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音乐技能——发花辙典型歌曲《绒花》

合集下载

《绒花》教学设计

《绒花》教学设计

《绒花》教学设计《绒花》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1、唱《雪绒花》2、听《Do-Re-Mi》、《孤独的牧羊人》教学目的:1、指导学生用优美的声音演唱《雪绒花》。

2、通过欣赏电影《音乐之声》插曲,感受歌曲形象和情绪,扩大音乐视野。

教学重点:如何演唱好歌曲《雪绒花》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多媒体教学设备、钢琴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欣赏《Do-Re-Mi》1、导入:同学们喜欢看电影吗?平时你们都爱看哪些电影?电影可以分成很多类,有动画片、喜剧片、战争片、生活片、音乐片等,有一部曾获得过美国奥斯卡奖的音乐电影《音乐之声》,同学们看过吗?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在奥地利有一位叫玛丽亚的修女,很喜欢唱歌。

她在给一位上校的七个孩子当家庭教师时,用她优美动听的歌声来感染教育孩子。

这部影片中,出现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歌曲,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和学习其中的几首歌曲。

2、欣赏《Do-Re-Mi》3、师问有同学知道这首歌的歌名吗?(生回答后,课件出示)4、玛丽亚在教孩子们唱这首歌时,把音乐中的七个唱名与英语中的常用词巧妙的编织在了一起,非常生动有趣比如“mi”与英文中的“me”我同音,“fa”与英文中“far”远同音,这样不仅便于记忆,又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三、学唱《雪绒花》1、导入,欣赏《雪绒花》在这部影片中,有一首比《Do-Re-Mi》更受人们欢迎的歌曲,叫做《雪绒花》。

下面让我们来欣赏这首歌,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首歌与上首歌在情绪上有什么不同?其中出现了哪些演唱形式。

(播放多媒体课件)2、师:这首歌与上首歌在情绪上有什么不同?在刚才的音乐中,出现了一段上校与女儿一起演唱的片断,哪位同学能够告诉大家这属于哪种演唱形式?(是轮唱,但这不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那种严格的完全重复的轮唱,它是有的地方轮唱,有的地方又合起来。

)3、学唱旋律:①《雪绒花》这首歌非常优美,给我们营造了一种温馨和谐的气氛,下面让我们再来欣赏一遍,请同学们随音乐轻轻哼唱,注意口腔内打开。

教案 教学内容: 歌曲《绒花》

教案 教学内容: 歌曲《绒花》

一、发声练习曲
1.连音练习 i
io
i
练习目的:这是一条由掩盖的母音(i)过渡到开放的母音(io)的练习曲,保 持声音的顺畅自然。 练习要求:音域在五度以内,旋律进行比较平稳,开始唱时,音与音之间的连接 应缓慢地进行,以便新母音形成时,可以保持声音的顺畅自然。 练习方法: (1)“衣”音的位置较其他母音为高。这对于发展过渡音之间的空隙最窄,嘴只 是略微张开,这样,音往上升时,实际上驱使音波触及共鸣器官上方较软的部分, 一种柔和掩盖的声音效果便得以产生,又不至于过多用力在声带部分。
二、发声训练: 1.哼鸣训练 目的与要求:体验头腔共鸣和声音靠前的感觉,使其获得声音的高位置。 (1)身体自然直立,两肩放松,吸进适量气息并注意深的呼吸支点。 (2)嘴唇微闭,舌自然平放舌尖轻靠下牙根,下腭放松,上下牙稍分开不要咬 紧。 (3)哼唱时感到声音集中在鼻腔上方,两眉之间感到明显振动,象擤鼻涕时的 感觉。 (4)不论音的高低,都始终保持这种高位置的感觉,这对上下声区的统一很有 益处。 2.U 母音及带 a 母音的训练 目的与要求: 练习打开头腔共鸣,获得高位置,打开喉咙形成管状,上下一致, 声区统一,较好地带动 a 母音的练习,嘴唇微闭成“撮口”,上唇要拢住,唇尖 用力,喉咙打开,上下畅通好似一根管子。 3.连音训练 目的与要求:训练声音连贯统一。注意呼吸、发声的协调配合,每条练习都一口 气唱完,音量不宜过大,力求使乐句的线条优美连贯,富有流动感,结尾的长音 要用弱----强----弱来收音,防止声音直白和僵硬。
三、歌曲学习与演唱 1.作品简析:
词作家刘国富、田农将绒花树拟人化、人格化,借绒花树来表现和赞颂女主 人翁何翠姑。用精炼的几句话:“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铮铮硬 骨绽花开,滴滴鲜血染红它”和“世上有朵英雄的花,那是青春放光华,花载亲 人上高山,顶天立地迎彩霞”高度概括了绒花树独特的品格、品质和美丽。用拟 人化的手段,淋漓尽致地表现和讴歌了何翠姑坚毅、勇敢、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 结尾的由衷的感叹:“啊,绒花!一路芬芳满山崖”,对翠姑的献身精神给予了高 度渲染和赞颂,将歌曲推向高潮。 2.艺术处理

浅析电影歌曲《绒花》的艺术特征和演唱处理

浅析电影歌曲《绒花》的艺术特征和演唱处理

99SONG OF YELLOW RIVER2020/ 23丽光华比喻为一朵美丽的花朵;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绒花树比喻为何翠姑;运用“象征”的手法,将何翠姑所展现出来的勇敢、坚毅的精神形容为铮铮硬骨绽花开,漓漓鲜血染红它。

丰富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歌词情真意切又朗朗上口,体现出该作品的深度与内涵,营造出深远而又美好的意境,深刻的引起听众的情感共鸣。

(二)《绒花》歌词的文学意象承载着美学思想文学意象是烙有作者主观感情色彩的客观物象,具有丰富的表情达意的功能。

解读文学意象就是通过作品浸染作家主观情感色彩的喜、怒、哀、乐、愁等一系列情绪来观照作品意蕴,从而走进作家细腻丰富的感情世界。

②该作品中词作者主要塑造了“绒花”这一文学意象,全曲对该意象进行了大量的描述和修饰,从而表达出该作品所承载的美学思想。

该作品通过歌颂了“绒花”即何翠姑所展现出来的勇敢、坚毅,将其舍己为人和为了共产主义事业而奉献自身的精神进行了高度的赞颂。

这是一种可歌可泣的高尚人格,是世间所有人共同追求的思想美,具有普世性。

同时,在对“绒花”进行歌颂之后,却又戛然而止,使用了长段的“啊”再来继续诠释歌曲的情感,给听众留以极大的想象空间从而进行画面的想象和情感的共鸣,留下一种遗憾而又缺失之美,即留白之美。

三、电影歌曲《绒花》的音乐特征该作品之所以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除了其歌词外,作曲家的精心设计和巧妙写作赋予了其独特的音乐特征,使其在众多歌曲中能够脱颖而出,成为传唱的经典。

再此,本文对其音乐创作特征进行研究。

(一)《绒花》的和声特征和声是音乐材料的排布方式和结构布局,该作品的和声色彩具有明显的特征,多采用G大调正三和弦,偶有临时调性色彩变化,与传统正三和弦的方方正正的规整感形成对比,令人耳目一新,更添作品风味。

例如作品的使用了大量的降VII级音,如在前奏中(详见谱例1),降VII级音的使用改变了大调明朗、开阔的和声色彩,在其中增添了一丝忧郁、黯淡的色彩,铺垫了全曲的悲壮颂歌的情感基调。

“发花辙”典型歌曲及拓展歌曲学习

“发花辙”典型歌曲及拓展歌曲学习

“发花辙”典型歌曲及拓展歌曲学习教学内容学习“发花辙”发声技巧,掌握“发花辙”典型歌曲及拓展歌曲的演唱。

学习载体1.a母音词语2.歌曲《绒花》3.拓展歌曲:《枉凝眉》《打电话》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歌唱发声器官知识(2)掌握“发花辙”韵母类别、发声要点、语音特点(3)了解作曲家王酩及作品2.技能目标(1)学习发花辙韵母发声技巧,并运用到歌唱中去(2)训练急吸缓呼技巧,体会用呼吸支撑歌唱的状态(3)练习“软起声”发声技巧,使歌声流畅、连贯、柔和3.情感目标(1)学习歌曲所阐述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并将它渗透于自身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2)体会小组合作学习、相互帮助时实现自我价值的快乐,逐步提高在歌曲学习过程中的审美情趣,并能体验到技能掌握后的学习成就感。

教学难重点1.发花辙韵母发声时口形的保持2.急吸缓呼在歌唱中运用3.“软起声”发声使声音柔和连贯连贯课时安排(3课时)1.学习要求:在理解任务书基础上上传小组学习计划书。

2.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歌唱发声、呼吸知识、发花辙语音知识学习,歌曲《绒花》学习。

第二课时:拓展歌曲《枉凝眉》学习,布置自学歌曲《打电话》。

第三课时:学习效果检查,歌曲回课指导。

第一课时一、课前练习1.学生站立在座位前,双手自然放于腰间,口鼻同时做呼吸,体会呼吸带来的腰腹部的运动状况。

2.歌唱课要求:提早5分钟到场,自觉练习气息。

二、基本训练1.练习急呼缓吸知识点:快速吸入气,体会腰部支持感觉,保持吸气状态缓缓呼气。

练习要点:老师手势带领,面带微笑不做劲,不抬胸不抬肩,做自然呼吸。

2.歌唱发声知识知识点:歌唱发声器官包括喉头与声带。

喉上通咽喉,下通气管,为呼吸与发声的重要器官。

声带的主要是振动的源头,发音时声带向中线移动,声门闭合,肺内呼出的气流冲击声带而产生声波,称基因,再经咽、喉、口、鼻等共鸣作用发出悦耳的声音。

另外发声的动力器官包括肺、胸廓和横膈膜、呼吸肌肉、支气管和气管组成。

声乐绒花教案[推荐5篇]

声乐绒花教案[推荐5篇]

声乐绒花教案[推荐5篇]第一篇:声乐绒花教案声乐《绒花》教案〖教材分析〗歌曲介绍:《绒花》是电影《小花》插曲之一,创作于1979年。

曲调新颖流畅,富有激情,优美动听,感情表达充分。

这首歌曲由刘国富、田农作词,王酩作曲,最初由李谷一配唱,歌颂了影片中小花为代表的农家少女,在革命年代的那种牺牲和奉献精神。

曲调新颖流畅,富有激情,优美动听,感情表达充分。

曾在1980年“听众喜爱的广播歌曲”评选活动中获奖。

〖学情分析〗我校早期教育专业学生多数为非音乐专业人才,声乐知识积累匮乏,音乐素养参差不齐,多数从未有过专业声乐学习的经历。

针对我校早期教育专业幼师培养规划,在声乐技能课程起步不能等同于以往高校专业声乐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借鉴成人声乐教学某些元素,作品选择上紧贴早期教育专业幼师培养目标,传统声乐作品与儿歌作品相结合。

一方面培养师范生专业音乐素养,另一方面符合早教专业特色。

〖教学对象〗早期教育专业大一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在正确的气息支持下以中低声区为基础,做到正确的相对稳定的喉头位置,进行发声并演唱歌曲。

(2)培养学生对歌曲内容的理解及歌曲艺术性的处理。

(3)要求吐字咬字清楚、准确。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赏图片,听故事片插曲《绒花》,让学生以视觉和听觉结合,更直观地感受绒花的美。

(2)通过歌曲的学习,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旋律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开阔视野,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1、学生能自信的演唱歌曲《绒花》。

感受歌曲的旋律美,掌握2/4拍。

2、掌握三连音的演唱。

〖教学用具〗课件、钢琴〖教法方法〗赏析、视听结合、讲解示范、启发引导、〖教法过程〗一、导入欢迎大家走进今天的声乐课堂。

本单元歌曲的选择均在影视作品的范畴,艺术源于生活,声乐艺术对生活最大的回馈即将情感表达用歌曲演唱的方式刻在人的心上,尤其是影视声乐作品,投入演唱时影视情节片段总能在脑海浮现,使歌曲演唱更具韵味。

发花辙歌曲《绒花》PPT 1

发花辙歌曲《绒花》PPT 1

此辙含韵母三个: a( 啊 ) 、 ia (呀)、 ua (哇)。其特 点是一音 到底,口形始终不变,无韵尾,截气收声。
1. 1=e1-a1 4 / 4
要求:声音平稳、均匀、舒展,
半打呵欠状态打开喉头,颧骨上 抬,嘴角略上提,稍露上齿,带 着微笑吸好气息,用准确的母音 状态、软起声、连贯地演唱练习曲 。
“ 发花辙”歌曲《绒 花》
《绒花》学习内容及要求
1. 学习“发花辙”发声技巧,能在歌唱实践中 运用;
2. 掌握典型歌曲《绒花》以及拓展歌曲《枉凝眉》
3. 歌唱发声知识
歌唱的发声器官 --- 喉头
喉头 喉上通咽喉,下通气管,
为呼吸与发声的重要器官。
歌唱的发声器官 --- 声带
声带
声带是发声振动的源头, 发音时声带向中线移动,声 门闭合,肺内呼出的气流冲 击声带而产生声波,称基因, 再经咽、口、鼻等共鸣作用发 出悦耳的声音。
王酩( 1934 年~ 1997 年),一级作曲家,上海人。 1964 年毕业 于上海音
乐 作曲系。后任中央乐团创作员。曾任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委员 、
民盟中央文化委员会委员,中国轻音乐学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电 影
家协会理事,中国电视音乐协会特邀理事。是中国最早开办通俗音乐培训 班
的音乐家之一。作品有歌曲《边疆的泉水清又纯》、 《妹妹找哥泪花流》 、
重、难点训练
1. “ 世上”口形打开运腔,“花” 字一字多音保持口形运腔至结束,截气收声。
2.“ 啊”音衬词三连音均匀时值,要求保持口形不变,“绒花”上嘴唇略翘咬字并把握 下行的音准。
绒花
电影《小花》剧情简介
1930 年,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桐柏山区一户穷苦人家 为生计卖掉了亲生女儿小花,之后又收养了一个红军留下 的女婴,取名也叫小花。十几年后,小花的哥哥赵永平为 了躲避抓丁投奔了革命队伍,在一次战斗中负伤掉队,幸 被女游击队长何翠姑所救,而何翠姑正是当年被父母卖掉 的另一个小花。此时,赵小花在进入桐柏山区的解放军中 打听哥哥下落时巧遇亲生母亲周医生,母女相逢却不相识 ,后来周医生同情这个可怜的小姑娘,于是收她作干女儿 。就这样,十几年前失散的亲人在战火中又一次重逢,他 们为实现共同的理想又聚到一起,谱写了一曲壮烈的英雄 之歌。

声乐教案 绒花

声乐教案 绒花

声乐教案绒花教案标题:声乐教案-绒花教学目标:1. 了解和掌握绒花这首歌曲的歌词和曲调。

2. 提高学生的歌唱技巧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声乐的兴趣。

教学重点:1. 歌曲的歌词和曲调。

2. 歌曲的情感表达。

3. 歌唱技巧的提高。

教学准备:1. 绒花这首歌曲的音频或视频资源。

2. 歌曲的歌词和曲调的分析和解读。

3. 音乐播放设备。

4. 学生练习歌唱的空间。

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绒花这首歌曲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先感受一下整首歌曲的氛围和情感。

2. 学习歌词和曲调:逐句解读歌词,让学生理解歌曲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教授歌曲的曲调,让学生跟随曲调唱歌。

3. 歌唱技巧的训练:针对绒花这首歌曲的特点,进行声音的放松、呼吸和发声练习,提高学生的歌唱技巧。

4. 情感表达的训练:通过分析歌词和曲调,引导学生理解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让学生在歌唱时能够更好地表达出歌曲的情感。

5. 练习与表演: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绒花这首歌曲的练习,并进行小型的歌唱表演,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歌唱技巧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多听、多唱,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2. 组织学生参加歌唱比赛或音乐会,让学生有机会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歌唱才华。

教学反思:1. 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指导。

2. 要鼓励学生在歌唱过程中敢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舞台表现能力。

通过以上教案的设计和实施,学生将能够全面提高自己的声乐水平,更好地理解和表达绒花这首歌曲所要传达的情感,培养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绒花教学设计

绒花教学设计

绒花教学设计第一篇:绒花教学设计《绒花》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三连音的概念。

2、用自信的歌声演唱歌曲《绒花》。

3、通过演唱歌曲《绒花》,能体会到歌曲的旋律美。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赏图片,听故事片插曲《绒花》,让学生以视觉和听觉结合,更直观地感受绒花的美。

2、通过歌曲的学习,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旋律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开阔视野,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1、学生能自信的演唱歌曲《绒花》。

感受歌曲的旋律美,掌握2/4拍。

2、掌握三连音以及三连音的练习。

3、通过学习以描绘“花”为主题的作品,了解以“花”喻“人”的艺术创作手法及对人世间情感的倾诉和对美好人格的赞美和肯定。

〖教学准备〗1、教材分析《绒花》是电影《小花》的插曲之一,创作于1979年,它以委婉抒情的民歌风曲调,歌颂了影片中小花为代表的农家少女,在革命年代的那种牺牲和奉献精神。

曲调新颖流畅,富有激情,优美动听,感情表达充分。

2、教学用具课件、手风琴、口风琴〖教法和学法〗鉴于对《课标》的理解,对教材和学生的研究分析,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参与——体验、情景——陶冶”的情感教学模式,借用多媒体,创设轻松愉快的气氛,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体验中感受和表现音乐,从而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发展。

〖教学环节设计〗一、情境导入播放歌曲《茉莉花》,师生一起唱歌曲(此处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同学们都争先演唱,老师激励同学们唱得都很好,那今天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另一首关于花的歌曲(播放歌曲《绒花》)提问:同学们能不能从歌词当中听出歌曲的名字。

结合幻灯片。

二、新课教学1、歌曲简介。

(教师简述)《绒花》是电影《小花》的插曲之一,创作于1979年,它以委婉抒情的民歌风曲调,歌颂了影片中小花为代表的农家少女,在革命年代的那种牺牲和奉献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花辙典型歌曲《绒花》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歌唱发声器官等知识。

(2)了解“发花辙”韵母类别、发声要领。

(3)了解《绒花》歌曲背景,学习分析歌曲曲式结构、歌曲风格等常识。

2.技能目标
(1)通过朗诵和演唱训练,掌握“发花辙”韵母发声要领,并运用在“发花辙”歌曲演唱中。

(2)学习急吸缓呼技巧,体会用呼吸支撑歌唱的状态。

(3)学习真假声结合发声技巧,使歌声流畅、连贯、柔和。

3.情感目标
(1)通过歌曲学习,体验歌曲主题揭示的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精神,并将它渗透于学习和生活之中。

(2)以小组为单位的课外学习中,观看课程网站提供电影《小花》视频,体会歌曲揭示的共产党员为国为民不惜流血的大无畏精神,感受正能量。

二、学习载体
1.“a”母音词语、儿歌朗诵
2.典型歌曲《绒花》
3.课后拓展歌曲《枉凝眉》、《打电话》
三、学习内容
(一)发花辙语音
1.发花辙韵母类别
此辙含韵母三个:a(啊)、ia(呀)、ua(哇)。

其特点是一音到底,口形始终不变,无韵尾,截气收声。

口腔形状属于横形,开口呼,在十三辙中占主体地位,是歌唱的基本口形。

韵母 a ia ua
双唇出声ba pa ma
唇齿出声fa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舌尖出声da ta na la
舌根出声ga gua ka kua ha hua
舌前出声jia qia xia
翘舌出声zha zhua cha sha shua
舌齿出声za ca sua
2.咬字发声要领
(1)“a”是一个单元音的韵母,它可自成音节“啊”,在发单元音时把嘴张大,将舌头轻轻抵住下齿背,舌与唇所构成的共鸣器官的状态自始至终不变。

(2)唱“ia”时舌位很快地由前高元音“i”降低到“a”的位置,唱ua时,舌的位置由后元音“u”变成“a”的位置,但必须有“i、u”音的色彩过程,否则易造成字音不正声音不动听。

(3)“ia、ua”两个韵母。

都是带韵头的复韵母。

“i、u”都是做为介母音出现的,不能延长,发音较短,民族唱法要求宽音竖唱,窄音宽唱以保持统一的音质和声音的圆润。

此辙属横行,为宽音,要竖唱。

3.词语、儿歌朗读训练
(1)词语朗读
爸爸妈妈爬跨沙发耷拉打架塌下哪怕扒拉
嘎巴咔嚓华夏差价恰恰发芽价码炸塌抓啥
耍诈呱嗒哈达大话
(2)儿歌朗读
小蝌蚪儿小尾巴,游来游去找妈妈,
妈妈妈妈你在哪?来了来了来了我来啦!
~~来了一只大青蛙。

——中国民谣《小蝌蚪找妈妈》
我的小白马,它陪我走天涯,
我扬起我的小皮鞭,一路驾驾驾。

跑过大草原,远处有座山,
我牵着我的小白马,慢慢往上爬。

翻过那座山,我坐在山脚下,
牵我的白马喝喝水,继续上路吧。

有时快快奔,有时慢慢走,
哦啦啦啦啦……
——陈蓉《我的小白马》练习要求:课外按照a母音发声状态正确朗读,注意咬字、吐字准确;设计幼儿音乐游戏,在边朗诵边游戏中,提高速度感、节奏感。

(二)歌唱知识之二
1.歌唱发声器官
歌唱发声器官:包括喉头与声带。

喉上通咽喉,下通气管,为呼吸与发声的重要器官。

声带是发声振动的源头,发音时声带向中线移动,声门闭合,肺内呼出的气流冲击声带而产生声波,称基因,再经咽、喉、口、鼻等共鸣作用发出悦耳的声音。

图3 歌唱发声器官:喉头
图4 歌唱发声器官:声带
2.歌唱时的喉头
歌唱时需要“打开喉咙”,即在下巴放松的基础上将喉头向下稳定于一合适的部位并松开喉咙,同时上口盖抬起打开颌关节,上口盖呈拱形,使口腔的空间增大。

微笑着“打哈欠”状态可以让我们充分体会到口腔打开、喉头下降、喉咙松开的“打开喉咙”状态。

(三)发花辙歌曲
1.练声曲
1=e1-a1 2/4
要求:带着微笑、半打呵欠状态,吸好气息,打开喉头,用准确的母音(a、ya、ua)连贯地演唱练声曲。

2.教学歌曲:《绒花》
3.《绒花》演唱提示
《绒花》由凯传作词、王酩作曲。

这是电影《小花》中的插曲。

歌曲为单二部曲式、2/4拍,宫调式,歌曲音域只有九度,旋律线平稳。

歌词简练,含义深刻,映射着主人公小花美好的内心世界和坚强的性格。

第一部分由四个乐句构成的平行四句式,曲调流畅而又抒情,演唱时整段都要舒展平稳,音色、力度不要大起大落,呼吸要均匀、自然。

第二部分是歌曲情感抒发的高潮,歌词以衬词“啊”在弱起拍和三连音上开始,演唱时声音连贯而有动感,音量加强,体现主人公小花那坚忍不拔的精神。

歌曲难点及练习要点:
(1)注重发声技巧掌握。

学习软起声,即在演唱声音发出前,有微弱的气息漏出,在发声开始后声带才闭合;演唱三连音时,各音时值要均匀,声音要柔
和;乐句中一字多音的演唱声音要连贯、位置要统一,如:。

(2)注重母音状态保持。

按照横字竖咬的特点去歌唱,歌曲衬词“啊”字,在较长的行腔中要唱成“竖形”并一气呵成。

(3)注重歌曲情感表达。

突出内在情感的表现、弱拍起音和衬词“啊”的情感抒发。

速度适中,注意每个乐句气息的平稳持久,演唱音色柔美,富有感情;高潮部分的长音组合,五小节衬词“啊”演唱在打开喉咙、气息的支撑下将音量加大,把歌曲推向高潮,从而更好表现出美丽、坚强的人物形象。

歌曲适合初级程度的女声演唱,可选择一些抒情柔和、音域较窄的练声曲配合歌曲演唱。

(四)教学拓展
根据教学任务书,课外通过上网查阅资料,自学发花辙歌曲《枉凝眉》、幼儿歌曲《打电话》,建议在小组学习基础上,进行小组歌唱交流,相互帮助共同提高。

1-1《枉凝眉》曲谱
1-2《枉凝眉》演唱提示
《枉凝眉》由曹雪芹作词、王立平作曲,是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主题歌。

歌曲为单二部曲式,羽调式是宝黛爱情的主题调式,也是整个《红楼梦》音乐主题中的主题。

乐曲一开始的前奏,用钟琴的上行音阶,将人带入了一种美轮美奂的奇妙仙境之中,树立了宝、黛爱情超脱的形象,几个装饰滑音则奠定了乐曲古朴典雅的韵味。

前两乐句的旋律异常的空灵脱俗,后四句道出了宝、黛爱情的无奈,词曲结合得非常融洽,抒情、柔美略带忧伤。

歌曲的小高潮是虚词“啊”处,悲愁动人,发出了对这对苦命恋人无比同情和感怀的悲音。

乐曲渐渐发展,情绪也渐渐提升,到了“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一句达到最高潮,所有情感集中爆发,将此曲悲怨的情感推到了极致,乐曲的结尾处,又响起了女声咏叹的“啊……”这次没有了前面的悲愁,似乎回归了宁静空灵,随着熟悉的钟琴上行旋律,仿佛黛玉离尘而去,将最美的瞬间升华了。

歌曲难点及练习要点:
(1)注重发声技巧运用。

软起声、倚音、一字多音发声技巧是本歌曲演唱的重点技巧。

倚音要唱得轻巧、快速;一字多音中的各音发声位置要统一、用声要连贯。

(2)注意母音状态保持。

每一句的句尾音如: “葩”、“花”、“化”、“挂”“夏”、“瑕”等字要注意声母准确,在此基础上快速过渡到“a”韵母并保持到乐句结束。

(3)准确演唱旋律。

演唱时要求音色优美,并富有感情,声音位置高,能用连贯的气息完整地演唱每个乐句。

2-1 《打电话》曲谱
2-2 《打电话》演唱提示
《打电话》民间儿歌,汪玲曲。

此曲为三个乐句构成的单部曲式歌曲,F 宫调式,2/4拍。

歌词讲述了两个小朋友打电话的过程,贴近幼儿语言特点,旋律以小三、大二、纯五度音程为主,同时用了较多的休止符,显得简洁欢快,歌曲音域为七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

演唱时注意歌曲速度适中,用中速、亲切的语气、轻快的声音来演唱。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