式具有千变万化的差异,翻译时不仅在字词上要与原文契合,同时也要符合文字所处的地点与时代,做到流畅而准确。

专业的英语翻译需要能够面对无数种专业环境的问题,其中还有不少词汇具有多重含义,甚至只是表达成缩略的形式,因此也就难以在普通的字典中找到参考,所以说翻译这类词汇准确性非常重要。

而有的词汇虽然是普通的字面拼写,但是在特殊的专业环境中所体现的意思也不相同,需要翻译人员对专业环境的认识更加深刻。

2.文化差异难相融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因此在其语言的表达上也会体现出极强的文化特性,语言在文化领域中是一项特殊的承载体,文化可以通过语言来进行传达和继承,语言也会因为文化而受到影响,因此语言在基本的文化内涵表达外还包含了不同文化中人们的表达方式、思维方式甚至生活方式。

浅谈英语翻译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浅谈英语翻译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浅谈英语翻译的基本方法和技巧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信息化的深入推进,英语翻译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

无论是各种国际会议、商务洽谈、跨国公司合作,还是日常生活中的英语交流,英语翻译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而要做好英语翻译,就需要掌握一些基本方法和技巧。

本文将对这些方法和技巧进行浅谈,以期对英语翻译者有所帮助。

一、精确定位原文英语翻译的第一步是要精确定位原文。

在翻译之前,需要仔细阅读原文,了解文章的类型、主题、作者意图和核心内容等。

只有对原文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准确地传达出其含义。

二、选用恰当的词汇选用恰当的词汇是英语翻译的关键之一。

在选择词汇时,需要考虑其在原文中的含义、语境和语气。

词汇的选择应该与翻译对象相关,并且应该尽可能与原文一致,避免出现歧义和误解。

此外,还可以参考词典和网络资源,寻找合适的翻译词汇。

三、注意重点表达在英语翻译中,有些表达是重点,需要特别注意。

例如,习惯用语、俚语、成语、固定搭配等,都需要正确理解和翻译。

此外,还需要注意原文中的特殊结构、排比和修辞手法,以确保传达出其特有的风格和美感。

四、保持原文语调和文体在英语翻译中,保持原文语调和文体也是很重要的。

不同类型的文章,其语调和文体也不同。

例如,新闻报道、学术论文、小说等,都有其独特的语调和文体。

在进行翻译时,需要根据文章类型和读者群体,选择恰当的语调和文体,以使翻译结果更加贴切原文。

五、留意句子结构和语法在英语翻译中,留意句子结构和语法也是十分重要的。

有些英文句子结构比较复杂,需要正确理解其语法关系,并采取合适的翻译方式。

此外,在进行长难句的翻译时,还需要做好分段和排版,以便于阅读和理解。

六、避免机器直译在翻译过程中,需要避免机器直译。

尽管机器翻译已经非常普及,但由于其算法和技术依然存在很多局限性,所以在翻译过程中不宜完全信任机器翻译的结果。

应该结合机器翻译和人工翻译的优点,以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

七、不断学习和积累在英语翻译中,不断学习和积累是非常重要的。

浅谈关于英语翻译的几点体会

浅谈关于英语翻译的几点体会

浅谈关于英语翻译的几点体会摘要:作为一名专门研究英语学科的我来说,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成功得做好翻译工作。

翻译是一门科学,同时它也是一门艺术;它不但要求翻译者有较高的英语水平,还要有较扎实的综合知识、逻辑思维能力。

为此,就如何搞好英语翻译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英语翻译;中西文化;英语翻译者1 翻译要有了解中西方文化的素养和本领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

不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翻译者都需要很好得掌握中西方文化的特点。

文化差异是翻译的障碍;要想扫除这个障碍只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解决。

一个合格的翻译者不但要有扎实的中国语言文化功底,还要了解西方文化。

学了西方文化才能真正了解西方社会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化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学了西方文化,才能发现中西方文化的闪光点和不同点,才能更好得欣赏自己的文化。

了解一种文化不是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当我们积极努力的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国外广大读者也非常渴望了解中国文化;但是中国学生在整个受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只接触西方意识,只学会如何表达西方的文化内涵,并未得到本土文化知识及语言的系统性灌输和传授,这严重影响了他们跨文化交往中的双向交流。

中国要走向世界,不仅要理解西方文化,更重要的是要让西方更多得理解中国。

多年来,我国在对外文化翻译方面一直存在着一种逆差现象,即引进文化、经济、科技项目的翻译多于输出的翻译。

虽然近年来这种逆差现象稍有好转,但这还远远不能满足国外广大读者渴望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的需求,所以要真正成为一个合格的翻译员不是件容易的事。

一个合格的翻译员既能了解和尊重学习新语言时形成的多文化现象,同时又对外来的思想准则和价值观念做必要的审视,这样才能使自己成为思想开放的双语文化的新时代人才,避免本民族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陷入被淹没的境地!学习一种语言就是学习讲该语言的国家的文化和习惯;翻译一种语言就是要译出译入语所在国家的文化和习惯。

浅谈英语翻译中的直译和意译

浅谈英语翻译中的直译和意译

浅谈英语翻译中的直译和意译一)、Literal translation 直译(异化法foreignization )Free translation 意译(归化法domestication)英、汉两种语言在结构和语义表达方面存在着雷同和差异,翻译时有时用直译,有时用意译。

(1)、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指不仅忠实于原文内容,而且忠实于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直译把忠于原文内容放在第一位,把忠于原文形式放在第二位,要求在保持原文内容的前提下,力求使译文与原文在选词用字、句法结构、形象比喻及风格特征等方面尽可能趋同(无限接近)。

直译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三位。

(1.1)直译的应用:(1.1.1)某些习语和短语的翻译,例如cold war 冷战hot line 热线spicy girl 辣妹black market 黑市paper tiger纸老虎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血浓于水The heart is seen in wine. 酒后吐真言(1.1.2)含义广为流传,读者较为熟悉的短语、习语等, 直译可以丰富译语语言。

例如:A. He walked at the head of the funeral procession, and every nowand then wiped his crocodile tears with a big handkerchief.他走在送葬队伍的前头,还不时用一条大手绢抹去那鳄鱼的眼泪。

B. The Senate Foreign Relations Committee today extended the olivebranch to the Clinton Government by pleading for cooperation indeveloping foreign policy.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今天向克林顿政府伸出了橄榄枝,要求在发展外交政策上合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风格浅谈——以《红与黑》译本为例摘要:风格是一部作品的神韵所在,所以再现原文风格是译者应该也必须追求的目标。

首先,译者应完全把握原作的风格;其次,在自己的艺术个性和原作的风格之间,译者需要实事求是地对待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别,以期在“信”的基础上,达到原作风格与译作风格的一种动态平衡。

关键词:风格再现,《红与黑》,比较研究一、何谓风格在《翻译概论》一书中,许钧先生将风格归结为“神”的概念:“‘神’在许多翻译家和翻译研究者的笔下,又往往可与如下的说法联系在一起:精神、神韵、味、原旨、意义、气势、风格等等”1。

每一位作家的叙述风格都不尽相同,如梅里美的明快流畅,巴尔扎克的气势恢宏。

这些风格构成了作家的独特印记,也是读者辨识他们的标杆。

译界的各个译者对风格的体会和把握见仁见智。

翻译界前辈钱钟书先生指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2这里钱钟书先生所说的“风味”,我们就可以理解为风格。

傅雷在《致林以亮论翻译书》中提到了“原文的风格”,他对林以亮说:“你不在原文的风格上体会,译文一定是象淡水一样。

而风格的传达,除了句法以外,就没有别的方法可以传达。

”3这就是为什么傅雷这么要求自己:“任何作品不精读四五遍,决不动手,是为译事基本法门。

第一要求原作、连同思想、感情、气氛、情调等等,化为我有,方能谈到翻译。

”4一位负责任的译者,唯有在完全把握原作风格的基础上再进行翻译,才能称得上对原作的尊重,才有可能延续原作的生命。

许渊冲在风格重现上强调“再创造论”,他认为再创造的译文可以传达原作的风格,使人像读原作一样得到美感享受。

在许老先生看来,翻译风格有“形似”和“神似”之分,在“形似”的译文和原文内容有所冲突时,翻译只能舍“形似”而取“神似”,这一点与傅雷的观点不谋而合。

他举了一个例子,《约翰•克里斯朵夫》文中有一句:“Il marchait sur le monde.”鲁迅译为:“他踏着全世界直立着。

”傅雷译成:“他顶天立地地在世界上走着。

”许渊冲认为,鲁迅的风格就是“形似”,傅雷风格则是“神似”。

关于如何评判两者孰更符合原作风格,许渊冲自问:“哪种更能给人带来美的感受,更能使人愉快?或者说,假如罗曼•罗兰是中国人,他会怎么说呢?”5这样一来,傅雷的译文1许钧著:《翻译论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第187页2许钧著:《关于风格再现——傅雷先生译文风格得失谈》,《南外学报》1986年第2期3许钧著:《翻译论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第186页4许钧著:《关于风格再现——傅雷先生译文风格得失谈》,《南外学报》1986年第2期5许渊冲著:《再创作与翻译风格》,《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5月第22卷第3期便自然胜出,许渊冲也由此表达了自己的“再创造论”,即发挥译语的优势:“译者与其斤斤计较如何保存原作者的风格,不如尽力使译文能给人美的感受,就像原作一样。

”6梅肖尼克将风格奉为至上:“形式,或者风格,并不是附加的、额外的东西,不是附着于内容之上的,它是作品之所以成为作品的一个关键因素。

”7法国作家福楼拜也说过:“风格就是生命。

这是思想的血液。

”按照福楼拜这一说法,如果我们的译作再现了原作的风格,那么就延续了原作的生命;反之,无异于抹煞了原作的精神风貌。

风格再现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我们作为译者,在翻译一部作品时,应当也必须把再现原作风格作为己任。

风格可以再现,是基于风格的客观可感性,“作者在语言使用中作用于风格的诸方面,尤其是其独特的遣词造句方式,是具体实在的,是可以感觉和辨识的。

”8由此可见,译者只有深入到字里行间去把握原作者的意图,才能体现原作的风格。

而另外一方面,译者在理解原作的过程中必然受到自己的审美情趣、艺术感受力、文化修养等方面的影响,在翻译过程中,势必带有自身的风格,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那么在自己的风格和原作的风格之间应该如何取舍呢?在这一点上陈西滢给出了答案:“译者在译书之前,不应当自己先定下一个标准,不论是雅,是达,是高古,是通俗,是优美,是质朴,而得以原文的标准为标准。

”9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都不可能不投入自己的创作个性,如何做到本雅明所说的“逐字逐句的翻译和不拘一格的自由”,不得不说是个很难把握的纬度,这需要译者在正确体会、辨识原作风格的基础上,对“形”与“神”持辩证态度。

下面,我们以《红与黑》的几个译本为例,来具体感知对原作风格正确传达的重要性。

二、《红与黑》中译本翻译风格对比分析《红与黑》这部世界名著在中国的影响声势颇为浩大,这其中离不开几代译者的智慧和心血。

自1944年赵瑞蕻执译《红与黑》以来,其后相继又有罗玉君、郝运、闻家驷、郭宏安、许渊冲、罗新璋等人的译本问世。

各个不同的译本可以用许钧先生的一段话来说明:“众译家对原作风格的不同认识和不同的处理方式也在一个侧面反映了各自的翻译观。

”10每个译者对《红与黑》的风格各有自己的心得体会。

郝运先生在《论爱情》中提到:“我个人从翻译过程中感到司汤达的文章风格是朴实、明晰、严谨。

他讨厌华丽的词藻、复杂的修饰语,以及语言表达不清和玩弄比喻等手法。

总之一句话是:自然。

”11郭宏安则认为,《红与黑》的文字风格“乃是在朴实平实的叙述中透出‘瘦’、‘硬’二字所蕴涵的神采,也可以说是‘外枯中膏’。

”12而罗新璋对司汤达的风格有着独到的理解:“以我的体会,斯当达的修辞风格是:句无余字,篇无长句,似淡而实美。

”13许钧老师在综合了众家对司汤达风格的评价后这么总结:“长于分析,文笔冷静,语言不多装饰,不追求美丽、造作6许渊冲著:《再创作与翻译风格》,《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5月第22卷第3期7许钧、袁筱一著:《当代法国翻译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49页8许钧著:《翻译论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第190页9同上10许钧著:《文字••文学•文化—<红与黑>汉译研究》,译林出版社,2011年,代引言11同上12同上13罗新璋著:《风格、夸张及其他》,《中国翻译》,1995年第4期的风格,可以说是斯丹达尔文风的基本特征。

”14我们且来看郝运、郭宏安和罗新璋对同一段文字的处理方式,比较其翻译风格。

例1:Placécomme sur un promontoireélevé,il pouvait juger,et dominait pour ainsi dire l’extrême pauvretéet l’aisance qu’il appelait encore richesse.Ilétait loin de juger sa position en philosophe,mais il eut assez de clairvoyance pour se sentir différent après ce petit voyage dans la montagne.郝译:他好像是立在一个高高的岬角上,能够评价,也可以说是能够俯视极端的贫困,以及他仍旧称之为富有的小康生活。

他当然不是像哲学家那样评价自己的处境,但是他有足够的洞察力,能够感到自己在这趟到山里去的小小旅行之后与以前有所不同了。

郭译:现在他仿佛站在一块高高的岬角上,能够判断,或者可以说,俯视极端的贫穷和他仍成为富裕的小康。

他还远远不能以哲人的姿态评判他的处境,但是,他有足够的洞察力感到,这次山间小住之后,他跟以前不同了。

罗译:他仿佛站在高高的岬角上,浩魄雄襟,评断穷通,甚至凌驾于贪富之上;不过他的所谓富,实际上只是小康而已。

虽然他远不具哲人的深刻,来鉴衡自己的处境,但头脑却很清晰,觉得经此短暂的山林之行,自己与以前已大不相同了。

如果不与原文相比较,罗老先生的译文无疑脱颖而出,其颇有力度的四字成语、简短的句式、紧凑的逻辑,能够给读者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前两者的译文与之相比,则显得较为平实。

而如果我们细细与原文对照,就会发现罗新璋先生的译文有着浓妆艳抹之嫌。

对于“juger”一词的处理,郝译为“评价”,郭译为“判断”,都贴近这个词的本义,而罗译为“评断穷通”,与原作质朴的文字相比,力度不免显得过甚。

再来看“l’aisance qu’il appelait encore richesse”一句,郝译为“他仍旧称之为富有的小康生活”,郭译为“他仍称为富裕的小康”,属于逐字逐句的翻译。

罗译的区别就比较明显:“不过他的所谓富,实际上只是小康而已。

”似乎有些解释过度。

例2:Son saisissement fut tel,qu’il donna de la jalousieàM. Valenod.郝译:她是那么激动,甚至引起了瓦尔诺先生的嫉妒。

罗译:见瑞那夫人惊惶之状,瓦勒诺便大发醋兴。

对比原文,我们可以看出,郝运先生的译文在句式和用词色彩上都与原文比较接近,而罗老先生似乎对四字结构的词语十分热衷,“惊惶之状”和“大发醋兴”乍一看很是夺人眼球,但恐怕与原文不太贴切。

“de la jalousie”译为“大发醋兴”,这里罗译又出现了用词失度的问题。

总的来看,郝运和郭宏安的译风质朴,与原作风格接近,罗老先生的译文用词华丽,读来十分精彩,但与《红与黑》的文风不太一致。

不过,我们不难看出,罗新璋先生在句式上下了很大的工夫,一是没有拘泥于原文句法,句序多有变动,使译文看起来流畅;二是句子求短,句式求精,逻辑严谨,可谓煞费苦心。

上文我们列举了众译家对《红与黑》风格不同的主观认识,另外,我们也14许钧著:《文字••文学•文化—<红与黑>汉译研究》,译林出版社,2011年,第140页须注意到,译风的形成还关乎译者对于“度”的把握,是赋予自己更大的创作自由,还是实事求是地对待两种语言的差异呢?在这一点上,每个译者对如何传达风格的见解也不尽相同。

郝运先生的观点十分明确,“决不擅自用粉皮代替海蜇皮”,也就是让读者读到原汁原味的东西。

所以他的文笔平实朴素,与司汤达的风格比较接近。

郭宏安先生则特别注意慎用成语或四字语,不刻意追求华丽的文风,与司汤达自然的风格相贴近。

基于这种定位,郭译就很好地再现了原作的风格。

至于罗新璋先生,“翻译时力求字字不闲;凡可有可无的字,一概删却净尽,以求一种洗炼明快的古典风格。

”15在罗老先生看来,作为一名文学翻译者,语言上应尽显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文的底蕴,若司汤达本人用中文写《红与黑》,或许会比法文版的更漂亮些。

这一点上,倒是与许渊冲先生的“翻译竞赛论”颇为接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