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生存智慧

合集下载

《庄子》思想与道家哲学解读

《庄子》思想与道家哲学解读

庄子思想与道家哲学解读概述《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也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对《庄子》的思想进行解读,并探讨其中体现的道家哲学原则。

1. 庄子的生命观和自由观庄子的生命观强调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处,拒绝抗拒自然而选择顺应自然。

他认为个人的追求应当符合自然规律,而不应逆其自然。

同时,庄子提倡个人主体意识的超脱和返璞归真,通过寻求心灵上的解放来达到真正的自由。

2. 庄子的无为思想庄子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强调人应该以无为之道来达到最佳状态。

他认为过度努力和执着于功名利禄只会带来烦恼,并主张在适当时机保持内心平静、行动节制。

3. 庄子对人性与善恶的看法庄子认为人性本善,并将善定义为顺从天地之道并养育万物。

他反对价值判断和道德规范的强加,主张恢复人本性的本真状态,并以“大同”之观念来回归社会和谐。

4. 庄子的自我认知与境界追求庄子强调心灵的解放与成长,认为人应当通过修炼提高自己的境界。

他用“化虚”、“致虚”等概念来揭示个体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间的关系,提倡追求精神上的解脱和归一。

5. 庄子对待人生和死亡的态度庄子对待人生和死亡有着独特的看法。

他认为人生即梦幻,一切皆虚幻无常,追求宏观存在感才能摆脱对微观事物过分依恋而产生的烦恼。

因此,庄子用“自在”和“逍遥游”的思想导引人们超越生死边缘。

结论《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极具影响力的著作之一,代表了道家思想中重要的观念和原则。

通过理解庄子思想和道家哲学,我们可以从更广阔、更深刻的角度理解世界和生命的真谛,并从中汲取启示指引我们的生活。

注意:本文内容是根据我的理解和知识对《庄子》思想与道家哲学进行解读,仅供参考。

如需深入了解庄子思想,请阅读原著或参考相关研究资料。

从《人间世》看庄子的处世之道

从《人间世》看庄子的处世之道

从《人间世》看庄子的处世之道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以《庄子》一书闻名于世。

《人间世》是《庄子》中的一篇篇章,全文共有七篇,每篇都以一个故事或寓言的形式展现庄子的思想。

从《人间世》这篇篇章可以看出庄子的处世之道。

在《人间世》中,庄子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不要与自然对抗,也不要过分追求功利。

庄子在书中说:“人在世上无所依赖,不期功名利禄,不期所亲,不恃所长,不仰渊明。

”他主张人们应该随遇而安,顺应自然的变化。

他以蝉为例,说明了蝉不以个体的生死为忧虑,而能够在自然中顺畅地循环生长。

庄子希望人们能够像蝉一样,不追求名利,不计较得失,以平常心对待生活中的一切,才能够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

庄子提出了“知足常乐”的观念。

他认为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但是世界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人们无法满足所有的欲望。

庄子提醒人们要知足,要学会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不要贪得无厌。

他在书中说:“知丧之足矣,知止之所矣,可以保全其所爱。

”庄子认为只有知足的人才能够真正享受生活的乐趣,不会陷入无尽的追求中。

庄子还强调了人的自由和放松。

他认为人应该保持自由的心态,不被外界的约束所困扰。

他在书中说:“吾生也完全,吾与天地游,而无可奈何。

平旦抱着生之泰然,竞翬弄风,骋望于巴天翥季焉。

”庄子希望人们能够像鸟一样,自由自在地在天地间游弋,享受生活的轻松和自由。

他反对人们过分追求名利,过分拘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在《人间世》中,庄子提出了“大同”和“无为而治”的观念。

他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而不是相互对立。

他主张人们应该放下私欲,不去追求功名利禄,而是追求大同的理想,即世间万物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价值,不可争夺,不可强求。

他在书中说:“万物各以其类相从,而不我以反相控也,是故弥洁。

”庄子认为只有人们能够放下私欲,顺从自然的发展规律,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和人的自由。

从《人间世》这篇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庄子的处世之道。

他主张人们应该顺应自然,不与自然对抗,不追求名利,要知足常乐,保持自由放松的心态,追求大同和无为而治的理念。

庄子的智慧

庄子的智慧

庄子的智慧庄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他的思想影响深远,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启示。

庄子的思想主张“无为而治”,认为自然的万物自有其规律,人无需去干预,只要保持自然的本性,即能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庄子的智慧。

1. 虚无即是真实庄子认为,真实的存在是虚无,因为真正的存在是没有形式的。

就像梦中的万物,虽然看起来很真实,但是一旦醒来,发现它们都是虚幻的,没有任何实质。

所以,庄子认为真正的存在无处不在,因为它不受任何限制。

2. 随遇而安庄子提出了“随遇而安”的哲学思想,指人要随心所欲,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适应外界的环境,达到内外兼修的境界。

这种境界下,人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不受外界的干扰,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3. 自然万物皆无用庄子认为,自然万物都是无用的,并不是为了服务人类而存在的。

树木、花草、虫鱼等生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存在的价值,而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而存在的。

因此,人们应该把自己的欲望和期待放下,尽可能地保持自己的本性,让自然去协调一切。

4. 知足常乐庄子提出了“知足常乐”的道理,指人们应该明白自己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追求过程中永远不能得到满足。

只有知足而乐,才能真正的享受人生。

因为快乐的本质不在于拥有什么,而在于人们心态如何。

5. 求之不得庄子指出,人们常常在努力追求自己想要的事物时,却总是得不到满足。

这是因为我们不了解自己的本性,无法去满足自己真正的需要。

因此,庄子提出了“求之不得”的思想,指人们应放下一切欲望和期待,去追求自己本性需要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得到满足。

6. 万物平等庄子认为,万物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这是因为自然界中每个生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不应该因为外在的因素而评判其高低贵贱。

人们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去看待一切,不要过度的标注价值。

7. 心灵自由庄子强调心灵的自由性,指人们应该保持心灵自由,不受外界的束缚,不因外界的因素而改变自己认知和行动方式。

天人合一,至乐无乐--论庄子审美的生态智慧

天人合一,至乐无乐--论庄子审美的生态智慧

天人合一,至乐无乐--论庄子审美的生态智慧余泽娜【摘要】庄子思想中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智慧,其思想动因最初是为了超越时代的恶。

要超越时代的恶,人道应以天道为据,自然无为。

为此庄子提出了证道的境界——“天人合一、至乐无乐”,这是庄子生态智慧的核心思想。

“自然”是理解它的关键,审美是其特色。

在庄子的生态智慧中,他展示了一种不断追求境界超越的生存格调和人与自然亲和的生活方式。

%Zhuangzi’s thoughts contain profound ecological wisdom, and the ideological motivation is to surpass the evil of the era. To surpass the evil of the era, human should follow the law of nature and let things take their own courses. Therefore, Zhuangzi put forward the thought of“unity of man and nature”and the thought of“extreme pleasure is no pleasure”, the core conceptions of Zhuangzi’s ecological wisdom, the key of which is natur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hich lie in aesthetics. Zhuangzi’s ecological wisdom displays a living philosophy in constant pursuit of surpassing and a living style which keeps the affinity between man and nature.【期刊名称】《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9页(P41-49)【关键词】天人合一;至乐无乐;庄子;审美;自然;生态智慧【作者】余泽娜【作者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哲学部【正文语种】中文随着西方深层生态学的兴起,中国道家思想在西方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庄子的生命伦理观与社会伦理分析

庄子的生命伦理观与社会伦理分析

庄子的生命伦理观与社会伦理分析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也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著作《庄子》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智慧。

本文将从庄子的生命伦理观和社会伦理分析两个方面,探讨庄子对人生和社会的独特见解。

一、庄子的生命伦理观庄子的生命伦理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庄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人们应该放下欲望和功利心,不要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而是要顺应自然的变化,保持内心的宁静。

庄子通过许多寓言和比喻,告诫人们要像大自然一样,顺其自然地生活,不要过度干预和改变。

庄子的生命伦理观还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由的,应该追求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

庄子提出了“大道至简”的观点,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简单和纯粹,不被外界的杂念所扰,以达到心灵的解脱和境界的升华。

他通过许多寓言和比喻,告诫人们要超越物质的束缚,追求精神和心灵的自由。

二、庄子的社会伦理分析庄子的社会伦理分析主要集中在对人性和社会关系的思考上。

他认为人性本善,但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变得复杂和扭曲。

庄子通过许多寓言和比喻,揭示了人性的本质和社会关系的本质,进而提出了一些对社会伦理的思考。

庄子认为社会关系应该建立在平等和和谐的基础上。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和理解,不应该争斗和压迫。

庄子通过许多寓言和比喻,告诫人们要摒弃功利心和竞争心,追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认为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基础上的。

庄子还对权力和政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权力和政治是社会关系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容易导致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不公平。

庄子通过许多寓言和比喻,揭示了权力和政治的本质和影响,进而提出了一些对权力和政治的思考。

他主张政治应该服务于人民,不应该滥用权力和追求私利。

庄子通过许多寓言和比喻,告诫人们要警惕权力的腐败和滥用,追求公正和公平的政治。

庄子最经典的十句话

庄子最经典的十句话

庄子最经典的十句话庄子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深邃而富有哲理。

以下是庄子最经典的十句话:1.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

" 这句话意味着真正的智慧不在于追求琐碎的知识,而是能够超脱俗世,宁静自在地生活。

2. "逍遥游,自在其中。

" 庄子主张人应该像自由自在的游鱼一样,超然物外,舒展心灵,融入自然。

3.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于道(宇宙万物的本源)的理解,认为道无法被言语所描述或命名。

4.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 庄子认为人的生命有限,但知识的广度无边无际,人应该不断追求知识和智慧。

5.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于人与自然的融合的看法,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

6. "夫庸知非好而好非庸知也。

" 庄子认为平凡的人只追求功利和名利,并不能真正理解和追求真善美。

7.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庄子主张以真诚和善意对待他人,用善良的行为回报别人的恶意,以德报德。

8. "无为而无不为。

"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于无为而治的理解,认为真正的治理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过度干预。

9.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庄子认为生命有限,但人应该保持对于真理和道义的追求,留下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10. "忧祸生于忧虑,乐福生于乐观。

" 庄子认为忧虑会带来痛苦和困扰,而乐观积极的心态能够带来快乐和幸福。

这些庄子的经典语录展示了他对于人生、自然和道的独特见解,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追求智慧和和谐的生活方式。

通过理解和领悟庄子的思想,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快乐。

庄子的人生哲学

庄子的人生哲学

庄子的人生哲学庄子,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庄子大师”。

他对生活和人生的看法独特而深刻,他的哲学思想融汇了自然观、人性观和生活智慧,对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庄子的人生哲学,解析他对于生命、自然、自由和快乐的思考与观点。

一、心性自由——达到自由的境界庄子的人生哲学强调内心的自由。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自己的内心自由,摆脱繁杂的物欲纷扰,放下外界的压力和负担,保有一颗自由自在的心。

庄子用“逍遥游”来形容自己对生活的态度,认为人应该像自由的鱼游荡在大海中一样,随波逐流,自由自在地生活。

庄子的人生观强调心性的重要性,他认为人的心性应当与天地自然相通。

只有认清自己的本性,达到内心的宁静与自在,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二、自然和谐——顺应自然的法则庄子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他认为人生应该像自然界一样,顺应自然的法则,与自然达成一种和谐的状态。

他认为人生不应过于追求功名利禄,而是应该顺其自然,放下攀比之心,真正融入大自然之中。

庄子对自然界的观察启发了他对人生的思考。

他观察到自然界中万物生长、成熟、消亡的过程,并从中领悟到人类的生命也有着相似的规律。

他认为人生是一个循环不息的过程,生老病死是每个人无法避免的命运。

因此,我们应该接受这个不可逆转的规律,珍惜眼前的每一天,活在当下,享受人生的美好。

三、自由心境——争取内在的自由庄子的人生哲学强调争取内在的自由,他认为人应该摆脱物欲的困扰,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在他看来,世俗的欲望只会让人沉浸在无尽的追逐中,而无法真正获得内心的满足。

庄子主张心境的自由,他认为只有摆脱对外物的执着,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在,才能真正体验到人生的乐趣。

他用“逍遥游”来形容他对生活的态度,提倡人们要像自由的鱼游荡在大海中一样,摆脱束缚,畅游人生。

四、快乐追求——在逍遥自在中寻找快乐庄子的人生哲学认为快乐是人生的追求目标之一。

他主张人们要在内心的自由和宁静中寻找快乐,而不是通过追逐外在的功名利禄来获得满足。

庄子《人间世》中的处世智慧

庄子《人间世》中的处世智慧

庄子《人间世》中的处世智慧Overview1.心斋:虚以待物的境界2.无用之大用:保全自我的策略3.庄子的乱世哲学:适应与解脱心斋:虚以待物的境界心斋的概念•去除名利之心:摒弃对外在名利的追求,保持内心的清净,不受外界诱惑的干扰,以达到心灵的平和与宁静。

•达至心灵空明:通过内省与修炼,使心灵达到一种空明的状态,如同镜子般映照万物而不留痕迹,从而洞察事物的本质。

•应世之道的实践:在现实生活中践行心斋的理念,以无为而治的态度应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事务,实现内在修养与外在行为的和谐统一。

心斋的实践意义•减少纷争与痛苦:通过内心修炼,达到对外界事物的超然态度,从而避免因执着而产生的纷争和痛苦。

•保持内心的平和:实践心斋有助于培养内在的宁静,即使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也能保持心态的平衡与和谐。

•实现自我超越:心斋的修炼不仅是心理层面的调整,更是精神上的提升,帮助个体超越自我局限,达到更高的生命境界。

无用之大用:保全自我的策略无用的哲学•避免被利用:通过不显露自身价值,降低他人利用意图,如同庄子所言“材与不材之间”,保持适度的隐蔽性。

•保护个人价值:在不引人注目的状态下,维护自身利益,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挑战,实现内在价值的保存与发展。

•促进自我发展:在不被外界干扰的环境中,专注于个人成长,追求内心的平和与智慧,达到“无用之大用”的境界。

无用与大用的辩证关系•无用之大用:庄子认为,看似无用的东西实则有大用。

例如,不材之木因其无用而得以长寿,不被砍伐。

这种观念启示我们在复杂的社会中,适当地隐藏自己的才能,避免成为众矢之的,从而保全自我。

•平衡个体存在:庄子的哲学强调在社会价值与个体存在之间寻求平衡。

通过认识到“无用”的价值,个体可以减少外界的期待与压力,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实现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选择生存策略:在面对社会的挑战时,庄子提倡采取灵活的生存策略。

不是盲目追求有用,而是根据自身条件和社会环境,选择最有利于自我保护和发展的生活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的生存智慧摘要庄子尚道,所以庄子的智慧极富道家的自然旨趣。

且不说庄子作逍遥游时羽化登仙的那份绝尘飘逸,单是他与惠施的濠上之游,就足使我们于儵鱼的从容出游当中,领略到自然予于生命的盎然情趣,感慨人生的万种情态和叠出的智慧。

当庄子试图化解缠绕于生命之中的私心成见时,他发现源于生命的直觉才是最真实的。

人愈是反观自我,愈是能深及世界的本质,由此而形成庄子独特的生命智慧。

这种内在的生命体验,使他对穿梭于人间的知与不知、生与死、材与不材、有用和无用都应对得游刃有余,表现出智者的从容自若。

从领悟自然的过程中,不仅契入了宇宙的深刻本质,同样也领会出生命的本真主义以及充盈其间的自然情趣。

关键词庄子生存智慧自然之道一前言读庄子的书,最牵系人心的还是他在庖丁解牛的寓言里孜孜以求的那种“臣之所好者,道也。

进乎技矣。

”(《庄子·养生主篇》,以下均只注篇名)的人生至境。

从庖丁游刃有余的娴熟技艺里,就能透视出庄子持守的道与理,以及他倾力追求的生命睿智。

而他“处乎材与不材之间”的经世之略;泯生死,同物我的齐物之论,即使是以荒唐之语,无端涯之辞,或正言若反,或卮言谩语,出入于腐朽与神奇之间,都让人领悟到生命的无限情调。

的确,在他浸淫着荆楚神话的寓言和故事中,无不充满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洞悉,以及他对理想的不懈执著。

而这一切都悉数体现了道家独特的生命智慧,使道家玄奥深邃的形而上之道有情化和现实化了。

道是道家理论间架的核心。

道家巨擘老子于形而上的玄思之中体悟出宇宙的本质构成是道,道由一生二,再生三,衍化了宇宙万物,因而道家的经典观念就是将道定义为物质世界存在根据,自然、社会和人无不是道的具体形象的表现。

于是道便成了自然万物和道家哲学的共同起点。

庄子一方面沿着老子思想路径,由道探索世界的本体意义;另一方面以道诠释人生,体验生命的意义。

使道即朗现宇宙的本质,又饱蘸了人生的真谛,从而奠定出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庄并称的道家智慧。

二、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庄子非常重视人的智慧,并用两个字来表述它:一个是“智”,一个是“明”。

在庄子看来,人生在世自然而然就要有智慧,而且也必须有智慧。

因为人既然来到了世上,那就要生活;要生活就要与外界打交道,就要适应外界的变化,利用外界的事物;要适应外界的事物,利用外界的事物,那就要认识外界事物,把握外界事物变化的规律。

而这就需要智慧。

大意是说,把自己的心境打扫得干干净净,干净到一丝杂念都没有的程度;让自己的心平平静静,平静到一丝波澜都没有的程度。

天下万物都在那里生死变化,我用这种毫无成见、毫无私情的眼光观察它们的来往反复。

这里谈到了通达智慧的方法,这就是虚心静观;这里谈到了达到智慧的标准,这就是懂得事物发展发展变化的规律;这里谈到了之所以要有智慧的原因,这就是避免人生中的灾难。

这里还蕴含着一层意思,这就是人与万物的区别:人是有智者,是观察的主体;万物是无智者,是观察的客体。

所以文中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在我们论及道家智慧时,并不能脱离横贯了儒家精神的中国传统文化史实,形象地说,儒家思想犹如一块巨石,道家的智慧正在于它能点石而成金。

儒道思想是相辅而相成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因为他们各自侧重了中国文化的两个极端。

儒家思想着力于社会的人文精神,像孔子毕生追求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①,以及孟子阐扬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②,表明儒家思想倚重于人文层面,表现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

这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精神基调,富于现实性和功利性。

而道家则反朴归真,从人同自然那种本质联系中展示生命的意蕴,揭示了人生境界的自然意义。

当他们由源于自然的直觉和灵感探究宇宙和人生时,一切都充盈了空灵玄妙的智慧。

因而道家文化中弥漫了浪漫主义气息。

显然,儒家的人文精神与道家的生命智慧作为传统文化的两个因子,有着各自作用和不可替代的功能。

这一点,以后发展而来的儒道互补便可证实。

三、惟道是从,以道观之庄子的智慧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对社会政治的挑战情绪,他不容忍情趣盎然的生命之旅为形形色色的政治目的所阻隔。

事实上,中国早熟的政治文化使各派思想家具有强烈的政治忧患和使命感,他们殚精竭虑地营造了各种政治方案,以期拯救社会。

在他们各执己见而演释出的不同政治理论和价值体系中,往往以“同于己者为是之,异于己者为非之。

”(《寓言》)他们的主观好恶成了认识的尺度,人人都纠缠于各种是非之论当中,精神受其左右,生命为其困挠。

庄子形容他们“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

”(《齐物论》)一个个“喜怒哀乐,虑叹变热姚佚启态。

”(同上)殊不知这样的生命形态已背离了人的本真之性,是“遁天背情”。

(同上)庄子不无担忧地表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

”(《养生主》)人们以有限的生命恣意追逐汹涌如潮的不同理论学说、价值体系,只会徒耗生命而一无所获。

这里,庄子触及了人认识中的悖论:就认识主体而言,它与客体形成具有认识结构的现象,人正是由现象认识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就认识客体而言,它的本质能够外化为现象,但是现象不就是本质,因而人不能由现象认识客观事物及其本质。

现象由于介于主客体之间,因而兼具了主体与客体的不同特征,也使认识复杂和艰巨化了。

反映在认识论中的现象与本质的悖论,说明现象是主体与客体之间联系的中介因素,一方面主体总是由现象构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因而现象含有主观因素;另一方面客观事物的本质又必须通过现象得到呈现,因而现象又具有客观特征。

所以认识的各个阶段都是充满矛盾的过程。

庄子举例说:“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

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齐物论》)看来,仅从理论着眼,人们的确不能圆满地作出判断。

老子提出一种形而上的解决途径,他认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

”③一种认识是后天习得的,愈积累愈丰富,但它只限于经验的现象领域。

另一种认识是指向事物的本质也即是道,它必须不断剔除现象的外在因素,一旦剥离掉所有现象,人也就把握了事物的本质或道。

据此老子才说:“其出弥远,其知愈少”④,道只是超绝的存在。

老了是以现象和本质的根本对立来解决认识论中的悖论。

庄子的求解接近于老子,不过他更倾向把认识认论的问题还原到对认识主体即人的范畴中,因而表现出浓厚的人生论色彩。

他认为认识的意义是以生命的真实性为前提的,“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大宗师》)他定义真人是无己、无名、无功的神人或至人。

他们不固守自我,不沽名钩誉,不居功自矜,表现出超凡脱俗的圣人人格。

真知则是从这个意义上获得的,它同样脱离了世俗的观念,是对人的本质的认识,而人的这种本质和道是同义的。

这样,认识从现象而达于本质实则是一次理想人格塑造的经历。

比如“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人间世》),要求人能忘怀一切;“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同上),要求人能超越自我;以及“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

”(同上)要求人消弥官觉屏障,除去心物对立。

这些都是在成就真人生命人格修养的历程中完成真人的知识系统。

换言之,真知就是人透过对世界与人生的深刻体验所获得的,是人的本质同宇宙的本质或道的合二而一。

庄子的人格修养如果以认识的角度来看,它实际是剪除了随认识而来的情绪、意志、经验等主观因素,使认识变得纯而又纯。

因而认识脱离了经验现象而直接深入到本质之中,庄子称之为“得鱼而忘荃”、“得兔而忘蹄”(《外物》),现象变成了本质的附属,可有可无。

从现代哲学观点看,庄子利用了直觉证悟的超验认识,这种认识由于取消了传统认识中感性和理性的不同环节,因而显得虚玄空灵,认识成了一种内在的自我观照。

因为它唯一前提就是设定人与宇宙万物的本质是同一而相通的。

四、执古之道,御今之有这种道家的智慧不但形成了庄子特有的认识体系,同样也成就了他的生命价值观。

他对人生的那份随缘自然的超凡,在死生之界诗意般从容;以“游世”化解人生的不解之结,机敏地栖息于“材”和“不材”之间;这些无不充满了智慧的透澈洞明。

人们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已经来到这个世界上,但还没有等到真正习惯过来,生命又匆匆逝去了。

对多数人来说,生命的得而复失这一事实是很可怕的。

庄子则习惯于从形而上观照事物:“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齐物论》)生与死也不例外,“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失我以劳,息我以死,故善吾生乃所以善吾死也。

”(《大宗师》)生命悉数体现了道的规律,“己化而生,己化而死,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达生》)庄子笔下的神人、真人从来不悦生恶死,在人类的生命之流中,生是死的开始,而死则是生的延续,生与死构成了宇宙周循的规律。

庄子视死如归,几乎是不近人情的。

他在妻子死时竟鼓盆而歌,因为他看到的生死变化无非是气的聚散,是自然中事,所以庄子不触景伤情。

乃至庄子临死前,弟子们想厚葬他。

庄子却说:“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济送。

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列御寇》)弟子又担心他会被鸢吃掉,庄子付之一笑:“在上为鸟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同上)真可谓是藏天下于天下的超迈与智慧。

其实,一句“死生,命也”同样深含了庄子对生命无限眷念的情愫,他的真实意图并不是想否定生命,而是以他独具的智慧去化解人生有限与无限的冲突。

他由衷地喟叹“人生天地之间,如白驹之过,忽然而已”(《知北游》)。

他未偿不向往千年不衰的椿树和彭祖。

他的化蝶之梦,观鱼之乐,以及戏千金于污泥的调侃和洒脱,无不漾溢着对生命的真挚热爱。

这种热爱与其说根源于对生命本身的珍视,还不如说是根源于对生命有限性与暂时性异常强烈的直觉,所以他对生命的炽热情感,是通过否定生命的现存形态表现出来的。

缘此,庄子才不屑那种“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

……终身役役,而不见其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齐物论》)的平庸之徒。

即使是以“惠施之才,骀荡而不得,逐万物而不反,是穷音以声,形与影竞走也。

”(《天下》)一旦人与外物相递相靡,生命也就迷失了自我而无意义可言。

在庄子眼里,“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田子方》)。

的确,正视死亡,才引导人们寻求自己存在的意义,庄子深谙死亡与寂灭的意义后,才格外珍惜生命存在的价值。

因而他既不一味地恶死恋生,也不单纯地视死如梦。

对死的大彻大悟,使庄子坦然地把生命交付给自然,从容地应对现实社会中纷至沓来的欢乐与痛苦,超越人间世的是非物欲,让一已生命融于宇宙的生命之流中。

五、现代人生庄子之果如果说在生死之际,庄子已经洒脱得一无牵挂,那么当他从充满了诗意的理想境界抽身回到现实时,则无法逃避“处昏上乱相之间”(《山木》)的残酷处境。

当统治者“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焦”(《人间世》)时,连奔命于仁义之间的孔子也不得不激流勇退,诫之以“有道则见,无道则隐”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