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创造(专业课)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营造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中意境的营造─以苏州留园为例子摘要: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一部分,集艺术、文学、哲学等多学科于一体,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而园林中意境的营造,更使得这种艺术发挥至极致,它区别于绘画、诗词等需要借助于线条、语言等无形意境的创造,而是在有限定范围内通过特殊手法来表达出创作者的思想、意蕴,使景传递出情,情与景交融,由此形成清绝风雅,神韵独高,蕴含哲理,耐人寻味的园林境界,进而体现出博大的中华文化及其精髓。
本文通过对园林和意境之间的分析,使其对意境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认识,强调意境的重要性,并在今后的园林欣赏过程中体味意境的美,在今后的设计中强化意境美,使园林作品意境深远,创造出经典的园林佳作。
关键词:古典园林;意境;营造;美学第一章绪论中国古典园林与伊斯兰园林、欧洲园林并称世界三大园林体系,而中国古典园林因其自身造园手法的独特性在世界园林体系中独树一帜,它的典型特征就是将意境和园林巧妙的结合,在自然、建筑中予以体现,对意境的追求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的最高目标。
古典园林的意境即造园时所设计的场景,包括建筑、植物、园区划分等,欣赏这些场景时所映射出的诱发人产生丰富联想的情感体验过程,感悟到景物所蕴含的情感、思想,以及人生哲理。
只有优秀的园林才能体现出深远的意境。
第二章何为意境2.1从意境起源说起意境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独有的名词,它是和中国哲学思想、审美追求有联系的,它还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概念。
它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老子关于美学的论断。
老子首先提出“象”的概念,象即物的形象,它包含在“道”中。
而“道”则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
王昌龄在《诗格》中对意境这样说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宋代在艺术方面的突出成就就是文人山水画的成熟,而山水画最强调画中意境的营造。
2.2意境的本质特征首先第一点强调的是情与景的交融,思想观念与景物的融合。
其次表现为真境与神境的统一。
最后注意到的是意境只有通过客观物象才能表达出来。
古典文学与我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创造

摘要:我国古典园林被称为“世界园林之母”。
对于意境的追求,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由来已久。
意境美是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本文从古典文学这个角度论述了古典文学对于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创造。
关键词:古典文学;园林;意境一、中国古典园林意境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园林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主题思想、文化内涵和含蓄的意境,因而获得了“世界园林之母”美誉。
对于意境的追求,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由来已久。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学、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但是人们对于意境的解释历来不一。
在周维权的《中国古典园林史》中写道:“简单地说,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客观的生活、景物。
意境产生于艺术创作中此两者的结合,即创作者把自己的情感、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鉴赏者之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联想。
”[1]陈铭在《意与境》中写道“意境论的重点,是阐释从创作过程到接受过程中,创作主体与客观世界抗拒与融和,矛盾与统一所形成的艺术世界。
意境包括了作者心意与外境之间,诗词意象与读者之间的联系、互动、冲突、和谐、想象和联想等富有创造性的艺术活动,从而产生的富有感染力的艺术世界。
”[2]意境在《辞海》中的定义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的思想境界”。
我们这里这样理解园林意境,“指通过园林的形象所反映的情意使游赏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
”[3]二、古典文学与我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关系《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描写大观园工程告竣,各处亭台楼阁要题对额。
“……若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
”由此可见,匾额、碑刻和对联等文学作品,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
起着烘托园景主题,为园中景点增加诗意的作用。
中国的古典园林,园主人多数为文化修养很高而又对人生持超然、脱俗态度的文人士大夫。
他们大多数精谙神韵派的诗文绘画,有些本身就是神韵诗画派的代表作家。
试论中国园林景观意境的创造

2) 运用植物的特征、姿态和色彩的不同感受而产生比拟联想。如松树象征坚贞不屈、万古长青的气概,竹寓意虚心有节的品质,梅花傲雪怒放象征坚韧不拔的精神,白色象征纯洁,绿色代表和平等。这种象征手法与民族习惯、文化风俗有着密切的联系。
3) 运用文物古迹产生联想。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发人深思,游赤壁会联想起三国时代的诸多人物和故事;游南京雨花台会联想起许多可歌可泣之往事;游杜甫草堂会联想起杜甫的千古诗篇。
从以上两种分类不难看出:意境的产生,是虚与实、情与景的结合,不但要有实景,还要有能使人产生联想的声、色、光和影等景外之景;意境的欣赏是物我的交融,即审美主体与客体交流的过程。
3、园林意境的创作手法
园林意境的创造是复杂的过程,也是景观设计的最高境界,要求设计者有深厚的文化艺术素养,对自然物和人类生活的无比热爱。其主要创作手法有借景、对比、比拟联想等。
在景观欣赏中,往往上述情景会同时发生或出现。
3) 以动衬静境。这是园林构景常用手法之一,以环境之动态的对比反村其幽脖,强化环境的气氛,如“蝉噪林愈馋,鸟鸣山更幽”之艺术效果。
2.2 从景现的表现方式可分为4类
1) 香境。以植物体所散发的芳香为主要表现手段而达到的某种意境。苏州拙政园有“远香堂”,源拍北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香远溢清句意,而“雪香云蔚”则以欣赏梅花盛开如堆雪积云,幽香袭人为主。笔者认为,香浓烈者为动境,所谓花香袭人;香淡雅者为静境,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林逋),非静境难以赏析。
3.2 对比
通过景观要素形象、体量、方向、开合、明暗、虚实、色彩和质感等方面的对比来加强意境。对比是渲染景观环境气氛的重要手法。开合的对比方能产生“庭院深深深几许”(宋’朱熹)的境界,明暗的对比更衬出环境之幽静。在空间程序安排上可采用欲扬先抑、欲高先低、欲大先小、以隐求显、以暗求明、以素求艳,以险求夷、以柔衬刚等手法来处理。
园林意境的创造及艺术手法

规定性:通过园林景象传达审美内容的特定感知信 息,立象以尽意;
含蓄性、模糊性(含而不露、隐而不显,给主体想 象空间);
(二)中国园林的艺术审美境界
3、园林意境——实景与虚境的结合
造园者向往的,从中寄托情感、观念和哲理的 一种理想审美境界;
造园立意的本质所在,欣赏过程的终点; 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以情写景,以景寓
(二)园林空间艺术的设计手法
1、变化统一的辩证思维
藏与露、疏与密、虚与实;
2、迂回曲折的空间变化 3、相互渗透的空间层次 4、步移景异的时空序列
三、园林空间
园林空间:Biblioteka 面、顶面及垂直面单独或共同 组成,围成具有实在的或感觉上的范围。
园林设计:利用各种园林素材的有机组合, 配合日、月、风、雨等自然现象,来创造变 化多样的园林空间;
(一)园林空间的种类
1、内向空间与外向空间 2、主体空间与从属空间 3、开朗空间与闭锁空间 4、纵深空间与转折空间 5、动态空间与静态空间 6、可控空间与不可控空间
扬州个园“四季假山”
冬:宣石。
冬山是灰白的,用白色宣石做成。宣 石,产于安徽宣城,就是李白《秋登 宣城谢眺北楼》中的“江城如画里”, 石色洁白,而且“愈旧愈白,俨如雪 山也”。
山很矮小,堆在院墙的背阴处,只截 取一小段积雪与褶皱的角落,疙疙瘩 瘩凸凹的团块,像一团团暗淡的老雪 堆。
冬山的后墙上排列了二十四个圆洞, 如同笛箫上的空穴。据说刮大风的时 候,这些圆洞会强化风的声音,想象 一下北风经过时从山上传来的尖利哨 音吧。
情;物我相糅合;
(二)中国园林的艺术审美境界
园林景象——创造意境、审美鉴赏产生 的客观基础;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营造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营造摘要:中国古典园林在明代开始盛行,他不仅体现出自然山水的优美和古典建筑的营造,更体现出当时时代背景下的社会风气和人文精神。
古典园林又涵盖了古典园林艺术、叠山理水、亭台楼阁、花树种植、园林山水画等多种藝术形式,是自然和艺术的高度统一。
意境的营造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
中国古典园林的美不是一座孤立的建筑物的美,而是艺术意境的美。
园林意境是艺术的生态境域,园林创作是一种艺术创作。
作为最早出现在文学艺术中的“意境”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园林意境的发展。
园林意境,是造园主所向往的,从中寄托情感、观念和哲理的一种理想审美境界。
它是造园家将自己对社会,人生深刻的理解,通过创造想象、联想等创造思维,倾注在园林景象中的物态化的意识结晶。
通过园林的形象所反映的情意使游赏者触景生情的一种艺术境界园林意境的特点在于人们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身临其境的感受艺术对象,从而使人们的感受更真实。
关键词:古典园林;意境;人文精神中国古典园林经过三千多年的发展,随着历史的发展其内容也得到了丰富和完整。
园林即可居住、宴会同时又是获得精神享受、不需要远行就可以游赏自然山水的地方。
造园家钟爱自然、模仿自然山水、进而在自然山水的基础上加以自己的情感,从而创造中国古典园林所独有的意境。
园林意境的形成是建立在“意境” 这一概念基础之上的,意境产生于中国传统哲学,从而产生绘画诗文对意境的追求,园林意境又是与古典山水画密不可分,因此,园林意境与中国传统诗画有着密切的联系。
园林意境这个概念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东晋至唐宋年间,当时的文艺思潮是崇尚自然,出现了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游记。
园林创作也发生了转变,从以建筑为主体转向以自然山水为主体以夸富尚奇为主体转向以文化素养的自然流露为设计园林的指导思想,因而产生了园林意境问题。
中国园林与山水诗、山水画同时发展着,如同诗歌绘画一样,有其深远意境,这种意境是诗情画意通过景物表达其所蕴藏的艺术境界,是情与景相统一,意与象相统一,形成意境,故而中国园林有“凝固的诗,立体的画” 之称。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意境美的创造方法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意境美的创造方法1、大中见小、小中见大、以少代多我国古典园林善于模拟自然,在遵循园林构图的基本规律上,提取自然界中的某些景象精华进行其大小、色彩、形态、质感等要素的空间组织与控制,使其迎合人们的审美需求,达到其意境感受的特殊效果。
例如: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某些小型山石、水体常会给人以"咫尺山林"、"一峰若太华千寻,一勺若江湖万里"的意境心理感受。
我国古典园林中还常通过利用空间关系的组合变化来造成小中见大的错觉,从而更好的营造出空间的意境美感。
如采用园中园,大园套小园的空间分割与联系来创造空间、组织空间和扩大空间(如:苏州园林中的拙政园)。
再如通过园林建筑、墙垣、假山、园林植物分隔空间,造成园中曲折多变,峰回路转的效果。
又如在很多狭小庭院的空间处理上采用多样的空间模式,扩大空间;利用云墙、月洞及曲廊等这样时闭时开的变化,使空间愈见幽深;利用各种物象进行组景与借景,对空间多样划分,从而可使空间愈分愈见其大。
这样的处理方法不仅消除人们心里上的空间压抑感,而且通过云墙、月洞、曲廊等这样的空间方式,增加了整个园林空间的意境美感。
2、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是中国古典园林造景的常用艺术处理手法之一,其能从视觉上产生景深错觉,增强园林的意境美感。
例如在有些园林中,有一个狭小的天井,造景者会在天井的壁墙前,种植竹子、芭蕉,再配几块假山石,构成一幅立体图画,使人忘记视线的局促。
在靠近优美景色的墙上开窗,且窗户的形状各异,使墙外景色半隐半露,扩大了空间,加强了景深。
在这里墙上的窗户是实体,而映射过来的景色就是虚体。
这样一实一虚的表现,取得了特殊的效果,增加了园林空间的整体意境感。
除上面我们提到的实景的虚实处理,中国古典园林中也重视虚景的处理。
如月影、花影、树影、风声、雨声、鸟语花香、等虚景。
3、有藏有露、有收有放在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段中还常常运用曲折、断续、对比、烘托、遮挡、透漏、疏密、虚实等手法,营造一种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无穷效果。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创造

出 由 之 所 激 发 的 境 域 事 物 之 外 .给 感 受 者 以 余 味 或 遐 想 余 地。 当客 观 的 自然境 域 与 人 的 主 观情 意相 统 一 、 相激 发 时 。 才
产 生 园林 意 境 。其 特征 可 作 如 下 阐 明 :
必 在远 , 翳然林水 , 便 有濠濮间想” , 可 以说 已 领 略 到 园林 意
二、 中国 古 典 园 林 的特 色 1 . 造 园艺 术 。 “ 师 法 自然 ”
“ 师 法 自然 ” , 在 造 园艺 术 上包 含 两 层 内容 。一 是 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布 局、 组 合 要 合 乎 自然 。 山与 水 的关 系 以及 假 山 中峰 、 涧、 坡、 洞
各 景 象 因 素 的组 合 , 要符 合 自然界 山水 生 成 的客 观 规 律 。二
的 意境 。被 誉 为 “ 诗 中有 画 。 画 中有 诗 ” 的王 维 所 经 营 的辋 川
命植 物 的变 化 , 称“ 龄相” 变化 ; 还 有 物 候 变化 等 。 这 些 都 使 产
生 意境 的条 件 随 之 不 断 变化 。
在意 境 的变 化 中 . 要 以最 佳 状 态 而 又 有 一 定 出 现 频 率 的 情 景 为意 境 主 题 。 最 佳状 态 的 出现 是 短 暂 的 , 但 又 是 不朽 的 , 即《 园冶》 中所 谓 “ 一鉴能 为 , 千秋不朽 ” 。如 杭 州 的 “ 平 湖 秋 月” 、 “ 断桥残雪” , 扬 州 的“ 四 桥烟 雨 ” 等, 只有 在 特 定 的季 节 、 时 间 和特 定 的气 候 条 件 下 , 才 是 充 分 发 挥 其 感 染 力 的最 佳 状 态。 这些 主题 意 境 最 佳 状 态 的 出现 , 从 时 间来 说 虽 然 短暂 , 但 受 到 千秋 赞 赏 。 中 国 园林 艺 术 是 自然 环境 、 建筑 、 诗、 画、 楹联 、 雕 塑 等 多 种 艺 术 的综 合 。 园林 意 境 产 生 于 园林 境 域 的综 合艺 术效 果 . 给 予 游 赏 者 以情 意 方 面 的 信 息 ,唤起 以 往 经历 的记 忆联 想 ,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营造

目录第一章绪论 (1)1.1概述 (1)第二章中国古典园林 (1)2.1中国古典园林 (1)2.2意境的整体生成 (2)第三章中国古典园林意境 (2)3.1.1园林意境的生成 (2)3..1.2园林意境的内涵 (3)3.2古典园林意境的营造 (4)3.2.1传统文化的蕴涵 (4)3.2.2特色空间的营构 (5)3.2.3第四维度的园林意境营造 (7)第四章古典园林意境营造对现代景观设计意义·8第一章绪论1.1 概述随着科学与经济的发展,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西方现代艺术理论对我国环境景观观念的影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给人们传统的审美观念带来冲击。
谈及园林,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小桥流水、亭台楼阁。
园林从围墙中走了出来,由城市园林发展到园林城市。
从传统的庭院、公园,到广场、道路,厂区、学校,再到风景名胜,甚至整个大地都成为设计范畴。
丰富的新兴材料的运用以及更加合理、科学的营造方法使今天的园林设计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局面[1]。
中国古典园林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作为世界园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对世界园林有着深刻的影响。
艺术与审美反映了一种民族文化的传统。
同时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古典园林与绘画、文学相互影响、彼此渗透、交相辉映。
“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审美的核心范畴,深深扎根于绘画文学等古典艺术门类,沉积于民族文化中,和古典园林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是我国古典园林的精髓所在[2]。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意境由于包含了诸多与人类精神关联的因素,因而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寻求同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关联无疑既能满足这种审美上转变,又同时与民族文化复兴的需求暗合,因而更具有普遍研究的意义。
通过对古典园林意境的研究,将其与现代景观审美相结合,运用于我国的现代景观设计,促进中国现代景观风格的形成,以便在西方文化主导下的景观设计趋同化与本土文化的消亡的时代背景下顺利的实现文化上的突围与复苏。
还能增强现代人对本土景观资源和历史传统的认识,引导现代人的景观审美情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出处( )。
A 、陶渊明《饮酒》
B 、《爱莲说》
C 、《论语·子罕》
D 、《庄子·秋水》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出处(
)。
A 、唐 白居易《双石》
B 、《论语·子罕》
C 、宋 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D 、《孔子家语》
3、下列哪个园林的名字是颐和园的前身( )。
A 、寄畅园
B 、谐趣园
C 、清漪园
D 、圆明园
4、哪个景点是颐和园中的景点( )。
A 、平湖秋月
B 、鱼藻轩
C 、武陵春色
D 、寄畅园
5、“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的出处( )。
A 、《诗经·秦风》
B 、《庄子·秋水》
C 、唐 白居易《双石》
D 、宋 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充分的体现恬淡的意境,该诗出自哪位诗人( )。
A 、唐宋时期的王维
B 、唐宋时期的白居易
C 、唐宋时期的欧阳修
D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
7、在西欧被誉为“花中皇后”的花是( )。
A 、月季
B 、梅
C 、兰
D 、莲
1
、下列哪些景点是关于鱼的景点( )。
A 、上海豫园的鱼乐榭
B 、岭南可园有观鱼簃
C 、颐和园的知鱼桥
D、颐和园的鱼藻轩
2、下列哪些植物被称为“岁寒三友”()。
A、松
B、菊
C、竹
D、梅
3、系列哪些选项是兰池宫建成的影响()。
A、叠山、理水两种建造手法并举首次在古籍中有记载。
B、在兰池宫建之前都有求仙的典故
C、叠山、理水两种建造手法在建兰池宫之前都有用到。
D、在中国园林开启了求仙先河
4、下列哪些人物是园林意境创始时代的代表人物()。
A、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王羲之
B、唐宋时期的王维
C、唐宋时期的白居易
D、唐宋时期的欧阳修
5、被古人号称为“四君子”的植物是()。
A、梅
B、兰
C、竹
D、菊
6、哪些选项是赞美“莲令人洁,令人净”( )。
A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B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C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D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陶渊明《饮酒》中的诗句。
对
错
2、“构建一池三山 向往海岛仙山”是中国古典园林常用的意境的创造手法。
对
错
3、湖南大学里的“爱晚亭”是毛泽东取自于唐·杜牧《山行》而命名的。
对
错
4、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是园林意境创始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对
错
5、“借鉴文化典故 引用神话传说”不是中国古典园林常用的意境的创造手法。
对
错
6、“模仿名山胜景 诗化自然风光”不是中国古典园林常用的意境的创造手法。
对
错
7、“强调比德思想 突出人化景物”是中国古典园林常用的意境的创造手法。
对
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