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人生智慧

合集下载

庄子的智慧

庄子的智慧

庄子的智慧庄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伟大思想家,他的智慧源远流长,经久不衰。

庄子的智慧涵盖了伦理、政治、宗教、哲学等多个领域,对后世影响深远。

以下是庄子的智慧中的一些精选。

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庄子·道德经》道是宇宙最高的本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

不可言说,不可名状。

只有超越语言的境界才能领悟到它的奥妙。

2.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 ————《庄子·逍遥游》大道是公正无私的,应该为天下人所共享。

治理社会最好的方式是选贤任能,言出必行,信守承诺,和睦相处。

3. “大王之道,洋洋乎如巨浸,器满则覆。

” ————《庄子·天下篇》以规矩统治天下,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

但是,权力的过度集中往往会导致暴力和腐败。

4.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庄子·逍遥游》一切万物都有其本源,所有事物都是不断发展演变的。

精神的升华是从一到二再到三,最终导致万物的诞生。

5. “人之所以能,以其恒也;人之所以不能,以其有所不能也。

” ————《庄子·人间世》要取得成功,必须具备持之以恒的品质。

失败的原因是因为人们有了放弃的念头,或者不能胜任某些任务。

6. “人生自是有穷时,知也者不死。

” ————《庄子·齐物论》人生有限,必须及时行乐,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

从生命中获得智慧和真理,可以让我们的精神永恒。

7. “形同而神不同,故莫能与语言言之。

语言虽多,弗能究也。

” ————《庄子·逍遥游》每个人的精神世界都是独特的,即使人们表现得相似,其思想和信仰也可能完全不同。

因此,语言无法穷尽精神的奥秘。

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清明,在生活中经常保持轻松愉快,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能够带来真正的财富和自由。

9.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庄子·天下篇》有道德思想的人通常追求的是内在价值的实现,而缺乏道德思想的人往往追求自己的私利。

庄子人生智慧解析

庄子人生智慧解析

庄子人生智慧解析庄子,古代中国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深邃独特,对于人生的理解和智慧给我们今天的生活带来了启示和指导。

本文将从庄子的人生态度、自由观、修养方法等方面进行解析,揭示庄子哲学对我们的现代生活意义。

一、人生态度:放弃功利追求自由庄子提倡放弃功利的追求,让人们从传统的约束和期望中解放出来,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真实。

他以「逍遥游」来比喻人生,在自由游离的状态中体验生命的美妙。

这种人生态度教导我们不要过度追逐功名利禄,而是要寻求内心的安宁与满足。

二、自由观:身心合一获得自由庄子强调身心合一,人们应该放松身心,达到「自然」的状态。

他认为,人的内心应该超越外在世界的干扰,与自然融为一体。

只有达到了这种自由状态,才能真正领悟人生的真谛。

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处于高压工作和快节奏的生活中,庄子的自由观对我们提供了一种寻求内心平静与解脱的方向。

三、修养方法:解放心灵寻求人生真谛庄子主张通过修养心灵来获得对人生真谛的理解。

他强调内心的平和与自在,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他认为人的情感应该超越喜怒哀乐,达到超然洞察的境界。

通过修炼内心,使自己获得内在的平静和去除杂念的能力。

四、人生智慧:享受当下,随遇而安庄子注重人的当下,他倡导人们应该充分珍惜现在的时光,而不是过度沉溺于过去或未来。

他以「胡蝶梦」来形容人生的虚幻和短暂,他认为人应该享受现在的生活,珍惜每一个瞬间。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被忙碌的工作和各种压力所困扰,庄子的智慧提醒我们应该学会随遇而安,享受当下的美好。

五、现代生活意义:拥抱自由与智慧庄子的人生哲学对我们的现代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压力和困扰,庄子的人生智慧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困惑和迷茫,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在。

庄子倡导的放下功利追求自由的态度、强调身心合一的自由观、通过修养心灵寻求真谛的修养方法,都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总之,庄子的人生智慧深深影响了中国和世界的哲学思想,他的思想与现代生活相吻合,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生和追求幸福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庄子自由的思想人生的智慧

庄子自由的思想人生的智慧

庄子自由的思想人生的智慧庄子自由的思想人生的智慧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的思想主张了一种独特的自由观念,以及对人生的智慧思考。

他的思想不同于其他先秦诸子,强调了个体的自主性和自由选择的重要性。

庄子的哲学思想对于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会探讨庄子自由的思想以及他对人生智慧的独特见解。

庄子的自由思想体现在他对于自然的理解和个体的追求上。

他认为自然万物都有其自由自在的本性,而人类也应该追求自由的生活态度。

庄子提出了脱离世俗束缚的“逍遥游”观念,主张追求内心的安宁与自由。

他认为我们应该摆脱社会的压力和功利的追逐,以及名利的纠缠,寻找到心灵的宁静与自在。

庄子曾经提到了一个著名的寓言故事,故事中一个名叫蝴蝶的昆虫与一个名叫庄周的人做梦并互相猜测:“庄周会梦见自己是蝴蝶,还是蝴蝶会梦见自己是庄周?”这个故事有深刻的哲学寓意。

庄子通过这个故事传达了他对于真实与虚幻的思考,他认为个体的自由和自在远比世俗所追求的名利地位更加珍贵和真实。

他希望人们能够跳出常规的人生框架,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被名利所诱惑和束缚。

庄子的自由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中,压力巨大、竞争激烈,人们往往追逐名利地位,却忽略了内心真正的需要和追求。

庄子的自由思想告诉我们,个体应该从内心出发,选择符合自己内在性格和需求的生活方式。

我们应该摆脱世俗的束缚,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在。

除了自由思想,庄子对于人生的智慧也有独到的见解。

他对人生的看法非常超脱,他认为人生如梦如幻,一切皆为虚幻。

他提出了“道”的概念,认为“道”是自然之中最高尚而又无形无质的存在,它是人生智慧的源泉。

庄子强调人应该追求与“道”的合一,通过修炼和觉悟来实现人生的真正智慧。

庄子的人生智慧体现在他对于生命和死亡的思考上。

他提出了“归真”和“养生”的观念。

庄子认为人生就像一场梦境,我们应该超脱于现实的束缚,回归到真实的自我之中。

他认为人们应该像自然界一样宁静自在,开心快乐地生活。

庄子的智慧

庄子的智慧

庄子的智慧庄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他的思想影响深远,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启示。

庄子的思想主张“无为而治”,认为自然的万物自有其规律,人无需去干预,只要保持自然的本性,即能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庄子的智慧。

1. 虚无即是真实庄子认为,真实的存在是虚无,因为真正的存在是没有形式的。

就像梦中的万物,虽然看起来很真实,但是一旦醒来,发现它们都是虚幻的,没有任何实质。

所以,庄子认为真正的存在无处不在,因为它不受任何限制。

2. 随遇而安庄子提出了“随遇而安”的哲学思想,指人要随心所欲,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适应外界的环境,达到内外兼修的境界。

这种境界下,人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不受外界的干扰,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3. 自然万物皆无用庄子认为,自然万物都是无用的,并不是为了服务人类而存在的。

树木、花草、虫鱼等生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存在的价值,而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而存在的。

因此,人们应该把自己的欲望和期待放下,尽可能地保持自己的本性,让自然去协调一切。

4. 知足常乐庄子提出了“知足常乐”的道理,指人们应该明白自己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追求过程中永远不能得到满足。

只有知足而乐,才能真正的享受人生。

因为快乐的本质不在于拥有什么,而在于人们心态如何。

5. 求之不得庄子指出,人们常常在努力追求自己想要的事物时,却总是得不到满足。

这是因为我们不了解自己的本性,无法去满足自己真正的需要。

因此,庄子提出了“求之不得”的思想,指人们应放下一切欲望和期待,去追求自己本性需要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得到满足。

6. 万物平等庄子认为,万物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这是因为自然界中每个生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不应该因为外在的因素而评判其高低贵贱。

人们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去看待一切,不要过度的标注价值。

7. 心灵自由庄子强调心灵的自由性,指人们应该保持心灵自由,不受外界的束缚,不因外界的因素而改变自己认知和行动方式。

《庄子》最有智慧的富含哲理的话

《庄子》最有智慧的富含哲理的话

《庄子》最有智慧的富含哲理的话《庄子》最有智慧的25句话,句句富含哲理1.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庄子·齐物论》【翻译】:最有智慧的人,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斤斤计较。

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

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翻译】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之中。

3.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庄子·人间世》【翻译】:用火来救火,用水来救水,这样做不但不能匡正,反而会增加(卫君的)过错。

假借孔子教导颜回的话,来阐明一种处世之道。

成语“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出此。

4.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

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庄子·齐物论》【翻译】:世上一切事物,无不存在对立的另一面,无不存在对立的这一面。

从另一面看不明白的,从这一面就可以看得明白些。

所以说,彼出于此,此也离不开彼。

即事物对立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对形而上学和绝对论的否定。

5.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

《庄子·人间世》【翻译】:你不知道那个螳螂吗?舞起它那两把大刀式的胳臂,妄图挡住滚滚前进的车轮。

它不了解自己的力量是根本无法胜任的,却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的本领很强大。

成语"螳臂当车"的典故由此而来,用以比喻不自量力。

6.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庄子·人间世》【翻译】:生长在山上的树木,因为自然的需要而被砍伐,膏脂因为能照明而被燃烧,桂树可以食用,所以被砍伐;漆树可以使用,因而被割皮。

人人都知道有用的用处,而不知道无用的用处。

有用有为必有害,无用无为才是福。

庄子最经典的十句话

庄子最经典的十句话

庄子最经典的十句话庄子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深邃而富有哲理。

以下是庄子最经典的十句话:1.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

" 这句话意味着真正的智慧不在于追求琐碎的知识,而是能够超脱俗世,宁静自在地生活。

2. "逍遥游,自在其中。

" 庄子主张人应该像自由自在的游鱼一样,超然物外,舒展心灵,融入自然。

3.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于道(宇宙万物的本源)的理解,认为道无法被言语所描述或命名。

4.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 庄子认为人的生命有限,但知识的广度无边无际,人应该不断追求知识和智慧。

5.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于人与自然的融合的看法,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

6. "夫庸知非好而好非庸知也。

" 庄子认为平凡的人只追求功利和名利,并不能真正理解和追求真善美。

7.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庄子主张以真诚和善意对待他人,用善良的行为回报别人的恶意,以德报德。

8. "无为而无不为。

"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于无为而治的理解,认为真正的治理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过度干预。

9.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庄子认为生命有限,但人应该保持对于真理和道义的追求,留下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10. "忧祸生于忧虑,乐福生于乐观。

" 庄子认为忧虑会带来痛苦和困扰,而乐观积极的心态能够带来快乐和幸福。

这些庄子的经典语录展示了他对于人生、自然和道的独特见解,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追求智慧和和谐的生活方式。

通过理解和领悟庄子的思想,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快乐。

庄子最经典的十句话

庄子最经典的十句话

庄子最经典的十句话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的思想影响了许多后来的思想家和文化传统。

庄子的著作中,有许多经典的句子,这些句子充满了智慧和哲理。

下面我列举了庄子最经典的十句话,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1.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庄子提出了天下为公的理念,主张人人平等,没有等级之分。

这句话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共同的责任。

2. "逍遥游":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提出了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他认为人应该摆脱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不受外界的约束。

3. "道可道,非常道":庄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道"的概念。

他认为道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只能通过体悟和经验来理解。

4.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庄子强调了知足和知止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应该满足于现状,不贪求无限,同时也要懂得适可而止,不要过度追求。

5.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庄子通过鱼和熊掌的比喻,表达了人们对两者都有所追求的矛盾心理。

他呼吁人们要明智地做出选择,不要贪得无厌。

6.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认为生命有限,但知识却是无穷无尽的。

他鼓励人们要不断学习和探索,提高自己的修养和智慧。

7. "养生之道,不求气之长也,求其不竭也":庄子强调了养生的重要性。

他认为养生的目标不是追求长寿,而是追求身心的平衡和灵气的不竭。

8. "人之相爱也,其实相厚也;人之相厌也,其实相薄也":庄子在这句话中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复杂性。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爱恨是相互关联的,不能简单地以表面上的友好或厌恶来判断。

9.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庄子通过对天地和光阴的描述,强调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他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不要浪费生命。

10. "吹万不如嚼一":庄子在这句话中赞美了细致品味的美好。

庄子的十层境界,层层都是大智慧!

庄子的十层境界,层层都是大智慧!

庄子的十层境界,层层都是大智慧!1、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如果一个人能保持淳朴本性的话,那他就是这世界上最完美的人。

2、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主观偏见会妨碍对真理的追求,花言巧语容易掩盖真言。

3、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最大的快乐就是摆脱了世俗所谓的快乐,最高的荣誉就是摆脱了世俗所谓的荣誉。

如果我们能把世俗的钱财、美色、权利、荣誉都放下,也许就会体会到生活中真正的快乐了。

4、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即使全世界的人都称赞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努力,即使全世界的人都反对他,他也不会因此而灰心丧气。

在人生道理上,听取他人的意见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准则去做事,不受外界的影响,不做随风摇摆的人。

5、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

一个人的嗜好欲望太多的话,他的本性智慧就会被遮蔽。

当人沉醉于财色名食睡等享受时,个人的判断力就会受影响,甚至失去智慧的心。

6、绝迹易,无行地难。

不走路当然不会留下什么痕迹,但如果一个人又要走路又不留下痕迹,这就很难了。

我们每个人都要对自己做过的事情负责,做事情不能不考虑后果,这便是“因果”了。

7、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

知道自己的困难处境无法改变,而安于这种处境,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做到这样。

生活工作中必然会碰到无法逾越的困难,平静地接受现实,这便是生活中的智慧了。

8、以众小不胜为大盛。

在一些小问题上,不与世俗之人争胜负,而在大的方面取得胜利才是真的胜利。

为一点人间利益你争我夺,是智者所不愿意做的,以一种超脱的心态看到更高远的目标,就能取得更大的胜利。

9、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

因为利益而结合在一起的人,必然会因为遇到困难、灾祸而互相抛弃。

以名利为出发点的友谊,会因利益关系的结束而结束,真正的友情,来自相同的志趣和人生理想。

10、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君子以义相交,他们之间的交情常常像水一样平淡;小人以利相交,他们之间的交情常常像美酒一样甘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的人生智慧庄周梦蝶讲梦,是庄子文章的一大特色。

关于梦的问题,不是只有西方人会做梦、能说梦,中国人早就会做梦、说梦了,而且说得更加高明、更加深刻。

据研究,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就有梦字。

最早的甲骨文中梦字,“表示眼球在转动”,说明“我们祖先对于人做梦曾做过仔细、认真地观察。

”从殷周以来,中国古人对梦进行了三千多年的探索。

虽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对于科学解释梦的问题,为时还太早。

汉代王充对梦进行过许多思考,作出过许多解释,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未能令人满意。

现代对于梦的解释也还有许多盲点,值得继续探讨。

庄子说梦,不是从科学角度来解释,而是利用梦来讲他对人世的看法,可谓别出心裁,意味极为深刻。

庄子讲梦的问题,都是很深奥的,需要细心体会。

失意者可以从中获得精神安慰,消极者也可以从中找到为自己辩护的理论根据,过于计较的人也会从中获得某种启迪。

后代编撰关于梦的故事,如黄粱梦等,或多或少都受到庄子的影响。

生活总让某些人不清楚“我是谁”在《齐物论》中,庄子说:“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

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

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

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

…君乎!牧乎!?固哉!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

是其言也。

其名为吊诡。

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晚上做梦饮酒,醒来哭泣;梦中哭泣,醒来去打猎。

在梦中,不知道自己是在做梦。

梦中又有做梦的,醒来后知道是在做梦。

大觉醒以后,知道这是大梦。

愚蠢的人自以为是觉悟的,以为什么事情都非常明白,“这是高贵的!那是卑贱的!”这是一种严重的偏见。

孔子跟你都在梦中,我跟你说梦,也许就在梦中。

这样的说法,名叫“吊诡”。

什么叫吊诡?宋代王安石的儿子王雱解释说:“吊当于至理,诡异于众也。

”也就是说,最深刻的道理,众人往往以为是诡辩、谬论。

万世以后,会遇到一位圣人知道解释这些道理,那就像早晚见面那样。

这样大圣人非常难得,如果万世出一个就不算少了。

在这里,庄子是将人生看成一场大梦,很多人稀里糊涂地过日子,如梦一般。

自以为什么都明白,是非对错,高低贵贱,都分得很清楚。

实际上什么都不明白,有的实际上是非颠倒,有的则是真伪混淆,他们至死也不觉悟,这一生不就是一场梦吗?庄子认为他的思想是深刻的,被无知的梦中人误解为诡辩。

我们批判庄子的说法,是否真正理解了庄子的本意呢?是否成了现代“梦中人”呢?战国末期的屈原说:“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众人皆醉,犹如梦中。

要从梦中醒来,也像从醉中醒来。

如醉如梦,如何能看清世界上复杂的现象,如何能正确对待处理艰难的世事?如何才能从大梦中醒来?有一基础条件,就是继承人类所创造的全部文化成果,对世界历史有深入的理解与把握。

编辑注评庄子的意思是说,人的生活本身就像是一个梦,我们总是被限定在生活的一个角色和一种境地中不能自拔,我们也总以为我们很清楚自己在说什么、在做什么,其实我们并不真的清楚。

有的人睡得很轻,入梦不久就能醒来,而有的人睡得很沉,也许一生都没有梦醒的时候。

那么是谁或者是什么让我们“入梦”的呢?在一些时候,在一种环境中,有一种强大的压力使你和许多像你一样的人做着你们不愿做的事情,因为无法摆脱,或为了生存不愿摆脱,你就和许多人便顺从着做了下去,由最初的顾虑而到最后的理所当然,这样你“入梦”了。

生活中,有时也有一些引诱,让你无法忍受,于是你追随而去,难以舍弃,这样你又“入梦”了。

这就是生活,生活总是让人不能清楚地知道“我是谁”。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惊醒这个梦呢?那就要既能投入生活,又能超越生活。

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我们才能以一个局外人的立场去用心品味身外之物,才能超脱于物欲之外。

别把“人生如梦”当成不思进取的歪理在《大宗师》中,庄子借孔子的口说自然变化是不知不觉中不断进行的,人的生死、先后、梦醒都是物的变化过程。

大意是说:就是我(孔子)和你(颜回)恐怕都在梦中还没有醒过来吧!他(指孟孙才)表面上有痛苦的样子,其实并不伤心。

孟孙才特别清醒,别人哭他也跟着哭,只是跟别人做样子。

一般人常常互相讲…我?如何如何,他怎么知道“我”就是我?你做梦变成鸟飞到天上去,或者做梦变成鱼潜入深渊。

也不知道现在我们说话,是醒着,还是在梦中?碰到舒心的事还来不及笑,发笑也来不及安排,安于自然的安排而随着变化而变化,就融入了变化的大自然的浑然一体中。

真实的世界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人们总是不会满意于这样的混沌的感觉。

他们总是要争个你对我错,要弄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于是有了儒墨,有了是非。

庄子描写这个过程说,对这个世界来说,分辨是非的过程,就是把一个整体割裂开来的过程。

正是因为这样分割世界,于是世界成了物的集合,逐渐失去了世界的本来面目和和谐状态。

可悲的是,人们却把这样一种分割后的物的集合看作了世界的真实面目,并且只能局限于自己所见到的那一个部分,这就好比盲人摸象,永远以为自己所见的是正确的,却不知道自己错了,总以为自己是清醒的,却不知道自己实际在梦中。

这就是我们所认为的世界,一个完全吊诡的世界,而且还是一个我们不知道吊诡的世界。

这里再次阐明“人生如梦”的思想,认为不必追求醒悟,不要刻意造作,只要顺从自然就行了。

万物是变化多端的,“我”也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中,因此,任何人就不必执著于“我”如何如何。

编辑注评庄子对宇宙变化的认识是非常深刻的,对一些人执著于自己的观念多有批评。

按现代理论来说,他要破的是形而上学的僵化观念,提倡的是辩证法思想。

这些说法,对于固执己见、僵化思维的人,是有很好的启发作用的。

但对于不负责任的人,对于凡事漫不经心的人,可能以此为借口,为自己缺乏责任心作辩护。

人生如梦,使一些人消极情绪加强,进取心减弱。

因此,太高深的理论容易被俗人所误解,这就是庄子理论的“吊诡”特性。

在某些特殊时代,文化素质很差的人,也在那里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对古人的文字没有完全读懂,一知半解,加上曲解、误解,就妄加否定,是非常典型的“吊诡”现象。

因此,正确理解庄子的思想和其中的人生智慧是很重要的。

快乐每一天杞人忧天是犯傻在《齐物论》的最后一段说:“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

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庄子·至乐》载:列子旅行,在路边吃饭,看见一百岁的髑髅在草丛中。

他指着髑髅说:“只有我和你知道没有生也没有死。

你果然难受吗?我果然欢喜吗?种子非常神妙,得到水就长成水绵,在有水有土的地方,就长出掩盖蛙与蚌类的植物,生于土堆上就长出车前和泽泻之类,车前与泽泻得到粪土就长成乌足。

乌足的根就变化成地蚕,它的叶子,变成蝴蝶;蝴蝶老了又变成虫,生长在灶下,形状像刚脱壳的,干余骨的幼虫。

干余骨吐出的黏液变成斯弥,斯弥时间久了变成醋,颐辂产生于醋,黄軦生于九猷,瞀芮生于腐蠸,羊奚像竹子,却不生竹笋。

老竹会生出青熊,青熊生程豹,豹生马,马生人,人又反入于机。

”这里的马、人,有的说是草名。

结论是“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

”出于机是生,入于机是死。

万物都是出入于机,也就是说都有生死。

所谓生死,并非存亡,而是转化成别的物。

人出于机,又反入于机。

机是非常神妙的东西,如果称它为无,那么,人就是从无而生,再归于无。

变化的基础是气,变化的原则是道。

庄子死妻时,惠施去吊唁,看见庄子坐在那里,鼓盆而歌。

惠施有疑问:“她与你一起住,生了孩子,一直相处到老。

现在她死了,你不哭也就是了,还鼓盆而歌,不是太过分了吗?”庄子回答惠施说:“不然。

她刚死的时候,我怎么会不悲哀?从头考察,本来没有她的生命,再往前,连形体都没有,再往前,气也不存在。

后来产生了气,气变成形体,形体变成生命。

现在死了,又变回去了,就像春夏秋冬那样变化着。

在这种变化中,我在那里哭,自己觉得不理解生命。

于是我就不哭了。

”这也是阐述这种生命循环的观点。

这里列出许多名称,现在是指什么,历代注家颇有争议,大意是肯定万物是在不断变化过程中,则是容易理解的,没有争议的。

列子与髑髅说话,当然是寓言性的。

就是庄子做梦变成蝴蝶,也未必是真事。

庄子就是借此讲他的理论。

《至乐》另一段也讲髑髅。

庄子到楚国,看见一个髑髅,髑髅突然变成头颅。

庄子就问它:“你是由于贪生作了不合理的事变成这个样子?还是因为亡国被诛杀才这样的?或者有不善的行为,给父母妻子丢脸才落此下场?或者有什么冻饿的灾难才如此?还是因为你年龄的原因变成这样的?”庄子说完,就拿髑髅当枕头枕着睡觉。

到了半夜,髑髅在梦中跟庄子说:“听你的谈话像是思想家,你所说的都是活人的担忧,死以后就没有这些事。

你想听死以后的事吗?”庄子说:“是的。

”髑髅说:“死以后,上无君王,下无臣民,也没有四季的变化,自由自在地跟着天地自然变化过日子。

即使当国王,也不会比这更快乐。

”庄子不相信,说:“我让管命的神恢复你的形体,给你骨肉肌肤,将你的父母、妻子、乡亲以及相识的人都返给你,你愿意吗?”髑髅说:“我怎么能抛弃国王的快乐而恢复人间的劳苦呢?”编辑注评按庄子说的意思,人死后去的那个世界不一定就不好。

这就如同做梦一样,好梦不一定是好预兆,而坏梦也不一定就是坏预兆。

庄子认为,对于未知的事,人们没有必要去忧伤。

但一个人要故去时,亲人们大都是要哭的,当然也可不哭,但笑则是绝对不能的,如果笑,则一定会招他人臭骂的。

可是,按照庄子的观点,以往我们认为人死后亲人们要哭的正常表现好像并没什么道理。

这是活人与死者的对话,主题是讲人活着不如死后快乐。

这不是鼓励活人自杀,而是要消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

实际上,恐惧不恐惧,死亡是免不了的。

倒不如欢欢喜喜快快乐乐地过好每一天。

人还未到死的时候,千万别犯杞人忧天的傻病!这一篇名“至乐”,可谓主题突出。

丽姬悔泣丽姬是一个女人,她是丽戎国艾地守边疆人的女儿。

晋献公伐丽戎国时俘虏了一批人,其中就有这个姑娘。

因为她长相非常漂亮,被晋献公选入为姬,所以叫做丽姬。

晋献公刚俘虏她时,她痛哭流涕,以为这是遭了大灾难。

后来被选为姬,与国王同床睡觉,同吃美味佳肴,生活如在天堂,这时候,她又后悔当年的哭泣。

庄子讲的这个后悔的故事,有着深层次的意义。

红颜不一定薄命人生经常会有后悔,多数人是后悔没有抓住机遇,难得的机遇丧失了,因此而后悔。

而庄子选择的典故是一场大灾难,却意外地带来无比的幸福,后悔当时遇难时的哭泣。

那一场灾难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从此改变了一生的命运。

有一个说法叫“红颜薄命”。

长相美丽的女人命运经常不好。

为什么?因为她会成为男人的争夺对象,在争夺中会有惨祸发生,导致家破人亡。

例如武大郎娶了潘金莲,潘金莲长得漂亮,被西门庆看中,西门庆就千方百计害死武大郎,谋娶潘金莲。

武松知道此事后,杀死西门庆与潘金莲,为亲兄报仇。

最后结果是:一个美女导致三人非正常死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