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唇裂术后畸形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双侧唇裂术后上唇短小合并鼻畸形的治疗

双侧唇裂术后上唇短小合并鼻畸形的治疗

双侧唇裂术后上唇短小合并鼻畸形的治疗目的:探讨双侧唇裂术后上唇短小合并鼻畸形的矫正方法。

方法:将前唇整块上移延长鼻小柱,双侧外侧唇颊瓣向中线推进,Ⅰ期修复唇部组织缺损,恢复口轮匝肌的连续性,同时矫正鼻尖低平、鼻孔宽大、重建人中嵴。

结果:临床治疗7例,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随访10天~24个月,唇、鼻畸形明显改善。

结论:利用前唇上移和双侧外侧唇颊瓣推进是解决上唇短小合并鼻畸形的一种有效方法。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ethod for correcting the deformities of lip and nose. MethodsThe whole prolabium was advanced upward to lengthen the columella,then the bilateral lip and check tissues were push toward midline.In the meantime,alar base was reposited and the nostrils was reshaped,nasal tip was elevated by using silica gel prothesis,the continuity of the bilateral orbicular muscle of mouth were reconstructed and the philtrum ridge was repaired in one stage.Results 7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10 days to 12 months,all of them showed one-stage healing and obvious improvement in appearance of their lips and noses.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advancing the prolabium upward and bilateral lip and cheek tissues toward midline is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deformities of lip and nose.Key words:bilateral cleft lip;lip;nose;deformity双侧唇裂经过Ⅰ期修复仍存在很多继发畸形[1-4]。

Abbe瓣修复双侧唇裂术后畸形的临床应用进展

Abbe瓣修复双侧唇裂术后畸形的临床应用进展

2 3 3采用绷带缠头对下颌制动 , .. 而后采用 鼻饲 流质饮食或 代金 氏管喂食, 术后 5 天拆除缝线。术后断蒂前应对 患者 ~7
行 断蒂 前 的 阻断 训 练 ( 良 A b 改 b e瓣 由于 只 保 留 了血 管 , 不 可
进行此 断蒂 训练) ,用橡皮筋或 4号缝线问歇性阻断转移瓣 蒂部动脉血供 , 当组织无水肿, 无静脉瘀滞 , 已建立 良好的侧 支循环 时, 在局麻下断蒂, 完成术式 。对 于断蒂的时间, 国内 外的学者也有不同的见解 , 从最早的 5 t 到术后 2 天I, 目 ~3周, 均 有成功 的案例,但考虑到成活率,大部分医生都采用术后 2
别 ,原 术 式 在 分 解 下 唇 动 脉 时 保 留其 唇 红 侧 的粘 膜 组 织 , 而
在 改 良术式 中, 则需把 下唇动脉做一 个完全 的游 离, 断开周 围的粘 膜组织 , 只保 留血管本身 , 良的 目的是 为了增加下 改
唇 组 织 瓣 的 活动 度 。
学上 的完美 。
解 决。
[ 参考 文献]
[] u so T Max i Aneee to b . h eq ietn r 1H et nJ , x oaR. t d ns f i c Ab e T essucneay
成 Ab b e瓣手 术的另一种改 良方法 , 即在 I 期手术时 , 直接 将 下唇 的唇动脉解剖游离至 同侧 口角 , 然后在 同侧上唇切开 唇粘膜 到肌层 , 将下唇游离 出的下唇动脉深埋于上唇所做 的
周 断蒂 。 此 为传 统 的 A b 瓣 方法 ,但 也 有 部分 学 者 提 出 I 完 be 期
Ab e b b 瓣是在临床治疗中, 用于修复双侧 唇裂术后畸形 的一种极 为有效的手术 方法 , 只要我们对 其善加 使用 , 一般 会 取得 良好 的临床效 果, 其应用 中的一些 问题也有待进 一步

正颌联合术后正畸矫治唇腭裂术后的牙颌面畸形疗效观察

正颌联合术后正畸矫治唇腭裂术后的牙颌面畸形疗效观察

正颌联合术后正畸矫治唇腭裂术后的牙颌面畸形疗效观察作者:张亘公来源:《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年第01期【摘要】目的:讨论研究应用正颌手术联合手术后正畸矫治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的疗效与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病患者60例。

包括男性36例,女性24例。

单侧唇腭裂患者31例,双侧唇腭裂患者29例。

随机分为普通组与联合组。

普通组患者单独进行正颌手术;联合组进行正颌联合术后正畸矫治对唇腭裂术后导致的牙颌面畸形进行治疗。

比较分析两组不同手术后对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的疗效与影响。

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后相关检查指标比较显示手术后相关指标变化联合组明显优于普通组(P【关键词】正颌联合术后正畸矫治术;唇腭裂手术;牙颌面畸形;疗效与影响【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1-0001-01唇腭裂是口腔科及整形外科常见疾病,腭裂可单独发作,也可与唇裂同时发作。

一般来说,本病不仅可以单独表现为软组织畸形,还可同时出现骨组织缺损与畸形。

本病患者一般可见面部中部塌陷、蝶形脸以及咬颌错乱。

除外观畸形外,患者在语言、进食等方面也存在许多障碍,如发音吐字组织语言功能障碍,无法进食等,对于患者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本病主要原因尚未完全确定,主要与胎儿在母体中时营养失衡,内分泌失调或由于感染它病及病毒、服用药物有关。

对于本病患者来说,治疗过程较为复杂:一般以手术治疗为主要方式,包括治疗手术与整复手术[1]。

一般来说,单独进行正颌手术或正畸矫治术不能完全对患者外形与功能达到良好效果且有复发可能,因此目前临床一般采取两种手术联合进行的方式对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患者进行治疗。

本次实验为研究正颌联合术后正畸矫治术对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患者的疗效与价值,特选取60例本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现将实验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0年12月~2013年12月就诊于我院整形外科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患者60例。

唇裂术后继发畸形的分类及治疗原则

唇裂术后继发畸形的分类及治疗原则

过 多唇 部组 织 , 往 往 因组织缺 损 导致 明显术 后 畸形 .
常表 现 为 上 唇 过 紧 、 过短、 唇 红 凹 陷 明显 甚 至部 分
缺如( 图3 ) 。
( 二) 双侧 唇 裂术 后 继发 畸 形 的分 类
双侧唇裂在所有唇裂类型的整复 中难度最大.
不易得到满意效果 , 术 后 畸形 的发 生率 、 畸 形 的程
对 美观 影响 不 大 . 可待 患者 成年 后 进行 二 期整 复 治 疗; 如组 织移 位 明显 , 严 重 影 响 患者 容 貌 美观 , 可在
对 组织切 除较少 . 二 期手 术整 复 时组 织较充 裕 . 整复
同样 依 据 导致 术 后 继发 畸形 的 原 因和 矫 治 难 易程 度 ( 由简 到难 ) 分 为 三 类。
1 .以组 织 移 位 为 主 的继 发 畸 形 : 本 类 畸 形 共
相 对 较 容 易且 整 复 效 果 常较 理 想 这 类 畸 形 常 表 现为患侧鼻翼塌陷、 鼻孔宽大、 扁平 、 鼻 小柱 歪斜 , 唇红缘不齐 、 双 侧 红唇 不 对 称 ( 图1 ) 、 红 唇 肥 厚 或
同行探 讨 。

术 后瘢 痕 颜 色 与周 围组 织 基本 一致 . 瘢 痕 宽 大 但较
平整. 主 要 因为瘢 痕 随 上唇 肌 肉长 期 牵拉 运 动 而 变
宽, 可 导致 一期手 术 时对位 良好 的组 织亦发 生 移位 如 患者 一 期手 术 后创 口感 染 则 瘢痕 多宽 大 高起 . 瘢
期手 术效 果 良好 。部 分 患者 术 后反 应 较 大 . 即使 无 明显感 染 亦在 术 后远 期 表 现 为手 术 创 口瘢 痕 宽 大 .

先天性双侧不完全唇裂治疗体会

先天性双侧不完全唇裂治疗体会
它先天 性畸 形及 心 脑肺 肾 系统疾 病 。 21例 患儿 均施 行 I 唇 裂 修 复术 。 期
为2 mm- mm。通过点 6 3 与点 6 在侧唇红唇和黏膜
的游离缘上 标定 点 8与点 8 。 在点 2至点 3和点 2 至 点 3 连线 的上 l/ 3处标 定 点 7和 点 7 。 222手术反法 如 图 1 .. 分别连接 1 2 - 、4 - 、2 3 _
【 中图分 类号 】 R8. 1 722
【 文献标 识码 】 A
目前 ,双 侧不完全唇裂修 复的术式很 多 ,但缺
乏 使 用一 种 方 法 可修 复 成功 所 有 病 例 的 报告 。 我 院 自20 0 4年 7月至 2 0 09年 1 , 月 采用石冰 的双 侧不完全 唇裂 修 复 术式 【-修 复双 侧不 完 全唇 裂 患 儿 21例 , t,
体见图 1,定点及连接划线基本 同石冰双侧不完全
唇裂 术式【 。 在 前唇 下缘 中点 定点 1 ,两 侧唇峰 定点 2和 2 ,
经随访获得 了较好 的外形 效果 ,现 报告如下 。
使1 2 至 的距离加 l 2 的距离等于 4 至 mm,于鼻 小 柱外侧 定点 3和 3 ,使 2 =2 ,点 3至点 3 —3 —3 的宽度略小于点 2至点 2 的距离。在侧唇的红唇 最厚处定点 5 与点 5 ,再在此点前上方 2r 3m m- m a 处确 定 人 中切迹 点 ,即点 6与 点 6 。使 点 5与点 5
23 手术效果 2 例患儿术后均恢复 , . l 呖 切口 刑 I 期愈合 , 疤痕不明显。经 6个月至 1 年半的随访, 前 唇部丰满 、对称、平坦 ,唇峰、人 中切迹清晰,唇珠
管理 ,本组病例全部采用气管 内全身麻醉 。 22 手术步骤 22 1 . . . 定点设计 定点设计具

双侧唇裂术后畸形的研究进展

双侧唇裂术后畸形的研究进展

采用 波长 ( 6 6 0 n m士 5 n m) 红光和( 4 1 5 7 n m士5 n m) 蓝 光 治疗 仪
给身 心带来 严 重 伤 害 。护 士 在 护理 过 程 中, 应 结 合 该 病 的 特 交替 治疗 , 激 活痤疮 丙 酸杆 菌代 谢 的 卟 啉 , 通过 光 毒性 反 应 , 诱 导 细 美 观 , 胞死 亡 以及刺 激 巨噬细 胞释 放 细 胞 因子 , 促 进 皮 损 自 愈 来 达 到 治 疗 征 , 给 患者讲 解适 合 的治疗 方法 及 疗效 , 树 立 其 治疗 疾病 的信 心 , 掌
2 . 1 红 蓝 光 治 疗
治疗 和康 复期 间指 导患 者 忌食 辛辣 刺 激食 物 , 控 制 脂肪 和糖 类
食品, 多 吃新 鲜蔬 菜 、 水果 和 富含 维 生素 的食 物 。注 意生 活有 规律 , 保 持情 绪稳 定和 睡眠充 足 , 纠正便 秘 , 减 少 电脑 辐射刺 激 。 6 结语 寻 常痤疮 患 者 , 由于面部 丘疹 、 脓疮 、 结节 等皮损 反复 出现 , 影 响
O1 0. 2 1 9 — 2 22 . 5 —6次 , 超到促 进 角栓 排 出 , 保持 毛孔 通 畅 , 促 进 皮 肤新 陈代 谢 的 作 2 用0 ] 。对 于炎性 皮损 和非 炎性 皮损 具有 不 同程度 的疗 效 。 [ 2 ] 项蓄 红. 第五期 医疗 美容技 术 研修 班 讲 义[ Z ] . 北京 : 中国人 民
3 心 理 护 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解放 军 空军总 医院激 光整 形 美容 中心 , 2 0 1 1 .
患 者大 多 较年 轻 , 且皮 损 多 发生 于 面部 及胸 背 部 , 影 响美 观 , 加 [ 3 ] 高娟 , 吴 国华. 化 妆 品 痤疮 患者 的临床 分析 及护 理 干预 [ J ] .中 之 治疗 时间长 或 延误 治疗 导致色 素沉 着及 瘢痕 等后遗 症 , 因此 , 患 者 国 美 容 医 学 , 2 0 1 3 , 2 2 ( 3 ) : 3 9 9 —4 0 0 . 发 病期 间常 表现 出焦 虑 、 恐惧、 不 安 的心理 。护理 人员 首先 要排 除 患

改良皮肤切口及口轮匝肌解剖学重建在先天性双侧唇裂修复术中的应用

改良皮肤切口及口轮匝肌解剖学重建在先天性双侧唇裂修复术中的应用
r go i trl lfl .M eh d P t nsw o h dbltr lf l r a dwh s g a gd f m nh o3 i fbl ea e i n a c t p to s ai t h a i ea ce i Io Ⅱ n oea ern e o 8 mo tst 5 e a l t p r
维普资讯 http://www.源自山东医药 2 0 0 8年 第 4 8卷 第 8期
改 良皮 肤切 口及 口轮 匝肌 解 剖 学 重建 在 先 天性 双侧 唇裂 修 复术 中 的应 用
张 彬 , 克义 , 李 牛怀 恩 , 克 利 。 东润 , 辛 李 张巍峰
( 城 市人 民 医院 , 东聊 城 2 2 0 ) 聊 山 500
A s at Obet e T bev ei r e cs nd s nadaa mc cnt c o b uaio snrpi bt c : jc v oosret o di io ei n t iar os ut f ri r t a- r i h mp v n i g n o le r o c si i e l
大镜对 口轮匝肌进行 解剖学 重建 。结果 静态 、 动态外形满意 。结论 4 例 术后 切 口均 I 5 期愈合 , 口轮 匝肌运动时上唇各 部分协 调一致 , 唇鼻 先天性双侧唇裂修复术 中, 采用 改 良皮 肤切及 口轮匝肌解剖学 重建 术可使患者 获得
满意 的鼻唇外形及 功能效果 。 [ 关键词 ] 双 侧唇裂 ; 圆术 ; 会 口轮 匝肌 ; 肌膜 ; 解剖学 ; 修复 [ 中图分类号 ] R 8 . 7 2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 编号] 10 -6 X(0 8 0 - 2 -3 022 6 20 )80 70 0

86例唇裂功能性修复术临床观察报道

86例唇裂功能性修复术临床观察报道
裂虽然其前唇部有稀疏 的肌纤维 , 桥部有 肌纤维束 , 但其肌原纤
点, 切开皮肤后解 口轮匝肌 , 患侧至鼻唇沟 , 健侧至人 中嵴。剪断
口轮匝肌在患侧鼻翼基底和鼻小柱基底 的异 常附着 ,肌肉瓣 形 成后转移至水平方 向对位缝合 ,鼻翼基底 和鼻小柱基底 的肌 肉
残断与重建后 的口轮匝肌上缘缝合 2~ 3针。
维在超微结构 上有 明显 的区别 。笔者从 临床二期修 复病 例中亦 发现无论是单 侧还 是双 侧唇裂传统手术术后均无正 常形 态的 口 轮匝肌形成 , 部分单侧不完全唇裂皮肤虽未裂开 , 口轮匝肌环 但
亦未形成。我们知道一定 的解剖结构 总是对应着一定 的生理功
能, 只有重建 口轮 匝肌的正常结构才能恢复其功能 。
半 年进行 , 同时观方 法
11 一 般 资料 _
第1 次评价 : 3 优 8例 , 4 . 良 4 例 , 4 . 优 良合 占 42 %, 1 占 77 %,
计7 9例 , 9 ,%, 7例 , 81 占 1 9 差 占 .%。术后半年随访 患者 3 例 , 2 第 2次评价 , 1 优 8例 , 5 .%, 1 例 , 3 .%, 良合计 2 占 62 良 1 占 44 优 9 例 , 9 .%, 3例 , .%。 占 0 6 差 占94
得 良好的唇部形态及功能特征 , 有助于防止术后裂开 , 在双侧唇裂及其术后畸形的修 复更有优势。
[ 关键词]唇裂 ; 唇裂术后畸形 ; 功能性修复
【 中图 分 类 号] R 8 . 72 [ 2 文献 标 识 码] A [ 章 编 号] 17 — 7 12 0 )4 4 — 2 文 6 3 9 0 (0 7 1— 4 0
得丰满的唇珠 , 前唇厚度更 自然 。缺点是手术时间延长 , 创伤较 大, 皮下瘢痕可能影响 口轮匝肌的精细活动。双侧唇裂术后有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侧唇裂术后畸形的研究进展【摘要】目的:探讨双侧唇裂术后畸形临床分类特点、影响因素及术后唇鼻畸形的ⅱ期修复现状。

方法:通过大量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国内外学者对如何预防及治疗双侧唇裂术后畸形展开的深入研究及取得的相应的进展。

结果:双侧唇裂术后畸形根据畸形部位可分为鼻畸形,唇畸形及颌畸形,其影响因素主要为原发畸形的严重程度、ⅰ期手术方式本身尚存的缺点、术前术后辅助治疗及人为因素。

目前认为唇裂两侧的口轮匝肌解剖复位,红唇部重建完整的肌环是修复成功的关键。

本文拟对双侧唇裂术后畸形的临床特点分类,影响因素及治疗现状作一综述,以期进一步探讨其发展趋势及更好的指导临床工作。

结论:双侧唇裂术后畸形的种类较繁杂,为了使更多的患者获得更好的矫正效果,在治疗中应把握好每例患者的畸形特点,术前认真设计,综合考虑,手术中精准有效的对畸形部位进行可靠的解剖重建,通过不断提高整复技术与更新理论知识,加强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和开展基础研究,更有效的推动双侧唇裂术后畸形的疗效提升。

【关键词】双侧唇裂;畸形;进展【中图分类号】r78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8-57-04唇裂(cleft lip)可分为单侧唇裂和双侧唇裂,常与腭裂伴发,是口腔颌面外科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新生儿唇腭裂患病率大约为1:1000,双侧唇裂约占唇裂发生率的14%[1]。

唇裂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与遗传及妇女孕期营养、药物及环境因素等有关。

外科手术是修复唇裂的最有效手段,经唇裂修复术后,往往会有遗留或继发于手术操作和生长发育变化而表现出来的一类畸形,即唇裂术后畸形(secondary cleft lip deformities)。

唇裂术后畸形较原发性唇裂的畸形特点更加复杂,由此而设计的修复方法也较唇裂修复更加灵活多变[2]。

双侧唇裂患者由于唇部裂隙较宽,前唇组织发育不良,前颌骨突出以及牙槽嵴裂等,致使i期手术难度较单侧唇裂大,且术后往往会出现继发畸形。

双侧唇裂术后继发畸形的整复仍是临床上的一大难点。

本文拟对双侧唇裂术后畸形的临床特点分类,影响因素及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1 双侧唇裂术后畸形的临床分类特点根据畸形部位可分为:鼻畸形,唇畸形及颌畸形[3]。

1.1 鼻畸形:鼻畸形按照特点可分为:鼻小柱过短;鼻尖低平;鼻翼塌陷;鼻翼基部错位;鼻底凹陷[4]。

内地学者郭家妍[5]在виссарионовва分类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将鼻畸形严重程度分为三个程度:轻度,仅有鼻尖扁平;中度,鼻尖扁平、鼻翼畸形、鼻小柱无短小偏斜或轻度短小偏斜、鼻中隔正常或偏曲;重度,鼻尖扁平、鼻翼畸形、鼻翼基底移位或塌陷、鼻小柱短小偏斜、鼻中隔与前鼻棘不相连、偏斜,鼻背弯曲或塌陷畸形,骨组织移位或发育异常。

1.2 唇畸形:唇畸形具体可表现为以下类型。

①术后瘢痕,两侧白唇瘢痕[6]。

②红唇口哨畸形,口哨畸形使上唇无唇珠及唇峰和人中嵴及人中凹,往往伴有上前牙牙冠及牙龈外露。

翦新春等因此提出根据牙冠及牙龈外露的情况将口哨畸形分iv级:i级:双侧中切牙牙冠显露1/2;ii级:双侧中切牙牙冠全显露,或双侧中切牙牙冠全显露伴双侧侧切牙显露近中纵行牙冠1/2-2/3;iii级:双侧中切牙牙冠全显露和附丽牙龈显露1/2,或双侧侧切牙牙冠显露2/3以上;iv 级:双侧中切牙牙冠及相对应牙龈全显露伴双侧侧切牙近中牙冠纵显露2/3以上[7]。

目前该分类法已被国内学者广泛应用,在指导选择不同类型的治疗方法上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此外,国外学者emeka nkenke等再自己的研究中依据红唇缺损的比率将口哨畸形分为轻中重三度,具体方法如下:通过患者照片,测量出双侧口角距离为a,红唇最大缺损宽度为b,上唇唇红高度为c,红唇最大缺损高度为d,水平缺损比率为x=b/a×100,垂直缺损比率为y=d/c×100,最终缺损计分为s=x×y,若s1400则为重度[8]。

③唇弓形态不明显:前唇唇红组织的丰满度不足且与侧唇唇红组织在色泽上存有差异;唇弓不连续;唇峰不对称人中切迹消失致唇弓形态不良[6]。

④前唇过短;前唇高与侧唇高的不协调,前唇高往往变短[6]。

⑤前唇过宽。

⑥上唇过紧。

1.3 颌骨畸形:颌骨畸形可有以下表现形式:1.3.1 牙合畸形:双侧唇裂术后除继发鼻唇畸形外,也常存在上颌后缩、上颌牙弓狭窄、咬合关系紊乱、前牙或整个牙列反颌等牙合畸形,这使鼻唇畸形更加明显[9-10]。

1.3.2 齿槽突裂:双侧唇裂伴双侧齿槽突裂患儿前颌骨与两侧颌骨骨段的落差(前后向距)普遍较大,常伴有前颌骨扭转,术后会因缝合的张力原因而易出现两侧白唇瘢痕组织明显等症状[6]。

2 双侧唇裂术后鼻唇畸形原因及解剖特点2.1 双侧唇裂术后鼻畸形原因:组织的记忆性和疤痕形成,鼻底裂隙边缘及上颌骨上异常附着的口轮匝肌[11]。

鼻畸形解剖特点:患侧口轮匝肌鼻束和唇束纤维附着于患侧鼻翼外侧,患侧上颌骨相对后移使鼻肌翼部和横部肌束张力增大,患侧鼻翼向下外侧移位,从而出现了患侧鼻翼塌陷,外展畸形;鼻小柱受到来自健侧的口轮匝肌浅层上下肌束纤维的牵拉,使鼻中隔及患侧鼻翼软骨受力异常,鼻中隔软骨从犁骨沟中脱出,偏向健侧。

同时患侧鼻孔基底部的纤维组织中断,鼻小柱部缺如,鼻肌翼部发育不良,破坏了鼻翼软骨环的正常结构,表现为鼻大翼软骨内侧脚短小,内侧脚于中间脚的夹角变小,中间脚与外侧脚的夹角增大,从而引起外侧脚下移,鼻尖低垂,鼻翼扁平[12]。

sykes 等[13]指出,唇裂鼻畸形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鼻翼基底缺少骨性支撑,致使下外侧软骨移位;同时,牙槽突裂的存在,使犁状孔处骨量严重不足[5]。

2.2 常见的唇部畸形(瘢痕、口哨畸形、唇形态异常)的原因:上唇中间部分位置被固定在前突的前颌骨上;不熟练的手术操作或裂隙本身的病理解剖结构;肌肉的连续性中断和继发性纤维化使上唇凹陷畸形表现为固定的上缩的上唇,且唇颊沟较浅[14];前唇组织本身的缺陷以及口轮匝肌的连续性丧失,双侧唇裂患者唇部肌肉不当附着使侧唇段突起[15-18]。

另外,双侧完全性唇裂患者往往伴发双侧齿槽突裂,前颌骨与两侧上颌骨分离前突,位于犁骨前方,鼻小柱与前唇附丽于前颌骨的前上方,鼻小柱短小,前唇组织发育不良,前唇组织中没有口轮匝肌纤维[4]。

3 双侧唇裂术后畸形的影响因素3.1 客观原因3.1.1 双侧唇裂术后畸形与原发畸形的严重程度有关:上唇组织生长发育不足,面积差异,厚度差异,解剖标志不清,上颌骨错位明显均会对i期手术效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刘春翔[19]等通过对110例双侧唇裂患者做临床统计分析发现:双侧完全性唇裂由于组织缺损多、组织移位严重,无论采用何种手术方法其术后畸形发生率均较高,此为双侧唇裂术后畸形产生的客观原因。

该研究同时指出在各种双侧唇裂中不完全性双侧唇裂、一侧完全性唇裂、另一侧不完全性唇裂及双侧隐裂术后畸形相对轻,其中以双侧隐裂术后畸形最轻。

3.1.2 ⅰ期手术方式本身尚存的缺点:马莲等[20]对115例双侧唇裂术后畸形患者照片观察总结了唇裂一期手术使用原长法及加长法造成唇裂术后畸形的特点,并提出了两种方法应用的观点。

①原长法:真性原长法(直线缝合法):上唇长度下降不足,易发生口哨畸形,红唇平整性较差,但是由于原有解剖结构得以保留,ⅱ期整复的可能性大;前唇皮肤原长法(叉形瓣储备法):没有利用前唇两唇峰之间的唇红缘,新形成的唇红缘存在瘢痕,不具自然特点。

②加长法:运用两侧矩形瓣在前唇下方相对缝合增加上唇高度,容易出现红唇过紧、白唇过长、无唇红缘自然形态。

因此该研究认为手术方法的使用对于术后效果的影响应该是首位。

3.1.3 术前术后辅助治疗:①术前正畸:石冰等应用grayson的方法开展术前正畸治疗发现:双侧唇裂正畸治疗前后畸形特点对比变化较单侧唇裂更明显,且疗效稳定。

正畸后喂养效率提高;鼻小柱高度增加、前唇变平,面积增加;前颌骨位置变得居中,凸度减少;正畸治疗对保证患儿初期手术时间、减轻术中缝合张力以及鼻小柱形态重建都有一定意义[6]。

在国内学者邓利琴的研究中[21],一般在出生后2周内让患儿使用上颌-鼻软骨整形矫治器,发现上颌-鼻软骨矫治器的确可以引导上颌骨的生长,从而达到减少裂隙宽度、降低手术难度的目的。

在一项针对50例双侧唇裂患者的研究中,随机抽出30例使用上颌-鼻软骨整形矫治器进行术前正畸治疗,另外20例患者未行术前正畸治疗,发现使用上颌-鼻软骨整形矫治器行术前正畸治疗的患儿上唇及牙槽突裂隙较未行术前正畸治疗者明显减小而未经正畸治疗组患儿的牙槽裂隙却随患儿年龄增大而明显增宽。

唇腭裂患儿存在颌面部组织缺损,因此上颌骨的连续性中断,口颌系统的肌肉平衡被打破,患儿进食时将舌体放在上腭裂隙处形成口内负压,以完成吞咽动作,这样很快导致面中部多处组织移位,使裂隙增大[22]。

上颌-鼻软骨矫治器的腭护板封闭了上颌骨的裂隙,使口腔、鼻腔完全分隔开,去除了舌体对上腭部裂隙的压力,减少了组织移位。

以上因素都使上颌骨朝有利的方向生长发育,使其在外科手术前达到尽可能正常的生理位置。

该研究结果表明术前正畸是婴儿双侧唇腭裂患者序列治疗的一个重要的步骤,通过对患儿作早期上颌-鼻软骨矫治器的治疗,可以减少组织移位,引导上颌生长,有效减少上唇及上颌骨牙槽突的裂隙宽度,同时刺激鼻软骨生长,改善鼻外观,降低手术难度,提高手术疗效[21]。

hyeran choo等[23]在传统的双侧唇腭裂患者术前矫治器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制作出更加简单有效地术前正畸矫治器。

该矫治器通过同时使用支撑鼻孔的鼻支架,紧贴并限制上唇的弹性唇带及正中带有正畸扩弓螺钉的腭板来获取空间的稳定性,同时不会限制上颌骨正常的生长发育。

该研究中8例双侧唇裂患儿佩戴改良后的矫治器均能在8周内完成正畸治疗,有效的矫正了前颌骨的前突畸形,并在佩戴矫治器后3-4个月便接受了ⅰ期唇裂修复术。

②术后鼻模佩戴:matsuo等[24]认为,婴儿早期鼻软骨可塑性大,对其进行鼻小柱、鼻翼软骨刺激性整形,对软骨塑形有一定帮助。

出生3个月后的唇腭裂患儿,由于其鼻翼软骨已变硬,因此可塑性下降。

只有在新生儿期,鼻模才对鼻软骨有塑型的作用。

而vincentk.l.yeow等认为鼻模不仅仅适用于新生儿期,唇裂术后畸形的发生与鼻翼软骨对错位畸形的记忆及瘢痕挛缩有关。

佩戴合适的鼻模可以保持已修复的鼻部外形,不会使鼻底塌陷,成功的克服了由于下侧鼻软骨潜在的错位畸形记忆所引起的鼻畸形复发,防止了在重建的鼻外型稳定之前疤痕挛缩引起的继发畸形。

使用鼻模虽然不能将一个较差的手术效果转变成好的效果,但它可以维持已有的效果,防止复发,因此建议术后6个月内佩戴鼻模以维持术后效果[11]。

③术后瘢痕的治疗:唇裂修复术后,患儿哭闹进食使唇部创缘张力较大,术后护理欠佳,创口感染、外伤等均较易产生瘢痕,均可导致术后鼻唇部畸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