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理据性和对外汉语教学关系论文
汉语词汇理据性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VOI . 3 O NO. 6 De c. 2 01 3
汉语词汇理据, 陛在 对 外 汉 语 词 汇 教 学 中 的 运 用
据就是 联系 ,就是使 词语的形式 和意 义产生一 定的必然性 的联 系 ,这种 联系 和这种联 系的表述 形式 ,就 是笔者们 要
在对外汉语词汇课堂教学 中着力挖掘的东 西。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能力 。这 在一定程 度上使 得 目前 的对外汉 语词 汇教学更 注 重词 的字 面意义 的讲解 ,而忽视 了词 的理据意 义和 引 申意 义 。造成 的结果 是 :留学 生理解 了一个 词 的词 义却不 知道
Th e Mo t i v a t i o n o f Wo r d a n d i t s Ap p l i e d i n Te a c h i n g Ch i n e s e a s a F o r e i g n La n g u a g e
TI AN Yo ng — — f a n g
( B u s i n e s s C o l l e g e Of S h a n x i Un i v e r s i t y ,Ta i y u a n S h a n x i ,0 3 0 0 3 1 )
Ab s t r a c t :I n t he a n a l y s i s o f t h e c u r r e n t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v o c a b u l a r y t e a c h i n g , s o me d e i f c i e nc i e s e x i s t , b a s e d o n t h e pr o po s e d r a i t o n a l e Ch i ne s e V O —
从理据性解析部件分析对汉字教学的启示

从理据性解析部件分析对汉字教学的启示摘要汉字是汉语的载体,是一套具备完整形音义的符号系统。
最早由图画发展而来,是一种具有表意性质的文字。
鉴于这种表意特征,汉字与西方拼音文字相比拥有了最突出的特点——理据性,即语言形式与语言符号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千年前,中国古人就已关注到汉字理据性,并从理据性出发,将汉字归为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类。
然而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汉字的字形与字义发生了变化,导致汉字原本的理据性逐渐丧失或发生变化。
以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攻克“汉字”成为众多对外汉语教师和学习者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由此,本文以理据性理论为指导,通过对汉字部件进行分析,部件与汉字理据性演变的探讨,试图找出汉字字形与字义的理据性,从而对汉字教学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期能够帮助汉语学习者解决汉字难写、难认、难记的问题。
关键字:理据性;部件分析;对外汉语教学引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被认为是学习汉语最大的困难所在,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使用拼音文字的学习者来说汉字是一套完全陌生的书写系统,”[1]一直困扰着众多一线教师和学习者。
为解决这一难题,众多研究者和教师对汉字展开了深入研讨。
总的来看可分为汉字本体和汉字教学两类研究,前者以汉字本体为中心集中探讨汉字研究应当坚持字本位还是词本位,而后者则讨论在汉语教学中应当采取集中识字还是分散识字。
无论何种研究归根到底都是对汉字自身的探讨,汉字作为一种语言符号,与其他语言一样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规约中形成的。
也就是说,汉字的产生不是任意性的,而是具有理据性的。
而这种理据性体现在汉字复杂的构形上,基于这种复杂的构型汉字能因形推意,能够迅速被识别。
由此,本文将以汉字为中心,从语言学研究的视角对汉字展开论述,运用汉字教学中常用的部件分析法探究汉字字形与字义理据性,从而针对对外汉语教学提出参考意见,以期能够帮助汉语学习者解决汉字难学的问题。
1.理据性与汉字1.1.理据性概述语言符号的形式与意义的关系问题一直是语言学界探讨的重要问题。
试论对外汉语新词语教学的可行性

浅析汉字的理据性与对外汉语教学

浅析汉字的理据性与对外汉语教学作者:李薇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7年第06期摘要:作为汉语的载体,汉字也像西方字母一样,是一套具有形音义的符号系统。
然而,与拼音文字相比,汉字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其理据性。
“六书”中的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音义形之间有很强的理据性。
汉字是由图画发展而来的,是一种表意文字,具有很强的理据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汉字的形音义之间也发生了变化,导致汉字理据性丧失或发生变化,形成新的理据。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汉字理据性的特点为学生讲解汉字,使复杂难学的内容变得简单容易化。
关键词:汉字理据性对外汉语教学一、汉字的理据性(一)汉字自身的特点汉字具有非常明显的民族特色,而且历史悠久,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己创造出来的文字。
从已经比较成熟的汉字甲骨文算起,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甲骨文与古代苏密尔人的楔形文字(后称为丁头字)、古埃及的圣书字合称为三大古典文字。
丁头字和圣书字已经消失,唯有汉字仍然在使用,而且还影响到了中国的周边国家,如朝鲜、日本、新加坡等。
汉字作为汉语的书写符号体系,无论在语音层次还是在词汇层次上都有其独特之处。
汉语的语音大多数为单音节,体现在汉字上则是每一个汉字往往代表一个语音,这种单音节的汉字也促进了音韵的发展。
这种一字一音的汉字在运用上比较灵活,“为文学创造提供了一种优越灵活的物质材料,它使文学发展了一类四言、五言、七言等字数整齐划一的诗歌,并且便于对仗,特别是每字的发音是各有一个声母,一个韵母,并且有声调的不同韵母也就比较丰富。
这又使汉文学许多诗歌、词曲以至文赋,可以讲求声律和押韵,字句抑扬顿挫,音韵铿锵,倍增美感。
”(郑廷植,2006:14)。
汉语的词汇有很强的构词能力,有自己独自的一套造字法——“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我们一般认为转注和假借是用字法)。
特别是形声字,既有音,又有义,巧妙地做到了音义兼表,是一种精妙高超的造字法,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智慧。
汉字形体理据性在对外汉语词语教学中的应用

白 雪
( 安 外 事 学 院 国际 交 流 与 合 作 处 , 西 西 安 7 0 7 ) 西 陕 10 7 摘 要 : 字 是 有 理 据 性 的 。 在 对 外 汉 语 教 学 中 , 用 汉 利 汉 字 的 造 字 理 据 和 汉 字 中所 蕴 含 的 文 化 信 息 , 析 汉 字 的 解 构 形 规 律 . 较 好 地 帮 助 留 学 生 记 忆 和 理 解 汉 字 , 高教 学 能 提 效 率。 关 键 词 :对 外汉 语 教 学 汉 字形 体 理 据 性 具 体 应 用 中 国汉 字 数 量 繁 多 、 构 复 杂 , 对 于 大 多 数 外 国 学 习 者 结 且 来 说 . 字 是 一 种 陌 生 而 特 别 的 文 字 , 此 , 何 才 能 学 好 汉 汉 因 如 字 、 忆 更 多 的 汉 字 是 外 国 留 学 生 学 习 汉语 的一 大难 题 。 字 记 汉 是 形 音 义 的 统 一 体 , 过 字 形 与 字 音 、 义 相 联 系 , 汉 字 字 通 字 而 形 与 客 观 事 物 之 间往 往具 有 一 定 的 联 系 ,从 汉 字 字形 能 够 直 字 形 、 音 、 义 方 面 发 生 了 很 大 的 改 变 。 形 方 面 , 形 由 圆 字 字 字 笔 转 弯 曲 的线 条 变 成 方 折 平 直 , 画 总 体 减 少 , 构 简 化 ; 音 笔 结 字 方 面 ,声 韵 调 与 古 汉 字 的声 韵 调 之 间 也 存 在 很 多 不 一 致 的现 象 ; 义 也 在 原 来 的 基础 上 发 生 了 意 义 扩 大 、 小 、 失 、 转 字 缩 消 或 化 的现 象 。 因此 , 代 汉 字 与 古 代 汉 字 已相 去甚 远 , 现代 汉 现 使 字 的构 字 理 据 已经 变 得 不 像 以 前 那 样 明 显 ,不 能 完 全 反 映 出 传 统 的 “ 书 ” 论 了 。虽 然 汉 字在 发 展 过 程 中 已有 相 当 大 的 六 理 改 变 . 它 也在 一 定 程 度 上 保 持 了古 代 汉 字 的 特 征 , 间并 不 但 中 是 断 开 的 , 是存 在 连续 性 的 。 而 二 、 字 的 理 据 性 分 析在 对外 汉 字教 学 中 的具 体 应 用 汉 首 先 , 外 国 留学 生 的 汉 字 理 据 性 教 学 应 该 从 “ ” 开 对 一 就 始 , 他 们 了 解 汉 字 形 体 的 特 点 , 理 据 性 所 在 , 样 可 从 心 让 其 这 理 上 减 轻 学 生 汉 字 难 的 负 担 , 增 强 其 学 习 汉 语 的信 心 和 兴 趣 ; 他 们 知 道 汉 字 的 数 量 是 有 限 的 , 且 其 内 部 规 律 性 很 让 而 强 , 不 像 想 象 中 的 那 么 难 认 、 记 、 读 、 写 。教 师 在 讲 解 并 难 难 难 汉 字 理 据 性 的 时 候 , 遵 循 汉 字 自身 的 规 律 , 学 地 讲 解 字 应 科 义 字 理 , 里 的科 学 性 指 的是 , 如 : 字 隶 变 以后 . 些 来 这 例 汉 有 源 不 同 的偏 旁 写 法 相 同 , 由 于 其 来 源 不 同 , 义 自然 不 同 。 但 意 因 此 在 讲 解 的时 候 要 提 醒 学 生 适 当 地 注 意 这 一 区别 例 如 最 典 型 的例 子 是 : 语 中 和 人 体 部 位 有 关 的词 及 指 有 关 人 体 某 汉 些 性状的词都是 “ ” 月 字旁 , 脑 、 、 、 、 胖 、 胀 等 。这 如 肌 腿 背 肥 肿 里 的 “ ” , 意 义 实 际上 是 和 肉有 关 系 。 肉 , 篆 像 一 块 肉 月 旁 其 小 的样子 。 作偏 旁 时 写 作 月 , 做 “ 月 ” 以 “ ” 偏 旁 的字 多 叫 肉 。 月 为 是 与 天 文 时 令 有 关 的 词 , 明 、 、 、 等 , 里 的 “ ” 小 如 期 望 朗 这 月 , 篆 像 弯 月 形 。因 此 , 肉” “ ” 然 在 作 偏 旁 时都 写 作 “ ” “ 和 月 虽 月 , 但意义不 同。 另 外 , 符 相 近 的字 也 可 向 学 生 说 明它 们 各 自的 来 源 和 义 不 同意 义 , 方便 学 生 记 忆 。 符 与 客 观 事 物 之 间 的 联 系 以各 种 义 方 式 体 现 出 来 . 它们 之 间 的 联 系 并 非 一 定 是 相 关 的东 西 , 如 “ ” “ ” “ ” 类 的 事 物 。 讲 解 汉 字 理 据 性 的 同时 . 于 泪 、江 、 汤 之 在 对 汉 字 义 符 的表 意 程 度 和 表 意 方 式 也 应 一 并 进 行 解 释 。 其 次 , 汉 字 教 学 过 程 中还 应 注 意 的 是 在 不 同 的 教 学 阶 在 段 , 对 不 同 层 次 和 年 龄 的学 生 , 师 也 应 采 取 相 应 的 教 学 方 针 教 法 , 如 : 初 级 阶 段 , 生 学 习 的 内容 多 为 独 体 字 和 偏 旁 部 例 在 学 首 , 于 形 体 与 客 观 事 物 比较 接 近 的 象形 字 , 师 可利 用 现 代 对 教 化 多媒 体 , 向学 生展 示 独 体 字 的 字 形 ,其 所 代 表 的 事 物 的 形
谈会意字的理据性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应用

象形字和会意字几乎没有涉猎 。
象形 字 和会 意字 虽 然并 没有 占汉 字 总 数 的 大 多数 , 是 对 但 于 汉字 初学 者 来说 , 字是 陌生 的难 以理 解 的 。那 么 对处 在 初 汉 级 阶段 的 留学 生来 说 , 从象 形字 和会 意 字入 门开 始 阐述 一 些 汉 字 的理 据性 ,是有 利 于 留学 生掌握 汉 字 文 化 和构 形 意 义 的 , 并 且 可 以很好 地增 强学 习的趣 味性 。 会 意 字 的定 义 : 意 , 书之一 , 由两 个 或 两个 以上 的 独 会 六 是
播 。例如 :
从, 表示一个人跟从一个人 。 伐, 表示用戈砍人头。《 说文) 伐” 从人从戈” 说“ 字“ 。 日, 表示人嘴 出声气。 弄, 示两手持玉玩弄。 ̄4 表 1 / "
字, 并非都是会意字。 有的是跟它们的偏旁是繁简关系, 应该看
作象物字 。即使是会意字 , 也不见得一定属于本类 , 从” 如“ 字,
:
堕 堂
谈 害字的理据性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应用 思
。柳 琳
( 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 宁 大连 16 2 ) 辽 10 1
【 摘 要 】对 外 汉 字 教 学 作 为 对 外 汉 语 教 学 中 一 个 不 可 或 缺 的环 节 , 已经 开 始 引起 越 来 越 多专 家 和 学 者 的
突, 字形表 示有大狗从 门中跑出。
教学建议 : 这类字不仅有象形字的图像 表达 , 吏在结构上
给 了我们指向性 。我们可以清晰地帮助学生建立起左右结构 、 上下结构 、 半包围结构等等汉字结构的概念 。
我们 目 前接触的会意字可以分为两种 : 以形会意和以义会
浅析汉字的理据性与对外汉语教学

浅析汉字的理据性与对外汉语教学【摘要】汉字作为中国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从汉字的演变历史、结构特点、造字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浅析,探讨了汉字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以及相应的教学策略。
外国人学习汉字的难点在于汉字的复杂结构和丰富内涵,但通过了解汉字的演变历史和结构特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字。
增加汉字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比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使他们更加全面地掌握汉语知识。
汉字教学应作为对外汉语教学重要的一部分,加强对汉字的学习和应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提高交流能力。
【关键词】汉字、对外汉语教学、理据性、重要性、难点、演变历史、结构特点、造字方法、影响、教学策略、重要组成部分、语言能力。
1. 引言1.1 汉字的重要性汉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
汉字的书写方式独特且多样,能够表达丰富的语义和情感。
汉字既是载体,也是工具,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书写系统之一。
汉字的学习可以增强对汉语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有助于外国人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
汉字的形体结构独特,包含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方法,每一个汉字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
掌握汉字不仅可以帮助外国人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汉语,还可以拓展他们的文化视野,增进彼此间的交流和理解。
在当今多元文化交流的背景下,汉字的使用已经不再局限于中国范围,而是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使用。
学习汉字不仅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也是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需要。
掌握好汉字的使用和规范,对外国人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汉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1.2 外国人学习汉字的难点1. 汉字的复杂性: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每个汉字都有自己独特的意义和发音。
对于外国人来说,不仅需要记住大量的汉字,还需要理解汉字的结构和造字方法,这会给他们学习汉字带来一定的困难。
2. 汉字的多音字和多义字:汉字中存在很多多音字和多义字,一个汉字可能有多种不同的发音和意思。
关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系统性的探讨

对 外 汉 语 词 汇 教 学 虽 然 有 《 语 水 平 考 试 词 汉
络 。教外 国 留学生 词 汇 的 目的 , 者认 为是 要 在 笔
留学 生 的 头 脑 中培 养 出 他 们 关 于 汉 语 的 一 个 词 汇
汇 与 汉 字等 级 大 纲》 作 指 引 , 教材 中的 语 境 有
语 法 更 强 调 词 库 的 作 用 , 词 汇 承 担 更 多 的 语 法 让
任 务 。 总 之 , 汇 是 重 点 、 义 是 难 点 、 义 是 重 词 语 词
提 高。
笔 者 认 为 在 对 外 汉 语 的 词 汇 教 学 中 , 该 强 应 调 词 汇 的 系 统 性 教 学 。 课 文 中的 生 词 虽 然 是 以 清
念 。对外 汉语 教学 的词 汇 , 是一 个 包含 很 多 概念 的纵横交 错的有 联 系 的集 合 , 一 个词 汇 语 义 网 是
[ 稿 日期 ] 收
2 0 ~03 — 1 09 6
[ 者 简 介 ] 曾 立 英 ( 90一) 女 , 北 枝 江人 , 作 17 , 湖 中央 民 族 大学 国 际 教 育 学 院 副 教 授 , 主要 从 事 对 外 汉 语 教 学 、 算 计
汇语 义 学理 论 精 神 , 照 计 算 语 言 学 中 的 “ 网 ” 路 , 必 要 建 立 对 外 汉语 常 用词 汇 语 义 网和 词 库 , 规 范 参 词 思 有 为
对 外 汉语 词 汇 教 学 系统性 服 务 。
[ 键 词 ] 词 汇 教 学 ; 词 汇 语 义 学 ; 词 汇 教 学 的 系统 性 关 [ 中图 分 类 号 ]H15 9 [ 献 标 识 码 ]A 文 [ 章 编 号 ]10 — 18 2 1 )2—0 2 0 文 0 1 7 7 (0 0 O 14— 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词语理据性和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摘要:关于语言理据性研究由来已久,主要集中在词汇方面。
语言学家对于理据的研究取得很大成果,但这些研究还不够深入,尤其是没有很好地和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相结合。
本文讨论了词语理据和任意性的关系,对词语理据性的界定,分类,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理据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相结合的重要意义以及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词语;理据性;对外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0-0084-01
一、词语理据性的界定
(一)关于词语理据的定义
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张志毅认为“词的理据,是指用某个词称呼某事物的理由和根据,即某事物为什么获得这个名称的原因。
它主要是研究词和事物命名特征之间的关系。
”许光烈认为:“所谓词的理据,或称词的‘内部形式’、‘词源结构’、‘词的命名义’,指的是词义形成的可释性,也就是某一语音形式表示某一意义内容的原因或根据。
”关于词的理据性定义,语言学家们的看法基本一致
(二)词语理据性和任意性的关系
理据性和任意性是矛盾的统一体,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并不相互矛盾。
词语的任意性指用什么名称来表示什么事物是任意的,由社会约定俗称的,所以世界才可能有丰富多彩是语言。
词语
的理据性指这种命名是有道理可讲的,并非凭空捏造。
例如:“葵花”又叫“向日葵”、“朝阳花”,一个事物有几个不同的名称体现了任意性,而对这种花的命名都不约而同地与“太阳”有关,这正体现了词语的理据性。
所以理据性并不排斥任意性。
二、现代汉语词语的理据类型
对于词语的理据分类,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理论,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了不同的分类。
张志毅在《词的理据》一文中从普通语言学的角度将词的理据分为三种类型:自然型、习惯性和自然兼习惯型。
许光烈在《汉语词的理据及其基本类型》中,将词语的理据分为:摹声、语源、特征、替代、典故、减缩和禁忌。
本文在这七类的基础上对汉语词语理据进行分类,分为以下六类:
摹声理据,模拟声音来给事物命名。
例如:“布谷”“知了”“蝈蝈”都是摹声。
对于音译外来词,徐光烈认为是没有理据的:音译外语借词不属于汉语的摹声型,我们不能根据声音去推知它们的理据。
我们没法考证外语的命名理据,但对于汉语而言,音译外来词用模仿的方式用汉语语音记录事物,这本身就是一种理据,一种解释,尤其是在对外汉教学中,说明这类词是根据外语语音改造的词,这样掌握起来就会比较容易。
特征理据,所谓特征型是指选取区别于其他词的特征或者标志,来命名一个词语。
如:“甜瓜”:一年生草本植物,花黄色,表面光滑,有香气,味甜,可以吃。
此物是因为其味道甜而命名的。
“酸奶”:牛奶等经人工发酵而成的半固体食品,带酸味,因此称作酸
奶。
修辞理据,这类理据是指词语采用的是语素的修辞意义,而这种修辞意义并不是语素最初的词义,它是经过人们类比、联想形成的一些表示意义有些抽象、隐晦的意义,这种词的理据就是修辞理据。
如:“手足”:本义指手和脚,喻指兄弟之间的情意。
委婉理据,委婉类的合成词来自人们对委婉语的修辞应用。
关于“死”的委婉说法。
关于“死”的用语,为了忌说“死”字,人们常用委婉语来代替,比如,“逝世”、“谢世”、“与世长辞”“牺牲”、“去世”、“走了”等等。
简缩型理据,这些词往往是经过压缩和省略的词。
家用电器—家电中学、小学—中小学陆军、海军、空军—三军
三、理据研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分析词语理据的用途是显而易见的。
汉语词语是有极强的理据性的,掌握住这种理据的依据,就会使学习变得异常轻松,对外汉语教师重视汉语理据性在教学中的运用,抓住理据性进行教学,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掌握词语的理据性有助于理解、加深记忆。
词汇理据研究,可以使学生明白词义的来由,有助于学生理清语素义与词义之间的联系,从而加深记忆,提高学习效率;掌握词语的理据有助于扩大词汇量。
老师在课堂中讲授理据知识,使学生习得造词能力。
这便是学生扩大词汇量的一个有效途径;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新词语教学应该得到重视,理据的研究应用于对外汉语新词语教学是十分有效的。
四、结语
汉语是理据性很强的语言,无论是语音、词汇还是语法。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同样也具有很强的理据性。
词语的理据性研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意义非凡,学生掌握了词语的理据性,会对汉语学习提供很大的帮助。
而我国目前对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理据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志毅.词的理据[m].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3).
[2]许光烈.汉语词的理据及其基本类型[j].内蒙古民族师范学报.1994.。