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翻译风格的定义及其可译性(1)

合集下载

翻译与风格Paper

翻译与风格Paper

翻译与风格Paper翻译与风格一、风格的定义1989版《辞海》是这样定义风格的:“风格”是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造个性。

这个定义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将“风格”分为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和形式;风格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牛津文学术语词典》对风格(style)定义更加明确:风格是语言运用的任何独特方式,是区别不同作家、不同流派、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重要特征。

这个定义有两层意义:从广义上讲,风格是一种由语境确定的语言应用特征;而从狭义上看,风格则是个人语言特征的基础。

文学艺术有关的部分如下:(1)manner, 表现某个艺术家的作品在某一时期或某阶段的手法;(2) fashion , 通行的通常是短期的习惯、用法或式样(小说的种类有各种风格,其写法也有各种风格) ;(3)style , 某一时期流行的一种艺术形式(具有19 世纪后期建筑风格的房子) ;(4)flavor, 在文学或艺术上(如某学派或个人)独特的格调;(5)feel, 使人回想起某一特殊时代、时期、地方文化或文艺作品的感染力;(6) color, 文艺作品的质量或生动形象的特性;(7)bit, (艺术上的)独特表现。

二、风格的可译与不可译1、风格可译风格是内容和形式两者完美的统一,风格可译必须是内容可感知,形式可转换,二者缺一不可。

由此得出,风格可译的依据有两点:1)风格具有客观可感性2)语言的可译性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这样的翻译,自然不是单纯技术性的语言外形的变异,而是要求译者通过原作的语言外形,深刻的体会了原作者的艺术创造的过程,把握原作的精神,在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体验中找到最合适的印证,然后运用适合与原作风格的文学语言,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正确无误的再现出来。

矛盾在这里提到了翻译风格的两个根本的特征:一是什么是风格翻译,二是风格翻译的标准。

文学翻译中的风格的可译性

文学翻译中的风格的可译性

文学翻译中的风格的可译性赵博【摘要】在翻译中,文学作品的翻译一直存在着争议。

很多翻译者认为文学作品的翻译只能是意思的翻译,而不能把原作中的特殊的方面,尤其是作品风格在译文中表现出来。

而很多翻译大师却认为文学翻译风格是可译的,原作的风格可以通过相应的方式进行转化而迁移到译文当中。

在此通过对文学风格的探讨以及风格可译的二元观说明文学风格的可译性,对以后的风格翻译研究提供一些说明。

【期刊名称】《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25)007【总页数】3页(P154-156)【关键词】文学翻译;风格;可译性;转化;二元观【作者】赵博【作者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大连1160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46翻译是一种语言学的现象,是对文本中的一种语言进行转换变成另一种语言的方法,因此,翻译在本质上以一种语言与语言之间的转换。

但是,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这种文本内的翻译方式越来越显得滞后。

随着翻译学科的发展,单纯的字对字、词对词、句对句的文本内的翻译方法已经无法引导翻译这门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跳出文本框架以研究语言中所要表达的文化及文学现象成为一种主流现象,这种现象就是我们所称之为的文学翻译。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不在拘泥于文本中的语言现象,而是发掘文本中所要表达的实际含义而相应地在翻译中找出应对的方法。

而有关文学翻译的理论著作和研究成果也是层出不穷,在文学翻译中,翻译风格是否可译一直是翻译界所争论的不休的话题,有关翻译风格的可译与不可译的专著也是数量颇多,因此,有必要对文学风格是否可译进行一下探讨与说明。

一、文学风格的内涵在探讨文学风格是否可以之前,有必要对文学风格加以详细的说明。

按照文学术语词典的说法,所谓文学风格就是散文或诗歌的表达方式;或者说作家以什么样的创作方式来进行文学创作。

对于文学风格的分析和评估包括对于一个作家创作中的选词、所用的修辞、句型以及段落篇章的布局的检验和评介。

浅析文学作品的风格翻译

浅析文学作品的风格翻译

浅析文学作品的风格翻译论文导读:翻译是一门实践性活动。

其中“信”的含义是只有通过重构原始风格的方式。

风格再现,浅析文学作品的风格翻译。

关键词:风格,翻译,可译性,风格再现翻译是一门实践性活动。

这个活动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忠实原著。

在中国,最流行的几种标准包括严复的“信、达、雅” 标准,其中“信”的含义是只有通过重构原始风格的方式,目标语言的翻译才能获得成功。

不少中文翻译家认为风格是虚幻的、模糊的,风格只能被人们体会到而不能解释出来。

这种观点会阻碍翻译理论的发展,并且也不利于翻译实践。

风格是文学作品中固有的作重要的元素,我们不应该忽视风格在两种语言间转换的翻译。

以往的翻译和翻译理论家都强调了风格翻译的重要性,集中体现在对原文风格的再造上。

风格是意义表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博士论文,风格再现。

博士论文,风格再现。

这给了我们更多有关这个作家的感受、情绪和态度的线索。

没有风格的传递,我们就无法做到忠实原创作品。

1. 风格的定义风格被视为翻译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通常被用来衡量一篇文章的翻译是成功与否。

尽管“风格”这个术语是常见于文学评论家和文体的学习者的研究中,但我们还是很难给它一个适当的定义,因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和国家范围都有不同的理解。

西方对风格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几个千年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通常被视为代表人物。

在当代中国,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概括“风格”——即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分别指的是文学的角度和语言学的角度(Liu,1991:122)。

在传统的文学研究方法中,风格特点一般用模糊表达诸如“宏大”、“简洁”、“易碎的”、“平实的”。

这些特征几乎不能在细致或复杂的文本中得以完全的展现和应用。

2.文学作品风格的可译性2.1 风格的可译性尽管在风格的再造中存在诸多难点,许多翻译家和理论学家仍然认为风格是可译的。

风格的可译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Alexander Fraser Tytler在他的“翻译原则散文”第一章中指出:“I would therefore describe a goodtranslation to be that in which the merit of the original work is so completelytransfused into another language, as tobe as distinctly apprehended, and asstrongly felt, by those who speak the language of theoriginal work.”(Tytler, 1813;Liu, 1991:105)在我国,大学本科英语专业在训练学生翻译能力的时候也强调要从修辞、词汇等方面体现原作风格。

论风格的可译性

论风格的可译性

摘要:近年来,关于风格的讨论已经屡见不鲜,大部分人对风格这个词感到困惑。

本文提出即使不对风格进行定义,也不影响风格的翻译。

在风格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方面,作者认为风格是可译的,但存在可译度的问题,对影响可译度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并指出了提高风格可译度的方法。

关键词:风格风格翻译可译度因素方法1.风格的定义“风格”这个词有很广泛的定义,包括文学风格、建筑风格、行为风格及其他多种风格。

即使是文学风格本身,不同的学者也对其有不同的理解。

例如theodore savory认为“风格是每篇作品的基本特征,是作者在当时个性与情感的产出,每一个段落都体现了部分作者”。

同样,风格也可以从文学文体学方面进行定义,如王守元在其书中提到:(1)风格是语言特征,可以交流情感及思想。

风格是表面特征,可以体现已有思想或者情感的核心。

风格是对一般规则的而偏离(enkvist)。

(2)风格是指在特定场景,由特定人物,因为某种目的对语言的一种使用方式。

有时该术语用于描述特定作者的语言习惯,有时也用来描述一种题材,特定时期,写作学派(或所有这些)对语言的使用。

风格是前景化(艺术所及其的偏离)(leech&short)。

在这种定义中,风格指的是某种对于规则的偏离,因而造成了前景化的效果。

当然,关于风格的定义还有很多,本文不再一一列举。

这么多风格的不同定义使得人们对于风格感到困惑。

笔者认为,风格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很难给其一个确定的定义。

但风格可以分类:如作者的风格与作品的风格。

从一个作者的所有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他的写作风格,如他的选材如何,句式是简单还是复杂,用词是比较口语化还是书面化。

作品的风格是指一篇文章的风采、语言使用方式等。

当然,这两者之间并不是毫无关联,一篇作品的风格肯定可以体现一定的作者风格,将作者的风格具体化,并增加一些更加具象的东西;作者的风格是该作者所有作品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我们之所以这样进行分类,是因为我们在探讨风格的可译性时,研究的是作品的可译性,而一篇作品的风格见之于它的语言。

文学翻译中风格的可译性

文学翻译中风格的可译性

文学翻译中风格的可译性作者:黄玫玫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01期摘要:风格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再现文学作品的风格是译文成功的关键。

只有重现原作的风格,译文才能内外兼顾, 形神兼具, 让读者充分领略原作的艺术魅力, 进而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本文旨在阐明风格的定义,风格的可译性。

风格并不是不可译,只是个度的问题。

关键词:文学翻译;风格;可译性[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1-0148-01一、前言风格像是一扇窗户,透过它可以洞悉作者的内心世界。

风格在文学作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常被大家认为是玄妙的,虚无缥缈的。

而且,当涉及风格的翻译时,经常会引起风格可译和不可译的广泛争论。

本文认为,风格是可译的,只不过是有个度的问题。

二、风格的定义风格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再现文学作品的风格是译文成功的关键。

那么风格到底什么是呢?在我国,“风格”二字最早被用来评论文学作品出现在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 议对》中。

此后,越来越多的人用“风格”来形容文学作品。

本文旨在从语言学的角度来定义“风格”。

从语言角度来讲,风格指说话或行文的方式,主要包括语言风格手段和修辞风格手段。

三、风格的可译性很多人认为风格不可译。

例如,张中楹在《关于翻译中的风格问题》中谈到:“把研究风格的体会用另一种语言,根据原题材的正反,用字的难易表达的繁简色彩的浓淡,同时还要照顾到原作的雄伟的体势,或是优美的格调,字字句句翻译出来又合乎译文的语言规律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

”我并不赞同他的观点。

人类已经受到语言差异的隔离,但人类交往并不因为语言的不通而停止,努力克服隔阂使得翻译成为必然,这种必然性决定了翻译的可行。

四、风格的再现如前文所述,本文对风格的定义是从语言角度来阐述的。

下面就从这个视角来探讨文学作品风格的再现。

风格不是虚无缥缈的,所以它是有形的,表现为风格的符号体系。

[译者,翻译,风格,其他论文文档]谈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几点思考

[译者,翻译,风格,其他论文文档]谈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几点思考

谈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几点思考谈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几点思考谈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几点思考谈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几点思考来源自教育网摘要:所谓翻译就是基于原作品的意思进行再创造,在这种再创造的过程中,翻译的主体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的翻译风格带入作品中,从而会出现同一原作有不同韵味的译文。

本文阐述了译者如何在保持原作原汁原味的情况下,运用自己的翻译风格,强化原作所表达的意思,使译文与原作达到高度的统一。

关键词:原作;译者;翻译风格翻译是将一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相对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

其内容有语言、文字、图形、符号的翻译。

是增强促进人们社会交流发展的重要手段。

其中,“翻”是指对交谈的语言转换,“译”是指对单向陈述的语言转换。

翻译者处在翻和译之间,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译者的文化素质,甚至是思维情感都会影响到其对原作的理解,而译者的语言习惯、语言能力及采用何种译法都会影响到译文的效果。

长久以来,翻译界都以严复的“信、达、雅”作为衡量译文好坏的标准,译者们也以此来规范自己的翻译风格,以求将原作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更好地呈现出来。

一、何为译者风格所谓翻译就是基于原作品的意思进行再创造,在这种再创造的过程中,翻译的主体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的翻译风格带入作品中,从而会出现同一原作有不同韵味的译文,这种“不同韵味”,即为译者风格。

从广义上讲,译者风格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主要是语言运用的特点。

由于译者之间不同的文化素质及语言习惯,其译作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比如译者对“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句话的翻译,就有多种风格:“Study well an d make progress every day。

”这种翻译风格就比较规整,符合英语语言及语法特点;而“Good good study,and day day up”这种翻译形式虽然是典型的中国式英语,但是已经作为来自中国的外来语,在西方广泛流传及被认可,也是别具风格的。

翻译与风格

翻译与风格
王佐良译文:如此头脑中凡有缺 陷,皆有特药可医。
⑵ 翻 译 风 格 的 形 成
⑵ 翻 译 风 格 的 形 成
I had not known you a month before I felt that you were the last man in the world whom I could ever be prevailed on to marry. ----Austin,Pride and Prejudice 我还没有认识你一个月,就觉得像你这 样一个人,哪怕天下男人都死光了,我 也不愿意嫁给你。 (王科一译)
男尊女卑。
⑵ 翻 译 风 格 的 形 成
⑵ I love you 翻 日本作家夏目漱石:今夜月色很好。 译 张爱玲:为了你的幸福,我愿意放弃 一切——包括你。 风 甄嬛: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格 东方不败:自从我遇见你的那天开始, 我的心,就像跌入了深深的湖水,推不 的 开,躲不掉,心一直想往你身上靠,曾 形 经有人告诉过我,感情是不能勉强的, 而且也不能靠近,可我一见到你,我就 成 变得不像我自己。
⑵ 翻 译 风 格 的 形 成
⑶ 风 格 的 可 译 性
⑵ 翻 译 风 格 的 形 成
⑶ 风 格 的 可 译 性
⑶ 风 格 的 可 译 性
⑶ 风 格 的 可 译 性
⑶ 风 格 的 可 译 性
⑶ 风 格 的 可 译 性
⑶ 风 格 的 可 译 性
⑷ 风 格 的 传 达
⑷ 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 不多也!” 风 格 ♦ Then straightening up to look at the peas again,he would shake his head:“Not 的 much!Verily!Not much,forsooth!(杨宪益译) 传 ♦ Then he’d straighen up,wag his head from side 达 to side as though intoning the classics and

试论风格的可知性与可译性

试论风格的可知性与可译性

试论风格的可知性与可译性摘要:翻译是主体对客体实施控制的过程,也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保持原文的各种信息,减少信息流失的过程。

翻译中对语言风格进行的研究目的是探求风格对应。

长期以来,我们对翻译中涉及风格的诸多问题缺乏应有的重视,主要的问题是因为对文体的社会功能认识不足,对”风格”一词在理解上过于狭窄,造成了语言风格的缺失。

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在翻译过程中语言风格的可知性和可译性问题并相应提出一些翻译建议。

关键词: 风格可译性可知性符号一、风格的定义关于风格的定义,目前学术界还在争论不休,但有着这样的共识:风格可分为广义风格和狭义风格。

广义风格是民族语言本身特点及其各种变体的总和。

狭义风格是语言运用中的某些风格或某种风格现象。

本文所提到的风格主要是指广义风格。

翻译风格关注的中心是在对原文风格分析的基础上使译文风格与原文风格相对应;所研究的不仅是原文的风格表现手段,而且还包括如何使译文与原文在风格的对应上做到恰到好处。

因而译者必须首先能体察原文的风格,能识别原文的风格标记,这是翻译风格的首要问题,否则就谈不上如何用译文表现原文风格。

可以说,在翻译过程中不作一般的文体分析,也就谈不上翻译风格。

因此,必须要了解风格的可知性。

二、风格的可知性风格通常被看作是一种模糊的行文气质。

在以往的翻译理论中,风格的讨论通常重点是用词分析,缺乏科学的依据,因而内涵模糊。

但对文章的总体描写是适用的,有助于读者对译文的领悟。

但对原文风格的分析不能忽视对语言形式的结果分析,而以往翻译理论对原文的形式结构分析是很不够的。

风格的可知性只有建立在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才可能与原文对应。

风格不是抽象的,那就应当有具体的表现形式—符号体系。

风格符号就是在原文的语言形式上可以被认识的风格标记,译者只有掌握风格标记才能认识原文风格。

1、形式标记,这是风格分析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一步,是识别风格的最重要的手段,因为任何风格通常都首先考虑如何将它融入语言,而语言是一种符号标记体系,所以风格不可免地就被“语言符号化”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语知识一、什么是风格当代关于“风格”的定义,很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刘重德先生把风格概括为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

宏观上而言,风格即文学观点,译者要尽量使译作符合原文的思想,和原文一样感人;微观上而言,风格是语言学的观点,是通过章、句、字的巧妙配合而成的。

张今先生把它划分为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刘柄善先生则把两个方面合为一句话“风格是作家的个性经过一定思想文化陶冶后通过一定语言手段的自然表现”。

徐有志在杨自俭主编的《语言多学科研究》(上册)一书中将众说纷纭的风格定义从文本角度上分归四大类:一是指个人运用语言的特征,即个人的语言习惯。

所谓“莎士比亚的风格”、“鲁迅的风格”即指此。

它常常强调个人表现出的特有的或首创的语言特点,所以广而言之,它可以指一个作家对常规用法的“变异”。

二是指集体运用语言的特征,即众人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场合等情景下表现出的类似的语言习惯,诸如“建安风骨”、“美国式幽默”、“公众讲演风格”、“民谣风格”等。

这个定义的重心不在于发话人的个人特点,而在于他们在特定场合表现出的类似特征。

三是指有效的表达方式,即所谓“以最有效的方式讲适切的话”,如大部分写作教程中所提倡的那种“明白的”或“优雅的”风格。

四是单指“好的”文学作品的一种特点,文学批评家们广泛运用的诸如“庄严”、“华美”、“清丽”、“平淡”等风格。

二、风格的可译性尽管很多人赞同风格不可译的观点,更多的学者还是认为风格不但可以翻译,而且非译不可。

早在1954年,茅盾就说过:“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这是一种很困难的工作。

但是文学翻译的主要任务,既然在于把原作的精神、面貌忠实的复制出来,那么这种创造性的翻译就完全是必要的。

世界文学翻译中的许多卓越的范例,就证明了这是可能的;在我国,像鲁迅译果戈里的《死魂灵》,瞿秋白译普希金的《茨闪》和高尔基的一些短篇,也证明了艺术创造性的翻译,是完全可能的。

”英国诗人兼文学批评家Matthew Arnold(阿诺德)也提出类似的见解,即要创造性地传达原作的风格,虽然困难,但并不是不可能。

他认为不能把传达原作的风格排斥在“信实”概念之外,并且翻译必须保持语言的自然性。

风格之可译,在于它不是什么虚无飘渺的东西,它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

高健先生认为:“风格具有可译性,可以译出;不但可以译出,而且能够译好,作到情词相称,不失原旨。

”刘宓庆先生把它见诸形,称为“风格的符号体系”——“风格的符号体系就是在原文的语言形式上可让我们认识的风格标志。

”“大多数风格标志是可以转换的,其中包括形式标志和非形式标志。

例如,语域标志、词语标志以及为数不少的文法标志、章法标志及绝大部分修辞标志在双语转换中都可以做到比较理想的契合。

”风格最终是要通过语言符号来表现的。

所以再现原作风格时,不可忽视字、句、章的运用与配合。

不可译论者常持有两个观点:一是译者有自己的风格,因而不可能忠实地再现作者的风格;二是文字里有双关、谐音、押韵等特殊结构决不可译。

下面本文将用一些实例来证明不可译论者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一)幽默故事的翻译二战后,一艘装备精良的美国军舰趾高气扬地开进英国港口,船身上写着“Second to None”。

当它停靠在码头时,却发现旁边停泊着一艘残破的英国小炮艇,船身上写着“None”。

会英语的人一看一定会忍俊不禁。

最先进的军舰叫“Second to None”(举世无双)而破旧的小炮船却叫“None”(无名小辈)。

有人把“Second to None”译为“天下无敌”,把“None”译为“天下”,虽然没有把“None”的字面意义译出来,但译文在整体上天然成趣,幽默的启示义已揭示出来了。

(二)诗歌、对联的翻译中国的古诗、对联,由于大量地运用双关、谐音与韵脚,并且要求每行字数相等,平仄相对。

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要完全明白诗文的意思也不容易,要翻译,且要译出风格,那就难上加难了,然而也不是不可能。

钱歌川先生认为:“拆字为汉字特有的玩意,决不可能译。

”并举了下面一个例子:人曾为僧,人弗可以成佛。

女卑为婢,女又何妨成奴。

在这副对联里,每句都有两组可以拆分的字,可谓十分难译。

许渊冲先生将其译为:A Buddhist cannot bud into a Buddha,A maiden may be made a house maid.许先生巧妙地运用英语的押头韵和相应的字形变化等手法,在视觉上、乃至声音上再现了原诗的拆字妙处。

作为一个会议口译译员,应该全面发展,不仅能搞同声传译工作,也要能搞即席传译工作,二者缺一不可。

由于同声传译比即席传译更加容易学习和掌握(这点恐怕同很多人的想象相反),所以,作为初学者,在掌握即席传译技术以前,最好先搞一段时间的同声传译工作。

也就是说,应该先到只使用同声传译的会议上去工作。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这种只使用同声传译的会议是很少的。

由于工作需要,绝大多数会议总免不了要建立若干个委员会、工作组、起草组等附属机构。

这些机构往往在没有同声传译设备的小会议室里开会,这就需要进行即席传译了。

遇到这种情况,所有搞同声传译工作的译员,都可能被抽调到这些附属机构中去担任即席传译工作。

如果某些人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他们的那份工作就要不合理地落到他们的同事身上,给别人增加负担。

所以,在大学的翻译系或翻译学校里,都把同声传译和即席传译的全面发展作为培养学生的标准,达不到这一标准,就不能取得毕业证书。

此外,译员为了保证自己的工作顺利进行,还必须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适当的业余活动,如体育运动、娱乐游戏、从事业余研究和写作等。

只有这样,他才能有健康的身体和饱满的精神,以胜任口译这一高度紧张的脑力劳动工作。

作为一个会议口译译员,应该全面发展,不仅能搞同声传译工作,也要能搞即席传译工作,二者缺一不可。

由于同声传译比即席传译更加容易学习和掌握(这点恐怕同很多人的想象相反),所以,作为初学者,在掌握即席传译技术以前,最好先搞一段时间的同声传译工作。

也就是说,应该先到只使用同声传译的会议上去工作。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这种只使用同声传译的会议是很少的。

由于工作需要,绝大多数会议总免不了要建立若干个委员会、工作组、起草组等附属机构。

这些机构往往在没有同声传译设备的小会议室里开会,这就需要进行即席传译了。

遇到这种情况,所有搞同声传译工作的译员,都可能被抽调到这些附属机构中去担任即席传译工作。

如果某些人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他们的那份工作就要不合理地落到他们的同事身上,给别人增加负担。

所以,在大学的翻译系或翻译学校里,都把同声传译和即席传译的全面发展作为培养学生的标准,达不到这一标准,就不能取得毕业证书。

此外,译员为了保证自己的工作顺利进行,还必须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适当的业余活动,如体育运动、娱乐游戏、从事业余研究和写作等。

只有这样,他才能有健康的身体和饱满的精神,以胜任口译这一高度紧张的脑力劳动工作。

作为一个会议口译译员,应该全面发展,不仅能搞同声传译工作,也要能搞即席传译工作,二者缺一不可。

由于同声传译比即席传译更加容易学习和掌握(这点恐怕同很多人的想象相反),所以,作为初学者,在掌握即席传译技术以前,最好先搞一段时间的同声传译工作。

也就是说,应该先到只使用同声传译的会议上去工作。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这种只使用同声传译的会议是很少的。

由于工作需要,绝大多数会议总免不了要建立若干个委员会、工作组、起草组等附属机构。

这些机构往往在没有同声传译设备的小会议室里开会,这就需要进行即席传译了。

遇到这种情况,所有搞同声传译工作的译员,都可能被抽调到这些附属机构中去担任即席传译工作。

如果某些人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他们的那份工作就要不合理地落到他们的同事身上,给别人增加负担。

More: /peixun/ Edit:英语培训More:yypxjgwk 所以,在大学的翻译系或翻译学校里,都把同声传译和即席传译的全面发展作为培养学生的标准,达不到这一标准,就不能取得毕业证书。

此外,译员为了保证自己的工作顺利进行,还必须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适当的业余活动,如体育运动、娱乐游戏、从事业余研究和写作等。

只有这样,他才能有健康的身体和饱满的精神,以胜任口译这一高度紧张的脑力劳动工作。

作为一个会议口译译员,应该全面发展,不仅能搞同声传译工作,也要能搞即席传译工作,二者缺一不可。

由于同声传译比即席传译更加容易学习和掌握(这点恐怕同很多人的想象相反),所以,作为初学者,在掌握即席传译技术以前,最好先搞一段时间的同声传译工作。

也就是说,应该先到只使用同声传译的会议上去工作。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这种只使用同声传译的会议是很少的。

由于工作需要,绝大多数会议总免不了要建立若干个委员会、工作组、起草组等附属机构。

这些机构往往在没有同声传译设备的小会议室里开会,这就需要进行即席传译了。

遇到这种情况,所有搞同声传译工作的译员,都可能被抽调到这些附属机构中去担任即席传译工作。

如果某些人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他们的那份工作就要不合理地落到他们的同事身上,给别人增加负担。

所以,在大学的翻译系或翻译学校里,都把同声传译和即席传译的全面发展作为培养学生的标准,达不到这一标准,就不能取得毕业证书。

此外,译员为了保证自己的工作顺利进行,还必须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适当的业余活动,如体育运动、娱乐游戏、从事业余研究和写作等。

只有这样,他才能有健康的身体和饱满的精神,以胜任口译这一高度紧张的脑力劳动工作。

作为一个会议口译译员,应该全面发展,不仅能搞同声传译工作,也要能搞即席传译工作,二者缺一不可。

由于同声传译比即席传译更加容易学习和掌握(这点恐怕同很多人的想象相反),所以,作为初学者,在掌握即席传译技术以前,最好先搞一段时间的同声传译工作。

也就是说,应该先到只使用同声传译的会议上去工作。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这种只使用同声传译的会议是很少的。

由于工作需要,绝大多数会议总免不了要建立若干个委员会、工作组、起草组等附属机构。

这些机构往往在没有同声传译设备的小会议室里开会,这就需要进行即席传译了。

遇到这种情况,所有搞同声传译工作的译员,都可能被抽调到这些附属机构中去担任即席传译工作。

如果某些人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他们的那份工作就要不合理地落到他们的同事身上,给别人增加负担。

所以,在大学的翻译系或翻译学校里,都把同声传译和即席传译的全面发展作为培养学生的标准,达不到这一标准,就不能取得毕业证书。

此外,译员为了保证自己的工作顺利进行,还必须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适当的业余活动,如体育运动、娱乐游戏、从事业余研究和写作等。

只有这样,他才能有健康的身体和饱满的精神,以胜任口译这一高度紧张的脑力劳动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