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初中科学同步讲义(浙教版) 七年级上册 第4章 第7节 升华与凝华(教师版)

第7节 升华与凝华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1.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能说出物质升华

时要吸收热量,凝华时要放出热量。能用

升华和凝华知识解释一些典型的现象。

2.能用物态变化观点说明云、雨、雪、雾

露、霜的形成。

解读1: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知道升华和凝华过程中伴随的吸热与放热现象。常见题型为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难度较小。 解读2:知道自然界中云、雨、雾、露、霜、雪、冰雹等自然现象成因。常见题型为选择题、填空题,难度适中。 知识点01 升华和凝华

(一)实验探究碘的升华和凝华

给烧杯里的碘加热,烧杯中出现了紫色碘蒸气。停止加热后,在盛有水的烧瓶底部出现了紫黑色的碘晶体。 实验表明:加热时,碘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冷却时,碘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

(二)升华

(1)概念:升华是指物体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2)升华是吸热过程,升华要从周围环境吸热,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所以升华有致冷作用。人们利用这个特点来降温。如利用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热来实施人工降雨,制造舞台烟雾效果,食品冷藏,医疗麻醉等。

(三)凝华

(1)概念:凝华是指物体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2)凝华是放热过程,凝华要放出热量。

(四)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升华和凝华

升华是固态物质表面的分子克服其他分子对它的引力进入空气中的过程,而凝华则是气体分子碰到固态物质的表面,并被固态物质分子的引力所束缚的过程。

【能力拓展】

1、常见的升华现象:

a.衣柜中防虫用的樟脑丸会慢慢变小,最后消失不见了。

b.北方冬季,放在室外的冰冻的衣服会慢慢变干

目标导航

知识精讲

c.用久的灯泡灯丝变细。

2、干冰:

不是冰,干冰为固态二氧化碳。干冰易升华,升华吸热。当将干冰粉喷撒到舞台上时,干冰迅速升华致冷,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白雾”从而渲染气氛。

3、常见的凝华现象:

a.冬季看到的“雾松”。

b.冬季窗玻璃的内表面上的“冰花”。

c.用久的灯泡壁变黑。

【即学即练1】(2020七上·临安期末)下列两个实验都是为了演示“碘的升华”而设计的。参阅表中几个温度的数据,你认为哪个实验能更好的反映“碘的升华”现象?

B.实验1,因为实验2中水的沸点太低了,所以不能让碘升华

C.实验2,因为实验1中酒精灯火焰的温度高于碘的熔点和沸点,碘可能先熔化再沸腾,不能说明碘发生了升华

D.实验2,因为实验2中水的沸点比较低,所以实验比较安全

【答案】C

【解析】如果加热温度高于碘的熔点,那么碘蒸汽的形成可能有两个方式:①熔化再汽化;②升华。如果能够将加热温度低于碘的熔点,那么就能排除熔化的因素,进而的升华的结论,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酒精灯的火焰温度高于碘的熔点,会对实验产生干扰,故A错误;

温度高,升华的快;温度低,升华的慢,故B错误;

实验2,因为实验1中酒精灯火焰的温度高于碘的熔点和沸点,碘可能先熔化再沸腾,不能说明碘发生了升华,故C正确;

水的沸点为100℃,一旦不小心,可能造成烫伤,故D错误。

【即学即练2】有霜季节,农作物常被冻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遭受霜冻。实际上,农作物不是因为霜而受冻的,0 ℃以下的低气温才是真正的凶手。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到-20~-10 ℃,也不会出现霜,但此时农作物早被冻坏了。农民们称这种情况为“黑霜”。

(1)霜是由________直接变为小冰晶形成的,形成霜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

(2)小红由短文猜想霜的形成条件是________和________。

(3)小明为了验证小红的猜想,做了如下实验:从冰箱中取出一些-10 ℃的冰块,放在不锈钢杯子里,一段时间后可看到杯底出现一些白色的小冰晶(即霜)。你认为该实验能否验证上述猜想?请简要陈述理由。

【答案】(1)水蒸气;凝华

(2)空气湿润;气温在0 ℃以下

(3)不能;没有做空气干燥时是否会出现霜的对比实验。

【解析】(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分析霜的形成过程;(2)从短文中找到霜的形成条件;(3)设计实验时,要考虑充分常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进行对比实验,方可得出结论。

【解答】(1)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植被表面;

(2)根据文中的“当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低到-20℃~-10℃,也不会出现霜。”可知:霜的形成条件是:空气湿润且温度在0℃以下;

(3)实验:“从冰箱取出一些-10℃的冰块,放在不锈钢杯子里,一段时间后可看到在杯底出现一些白色的小冰晶(即霜)”中,没有提供两种不同的空气湿润环境;故不能验证猜想。

知识点02 云、雨、雪、雾、露、霜

自然界中有很多自然现象都和物理有关,其中的云、雨、雾、露、霜、雪、冰雹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它们的成因及物态变化名称如下:

(一)云(液化或凝华)

太阳照在地球上,气温升高,含有水蒸气的高温空气快速上升,在上升过程中,空气逐渐冷却,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便形成云。

(二)雨(熔化)

云中的小水珠或小冰晶,随着气流的急速升降而上下运动,它们相遇后越聚越大,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吸热熔化成小水珠,与原来的小水珠一起落到地面,这就是雨。

(三)雾(液化)

雾是水蒸气在空气中遇冷液化成了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形成雾

(四)露(液化)

在天气较热的时候,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早晨遇到温度较低的树叶、花草等,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它们表面(五)霜、雪(凝华)

霜是在地表的水蒸气遇到0℃以下的固体凝华为小冰晶;如果高空的温度在0℃以下,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便以雪的形式降到地面

(六)冰雹(熔化、凝固)

云中的水珠被上升气流带到气温低于0℃的高空,凝结为小冰珠,小冰珠在下落时,其外层受热熔化成水,并彼此结合,使冰珠越来越大,如果上升气流很强,冰珠就会再升入高空,在其表面形成一层冰壳,经过多次上下翻腾,能结合成较大的冰珠,当上升气流托不住它时,冰珠就落到地面,形成冰雹

【即学即练3】“缥缈的雾,晶莹的露凝重的霜,轻柔的雪,同样的水分子.装扮着我们生活的时空。”这是一首描述科学现象的抒情诗,对这首诗中所描述的科学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雾”是汽化形成的

B.“露”是升华形成的

C.“霜”是凝华形成的

D.“雪”是熔化形成的

【答案】C

【解析】确定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据此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雾和露,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由气态变成液体发生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成在空气中则为雾,成在物体表面为露,故A、B错误;

霜和雪,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由气态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形成的,故C正确,D错误。

【即学即练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据报道:某日阴天,气温约为-15℃,在新疆罗布泊的沙丘上覆盖着5~10厘米厚的积雪,然而过了大约20分钟,雪不见了,脚下却是干爽的沙地。

材料二:1779年,一个寒冷的夜晚,圣彼得堡市中心的一个大厅里灯火辉煌,六千支燃烧着的巨型蜡烛把厅里的舞会气氛烘托得热气腾腾。在悠扬的乐曲声中,夫人小姐、名流雅士拥满大厅,翩翩起舞,有的人还在冒着汗水。正在大家跳得如痴如狂的时候,一位小姐突然晕倒,旁边的人不知所措。有人喊道:“快打开窗户。”打开窗户后,刺骨的寒风涌入大厅,突然大厅里竟然飘起了雪花,纷纷扬扬落到人们的头发和衣服上,在场的人无不目瞪口呆、面面相觑。就在这时,一位先生迅速把这位小姐搀扶到门口,并把发生的现象向大家作了解释。

(1)材料一中的雪为什么不见了?________。

(2)材料二中大厅里出现雪花的原因是________,该过程需要_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3)小北看完材料后,联系生活,想到了严冬的早晨,在窗玻璃的________(填“外”或“内”)侧发生的________现象。

【答案】(1)雪升华变成水蒸气(2)水蒸气遇冷凝华;放出(3)内;凝华

【解析】(1)物质遇到高温,往往会直接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

(2)水蒸气遇到低温迅速放热,直接由气态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可以形成霜或雪;

(3)严冬时,屋外的空气温度很低,因此窗玻璃的温度很低,而屋内的空气温度高;屋内高温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的玻璃会迅速放热,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附着在玻璃内壁上形成窗花。

【解答】(1)材料一中的雪升华成水蒸气,所以不见了;

(2)材料二中大厅里出现雪花的原因是:水蒸气遇冷凝华,该过程需要放出热量。

(3)小北看完材料后,联系生活,想到了严冬的早晨窗花上的冰花,这是在窗玻璃的内侧发生的凝华现象。

能力拓展

考法01 运用物态变化的概念和各种物态变化的条件判断一种现象是什么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时,容易出错。

我们学习了六种物态变化: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物态变化的概念及吸、放热情况容易混淆。我们可借助于图来列举出六种物态变化的过程及吸、放热情况。

【典例1】在下列几种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凝固的是________;属于升华的是________;其中⑤中的冰花是形成在窗户的________(填“外”或“内”)表面上.

①凉在室外的湿衣服变干了

②夏天,揭开冰棒包装纸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汽”

③冬天,河面上结了一层冰

④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会越来越小,最后“消失”了

⑤严冬的深夜,教室窗户玻璃上有一层冰花

⑥铺柏油马路时,将沥青块放在铁锅中加热.

【答案】③;④;内

【解析】物体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体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物体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物体直接由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体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解答】解:①凉在室外的湿衣服变干了,是液态水变为气态水蒸气过程,属于汽化现象;②夏天,揭开冰棒包装纸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滴;③冬天,河面上结了一层冰,是液态水凝固形成的;④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会越来越小,最后“消失”了,是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属于升华现象;⑤严冬的深夜,教室窗户玻璃上有一层冰花,是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⑥铺柏油马路时,将沥青块放在铁锅中加热,由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现象;

窗户上的冰花是凝华形成的,寒冷的冬天,屋内较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很低的窗玻璃放出热量直接变成固态的冰花,附着在玻璃的内侧.

分层提分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霜是冬季常见的自然现象,下列有关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冬天早晨屋顶看到霜,一定是屋顶的雨水结冰形成的

B.霜和雪是两种不同的物质

C.霜形成时吸热

D.霜是一种凝华现象

【答案】D

【解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空气中的水蒸气在低温条件下迅速放热,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如果发生在树叶、地面或房顶上,它就是霜;如果发生在空中且落到地面,那么它就是雪,因此二者为同种物质,故A、B、C错误,D正确。

2.在冬季,某地的地下水管破裂,水喷射出来形成了如图所示的“冰花”。虽然气温没有回升,过一段时间,发现“冰花"还是变小了。关于以上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冰花”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形成的

B.“冰花”变小是由于冰升华

C.“冰花”形成时的气温为0℃

D.“冰花”变小过程中要放热

【答案】B

【解析】物质由液态变化固态叫凝固,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据此分析判断。

水管喷出来的水在空气中迅速放热,由液态变成固态的冰发生凝固现象,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冰花”。“冰花”从空气中吸收热量,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发生升华现象,这就是“冰花”变小的原因。

A.“冰花”是水发生的凝固现象,故A错误;

B.“冰花”变小是由于冰的升华,故B正确;

C.水的凝固点为0℃,因为水凝固时要向空气中放热,所以“冰花”形成时的气温应该低于0℃,故C错误;

D.“冰花”变小的过程要吸热,故D错误。

故B正确,而A、C、D错误。

3.(2020七上·余杭期末)暑假小金去同学家,同学在一杯饮料中放入一种晶体颗粒,饮料瞬间“沸腾”起来,杯口雾气腾腾,小金拿起杯子时却又感觉凉凉的,同学告诉他放入的是干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使饮料“沸腾”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碳

B.“沸腾”时饮料的温度保持不变

C.拿杯子的手感觉凉凉主要是因为蒸发吸收热量

D.杯口的白色雾气是水蒸气

【答案】A

【解析】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放入空气中时,会由固态迅速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而吸热,导致周围温度下降,据此分析判断。

干冰放入饮料中时,迅速从饮料中吸热而升华,从而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导致饮料沸腾,故A正确;“沸腾”时,饮料的热量被干冰吸收而降低温度,故B错误;

拿杯子的手感觉凉凉的是因为干冰升华吸收热量,故C错误;

杯口的白色雾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珠,故D错误。

4.下列现象中由于凝华造成的是( )

A.放在厕所里去异味用的芳香球逐渐变小了

B.冻鱼出冷库后比进冷库前重

C.用久了的灯泡的灯丝比新的细

D.碘受热后冒出紫色的蒸气

【答案】B

【解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向外放热,据此分析判断。

A.放在厕所里去异味用的芳香球逐渐变小了,其实是芳香球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故A不合题意;

B.冻鱼出冷库后比进冷库前重,其实是外面的水蒸气在冻鱼表面放热,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而形成了冰,故B符合题意;

C.用久了的灯泡的灯丝比新的细,其实是灯丝受热后,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故C不合题意;

D.碘受热后冒出紫色的蒸气,其实是碘吸热后,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故D不合题意。

5.利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的主要过程是: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在高空中直接变成气体,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冰晶,冰晶下落时变成雨。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干冰直接变成气体是升华过程

B.干冰直接变成气体是放热过程

C.水蒸气直接变成冰晶是凝华过程

D.冰晶下落时变成雨是吸热过程

【答案】B

【解析】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因此干冰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二氧化碳的过程,叫升华,需要吸热,故A正确不合题意,B错误符合题意;

水蒸气直接变成冰晶,其实就是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属于凝华现象,故C正确不合题意;

冰晶下落时,由固态变成液态发生熔化现象,应该是吸热过程,故D正确不合题意。

6.如图所示,在标准大气压下,某同学将冰块放入空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测得易拉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实验时易拉罐的底部有白霜生成。对于这一实验和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盐使冰的熔点低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华现象

B.盐使冰的熔点高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华现象

C.盐使冰的熔点低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固现象

D.盐使冰的熔点高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固现象

【答案】A

【解析】晶体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熔点;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需要放热,据此分析判断。

温度低于0℃时,冰与盐水的混合物中,冰仍然没有熔化,说明冰的熔点肯定低于0℃;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的易拉罐后,在其表面迅速放热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形成的,故A正确,而B、C、D错误。

7.如图,我国云南省等地方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空军向云层里喷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的方法来增雨.对增雨的形成,小明的解释是:(1)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2)气态二氧化碳液化形成小水滴。以上解释中( )

A.第一句话存在科学性错误

B.第二句话存在科学性错误

C.两句话都存在科学性错误

D.两句话都没有科学性错误

【答案】B

【解析】空军向云层里撒干冰,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吸热升华成气态二氧化碳,从而使周围的空气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了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从而达到人工增雨的效果;显然,小明的解释中,(1)正确,(2)错误;故选B。

8.(2020七上·仙居期末)2020年12月14日的一场人工降雪让同学们兴奋不已。在空中喷洒干冰是人工增雨(雪)的一种方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空气温度骤降

B.“人工降雨”中降落下来的雨水是干冰熔化形成的

C.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粒是凝华过程

D.空气中的小水珠变成小冰粒是凝固过程

【答案】B

【解析】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需要吸热;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需要放热,据此分析

判断。

【解答】A.干冰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升华吸热,使周围空气温度骤降,故A正确不合题意;

B.“人工降雨”中降落下来的雨水是水蒸气液化而成的,故B错误符合题意;

C.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粒是凝华过程,故C正确不合题意;

D.空气中的小水珠变成小冰粒是凝固过程,故D正确不合题意。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1.天津地区一年四季分明,严冬的早晨在窗玻璃上会出现“冰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冰花主要是水凝固形成的

B.冰花主要是水蒸气升华形成的

C.冰花出现在窗玻璃内侧

D.冰花出现在窗玻璃外侧

【答案】C

【解析】物体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知道冰花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比较冷的窗玻璃凝华形成的。

【解答】严冬的早晨在窗玻璃上出现的“冰花”,是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比较冷的窗玻璃凝华形成的小冰晶,附着在窗玻璃内侧。

2.(2020七下·宁波月考)在晚会上,演员们在阵阵“烟雾”中翩翩起舞,这“烟雾”是由于向舞台喷洒1.(2019七上·柯桥月考)科学课上,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用镊子夹取一块冒着“白气”的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温度﹣74℃)放入气球内,并迅速扎紧气球。令人惊讶的现象出现了:气球快速鼓起,同时在气球底部的外壁观察到“白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白气”是干冰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B.“白气”的形成过程需要从外界吸收热量

C.“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固形成的

D.气球鼓起的过程中,二氧化碳分子之间的空隙变大

【答案】D

【解析】(1)物质由固态变成气态叫升华,升华需要吸热;

(2)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液化需要放热;

(3)同种物质在发生三态变化时,其实就是分子之间的距离发生改变。

【解答】“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干冰后迅速放热液化而成的小水珠,故A、B错误;

“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迅速放热,由气态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形成的,故C错误;

气球鼓起的过程中,二氧化碳分子之间的空隙变大,故D正确。

3.在试管中放少量碘,塞紧盖子放入热水中。当固态碘变为紫色的碘蒸气并充满试管后,将试管从热水中取出,放入凉水中,碘蒸气又会变为固态碘附着在试管内壁上。关于物质碘的物态变化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先放热升华后吸热凝华

B.先吸热升华后放热凝华

C.先放热熔化后吸热凝固

D.先吸热熔化后放热凝固

【答案】B

【解析】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液态发生升华现象,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据此分析判断。【解答】碘由固态变为碘蒸气,是升华现象,需要吸收热量;碘蒸气遇到较冷的试管内壁会放出热量直接变成固态的碘,这是凝华现象,故B正确,而A、C、D错误。

4.金属在高温、低压下比较容易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用此方法可以给照相机、望远镜及其他光学仪器的玻璃镜头进行真空镀膜,即在真空室内将金属或金属化合物加热,使它的蒸汽喷到玻璃面上去,从而镀上一层极薄的金属膜,这层镀膜可以改善玻璃镜头的光学性能,这层镀膜能镀上去的原因是( )

A.金属液化后粘到玻璃镜头上的

B.金属熔化后粘到玻璃镜头上的

C.金属升华后再凝华到玻璃镜头上的

D.金属凝华到玻璃镜头上的

【答案】C

【解析】物质由固态变成气态叫升华,而从气态变成固态叫凝华。

【解答】金属在高温低压的环境下吸热,由固态直接变成金属蒸汽发生升华现象;金属蒸汽遇到低温的镜头放热,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

5.科学课上,老师将一块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入一个容器中,不一会儿容器外壁出现一层白霜,接着用镊子将干冰放入装有常温水的烧杯中,令人惊讶的现象出现了:水立刻剧烈“沸腾”起来,内部有大量气泡产生,水面上方出现大量白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白霜是凝固现象

B.气泡内主要是水蒸气

C.气泡内主要是二氧化碳气体

D.白雾是水蒸气

【答案】C

【解析】干冰的温度很低,放入容器后,会吸收容器的热量使它的温度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极低的容器外壁会迅速放热,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出现白霜。将干冰放入水中,它会从水中迅速吸收热量,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于是产生大气二氧化碳气体,因此水中出现大量气泡。由于水温很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水面附近放热发生液化现象,于是出现很大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这就是看到的“白雾”。

【解答】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变成固态形成,因此是凝华现象,故A错误;

气泡内的主要是二氧化碳而不是水蒸气,故B错误,C正确;

白雾是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珠,故D错误。

6.(2020七上·嘉兴期末)近日,黑龙江漠河地区出现“冷到冒白烟”的现象(如图)最低温度达到零下44.3摄氏度。“冷到冒白烟”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差较大的环境时,会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迅速________(填一种物态变化的名称)为冰晶。

【答案】放出;凝华

【解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凝华向外放热,据此分析。

【解答】“冷到冒白烟”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差较大的环境时,会放出热量,迅速凝华为冰晶。

7.如图所示是小华同学组装的“人造雪”装置。所用的器材有铁架台(底座、铁圈、铁夹、横杆)、锥形瓶、酒精灯、棉线、碘粉等。

(1)器材组装过程中,铁圈的位置是根据________(选填“酒精灯”“酒精灯及其火焰”“锥形瓶”或“铁架台”)高度固定的。

(2)实验中观察的对象是________。

(3)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4)实验中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

【答案】(1)酒精灯及其火焰

(2)碘粉和棉线

(3)锥形瓶底的固态碘粉变少,棉线上出现固态碘粉

(4)升华和凝华

【解析】(1)在安装器材时,应该安装从下到上的顺序。首先在铁架台的底座上放上酒精灯并点燃,然后根据火焰的高度确定铁圈的高度,接下来在铁圈上分别放上石棉网和装有碘粉的锥形瓶,最后将悬挂起来的棉线放入锥形瓶内即可,因此铁圈的位置是根据酒精灯及其火焰的高度固定的。

(2)原来棉线是光秃秃的,碘粉堆积在锥形瓶底部;加热一段时间后,碘粉减少,棉线上出现固态碘粉,如同雾凇一样,据此判断碘粉发生的物态变化,因此观察对象是:碘粉和棉线。

(3)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锥形瓶底的固态碘粉变少,棉线上出现固态碘粉。

(4)实验中,碘粉受热发生升华现象,然后放热发生凝华现象。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1.(2019七上·柯桥月考)碘的升华实验时,小原和小艳查阅相关资料得知:碘的熔点约为113.7℃,沸点约为184.4℃。关于碘的加热使用了两种不同的方式,A.用酒精灯加热(酒精灯外焰温度约为400℃﹣600℃);B.用水浴加热。经过多次实验验证,确认B方式更为科学合理,请你简述其原因。

【答案】①水浴加热,温度最高100℃,达不到碘的熔点及沸点,所以变为气体,不可能熔化,也不可能汽化,更难说明是升华现象;

②酒精灯直接加热(400℃﹣600℃),温度超过了熔点和沸点,碘先熔化再汽化,升华现象不明显。

【解析】如果热源的温度高于碘的熔点或沸点,那么就有理由猜想碘蒸汽的形成,可能是先熔化再汽化形成的,因此热源的温度必须低于这两个温度。

①水浴加热,温度最高100℃,达不到碘的熔点及沸点,所以变为气体,不可能熔化,也不可能汽化,更难说明是升华现象;

②酒精灯直接加热(400℃﹣600℃),温度超过了熔点和沸点,碘先熔化再汽化,升华现象不明显。

2.小林做“碘的升华”实验时,用酒精灯直接对放有少量固态碘的碘升华管加热,如图所示。发现碘升华

管内出现紫色的碘蒸汽,小林认为碘从固态变成了气态,是升华现象。小红查阅资料发现:常压下,碘的熔点为113.60℃,碘的沸点为184.25℃,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400℃。根据这些资料,小红认为小林所做的实验中,碘可能经历了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变化过程,小林的实验并不能得出碘升华的结论。请针对小红的质疑,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碘能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可以选用上述器材或补充必要的辅助器材,写出实验方案并简要说明。

【答案】小林的实验中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400℃,在加热过程中,温度已经超过了碘的熔沸点,碘可能先熔化,由固态变成液态,再汽化,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碘蒸汽,不一定是碘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升华现象。因此采用如图实验装置。烧杯中水的温度最高为100℃,碘达不到熔点,不会发生熔化现象,碘一直处于固态,出现的碘蒸汽只能是固态直接变成的,能更好地说明碘的升华。

【解析】(1)当晶体的温度在熔点以下时,它肯定是固体;

(2)将热源的温度降低到碘的熔点以下,观察碘是否会升华;如果有碘蒸汽出现,则说明碘蒸汽是由固态直接变成;如果没有碘蒸汽出现,则说明碘蒸汽不是由固态直接变成的。

【解答】小林的实验中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400℃,在加热过程中,温度已经超过了碘的熔沸点,碘可能先熔化,由固态变成液态,再汽化,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碘蒸汽,不一定是碘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升华现象。因此采用如图实验装置。烧杯中水的温度最高为100℃,碘达不到熔点,不会发生熔化现象,碘一直处于固

态,出现的碘蒸汽只能是固态直接变成的,能更好地说明碘的升华。

3.图示是甲同学做“观察碘升华”的实验装置。她的操作是:在烧杯中放少量的碘,烧杯口放一只装有冷水的烧瓶,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

标准大气压下部分物质的熔点(凝固点)、沸点(℃)

水酒精煤油碘铜铁金

熔点(凝固点) 0 - 117 - 30 113.6 1083 1535 1064 沸点100 78.5 150 184.25 2360 2750 2500

(2)交流评估时,乙同学认为甲同学所做的实验中,碘可能经历了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变化过程,甲同学的实验并不能得出碘升华的结论。请针对乙同学的质疑,选用上述器材或补充必要的辅助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碘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写出实验方案。

【答案】(1)烧瓶底部有紫红色的固体碘,用酒精灯对烧杯直接加热的过程中,在烧杯中会看到紫红色的碘蒸气。

(2)将碘颗粒放在烧瓶中,将烧瓶水浴加热观察碘状态的变化。水的温度最高为100℃,碘达不到熔点,不会发生熔化现象,碘一直处于固态,出现的碘蒸气只能是固态直接变成的,能更好地说明碘的升华。

【解析】(1)紫红色的固态碘逐渐消失,而烧杯内出现紫红色的碘蒸气,据此分析解答;

(2)酒精灯火焰的温度高于碘的熔点,此时碘蒸气可能是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形成的,也可能是碘先熔化,再汽化形成的。如果能够将加热温度低于碘的熔点,那么碘肯定不会熔化,如果此时仍然能够看到紫红色的碘蒸气,就能证明碘发生了升华现象,而不是熔化现象。

【解答】(1)甲同学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烧瓶底部有紫红色的固体碘,用酒精灯对烧杯直接加热的过程中,在烧杯中会看到紫红色的碘蒸气。

(2)实验方案为:将碘颗粒放在烧瓶中,将烧瓶水浴加热观察碘状态的变化。水的温度最高为100℃,碘达不到熔点,不会发生熔化现象,碘一直处于固态,出现的碘蒸气只能是固态直接变成的,能更好地说明碘的升华。

2022年初中科学同步讲义(浙教版) 七年级上册 第4章 第7节 升华与凝华(教师版)

第7节 升华与凝华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1.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能说出物质升华 时要吸收热量,凝华时要放出热量。能用 升华和凝华知识解释一些典型的现象。 2.能用物态变化观点说明云、雨、雪、雾 露、霜的形成。 解读1: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知道升华和凝华过程中伴随的吸热与放热现象。常见题型为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难度较小。 解读2:知道自然界中云、雨、雾、露、霜、雪、冰雹等自然现象成因。常见题型为选择题、填空题,难度适中。 知识点01 升华和凝华 (一)实验探究碘的升华和凝华 给烧杯里的碘加热,烧杯中出现了紫色碘蒸气。停止加热后,在盛有水的烧瓶底部出现了紫黑色的碘晶体。 实验表明:加热时,碘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冷却时,碘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 (二)升华 (1)概念:升华是指物体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2)升华是吸热过程,升华要从周围环境吸热,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所以升华有致冷作用。人们利用这个特点来降温。如利用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热来实施人工降雨,制造舞台烟雾效果,食品冷藏,医疗麻醉等。 (三)凝华 (1)概念:凝华是指物体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2)凝华是放热过程,凝华要放出热量。 (四)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升华和凝华 升华是固态物质表面的分子克服其他分子对它的引力进入空气中的过程,而凝华则是气体分子碰到固态物质的表面,并被固态物质分子的引力所束缚的过程。 【能力拓展】 1、常见的升华现象: a.衣柜中防虫用的樟脑丸会慢慢变小,最后消失不见了。 b.北方冬季,放在室外的冰冻的衣服会慢慢变干 目标导航 知识精讲

c.用久的灯泡灯丝变细。 2、干冰: 不是冰,干冰为固态二氧化碳。干冰易升华,升华吸热。当将干冰粉喷撒到舞台上时,干冰迅速升华致冷,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白雾”从而渲染气氛。 3、常见的凝华现象: a.冬季看到的“雾松”。 b.冬季窗玻璃的内表面上的“冰花”。 c.用久的灯泡壁变黑。 【即学即练1】(2020七上·临安期末)下列两个实验都是为了演示“碘的升华”而设计的。参阅表中几个温度的数据,你认为哪个实验能更好的反映“碘的升华”现象? B.实验1,因为实验2中水的沸点太低了,所以不能让碘升华 C.实验2,因为实验1中酒精灯火焰的温度高于碘的熔点和沸点,碘可能先熔化再沸腾,不能说明碘发生了升华 D.实验2,因为实验2中水的沸点比较低,所以实验比较安全 【答案】C 【解析】如果加热温度高于碘的熔点,那么碘蒸汽的形成可能有两个方式:①熔化再汽化;②升华。如果能够将加热温度低于碘的熔点,那么就能排除熔化的因素,进而的升华的结论,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酒精灯的火焰温度高于碘的熔点,会对实验产生干扰,故A错误; 温度高,升华的快;温度低,升华的慢,故B错误; 实验2,因为实验1中酒精灯火焰的温度高于碘的熔点和沸点,碘可能先熔化再沸腾,不能说明碘发生了升华,故C正确; 水的沸点为100℃,一旦不小心,可能造成烫伤,故D错误。 【即学即练2】有霜季节,农作物常被冻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遭受霜冻。实际上,农作物不是因为霜而受冻的,0 ℃以下的低气温才是真正的凶手。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到-20~-10 ℃,也不会出现霜,但此时农作物早被冻坏了。农民们称这种情况为“黑霜”。 (1)霜是由________直接变为小冰晶形成的,形成霜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 (2)小红由短文猜想霜的形成条件是________和________。 (3)小明为了验证小红的猜想,做了如下实验:从冰箱中取出一些-10 ℃的冰块,放在不锈钢杯子里,一段时间后可看到杯底出现一些白色的小冰晶(即霜)。你认为该实验能否验证上述猜想?请简要陈述理由。

2021年七年级科学上册 4.7 升华和凝华教案 浙教版

2021年七年级科学上册 4.7 升华和凝华教案浙教版 [设计意图]: 在前面几节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已有了一些物态变化的知识,直接通过设问引入新课。升华和凝华现象虽然在生活中普遍存在,但是这些现象比较缓慢,难以被学生直接看到,看到的只是结果。在形成的过程中是否需要经过液态这个过程不是很清楚,为了突破这个难点,首先安排了碘升华和凝华的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去探究、观察、分析实验,让学生亲自领悟到固态与气态之间可以直接转变。从而得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再通过举例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这些现象可以学生举一些或老师补充一些),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同时也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综合的思维方法。 [学生分析]:经过前两节的学习,学生对物态之间的转化认识的不是很清楚,且升华和凝华现象虽然在生活中普遍存在,但是这些现象比较缓慢,难以被学生直接看到,看到的只是结果,故对学生学习本节内容造成一定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能用物 态变化知识解释生活的现象。 2、能力目标:观察实验,认识物态变化,形成观察、分析、对比、推理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科

学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难点:用升华和凝华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引课设问: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了固态与液态、液态与气态可以相互转变,那么,固态与气态之间是否可以直接转变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出示碘)若要使固态碘变成气态,气态碘变成固态碘,有何办法呢? 学生进行实验,认真观察,并完成实验记录报告,进行交流。 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引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以及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学生讨论普通灯泡和日光灯用久了其玻璃壁为什么会发黑? 在日常生活中也不难见到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如: (1)放在衣橱中的樟脑精,时间长了会变小,而衣服仍然是干的,为什么? (2)出示“针状雾凇”“冰棍”的图片 (3)北方的冬天,洗的衣服冰冻起来,没见其熔化也会变干,这是为什么? (4)寒冷冬季的早晨,窗户玻璃上常会出现“冰花”。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第7节升华与凝华教案浙教版

升华与凝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碘的升华与凝华的实验,认识升华与凝华现象,并从中分析得出升华过程要吸热,凝华过程要放热; (2)在教学活动能识别出在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中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们运用科学探究问题的方法,以展示碘的升华与凝华的实验为基础,得出升华与凝华的现象的存在及其原理,同时,学生们能正确掌握科学探究问题的方法; (2)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学生能运用学过物理知识分析自然现象并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教学活动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学生自主的探索一些自然现象并揭示物理学道理; (2)通过介绍一些利用升华与凝华现象的实际应用,了解物理知识对提高人民生活和促进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 2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浙江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三章第三节。学生在小学的自然常识中已学到一些物态变化的知识,同时,在前两节已对物态变化中的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四种现象有了系统的学习和掌握,但对于实际生活中并不罕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却没有直观的认识与理解。他们总以为固态和气态之间的变化必须经过液态环节。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结构的特点,我将以大量形象直观的讲解展示过程为主,通过形象生动的图片的展示,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知识的原理。 3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升华与凝华的原理,并对物态变化有系统的理解。 难点: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科学的语言进行解释。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引入 出示四句短句:寒冬腊月河水结冰、春暖花开冰雪消融、雨过天晴湿草地变干、掀开饭盒水珠落下。 师:同学们能用前两节学过的知识,分别说出它们是什么物质变化的过程,是放热还吸热?生:凝固,融化,汽化,液化 师:那请大家一起回答下这些现象的物质状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引导学生回答,如什么态变为什么态是凝固的过程?设计如下图) 活动2【活动】碘升华和凝华的分组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探究:研究碘的物态变化 要求:1、实验前,你在碘升华管内看到什么状态的碘? 2、猜想给碘加热会变成什么:液态还是气态? 3、实验过程中给升华管中的碘加热,你观擦到什么? 4、停止加热,在碘升华管壁你又看到什么? 1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教学案:第四章 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一、考点梳理(我都会!) 1.汽化和液化 ①汽化是物质由变为的过程。液体汽化时要,它有两种表现形式和。 比较蒸发与沸腾的异同 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汽化现象,都要从外界吸热。 蒸发的实质是液体表面的分子扩散而离开液体的过程,沸腾的实质则是液体表面和内部的分子扩散离开液体的过程。 3.蒸发时,液体的温度,周围环境的温度。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后示数将。(下降是因为玻璃泡上的酒精在蒸发时要吸收热量,后上升是因为酒精蒸发完了后温度回升到室温) 4.沸腾特点:在一定温度(沸点)下进行,低于这个温度时,液体热量,温度,但;达到沸点时,液体热量,温度。这时,若停止加热则沸腾立即。 即沸腾有两个条件:一是温度要达到,二是。 6.液体的沸点与液体表面的气压有关:液体的沸点随着气压的升高而。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 是。 7.在水沸腾实验中,最后根据实验记录只有98摄氏度的原因是:液面上的气压标准大气压。在沸腾前看到了气泡从水中冒出来,体积变化情况是:逐渐;在沸腾时看到了气泡从水中冒出来,体积变化情

况是逐渐。 8.沸点低的物质在实际生活中有特殊的作用,冷冻疗法就是利用的特性,让其在常温下迅速,而暂时失去痛感。若两种不同沸点的液体混合在一起,当温度升高时,沸点的先汽化,如A物质沸点为-78℃,B物质沸点为-40℃,当混合物温度从-80℃逐渐升高时,则先汽化。反之,当降温时,沸点的先液化。 9.液化是物质从变为的过程。气体液化时要,所以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沸水对人的烫伤要严重得多。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人眼是看不见的,烧开水时水面出现大量的“白气”是高温水蒸气遇冷空气后成的小水珠。 10.要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是:、。 11.液化石油气、气体打火机等都是利用了常温下的方法使之成为液体而储存起来的。 12.大量实验表明,(填“所有”或“部分”)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 2.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是物质从直接变成的过程。凝华是升华的过程。升华需要热,凝华会热。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是的结果;严寒的冬季,北方地区玻璃窗上出现的“冰花”是室内水蒸气的结果。樟脑丸放人衣箱后会成杀虫的气体;初冬季节水蒸气会,在草和地面上形成霜。 ②解释自然界中雨、云、雪、露、雾、霜的形成依次是:,,,,,。 ③试试看:判断下列物态变化过程和吸热放热情况? 1)春天,冰封的湖面开始解冻:;2)夏天,打开冰棍纸看到“白气”:; 3)洒在地上的水变干:; 4)冬天,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 5)深秋,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6)冬天的早晨,北方房屋的玻璃窗内结冰花:; 7)樟脑球过几个月消失了:;8)出炉的钢水变钢锭:; 9)冬季带眼镜进入室内,镜片上会有一层小水珠:; 10)冬季人讲话时会有一团“白气”从口中呼出:。 ④夏天,小林为了解渴,从冰箱里拿出一支棒冰,小林发现棒冰上粘着“白花花”的粉;一剥去包装纸,棒冰上就会“冒烟”;他把这支棒冰放进茶杯里,不一会,茶杯外壁会出“汗”。解释这些现象: 答: 棒冰上粘着“白花花”的粉:;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7节升华与凝华

第七节 升华和凝华 【教学目标】 1、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能说出物质升华时要吸收热量,凝华时要放出热量,能用升华和凝华现象解释一些典型的现象。 2、能用物态变化的观点说明云、雨、雪、雾、露、霜的形成。 【重点难点】 升华、凝华的概念及解释一些典型的现象。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教学过程】 引课设问: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了固态与液态、液态与气态可以相互转变,那么,固态与气态之间是否可以直接转变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一、升华与凝华 【实验】碘升华,凝华实验 (出示碘)若要使固态碘变成气态,气态碘变成固态碘,有何办法呢? 学生进行实验,认真观察,并完成实验记录报告,进行交流。 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引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以及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得出:升华: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 凝华:物质直接从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 升华,凝华的微观解释。 思考: 灯泡用久了其玻璃壁为什么会发黑? 在日常生活中也不难见到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如: (1)放在衣橱中的樟脑精,时间长了会变小,而衣服仍然是干的,为什么? (2)出示“针状雾凇”“冰棍”的图片 (3)北方的冬天,洗的衣服冰冻起来,没见其熔化也会变干,这是为什么? (4)寒冷冬季的早晨,窗户玻璃上常会出现“冰花”。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学生解释其原因。 教师介绍:人工降雨 过渡:那么自然降雨是怎么形成的呢? 小组讨论:降水的过程。 小结:升华与凝华,并简单复习6种物态变化。 钨丝 钨蒸气 固体钨 升华 凝华 吸热 放热

生活中的物态变化还有很多,比如: 展示云、雾、雪、露、霜的图片,并提问:a、这些物质都是由什么成分组成?b、水的存在状态有三种,这些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c、那么,这些物质是水发生何种物态变化形成的? 学生回答并总结 云:液化或凝华 雨:液化 雾:液化 露:液化 雪:凝固或凝华 霜:凝华 总结:固、液、气三态之间的转化 课堂练习 【教学反思】

浙教版科学 七年级上 第四章 第7节 升华与凝华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四章第7节升华与凝华 一、单选题 1.下列叙述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 A.春天,雾绕群峰 B.夏天,雨笼山恋 C.秋天,霜打枝头 D.冬天,千里冰封 2.金属在高温、低压下比较容易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用此方法可以给照相机、望远镜及其他光学仪 器的玻璃镜头进行真空镀膜,即在真空室内将金属或金属化合物加热,使它的蒸汽喷到玻璃面上去,从而镀上一层极薄的金属膜,这层镀膜可以改善玻璃镜头的光学性能,这层镀膜能镀上去的原因是() A.金属液化后粘到玻璃镜头上的 C.金属升华后再凝华到玻璃镜头上的 3.下面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A.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了 C.早晨有浓雾 B.金属熔化后粘到玻璃镜头上的 D.金属凝华到玻璃镜头上的 B.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D.洒在室内地上的水干了 4.南极气温常低于-20℃,至少半年无阳光.根据科学研究,南极冰山不断缩小,连终年不见阳光的冰 川也慢慢变少,这是() A.汽化现象 B.升华现象 C.蒸发现象 D.凝华现象 5.有一种固体空气清新剂,打开后,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变小,在这一过程中所发生的物态变 化是( ) A.汽化 B.熔化 C.升华 D.蒸发 6.天津地区一年四季分明,严冬的早晨在窗玻璃上会出现“冰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冰花主要是水凝固形成的C.冰花出现在窗玻璃内侧 B.冰花主要是水蒸气升华形成的D.冰花出现在窗玻璃外侧 7.下列现象中,属于升华现象的是( A.烧开水时,壶嘴冒“白气”) B.洒在地面上的水过一会儿变干了 C.秋天的早晨,树叶上出现了小水珠 D.放在衣柜里的樟脑球,过一段时间变小了 8.诗词“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中的雪的形成是( A.凝固 B.凝华 9.以下常见的物态变化实例中,放热的是( ) C.汽化 D.液化) A.春天,冰雪消融 B.夏天,积水干涸 C.秋天,草木上出现了霜 D.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4章 物质的特性 第7节 升华与凝华作业设计 (新版)浙教版-(新版)浙教版初中七

第7节升华与凝华 1.升华:物质从____直接变成____的过程。物质升华过程需要__热量。 2.凝华:物质从____直接变成____的过程。物质凝华过程需要__热量。 3.放在衣柜和书柜里的樟脑丸,时间长了会变小,直至消失,这一现象中樟脑丸的状态从____态直接变成了____态;普通的白炽灯泡用久了,金属钨做成的灯丝会越来越细,这一现象中钨丝状态从____态直接变成了____态。上述现象中物质状态变化的共同特点是:物质都从____态直接变成了____态,这个过程需要____热量。 4.有微风的、寒冷的天气里树上出现的针状雾凇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变化而来的。此过程中涉及的物态变化为____态的水蒸气直接变成____态的雾凇;夏天,从冰箱冷冻室里刚取出来的冰棍,剥开包装后,冰棒外面有一层粉末状的物质,此过程中涉及的物态变化为____态的水蒸气直接变成了____态的“白粉”。上述现象中物质状态变化的共同特点是:物质都从____态直接变成了____态,这个过程____热量。 【夯实基础】 1.现在有一种叫“固体清新剂”的商品,把它放置在厕所、汽车、饭店内,能有效地清新空气、预防感冒等,“固体清新剂”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熔化 B.凝华 C.汽化 D.升华 2.下列物态变化过程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 A.草地上露水的形成 B.冬天房屋顶上的霜的形成 C.清晨大雾的形成 D.以上都不是 3.在插有小树枝的封闭烧瓶中,放着一些碾碎的卫生球粉末,然后在酒精灯火焰上微微加热烧瓶,停止加热后,烧瓶内树枝上会出现洁白玲珑的人造“雪景”。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雪景”是先熔化后凝华形成的 B.“雪景”是先熔化后凝固形成的 C.“雪景”是先升华后凝华形成的 D.“雪景”是先升华后凝固形成的 4.以下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严寒的冬天,一直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这是熔化现象 B.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最终“消失”了,这是蒸发现象 C.寒冷的冬天,嘴上哈“白气”,这是液化现象 D.用久的白炽灯泡内壁发黑,这是凝固现象 5.实验室要制造一个低温而又干燥的环境,可以采用下列哪种措施( ) A.采用大量的冰块使其熔化吸热 B.利用电风扇猛烈地吹 C.利用干冰的升华吸热 D.打开室内冰箱门以降低温度 6.火箭在飞行时,外壳会与空气发生摩擦而产生高温,因此在火箭外壳上涂有一层特殊材料,以防止火箭外壳温度过高,其原理是( ) A.材料升华吸热使外壳的温度降低 B.材料不传热使温度不升高 C.材料升华放热使外壳的温度降低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7.在标准大气压下,某同学将碎冰块放入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测得易拉罐中冰和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同时发现易拉罐的底部外有白霜形成,该白霜的形成是____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在形成白霜的过程中会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8.写出下列物态变化的名称和吸、放热的情况。 (1)冬天早晨跑步,嘴里往外呼“白气”是____现象,____热; (2)冰雪化成水是____现象,____热;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四单元第七节《升华与凝华》(word版无答案)

升华、凝华 【例1】下列自然现象:云、雨、雪、雾、露、霜,他们全是由_____发生物态变化形成的。他们各自的形成过程是: 云:水蒸气__________成小水珠,或__________成小冰晶; 雨:小水珠__________成大水滴; 雪:小水珠__________成雪花; 雾:水蒸气__________成小水珠,在空气尘埃上凝结并随空气流动; 露:水蒸气__________成小水珠,在植物等物体的表面形成小水珠; 霜:水蒸气__________形成的固体。 【练习1-1】物态变化在一年四季中随处可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春天的早晨空气中经常会出现大雾,这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B.夏天吃冰棒时看到周围冒出“白气”,这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 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经常会出现露珠,这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 D.冬天的早晨地面上经常会出现白霜,这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练习1-2】关于自然界中云、雾、霜、露的形成原因,下列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A.云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高空遇冷时,液化成的小水珠及凝华成的小冰晶形成的 B.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附近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悬浮在地面附近形成的 C.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附近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附着在花草叶片上形成的 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再凝固成冰,附着在花草树木上形成的 【练习1-3】下列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及其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A.游泳后,从水中出来感觉较冷,是由于水蒸发时吸热 B.冬天,窗玻璃上出现冰花,是由于水蒸气发生了凝华 C.夏天,常用干冰给食品保鲜,利用了干冰熔化吸热 D.冬天,在保存蔬菜的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了水凝固放热 【例2】用飞机向云层喷洒干冰(固态的二氧化碳)是人工降雨的一种常用方法。以下几个物态变化过程:a.干冰迅速吸热升华;b.干冰吸热熔化;c.云层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雨滴;d.小冰粒下落遇暖气流熔化成雨滴。在该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过程有() A.a、c、d B.a、d C.b、c D.c 【练习2-1】今年夏天,我国北方地区出现了严重的干旱,为了缓解旱情,多次实施人工降雨。执行任务的飞机在高空投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进入云层,很快__________为气体,并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则高空水蒸气就成为小冰粒,这些小冰粒逐渐变大而下降,遇到暖气流就___________ 为雨点落到地面上。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电灯泡使用的时间长了,其中的钨丝会变细,下列解释中正确的是() A.钨丝在使用过程中一部分升华了B.钨丝在使用过程中一部分熔化了 C.钨丝在使用过程中一部分蒸发了D.钨丝在使用过程中一部分液化了

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科学 第7节 升华与凝华 课时练(课后作业设计)

第7节升华与凝华 1.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相对应的是() A.灯泡用久了,灯丝会变细——熔化 B.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变干——液化 C.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干了——汽化 D.水正在慢慢地结冰——凝华 2.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起“雾”或结“冰花”。下列说法错误的 是() A.玻璃窗上的“雾”是水蒸气液化生成的 B.玻璃窗上的“冰花”是水蒸气升华生成的 C.“冰花”结在玻璃窗的内表面 D.“雾”出现在玻璃窗的内表面 3.关于水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蒸气在高空中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此过程吸收热量 B.冰山上的积雪只能先熔化成水,再蒸发成水蒸气,此过程吸收热量 C.江河湖海中的水蒸发成水蒸气,此过程吸收热量 D.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凝华成小冰晶,此过程吸收热量 4.俗话说“霜前冷,雪后寒”,这句话从科学角度分析,最恰当的解释是() A.霜形成之前的气温一定比下雪后的气温低 B.霜形成的温度比雪形成的温度低 C.霜后的气温一定比霜前的气温高,下雪后的气温一定比雪落到地面之前低

D.霜是在地面形成的,气温必然在0℃以下;雪是在高空形成的,而雪熔化要吸收大量的热量,化雪时地面气温降低 5.如图4-7-1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 时,,或,这就是云。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 (1)请依次写出上文划线处涉及到的物态变化的名称:、 _、; (2)上面三种物态变化中,属于吸热的是:。 图4-7-1 6.2013年初,新疆很多地方发生了雪灾,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为了尽快清除路面的积雪,军区某团出动了特种除雪车清除公路上的积雪和冰块。该特种除雪车安装了一台飞机用的涡轮喷气发动机,利用高温高压燃气吹除公路上的积雪和冰块。这是一种非常快速、有效的除雪方式。 (1)雪在高达600℃热风的冲击下,了热量,迅速成水,并被高达10m/s的风吹到路边。 (2)积雪熔化成水后,一部分水在高温热风的冲击下,了热量,成了水蒸气。其中,和两个条件都加快了水的蒸发。 (3)还有少部分积雪在高温作用下,了热量,直接由固态的雪变成了气态的水蒸气,这个过程叫做__ __。

《4.7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

《4.7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理解升华和凝华的定义。 2.能在实验中总结出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3.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升华和凝华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碘升华、凝华实验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对生活中科学现象的关注,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的道理;通过微课《水循环》增强学生节约用水的环保意识。 重点:掌握升华、凝华的概念。 难点:对生活中现象的辨析和解释。 教具:烧杯、碘锤、热水、锥形瓶、三脚架、酒精灯、松树枝、樟脑粉、自制课件等 教学方法: 整体模式: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模式; 反馈模式、探究模式、交流模式 本节课体现的运用“心理学效应”建构的探究模式如下: 蔡加尼克效应:遇到不解的科学现象(悬而未决)-产生强烈的求知欲-通过学习解决 欧菲斯托原则:连续选择-再选择模式(问题-选择-再选择-解决) 墨菲定律:友情提示-防患未然模式(问题-友情提示-防患未然-解决)印刻效应:印刻-打破模式(问题-印刻-打破) 温故知新: 1.根据所学知识,完成物质状态转化图看到这样的物态变化,你有没有什么疑问呢? 二、学习实践:(一)升华 实验探究:拿出碘锤,我们发现碘锤中的碘处于______态,将碘锤放进热水中,我们发现碘锤中的碘变成了______态,中间______(填“有”、“没有”)液态碘出现。这一过程中要将碘锤放在热水中,说明这一过程中需要______热量。 总结: 1.定义:物质由______态______变成_____态的过程。 2. 升华需要_______热量。 反馈练习一

第四章第7-8节 升华与凝华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讲义(机构)

第7-8节 一、升华与凝华 1、升华,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 升华现象:樟脑丸变小,干冰消失,冬季结冰的衣服变干,白炽灯用久了变细。 2、凝华,物质直接从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 凝华现象:针状雾凇(人造雪景)、冰棍外的“白粉”、发黑的灯泡、霜的形成。 3、自然现象的形成 云:水蒸气上升至高空温度降低后液化成小水滴,小水滴聚集成云。 雨:云中小水滴变大降落到地面。 雪:当高空的温度很低时,小水珠就凝固成小冰晶,冰晶变大后就会下雪。 露:夜间空气中水蒸气在气温较低时液化在植物体和其他物体的表面形成露。 雾:无风时,暖湿气流(水汽)在地面附近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成雾。 霜:寒冷的冬天,地表附近的水蒸气,在夜间遇到温度很低的地表物体和植物时,凝华成霜。 4、严冬,冰冻衣服变干是的结果;严寒的冬季,北方地区玻璃窗上出现的“冰花”是水蒸气的结果,它往往出现在玻璃窗的表面;樟脑丸放入衣箱后会成杀虫的气体。 5、干冰是态的。当将干冰粉喷洒到舞台上,迅速致冷,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成小水珠来制造“白雾”以渲染气氛。可以用来制造“舞台烟雾”、以及等。 补充:人工降雨原理:干冰一旦进入冷云层,就会很快升华,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于是高空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粒,这些小冰粒逐渐变大而下落,遇到暖气流就熔化成雨点降落到地面上。 6、物态变化关系图

7、试试看:判断下列物态变化过程和吸热放热情况? 1)春天,冰封的湖面开始解冻:;2)夏天,打开冰棍纸看到“白气”:;3)洒在地上的水变干:;4)冬天,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5)深秋,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6)冬天的早晨,北方房屋的玻璃窗内表面结冰花:;7)樟脑球过几个月消失了:;8)出炉的钢水变钢锭:;9)冬季带眼镜的人进入室内,镜片上会蒙上一层小水珠:;10)冬季人讲话时会有一团“白气”从口中呼出:。例1、以下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严寒的冬天,一直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这是熔化现象 B.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最终“消失”了,这是蒸发现象

【精品讲义】浙教版 科学 7年级上册 4.7 升华与凝华(学生版)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同步学习精讲精练 第4章物质的特性 4.7升华与凝华 目录 (1) (2) (3) (4) (6) 一、升华和凝华 1.物质从固态真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作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作凝华。 2.升华吸热,凝华放热。升华和凝华是相反的过程。 3.现象和应用 (1)衣柜里的樟脑球,时间放长了会变小,甚至消失,这是樟脑球升华现象。 (2)冬天,冰冻的衣服晾在阴凉处也会变干,这是冰的升华现象。 (3)有微风的、寒冷的天气里树上出现针状雾淞,这是水蒸气的凝华现象。 (4)夏天从冰柜里拿出来的棒冰纸外面的冰霜是水蒸气凝华现象。 (5)普通灯泡用久了,玻璃内壁发黑,这是钨丝先升华后凝华而形成的。 4.升华和凝华的微观解释:升华是固态物质表面的分子克服其他分子对它的引力,进入空气中的过程,而凝华则是气体分子碰到固态物质的表面,并被固态物质分子的引力所束缚的过程。 【重要提醒】①升华是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需要吸收热量,人们常利用升华吸热的特性来降低

物体的温度。 ②升华和凝华现象,并不是所有物质都能发生的现象,它仅限于某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因此对一些常见现象要记住。 二、云、雨、雪、雾、露的形成 云:由水蒸气温度降低后凝结成的小水珠、小冰晶聚集而成。 雨:当小水珠和小冰晶变成大水滴时就下雨了。 雪:如果云内的温度很低,小水珠也会凝固成小冰晶,冰晶增大后就会下雪。 雾:在没有风时,暖湿气流(水汽)在地面附近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就形成了雾。 露:夜间的温度比白天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在植物或其他物体表面上液化形成的。 霜:地表附近的水蒸气在夜间遇到温度很低的地表物体和植物而凝华形成的。 【相同点】都是地球上的水发生物态变化形成的。形成的位置为:云、雪、雨在高空,雾在低空,露、霜在地面。 1.物态变化小结 (1)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三个吸热过程:熔化、汽化、升华。 (3)三个放热过程:凝固、液化、凝华。 (4)三个互逆过程:熔化与凝固、汽化与液化、升华与凝华。 (5)三个特殊(温度)点: ①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②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③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6)三个不变温度:①晶体熔化时的温度;②晶体凝固时的温度;③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七年级科学上册47升华和凝华导学案无答案浙教版.doc

直接变要 热,作凝华:物质 直接变升华:物质 二、新知尝试 1、升华和凝华 尝试:教材第155页的活动(碘的升华和凝华) 2、阅读课文P136-138,讨论并分析自然界中云、雨、雪、雾、露、霜的形成过程中发生的水的相关物态 变化。 三、同步尝试 1、小明小时候常看到妈妈往衣柜里放防蛀虫用的樟脑片,但过一段时间看它时已变得很小了,他在想会 不会被虫吃了呢!你认为他的想法对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用久的白炽灯与日光灯会变黑,这是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 3、 干冰的用途很广,生活中常用干冰来做致冷剂对食品进行保鲜,在舞台上一些境头常用干冰来制一些 “雾”你能说说为什么干冰能有这样的用途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干冰”在空气中会长出胡须,这是因为“干冰”发生 __________ 华时要从外界吸收热量,使空气中的水蒸 气直接发生 ______ 华而形成冰。 5、 写出自然界中云、雨、雪、雾、露、霜的形成过程中发生的水的相关物态变化: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云由小水珠和小冰晶组成,它是高空的水蒸气 和 形成;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雨是水滴,应是小冰晶____ 或水蒸气 而成;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雪是固体,由小水珠 _____ 或水蒸气 而来;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夜间气温低,空气中的水蒸气会 在植物和其他物体的表面形成 露;若此过程是在空气尘埃 上形成并随空气流动则是雾,所以雾的形成也是水蒸气 _______________ 的结果; (5)冬天的夜晚,地面气温降到0°C 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迅速___________ 而成霜。 四、变化尝试 6、 如果我们能闻到某种固体物质的气味,说明这一物质具有易 ________________ (填物态变化名称)的特点。 一、课前尝试 1, 固态 2、课前准备: 学校. (熔化)(吸热) )( ) 酒精灯、碘升华凝华管 4. 7升华和凝华 班姓名. 组别. 液态 )( ) —气态 )( )

七年级科学上册 4.7 升华与凝华(3)教案 浙教版(2021学年)

七年级科学上册4.7 升华与凝华(3)教案(新版)浙教版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七年级科学上册4.7 升华与凝华(3)教案(新版)浙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七年级科学上册4.7 升华与凝华(3)教案(新版)浙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七节升华和凝华 [设计意图]: 在前面几节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已有了一些物态变化的知识,直接通过设问引入新课。升华和凝华现象虽然在生活中普遍存在,但是这些现象比较缓慢,难以被学生直接看到,看到的只是结果。在形成的过程中是否需要经过液态这个过程不是很清楚,为了突破这个难点,首先安排了碘升华和凝华的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去探究、观察、分析实验,让学生亲自领悟到固态与气态之间可以直接转变。从而得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再通过举例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这些现象可以学生举一些或老师补充一些),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同时也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综合的思维方法。 [教学目标]: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能用物态变化知识解释生活 的现象。观察实验,认识物态变化,形成观察、分析、对比、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科学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用升华和凝华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引课设问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 了固态与液态、液态与 学生回答,认真观察 气态可以相互转变,那

浙教版科学七上第四章第7节 ?升华与凝华

浙教版科学七上第四章第7节升华与凝华 一、升华与凝华 1.喷撒“干冰”人工增雨时,干冰(物态变化名称),热量,从而达到降温的目 的;北方冬天,室 __________ (填“内”或“外”)玻璃上有时结一层冰花,这是现象。 2 .科学家研发出“激光橡皮”,专门用来去除白纸上的黑色碳粉字迹。在激光照射下,纸上的碳粉直接转 化为碳蒸气,字迹消失。下列关于碳粉转化为碳蒸气的物态变化和吸、放热情况,正确的是 A.汽化、吸热 B.升华、吸热 3 .下列现象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 A.早晨的浓雾 C.在教室里洒水后地面变干 C.熔化、放热 D.凝华、放热 B.秋天的早晨花草叶子上的露水 D.冬天的早晨树木上挂满了霜 4 .如图所示描述了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其中需要吸热的是( ) T :水蒸气在松枝上凝结成冰晶, 把松林装扮成“童话世界” 5 .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对应正确的是( ) A.冬天窗户上的“冰花”是水凝固形成的 8. 一瓶从冰箱冷藏室拿出的矿泉水,瓶外壁上会出现小水珠,是液化现象 C.夏天从冰柜中拿出冰棒,周围出现的“白气”是水汽化形成的 D.衣柜里的樟脑丸消失了是熔化现象 6 .小明在观察“碘锤”中碘的物态变化之前,查阅资料得知: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800°C,碘的熔 点为113.7°C 。采用图中的两种方式加热,如图甲所示的碘颗粒吸热会(填物态变化名称,下同),如图乙所示中的碘颗粒吸热除了发生图甲中的物态变化外,还可能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种 方式停止加热后,“碘锤”中的碘蒸气会 。 A.甲、乙 B.乙、丁 C.甲、丙 D.丙、丁 乙:冬天冰冻的衣服晾干 丙:冬天户外的人呼出 的“白气”

浙江省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4章 物质的特性 4.7 升华与凝华教案1 浙教版

第3节升华和凝华 教学目标: 1.了解升华现象,知道升华吸热. 2.了解凝华现象,知道凝华放热. 3、能用物态变化观点说明云、雨、雪等现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 难点:用升华和凝华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达成目标 新课引入[长兴新闻]秋季人工降雨报道 [讨论、思考]你知道人们是怎样实现 人工降雨的吗?又是利用什么原理实 现的呢? [过度到课题]那么人们到底如何干涉 天气,实现人工降雨的呢?今天让我 们来共同探究物质的升华和凝华现 象。 学生阅读新闻 讨论片刻 交流[基本不能 完整的回答] 感受科学在实 际生活和生产 中应用,培养学 习兴趣和科学 精神。

实验探究[活动一]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 [回顾并提出问题]物质可实现在固体 液体、液体与气体间相互转化。那么 物质在固态,气态之间是否可以直接 转化呢? 设当介绍桌上有关仪器和注意事项。 [实验]走动观察、与小组交流完成记 录表. [交流评介]一组汇报,其他评介补充。 [得出结论]通过实验,引出升华和凝华 的概念. [应用] 1、解释灯泡用久了为什么变黑? 2、 樟脑丸放久了为什么变小甚至消失 了?3、雾凇、冰棍外表的“霜”? [延伸]刚才实验中为什么要加热,不 加热行吗?说明了什么?相反,凝华 过程就要? [应用] [过度]通过实验探究,我们发现物质 在固体与气体间可以直接转化,下面 请你们结合前面的学习,一起总结物 质的三态变化。 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要求:6人一 组。 共同讨论并完 成实验。 一起完成实验 记录表单。 学生归纳升华, 凝华现象 培养学生设计 实验,动手实验 能力,规范实验 操作. 培养学生的实 验观察能力,分 析能力,归纳能 力.

七年级科学上册 4.7 升华与凝华(1)教案 浙教版(2021学年)

七年级科学上册4.7 升华与凝华(1)教案(新版)浙教版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七年级科学上册4.7 升华与凝华(1)教案(新版)浙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七年级科学上册4.7 升华与凝华(1)教案(新版)浙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七节升华和凝华 一、目标导航 [知识与技能] 了解升华凝华现象,能说出物质升华时要吸收热量,凝华时要放出热量,并能用升华和凝华解释一些典型的现象 [科学思考]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断的能力。 [解决问题] 能够分析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解决问题]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深入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要点扫描 [课标解读] 《升华和凝华》这一节属于《科学课程标准》安排的五个学习领域中的“物质科学”领域,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物质不仅可以从固态和液态,液态和气态之间转化,而且可以在固态和气态之间直接转化,从而对物态变化过程有一个较全面的讨论。 [内容分析] 本节在教科书中由日常生活中日光灯用久了为什么会变黑引入,通过碘升华和凝华的实验引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明确概念以后,列举了生活中有关升华和凝华的例子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最后通过对几种熟悉的自然现象:云、雨、雾、露、霜的解释,巩固物质的三态变化.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碘升华和凝华的实验及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学情分析]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