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风格的可译性

合集下载

试论翻译中的风格再现——《文学批评无用论》原文与译文对比研究

试论翻译中的风格再现——《文学批评无用论》原文与译文对比研究

试论翻译中的风格再现——《文学批评无用论》原文与译文对比研究论文摘要:文章旨在探讨翻译中的风格再现问题。

简要论述了风格的可译性,列举了刘宓庆提出的三种风格符号换码模式。

基于这三种模式分析季羡林的《文学批评无用论》原文和张培基的英译本,发现英译本在重现原文风格上存在缺憾,无论从语域层面、词汇层面还是修辞层面来考虑,均没有达到与原文的契合;并为更好地再现原文风格提供了一些修改建议。

论文关键词:文字翻译词语翻译风格可译性风格再现翻译比较研究一、风格的可译性及三种换码模式在西方翻译理论中,作为原则正式提出翻译风格问题的是英国翻译理论家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AlexanderFraserTytler,1749—1814)。

他在《翻译的原则》(PrincipleofTranslation)中介绍了三条原则,其中第二条是:“译文的风格和文笔应当与原文保持相同的特色”。

然而,译学界人士对于风格是否可译向来看法不一:有的认为风格不可译,有的则认为风格不但可译而且理应在译文中再现。

要探讨风格的可译性,必须首先弄清楚什么是风格。

库顿(J.A.Cudden)编撰的《文学术语词典》将风格定义为:“散文或诗歌中独特的表述方式;作者的写作特色”。

库顿认为,对风格的分析和评价不仅要考虑作者的措辞和表现手法(如修辞或其他手段),还要考虑句子和段落的特色(例如是松散亦或是紧凑的)——总而言之,要考虑作者使用的语言及其驾驭语言的方法等各个方面。

每位作家都有独特的写作风格,这既受其性格的影响,又是他们创作时心情的产物;同时,风格是可识别的。

刘宓庆认为风格既然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素质,那就应当可以见诸于“形”,表现为风格的符号体系。

风格的符号体系就是在原文的语言形式上可被我们认识的风格标记(stylisticmarkers),分为“形式标记”与“非形式标记”两类。

前者包含音系标记、语域标记、句法标记、词语标记、章法标记和修辞标记,后者则指神韵、风骨、气势、情调等等“非形式因素”。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问题发展史略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问题发展史略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问题发展史略关于可译性不可译性问题的讨论在翻译理论发展史上占据过重要的位置,但是关于此问题的讨论一直存在着名实不符的问题,也就是说有些翻译理论家虽然沿用了“可译性不可译性”的名称,实际上他们各自的理论焦点取不尽相同。

本文通过对可译性不可译性问题发展史的考察,试图理清其发展脉络,界定其各发展时期的不同定义。

标签:可译性;不可译性;发展史1.介绍关于可译性不可译性问题的讨论时翻译理论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但是仔细研究一下此问题的发展始末,我们可以发现,对于此问题的讨论首先存在着概念不清问题,也就是说,对于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概念界定存在着分歧。

下面,我们将通过考察可译性不可译性的问题的发展史略来具体分析其不同的含义。

2.可译性不可译性问题发展史略2.1 不可译性问题的提出此问题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末期的民族语翻译。

中世纪末期,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欧洲各国纷纷建立,随着各国民族意识的增强,与民族语代替拉丁语翻译的呼声也日渐高涨。

在意大利,诗人但丁最早提出了文学翻译的不可译性问题。

在其关于翻译和民族语的论述《飨宴》中,但丁对《圣经·诗篇》的拉丁语译文进行了认真地研究,发现原文中有许多诗的特征在译文中走失了,从而得出文学作品不可议论。

他说:“要让大家都懂得,任何富于音乐和谐感的作品都不可能译成另一种语言而不破环其全部优美的和谐感。

正因为如此,荷马的史诗遂未译成拉丁语;同理,《圣经·诗篇》的韵文之所以没有优美的音乐和谐感,就是因为这些韵文先从希伯来语译成希腊语,再从希腊语译成拉丁语,而在最初的翻译中其优美感便完全消失了。

” (Dante,1304-1307:Chapter 7,Book 1 )可见,但丁提出不可译问题是针对文学作品而言,具体说来,翻译过程中,文学作品是与内容的对立是但丁文学作品不可译论的立论基础。

2.2 歌德及文学作品的可译论歌德认识到翻译往往是不完全的,但是他同时又提出,无论如何,翻译是世界事务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活动之一。

文学翻译中风格的可译性

文学翻译中风格的可译性

文学翻译中风格的可译性作者:黄玫玫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01期摘要:风格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再现文学作品的风格是译文成功的关键。

只有重现原作的风格,译文才能内外兼顾, 形神兼具, 让读者充分领略原作的艺术魅力, 进而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本文旨在阐明风格的定义,风格的可译性。

风格并不是不可译,只是个度的问题。

关键词:文学翻译;风格;可译性[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1-0148-01一、前言风格像是一扇窗户,透过它可以洞悉作者的内心世界。

风格在文学作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常被大家认为是玄妙的,虚无缥缈的。

而且,当涉及风格的翻译时,经常会引起风格可译和不可译的广泛争论。

本文认为,风格是可译的,只不过是有个度的问题。

二、风格的定义风格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再现文学作品的风格是译文成功的关键。

那么风格到底什么是呢?在我国,“风格”二字最早被用来评论文学作品出现在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 议对》中。

此后,越来越多的人用“风格”来形容文学作品。

本文旨在从语言学的角度来定义“风格”。

从语言角度来讲,风格指说话或行文的方式,主要包括语言风格手段和修辞风格手段。

三、风格的可译性很多人认为风格不可译。

例如,张中楹在《关于翻译中的风格问题》中谈到:“把研究风格的体会用另一种语言,根据原题材的正反,用字的难易表达的繁简色彩的浓淡,同时还要照顾到原作的雄伟的体势,或是优美的格调,字字句句翻译出来又合乎译文的语言规律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

”我并不赞同他的观点。

人类已经受到语言差异的隔离,但人类交往并不因为语言的不通而停止,努力克服隔阂使得翻译成为必然,这种必然性决定了翻译的可行。

四、风格的再现如前文所述,本文对风格的定义是从语言角度来阐述的。

下面就从这个视角来探讨文学作品风格的再现。

风格不是虚无缥缈的,所以它是有形的,表现为风格的符号体系。

试论文学翻译的风格可译性

试论文学翻译的风格可译性

%))/ 年- 第 $) 期 仅能使不同声区的 声音 协调统 一, 演唱 高音更 加轻 松方 便, 唱出的声音 更加 舒展 优 美, 音色 更 富于 表现 力 和艺 术感 染 力, 也是对我 国民族声乐演唱技术的创 新和突破。但 在借鉴 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对民族声乐传统 艺术风格的 继承和保 留, 尤其是保持不失去民 族艺术 的个性, 不要 “ 在强调 运用 西方 [ #] 先进技法的同时, 也自觉不自觉地使风格趋于一致” 。 " 注释 [$ ] [% ] [意] &’ (’ 马 腊 费 奥 迪’ 卡 鲁 索 的 发 声 方 法 [( ] ’ 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 %)))’ 第 !*、 +) 页 [! ] 周 小 燕’ 声 乐 基 础 [ (] ’ 北 京: 高 等 教 育 出 版 社, $**) , 第#页 [" ] 李维渤’ 西洋声乐发 展概略 [(] ’ 西安: 兴 界图 书出 版公司, $*** , 第 #) 页 [# ] 乔新建, 冯建志, 何 军’ 声乐 艺术概 论 [ (] ’ 重庆: 西 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 第 %,, 页 [ 责任编辑: 正元]
试论文学翻译的风格可译性
周乐乐
( 南京师范大学, 江苏 南京 $$)))))
[摘- 要] - - 翻译不仅是把原作的内容在不同的语言之间进行转换, 更是要把原作中的精神和风格 尽可能贴切 的传达出 来。 本文从几个方面论述了风格的可译性, 以及风格的翻译。 [关键词] - - 文学翻译; 风格; 可译性 [中图分类号] .)"$/- - [ 文献标识码] 0- - [文章 编号]$)), —")#! (%))/ ) )$) —)$/, —)% - - 一、 引言 在翻译领域里, “ 风格” 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时时要 考虑 到的重要因素, 也是翻译批评者们在评论译 文时的一个 重要 的参照标准。风格翻译的成败, 很大程度上 决定了目的 语读 者对一部作品的好恶褒贬, 因而不能掉以 轻心。译者在 翻译 时须正确把握原作风格的各种表现形 式, 并 尽量在目的 语中 寻找与之对应的语言形式, 惟其如此方能真 实再现原作 的风 格。但另一方面翻译随着语言的转换, 原作 的表现形式 也会 随着变形, 作品原有的 内容与形式的和谐 性会被打 破。这就 对传达原作的风 格造 成了 障碍。也许 , 正 是在 这个意 义上, 原作的风格是不可传达的。 这样的断言对翻译实践是有 害的。还有的 人认为, 原作 的风格是不可传达 的, 译者不 必为 此多费 脑筋, 故 译文 若可 以谈风格的话, 那只不过是译者个人的风格 或随便给个 风格 了。风格是一种微 妙而又 模糊 的东 西, 如 果难 以言传, 至少 是可以感觉到的。语言虽然不同, 但是使用 语言的人基 本上 是同感同嗜, 否则持不 同语言的人就不可 能交流了。法 国作 家莫泊桑说风格是一种 “在其全部 色彩和全部强度上表 达一 件事物唯一的、 绝对的方 式” 。在 翻译 过程实 现了 语言 转换 的同时, 也就实现了内 容和形式的风格潜 移默化的 变化。这 种转换不管译者是 否承 认都 是存在 的。作为 译者 和原 作者 这两个拥有着各自特征的独立的人, 他们有 着不同的文 化背 景、 生活经历、 思维模 式以 及细微 的感 情倾向 和对 外部 事物 不同的感受力、 领悟 力及其自身表达能力、 再现能 力, 再 加上 时间和空间等等的诸多限制, 这种变化是 不可避免 的。要达 到译作与原作在 风格上 的完 全统一 是不 可能的。 只能 是译 者在不断理解原作的基础上, 在翻译的过程 中尽力趋向 完全 传达原作的风 格, 从 而达 到 译作 风格 与 原作 风 格的 无限 接 近。译文风格与原作风格不可能达到 完全意义 上的重合, 但 原作风格不可译的观点未免太极端。 二、 风 格可译性的依据 对原语的风格分析工作至关重要, 它是 理解阶段 的基本 任务之一。忽视对原语风格的分析, 就谈不 上对原作 全部意 义的把握。原文的风格也属于意义的 范畴, 忽视风格 意义和 风格价值, 要 作到忠实与原语是不可能 的。同时也就 违反了 语际转换的实质。只要从这个高度来 认识风格 的问题, 才有 可能对翻译中的风格表现法加以认真的科学探 讨和考察。 大所数风格标记是可以转换的, 其中包 括形式标 记和非 形式标记。例如, 语域标 记词语标记以及为 数不少的 句法标 记、 章法标记及绝大多数的修辞标记在双语 转换中都 可以做 到比较理想的契合。 人类的语言具有表感功能。因 此, 由表 感功能产 生的风 格感应力也是大 同小异 这是 风格可 译性 很重 要的依 据。譬 如, 讽刺作品 几乎是 无国界 的, 无论是以 平易、 淡雅、 清 新为 特征的分析性风格, 抑或以丰繁、 绚丽、 隐约 为特征的 综合性 风格, 都是操不同的 语言 的读者 所能 感应 到的。当 然, 风格 感应力在不同的语言 读者 群众中 所引 起的 感应效 果可 能有 程度或强度上的差异, 不可能有等效反应。 风格 的可译 性与译 者的语 言转换技 能和才 情功力 有很 大的关系。我们 不能 将 原作 风格 在译 作中 的丧 失 ( 1233 ) 或 “减色” ( 456212789:) 不加 分析 的归 咎于 风格 的可 译性 限 度, 更不能得出结论 说风格 是不 可译的。 文学 作品的 翻译 是高 层次的审美活动, 一般 的翻 译工作 者由 于缺乏 较深 的素 养, 对风格缺乏辨别、 鉴别的能力, 缺乏有 目的训练 与研究, 因而 在翻译实践中难免不丧失风格意义或是风格 “ 减色” 。 三、 风格的翻译 探讨风格翻译的问题, 首先要弄清 风格的涵 义。这里列 举两个定 义: $) ;<9957 2= >78?89: 27 3@5<A89: ( 629?7<3?54 >8?B ?B5 3CDE56? ;<??57 ) ; ( F279DG, $*," : $$+% ) % )HB<7<6?5783?86 6B2865 <94 <77<9:5;59? 2= < @<7?86C1<7 <C?B27 27 3@5<A57’ (I7<;293><G, $*+, : +%) ) ’ 对 比二者可以看 出, 风 格的范 畴包 括两方面的内容, 即作品风格和作家风 格。作品风格 指作家 或艺术家在题材、 体裁、 形象描绘、 表现手法 和运用语 言等方 面的特色; 作家风格则 是作家 精神 面貌 的反映, 是 作家 社会 观、 审美观和创作 个性的表现。作家风格时 时体现在 作品的 风格中: 宏观 上, 它表现 作品的 谋篇布局、 题 材取舍、 立 场观

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题选录

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题选录

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题选录姓名学校人学时间论文题目导师张明林北京大学 1991年‘宏达与严复的翻缺名译原则比较研究”梁群北京大学 1991年“从社会符号学角缺名度探讨翻译”常晓燕北京大学 1991年‘英译唐诗的人际缺名意义”王铁仁北京大学 1992年“论文学翻译过程” 湖仲伦才晓梅北京大学 1993年“对中国大学生英缺名语翻译及写作中错误的分析”陈丽佳北京对外 1979年“英语介词与翻译” 缺名经贸大学何建雄北京对外 1981年“翻译中的内容和缺名经贸大学形式的辩证关系”方春样北京对外 1982年“英语连词与汉译” 缺名经贸大学王恩冕北京对外 1983年‘英汉翻译中的补缺名经贸大学偿问题”江山北京对外 1984年“文学翻译中信息缺名经贸大学的传达”姓名学校人学时间论文题目导师薛治虎北京对外 1984年“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缺名经贸大学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周一曼北京对外 1984年“论英语比喻修辞风格与翻缺名经贸大学译”康晋北京对外 1987年“外名汉译混乱状况、原因及缺名经贸大学出路”张霞北京对外 1988年“论 David Copperfield的汉译缺名经贸大学——两个译本的对比研究”张小玲北京对外 1990年“读《马丁·伊登)两个中译本缺名经贸大学论英语长句的汉译技巧”陈蕾北京对外 1990年“从《刀锋》的两个中译本看缺名经贸大学文学翻译中理解与表达的问题”张筱霖北京对外 1993年“散文英译汉的风格传达” 缺名经贸大学韩冰北京对外 1993年“现代汉语外来语与翻译” 缺名经贸大学康苦北京外国不详“德汉短篇小说中的隐喻及 LOTHAR语大学其翻译的可能性”薛庆国北京外国不详“阿汉句子的对比与汉译阿” 余章荣语大学韩生民北京外国 1981年“文学作品语言风格的可译缺名语大学性研究”徐家荣北京外国 1981年“试论儿童文学的翻译” 缺名语大学史天甲北京外国 1981年‘饿汉互译中数字口译技巧” 白春仁语大学段段京华北京外国语1982年“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原则” 蔡毅大学姓名学校人学时间论文题目导师许小海北京外国 1982年“关于翻译标准” 水天龙冲慧芬北京外国 1984年“论词尾了字及其译法” 周允副刘健北京外国1985年“汉语特色词及词组的翻译” 缺名语大学刘齐北京外国1985年‘从《多多益善)的两个中译缺名语大学本看非文学类的翻译”潘炳信北京外国1985年“专有名词的译写” 缺名语大学杨燕鲁北京外国1985年“试论翻译单位” 蔡毅语大学傅绍梅北京外国1985年“法语单部句的特点与翻译” 陈振尧语大学罗选民北京外国1985年“话语层翻译的途径——话刘成沛语大学语语言学在翻译中应用”美玉宁北京外国1985年“花开花落各千秋——从“恶沈大力语大学之花”三个中译本的比较谈诗歌翻译”梁少敏北京外国1985年“简谈培养翻译记忆力的间王炳东语大学题”高芙北京外国 1986年“从《推销员之死》的三个中缺名语大学译本看戏剧翻译的特点及应注意的问题”曾诚北京外国1986年“英汉小说中的文体问题” 缺名语大学高志凯北京外国1986年“论外事交替传译的特点及缺名语大学其笔记技巧”姓名学校人学时间论文回国导师康泽民北京外国1986年“民族文化与文学翻译” 曹书勋语大学余小华北京外国1986年“翻译的辩证法——不等值高厚语大学中求等值”汪恰北京外国1986年“语义文化与翻译” 靳慰然语大学周清波北京外国1986年“试论文学翻译的艺术真实” 王承时语大学王秀丽北京外国1987年“翻译·语境·词义” 陈振尧语大学黎勇北京外国1987年“论文学翻译中的形与神” 丁往道语大学李红宇北京外国1987年“等效为上的原则——浅析高厚语大学奈达的翻译理论”罗天妮北京外国1987年“(刀锋》中人物对话等效翻刘成沛语大学译初探”于兴文北京外国1987年“汉语政论文中的形象词语江嘉斐语大学及其俄译问题”徐小勤北京外国1987年“文学翻译中语言风格的传祝还语大学达——浅评狄更斯小说David Copperfield 两个中译本”戴综北京外国1987年“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庄元泳语大学——试论翻译的文化等值”王谊群北京外国1987年“从言语意义论翻译的忠实庄元泳语大学性”顾青北京外国1988年“论《阿丽思漫游奇境记》文薄冰姓名学技人学时间论文同目导师宫东风北京外国1988年“文学翻译与信的基点” 薄冰语大学11付昭桂北京外国1988年“文化差异语义差异与翻译陈德新语大学的局限性”彭凤国北京外国1988年“歧义与翻译一一兼谈翻译陈德彰语大学中的理解与表达”贾文件北京外国1988年“德语政论文及其汉译法” 黄国债语大学蒋骁华北京外国1988年“从等值翻译看《红楼梦》习庄绎传等语大学语的英译”夏丽新北京外国1988年“佛教成语及翻译问题” 钱文彩语大学任卫东北京外国1988年“论最佳翻译——中国古典钱文彩语大学诗词翻译中的可能性和限度”李俊辉北京外国1988年‘从《名利场》看三种修辞手熊德倪语大学法的翻译表现”蔡剑锋北京外国1989年“论理解是翻译的基础——薄冰语大学对Sense and Sensibility三个译本的比较”沈静北京外国1989年“论幽默文学的翻译——比薄冰语大学较张谷若与董秋斯的“大卫·科波非尔”译本”马爱农北京外国1989年“儿童文学翻译特点两议” 陈德彰语大学冀群姐北京外国1989年“英语句子成分的省略及汉陈德彰语大学译”李军北京外国1989年“中国经济改革中常用套语汪嘉斐语大学的类型及其俄译原则”姓名学校人学时间论文区目导师何育广北京外国 1989年“关于翻译与文化的几点看熊偎倪语大学瞿向红北京外国1989年“语义学与翻译” 赵士钰语大学杨彩霞北京外国1989年“《飘》:两个中译本的风格及庄绎传语大学处理方法的比较”张梅北京外国1989年“主述位切分和翻译” 庄绎传语大学江竟北京外国1990年“翻译中的场景概念La No。

可读性与可译性

可读性与可译性

可读性与可译性作者:许丽梅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36期摘要:本文通过对翻译中的可读性与可译性的介绍,揭示了可读性与可译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同时两者都必须以对原文的深透理解为基础,来探讨表达问题。

关键词:可读性;可译性作者简介:许丽梅,女(1979.11-),籍贯:吉林省辽源市,单位:长春大学,外国语学院。

职称:讲师。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27--011.可读性(Readability)翻译中的可读性指译文是否通顺可读,是衡量一切笔译作品的基本要求。

好的译文首先应该要忠实于原文,同时还应兼顾到读者的需要,符合译文的语言表达习惯。

真正忠实的译文应是在不改变原文意思的基础上使行文流畅,具有可读性。

如果译文可读性太差,便谈不上忠实于原文。

译文的可读性是衡量译文语言质量的标准。

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涵义:(1)译文应与原文的总体风貌保持一致,译文与原文的可读程度应相近或相当。

(2)译文应在与原文总体风貌相适应的前提下尽力做到可读。

这里有三种情况:第一:原文流畅、精美,译文除通顺而外,更应注意文采;第二:原文文字可读性一般,译文则应保证较好的可读性;第三:原文文字艰涩、拖沓或跳脱,我们应该在不偏离原文的基本格调基础上,使译文做到充分达意。

(3)译文的可读性常常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地域性。

语言是发展的,文风也常常带有时代特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被某一时代的人公认的翻译佳作很可能在若干年后给人以语言上的陈旧感。

此外,语言也是有地域性的,在某一地区被认为通顺可读的译作在另外一些地区就不一定发此。

可见,可读性本身就是发展的,翻译中的可读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2.可译性(Translatability)“可译”与“不可译”是长久以来存在于翻译理论中的一个对立统一命题。

“可译”或“可译性”(也可称“可译性”、“不可译性”)是指译者在从事文学翻译(尤其指诗歌)过程中,对原文含义的忠实表述方面的可行性和局限性,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文学翻译的作用和价值。

诗歌的可译性

诗歌的可译性

浅谈诗歌的可译性摘要: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由于它在形式上有一定的特殊性,加上各国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在诗歌翻译这一领域可译与不可译的争论始终存在着。

笔者认为,诗歌并不是完全不能被翻译的。

本文就诗歌中存在的可译性因素及翻译诗歌的方法进行简单阐述。

关键词:诗歌;翻译;方法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0-0220-01诗歌是一种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形式,是一种抒情言志的的文学体裁。

它不仅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肩负着一个与众不同的文学任务——即用高度凝练的语言传达给读者们一种高于一般生活的文学精神。

所以,诗歌的语言,一般都被要求为精练、有节奏、有韵律,分行排列。

那么同样,诗歌的翻译过程同样要求以近乎完美的艺术形式充分传达原作者原作品的思想感情。

古往今来,各国诗人在诗坛上都创作过许多出色的作品。

中国杰出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等自不待言,外国的如英国诗人拜伦、雪莱;法国诗人雨果、波特莱尔;德国诗人歌德、海涅;俄国诗人普希金、莱蒙托夫等等。

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语言能力,结合各自国家的语言特色,并揉进自身所属国家的本土文化,创造出了许多杰出的诗作。

但由于对语言的认知程度有限,各国读者们接触到他国诗歌的途径大多是通过译作。

这时便会产生一个问题,由于诗歌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学体裁,译者到底应该用怎样的方式翻译才算完美呢?诗歌的翻译并非易事,它不仅要求译文能使读者“知之、好之、乐之”,而且需要尽量符合原文的“音美、意美、形美”。

但由于诗歌在形式上的特殊性以及各国语言文化的差异等等因素,很多学者主观上认为诗歌是不可译的。

英国诗人鲍斯威尔(j boswell)就认为:“译诗只能是拙劣的模仿。

”我国的著名散文家、诗人、翻译家周作人说:“诗是不可译的,只有原本是一首诗,其他的任何译文都是私塾老师讲《唐诗》的解释罢了。

”著名翻译家王以铸在《论诗之不可译》中这样说过:“我认为诗这东西不能译,理由很简单,诗歌的神韵,意境,或者说得通俗点,它的味道,即诗之所以为诗,在很大程度上有机地融化在诗人写诗时的语言之中,这是无法通过另一种语言(方言)来表达的。

文学翻译中风格的可译性探究——以Ivanhoe中译本为例

文学翻译中风格的可译性探究——以Ivanhoe中译本为例
表达外 , 还 会 采 用 一 些 语 言手 段 来 提 高 其 话 语 的影 响力 和 吸 引 力 。换 句 话 说 , 所 有 的 语 言 都 具
有一定 的修辞手法 , 可 以使 其 表 达 更 清 晰 、 生动 、 美 妙 。如 讽 刺 、 象征 、 比 喻 等 修 辞 手 法 是 所 有 语 言 共 有 的 。这 种 共 性 也 为 风 格 翻译 提 供 了基 础 。
《 艾 凡赫 》 的 中译 本 有 好 几 个 , 其 中 以林 纾 和 魏 易 合 译 的文 言 版 本 影 响 最 大 , 而 白 话 文 版 本
则 以刘 尊 棋 和 章益 合 译 的 版本 最 为 流 行 。本 文 将 从 句 法 、 修辞 、 人 物 话 语 四 个 风 格 标 记 层 面 对
得到广泛认可 。

I v a n h o e及 其 语 言 风 格
I v a n h o e是 英 国作 家 司 各 特 ( Wa i t e r S c o t t ) 最 出名 的小 说 , 也 是 描 写 中 世 纪 生 活 的 历 史 小 说 中最 优 秀 的小 说 之 一 , 在 西 方 文 学 史 上 影 响 深 远 。《 艾 凡赫 》 在 中 国 的影 响也 很 大 , 有 多 个 中 译本 , 早在 1 9 0 5年 就 出 版 了 林 纾 和 魏 易 合 译 的 文 言 文 译 本 , 书名译 为《 撒 克逊 劫后 英 雄 略 》 。 该 译 本 深 受 中 国读 士 比亚 作 品 在 中 国 的 影 响 , 对 郭 沫 若、 茅盾 、 鲁 迅 等 文 人 志 士 的创 作 都 产 生 了重 要 影 响 。茅 盾 的创 作 受 到 司各 特影 响 , 其小说《 午 夜》 的 创 作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是 来 自《 艾凡赫 》 的启 发 , 而 郭 沫 若 的 创 作 风 格 与 司 各 特 也 有 许 多 相 似 之处 。 新 中 国成 立 之后 , 研 究 司各 特 的论 文 论 著 陆续 出 版 , 其 中有 多 篇 研 究 《 艾凡赫 》 与 中 国 作 家 之 间 的 关 系 。如 姜 铮 的 “ 郭 沫若 与 《 艾凡赫》 ” _ l 2 ] 、 启 程 的“ 郭 沫若 创作 艺 术 探 源” [ 、 韩 洪 举 “ 《 撒 克逊 劫 后 英 雄 略 》 的 文学 价 值 及 其 影 响 ” 等 。《 艾凡赫 》 在 中 国 译 介 和 影 响 不 仅 因 为 它 契 合 了 当 时 的文 化 、 文 学 需求 , 作 品本 身 精 妙 的语 言 风 格 也 是 不 可 忽 视 的 。 《 艾 凡赫 》 在 语 言 风 格 上 的 突 出 特 点 受 到 林 纾 等 人 的 高 度 评 价 。林 纾 在 翻 译 该 小 说 时 曾 列 举 出 它 的八 大优 点 , 其 中有 三 点 与其 语 言 风 格 相 关 , 他 认 为 该 书 作 者 对 语 言 掌 控 能 力 堪 比 中 国 的 司 马迁 和班 固 。林 纾 之后 又有 多 位 译 者 翻译 过 《 艾凡 赫 》 , 其 中 以 刘 尊 棋 和 章 益 二 人 合 译 的 版本 最 为 流 行 , 刘 、 章 二 人 对 小 说 的语 言 风 格 也 是 赞 赏 有 加 , 并 且 在 翻 译 的 过 程 中 非 常 注 重 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11月 Vol. 27 No.6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Nov. 2005────────── 收稿日期:2005-03-18作者简介:高宏蕊(1981-),女,河北张家口人,中国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

- 41 -论文学风格的可译性高宏蕊,于红真(中国石油大学,山东 东营 257061)摘 要:从翻译的任务入手指出文学翻译中保持原作风格的必要性,进而从语言学、文体学、文学、文化和哲学几个层面阐述了文学风格的可译性,并探讨了如何处理好原作者风格与译者风格之间的关系,指出文学风格可译性的限度。

关键词:风格;可译性;限度中图分类号:I0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5)06-0041-03一、风格翻译的必要性风格总是以语言形式表现在作品中,体现于作品中常用的词语、句型、修辞手法和艺术手法等。

既然风格是普遍存在的,而翻译的基本任务是忠实再现原文,那么译者对原作风格的追求不仅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

按忠实原则,译者应尽量抛开自己的风格,使译文紧跟原著,在最大限度内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同样的效果。

多人合译的著作,虽常有专人负责统一文风,仍很难做到前后文笔一致。

若译者缺乏敬业精神势必会让自己的文字特色取代原著的特色,从而损失原著风格,给读者带来阅读上的困惑。

众所周知,风格学早已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它所考察的范围早已超出母语著作。

许多世界名著和名家的风格早已有了多种不同的译本,方便广大异国读者的同时,也成为学术界和学者讨论、参考、借鉴的对象。

这足以说明风格的介绍是文化交流的一项内容,也是翻译的一种任务。

同时,它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风格的可译性,所需的不过是为其找出理论支持。

因此笔者将试图从多个方面提出可译性的理论依据。

二、风格翻译的可能性 1.语言学所提供的理论基础文学作品是具有创造性的语言艺术,语言是其基本材料。

根据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不同语言的表层结构虽然不同,但其深层结构所表达的内容是相通的。

在翻译一部文学作品时,译者首先看到的是原文的表层结构,然后他要在头脑中将其转化为深层结构。

因为各种语言的深层结构所表达的内容是相通的,进而他能将原语语言的深层结构转化为译入语语言的深层结构,而反映在译文中的语言是译者将译入语的深层结构转化成了译入语的表层结构。

所以两种语言的表层结构有可能不同,但其深层结构是相似的(见下图)。

因此,翻译作为两种语言符号系统之间的转换活动,可以用一种语言再现另一种语言的深层结构,即再现其神韵。

事实上,“一部文学作品的风格,是通过语言来体现的。

一般说来,如果这部文学作品的语言准确无误地译成了另一种语言,那么就可以说,这些语言所负载的风格因素也就或多或少地随之翻译过去。

”[1](P125)肖伯纳所说的“意之所到,风格随之”,也正是这个道理。

原文 译者(转换媒介) 译文 表层结构 深层结构 表层结构深层结构 表层结构 深层结构(图中虚线表示相通的近似转换;实线表示相同的表现形式)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重视语言在实际环境中的运用,认为翻译一般是寻求原文与译文在意义上的对等,包括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观点强调原文与译文在风格上的对等。

2.文体学所提供的认知前提风格是作家超出语言“共核”的语言个性。

按乔姆斯基的说法,就是“语言运用”的个性;按韩礼德的说法,就是“实际语言行为”的个性。

文体学进一步告诉我们,所谓语言风格,实质上是语言运用中不同于常规之处,即所谓的变异。

变异现象的产生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可以因语境而异,也可以因作者而不同。

变异的形式可以是词汇方面的,也可以是句法、语域、语音等方面的。

目前,文体学家们虽然对“常规”的理解还各持己见,说法不一,但把某一语言的“共核”视为一个“常规”,已是大家都认可的。

那么,超出“共核”这一范畴的,便可视为变异。

这种变异就是某个作家遣词造句的特色。

我们只要通过科学的分析,运用文体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可以把语言中的“共核”和“变异”第27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6期- 42 -分别加以确认的,从而再现原作的风格:原文简洁凝炼,译文亦须力求简洁凝炼;原文情调愉悦欢快,译文情调亦须力求愉悦欢快;原文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译文亦须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

这就为文学风格的可译性提供了可以认知的理论前提。

3.文学语言的特殊性文学语言具有语言学的普遍特征。

但是,作为文学创作的工具,文学语言又具有其独特性,即形象性和抒情性,亦即张今所说的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

[2](P87)作家风格的物质方面就是作家所喜爱使用的词语、句型、修辞手法和艺术手法及其重复频率;作家风格的精神方面即作家的形象,作家的精神面貌,也最终体现于作品的遣词造句中。

所以,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只要抓住作者的创作意图,深入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中去,努力在译文语言中为这一艺术境界寻找完美的语言形式,就能再现原作的艺术境界,即真实地再现作家的精神面貌。

尽管原文语言和译文语言是两种语言,作家所善于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重复频率未必能全部移植到译文中去,但至少有一部分是可以移植的,另外一部分可以用相对价值代替绝对价值。

4.文化趋同现象的外延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桥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又是语言的土壤。

随着各国间人们交往越来越频繁,“地球村”上人类共性的认识正在逐步扩大,各民族之间特殊性的差异也正在相对减少。

在此过程中,文化在不断进化和发展,其主要趋势是趋同,即随着文化的发展,各种文化越来越趋向于统一;只要文化还存在着,文化趋同的过程就是无止境的。

[3](P234)各国语言中的新词术语就反映了文化趋同过程中语言的融合现象,它丰富了不同文化的内涵,扩大了不同文化的共核成分,也提高了语际间的可译度,反过来又促进了文化趋同的发展。

所以,文学中渗透的文化底蕴不再会成为风格翻译的绊脚石。

5.哲学层面的高度纵深“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从哲学角度为风格的可译性提供了理论支持。

某种意义上的“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是有可能的,但言不可尽意却可以表意,文不可以尽道却可以载道,因言为心之声、意之形。

意思枯燥,言语亦随之枯燥;意思活泼,言语亦随之活泼;意思深邃,言语亦随之含蓄、深远。

[1](P87)凡是思想都可以用语言来表达;如果有绝对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思想,此思想也无意义。

意属形而上,言属形而下,前者是一,后者是多。

在此,我们可狭义地理解为意指风格,言指各种语言。

所以,意与言,原文与译文,应该是统一的。

道可传,意可表。

心同理同之处,才是人类的真正本性和文化创造之真正源泉;而同心同理之处,也是人类可以相通、翻译之处,即可用无限多的语言去发挥、表现之处。

并且,一切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最终都归结于哲学,哲学统领一切、涵盖一切。

所以哲学渗透在各个方面。

就本文而言,语言学、文体学、文学、文化和翻译都离不开哲学的范畴。

以上五方面的论证可以用图表简单概括如下:6.成功的翻译实践许多著名文学翻译家的优秀译文是文学风格可译性的最有力证明。

事实表明,我国所翻译的大量外国文学作品基本上是符合原作者的风格的,有的译作不仅对原作的风格传达得很巧妙,而且达到几乎与原作风格同等的艺术效果。

萨克雷的小说《名利场》是一部讽刺作品,杨必在翻译这部作品时,充分发挥了自己文笔轻灵、俏皮的特点,成功地传达了原作的风格。

查良铮译拜伦的《唐璜》时,采用以诗译诗高宏蕊,于红真:论文学风格的可译性- 43 -的方法,而不是用散文,传神般再现了拜伦的写作风格。

杨宪益夫妇认为,汉译外是传播中国文化的媒介,他们合译的《儒林外史》不仅把中国的文化介绍给英语读者,而且再现了原作者吴敬梓的写作风格。

萧乾的文学译著既能符合本国语言,又能表现原作的风格。

譬如,斯蒂芬·里柯克是加拿大著名的幽默大师,他善以幽默的笔调,通过滑稽的情节,来揭示生活的荒谬,使读者在笑声中感知百味人生。

萧乾在翻译《里柯克幽默小说选》时,以同样诙谐、生动的语言把里柯克的语言风格再现给了读者。

以上事例有力地证明了文学风格的可译性。

三、对风格翻译的实践者的一些建议正如作家有自己的风格一样,译者也有自己的风格。

但这绝不意味着译者可以抛开原作的风格,而我行我素,让自己的风格代替原作的风格。

为了正确传达原作的风格,译者必须尽量克服和牺牲“自我”,全身心地体验原作中的情景和角色,细致入微地再现原作风格。

这一点也得到了刘重德先生的认可。

他说:“每个译者自己写作的时候,自然是有他个人的风格的。

但去翻译别人的文学作品的时候,就应该尊重原作的风格,并且细心加以揣摩,力争使它在自己的译文中得到重现,而且实际上,经过努力也是基本上办得到的。

”[4](P53)在中国译林中,凡堪称奇树佳木的上乘之作,译者大都是调动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中外两种语言的基本功力,准确地传达原作的风格,并在此过程中,自然地流露自己的风格。

以王佐良教授翻译的培根的《谈读书》为例,之所以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不仅与其深厚的文学功底有关,更主要的是他选择了与自己风格相近的原作来译。

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译者在再现原作风格的同时,展示自己的风格是可以做到的。

另外,此处需要指出,译者不应经常调换不同风格的原作来翻译,因为这样很难译出好作,要适应多种风格实在太难,即使像傅雷这样的大翻译家也不例外,我们可以从他的众多译著中发现:他的译作或多或少地都散发着“傅雷味”,而与他风格最为贴近的译文,往往是他最佳的译作。

因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译者只有求得自己风格与原作风格的最佳结合时,才有可能创出佳作。

五、可译性的限度原则不同语言就是不同的符号系统,而符号系统最基本的属性就是它的任意性。

不同语言符号之间不存在约定性,也就是说,不论在符号的语义范畴、语用范畴,还是语符关系范畴,不同语义符号之间都不存在约定性,只存在不同程度的偶合性(contingency )。

[5](P48)因此,语际转换中风格翻译的能动机制,只可能在偶合性的范畴之内充分发挥作用。

语际转换在以上三个符号系统的关系范畴中,语义关系范畴的偶合性最大、语用关系范畴居其次,语符关系范畴的偶合性最小,而风格在语言系统的各个层次中具有最强的渗透性和扩张性,它几乎是无处不在的。

[6](P224)所以,从符号学的观点看,风格符号的转换,只具相对性,即百分之百再现原作的风格是不可实现的理想。

风格的可译性与否在中国成了马拉松之争,迄今只怕还是议而不决。

但风格难译,并不等于不可译。

这就要求译者不仅要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且要增强文体意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变迁、理论的完善,文学风格可译性的限度也会越来越小。

参考文献:[1] 周仪,罗平.翻译与批评[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2] 张今.文学翻译原理[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 [3] 吕斌.文化进化导论[M].北京:学林出版社,1994. [4] 刘重德.托尔曼教授谈翻译的艺术[J].外国语, 1982,(2). [5] 徐志民.洪堡特语言理论说略[J].语文导报,1987,(11). [6] 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On the Translatability of Literary StyleGAO Hong-rui, YU Hong-zhen(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Shandong Dongying 257061, China)Abstract: By probing into the mission of translation,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necessity to reproduce the original style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Then it elaborates the translatability of literary style from the layers of linguistic, stylistic, literary, cultural and philosophical points of view. On account of all this, it touches up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riginal style of the author and the translator’s own style. At last, it points out the limitations in light of translatability.Key words: literary style; translatability; limitations责任编辑、校对:高俊霞 王丽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