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合集下载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课堂交流激起思维的火花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课堂交流激起思维的火花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课堂交流激起思维的火花教育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启发。

在课堂上,老师们不仅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并让课堂交流成为思维的火花。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如何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课堂交流激起思维的火花。

一、以学定教以学定教,意味着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特点,来制定教学内容和方法。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因此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让学生不断地感到挑战和成就,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他们并不是在对抗知识,而是在对抗教育制度和教育方式。

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学习需求和问题,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提供符合他们需求的教育环境。

二、顺学而导顺学而导,意味着老师在课堂上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提出问题、讨论和解答学生的疑问,来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和提高思维能力。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或课堂互动。

通过让学生参与分享自己的观点,并接受他人的观点,可以让学生更主动地学习,并且在交流的过程中激发思维的火花。

老师还可以选用一些启发性的教学资源和方法,比如故事、实例、游戏等,来激发学生的思维。

通过这些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兴趣激发的情境下,更容易进入思维状态,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三、让课堂交流成为思维的火花在顺学而导的基础上,课堂交流成为十分重要的途径。

在课堂交流中,学生可以通过和他人的讨论来检验自己的观点和思路,从而得到他人的建议和意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思维。

在课堂交流中,老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或引导学生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直接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通过积极的课堂交流,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以学定教、顺学而教”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以学定教、顺学而教”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以学定教、顺学而教”“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中的“学”,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学生的学习内容,二是学生的学情。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顾名思义就是课前观照这两层面,预先确定好教学目标、策略、方式方法等,教学时,一方面顺着预设目标引导生成,另一方面又要关注学情发展变化,调整策略方式方法,引导生成。

下面我就语文学科,围绕如何实施“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这一教学方法,提出自己几点想法。

一、把握特点,精心预设《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不同学段,所提的学习要求是不同。

课前,首先我们要熟识不同学段的学习要求,把握不同学段的特点。

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内在的必然联系,才能在预设时剔枝除蔓,突出重点,求真务实,上下衔接,使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其次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确定重难点,根据文本设计清晰的教学过程,注重体现教学各环节的有效性。

教学的有效性。

(1)有效的教学环节。

(2)有效的提问。

围绕重点简略的提问,起到引领提纲的作用。

最好做到“一课一问”。

设置重点问题时思考:你从语言的文字到思想的内容,解决了什么?切合文本吗?(3)有效的读书。

教师应思考:每一次让学生读书的目的是什么?用什么样的方式读?不同的时候采用不同的方式读。

(4)有效的预习。

要变换预习的形式,不同的课文采取不同的预习方式,力求体现简单、有效。

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牢固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教学思想。

发挥好学生的主动精神,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要把握好“教”与“学”。

“放”与“收”的关系。

努力做到收放自如、适当点拨。

让学生自己去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三、以学定教顺学而导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对课文有了大概认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正常教学中展示“”课前预习的成果。

由于有了课前预习,学生的学习起点不可能是0,我们的教学内容就要有所深入、有所提高、有所扩展,教师要以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关注他们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共性、个性的问题,相机指导,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使每个学生有所得。

“以学定教,顺学而教”心得

“以学定教,顺学而教”心得

“以学定教,顺学而教”
——《古诗苑散步》课例感悟
松山初中史延胜上周听了几节以“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为主题的语文课,让我受益匪浅,它以一种强有力的方式把我拉入思考的领地,感觉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以教定学”和“以学定教”即教学为教师的教服务还是为学生的学服务是根本,把握不好就容易出现教师的教不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就会成为一节低效的课。

“以学定教,顺学而教”首先是营造了浸润着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

“以学定教,顺学而教”是真实的课堂,它是“学习共同体”的双边互动,学呼唤着教,教催生着学,质疑与探究并行,求索与遐思共进。

力求做到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学生真正当成一个个具有鲜活生命,独特个性的人对待。

为此,我对“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这一课程理念产生了这样一个最基本的思考:学情反馈是“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生长点,三维目标是“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着眼点。

我们有的老师在“以学生为本”这一课程理念上抓不住本质的东西,误以为一切顺从学生,学生便自然成了主人。

这种形式把老师推向了“不作为”的泥潭。

语文课要以学定教,更要顺学而导;要不失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忘老师的主导作用。

我们始终信奉:“教育的一切意义皆在于学生的发展!”只要心中有这样的信念,语文这条路,不管是“羊肠小路”还是“阳光大道”,我们都会走对方向。

浅谈“以学定教”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浅谈“以学定教”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浅谈“以学定教”存在的问题及思考发表时间:2014-06-19T10:34:46.64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4年5月总第121期供稿作者:杨芳黎[导读] 这位老师以导学为主,让学生先自己预习新知,记下自己的预习收获、创新发现和疑难问题。

◆杨芳黎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萧江镇第一小学325400摘要:新课程实施以来,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的我们,都在积极探索语文课程的教学方向,努力探究语文课堂的有效性能。

近年来,一种全新的教学形态——“生本课堂”正在悄悄渗入我们的教学。

“生本课堂”是一种“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它首先营造的是一个浸润着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

“生本课堂”是真实的课堂,它是“学习共同体”的双边互动,学呼唤着教,教催生着学,质疑与探究并行,求索与遐思共进。

“生本课堂”力求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学生真正当成一个个具有鲜活生命,独特个性的人来对待。

而今,在“以学定教”理念下的教学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的同时,一些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

关键词:以学定教缺乏引导放任自由越俎代庖一、有效预习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经提出这样的命题:“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量子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新课程理念也告诉我们,解读文本权首先是学生的。

因此,在教师解读文本的同时,学生也应当有相应的学习活动——预习课文。

不少老师在布置预习时用一句话简简单单地交代学生回家预习课文。

至于预习时,从哪些方面进行预习,要完成哪些目标,却不作具体要求。

我们面对的是农村学校的学生,他们的学习习惯和自我约束力都相对较差,学习能力完全得依靠老师的指导才能逐渐形成。

缺乏引导的预习布置让学生像无头苍蝇,无从下手。

本可以以此作为教师了解学情的平台,却发挥不了它的实效性,形同虚设。

在去年暑期的“浙江省中小学教师远程学习”过程中,一位老师的《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的导学案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借鉴:这位老师以导学为主,让学生先自己预习新知,记下自己的预习收获、创新发现和疑难问题,再利用这些“资源”来指导备课,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与最近发展区,从而使教学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令我深受启发。

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以学定教先学后教

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以学定教先学后教

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感到教学方式不适应,索然无趣,降低了学习兴趣,动力不足。

这不能简单地以为学生厌学或说成是思想问题,恰恰相反,正因为他们有渴求知识的强烈欲望,在学习中碰到阻碍,而这个阻碍极有可能是教师的教学方式造成的,因此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来提及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看了张人利校长的讲座——《后“茶社式”教学》。

脑海中马上反映出一种悠闲自在的教学方式,恍如看到了茶社里,边喝边聊的逍遥场景,与现实中的为分数而战的教学场景天壤地别。

其中的几句话至今还印象深刻:“教师整体讲得太多,但绝大部份教师并无熟悉到自己讲得太多。

”自从听到这句话后,我就一直在反思:教学中我是不是讲的太多了。

后‘茶社式’教学”,简单地说就是‘读读、练练、议议、讲讲、做做’。

”何等平常、朴实的教学方式啊!却能高效轻负,轻松完成成绩之战。

原因安在?因为他们注重“平常”。

深刻熟悉平常,在平常中见出色。

最为平常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为后茶社式教学的主要方式,同时给读、议、练、讲确立“责职”,把“议”作为大体特征与核心环节,它的责职是将学生的不同看成资源,加以开发与利用。

就是通过这些最为平常的教学形式达到教学的出色。

尽力扎实平常,在平常中见出色。

平常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教学方式,以“教学有法”和“教无定法”进行扎实。

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规定教师该讲什么,不该讲什么,必然要暴露学生的潜意识,有对话。

“读读”“议议”“练练”“讲讲”不规定历时、顺序和完整,练习不作规定要求。

在扎实中让“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发挥最大效绩,完成教学出色。

语文教学更应该注重“读、练、议”,语文中更应该表现以学定教,先学后教。

一、定“位”抓“点”——先学后教,顺学而导先学后教后,咱们可以通过导入教学,可调整学生学习状态、扩大学习需求、增强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从而优化学习进程。

”学生的基点不同,所以,语文教师每教一篇课文前都需要自我追问:哪些是学生已知的,哪些是学生未知的,教学起点该如何肯定“对于学生未知的问题,教师也需要加以区分,哪些是这个年级的学生需要掌握的,是属于教学目标之内的,哪些是不属于教学目标的?对于属于教学目标之内的问题教师还需要加以细分,如这堂语文课学生应该学会什么。

以学定教 顺学而导 形成概念

以学定教 顺学而导 形成概念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形成概念作者:兰伟强来源:《新课程·上旬》 2019年第3期叶澜教授曾提出:教师要在思想上真正顾及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特征。

而我认为数学生成性课堂是教师在数学课中,以学定教,时刻关注学生情况,善捕捉,巧追问,在纷繁杂乱的信息中,顺学而导,把学生的个人发展与教学目标的实现高度整合,形成概念,从而达成简约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一、把握学生起点,以学定教数学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一种自主构建,教学中,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出发,依据学生的思维特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的建构模型中,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教学“认识射线,直线和角”一课中,学生处于中年级,活泼好动,学习相对积极,对世界比较好奇,思维离不开直观事物的支撑。

在生活中能找到射线的原型,但找不到直线的原形,同时低年级时已经初步认识了线段。

为此,教学中,以联系实际从家到学校你会走哪条路开始,自主探索线段的特征。

通过学生说、量、画归纳出线段的特征,使学生明确从图形、端点数量和能否测量、能否延伸几个方面探究,并给学生指明了探究方法,对于射线与直线特征探究则在原有的建模中进行建构,再辅以想象、演示,学生学习有目标有方法,学得兴趣高涨,有声有色。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顺序都跟着不同。

”这里的人就是学情、起点,以学定教,从把握起点开始,做到有的放矢,教学目标明确,手段有效,学习方法合适,时间分配合理,切实地提高学习效率,促进了学生数学水平的发展。

二、注重课堂生成,顺学而导生成的课堂才是精彩的、有活力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因此,教学中我们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只能顺着学生的学习思路,启发、引导、点拨。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课堂交流激起思维的火花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课堂交流激起思维的火花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课堂交流激起思维的火花在教育教学中,课堂交流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课堂交流,学生可以与老师及同学进行互动,共同讨论问题,互相学习,从而激起思维的火花。

要让课堂交流真正达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效果,需要教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以学定教。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该以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材,提供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知识点,从而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吸收。

在确定教学内容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特点,选择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顺学而导。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交流中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讨论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指导,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形成正确的逻辑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在引导学生时,教师要注意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尊重学生的思考和表达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让课堂交流激起思维的火花。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发言。

通过课堂互动,教师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在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中,思考问题,修炼思维。

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交流中获取知识,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提供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并在课堂交流中取得进步。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交流中激起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达到提高学生思维水平的目的。

教师在教学中也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在课堂交流中取得进步。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特级教师钱金铎“四边形”教学赏析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特级教师钱金铎“四边形”教学赏析

互相说一说没有打上 “ 、 / ” 的为什 么不是四边形?
反馈 :
生: 我认 为四边形是 : 2 、 5 、 6 、 8 、1 1 、1 2 、1 4 。 师: 我觉得 “ 1 3 ” 号也是 , 你有什 么理 由反驳我? 生: 它里面有很 多的长方形。 生: 其他图形看 上去都是 平平的 , 它看上 去胖 胖的。 生: 1 3 号是“ 立体图形” , 老师说的是“ 平面图形 ” 。
师: 把你 认为是四边形的 图形打上 “ 、 / ” 。 同桌
E 5 8 - J I A 0 × U E Y U E 甄 丽 K A N X l A O X U E B A N



生 的生 活经验 支 撑 , 不 着痕 迹地 让学 生感 悟 了特
殊与一 般的关 系 , 使学生 对四边形 的认识 生动 、 丰 富起来 。
2 Z 7
般 的四边形有进一步体会 。 在这一过程中 , 钱 老师
特 别重视学法指导和教法 引导 , 当学生老纠缠在边 上而无法准确说 出分类标准 时, 他 有意识地把学生 引导到 “ 角” 上来 , 并利 用 自己与学 生的位置 关系 , 引导学生 自己感悟 , 准确表达 “ 对边相等 ” 这一概念 , 真正实现以学法定教法—— 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
师: 出 示一 个餐 巾纸 盒 。 这个我们 叫它( 生: 长
基础、 学 习过程 、 学 习方法 , 并根据学生学 习的实际 情况 , 引在重点上, 导在疑难处 , 点在 困惑时 , 钱老师 的“ 四边形” 这节课就完美地 阐释了这一教学理念。
【 教学过程 】


先画再说后归纳——画四边形
发动全体 同学人人参 与四边形特征 的归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摘要:新课程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教师不应再充当导演的角色,而应成为学习情境的创造者、组织者,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的“学”不仅包括知识层面的习得,还应包括方法、能力、思想方法的感悟,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应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

论及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应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教学内容的确定,即教什么;第二,学生活动的组织,即怎么教。

由此,笔者认为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就要做到:有合理的教学内容,教的东西是学生需要的,即“以学定教”;有根据学情量身定做的适宜的课堂教学组织过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即“顺学而导”。

本文试图通过《矩形的判定》的课例研究来诠释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关键词:数学教学;《矩形的判定》;课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9-0113
一、教学研究
1. 课前的分析
矩形的判定是在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以及判定、矩形的性质以后的教学内容,是对矩形的深入研究和拓展。

另一方面,学习和研究本节课为以后研究菱形、正方形、圆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平面图形的工具性内容,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
作用。

另外,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本节课能使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推理等过程,而且通过本节课的课堂研讨、合作交流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在向学生渗透类比、转化等思想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

2. 教学目标的初定
(1)理解并掌握矩形的判定方法。

能运用矩形的定义、判定等知识,解决简单的证明题和计算题,感受解证计划题的分析思路和方法。

(2)经历探索矩形判定方法的过程。

教学重点:矩形的判定定理。

教学难点:矩形判定定理的证明以及灵活应用。

3. 学生情况分析
八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加之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合情推理能力也趋于成熟,而且学生在此前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判定、矩形的性质,在此基础上探究矩形的判定方法,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可能通过各种途径去证明自己的观点。

这个过程可以加深学生对矩形判定方法的理解,使学生运用矩形判定方法的解题能力得以加强,提高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实践
1. 判定方法的探究
首先,笔者通过复习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来引入新课,以此为基点展开矩形的判定方法的学习活动。

主要通过以下问题链和核心知识来探究矩形的判定方法。

(1)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判定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应满足什么条件?
(2)判定一个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的主要方法(要素)有哪些?(3)你可以预测一下判定矩形的主要方法(要素)是什么?(4)在每一种方法(要素)中,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判定一个四边形为矩形?本节课的探究活动主要围绕问题(4)进行。

于是可以得到:从“角”这个要素(方法)上判定(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再从“边”这个要素(方法)上判定(满足勾股定理逆定理即可);最后从“对角线”这个要素(方法)上判定(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矩形)。

2. 判定方法的理解
在学生探究出判定矩形的方法之后,提出下列两个问题:
问题1:对于平行四边形,满足哪些条件就可以得到矩形?
问题2:对于任意四边形,满足哪些条件就可以得到矩形?并要求学生判定下列四个命题的真假。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
(2)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
(3)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矩形。

()
(4)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
接着又继续呈现了下列两道习题来检测学生对矩形判定方法的
掌握程度。

习题1 在下列说法中:
(1)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3)对角线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4)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其中正确是个数是——()
a. 1
b. 2
c. 3
d. 4
习题2 如图,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相交于点o,给出下列条件:①ab∥cd ②ab=cd ③ac=bd ④∠abc=90°⑤oa=oc
⑥ob=od;请从这6个条件中选取3个,使四边形abcd是矩形,并说明理由。

(图见第114页)
3. 判定方法的应用
(1)用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掌握了矩形的判定之后,向学生提出下列问题:
怎样用刻度尺检验木工做成的门框是否是矩形?说说你的想法。

一般有以下三种方法:
先检验门框的对边是否分别相等,再检验其中的一个角是否是直角;
先检验门框的对边是否分别相等,再检验两对对角的距离(对角
线的长)是否相等;
检验门框的3个角都是否是直角。

(2)用判定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例1. 一张四边形纸板abcd形状如图,若要从这张纸板中剪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并且使它的四个顶点分别落在四边形abcd的四条边上,可怎样剪?四边形abcd满足什么情况下中点四边形efgh为矩形?并说明理由。

(图略)
变式:一张四边形的纸板abcd的形状如图,它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

如果要从这张纸板中剪出一个矩形,并且使它的四个顶点分别落在四边形abcd的四条边上,可以怎么剪?(图略)
例2. 已知:在四边形abcd中,ab=ad,cb=cd,点m,n,p,q 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求证:四边形mnpq是矩形。

(3)练习:课本中的课内练习与作业题
4. 判定方法的总结
问题:请同学们对照以下问题进行评价和反思:
(1)我今天收获了哪些知识、方法?
(2)我还有哪些困惑?
三、讨论分析
备课组认为本堂课教学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重难点突出,但也存在许多不足:
1. 感觉引课从回顾平行四边形的有关性质和判定入手,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学生的注意力不能马上集
中。

因为没能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现实,从而未能实现导入的有效性。

所以,笔者觉得应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样才是真正的顺应学情,让教学更合理、更有效。

2.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虽然清晰,设计合理、重难点也突出,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仍然感觉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没有得到发挥。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思维主动性,学生的探究是教师主导下的半开放活动,学生总是被教师一步一步牵着鼻子走。

其实教材编排几何题目意图是训练提高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发散性。

八年级学生思维正处于形成发展阶段,但在讲授时只注重讲解知识内容,而忽略了这一特点,从而未很好地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及现状顺学而导,造成了学生学得死板且低效。

3. 整节课总体感觉教师讲得过多。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之外,还需要深入研究学生的具体情况,探索适宜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方法,设计出合理有效的教学框架。

课堂教学只有正确理解和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才能最大效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达到和谐统一。

4. 面对学生课堂上出现的错误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

数学课中学生出现的错误是最本真的学情,是最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要顺其而导,找到出错的根源将其解决,这才是教学有效性的真正体现。

但在本节课中,教师却没有及时抓住时机加以正确引导,而是草草
说明之后就另寻解题思路,这不仅错失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最佳时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笔者认为要想贯彻好“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理念,我们教师就需要将学生需求和效率两者完美统一起来,就必须要有一个清晰合适的教学目标,要有一个促进思维和分享的学习交流过程,要有数学活动贯穿始终的意识,要有一个引起注意激发兴趣的手段,以此唤醒与激励学生自主建构,达成数学教与学的最有效!(作者单位:浙江省龙游县横山中学 3244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